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三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真如之智。
則智如如境。
境如如智。
境智一如。
境智不二。
随其諸相諸味。
而總成一相一味也。
以其皆成一相一味。
故所說法。
悉到智地。
如彼三草二木之受潤增長也。
此一節文。
亦可從爾時無數下。
至此為一文。
初是合受潤。
次是諸衆生下。
合增長。
有法譬合三也。
若作初番分文。
則于聞法得益中。
初是合受潤。
次既聞法已下。
合增長。
提譬中具足蒙潤。
是提受潤譬。
各得生長。
是提增長譬也。
△四合各不自知譬三。
初舉法。
二提譬。
三通妨。
初二。
初正舉。
其有衆生。
聞如來法。
若持讀誦。
如說修行。
所得功德。
不自覺知。
聞如來法者。
即聞如來一相一味之法也。
言不自覺知者。
以所聞之法。
本是一相一味。
而諸衆生。
雖持讀誦。
而不知是一相一味。
此則不自覺知于實也。
如來以方便力。
将一相一味之法。
說之而為諸相諸味。
衆生即認之諸相諸味。
此則不自覺知于權也。
△二轉解。
所以者何。
唯有如來。
知此衆生。
種相體性。
念何事。
思何事。
修何事。
雲何念。
雲何思。
雲何修。
以何法念。
以何法思。
以何法修。
以何法。
得何法。
衆生住于種種之地。
唯有如來。
如實見之。
明了無礙。
謂諸衆生。
何以不自覺知。
故轉解雲。
唯有如來知此衆生等也。
以唯如來能知。
故衆生不知也。
種相體性者。
種即種類。
相即相分。
體即體質。
性即習性。
念何事等。
是知其所觀之境。
雲何念等。
是知其能觀之觀。
以何法念等。
是知以境發觀。
以觀照境。
以何法得何法。
是知其修因克果也。
衆生住于種種之地者。
地即地位。
謂衆生或有住于人天之地位。
乃至或有住于曆别之地位。
此即上之深心所行也。
如來如實見之明了無礙者。
衆生所住地位。
雖各不同。
然皆總一實相地位。
在衆生。
則各不自知同一實地。
唯有如來。
以不思議佛眼觀之。
能知其同一實地。
謂即人天地位而是圓實之位。
乃至即曆别地位而是圓實之位。
故言如實見之明了無礙。
此即上之通達無礙也。
△二提譬。
如彼卉木叢林。
諸藥草等。
而不自知。
上中下性。
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
所謂解脫相。
離相。
滅相。
究竟涅槃。
常寂滅相。
終歸于空。
而不自知者。
謂不自知上中下性。
同一地之所生。
一雨之所潤也。
如來下帖釋。
言究竟涅槃者。
即究竟不生不滅也。
涅言不生。
槃言不滅。
不生不滅。
名大涅槃也。
常寂滅相者。
謂此之不生不滅。
非是今日方不生滅。
從本已來。
常寂滅相。
以由諸法本寂。
不複更寂。
諸法本滅。
不複更滅。
故常寂滅相也。
終歸于空者。
非纖塵淨盡之空。
乃大乘不思議第一義空。
第一義空。
乃是真空。
真空不空。
具足一切。
故皆歸之。
所謂三千性相。
百界千如。
無不皆歸第一義空。
蓋三千諸法。
雖則千差萬别各各不同。
而莫不相相皆實。
法法俱真。
而當體空寂。
故究竟皆悉歸之于空也。
而此一相一味之法。
究竟皆歸于空。
唯如來知之。
而衆生皆不自知。
以唯如來悉知。
故于一切諸法。
能觀知其所歸趣。
及究盡明了。
于衆生深心所行。
能通達無礙也。
以衆生各不自知。
故如來示之以一切智慧。
如彼三草二木。
皆同一地一雨。
而得增長也。
△三通妨。
