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二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侍為臣如圓教。
輔弼為佐如别教。
習近為吏如通教。
統禦為民如藏教。
此明能修之人。
象馬等譬所修之觀。
象之車乘如圓。
馬之車乘如别。
牛之車乘如通。
羊之車乘如三藏也。
出即說法化他。
入即觀心自行。
化他有息。
自行有利也。
乃遍他國者。
寂光為本國。
三土為他國。
如來能遍應三土。
故言乃遍他國。
商估等者。
即此土菩薩。
往彼聽法。
彼方菩薩。
來此聞經也。
△三子到父城。
時貧窮子。
遊諸聚落。
經曆國邑。
遂到其父。
所止之城。
流浪生死。
無功德法财。
故言貧窮。
現在雖無法财。
往昔曾受大化。
故言子也。
昔雖受大。
中乃悉忘。
而逃逝生死。
漂流三界。
如遊諸聚落。
既久在生死。
則其所有大小之機。
中間法爾。
為之冥發。
若大機發。
如從國至國。
若小機發。
如從邑至邑。
故言經曆國邑。
雖二機俱有發義。
然必小機先熟。
故言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既四大弟子齊已分領。
且以有餘土小乘偏空涅槃為城也。
△四父每念子。
父每念子。
與子離别。
五十餘年。
父念子者。
如來從二萬億佛所。
為下大種。
欲其承紹大乘家業。
由其退大。
中忘取小。
所以如來從教大後。
至于今日。
每每意念下種之子也。
既退乎大。
而入生死五道。
與佛相隔。
如子别父。
經五十年。
即五道也。
而未曾向人。
說如此事。
但自思惟。
心懷悔恨。
此譬于五時也。
未曾向人說者。
未曾說有此大乘結緣之子也。
如來于華嚴會上。
明一切衆生。
皆有如來智慧德性。
此是大也。
而不說是大。
亦不明說大之意。
即華嚴時。
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也。
如來于阿含會上。
明于三藏之教。
此是小也。
而不說是小。
亦不明說小之意。
即阿含時。
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也。
但自思惟心懷悔恨者。
既不向人說有結緣之子。
但自思惟。
憶念此子。
而複内懷悔恨而已。
悔者。
悔昔教大之時。
不令修習而入于品。
恨者。
恨其中悉遺忘。
而遂退大。
入于生死。
此領如來方等中。
巧借他方菩薩。
種種彈诃貶斥。
即是心懷悔恨也。
自念老朽。
多有财物。
金銀珍寶。
倉庫盈溢。
無有子息。
一但終沒。
财物散失。
無所委付。
是以殷勤。
每憶其子。
複作是念。
我若得子。
委付财物。
坦然快樂。
無複憂慮。
念老朽等者。
如來自念化期将畢。
所有若教若理。
乃至定慧等法。
若無大乘之子承紹。
則便當斷絕。
是以殷勤。
每憶結緣之子也。
此領如來之般若時。
以大乘法。
命二乘人轉教菩薩。
即是殷勤憶其子也。
複作是念等者。
即領法華時也。
如來于法華會上。
授二乘記。
明天性定父子。
至此之時。
則昔日結緣。
不為虛廢。
而出世本懷已暢。
大事因緣已明。
所謂法付法臣。
法王無事。
唯了此事。
更無他事。
故言坦然快樂無複憂慮也。
言我若者。
即般若也。
此蓋冥領其事。
非實是法華當座。
故言般若也。
然總譬文中。
