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二之三

關燈
而躄無明之地。

    小化則于機相逗。

    故還從無明地而起也。

    起即依偏空谛理而起。

    偏空之觀。

    修于助道正道。

    以求空無相無作之涅槃。

    如往貧裡以求衣食也。

     △二領阿含二。

    初先遣伴化。

    二如來自行。

    初三。

    初如來密遣。

     爾時長者。

    将欲誘引其子。

    而設方便。

    密遣二人。

    形色憔悴。

    無威德者。

    汝可詣彼。

    徐語窮子。

    此有作處。

    倍與汝直。

    窮子若許。

    将來使作。

    若言欲何所作。

    便可語之。

    雇汝除糞。

    我等二人。

    亦共汝作。

     初遣其類同。

    二汝可下。

    遣其事同也。

    今但總釋誘引。

    言長者将欲誘引等者。

    二乘雖則與大無機。

    若在如來。

    豈得棄而不化。

    若欲化之。

    當以方便誘而引之。

    故言将欲誘引也。

    大乘乃是真實。

    不名誘引。

    今方便非實。

    故言誘引。

    又先以方便誘之。

    後乃從方便。

    而引歸真實。

    故言誘引也。

    二人者。

    即二乘也。

    内秘菩薩故言密。

    外現二乘故言遣。

    二乘不修相好。

    故言形色憔悴。

    無功德莊嚴。

    故言無威德也。

    言汝可詣彼者。

    若有相莊嚴。

    則生畏避。

    今既憔悴。

    而無威德。

    則與二乘同。

    以同類而化同類。

    以同事而化同事。

    則必信受。

    故言汝可詣彼也。

    徐語者。

    如疏及科注。

    即以能修道品。

    而得涅槃為作處也。

    言倍與汝直者。

    若外道苦修于六行。

    但得伏見思為直。

    凡夫修于戒善。

    但得人天善報為直。

    今能修于道品。

    必得證于涅槃。

    若證涅槃。

    不但伏見思。

    亦且斷見思。

    是與一倍之直。

    不但得人天。

    亦且出三界。

    是與二倍之直。

    故言倍與汝直也。

    将來使作者。

    将之令來。

    使其執作。

    即令其知苦斷集。

    慕滅修道。

    及于因緣。

    順觀生起。

    逆觀還滅。

    除糞亦如疏及科注。

    我二人亦共汝作者。

    與其同依四谛。

    而修習也。

    如雲。

    此是苦。

    汝應知。

    我與汝共知。

    乃至此是應。

    汝應修。

    我與汝共修。

    為使作也。

     △二使者尋得。

     時二使人。

    即求窮子。

    既已得之。

    具陳上事。

     時二使人者。

    以其同類同事。

    故一求即得也。

    具陳上事者。

    即将上所命而告也。

     △三窮子受教。

     爾時窮子。

    先取其價。

    尋與其糞。

    其父見子。

    愍而怪之。

     先取等者。

    以其知有道可修。

    有滅可證。

    得涅槃之價。

    除見思之糞也。

    亦可以帶果望果為價。

    以行因為除也。

    言愍而怪之。

    在長者則愍其所得者小。

    怪其所失者大。

    何以故。

    為其除糞。

    故所得者小。

    元是長者子。

    應得寶藏。

    故所失者大也。

    在如來則愍其所證者。

    但得偏空涅槃。

    而怪其所失者無上菩提也。

     △二如來自行二。

    初鑒機。

     又以他日于窗牖中。

    遙見子身。

    羸瘦憔悴。

    糞土塵坌。

    污穢不淨。

     言又以等者。

    謂如來不獨密遣二乘。

    同類行化。

    亦複自己行化。

    然非今日道樹已後。

    方以小化。

    而在常寂光土。

    法身地中。

    早已見知。

    有此二乘小機。

    故言又以他日。

    即以法身地鑒機。

    為他日也。

    此領法說中。

    我以佛眼觀見等頌。

    喻說中。

    長者見是大火等文也。

    于窗牖中遙見者。

    以由二乘但樂小法。

    則所見不正。

    故如來鑒彼小機之時。

    不以中道實智而觀。

    乃以化他權智而照。

    如長者不從門戶而見其子。

    乃從窗牖而見也。

    然機雖是結緣而有。

    乃天性相關。

    故雲見子。

    大機未熟。

    故雲遙耳。

    無有功德法财相好莊嚴。

    故雲羸瘦憔悴。

    具有分别貪愛煩惱。

    故雲糞土不淨也。

