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三之一

關燈
覺一切也。

    言令衆悅豫者。

    一切衆生。

    若無如來之法雨資神。

    光明照身。

    法雷驚覺。

    則煩惱無由而破。

    生死無由而出。

    那得悅豫。

    今如來現身如雲。

    而出于世。

    則必有法雨以資神。

    光明以照身。

    法雷以驚覺。

    從此可以破無明。

    可以出生死。

    故令一切得悅豫也。

    雲若興時。

    日光必蔽。

    喻如來若出于世。

    則所有九十五種邪光。

    必皆掩蔽而不現也。

    日蔽則地得清涼。

    喻邪光若蔽。

    則正理得顯也。

    言叆叇垂布如可承攬者。

    雲若深藏山谷。

    則尚不能見。

    何可承攬。

    今興于世。

    而叆叆叇叇。

    如可承攬之者。

    喻如來若居寂光真境。

    則全身是土。

    全土是身。

    依正一如。

    色心不二。

    一切衆生。

    尚不能見。

    何得瞻仰。

    今如來既出現于世。

    則一切衆生。

    皆得瞻之仰之。

    如雲之興于世。

    而可承攬也。

     △二頌說法如雨譬。

     其雨普等。

    四方俱下。

    流澍無量。

    率土充洽。

    山川險谷。

    幽?所生。

    卉木藥草。

    大小諸樹。

    百谷苗稼。

    甘蔗葡萄。

    雨之所潤。

    無不豐足。

    幹地普洽。

    藥木并茂。

     言四方俱下者。

    說法之時。

    四辯同宣。

    如雨之四方俱下也。

    率土下明被化之境。

    率土總譬所化之境。

    兼于理具事造也。

    山川等别譬十界。

    山譬佛界。

    川譬菩薩界。

    險谷譬二乘界。

    幽邃譬六凡界也。

    所生卉木等。

    譬十界之十如也。

    十界所修正道。

    如百谷苗稼。

    所修助道。

    如甘蔗葡萄。

    如此若正若助。

    蒙如來法雨所被。

    無不沾其潤澤。

    而豐盈充足也。

    幹土二句。

    于十界中。

    别舉其最下之三途法界而言也。

    三途之中。

    能修戒善谛緣六度。

    如幹地之藥茂。

    三途之中。

    能修體空次第之觀。

    如幹地之木茂也。

    又可率土一句。

    是譬大總相法門。

    山川等譬總相中具十界。

    此是理具。

    所生卉木等。

    譬事造十如也。

     △三頌受澤增長譬。

     其雲所出。

    一味之水。

    草木叢林。

    随分受潤。

    一切諸樹。

    上中下等。

    稱其大小。

    各得生長。

    根莖枝葉。

    華果光色。

    一雨所及。

    皆得鮮澤。

     随分受潤者。

    如來所說之法。

    本是一味。

    而随九界。

    三乘七方便之分。

    各受其潤。

    如一雲所雨之雨。

    而諸草木。

    各受其潤也。

    所謂随人天之分。

    受于戒善之潤。

    乃至随别教之分。

    受于無量之潤也。

    此則四十年前。

    所受之潤如此。

    若至今日法華。

    則随其九界三乘七方便之分。

    莫不皆受圓頓一乘之潤也。

    一切下頌增長。

    言稱其大小各得生長者。

    非謂稱其大。

    而得大之生長。

    稱其小而得小之生長。

    乃稱其大小雖有不等。

    而同一生長也。

    喻如來說法。

    稱其九界三乘七方便。

    大小之不等。

    而究竟同一佛乘之生長也。

    根莖等者。

    九界等一切衆生。

    聞如來之法。

    而生于信。

    如草木之有根。

    依信起解。

    如依根而有于莖。

    依解而修于正道助道之行。

    如依莖而有枝有葉也。

    修正助之行。

    以成乎因。

    如從枝葉而敷于華。

    以因而克乎果。

    如從華而結于果。

    既克乎果。

    則能發于智。

    如果而有于光。

    以智而還契乎理。

    如光而更有于色也。

    一雨所及皆得鮮澤者。

    謂九界等一切衆生。

    所有信解。

    正助因果智理。

    雖各不等。

    而如來一味之法所及。

    總成佛界所有之信解等也。

    如草木之根莖等。

    雖各不同。

    而一雨所及。

    則皆得鮮澤也。

    此即法華之受潤也。

     △四頌各不自知譬。

     如其體相。

    性分大小。

    所潤是一。

    而各滋茂。

     而各滋茂者。

    謂草木雖有大小不等。

    而所潤則同是一雨。

    雖同一雨所潤。

    而彼草木。

    各自謂有滋茂。

    而不知同是一雨所潤。

    喻如來一音演說之時。

    随其九界衆生之體質相狀習性分類。

    種種大小之不同。

    而所被教法。

    則等是一音。

    雖同一音。

    而九界衆生。

    則不知同是一音教法所被。

    而各自謂有于差别也。

     △三頌還以法合四。

    初頌合現身如雲譬。

     佛亦如是。

    出現于世。

    譬如大雲。

    普覆一切。

     △二頌合說法如雨譬二。

    初總頌。

     既出于世。

    為諸衆生。

    分别演說。

    諸法之實。

     言分别演說諸法之實者。

    如來出世本懷。

    唯欲說于諸法實相之實。

    由機不契。

    故從實相分别演說之。

    而為頓為漸。

    為聲聞。

    為緣覺。

    為菩薩等種種之諸法。

    既能從一而出多。

    還可收多以歸一。

