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三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
于最後身。
得成為佛。
号曰名相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
調禦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佛号名相者。
以由須菩提因中。
先于小乘之空。
得解最為第一。
到今法華高會。
已解小乘之空。
全即大乘不思議之真空。
真空不空。
而能具足一切。
名一切相。
故就其因中得解。
以立果上之名。
即為名相也。
△二明劫國。
劫名有寶。
國名寶生。
其土平正。
玻璃為地。
寶樹莊嚴。
無諸丘坑。
沙礫荊棘。
便利之穢。
寶華覆地。
周遍清淨。
其土人民。
皆處寶台。
珍妙樓閣。
聲聞弟子。
無量無邊。
算數譬喻。
所不能知。
諸菩薩衆。
無數千萬億那由它。
劫國皆名寶者。
蓋須菩提初生之時。
家中寶藏悉空。
以預表其能解小乘之空。
今既已解小乘之空。
全即大乘真空。
真空不空。
而具足一切。
故其劫名乃有寶。
其國名乃寶生也。
△三明佛壽。
佛壽十二小劫。
△四明正像。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其佛常處虛空。
為衆說法。
度脫無量菩薩。
及聲聞衆。
處空說法者。
蓋由須菩提。
初則解于小乘之空。
次則解于即小乘空。
而是大乘真空。
至成佛時。
則能安住第一義空自既如是。
還欲将己之所解所住者。
令一切衆生亦能解之住之。
所謂未解空者。
亦令其先解于小乘之空。
已解小乘空者。
亦令其解于即小乘空而是大乘真空。
已解真空者。
亦令其安住于第一義空。
故說法之時。
常處于虛空也。
度脫無量聲聞者。
此即以佛道聲令一切聞之聲聞也。
△二偈頌二。
初頌行因。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諸比丘衆。
今告汝等。
皆當一心。
聽我所說。
我大弟子。
須菩提者。
當得作佛。
号曰名相。
當供無數。
萬億諸佛。
随佛所行。
漸具大道。
初一行誡聽。
所以須誡聽者。
一以明佛所說不虛。
二則示成佛決定。
三乃警?下根之人也。
△二頌得果四。
初頌作佛。
最後身得。
三十二相。
端正姝妙。
猶如寶山。
△二頌國淨。
其佛國土。
嚴淨第一。
衆生見者。
無不愛樂。
佛于其中。
度無量衆。
其佛法中。
多諸菩薩。
皆悉利根。
轉不退輪。
彼國常以。
菩薩莊嚴。
諸聲聞衆。
不可稱數。
皆得三明。
具六神通。
住八解脫。
有大威德。
其佛說法。
現于無量。
神通變化。
不可思議。
諸天人民。
數如恒沙。
皆共合掌。
聽受佛語。
國中菩薩能為莊嚴者。
以由菩薩破惑證德。
則自已能莊嚴。
故國中若有此之莊嚴菩薩。
則國亦為之莊嚴矣。
言有大威德者。
此諸聲聞。
能斷于見思故有威。
能顯于真理故有德。
較之于人天。
乃名大也。
△三頌佛壽。
其佛當壽。
十二小劫。
△四頌正像。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二與迦旃延記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又二。
初明行因。
爾時世尊。
複告諸比丘衆。
我今語汝。
是大迦旃延。
于當來世。
以諸供具。
供養奉事。
八千億佛。
恭敬尊重。
諸佛滅後。
各起塔廟。
高千由旬。
縱廣正等。
五百由旬。
以金銀琉璃。
砗磲碼瑙。
真珠玫瑰。
七寶合成。
衆華璎珞。
塗香末香燒香。
缯蓋幢幡。
供養塔廟。
過是已後。
當複供養。
二萬億佛。
亦複如是。
供養是諸佛已。
具菩薩道。
△二明得果四。
初明作佛。
當得作佛。
号曰閻浮那提金光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
調禦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果上佛号閻浮那提金光者。
閻浮那提。
此雲贍部。
乃是樹之名。
此樹之汁。
流入水中。
便成于金。
其金之光。
最為明瑩。
今迦旃延。
向于小乘中。
論議第一。
今于法華會中。
即其小乘論議。
全成大乘論議。
則其所有之論議。
乃是不思議文字般若。
若以此般若。