有于五時者。
此乃冥領法身地已前。
有此事也。
蓋如來始于二萬億佛所。
教之于大。
既爾中間退大取小之時。
還以小接。
就其流浪生死既久。
厭苦心生。
機成感佛。
而佛之意。
本欲與大。
既而思惟。
先以大而拟宜之。
彼若不契。
還須為其說小。
我若說小。
彼必保證。
若保證時。
我則彈斥已而淘汰。
然後能以大乘。
而度脫之。
此蓋始于二萬億佛所之後。
終至今日王城。
一期化事。
預于覺場道樹之前。
孰籌如此。
故至坐道場時。
既先說華嚴。
以拟宜之。
而彼則果然不見不聞。
如聾如啞。
于是乃為之說小。
而彼則果然為之保證。
于是乃說方等以彈斥。
說般若以淘汰。
然後說此妙法華經。
令其開佛知見。
得記作佛也。
前四大弟子。
初乃不知此意。
今聞譬說。
而得開悟。
已便了知一代五時化意。
如來早從法身地前。
已預籌之熟矣。
故冥領之。
始自二萬億佛所之源。
終至法華會上付财之末乃以法身地前之見。
攝今日法華之當。
舉法身地前之生。
明今日法華之熟。
故此總譬一文。
意包廣遠。
而亦有于五時也。
△二别譬。
總譬始終。
已如上說。
今此别譬。
還從法身照機為始。
至今法華為終。
總别各成一譬。
皆有始終故也。
是以總譬文後。
已言我若得子委付财物等。
而今别譬之中。
還言窮子傭賃等。
及又以他日等也。
又總别二譬。
始有遠近。
終則同一法華。
但總譬。
自二萬億佛所已後。
法身地前。
無謀預知。
有五時之化。
故言終同一法華。
然細推之。
實不同也。
分為五。
初領華嚴。
二領阿含。
三領方等四領般若。
五領法華。
初又二。
初子見父。
領二乘大機冥叩。
二時富下父見子。
領如來大教拟宜。
初為四。
初見父之由。
世尊。
爾時窮子。
傭賃展轉。
此爾時者。
即退大已後之時也。
既退于大。
則無法财。
故言窮。
曾受于大。
故是子也。
傭賃展轉。
為人所用謂之傭。
以力易财為之賃。
以其退大。
入于生死。
厭苦而欲出離。
然不知正法。
乃于外道法中。
執種種見。
以求一衣一食。
即傭賃之義。
後能轉邪。
而歸乎正。
即展轉之義也。
△二見父之處。
遇到父舍。
住立門側。
雖轉邪歸正。
猶樂小法。
然昔之大種至此。
法爾冥熏。
而大機潛動。
故言遇到父舍。
大機雖動。
而所樂著者。
念念唯在小乘偏空。
故言住立門側也。
△三見父之相。
遙見其父。
踞師之床。
寶幾承足。
諸婆羅門。
刹利居士。
皆恭敬圍繞。
以真珠璎珞。
價值千萬。
莊嚴其身。
吏民僮仆。
手執白拂。
侍立左右。
覆以寶帳。
垂諸華幡。
香水灑地。
散衆名華。
羅列寶物。
出内取與。
有如是等。
種種嚴飾。
威德特尊。
既大機冥動。
而到父舍。
則能見父矣。
由其著于偏空。
而住門側。
故雖見而遙也。
踞師子床等。
皆遙見也。
如來得大無畏。
故言踞師子床。
雙足譬定慧。
如來所有定慧。
皆依實相。
如雙足依一寶幾也。
婆羅門。
此雲淨行。
即等覺王種。
刹利即十地。
居士即三十心。
皆恭敬圍繞者。
即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一時圍繞。
如雲籠月也。
真珠者。
即四十一位所有之妙智。
璎珞即四十一位。
從妙智所起之妙行。
此之妙智妙行。
具足萬善。
故言價值千萬。
以此具足萬善之智行。
莊嚴四十一位之法身。
故言莊嚴其身。
此即莊嚴婆羅門等四十一位之身。
非謂長者之身也。
吏民僮仆。
