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二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姚秦三藏法師 鸠摩羅什奉 诏譯
天台教觀 一松大師 講錄
清 東瓯釋氏 曉柔廣和 編定
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
若論此品之次第相生。
總由如來于法說中。
廣明十方三世諸佛。
及我釋迦莫不開其三而顯其一。
開其權而顯其實。
如是一番演說。
故有上根如身子者。
即能領悟三乘。
元即一乘。
上根雖悟。
中下猶迷。
故如來因身子請。
即為譬說。
先明總譬。
以譬如來五時法化。
始于法身地上照機。
終于白牛車等賜。
于其中間。
明三車之誘引。
顯各賜之因由。
正譬法說之三乘即是一乘。
既為法而立譬。
還以譬而合法。
如是法譬并明能所雙标。
故即有中根之人。
如四大弟子者。
從三車一車之淺淺喻。
而解三乘一乘之深深法。
既已解悟。
還将所解。
述陳于佛。
故有此信解一品。
乃中根陳領之文也。
言信解者。
深心樂欲無疑。
名之為信。
如燈照物分明。
名之為解。
然畢竟信于何法。
解于何等。
蓋信者。
信得四十年前所說是權。
信得今日法華所說是實。
于此權實之法。
略無疑滞。
故言信也。
解者。
解得昔日之權。
非離實而有權。
乃即實而權。
解得今日之實。
亦非離權而有實。
乃即權而實。
于此權實不二。
權實一體。
了了分明。
故言解也。
如天台雲。
信發則解生。
疑去則理明。
正此之謂也。
以其解權即實。
解三即一。
則知聲聞乘。
不須動轉。
直下便是佛乘矣。
故雲我等今者真是聲聞。
以佛道聲。
令一切聞。
此即信解之義也。
△品文分二。
初經家叙喜。
二我等居僧下。
當機陳解。
初為三。
初叙能喜人。
爾時慧命須菩提。
摩诃迦旃延。
摩诃迦葉。
摩诃目犍連。
言慧命者。
須菩邊。
向是解空第一。
本以空為命。
今聞譬說。
得悟佛慧。
即以慧為命。
故稱須菩提。
乃慧命也。
三人皆稱摩诃者。
大迦葉一向稱為摩诃。
欲異三迦葉故。
今二人亦稱摩诃。
蓋有意也。
迦旃延于小乘中。
論議第一。
目連于小乘中。
神通第一。
今聞譬說。
而能解權即實。
則其所有小乘之論議神通。
即轉成大乘不思議之論議神通。
故亦稱摩诃也。
二人既各有意。
迦葉亦非通途。
迦葉于小乘苦行第一。
今能解權即實。
則所有小乘苦行。
全成大乘不思議妙行也。
故非通途耳。
△二叙所喜法。
從佛所聞。
未曾有法。
世尊授舍利弗。
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記。
發希有心。
從佛所聞等者。
總叙聞于法譬二周之法。
皆是四十年前之所未有者也。
世尊授舍利弗記。
别叙聞于法說。
昔日但記菩薩。
今乃授記聲聞。
發希有心。
别叙聞于譬說。
三車一車之喻。
昔所希有。
今乃始聞。
故發希有之心也。
△三叙所敬儀。
歡喜踴躍。
即從座起。
整衣服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一心合掌。
曲躬恭敬。
瞻仰尊顔。
而白佛言。
歡喜合掌瞻顔等。
義同身子。
如前所釋。
言右膝右肩者。
表順從也。
凡言左者。
即是不順之義。
故行于外法。
而不順正理者。
謂之左道。
官之降級者。
謂之左遷。
今如來如是而譬說。
四大弟子。
能如是而信順領受。
所以袒右肩。
着右膝而表也。
一心是意業。
白佛是口業。
餘是身業。
故敬儀三業并陳也。
△二當機陳領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二。
初就法略明。
