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三之一

關燈


    欲說世間法。

    即說世間法。

    乃至欲說真實法。

    即說真實法。

    故名于諸法能得自在。

    又複欲開顯一切法。

    則随其所說世間出世間等法。

    莫不究竟。

    全體同一實相。

    此乃最得自在也。

    即如上文四大弟子。

    歎佛恩中雲。

    諸佛希有。

    無量無邊大神通力。

    無漏無為。

    諸法之王。

    就四大弟子之所歎。

    即知如來是諸法之王矣。

    故言迦葉(雲雲)。

     △二所說不虛。

     若有所說。

    皆不虛也。

     說不虛者。

    以如來既為諸法之王。

    則理無不明。

    智無不顯。

    故無有所說則已。

    若有所說。

    則必如理而說。

    稱智而談。

    故不虛也。

    既所說皆是不虛。

    則不唯所說出世法是不虛。

    即所說世間之法。

    亦是不虛。

    乃至不唯所說真實之法是不虛。

    即所說方便法。

    亦是不虛也。

    以由如來已究竟證于三千性相。

    諸法實相之理。

    而得乎一切種智。

    所說諸法。

    雖有差别不同。

    若一開顯。

    無不真實。

    故言若有所說皆不虛也。

    唯其所說不虛。

    故是諸法之王。

    是諸法王。

    故能現身如雲。

    所說不虛。

    故能說法如雨也。

     △三悉到智地。

     于一切法。

    以智方便。

    而演說之。

    其所說法。

    皆悉到于。

    一切智地。

     于一切法等者。

    即上所明諸法也。

    如來于此諸法之中。

    能以所證之智方便。

    随衆生宜。

    而演說之。

    若二乘。

    則但有于智。

    而無方便。

    菩薩則但有方便。

    而無于智。

    故皆不能于一切法随宜演說。

    如來則方便知見波羅蜜。

    皆悉具足。

    故能于一切法。

    以其所證之智方便。

    随宜而演說也。

    所謂随人天之宜。

    即以智方便。

    而演說于戒善。

    随二乘之宜。

    即以智方便。

    而演說于谛緣。

    随三藏之宜。

    即以智方便。

    而演說于六度。

    随通教之宜。

    即以智方便。

    而演說于無生。

    随别教之宜。

    即以智方便。

    而演說于無量。

    故言于一切法。

    以智方便。

    而演說之也。

    其所說法。

    皆悉到于一切智地者。

    謂雖則随宜演說。

    各各不同。

    然究竟皆悉到于一切種智實相之地。

    以由如來本意。

    唯欲為諸衆生。

    說于一切種智。

    但為衆生之機不契。

    故且随宜而說。

    若不開顯。

    則有世間出世間。

    有漏無漏等差别之相。

    若一經開顯。

    則随其世間之戒善。

    出世間之谛緣。

    乃至通之無生。

    别之無量。

    種種不同。

    無不究竟同于實相一切種智之地。

    故言其所說法。

    皆悉到于一切智地也。

    以其悉到智地。

    故若有所說。

    皆悉不虛。

    而是諸法之王。

    以其悉到智地。

    故如卉木叢林諸樹藥草之随分受潤。

    而皆各得增長也。

     △四唯佛悉知。

     如來觀知。

    一切諸法之所歸趣。

    亦知一切衆生。

    深心行行。

    通達無礙。

    又于諸法。

    究盡明了。

    示諸衆生。

    一切智慧。

     如來觀知等者。

    謂諸法雖皆悉到智地。

    然一切衆生。

    各不自知。

    唯有如來乃能知之。

    如來所以知者。

    以由如來能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故也。

    觀知是能觀之智。

    諸法是所觀之境。

    即上所明偏邪大小等法。

    雖則千差萬别各各不同。

    在如來以不思議能觀妙智觀之。

    無不皆歸圓頓究竟唯一佛乘。

    如來既能觀知諸法。

    皆歸一乘。

    則其所诠之教。

    是妙教也。

    亦知一切衆生深心等者。

    謂如來不獨觀知諸法歸趣而已。

    亦知九界三乘七種方便。

    一切衆生深心之所行。

    不唯但知所行而已。

    亦且通達無礙也。

    又其深心所行者。

    若三途衆生。

    則深心所行是惡。

    人天衆生。

    則深心所行是善。

    外道衆生。

    則深心所行是邪。

    内教衆生。

    則深心所行是正。

    六趣衆生。

    則深心所行是有漏。

    二乘衆生。

    則深心所行是無漏。

    三教衆生。

    則深心所行是偏。

    圓教衆生。

    則深心所行是圓。

    而如來以一心三智照之。

    雖有千差萬别不同。

    然皆通達無礙。

    以如來究竟了知。

    修惡全即性惡。

    修善全即性善。

    善惡不二。

    修性平等。

    無有一惡而不即于善。

    無有一邪而不即于正。

    乃至無有一偏而不即于圓。

    如此邪正一緻。

    偏圓一體。

    乃所謂之通達無礙也。

    如來既能了知一切所行通達無礙。

    則其所有之行。

    是妙行矣。

    又于諸法究盡明了者。

    謂如來不但知衆生所行通達無礙而已。

    又于三千性相之諸法。

    悉能究盡明了。

    同一實相也。

    如來能三智一心中得。

    故能究盡明明雖各不等。

    而同一實相。

    如來能五眼一眼中見。

    故能究盡了了雖各差别。

    而皆是實相。

    故言于諸法究盡明了也。