即宿世根熟之天龍八部也。
侍立左右者。
如來已究竟中道。
如長者之居中。
此之八部。
或修空以斷見思者。
如執拂以侍右。
或修假以斷塵沙者。
如執拂以侍左。
此之空假。
即圓别之空假。
以讓如來之究竟中道。
故但言左右。
其實亦修中。
而分斷無明也。
覆以寶帳。
即如來以無緣大慈。
遍覆一切也。
從無緣大慈中。
起四攝法。
而攝受一切。
如帳懸華。
現大神通。
而駭動一切。
如帳懸幡。
如來能以實相之理水。
灑衆生無明之心地。
故言香水灑地。
散衆名華。
即是令諸衆生。
修于四十一位之真因也。
羅列寶物。
即是令諸衆生。
證于四十一位之分果也。
出内取與。
同前出入息利之解。
如是等。
總結上之諸莊嚴也。
言威德特尊者。
有威以折伏一切。
有德以攝受一切。
光明無邊。
色相無邊。
乃是舍那尊特之身。
故言威德特尊也。
然二乘于華嚴中。
不見不聞。
如聾若啞。
雲何能見如來如是之相耶。
蓋約其機中。
冥有此事耳。
△四見父生避。
窮子見父。
有大力勢。
即懷恐怖。
悔來至此。
竊作是念。
此或是王。
或是王等。
非我傭力。
得物之處。
不如往至貧裡。
肆力有地。
衣食易得。
若久住此。
或見逼迫。
強使我作。
作是念已。
疾走而去。
有大力勢者。
即智慧力。
及神通力也。
以其法大機小。
故言即懷恐怖也。
言或是王。
即疑是魔王。
或是王等。
即疑是魔子魔民等也。
蓋疑如來是王。
疑菩薩八部是王等。
故謂此中。
或者是王。
及王等也。
傭力。
即修于戒定慧之道品。
得物。
即證于空無相無作之涅槃。
貧裡。
即小乘偏空谛理。
以其不具諸法。
故譬貧裡。
依偏空理。
起偏空觀。
如往至貧裡。
肆力有地。
以偏空觀。
而修正助。
皆可易成。
如肆力而衣食易得也。
言久住此者。
即住于大乘法也。
逼迫使作者。
即欲以智慧神力。
令其遊戲也。
疾走即舍大。
而去即取小也。
△二父見子二。
初見子領見機。
時富長者。
于師子座。
見子便識。
心大歡喜。
即作是念。
我财物庫藏。
今有所付。
我常思念此子。
無由見之。
而忽自來。
甚适我願。
此舊分為四。
初即見子處。
二見子便識。
三見子心喜。
四見子适願。
今總釋之為二。
謂如來見二乘子即識者。
以其是往昔結緣耳。
既是結緣之子。
堪為承紹大乘家業。
故心大歡喜。
言作是念等者。
以财物有付也。
從教大後。
至于今日。
無時不念。
故言我常思念。
由其退大。
逃逝生死。
故言無由見之。
今大乘機。
法爾冥動。
如忽自來也。
言甚适我願者。
此如來之願。
唯欲以大乘家業。
委付結緣之子。
今大機冥叩。
家業從此可以委付。
故言甚适我願也。
已上明法身地照機觀法竟。
△二遣追領拟教。
此領譬說舍幾中。
複更思惟等文。
為拟圓。
我當更說等文。
為拟别也。
若領法說中。
即我始坐道場等頌也。
文分二。
初拟大無機。
二寝大息化。
初二。
初用圓無機。
我雖年朽。
猶故貪惜。
即遣旁人。
急追将還。
爾時使者。
疾走往捉。
窮子驚愕。
稱怨大喚。
我不相犯。
何為見捉。
年朽貪惜者。
謂如來雖有無量法财。
若非昔日結緣之子。
無可承紹。
今則化期将畢。
入滅不久。
而于法财。
故猶貪惜也。
言旁人者。
即菩薩也。
如來為一化之正主。
菩薩為化主之輔弼。
故如來為正化。
菩薩為旁人也。
言遣者。
華嚴會上。
四大菩薩。
說四十位時。
皆雲我承佛力故說。
故名為遣。
言即遣者。
如來于二萬億佛所。
為二乘人。