二世尊我等下。
約譬廣顯。
初又二。
初叙昔。
二明今。
初二。
初标舉。
我等居僧之首。
年并朽邁。
自謂已得涅槃。
無所堪任。
不複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謂居僧首年朽邁。
及得涅槃之三義。
故無所堪任(雲雲)。
言堪任者。
即堪能承任也。
則知居僧首等二句下。
皆應有無堪任等句。
又知年邁得涅槃二句上。
皆應有我等二字。
如是貫下徹上。
方顯其義。
△二釋成二。
初正釋。
世尊往昔說法既久。
我時在座。
身體疲懈。
但念空無相無作。
于菩薩法。
遊戲神通。
淨佛國土。
成就衆生。
心不喜樂。
初中昔說法者。
是釋成居僧之首義。
故言久也。
謂世尊說法既久。
則我等聞法亦久。
由聞法久。
故居僧之首也。
既僧首而聞法久。
于菩薩法。
自不喜樂。
故前雲。
我等居僧之首。
無所堪任(雲雲)。
身體疲懈。
是釋成年朽邁義。
長在座席。
身體疲懈。
故年朽邁也。
既年邁而疲懈。
于菩薩法。
亦不喜樂。
故前雲。
我等年并朽邁(雲雲)。
但念空無相無作。
是釋成得涅槃義。
空無相無作。
是小乘三解脫門。
即所修之三昧也。
涅槃是解脫。
修此三種三昧。
能至涅槃。
故名此三為解脫之門。
言空三昧者。
若計于有我及我所。
則是有而非空。
今修于此之三昧。
則不複計有我我所。
故名空三昧也。
言無相三昧者。
若計有一異斷常。
則是有相而非無相。
今修于此之三昧。
則不複有一異斷常。
故名無相三昧也。
無作三昧者。
雖不計我我所。
而或計于斷常。
雖不計斷常。
而或計我我所。
則是有作而非無作。
今修此之三昧。
則不複計于我我所。
亦不複計于斷常等。
故名無作三昧也。
由三三昧。
故得涅槃也。
既涅槃。
而唯念三空。
于菩薩法亦不喜樂。
故前雲。
我等。
已得涅槃不複(雲雲)。
如是則知今正釋之中。
亦應世尊說法既久下。
皆有于菩薩法。
乃至心不喜樂。
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下。
應有于菩薩法(雲雲)。
但念空無相無作下。
亦應有于菩薩法(雲雲)。
言遊戲神通者。
即菩薩法也。
内修觀法。
外化衆生。
道觀雙流也。
淨佛國土成就衆生者。
菩薩行施時。
以施攝取衆生。
至成佛時。
無貪衆生。
生其國中是也。
乃至行般若時亦然。
如是所生者。
既皆不貪。
乃至不癡。
而國土自淨矣。
所謂心淨。
則佛土淨也。
△二轉解。
所以者何。
世尊令我等。
出于三界。
得涅槃證。
又令我等。
年已朽邁。
于佛教化菩薩。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此轉解上之于菩薩法。
乃至心不喜樂之所以也。
但不如前次第。
初解但念空等。
即世尊等也。
次解我時在座等。
即又今等也。
中間我等二字。
解前說法既久兼之。
因說法久。
故我在座時亦久。
意謂我前雲。
世尊說法既久。
于菩薩法。
心不喜樂。
所以者何。
乃轉解雲。
無他。
唯世尊令我等。
依戒定慧三學。
而修空無相無作三昧。
已得出于三界生死。
得證涅槃真理。
則于如來教化菩薩。
進求菩提。
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所以我前雲。
但念空(雲雲)。
一文既爾。
餘二例然。
則知此文。
亦應所以者何一句貫下。
于佛教化菩薩等徹上。
具足言之。
初解應雲。
所以者何。
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
得涅槃證。
于佛教化菩薩(雲雲)。
次解應雲。
所以者何。
又今我等年并朽邁。
于佛教化菩薩(雲雲)。
若細推之。