佛知是已。
觀衆生心欲。
而将護之。
是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
謂既唯佛悉知。
而衆生各不自知。
何不即為衆生說耶。
故通雲。
觀衆生心欲。
而将護之。
故不即說也。
上來若法若喻若合。
如此明者。
總顯如來無量無邊之功德耳。
△三總結歎二。
初正歎。
汝等迦葉。
甚為希有。
能知如來。
随宜說法。
能信能受。
甚為希有者。
前之領所已及。
可謂善說如來真實功德。
已是希有之者。
今為汝等。
述于領所未及者。
而汝等聞之。
則必亦能領知。
而為信受。
既又能領知如來之複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
則不但希有。
而且甚為希有也。
△二轉釋。
所以者何。
諸佛世尊。
随宜說法。
難解難知。
△二偈頌。
但頌述成。
不頌結歎。
而述成中。
又不頌略述成。
但頌廣述成。
分二。
初正頌述成。
二結會權實。
初三。
初頌直以法示。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破有法王。
出現世間。
随衆生欲。
種種說法。
如來尊重。
智慧深遠。
久默斯要。
不務速說。
有智若聞。
則能信解。
無智疑悔。
則為永失。
是故迦葉。
随力為說。
以種種緣。
令得正見。
破有法王者。
因果不亡名之曰有。
界内則以見思為因。
分段為果。
界外則以無明為因。
變易為果。
皆由因感果。
由果造因。
兩不亡失。
故名為有。
如來已能究盡五住。
永亡二死。
故言破有。
有若不破。
則于諸法中。
多諸縛着。
而不得自在。
如來既破乎有。
則諸法能得自在。
故言破有法王也。
如來既破乎有。
而于法自在。
以宜高超三界。
安住寂光矣。
然自雖已能破有。
而九界衆生。
猶未能破。
如來乃欲令其同破于有。
故不住涅槃。
而還出現世間也。
随衆生欲種種說法者。
如來既欲九界同破于有。
而現世間。
必當為其說法。
以為破有之緣。
若說于法。
必須逗機。
故随一切衆生心所樂欲。
而種種說法。
衆生樂欲。
有于種種。
故如來說法。
亦有種種。
所謂随人天衆生之樂欲。
說于戒善之法。
随二乘衆生之欲。
說于谛緣之法。
随菩薩衆生之欲。
說于六度之法也。
此乃随衆生之意。
說化他之權法也。
若夫随佛自意之自行實法。
則如來為之尊重。
而護念之。
故言如來尊重。
然何處見得是如來尊重之所在。
如來于華嚴時也不說。
乃至于般若時也不說。
如此四十餘年。
而未曾說。
豈不是如來之所尊重。
尊重者何。
即佛之智慧。
所謂如來知見者是。
此之智慧。
不唯豎徹淵源之底。
亦且橫窮法界之邊。
故言深遠也。
以其深而且遠。
故如來為之尊而重之。
乃久默斯要不務速說也。
斯要者。
此佛之智慧。
乃是宗要也。
四十年前所未曾說。
故言久默。
蓋如來本欲為說。
但不匇匇即便為說。
故言不務速說也。
有智下。
出其不務速說之意。
謂如來所以久默而不務速說者。
以由有智之人若聞。
則還能信受。
若無智之人聞之。
則未免生諸疑悔。
若生疑悔。
則為永失矣。
是故如來雖欲說之。
而不務速說也。
蓋佛之智慧。
雖深且遠。
苟是有智者聞之。
則以智而合乎智。
如水投水。
如空合空。
故自能生信起解。
今經最初唯對身子。
歎諸佛智慧。
蓋此意也。
無智之人。
若聞衆生即有佛之知見。
則必生疑。
疑則不信。
不信則生謗。
謗則必堕于苦。
若但不信。
尚已是失。
若至堕苦。
豈非永失乎。
是故下結意。
謂有智則信。
