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三之一

關燈


     一雲所雨。

    稱其種性。

    而得生長。

    華果敷實。

     譬文可見。

    若合法者。

    謂如來既現身如雲。

    而說一味之法雨。

    能适稱七種方便。

    所有之根種性分。

    而得增長。

    如一雲所雨之雨。

    适稱三草二木之種性。

    而得增長。

    使華敷果實也。

    若未開顯前。

    則人天于戒善而得生長。

    乃至别教于無量而得生長。

    若今法華一經開顯。

    則随其人天之戒善。

    唯于一佛乘而得增長。

    乃至随其曆别之無量。

    亦唯于一佛乘而得生長。

    則所有九界無不同歸佛界。

    所有三乘無不齊會一乘。

    既九界同歸。

    三乘齊會。

    則所有九界三乘之因。

    如華之敷也。

    莫不克于佛界一乘之果。

    如果之實也。

    唯其受潤增長。

    皆歸于一佛乘。

    故所說之法。

    悉到智地也。

     △四明各不自知譬。

     雖一地所生。

    一雨所潤。

    而諸草木。

    各有差别。

     譬上唯佛悉知。

    言雖一地等者。

    謂三草二木。

    雖同是一地所生。

    同為一雨所潤。

    而此三草二木。

    各自以為有千差萬别。

    不知同是一地所生。

    同為一雨所潤也。

    如五乘七方便等。

    雖同一智地所出生。

    同一味教所潤澤。

    而此五乘方便等人。

    各自以為有于差别。

    而不自知同一智地所生。

    同一味教所潤。

    唯有如來。

    能知三乘九界七方便等。

    雖各有于千别。

    而同一智地所生。

    同一法味所潤也。

    以其如來能悉知之。

    故于諸法則能觀知其所歸趣。

    于衆生深心所行。

    則能通達無礙。

    于三千諸法。

    則能究盡明了。

    以衆生則各不自知。

    故如來遂示諸衆生一切智慧。

    使其各得自知也。

     △三還以法合四。

    初合現身如雲譬。

     迦葉當知。

    如來亦複如是。

    出現于世。

    如大雲起。

     如來現身遍應十界。

    如大雲起。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也。

    唯其現身如雲。

    所以為諸法之王。

     △二合說法如雨譬三。

    初舉法。

     以大音聲。

    普遍世界。

    天人阿修羅。

     但言人天阿修羅者。

    舉三善以攝三惡。

    即是六凡。

    若夫四聖其德位雖殊。

    論其形迹。

    總不出乎三善。

    故舉三善。

    具足十界也。

     △二提譬。

     如彼大雲。

    遍覆三千大千國土。

     私問。

    既合說法如雨。

    應提澍雨之譬。

    言如彼大雨。

    一時等澍三千大千國土。

    雲何而言。

    如彼大雲遍覆耶。

    答。

    此蓋舉現身以顯說法耳。

    說法必由有現身。

    如降雨有于雲。

    故舉雲以顯雨也。

     △三帖釋。

    于大衆中。

    而唱是言。

    即如雨而說法也。

    舉大衆以釋如雨。

    舉唱言以釋說法。

    得此一意帖釋宛然。

    故從此下。

    皆釋說法如雨。

    唱言我是如來等。

    即所說之法也。

    于大衆中而唱複雲。

    汝等天人。

    皆應到此。

    正是如雨之等澍。

    而無私滴也。

    文為二。

    初釋說法如雨。

    二明勸聽受教。

    初五。

    初說十号。

     于大衆中。

    而唱是言。

    我是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

    調禦丈夫。

    天人師。

    佛世尊。

     △二說四弘。

     未度者令度。

    未解者令解。

    未安者令安。

    未涅槃者。

    令得涅槃。

     △三說三明。

     今世後世。

    如實知之。

     今世如實知之。

    即漏盡明。

    能知現在。

    後世如實知之。

    即天眼明。

    能知未來。

    舉此之二。

    以攝宿命明。

    能知過去。

    言如實知。

    若見有去來今之相可得。

    則不名如實知。

    今如來雖有三明知乎三世。

    而不見有去來今之相可得。

    故言如實知之也。

    以十世古今不離當念。

    究竟當念亦不可得。

    豈有三世可得乎。

     △四說知見。

     我是一切知者。

    一切見者。

     若但知于有。

    但知于空。

    但知于中。

    則不名一切知。

    若礙而非通。

    唯觀乎俗。

    若通而非礙。

    但了于空。

    則不名一切見。

    今如來三智一心中得。

    而能圓知三谛。

    故言我是一切知者。

    如來五眼一眼中觀。

    而能圓見一切。

    故言我是一切見者也。

     △五說三業。

     知道者。

    開道者。

    說道者。

     知道即意業鑒機。

    開道即身業現通。

    或放光或動地。

    以開發無上之道。

    故身業言開道也。

    說道即口業說法也。

     △二明勸聽受教二。

    初正勸。

     汝等天人阿修羅衆。

    皆應到此。

    為聽法故。

     謂如來既具有十号。

    乃至三業不護等種種功德。

    則能說法如雨。

    故汝等天人阿修羅衆。

    皆應到此為聽法也。