初略後于佛教化菩薩等。
次略前所以者何一句耳。
三文悉皆隐約結構。
若非深玩。
不能知也。
則知前正釋中。
約往昔說法既久等三。
釋居僧首等三也。
今義含前往昔說法既久等三。
轉解居僧首等三也。
言不生一念好樂者。
若一往論。
則華嚴聾啞。
故不生。
阿含保證故不生。
方等焦敗故不生。
克實而論。
正是般若。
雖複領知。
無心希取也。
是乃菩薩之事。
故于菩薩之法。
不生一念好樂之心也。
△二明今。
我等今于佛前。
聞授聲聞。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心甚歡喜。
得未曾有。
不謂于今。
忽然得聞。
希有之法。
深自慶幸。
獲大善利。
無量珍寶。
不求自得。
初法。
次無量下譬。
初中今于乃至得未曾有者。
是明聞于法說。
謂昔未曾授記聲聞。
則今授記聲聞。
今既得記。
故心甚歡喜。
而得未曾有也。
不謂于今。
乃至獲大善利者。
是明聞譬說。
謂雖記聲聞。
若我不聞譬說。
則未能解悟。
而亦未必能記。
故亦是未深慶幸。
今如來不待我請。
便為我等。
說于譬喻。
得聞三車一車希有之喻。
乃解三乘一乘相即之法。
既已解悟。
則必同上根之得記。
故深自慶幸。
而獲大善利也。
善利者。
指授記也。
所以經家上叙所喜法中。
叙法說則雲授舍利弗記。
叙譬說則雲發希有心。
蓋意本乎此。
次無量下譬。
譬不待中根自請而說也。
故曰無量(雲雲)。
△二約譬廣顯二。
初叙意。
世尊我等今者。
樂說譬喻。
以明斯義。
世尊等者。
謂如來說于三車一車之譬。
今我等得解三乘一乘之法。
法既由譬而得解。
還以譬而陳解。
故曰世尊(雲雲)。
斯義者。
即指上不求自得之義。
所以下立譬之後結雲。
我本無心有所希求。
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合法之後結雲。
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希求。
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也。
△二正說二。
初立譬。
二合法。
初為二。
初總譬。
二傭任下别譬。
所以有此兩番者。
上如來譬說之中。
有總别兩番。
今四大弟子。
陳領如來所說。
亦有總别兩番之譬也。
總譬乃領如來一期之化導。
别喻乃領如來五時之設教。
故總譬中。
始于二萬億佛所教大。
即年既幼稚等是。
中明退大取小。
流轉生死。
即舍父逃逝等是。
終明王城得度。
即我若得子委付财物等是也。
終明王城等。
此乃法身地上思惟之事。
非現前事也。
如下詳釋别譬中。
始明法身地照機。
即見子便識等是。
次明以大拟宜即遣旁人等是也。
次明三昧調停。
即密遣二人。
乃至領知衆物等是。
終明法華開顯。
即此實是我子等是也。
是知總譬。
乃冥領法身地前。
無謀而預知。
覺場道樹已前之事。
别譬顯法身地照機。
至覺場道樹。
及五時也。
然此文中。
每每錯縱。
若不以義定之似難解。
如雲馳騁四方。
遇到本國。
又雲遊諸聚落。
經曆國邑。
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又雲傭賃展轉。
遇到父舍等。
如此錯縱不定者。
蓋由如來往昔。
曾為二乘。
已下一乘圓種。
則已有大乘機矣。
其中退大取小。
如來還以小接。
則已有小乘機矣。
如是大小二業。
納之在懷。
其間法爾。
或大機冥動。
或小機潛發。
皆不一準。
故若語其小發。
則言四方遊行。
遊諸聚落。
從國至國。
傭賃展轉。
往至貧裡等語。
其大機發。
則言遇向本國。
到父之城。
遇到父舍。
非我得物之處也。
故唯小無大。
則不應言遇向本國等。
若唯大無小。
則不應言經曆國邑等。