    故雖分别演說。

    有種種之不同。

    而究竟總一諸。

    法實相之實。

    故言分别演說諸法之實也。

     △二别頌三。

    初頌合十号。

     大聖世尊。

    于諸天人。

    一切衆中。

    而宣是言。

    我為如來。

    兩足之尊。

    出于世間。

    猶如大雲。

     如來二字。

    是舉其十号之始。

    兩足之尊一句。

    是舉其十号之終。

    唯其福慧兩足。

    故為世出世間之尊也。

     △二頌合四弘。

     充潤一切。

    枯槁衆生。

    皆令離苦。

    得安隐樂。

    世間之樂。

    及涅槃樂。

     衆生向無法雨滋潤。

    如草木之枯而槁。

    今如來說法。

    能充足潤澤一切枯槁之衆生也。

    衆生向無法雨而枯槁。

    故為煩惱苦因。

    生死苦果之所系縛。

    而不得離。

    今如來法說。

    既充潤于彼。

    則不唯令其離于苦因。

    亦能令其離于苦果。

    故言皆令離苦也。

    既拔于苦。

    還當與樂。

    離苦自能得樂也。

    世間樂者。

    即人天之樂也。

    涅槃之樂。

    大乘小乘不同。

    于大小乘。

    複有無餘有餘之别。

    皆令離苦。

    即未度令度。

    未解令解之二誓。

    得安隐樂。

    即未安令安。

    未涅槃令得涅槃之二誓也。

     △三頌合勸聽二。

    初正勸。

     諸天人衆。

    一心善聽。

    皆應到此。

    觐無上尊。

     △二自歎。

     我為世尊。

    無能及者。

    安隐衆生。

    故現于世。

    為大衆說。

    甘露淨法。

    其法一味。

    解脫涅槃。

    以一妙音。

    演暢斯義。

    常為大乘。

    而作因緣。

     言無能及者。

    衆生于生死。

    則不能斷。

    于煩惱則不能破。

    佛則能斷衆生之所難斷。

    佛則能破衆生之所難破。

    故無有能及之也。

    既無有能及。

    則人極其尊也。

    人既尊則法必妙。

    故為衆生說于淨法也。

    言甘露淨法者。

    乃法喻兼舉也。

    若修于淨法。

    則法身慧命不緻夭亡。

    如服于甘露。

    則能延年而不緻夭壽也。

    然甘露淨法。

    無有諸味。

    但是一味。

    一味者何。

    所謂解脫相。

    離相。

    滅相。

    究竟涅槃常寂滅相者。

    是故言其法。

    一味解脫涅槃也。

    以一妙音。

    演暢斯義者。

    淨法本一醍醐妙味。

    然衆生之機宜不等。

    故如來巧以一音。

    而演暢淨法之義。

    為乳酪生酥熟酥等諸味。

    故言以一妙音演暢斯義也。

    雖則演之而為諸味。

    當知常為大乘。

    而作因緣。

    言大乘因緣者。

    衆生之機為因。

    如來之教為緣。

    然由機設教。

    教乃被機。

    教雖有種種不同。

    而總一大乘。

    則機亦雖有種種不同。

    究竟總一大乘。

    如此若機之因。

    若教之緣。

    皆一大乘。

    故言大乘因緣。

    而如來以一音演暢淨法之義。

    常為大乘。

    而作因緣也。

     △三頌合受潤增長譬二。

    初頌合受潤。

    二頌合增長。

    初二。

    初頌合觀機說法。

     我觀一切。

    普皆平等。

    無有彼此。

    愛憎之心。

    我無貪着。

    亦無限礙。

    恒為一切。

    平等說法。

    如為一人。

    衆多亦然。

    常演說法。

    曾無他事。

    去來坐立。

    終不疲厭。

    充足世間。

    如雨普潤。

    貴賤上下。

    持戒毀戒。

    威儀具足。

    及不具足。

    正見邪見。

    利根鈍根。

    等雨法雨。

    而無懈倦。

     言我觀一切平等者。

    如來觀知三乘。

    全即一乘。

    九界同歸佛界。

    故言普皆平等也。

    無有彼此愛憎之心者。

    由其普皆平等。

    故不于此之有緣者而生愛心。

    亦不于彼之無緣者而生憎心。

    亦無貪着之心。

    而但為其說于小。

    亦無限礙之心。

    而不為其說于大。

    故恒為一切平等而說法也。

    言平等者。

    不多不少。

    乃名平等。

    若對人天之機宜。

    而說于谛緣則多。

    若對二乘之機宜。

    而說于戒善則少。

    如來能不多不少而說法。

    故言平等。

    此乃四十年前之平等說也。

    若今日法華。

    則鹹令一切衆生。

    皆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随其九界三乘七方便人。

    唯為其說于一佛乘諸法實相之教。

    乃所謂之平等說法也。

    去來坐立等者。

    他方緣興而應于彼名去。

    如雲其人近出是也。

    此土緣生還複應此名來。

    如雲驚入火宅是也。

    内冥于理名坐。

    如雲知父安坐是也。

    外觀于機名立。

    如雲在門外立是也。

    以如來唯以說法為事。

    而曾無他事。

    故雲若去來若坐立。

    終不疲倦。

    而有厭怠也。

    貴賤上下者。

    天人為貴。

    三途為賤。

    菩薩為上。

    二乘為下也。

    衆生雖有種種之不同。

    若在于如來。

    未嘗不等。

    同雨一味之法雨。

    而得普潤增長也。

     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