     △二用教三。

    初隐勝現劣。

     即脫璎珞。

    細軟上服。

    嚴飾之具。

    更着粗弊垢膩之衣。

    塵土坌身。

    右手執持除糞之器。

    狀有所畏。

     初三句隐勝。

    更着下現劣。

    言即脫者。

    蓋教必逗機。

    其機既小。

    須說小法。

    故先隐其勝應也。

    璎珞即如來。

    具足四十二位。

    所有功德妙行。

    細軟上服。

    即如來所處第一義谛。

    寂滅之忍。

    嚴飾之具。

    即如來所有無邊之相好。

    無邊之光明。

    今皆隐之而不現。

    故言即脫璎珞等也。

    二現劣言更着等者。

    欲逗小機。

    既隐勝應。

    還須現劣應而為說法。

    故言更着。

    更即更改。

    更易之義。

    現為丈六老比丘形。

    故言粗弊。

    示忍生法二惱。

    故垢膩。

    塵土坌身者。

    即示有見思煩惱。

    執除糞器。

    即示修習道品也。

    言右手者。

    示權乘也。

    狀有所畏者。

    非如來見二乘狀有畏。

    亦非二乘見如來狀有畏。

    蓋狀即似也。

    謂餘人觀此。

    着弊一番景像。

    似乎如來有所畏耳。

     △二三轉四谛三。

    初勸修。

     語諸作人。

    汝等勤作。

    勿得懈息。

    以方便故。

    得近其子。

     此乃領上用車之譬。

    故言亦作三轉釋也。

    初勸修。

    次後複下示相。

    三即時下作證。

    初中勤之一字。

    則道滅應修應證。

    勸矣。

    勿之一字。

    則苦集應知應斷。

    亦勸矣。

    言以方便答者。

    以脫珍着弊之方便。

    而得其子也。

    蓋既着弊而現劣。

    則所有行事。

    服類皆同。

    故得近也。

     △二示相。

     後複告言。

    咄男子。

    汝常此作。

    勿複餘去。

    當加汝價。

     初示滅谛相。

    次諸有下。

    示道谛相。

    三所以者何下。

    示苦集二谛相。

    初言咄者。

    是驚覺之詞。

    二乘之人。

    本是結緣之子。

    今乃退大取小。

    迷昧不知。

    故咄之而欲其省覺也。

    言男子者。

    謂二乘人昔曾受大。

    不久堪紹如來家業者。

    故稱男子。

    即此三字。

    而如來折攝二門。

    威慈二德并見矣。

    汝常此作勿複餘去者。

    謂汝二乘。

    須常于正教之中。

    勤修道品。

    以證涅槃。

    勿複如前。

    同于外道。

    起斷等四見。

    同于凡夫。

    起淨等四見。

    謂之餘去也。

    既能常修道品。

    則無餘涅槃。

    自當得之。

    故言常加汝價。

    加價者。

    即前倍直之義。

    涅槃即滅谛也。

     諸有所須。

    盆器米面。

    鹽醋之屬。

    莫自疑難。

    亦有老弊使人。

    須者相給。

    好自安意。

    我如汝父。

    勿複憂慮。

     此示道谛相。

    道谛略則戒定慧。

    故言盆器等。

    廣則有三十七品。

    故言之屬也。

    盆器有含藏之功。

    盛載之用。

    戒則能為萬德之基。

    衆行之首。

    如盆器能含藏盛載一切。

    故以盆器譬戒。

    又持戒而無漏失。

    如盆器能盛物無漏失也。

    米面有資身之力。

    養命之功。

    雖米粗面細。

    而各有其德。

    禅定亦能資身養命。

    若世間禅定。

    則資四大色身。

    養五陰報命。

    出世禅定。

    則資五分法身偏真慧命。

    故以米面而譬定也。

    鹽味鹹。

    醋味酸。

    雖鹹酸不同。

    而皆能調滋味。

    如慧雖有世出世不同。

    而皆能調停事理。

    世間智慧。

    能調差别之事。

    俗有之理。

    出世智慧。

    能調修習之事。

    真空之理。

    故以鹽醋。

    而譬于慧也。

    莫自疑難者。

    謂于此略廣道品之中。

    汝若修習之時。

    我為如來者。

    皆當與汝分明指示。

    故汝二乘莫生憂疑。

    而為艱難也。

    亦有老弊等者。

    老弊使人。

    即前之密遣。

    權行二乘也。

    不唯我如來為汝分别道品。

    而令汝修習。

    亦有同行二乘。

    亦能為汝分别指示也。

    示現二乘。

    故稱老弊。

    好自安意者。

    如上若如來。

    若同行。

    皆能為汝分别指示。

    汝當好自安意。