以其具有大小。
故錯縱并陳也。
所以荊溪雲。
大小二業。
冥熏顯被。
成機感佛。
蓋已曾教大。
則大業納種在懷。
法爾大業内熏。
如來則還以大顯被。
大機若成。
則得感佛。
此即遇向本國等謂也。
已曾接小。
則小機納種在懷。
法爾小業内熏。
如來則還以小顯被。
小機若成。
則得感佛。
此即經曆國邑等謂也。
初分四。
初子背父去。
譬若有人。
年既幼稚。
舍父逃逝。
久住他國。
或十二十。
至五十歲。
年既長大。
加複窮困。
馳騁四方。
以求衣食。
漸漸遊行。
遇向本國。
此有人者。
二乘但齊己分而領。
即以二乘為有人也。
年既幼稚者。
年即機也。
最初教大。
大機尚微。
故言幼稚。
言既者。
謂大機既其微弱。
則當常近如來。
使得增長。
而反悖舍如來。
然背舍由其機弱。
故年既幼稚。
舍父逃逝。
如子年既幼稚。
則當常近其父。
而反舍父逃逝也。
既舍如來。
則流轉生死。
淪于五道。
而不能出矣。
故言久住他國至五十歲。
他國即三界也。
五十歲。
即五道也。
年既長大加複窮困者。
自從往昔下種之後。
法爾大業。
為之内熏。
而大機為之冥動。
如年之長大。
大機既動。
則當勤求法财。
使出生死。
而反貪着生死。
貧無法财。
為生死之所困苦。
如子年既長大。
則當有所營辦。
而反不為營。
加複貧窮困苦也。
馳騁四方以求衣食者。
以其久受生死之苦。
則厭離之心生。
而欲求出。
雖欲求出。
然于大小乘法。
二皆不知。
乃于身等法上。
起于常等四見。
以求助道正道。
故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
四方即是起于四倒。
衣譬助道。
食譬正道也。
從邪見而轉歸正見。
如漸漸遊行。
然二乘人雖已轉邪入正。
而所求者。
唯是小法。
本無心于大。
而大機至此之時。
法爾冥為發動。
如窮子雖則遊行。
而所求者。
唯是一衣一食。
本無心到本國。
而本國偶爾到也。
△二父來求子。
其父先來。
求子不得。
中止一城。
其家大富。
财寶無量。
金銀琉璃。
珊瑚琥珀。
玻璃珠等。
其諸倉庫。
悉皆盈溢。
多有僮仆。
臣佐吏民。
象馬車乘。
牛羊無數。
出入息利。
乃遍他國。
商估賈客。
亦甚衆多。
言先來者。
如來于二乘退大之後。
大機未動之前。
已覓可化之機。
故言先來求子。
昔既教大。
即堪由此。
而紹大乘家業。
故是子也。
既退大後。
而猶逃避生死。
則大小二機。
此時皆無。
故言不得。
既無可化之機。
則須尋覓。
若伺覓時。
須在便處。
故亦不進居實報。
亦不退住同居。
乃在二土之間。
止于方便有餘之土。
故言中止。
即有餘土中之涅槃。
以為一城也。
然必須居有餘土者。
以由有餘。
乃在實報同居之中。
故止其中。
若有實報大機。
則現勝應之身。
而應于上。
若有同居小機。
則垂劣應之身。
而應于下。
則中止有餘。
伺覓可化之機。
上下皆便也。
其家大富者。
即其方便之土。
而如來居之。
自受用全是常寂光土。
他受用全是無障礙土。
故言其家大富。
乃實相家也。
财富等者。
實相之家。
具足教理智斷行位因果也。
教是能诠之名。
而總于七。
如财寶為七寶之總名。
金堅貴如理。
銀白而潔如斷。
琉璃明徹如智。
珊瑚如行。
琥珀如位。
玻璃如因。
珠體如意。
可譬果也。
具足定慧如倉庫。
具足方便如僮仆。
依實相家。
而為修習。
四教不同。
以四教斷見思者。
同生有餘。
則是同止如來所居之家。
而修實相也。
執
總由如來于法說中。
廣明十方三世諸佛。
及我釋迦莫不開其三而顯其一。
開其權而顯其實。
如是一番演說。
故有上根如身子者。
即能領悟三乘。
元即一乘。
上根雖悟。
中下猶迷。
故如來因身子請。
即為譬說。
先明總譬。
以譬如來五時法化。
始于法身地上照機。
終于白牛車等賜。
于其中間。