下一乘圓種。
由其退大。
逃入生死。
故如來每思念之。
無由而見。
今雖大機冥動。
而忽自來。
其所樂着。
唯是小法。
故即疾走而去。
乃如來即遣菩薩。
以圓頓大法。
而急化之。
故言即遣旁人急追将還。
言将還者。
将即引也。
欲引之而還也。
使者疾走往捉。
即是菩薩。
承如來之命。
以圓頓法。
而拟宜之也。
言驚愕者。
驚即驚疑。
愕即錯愕。
以二乘人。
但樂小法。
卒聞圓頓。
與心相違。
不知所自。
故驚疑而錯愕也。
稱怨大喚者。
以煩惱為怨。
以生死為苦者。
今聞煩惱即菩提。
生死即涅槃。
大非所應。
故稱喚也。
△二用别無機。
使者執之愈急。
強牽将還。
于是窮子。
自念無罪。
而被囚執。
此必定死。
轉更惶怖。
悶絕躄地。
上既以圓無機。
還更以别拟之。
故言使者執之愈急。
言愈急者。
别教明苦有無量相。
集有無量相。
較圓更難。
故言愈急也。
強牽将還者。
謂欲其必須破于無量之煩惱。
而證菩提。
斷于無量之生死。
而得涅槃也。
自念無罪者。
謂我一向但知。
有界内生死煩惱。
未曾知有界外生死煩惱。
以其未知。
如無罪也。
知尚未知。
而欲其斷。
如無罪而被囚執也。
既未知而欲斷無量生死。
破無量煩惱。
則于生死煩惱。
而不能得出。
如無罪被執必定緻死也。
前但驚疑錯愕。
今則轉更慞惶怕怖。
煩悶倒絕。
而躄于地也。
此正為無明所蔽。
而躄于無明之地也。
三将字同是導引之義。
二強字。
據疾捉急執。
又應作平聲。
作強梁之強。
然強梁故緻勉強。
作上聲亦得。
△二寝大息化三。
初如來語使。
二使者傳言。
三窮子歡喜。
初二。
初正語。
父遙見之。
而語使言。
不須此人。
勿強将來。
以冷水灑面。
令得醒悟。
莫複與語。
父遙見者。
謂如來見二乘人。
于圓則驚愕稱怨。
而無機。
于别則轉更惶怖。
而無機。
自當寝大。
故語使言。
不須此人也。
此即寝圓。
謂不須以圓頓之法。
而化此小乘人也。
勿強将來。
即寝于别。
謂勿強以曆别之法。
而化此小乘人也。
所寝息者。
則如此矣。
所當宜者。
則以三藏灰斷之理水。
灑彼偏向涅槃之面也。
故言以冷水灑面。
如是則小法。
以逗會小機。
其向悶絕。
故今言令得醒悟。
若夫圓别大法。
非彼小機所契。
勿可更語之。
故言莫複與語也。
△二轉釋。
所以者何。
父知其子。
志意下劣。
自知豪貴。
為子所難。
審知是子。
而以方便。
不語它人。
雲是我子。
謂向以如來語菩薩言。
不須此人。
莫複與語。
蓋如來雖知二乘之人。
曾受大化。
而是子矣。
然又知其退大取小。
而志意自然卑下狹劣。
故言父知(雲雲)。
如來自知威德特尊。
所有家業豪貴若爾。
則為我子者亦不易。
故言自知(雲雲)。
由其為子難故。
雖知是結緣之子。
而以方便。
不向菩薩雲。
此二乘是如來結緣之子。
故言審知(雲雲)。
△二使者傳言。
使者語之。
我今放汝。
随意所趣。
謂菩薩向承如來之命。
乃以圓别之法。
欲化二乘。
如來見彼無機。
便言不須此人。
莫複與語。
故菩薩亦複不以大法而化。
故言我今放汝也。
随意所趣者。
謂汝之意。
唯樂小法。
今既不以大而化汝。
則随汝意之所樂而趣向也。
△三窮子歡喜。
窮子歡喜。
得未曾有。
從地而起。
往至貧裡。
以求衣食。
言歡喜者。
二乘本所樂小。
一旦以大法拟之。
則為驚愕惶怖。
今言放汝随意。
不唯不惶怖。
而且為歡喜也。
二乘以小法。
為未曾有。
若教以大。
而失于未曾有矣。