     △二奉行。

     爾時無數千萬億種衆生。

    來至佛所而聽法。

     因如來一番勸聽。

    故即有無數衆生受教。

    而來至佛所聽法也。

    正感應道交。

    機教相逗耳。

     △三合受潤增長譬三。

    初舉法。

    二提譬。

    三帖釋。

    初二。

    初明觀機說法。

     如來于時。

    觀是衆生。

    諸根利鈍。

    精進懈怠。

     言于時者。

    即機應合一之時也。

    諸根利鈍。

    利即快利。

    鈍即遲鈍。

    當知根無利鈍。

    利鈍由人。

    如初聞法。

    未能即解。

    此乃名鈍。

    更一番聞。

    自然能解。

    便能轉鈍成利。

    故知利鈍由人。

    非根有利鈍也。

    若欲論其利鈍之分。

    則菩薩是利。

    人天是鈍。

    二乘之人。

    亦利亦鈍。

    根既利鈍不等。

    則其所有行業。

    亦複進懈不同。

    菩薩是進。

    人天是懈。

    二乘之人。

    亦進亦懈。

    如此根性利鈍。

    行業進懈。

    如來皆能觀知也。

    故曰觀是(雲雲)。

     随其所堪。

    而為說法。

    種種無量。

    皆令歡喜。

    快得善利。

     随其所堪。

    而為說法者。

    謂随堪于人天者。

    為說戒善之法。

    堪于二乘者。

    為說谛緣之法。

    堪于菩薩者。

    為說六度之法也。

    如此多種不同。

    故雲種種無量。

    皆令歡喜快得善利者。

    以能因機設教。

    以教逗機。

    機教既其相宜。

    則能得于四悉檀之益。

    故言皆令歡喜快得善利也。

    歡喜即世界益。

    善即為人益。

    利既能得善。

    而惡無不破。

    即兼對治第一義益也。

     △二明聞法得益。

     是諸衆生。

    聞是法已。

    現世安隐。

    後生善處。

    以道受樂。

    亦得聞法。

    既聞法已。

    離諸障礙。

    于諸法中。

    任力所能。

    漸得入道。

     言聞是法者。

    若在四十年前。

    則聞于戒善等法不同也。

    聞此等法。

    亦能現得安隐。

    後生善處等。

    且就人天聞法。

    明現世安隐等者。

    以其所聞是戒善之法。

    戒即五戒。

    乃是不殺不盜等。

    内既持戒。

    則自心已得安隐。

    豈更于身外之物。

    而犯殺盜等事。

    則外之境界亦安隐矣。

    當知持戒必有護戒之神。

    略舉其數。

    一戒有五戒。

    五五便有二十五位戒神。

    為之衛護。

    故曰現世安隐。

    不唯現世為然。

    以持戒為因。

    當來設不生天上。

    必遂生人中。

    故曰後生善處。

    既生天上人中。

    自然遂能持戒。

    故曰以道受樂。

    更加之以聞法增進戒體。

    故曰亦得聞法。

    既得聞法。

    豈更招三途十惡等之障礙。

    故曰離諸障礙。

    從此便能漸漸得進乎三乘五教之道。

    故雲于諸法中(雲雲)若依今經而論。

    即是聞于諸法實相佛之知見之法也。

    由聞而解。

    由解而行。

    由行入證。

    則即生之中。

    能入初住。

    而開佛之知見。

    顯一分三德。

    破一品無明。

    故言現世安隐。

    既破無明。

    則今雖在同居。

    若舍是身已。

    即能生于實報。

    所謂以如實因。

    克如實果。

    色心無礙。

    依正莊嚴。

    即是後生善處也。

    既生彼已。

    能分身百界。

    遊戲神通。

    教化一切。

    即是以道受樂也。

    既登初住。

    則十方諸佛。

    同時為其說法。

    故言亦得聞法。

    既聞諸佛說法。

    則能進之于二住乃至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諸位。

    于此諸位之中。

    位位能破無明。

    故言離諸障礙也。

    任力所能漸得入道者。

    即是從于十地。

    而能任運流入薩婆若海也。

    唯其同一增長。

    所以能悉到智地也。

     △二提譬。

     如彼大雲。

    雨于一切卉木叢林。

    及諸藥草。

    如其種性。

    具足蒙潤。

    各得生長。

     △三帖釋。

     如來說法。

    一相一味。

     一相一味者。

    謂如來所說之法。

    雖有空有諸相。

    乳等諸味之不同。

    而究竟同一實相。

    一醍醐也。

    蓋如來雖說有相。

    乃對空而說乎有。

    雖說空相。

    乃對有而說乎空。

    雖說中相。

    乃對空有而說乎中。

    既對空而說有。

    則有無有相。

    乃至既對空有。

    而說乎中。

    則中無中相。

    如此則究竟非空來有非中。

    唯是一實相也。

    一味者。

    如來本欲說于一味。

    由機不契。

    乃說為兼但對帶之乳等四味。

    雖有四味不同。

    一經開顯。

    則同一醍醐之味也。

     所謂解脫相。

    離相。

    滅相。

    究竟至于一切種智。

     此乃轉釋上一相一味也。

    解脫相者。

    即無生死相也。

    離相者。

    即無涅槃相也。

    滅相者。

    即無相亦無也。

    究竟至于一切種智者。

    即唯一真如智獨存也。

    既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