明三車之誘引。
顯各賜之因由。
正譬法說之三乘即是一乘。
既為法而立譬。
還以譬而合法。
如是法譬并明能所雙标。
故即有中根之人。
如四大弟子者。
從三車一車之淺淺喻。
而解三乘一乘之深深法。
既已解悟。
還将所解。
述陳于佛。
故有此信解一品。
乃中根陳領之文也。
言信解者。
深心樂欲無疑。
名之為信。
如燈照物分明。
名之為解。
然畢竟信于何法。
解于何等。
蓋信者。
信得四十年前所說是權。
信得今日法華所說是實。
于此權實之法。
略無疑滞。
故言信也。
解者。
解得昔日之權。
非離實而有權。
乃即實而權。
解得今日之實。
亦非離權而有實。
乃即權而實。
于此權實不二。
權實一體。
了了分明。
故言解也。
如天台雲。
信發則解生。
疑去則理明。
正此之謂也。
以其解權即實。
解三即一。
則知聲聞乘。
不須動轉。
直下便是佛乘矣。
故雲我等今者真是聲聞。
以佛道聲。
令一切聞。
此即信解之義也。
△品文分二。
初經家叙喜。
二我等居僧下。
當機陳解。
初為三。
初叙能喜人。
爾時慧命須菩提。
摩诃迦旃延。
摩诃迦葉。
摩诃目犍連。
言慧命者。
須菩邊。
向是解空第一。
本以空為命。
今聞譬說。
得悟佛慧。
即以慧為命。
故稱須菩提。
乃慧命也。
三人皆稱摩诃者。
大迦葉一向稱為摩诃。
欲異三迦葉故。
今二人亦稱摩诃。
蓋有意也。
迦旃延于小乘中。
論議第一。
目連于小乘中。
神通第一。
今聞譬說。
而能解權即實。
則其所有小乘之論議神通。
即轉成大乘不思議之論議神通。
故亦稱摩诃也。
二人既各有意。
迦葉亦非通途。
迦葉于小乘苦行第一。
今能解權即實。
則所有小乘苦行。
全成大乘不思議妙行也。
故非通途耳。
△二叙所喜法。
從佛所聞。
未曾有法。
世尊授舍利弗。
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記。
發希有心。
從佛所聞等者。
總叙聞于法譬二周之法。
皆是四十年前之所未有者也。
世尊授舍利弗記。
别叙聞于法說。
昔日但記菩薩。
今乃授記聲聞。
發希有心。
别叙聞于譬說。
三車一車之喻。
昔所希有。
今乃始聞。
故發希有之心也。
△三叙所敬儀。
歡喜踴躍。
即從座起。
整衣服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一心合掌。
曲躬恭敬。
瞻仰尊顔。
而白佛言。
歡喜合掌瞻顔等。
義同身子。
如前所釋。
言右膝右肩者。
表順從也。
凡言左者。
即是不順之義。
故行于外法。
而不順正理者。
謂之左道。
官之降級者。
謂之左遷。
今如來如是而譬說。
四大弟子。
能如是而信順領受。
所以袒右肩。
着右膝而表也。
一心是意業。
白佛是口業。
餘是身業。
故敬儀三業并陳也。
△二當機陳領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二。
初就法略明。
二世尊我等下。
約譬廣顯。
初又二。
初叙昔。
二明今。
初二。
初标舉。
我等居僧之首。
年并朽邁。
自謂已得涅槃。
無所堪任。
不複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謂居僧首年朽邁。
及得涅槃之三義。
故無所堪任(雲雲)。
言堪任者。
即堪能承任也。
則知居僧首等二句下。
皆應有無堪任等句。
又知年邁得涅槃二句上。
皆應有我等二字。
如是貫下徹上。
方顯其義。
△二釋成二。
初正釋。
世尊往昔說法既久。
我時在座。
身體疲懈。
但念空無相無作。
于菩薩法。
遊戲神通。
淨佛國土。
成就衆生。
心不喜樂。
初中昔說法者。
是釋成居僧之首義。
故言久也。
謂世尊說法既久。
則我等聞法亦久。
由聞法久。
故居僧之首也。
既僧首而聞法久。