今則不以大化。
故言得未曾有也。
大教則非彼小機所契。
故迷悶
輔弼為佐如别教。
習近為吏如通教。
統禦為民如藏教。
此明能修之人。
象馬等譬所修之觀。
象之車乘如圓。
馬之車乘如别。
牛之車乘如通。
羊之車乘如三藏也。
出即說法化他。
入即觀心自行。
化他有息。
自行有利也。
乃遍他國者。
寂光為本國。
三土為他國。
如來能遍應三土。
故言乃遍他國。
商估等者。
即此土菩薩。
往彼聽法。
彼方菩薩。
來此聞經也。
△三子到父城。
時貧窮子。
遊諸聚落。
經曆國邑。
遂到其父。
所止之城。
流浪生死。
無功德法财。
故言貧窮。
現在雖無法财。
往昔曾受大化。
故言子也。
昔雖受大。
中乃悉忘。
而逃逝生死。
漂流三界。
如遊諸聚落。
既久在生死。
則其所有大小之機。
中間法爾。
為之冥發。
若大機發。
如從國至國。
若小機發。
如從邑至邑。
故言經曆國邑。
雖二機俱有發義。
然必小機先熟。
故言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既四大弟子齊已分領。
且以有餘土小乘偏空涅槃為城也。
△四父每念子。
父每念子。
與子離别。
五十餘年。
父念子者。
如來從二萬億佛所。
為下大種。
欲其承紹大乘家業。
由其退大。
中忘取小。
所以如來從教大後。
至于今日。
每每意念下種之子也。
既退乎大。
而入生死五道。
與佛相隔。
如子别父。
經五十年。
即五道也。
而未曾向人。
說如此事。
但自思惟。
心懷悔恨。
此譬于五時也。
未曾向人說者。
未曾說有此大乘結緣之子也。
如來于華嚴會上。
明一切衆生。
皆有如來智慧德性。
此是大也。
而不說是大。
亦不明說大之意。
即華嚴時。
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也。
如來于阿含會上。
明于三藏之教。
此是小也。
而不說是小。
亦不明說小之意。
即阿含時。
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也。
但自思惟心懷悔恨者。
既不向人說有結緣之子。
但自思惟。
憶念此子。
而複内懷悔恨而已。
悔者。
悔昔教大之時。
不令修習而入于品。
恨者。
恨其中悉遺忘。
而遂退大。
入于生死。
此領如來方等中。
巧借他方菩薩。
種種彈诃貶斥。
即是心懷悔恨也。
自念老朽。
多有财物。
金銀珍寶。
倉庫盈溢。
無有子息。
一但終沒。
财物散失。
無所委付。
是以殷勤。
每憶其子。
複作是念。
我若得子。
委付财物。
坦然快樂。
無複憂慮。
念老朽等者。
如來自念化期将畢。
所有若教若理。
乃至定慧等法。
若無大乘之子承紹。
則便當斷絕。
是以殷勤。
每憶結緣之子也。
此領如來之般若時。
以大乘法。
命二乘人轉教菩薩。
即是殷勤憶其子也。
複作是念等者。
即領法華時也。
如來于法華會上。
授二乘記。
明天性定父子。
至此之時。
則昔日結緣。
不為虛廢。
而出世本懷已暢。
大事因緣已明。
所謂法付法臣。
法王無事。
唯了此事。
更無他事。
故言坦然快樂無複憂慮也。
言我若者。
即般若也。
此蓋冥領其事。
非實是法華當座。
故言般若也。
然總譬文中。
有于五時者。
此乃冥領法身地已前。
有此事也。
蓋如來始于二萬億佛所。
教之于大。
既爾中間退大取小之時。
還以小接。
就其流浪生死既久。
厭苦心生。
機成感佛。