    而為修習也。

    我如汝父等者。

    謂汝能修于道品。

    後來必能斷見思。

    能出三界。

    能證涅槃。

    為我如來之子。

    我則是汝之父矣。

    今在修道之時。

    而如來已如汝父也。

    既如汝父。

    則随汝所須。

    悉當與汝。

    勿複憂慮于道品。

    不能明了也。

     所以者何。

    我年老大。

    而汝少壯。

    汝常作時。

    無有欺怠。

    瞋恨怨言。

    都不見汝。

    有此諸惡。

    如餘作人。

    自今已後。

    如所生子。

     此示苦集相。

    苦有五障。

    即是集谛。

    施有于集。

    必招乎苦。

    今能排五障。

    則能斷集。

    即是知苦。

    故此一文。

    乃是示知苦斷集二谛之相也。

    欺怠等五障也。

    諸惡即指五障。

    餘作人即外道及凡夫也。

    初所以者何者。

    謂何以見得我如汝父。

    故言所以者何。

    我年老大者。

    即以化期将畢。

    以為年老。

    由年老大。

    故如汝父也。

    我既如父。

    汝則如子矣。

    我年老大。

    所以如父。

    汝則少壯。

    常作之時。

    又無諸惡。

    故如我子也。

    即以小機增長。

    以為年壯。

    常作時者。

    即是始從五停心。

    總相念。

    别相念。

    暖。

    頂。

    以及上忍諸位也。

    且都無外道。

    及夫凡夫。

    有五障之諸惡。

    故曰都不(雲雲)。

    自今以後者。

    即從上忍一刹那。

    而入世第一也。

    世第一位。

    鄰近于真。

    故言如所生子也。

     △三作證。

     即時長者。

    更與作字。

    名之為兒。

     即時者。

    即世第一。

    一刹那入于十六心。

    見道位之時。

    以唯一刹那頃。

    故言即時。

    既入見道。

    則已得初果。

    而是佛子矣。

    故上但雲如。

    今言更與作字。

    名之為兒。

    名即是子義也。

    名字作去聲呼。

    乃雲名之為兒者。

    乃名色為兒耳。

    非實是兒。

    若付财時。

    方實是兒。

    此蓋不知大小。

    皆有子義故也。

    此正阿含會上。

    如來令二乘人。

    修于道品。

    從暖頂至世第一。

    皆為似子。

    故前止雲如子。

    若斷見思。

    出三界。

    證涅槃。

    乃是真子。

    菩薩不斷惑者。

    子義不成。

    故今名之為兒者。

    乃小乘真子也。

    若言付大乘子。

    何得濫此。

     △三貪着小法。

     爾時窮子。

    雖欣此遇。

    猶故自謂。

    客作賤人。

    由是之故。

    于二十年中。

    常令除糞。

     言此遇者。

    指上作字名兒也。

    猶故自謂等者四大。

    弟子。

    述佛一化有二義。

    一者述佛設化之本意。

    二者述己可得之密益。

    如華嚴時。

    佛意即元欲與大。

    若在二乘。

    顯但如聾若啞。

    密則已有拟宜之益。

    阿含時。

    佛意元欲即權引歸于實。

    若在二乘。

    顯但保證。

    密則已有引歸之益。

    方等時。

    佛意元欲其恥小修大。

    若在二乘。

    顯但止宿草庵。

    密則已有通教之益。

    般若時佛意元欲其所領之物。

    即是已有。

    若在二乘。

    顯但無心希取。

    密則已有别教之益也。

    故今阿含。

    名之為兒。

    雖在小乘。

    佛意即此二乘。

    能紹家業之子。

    而二乘不知。

    但謂自是羅漢。

    則知猶故自謂四字。

    乃今法華悟後。

    叙昔之語。

    非彼時已知如來知我也。

    如窮子雖蒙長者作字名兒。

    但自謂客作賤人也。

    言二十年中者。

    上作字名兒。

    是初果所斷。

    止是三界見惑。

    通為一無礙一解脫。

    從重慮緣真。

    複以九無礙九解脫。

    斷思惑。

    故言二十年除糞。

    即從二果。

    以向至四果無學阿羅漢也。

     △三領方等。

     過是已後。

    心相體信。

    入出無難。

    然其所止。

    猶在本處。

     言相信者。

    若如來信于二乘。

    而二乘不信如來。

    二乘信于如來。

    而如來不信二乘。

    此則不名相信。

    今如來固信二乘。

    二乘亦信如來。

    故言相信。

