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三之二

關燈
今經則不論二乘。

    不論惡人。

    不論女人。

    不論畜生。

    皆一一與之授記作佛。

    此乃四十年前。

    所未有者。

    是故此經得為五時之極唱。

    而功高于一代也。

    以由此經十界鹹開。

    三乘齊會。

    故能如是。

    然此中所言授記者。

    正當授與聲聞人之記也。

     △四中根得記二。

    初正與授記。

    二許說因緣。

    初二。

    初與迦葉記。

    二與三人記。

    初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二。

    初明行因。

     爾時世尊。

    說是偈已。

    告諸大衆。

    唱如是言。

    我此弟子。

    摩诃迦葉。

    于未來世。

    當得奉觐。

    三百萬億。

    諸佛世尊。

    供養恭敬。

    尊重贊歎。

    廣宣諸佛。

    無量大法。

     言當得等。

    是明修福時分也。

    供養等。

    是明其三業至誠也。

    廣宣大法者。

    即為宣說而流通。

    是明其修慧也。

    所以須修福修慧者。

    以此二為滿足。

    方可成佛故也。

     △二明得果四。

    初明作佛。

     于最後身。

    得成為佛。

    名曰光明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

    調禦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佛号光明者。

    以由迦葉。

    在往昔因中。

    則曾以紫磨之金。

    塗佛形像。

    故今感于身相具足。

    光明掩映一切。

    而名飲光。

    在今法華高會。

    則以解如來譬說。

    而得開佛知見。

    證于如來所有不思議之智慧光。

    故即其因中。

    所修所證者。

    而立果上之名曰光明。

    蓋全指不思議之智慧光明也。

     △二明劫國。

     國名光德。

    劫名大莊嚴。

     國名光德者。

    以其能以一心中所得之智光。

    顯于不思議之三德。

    故國名光德也。

    劫名大莊嚴者。

    若世間則以财寶。

    而為莊嚴。

    此則不得名大。

    今彼佛能具證三智三德。

    則具有出世無量功德法财。

    以為莊嚴。

    此則名大。

    以其佛有大莊嚴。

    故立其劫之名。

    亦即名大莊嚴也。

     △三明佛壽。

     佛壽十二小劫。

     △四明正像。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國界嚴飾。

    無諸穢惡。

    瓦礫荊棘。

    便利不淨。

    其土平正。

    無有高下。

    坑坎堆阜。

    琉璃為地。

    寶樹行列。

    黃金為繩。

    以界道側。

    散諸寶華。

    周遍清淨。

    其國菩薩。

    無量千億。

    諸聲聞衆。

    亦複無數。

    無有魔事。

    雖有魔及魔民。

    皆護佛法。

     正法者。

    如來滅後。

    最初幾劫之中。

    佛之弟子。

    猶能依所說之教而明理。

    由理而能起行。

    由行而能入證。

    如此教理行證。

    四皆俱備。

    則佛雖入滅。

    猶同在世教化一般。

    故言正法也。

    像法者。

    像即似也。

    似乎正法而已。

    以由雖亦依教明理而起乎行。

    然入證者少。

    此則但有教理行三。

    而無于證。

    乃似乎正法而已。

    故言像法。

    若言末法。

    則并行亦無矣。

    此蓋就其時之先後而論也。

    若究實而論。

    則但在當人。

    不在于時。

    如能于末法之中。

    依此妙法華經一乘之教。

    而明乎諸法實相之理。

    由理而起乎行。

    必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而入于證。

    此則時雖末法。

    猶佛在世無二。

    豈但正像而已。

    是故經雲。

    若後末世。

    信汝所說。

    則為見我。

    亦見于汝。

    及比丘僧。

    并諸菩薩。

    此其明證也。

    若佛在世。

    而不能依教明理。

    不能由行入證。

    則雖佛世。

    猶同末法。

    亦豈但如正像而已。

    故知佛世末世。

    正法像法。

    實由人分。

    非關時也。

    有人雲。

    佛在世時。

    名為正法。

    佛滅度後。

    但有佛形像之在世。

    故名像法。

    此則不唯不明像法正法之義。

    亦且不明佛壽幾劫之語。

    蓋佛在世。

    則雲佛壽幾劫。

    雲何而言正法經世幾劫耶。

    若以正法而為佛壽。

    則将以佛壽為世臘耶。

    言無有魔事等者。

    有人雲。

    以其既成于佛。

    則了達魔界如。

    佛界如。

    一如無二如。

    故無于魔事也。

    若如此解者。

    則應佛佛成佛之國。

    皆無魔事矣。

    以佛佛成佛時。

    皆能了達魔佛一如故。

    然亦有佛國有于魔事者何也。

    故知此解一往雖當。

    誠無所以。

    今謂魔之所以得惱于人。

    唯以五欲。

    而為惱亂之事。

    今由迦葉因中。

    能行頭陀苦行第一。

    而少欲知足之者。

    故至果時。

    自無于魔事也。

    此即所謂菩薩因中。

    能行布施。

    至成佛時。

    無貪衆生。

    來生其國是也。

    皆護佛法者雖有魔及魔民。

    皆能了知五欲為可呵。

    故皆護佛法矣。

    是則雖有于魔。

    而無魔事也。

     △二偈頌二。