而佛之意。
本欲與大。
既而思惟。
先以大而拟宜之。
彼若不契。
還須為其說小。
我若說小。
彼必保證。
若保證時。
我則彈斥已而淘汰。
然後能以大乘。
而度脫之。
此蓋始于二萬億佛所之後。
終至今日王城。
一期化事。
預于覺場道樹之前。
孰籌如此。
故至坐道場時。
既先說華嚴。
以拟宜之。
而彼則果然不見不聞。
如聾如啞。
于是乃為之說小。
而彼則果然為之保證。
于是乃說方等以彈斥。
說般若以淘汰。
然後說此妙法華經。
令其開佛知見。
得記作佛也。
前四大弟子。
初乃不知此意。
今聞譬說。
而得開悟。
已便了知一代五時化意。
如來早從法身地前。
已預籌之熟矣。
故冥領之。
始自二萬億佛所之源。
終至法華會上付财之末乃以法身地前之見。
攝今日法華之當。
舉法身地前之生。
明今日法華之熟。
故此總譬一文。
意包廣遠。
而亦有于五時也。
△二别譬。
總譬始終。
已如上說。
今此别譬。
還從法身照機為始。
至今法華為終。
總别各成一譬。
皆有始終故也。
是以總譬文後。
已言我若得子委付财物等。
而今别譬之中。
還言窮子傭賃等。
及又以他日等也。
又總别二譬。
始有遠近。
終則同一法華。
但總譬。
自二萬億佛所已後。
法身地前。
無謀預知。
有五時之化。
故言終同一法華。
然細推之。
實不同也。
分為五。
初領華嚴。
二領阿含。
三領方等四領般若。
五領法華。
初又二。
初子見父。
領二乘大機冥叩。
二時富下父見子。
領如來大教拟宜。
初為四。
初見父之由。
世尊。
爾時窮子。
傭賃展轉。
此爾時者。
即退大已後之時也。
既退于大。
則無法财。
故言窮。
曾受于大。
故是子也。
傭賃展轉。
為人所用謂之傭。
以力易财為之賃。
以其退大。
入于生死。
厭苦而欲出離。
然不知正法。
乃于外道法中。
執種種見。
以求一衣一食。
即傭賃之義。
後能轉邪。
而歸乎正。
即展轉之義也。
△二見父之處。
遇到父舍。
住立門側。
雖轉邪歸正。
猶樂小法。
然昔之大種至此。
法爾冥熏。
而大機潛動。
故言遇到父舍。
大機雖動。
而所樂著者。
念念唯在小乘偏空。
故言住立門側也。
△三見父之相。
遙見其父。
踞師之床。
寶幾承足。
諸婆羅門。
刹利居士。
皆恭敬圍繞。
以真珠璎珞。
價值千萬。
莊嚴其身。
吏民僮仆。
手執白拂。
侍立左右。
覆以寶帳。
垂諸華幡。
香水灑地。
散衆名華。
羅列寶物。
出内取與。
有如是等。
種種嚴飾。
威德特尊。
既大機冥動。
而到父舍。
則能見父矣。
由其著于偏空。
而住門側。
故雖見而遙也。
踞師子床等。
皆遙見也。
如來得大無畏。
故言踞師子床。
雙足譬定慧。
如來所有定慧。
皆依實相。
如雙足依一寶幾也。
婆羅門。
此雲淨行。
即等覺王種。
刹利即十地。
居士即三十心。
皆恭敬圍繞者。
即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一時圍繞。
如雲籠月也。
真珠者。
即四十一位所有之妙智。
璎珞即四十一位。
從妙智所起之妙行。
此之妙智妙行。
具足萬善。
故言價值千萬。
以此具足萬善之智行。
莊嚴四十一位之法身。
故言莊嚴其身。
此即莊嚴婆羅門等四十一位之身。
非謂長者之身也。
吏民僮仆。
即宿世根熟之天龍八部也。
侍立左右者。
如來已究竟中道。
如長者之居中。
此之八部。
或修空以斷見思者。
如執拂以侍右。
或修假以斷塵沙者。
如執拂以侍左。
此之空假。