于菩薩法。
自不喜樂。
故前雲。
我等居僧之首。
無所堪任(雲雲)。
身體疲懈。
是釋成年朽邁義。
長在座席。
身體疲懈。
故年朽邁也。
既年邁而疲懈。
于菩薩法。
亦不喜樂。
故前雲。
我等年并朽邁(雲雲)。
但念空無相無作。
是釋成得涅槃義。
空無相無作。
是小乘三解脫門。
即所修之三昧也。
涅槃是解脫。
修此三種三昧。
能至涅槃。
故名此三為解脫之門。
言空三昧者。
若計于有我及我所。
則是有而非空。
今修于此之三昧。
則不複計有我我所。
故名空三昧也。
言無相三昧者。
若計有一異斷常。
則是有相而非無相。
今修于此之三昧。
則不複有一異斷常。
故名無相三昧也。
無作三昧者。
雖不計我我所。
而或計于斷常。
雖不計斷常。
而或計我我所。
則是有作而非無作。
今修此之三昧。
則不複計于我我所。
亦不複計于斷常等。
故名無作三昧也。
由三三昧。
故得涅槃也。
既涅槃。
而唯念三空。
于菩薩法亦不喜樂。
故前雲。
我等。
已得涅槃不複(雲雲)。
如是則知今正釋之中。
亦應世尊說法既久下。
皆有于菩薩法。
乃至心不喜樂。
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下。
應有于菩薩法(雲雲)。
但念空無相無作下。
亦應有于菩薩法(雲雲)。
言遊戲神通者。
即菩薩法也。
内修觀法。
外化衆生。
道觀雙流也。
淨佛國土成就衆生者。
菩薩行施時。
以施攝取衆生。
至成佛時。
無貪衆生。
生其國中是也。
乃至行般若時亦然。
如是所生者。
既皆不貪。
乃至不癡。
而國土自淨矣。
所謂心淨。
則佛土淨也。
△二轉解。
所以者何。
世尊令我等。
出于三界。
得涅槃證。
又令我等。
年已朽邁。
于佛教化菩薩。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此轉解上之于菩薩法。
乃至心不喜樂之所以也。
但不如前次第。
初解但念空等。
即世尊等也。
次解我時在座等。
即又今等也。
中間我等二字。
解前說法既久兼之。
因說法久。
故我在座時亦久。
意謂我前雲。
世尊說法既久。
于菩薩法。
心不喜樂。
所以者何。
乃轉解雲。
無他。
唯世尊令我等。
依戒定慧三學。
而修空無相無作三昧。
已得出于三界生死。
得證涅槃真理。
則于如來教化菩薩。
進求菩提。
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所以我前雲。
但念空(雲雲)。
一文既爾。
餘二例然。
則知此文。
亦應所以者何一句貫下。
于佛教化菩薩等徹上。
具足言之。
初解應雲。
所以者何。
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
得涅槃證。
于佛教化菩薩(雲雲)。
次解應雲。
所以者何。
又今我等年并朽邁。
于佛教化菩薩(雲雲)。
若細推之。
初略後于佛教化菩薩等。
次略前所以者何一句耳。
三文悉皆隐約結構。
若非深玩。
不能知也。
則知前正釋中。
約往昔說法既久等三。
釋居僧首等三也。
今義含前往昔說法既久等三。
轉解居僧首等三也。
言不生一念好樂者。
若一往論。
則華嚴聾啞。
故不生。
阿含保證故不生。
方等焦敗故不生。
克實而論。
正是般若。
雖複領知。
無心希取也。
是乃菩薩之事。
故于菩薩之法。
不生一念好樂之心也。
△二明今。
我等今于佛前。
聞授聲聞。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心甚歡喜。
得未曾有。
不謂于今。
忽然得聞。
希有之法。
深自慶幸。
獲大善利。
無量珍寶。
不求自得。
初法。
次無量下譬。
初中今于乃至得未曾有者。
是明聞于法說。
謂昔未曾授記聲聞。