無智則疑。
以是之故。
若欲為說。
須随衆生力所堪任。
而為其說。
更須以種種因緣。
種種譬喻。
種種言詞。
而為其說也。
雖以種種緣。
而随力為說。
然畢竟必令其能得于如來之正見。
若外道之邪見。
凡夫之有見。
二乘之空見。
菩薩之中見。
皆不名正見。
此即所謂自别教以前。
皆名邪見人是也。
唯有如來三智圓證。
五眼圓觀。
不同外道凡夫二乘菩薩等見。
乃名正見也。
既随力為說。
皆令其得于正見。
則即權是實。
所謂鹹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
私謂此四行偈。
作頌上譬本。
其義亦足。
初二句是頌是諸法王。
現身如雲之譬本。
次随衆生二句。
是頌所說不虛。
說法如雨之譬本。
皆可見。
如來下二行。
頌悉到智地。
受潤增長之譬本。
四十年前。
則随衆生宜。
以智方便。
而演說為戒善之等法。
法華一經開顯。
則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而四十年不說。
今日方說者。
以如來尊重故也。
是知此二行頌。
頌上悉到智地之文也。
四是故下一行。
頌唯佛悉知各不自知之譬本。
種種緣即教行理三。
以為衆生。
開佛正見之緣。
即是令其依教起行。
由行證理。
而得于如來之正見。
故言以種種緣令得正見。
是知此一行頌。
頌上唯佛悉知一文也。
△二頌巧約喻明四。
初頌現身如雲譬。
迦葉當知。
譬如大雲。
起于世間。
遍覆一切。
慧雲含潤。
電光晃曜。
雷聲遠震。
令衆悅豫。
日光掩蔽。
地上清涼。
叆叇垂布。
如可承攬。
言慧雲者。
此之二字。
乃是法喻兼舉。
如來所有智慧。
能說法潤澤衆生。
如雲能降雨潤澤草木。
故言慧雲也。
電喻如來現身。
必放于光。
雷喻如來放光之後。
必震大法雷。
以驚
則智如如境。
境如如智。
境智一如。
境智不二。
随其諸相諸味。
而總成一相一味也。
以其皆成一相一味。
故所說法。
悉到智地。
如彼三草二木之受潤增長也。
此一節文。
亦可從爾時無數下。
至此為一文。
初是合受潤。
次是諸衆生下。
合增長。
有法譬合三也。
若作初番分文。
則于聞法得益中。
初是合受潤。
次既聞法已下。
合增長。
提譬中具足蒙潤。
是提受潤譬。
各得生長。
是提增長譬也。
△四合各不自知譬三。
初舉法。
二提譬。
三通妨。
初二。
初正舉。
其有衆生。
聞如來法。
若持讀誦。
如說修行。
所得功德。
不自覺知。
聞如來法者。
即聞如來一相一味之法也。
言不自覺知者。
以所聞之法。
本是一相一味。
而諸衆生。
雖持讀誦。
而不知是一相一味。
此則不自覺知于實也。
如來以方便力。
将一相一味之法。
說之而為諸相諸味。
衆生即認之諸相諸味。
此則不自覺知于權也。
△二轉解。
所以者何。
唯有如來。
知此衆生。
種相體性。
念何事。
思何事。
修何事。
雲何念。
雲何思。
雲何修。
以何法念。
以何法思。
以何法修。
以何法。
得何法。
衆生住于種種之地。
唯有如來。
如實見之。
明了無礙。
謂諸衆生。
何以不自覺知。
故轉解雲。
唯有如來知此衆生等也。
以唯如來能知。
故衆生不知也。
種相體性者。
種即種類。
相即相分。
體即體質。
性即習性。
念何事等。
是知其所觀之境。
雲何念等。
是知其能觀之觀。
以何法念等。
是知以境發觀。
以觀照境。
以何法得何法。
是知其修因克果也。
衆生住于種種之地者。
地即地位。
謂衆生或有住于人天之地位。
乃至或有住于曆别之地位。
此即上之深心所行也。