即圓别之空假。
以讓如來之究竟中道。
故但言左右。
其實亦修中。
而分斷無明也。
覆以寶帳。
即如來以無緣大慈。
遍覆一切也。
從無緣大慈中。
起四攝法。
而攝受一切。
如帳懸華。
現大神通。
而駭動一切。
如帳懸幡。
如來能以實相之理水。
灑衆生無明之心地。
故言香水灑地。
散衆名華。
即是令諸衆生。
修于四十一位之真因也。
羅列寶物。
即是令諸衆生。
證于四十一位之分果也。
出内取與。
同前出入息利之解。
如是等。
總結上之諸莊嚴也。
言威德特尊者。
有威以折伏一切。
有德以攝受一切。
光明無邊。
色相無邊。
乃是舍那尊特之身。
故言威德特尊也。
然二乘于華嚴中。
不見不聞。
如聾若啞。
雲何能見如來如是之相耶。
蓋約其機中。
冥有此事耳。
△四見父生避。
窮子見父。
有大力勢。
即懷恐怖。
悔來至此。
竊作是念。
此或是王。
或是王等。
非我傭力。
得物之處。
不如往至貧裡。
肆力有地。
衣食易得。
若久住此。
或見逼迫。
強使我作。
作是念已。
疾走而去。
有大力勢者。
即智慧力。
及神通力也。
以其法大機小。
故言即懷恐怖也。
言或是王。
即疑是魔王。
或是王等。
即疑是魔子魔民等也。
蓋疑如來是王。
疑菩薩八部是王等。
故謂此中。
或者是王。
及王等也。
傭力。
即修于戒定慧之道品。
得物。
即證于空無相無作之涅槃。
貧裡。
即小乘偏空谛理。
以其不具諸法。
故譬貧裡。
依偏空理。
起偏空觀。
如往至貧裡。
肆力有地。
以偏空觀。
而修正助。
皆可易成。
如肆力而衣食易得也。
言久住此者。
即住于大乘法也。
逼迫使作者。
即欲以智慧神力。
令其遊戲也。
疾走即舍大。
而去即取小也。
△二父見子二。
初見子領見機。
時富長者。
于師子座。
見子便識。
心大歡喜。
即作是念。
我财物庫藏。
今有所付。
我常思念此子。
無由見之。
而忽自來。
甚适我願。
此舊分為四。
初即見子處。
二見子便識。
三見子心喜。
四見子适願。
今總釋之為二。
謂如來見二乘子即識者。
以其是往昔結緣耳。
既是結緣之子。
堪為承紹大乘家業。
故心大歡喜。
言作是念等者。
以财物有付也。
從教大後。
至于今日。
無時不念。
故言我常思念。
由其退大。
逃逝生死。
故言無由見之。
今大乘機。
法爾冥動。
如忽自來也。
言甚适我願者。
此如來之願。
唯欲以大乘家業。
委付結緣之子。
今大機冥叩。
家業從此可以委付。
故言甚适我願也。
已上明法身地照機觀法竟。
△二遣追領拟教。
此領譬說舍幾中。
複更思惟等文。
為拟圓。
我當更說等文。
為拟别也。
若領法說中。
即我始坐道場等頌也。
文分二。
初拟大無機。
二寝大息化。
初二。
初用圓無機。
我雖年朽。
猶故貪惜。
即遣旁人。
急追将還。
爾時使者。
疾走往捉。
窮子驚愕。
稱怨大喚。
我不相犯。
何為見捉。
年朽貪惜者。
謂如來雖有無量法财。
若非昔日結緣之子。
無可承紹。
今則化期将畢。
入滅不久。
而于法财。
故猶貪惜也。
言旁人者。
即菩薩也。
如來為一化之正主。
菩薩為化主之輔弼。
故如來為正化。
菩薩為旁人也。
言遣者。
華嚴會上。
四大菩薩。
說四十位時。
皆雲我承佛力故說。
故名為遣。
言即遣者。
如來于二萬億佛所。
為二乘人。
下一乘圓種。
由其退大。
逃入生死。
故如來每思念之。
無由而見。
今雖大機冥動。
而忽自來。
其所樂着。
唯是小法。
故即疾走而去。
乃如來即遣菩薩。
以圓頓大法。