而照一切。
則無不明了。
猶如閻浮提金之光。
故即此之為名也。
△二明國淨。
其土平正。
玻璃為地。
寶樹莊嚴。
黃金為繩。
以界道側。
妙華覆地。
周遍清淨。
見者歡喜。
無四惡道。
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道。
多有天人。
諸聲聞衆。
及諸菩薩。
無量萬億。
莊嚴其國。
妙華覆地者。
妙華表于妙因。
地則表于無明。
雖成妙因。
無明未盡。
如華覆地。
又地表實相理地。
以妙因而顯實相。
如華覆地也。
知此妙因。
必克妙果。
故見者歡喜也。
△三明佛壽。
佛壽十二小劫。
△四明正像。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二偈頌四。
初頌誡聽。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諸比丘衆。
皆一心聽。
如我所說。
真實無異。
△二頌行因。
是迦旃延。
當以種種。
妙好供具。
供養諸佛。
諸佛滅後。
起七寶塔。
亦以華香。
供養舍利。
妙好供具者。
以其能達三輪體空。
内不見有能供之人。
外不見有所供之佛。
中間亦不見有所供之具。
故言妙好也。
△三頌證果。
其最後身。
得佛智慧。
成等正覺。
△四頌國淨。
國土清淨。
度脫無量。
萬億衆生。
皆為十方。
之所供養。
佛之光明。
無能勝者。
其佛号曰。
閻浮金光。
菩薩聲聞。
斷一切有。
無量無數。
莊嚴其國。
菩薩聲聞斷一切有者。
菩薩則斷于界外因果之有。
聲聞則斷于界内因果之有。
界通内外。
故言一切也。
△三與目犍連記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又二。
初明行因。
爾時世尊。
複告大衆。
我今語汝。
是大目犍連。
當以種種供具。
供養百千諸佛。
恭敬尊重。
諸佛滅後。
各起塔廟。
高千由旬。
縱廣正等。
五百由旬。
以金銀琉璃。
砗磲碼瑙。
珍珠玫瑰。
七寶合成。
衆華璎珞。
塗香末香燒香。
缯蓋幢幡。
以用供養。
過是已後。
當複供養。
二百萬億諸佛。
亦複如是。
△二明得果四。
初明作佛。
當得作佛。
号曰多摩羅?栴檀香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
調禦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言佛号多摩羅?栴檀香者。
多摩羅?。
此雲性無垢。
香有清遠潛通之義。
由目連向于小乘中。
神通第一。
到今法華。
則全小乘神通。
而即大乘不思議之神通。
不久之間。
自能分身百界。
猶如香之清遠潛通。
故即以為名也。
△二明劫國。
劫名喜滿。
國名意樂。
其土平正。
玻璃為地。
寶樹莊嚴。
散真珠華。
周遍清淨。
見者歡喜。
多諸天人。
菩薩聲聞。
其數無量。
劫名喜滿。
國名意樂者。
如世之人。
有于一伎一術。
人若見之。
必生歡喜。
今彼佛有于無量不思議大神通。
則凡見之者。
必為之生大歡喜。
故其劫即名喜滿。
其國即名意樂也。
△三明佛壽。
佛壽二十四小劫。
△四明正像。
正法住世。
四十小劫。
像法亦住。
四十小劫。
△二偈頌二。
初頌行因。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我此弟子。
大目犍連。
舍是身已。
得見八千。
二百萬億。
諸佛世尊。
為佛道故。
供養恭敬。
于諸佛所。
常修梵行。
于無量劫。
奉持佛法。
諸佛滅後。
起七寶塔。
長表金刹。
華香伎樂。
而以供養。
諸佛塔廟。
△二頌得果四。
初正頌作佛。
漸漸具足。
菩薩道已。
于意樂國。
而得作佛。
号多摩羅。
栴檀之香。
漸漸具足菩薩道者。
非謂先空次假後中而有次第。
蓋菩薩雖則圓修。
而法爾惑落有于先後。
故言漸漸具足菩薩之道也。
△二超頌佛壽。
其佛壽命。
二十四劫。
△三追頌國淨。
常為天人。
演說佛道。
聲聞無量。
如恒河沙。
三明六通。
有大威德。
菩薩無數。
志固精進。
于佛智慧。
皆不退轉。
言志固者。
即四弘誓願之志堅。
而且固也。
以其無邊之衆生。
則必欲度。
乃至無上之佛道。
則必欲成。
故其志是固也。
△四正頌正像。
佛滅度後。
正法當住。
四十小劫。
像法亦爾。
△二許說因緣。
我諸弟子。
威德具足。
其數五百。
皆當授記。
于未來世。
鹹得成佛。
我及汝等。
宿世因緣。
吾今當說。
汝等善聽。
此如來先許總記。