    初頌行因。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告諸比丘。

    我以佛眼。

    見是迦葉。

    于未來世。

    過無數劫。

    當得作佛。

    而于來世。

    供養奉觐。

    三百萬億。

    諸佛世尊。

    為佛智慧。

    淨修梵行。

    供養最上。

    二足尊已。

    修習一切。

    無上之慧。

     △二頌得果四。

    初頌作佛。

     于最後身。

    得成為佛。

     △二頌國淨。

     其土清淨。

    琉璃為地。

    多諸寶樹。

    行列道側。

    金繩界道。

    見者歡喜。

    常出好香。

    散衆名華。

    種種奇妙。

    以為莊嚴。

    其地平正。

    無有丘坑。

    諸菩薩衆。

    不可稱計。

    其心調柔。

    逮大神通。

    奉持諸佛。

    大乘經典。

    諸聲聞衆。

    無漏後身。

    法王之子。

    亦不可計。

    乃以天眼。

    不能數知。

     以天眼不知者。

    迦葉當來成佛。

    則今是佛子。

    故如來上來。

    以佛眼而觀矣。

    佛則能見其于未來世中。

    當得作佛。

    今諸聲聞衆。

    乃是法王之子。

    則須以法眼觀之。

    方可數知。

    今乃以天眼觀。

    故不能數知也。

     △三頌佛壽。

     其佛當壽。

    十二小劫。

     △四頌正像。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光明世尊。

    其事如是。

     △二與三人記二。

    初弟子請。

    二如來與。

    初二。

    初長行。

     爾時大目犍連。

    須菩提。

    摩诃迦旃延等。

    皆悉悚栗。

    一心合掌。

    瞻仰尊顔。

    目不暫舍。

     此中叙三大弟子。

    皆悉悚栗。

    而有此之一段境界者。

    以其是中根之人。

    同于迦葉領解。

    今見迦葉先已得記。

    自知亦當得作佛。

    但如來未與授記時。

    不知如來更有何意。

    故有此悚栗一段境界。

    而發言請記。

    以此則可較知。

    是中根之人矣。

     △二偈頌。

     即共同聲。

    而說偈言。

     大雄猛世尊。

    諸釋之法王。

    哀愍我等故。

    而賜佛音聲。

     大雄猛者。

    若破于見思。

    斷于分段。

    則較之于凡夫外道。

    亦可稱為雄猛矣。

    然不得名大雄猛。

    今如來論其五住。

    則究竟盡。

    此則不但破于見思。

    而亦且破于無明矣。

    論其二死。

    則究竟亡。

    此則不但斷于分段。

    而亦且斷于變易矣。

    故是大雄猛。

    而為世出世間之尊也。

    言諸釋之法王者。

    如來本是釋種。

    若不出家。

    則為諸釋中之輪王。

    今已成佛。

    則為諸釋中之法王也。

    言而賜佛音聲者。

    願如來從金口。

    而賜于劫國莊嚴。

    授記作佛之音聲也。

     若知我深心。

    見為授記者。

    如以甘露灑。

    除熱得清涼。

    如從饑國來。

    忽遇大王膳。

    心猶懷疑懼。

    未敢即便食。

    若複得王教。

    然後乃敢食。

    我等亦如是。

    每惟小乘過。

    不知當雲何。

    得佛無上慧。

    雖聞佛音聲。

    言我等作佛。

    心尚懷憂懼。

    如未敢便食。

    若蒙佛授記。

    爾乃快安樂。

     此有舉喻合法。

    初言知我深心者。

    此由如來述成上根中雲。

    我今還欲令汝憶念。

    本行道故。

    為諸聲聞人。

    說是妙法華經。

    而四大弟子。

    亦皆預聞之。

    故今意謂上根既如此。

    則我等雖是中根。

    亦得聞妙法華經。

    則先亦必有乎深心本願。

    我則已忘矣。

    如來必知之。

    故雲如來若知我等深心本願。

    元是欲成佛者。

    則今當現前即為我等授記。

    若得授記。

    猶如甘露見灑。

    不唯除熱。

    亦得清涼也。

    授記如灑甘露者。

    若聞授記。

    則除于我等悚栗之熱。

    而得清涼也。

    如從饑國來等者。

    謂我等與迦葉。

    同是聲聞。

    同得領悟。

    同為如來之所述成。

    今迦葉既已得授記。

    則我等亦知必得授記。

    但一時未敢即自承當。

    若假喻發明。

    如從饑國(雲雲)。

    饑國來。

    喻從聲聞中來。

    大王膳。

    喻聞授記作佛。

    未敢食。

    喻未敢便自承當。

    得王教。

    喻佛更親為之授記也。

    言每惟小乘過者。

    謂每自思惟。

    我等昔來。

    但得小乘。

    乃我等自己之過咎。

    非世尊也。

    爾乃快安樂者。

    若得記作佛。

    無明變易必能破斷。

    三智三德必得證顯。

    永不為五住二死之所系縛。

    故曰快安樂也。

     大雄猛世尊。

    常欲安世間。

    願賜我等記。

    如饑須教食。

     結請如文。

     △二如來與三。

    初與須菩提記。

    二與迦旃延記。

    三與目犍連記。

    初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又二。

    初明行因。

     爾時世尊。

    知諸大弟子。

    心之所念。

    告諸比丘。

    是須菩提。

    于當來世。

    奉觐三百萬億。

    那由它佛。

    供養恭敬。

    尊重贊歎。

    常修梵行。

    具菩薩道。

     △二明得果四。

    初明作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