而急化之。
故言即遣旁人急追将還。
言将還者。
将即引也。
欲引之而還也。
使者疾走往捉。
即是菩薩。
承如來之命。
以圓頓法。
而拟宜之也。
言驚愕者。
驚即驚疑。
愕即錯愕。
以二乘人。
但樂小法。
卒聞圓頓。
與心相違。
不知所自。
故驚疑而錯愕也。
稱怨大喚者。
以煩惱為怨。
以生死為苦者。
今聞煩惱即菩提。
生死即涅槃。
大非所應。
故稱喚也。
△二用别無機。
使者執之愈急。
強牽将還。
于是窮子。
自念無罪。
而被囚執。
此必定死。
轉更惶怖。
悶絕躄地。
上既以圓無機。
還更以别拟之。
故言使者執之愈急。
言愈急者。
别教明苦有無量相。
集有無量相。
較圓更難。
故言愈急也。
強牽将還者。
謂欲其必須破于無量之煩惱。
而證菩提。
斷于無量之生死。
而得涅槃也。
自念無罪者。
謂我一向但知。
有界内生死煩惱。
未曾知有界外生死煩惱。
以其未知。
如無罪也。
知尚未知。
而欲其斷。
如無罪而被囚執也。
既未知而欲斷無量生死。
破無量煩惱。
則于生死煩惱。
而不能得出。
如無罪被執必定緻死也。
前但驚疑錯愕。
今則轉更慞惶怕怖。
煩悶倒絕。
而躄于地也。
此正為無明所蔽。
而躄于無明之地也。
三将字同是導引之義。
二強字。
據疾捉急執。
又應作平聲。
作強梁之強。
然強梁故緻勉強。
作上聲亦得。
△二寝大息化三。
初如來語使。
二使者傳言。
三窮子歡喜。
初二。
初正語。
父遙見之。
而語使言。
不須此人。
勿強将來。
以冷水灑面。
令得醒悟。
莫複與語。
父遙見者。
謂如來見二乘人。
于圓則驚愕稱怨。
而無機。
于别則轉更惶怖。
而無機。
自當寝大。
故語使言。
不須此人也。
此即寝圓。
謂不須以圓頓之法。
而化此小乘人也。
勿強将來。
即寝于别。
謂勿強以曆别之法。
而化此小乘人也。
所寝息者。
則如此矣。
所當宜者。
則以三藏灰斷之理水。
灑彼偏向涅槃之面也。
故言以冷水灑面。
如是則小法。
以逗會小機。
其向悶絕。
故今言令得醒悟。
若夫圓别大法。
非彼小機所契。
勿可更語之。
故言莫複與語也。
△二轉釋。
所以者何。
父知其子。
志意下劣。
自知豪貴。
為子所難。
審知是子。
而以方便。
不語它人。
雲是我子。
謂向以如來語菩薩言。
不須此人。
莫複與語。
蓋如來雖知二乘之人。
曾受大化。
而是子矣。
然又知其退大取小。
而志意自然卑下狹劣。
故言父知(雲雲)。
如來自知威德特尊。
所有家業豪貴若爾。
則為我子者亦不易。
故言自知(雲雲)。
由其為子難故。
雖知是結緣之子。
而以方便。
不向菩薩雲。
此二乘是如來結緣之子。
故言審知(雲雲)。
△二使者傳言。
使者語之。
我今放汝。
随意所趣。
謂菩薩向承如來之命。
乃以圓别之法。
欲化二乘。
如來見彼無機。
便言不須此人。
莫複與語。
故菩薩亦複不以大法而化。
故言我今放汝也。
随意所趣者。
謂汝之意。
唯樂小法。
今既不以大而化汝。
則随汝意之所樂而趣向也。
△三窮子歡喜。
窮子歡喜。
得未曾有。
從地而起。
往至貧裡。
以求衣食。
言歡喜者。
二乘本所樂小。
一旦以大法拟之。
則為驚愕惶怖。
今言放汝随意。
不唯不惶怖。
而且為歡喜也。
二乘以小法。
為未曾有。
若教以大。
而失于未曾有矣。
今則不以大化。
故言得未曾有也。
大教則非彼小機所契。
故迷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