    如來既能究盡明了諸法。

    悉皆實相。

    則其所有之理。

    是妙理矣。

    示諸衆生智慧者。

    良繇如來自己能依教起行。

    由行入證。

    遂欲令一切衆生。

    亦複如己無二。

    故示諸衆生一切智慧也。

    一切智慧。

    即一切種智也。

    以一切種智。

    能照妙教。

    能起妙行。

    能契妙理。

    今如來欲令衆生。

    依教起行。

    由行證理。

    故示諸衆生于一切智慧也。

    以如來能觀知諸法之所歸趣。

    乃至能示諸衆生一切智慧。

    故其所說法悉到智地。

    而皆不虛。

    是諸法王也。

    而九界三乘七方便。

    如彼諸樹藥草。

    雖同一地一雨。

    各不自知也。

     △二巧約喻明四。

    初明現身如雲譬。

     迦葉。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

    山川溪谷土地。

    所生卉木叢林。

    及諸藥草。

    種類若幹。

    名色各異。

    密雲彌布。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此譬上是諸法王。

    如來現身。

    是能化之主。

    既有能化之主。

    必有所化之境。

    故先明三千世界等譬。

    以譬所化之境。

    次明密雲彌布之譬。

    以譬能化之現身。

    所化之境。

    有于十界。

    而十界必由于理具。

    方有事造。

    故先明能生之山川土地等譬。

    以譬理具之十界。

    次明所生之卉木叢林等譬。

    以譬事造之十如也。

    言三千者。

    即小千中千大千。

    此是總舉。

    總舉三千世界。

    是别譬假名實法依報之三千性相也。

    大千二字。

    此是别舉。

    别舉大千世界。

    是總譬三千性相。

    皆是一大總相法門也。

    山川溪谷土地六字。

    是别。

    總譬于十種法界也。

    大千世界之中。

    法爾具有山川溪谷土地。

    如大總相法門之中。

    法爾具有十界也。

    又山川溪谷。

    是别譬四聖法界。

    土地二字。

    是總譬六凡法界。

    若訓字者。

    峙立名山。

    流動為川。

    依山是溪。

    通川曰谷。

    能生長為土。

    能承載為地也。

    所生下譬事造十如。

    上以譬明理具。

    既有理具。

    則必發之而為事造。

    故言所生卉木等也。

    山川土地。

    則法爾生于卉木等物。

    如理具三千。

    法爾能構事造三千也。

    卉木等是譬于十如也。

    上明理具則明十界。

    十界必具十如。

    而能成于三千。

    此明事造則明十如。

    十如必有十界。

    而能成于三千。

    乃文互顯耳。

    所以互明者。

    為順文故。

    文中明于大千中有山川。

    山川中有卉木。

    如大總相法門中具十界。

    十界中有十如。

    次第順文也。

    山川取能生之義。

    以譬理具。

    卉木取所生之義。

    故譬事造。

    雖有具造之不同。

    然由具發造。

    由造顯具。

    故總為所化之境也。

    既有所化之境。

    則如來必現身其中。

    以為能化。

    若現身時。

    則能遍應十界一切衆生。

    故言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也。

    以如來能現身如雲。

    所以為諸法之王也。

     △二明說法如雨譬。

     一時等澍。

     譬上所說不虛也。

    言一時等澍者。

    謂密雲既布。

    則必降雨。

    若降雨之時。

    則同時等澍。

    不分高下。

    無有私滴。

    如來既現身如雲。

    則必說法如雨。

    以說法時不前不後。

    同一妙音。

    無内無外。

    無高無下。

    無大無小等。

    而為宣說如雨無私。

    故言一時等澍也。

    以由如來說法如雨。

    故若有所說。

    皆不虛也。

     △三明受潤增長譬二。

    初明受潤。

     其澤普洽。

    卉木叢林。

    及諸藥草。

    小根小莖。

    小枝小葉。

    中根中莖。

    中枝中葉。

    大根大莖。

    大枝大葉。

    諸樹大小。

    随上中下。

    各有所受。

     譬上悉到智地。

    初至各有所受明受潤。

    下一雲等明增長。

    初言其澤普洽卉木等者。

    譬文可見。

    若合法者。

    謂如來既說法如雨。

    而其所說教法之澤。

    普潤九界三乘七種方便一切衆生。

    如雨之澤普潤一切卉木藥草也。

    此乃總舉。

    小根下别開。

    謂所言一切衆生者。

    有修戒善之人天。

    如小藥草。

    有修谛緣之二乘。

    如中藥草。

    有修六度之菩薩。

    如上藥草。

    有修體空之菩薩如小樹。

    有修曆别之菩薩如大樹。

    如此七種方便。

    随其上中下有不同。

    而各受如來之教澤所潤。

    人天則受戒善之潤。

    乃至别教則受無量之潤。

    如彼草有三種。

    樹有二類之不同。

    而随上中下。

    各有所受以潤澤也。

    然此七方便人。

    于四十年前。

    則所受有于不同。

    到今日法華。

    則随其上中下有不同。

    莫不各受一乘圓頓之教澤。

    如彼莫木。

    雖各有受。

    而同一雨也。

     △二明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