而後說于因緣者。
若上根則三請而後說。
不請而與記。
中根則
于最後身。
得成為佛。
号曰名相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
調禦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佛号名相者。
以由須菩提因中。
先于小乘之空。
得解最為第一。
到今法華高會。
已解小乘之空。
全即大乘不思議之真空。
真空不空。
而能具足一切。
名一切相。
故就其因中得解。
以立果上之名。
即為名相也。
△二明劫國。
劫名有寶。
國名寶生。
其土平正。
玻璃為地。
寶樹莊嚴。
無諸丘坑。
沙礫荊棘。
便利之穢。
寶華覆地。
周遍清淨。
其土人民。
皆處寶台。
珍妙樓閣。
聲聞弟子。
無量無邊。
算數譬喻。
所不能知。
諸菩薩衆。
無數千萬億那由它。
劫國皆名寶者。
蓋須菩提初生之時。
家中寶藏悉空。
以預表其能解小乘之空。
今既已解小乘之空。
全即大乘真空。
真空不空。
而具足一切。
故其劫名乃有寶。
其國名乃寶生也。
△三明佛壽。
佛壽十二小劫。
△四明正像。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其佛常處虛空。
為衆說法。
度脫無量菩薩。
及聲聞衆。
處空說法者。
蓋由須菩提。
初則解于小乘之空。
次則解于即小乘空。
而是大乘真空。
至成佛時。
則能安住第一義空自既如是。
還欲将己之所解所住者。
令一切衆生亦能解之住之。
所謂未解空者。
亦令其先解于小乘之空。
已解小乘空者。
亦令其解于即小乘空而是大乘真空。
已解真空者。
亦令其安住于第一義空。
故說法之時。
常處于虛空也。
度脫無量聲聞者。
此即以佛道聲令一切聞之聲聞也。
△二偈頌二。
初頌行因。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諸比丘衆。
今告汝等。
皆當一心。
聽我所說。
我大弟子。
須菩提者。
當得作佛。
号曰名相。
當供無數。
萬億諸佛。
随佛所行。
漸具大道。
初一行誡聽。
所以須誡聽者。
一以明佛所說不虛。
二則示成佛決定。
三乃警?下根之人也。
△二頌得果四。
初頌作佛。
最後身得。
三十二相。
端正姝妙。
猶如寶山。
△二頌國淨。
其佛國土。
嚴淨第一。
衆生見者。
無不愛樂。
佛于其中。
度無量衆。
其佛法中。
多諸菩薩。
皆悉利根。
轉不退輪。
彼國常以。
菩薩莊嚴。
諸聲聞衆。
不可稱數。
皆得三明。
具六神通。
住八解脫。
有大威德。
其佛說法。
現于無量。
神通變化。
不可思議。
諸天人民。
數如恒沙。
皆共合掌。
聽受佛語。
國中菩薩能為莊嚴者。
以由菩薩破惑證德。
則自已能莊嚴。
故國中若有此之莊嚴菩薩。
則國亦為之莊嚴矣。
言有大威德者。
此諸聲聞。
能斷于見思故有威。
能顯于真理故有德。
較之于人天。
乃名大也。
△三頌佛壽。
其佛當壽。
十二小劫。
△四頌正像。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二與迦旃延記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又二。
初明行因。
爾時世尊。
複告諸比丘衆。
我今語汝。
是大迦旃延。
于當來世。
以諸供具。
供養奉事。
八千億佛。
恭敬尊重。
諸佛滅後。
各起塔廟。
高千由旬。
縱廣正等。
五百由旬。
以金銀琉璃。
砗磲碼瑙。
真珠玫瑰。
七寶合成。
衆華璎珞。
塗香末香燒香。
缯蓋幢幡。
供養塔廟。
過是已後。
當複供養。
二萬億佛。
亦複如是。
供養是諸佛已。
具菩薩道。
△二明得果四。
初明作佛。
當得作佛。
号曰閻浮那提金光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
調禦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果上佛号閻浮那提金光者。
閻浮那提。
此雲贍部。
乃是樹之名。
此樹之汁。
流入水中。
便成于金。
其金之光。
最為明瑩。
今迦旃延。
向于小乘中。
論議第一。
今于法華會中。
即其小乘論議。
全成大乘論議。
則其所有之論議。
乃是不思議文字般若。
若以此般若。
而照一切。
則無不明了。
猶如閻浮提金之光。
故即此之為名也。
△二明國淨。
其土平正。
玻璃為地。
寶樹莊嚴。
黃金為繩。
以界道側。
妙華覆地。
周遍清淨。