如來如實見之明了無礙者。
衆生所住地位。
雖各不同。
然皆總一實相地位。
在衆生。
則各不自知同一實地。
唯有如來。
以不思議佛眼觀之。
能知其同一實地。
謂即人天地位而是圓實之位。
乃至即曆别地位而是圓實之位。
故言如實見之明了無礙。
此即上之通達無礙也。
△二提譬。
如彼卉木叢林。
諸藥草等。
而不自知。
上中下性。
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
所謂解脫相。
離相。
滅相。
究竟涅槃。
常寂滅相。
終歸于空。
而不自知者。
謂不自知上中下性。
同一地之所生。
一雨之所潤也。
如來下帖釋。
言究竟涅槃者。
即究竟不生不滅也。
涅言不生。
槃言不滅。
不生不滅。
名大涅槃也。
常寂滅相者。
謂此之不生不滅。
非是今日方不生滅。
從本已來。
常寂滅相。
以由諸法本寂。
不複更寂。
諸法本滅。
不複更滅。
故常寂滅相也。
終歸于空者。
非纖塵淨盡之空。
乃大乘不思議第一義空。
第一義空。
乃是真空。
真空不空。
具足一切。
故皆歸之。
所謂三千性相。
百界千如。
無不皆歸第一義空。
蓋三千諸法。
雖則千差萬别各各不同。
而莫不相相皆實。
法法俱真。
而當體空寂。
故究竟皆悉歸之于空也。
而此一相一味之法。
究竟皆歸于空。
唯如來知之。
而衆生皆不自知。
以唯如來悉知。
故于一切諸法。
能觀知其所歸趣。
及究盡明了。
于衆生深心所行。
能通達無礙也。
以衆生各不自知。
故如來示之以一切智慧。
如彼三草二木。
皆同一地一雨。
而得增長也。
△三通妨。
佛知是已。
觀衆生心欲。
而将護之。
是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
謂既唯佛悉知。
而衆生各不自知。
何不即為衆生說耶。
故通雲。
觀衆生心欲。
而将護之。
故不即說也。
上來若法若喻若合。
如此明者。
總顯如來無量無邊之功德耳。
△三總結歎二。
初正歎。
汝等迦葉。
甚為希有。
能知如來。
随宜說法。
能信能受。
甚為希有者。
前之領所已及。
可謂善說如來真實功德。
已是希有之者。
今為汝等。
述于領所未及者。
而汝等聞之。
則必亦能領知。
而為信受。
既又能領知如來之複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
則不但希有。
而且甚為希有也。
△二轉釋。
所以者何。
諸佛世尊。
随宜說法。
難解難知。
△二偈頌。
但頌述成。
不頌結歎。
而述成中。
又不頌略述成。
但頌廣述成。
分二。
初正頌述成。
二結會權實。
初三。
初頌直以法示。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破有法王。
出現世間。
随衆生欲。
種種說法。
如來尊重。
智慧深遠。
久默斯要。
不務速說。
有智若聞。
則能信解。
無智疑悔。
則為永失。
是故迦葉。
随力為說。
以種種緣。
令得正見。
破有法王者。
因果不亡名之曰有。
界内則以見思為因。
分段為果。
界外則以無明為因。
變易為果。
皆由因感果。
由果造因。
兩不亡失。
故名為有。
如來已能究盡五住。
永亡二死。
故言破有。
有若不破。
則于諸法中。
多諸縛着。
而不得自在。
如來既破乎有。
則諸法能得自在。
故言破有法王也。
如來既破乎有。
而于法自在。
以宜高超三界。
安住寂光矣。
然自雖已能破有。
而九界衆生。
猶未能破。
如來乃欲令其同破于有。
故不住涅槃。
而還出現世間也。
随衆生欲種種說法者。