    如來信二乘者。

    謂昔教小乘既能信。

    今若說大。

    亦必信受也。

    二乘信如來者。

    謂如來昔教小乘。

    我依之修習。

    便有所證。

    若今為我說大。

    我若依之修習。

    亦必有所證也。

    入出無難者。

    由于相信。

    故入見尊特勝應。

    聞說大法。

    出見丈六劣應。

    聞說小法。

    如此入出大小。

    皆無疑難。

    小是所證。

    固是無難。

    信大不謬。

    故亦無難也。

    然其所止等者。

    雖于大法亦無疑難。

    貪着小故。

    猶在羅漢本位。

    而不進也。

     △四領般若三。

    初如來命知。

     世尊。

    爾時長者有疾。

    自知将死不久。

    語窮子言。

    我今多有金銀珍寶。

    倉庫盈溢。

    其中多少。

    所應取與。

    汝悉知之。

    我心如是。

    當體此意。

    所以者何。

    今我與汝。

    便為不異。

    宜加用心。

    無令漏失。

     言有疾者。

    他方緣興。

    将欲應彼。

    故言有疾。

    然他方機緣雖興。

    亦由此土機盡。

    而佛欲應彼。

    示同有疾。

    又衆生有疾。

    故佛亦有疾。

    故言長者有疾也。

    将死不久者。

    以此土化畢将入滅也。

    法華大事已畢。

    便唱入滅。

    今般若逼近法華。

    故言不久也。

    言金銀珍寶者。

    般若帶通别。

    正說圓教。

    金最貴如圓理。

    銀次于金。

    如别教理。

    珍寶名通。

    如通教理也。

    倉則純藏于米。

    如三教之定。

    庫則含藏衆物。

    如三教之慧也。

    言其中多少者。

    其中即能帶之圓。

    多少即所帶之通别。

    如物之多少。

    在于其中。

    譬所帶通别。

    在能帶之圓中也。

    别之所修。

    四門遍學。

    故言多。

    通之所修。

    三人同一無言說道。

    故言少。

    又别則位次五十有二。

    生死斷于二種。

    煩惱破于五住。

    證入顯于三德。

    故言多。

    通則位次但明十地。

    生死但出分段。

    煩惱但破見思。

    證入但一涅槃。

    故言少也。

    所應取與者。

    若有三教之機。

    則應以三教之法。

    化他而與。

    若無機之時。

    則應以三教之法。

    自行而取。

    故言取與。

    既言所應。

    則于自行化他之中。

    更須揀其宜耳。

    我心如是當體此意者。

    謂我如來之心。

    已作如此。

    汝二乘當體。

    達我如來之意也。

    如來之意無他。

    若轉教菩薩之時。

    我已如是而命。

    汝當如我所命。

    亦如是而教也。

    又如來之意。

    謂命汝領知之法。

    雖欲令汝轉教菩薩。

    亦欲汝知。

    即是二乘所有。

    汝當體于此意而知也。

    便為不異者。

    我既命汝轉教。

    則汝之所說。

    如我所說。

    故言不異。

    又如來所有。

    亦即二乘所有。

    故言今我與汝便為不異也。

    宜加用心等者。

    謂汝二乘。

    于前除糞之時。

    固已用心。

    而無漏失矣。

    然以今論之。

    前但自行。

    猶不名用心。

    前但自破見思。

    猶名有漏失。

    今則轉教菩薩。

    宜如我說。

    令諸菩薩破于無明。

    則比前自行。

    宜加用心。

    故雲無令漏失也。

     △二弟子領教。

     爾時窮子。

    即受教敕。

    領知衆物。

    金銀珍寶。

    及諸庫藏。

    而無希取一餐之意。

     領教如文可見。

     △三猶居本處。

     然其所止。

    故在本處。

    下劣之心。

    亦未能舍。

     言未舍者。

    華嚴。

    則聾啞故未舍。

    阿含。

    則保證故未舍。

    方等。

    則止宿草庵故未舍。

    今般若。

    執真未忘。

    而無希取。

    故言亦未能舍也。

     △五領法華二。

    初領鑒機。

     複經少時。

    父知子意。

    漸以通泰。

    成就大志。

    自鄙先心。

     通泰者。

    初華嚴。

    于拟宜而通泰。

    阿含。

    于誘引而通泰。

    方等。

    于彈诃而通泰。

    般若。

    于淘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