見者歡喜。
無四惡道。
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道。
多有天人。
諸聲聞衆。
及諸菩薩。
無量萬億。
莊嚴其國。
妙華覆地者。
妙華表于妙因。
地則表于無明。
雖成妙因。
無明未盡。
如華覆地。
又地表實相理地。
以妙因而顯實相。
如華覆地也。
知此妙因。
必克妙果。
故見者歡喜也。
△三明佛壽。
佛壽十二小劫。
△四明正像。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二偈頌四。
初頌誡聽。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諸比丘衆。
皆一心聽。
如我所說。
真實無異。
△二頌行因。
是迦旃延。
當以種種。
妙好供具。
供養諸佛。
諸佛滅後。
起七寶塔。
亦以華香。
供養舍利。
妙好供具者。
以其能達三輪體空。
内不見有能供之人。
外不見有所供之佛。
中間亦不見有所供之具。
故言妙好也。
△三頌證果。
其最後身。
得佛智慧。
成等正覺。
△四頌國淨。
國土清淨。
度脫無量。
萬億衆生。
皆為十方。
之所供養。
佛之光明。
無能勝者。
其佛号曰。
閻浮金光。
菩薩聲聞。
斷一切有。
無量無數。
莊嚴其國。
菩薩聲聞斷一切有者。
菩薩則斷于界外因果之有。
聲聞則斷于界内因果之有。
界通内外。
故言一切也。
△三與目犍連記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又二。
初明行因。
爾時世尊。
複告大衆。
我今語汝。
是大目犍連。
當以種種供具。
供養百千諸佛。
恭敬尊重。
諸佛滅後。
各起塔廟。
高千由旬。
縱廣正等。
五百由旬。
以金銀琉璃。
砗磲碼瑙。
珍珠玫瑰。
七寶合成。
衆華璎珞。
塗香末香燒香。
缯蓋幢幡。
以用供養。
過是已後。
當複供養。
二百萬億諸佛。
亦複如是。
△二明得果四。
初明作佛。
當得作佛。
号曰多摩羅?栴檀香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
調禦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言佛号多摩羅?栴檀香者。
多摩羅?。
此雲性無垢。
香有清遠潛通之義。
由目連向于小乘中。
神通第一。
到今法華。
則全小乘神通。
而即大乘不思議之神通。
不久之間。
自能分身百界。
猶如香之清遠潛通。
故即以為名也。
△二明劫國。
劫名喜滿。
國名意樂。
其土平正。
玻璃為地。
寶樹莊嚴。
散真珠華。
周遍清淨。
見者歡喜。
多諸天人。
菩薩聲聞。
其數無量。
劫名喜滿。
國名意樂者。
如世之人。
有于一伎一術。
人若見之。
必生歡喜。
今彼佛有于無量不思議大神通。
則凡見之者。
必為之生大歡喜。
故其劫即名喜滿。
其國即名意樂也。
△三明佛壽。
佛壽二十四小劫。
△四明正像。
正法住世。
四十小劫。
像法亦住。
四十小劫。
△二偈頌二。
初頌行因。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我此弟子。
大目犍連。
舍是身已。
得見八千。
二百萬億。
諸佛世尊。
為佛道故。
供養恭敬。
于諸佛所。
常修梵行。
于無量劫。
奉持佛法。
諸佛滅後。
起七寶塔。
長表金刹。
華香伎樂。
而以供養。
諸佛塔廟。
△二頌得果四。
初正頌作佛。
漸漸具足。
菩薩道已。
于意樂國。
而得作佛。
号多摩羅。
栴檀之香。
漸漸具足菩薩道者。
非謂先空次假後中而有次第。
蓋菩薩雖則圓修。
而法爾惑落有于先後。
故言漸漸具足菩薩之道也。
△二超頌佛壽。
其佛壽命。
二十四劫。
△三追頌國淨。
常為天人。
演說佛道。
聲聞無量。
如恒河沙。
三明六通。
有大威德。
菩薩無數。
志固精進。
于佛智慧。
皆不退轉。
言志固者。
即四弘誓願之志堅。
而且固也。
以其無邊之衆生。
則必欲度。
乃至無上之佛道。
則必欲成。
故其志是固也。
△四正頌正像。
佛滅度後。
正法當住。
四十小劫。
像法亦爾。
△二許說因緣。
我諸弟子。
威德具足。
其數五百。
皆當授記。
于未來世。
鹹得成佛。
我及汝等。
宿世因緣。
吾今當說。
汝等善聽。
此如來先許總記。
而後說于因緣者。
若上根則三請而後說。
不請而與記。
中根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