如來既欲九界同破于有。
而現世間。
必當為其說法。
以為破有之緣。
若說于法。
必須逗機。
故随一切衆生心所樂欲。
而種種說法。
衆生樂欲。
有于種種。
故如來說法。
亦有種種。
所謂随人天衆生之樂欲。
說于戒善之法。
随二乘衆生之欲。
說于谛緣之法。
随菩薩衆生之欲。
說于六度之法也。
此乃随衆生之意。
說化他之權法也。
若夫随佛自意之自行實法。
則如來為之尊重。
而護念之。
故言如來尊重。
然何處見得是如來尊重之所在。
如來于華嚴時也不說。
乃至于般若時也不說。
如此四十餘年。
而未曾說。
豈不是如來之所尊重。
尊重者何。
即佛之智慧。
所謂如來知見者是。
此之智慧。
不唯豎徹淵源之底。
亦且橫窮法界之邊。
故言深遠也。
以其深而且遠。
故如來為之尊而重之。
乃久默斯要不務速說也。
斯要者。
此佛之智慧。
乃是宗要也。
四十年前所未曾說。
故言久默。
蓋如來本欲為說。
但不匇匇即便為說。
故言不務速說也。
有智下。
出其不務速說之意。
謂如來所以久默而不務速說者。
以由有智之人若聞。
則還能信受。
若無智之人聞之。
則未免生諸疑悔。
若生疑悔。
則為永失矣。
是故如來雖欲說之。
而不務速說也。
蓋佛之智慧。
雖深且遠。
苟是有智者聞之。
則以智而合乎智。
如水投水。
如空合空。
故自能生信起解。
今經最初唯對身子。
歎諸佛智慧。
蓋此意也。
無智之人。
若聞衆生即有佛之知見。
則必生疑。
疑則不信。
不信則生謗。
謗則必堕于苦。
若但不信。
尚已是失。
若至堕苦。
豈非永失乎。
是故下結意。
謂有智則信。
無智則疑。
以是之故。
若欲為說。
須随衆生力所堪任。
而為其說。
更須以種種因緣。
種種譬喻。
種種言詞。
而為其說也。
雖以種種緣。
而随力為說。
然畢竟必令其能得于如來之正見。
若外道之邪見。
凡夫之有見。
二乘之空見。
菩薩之中見。
皆不名正見。
此即所謂自别教以前。
皆名邪見人是也。
唯有如來三智圓證。
五眼圓觀。
不同外道凡夫二乘菩薩等見。
乃名正見也。
既随力為說。
皆令其得于正見。
則即權是實。
所謂鹹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
私謂此四行偈。
作頌上譬本。
其義亦足。
初二句是頌是諸法王。
現身如雲之譬本。
次随衆生二句。
是頌所說不虛。
說法如雨之譬本。
皆可見。
如來下二行。
頌悉到智地。
受潤增長之譬本。
四十年前。
則随衆生宜。
以智方便。
而演說為戒善之等法。
法華一經開顯。
則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而四十年不說。
今日方說者。
以如來尊重故也。
是知此二行頌。
頌上悉到智地之文也。
四是故下一行。
頌唯佛悉知各不自知之譬本。
種種緣即教行理三。
以為衆生。
開佛正見之緣。
即是令其依教起行。
由行證理。
而得于如來之正見。
故言以種種緣令得正見。
是知此一行頌。
頌上唯佛悉知一文也。
△二頌巧約喻明四。
初頌現身如雲譬。
迦葉當知。
譬如大雲。
起于世間。
遍覆一切。
慧雲含潤。
電光晃曜。
雷聲遠震。
令衆悅豫。
日光掩蔽。
地上清涼。
叆叇垂布。
如可承攬。
言慧雲者。
此之二字。
乃是法喻兼舉。
如來所有智慧。
能說法潤澤衆生。
如雲能降雨潤澤草木。
故言慧雲也。
電喻如來現身。
必放于光。
雷喻如來放光之後。
必震大法雷。
以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