則今授記聲聞。
今既得記。
故心甚歡喜。
而得未曾有也。
不謂于今。
乃至獲大善利者。
是明聞譬說。
謂雖記聲聞。
若我不聞譬說。
則未能解悟。
而亦未必能記。
故亦是未深慶幸。
今如來不待我請。
便為我等。
說于譬喻。
得聞三車一車希有之喻。
乃解三乘一乘相即之法。
既已解悟。
則必同上根之得記。
故深自慶幸。
而獲大善利也。
善利者。
指授記也。
所以經家上叙所喜法中。
叙法說則雲授舍利弗記。
叙譬說則雲發希有心。
蓋意本乎此。
次無量下譬。
譬不待中根自請而說也。
故曰無量(雲雲)。
△二約譬廣顯二。
初叙意。
世尊我等今者。
樂說譬喻。
以明斯義。
世尊等者。
謂如來說于三車一車之譬。
今我等得解三乘一乘之法。
法既由譬而得解。
還以譬而陳解。
故曰世尊(雲雲)。
斯義者。
即指上不求自得之義。
所以下立譬之後結雲。
我本無心有所希求。
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合法之後結雲。
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希求。
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也。
△二正說二。
初立譬。
二合法。
初為二。
初總譬。
二傭任下别譬。
所以有此兩番者。
上如來譬說之中。
有總别兩番。
今四大弟子。
陳領如來所說。
亦有總别兩番之譬也。
總譬乃領如來一期之化導。
别喻乃領如來五時之設教。
故總譬中。
始于二萬億佛所教大。
即年既幼稚等是。
中明退大取小。
流轉生死。
即舍父逃逝等是。
終明王城得度。
即我若得子委付财物等是也。
終明王城等。
此乃法身地上思惟之事。
非現前事也。
如下詳釋别譬中。
始明法身地照機。
即見子便識等是。
次明以大拟宜即遣旁人等是也。
次明三昧調停。
即密遣二人。
乃至領知衆物等是。
終明法華開顯。
即此實是我子等是也。
是知總譬。
乃冥領法身地前。
無謀而預知。
覺場道樹已前之事。
别譬顯法身地照機。
至覺場道樹。
及五時也。
然此文中。
每每錯縱。
若不以義定之似難解。
如雲馳騁四方。
遇到本國。
又雲遊諸聚落。
經曆國邑。
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又雲傭賃展轉。
遇到父舍等。
如此錯縱不定者。
蓋由如來往昔。
曾為二乘。
已下一乘圓種。
則已有大乘機矣。
其中退大取小。
如來還以小接。
則已有小乘機矣。
如是大小二業。
納之在懷。
其間法爾。
或大機冥動。
或小機潛發。
皆不一準。
故若語其小發。
則言四方遊行。
遊諸聚落。
從國至國。
傭賃展轉。
往至貧裡等語。
其大機發。
則言遇向本國。
到父之城。
遇到父舍。
非我得物之處也。
故唯小無大。
則不應言遇向本國等。
若唯大無小。
則不應言經曆國邑等。
以其具有大小。
故錯縱并陳也。
所以荊溪雲。
大小二業。
冥熏顯被。
成機感佛。
蓋已曾教大。
則大業納種在懷。
法爾大業内熏。
如來則還以大顯被。
大機若成。
則得感佛。
此即遇向本國等謂也。
已曾接小。
則小機納種在懷。
法爾小業内熏。
如來則還以小顯被。
小機若成。
則得感佛。
此即經曆國邑等謂也。
初分四。
初子背父去。
譬若有人。
年既幼稚。
舍父逃逝。
久住他國。
或十二十。
至五十歲。
年既長大。
加複窮困。
馳騁四方。
以求衣食。
漸漸遊行。
遇向本國。
此有人者。
二乘但齊己分而領。
即以二乘為有人也。
年既幼稚者。
年即機也。
最初教大。
大機尚微。
故言幼稚。
言既者。
謂大機既其微弱。
則當常近如來。
使得增長。
而反悖舍如來。
然背舍由其機弱。
故年既幼稚。
舍父逃逝。
如子年既幼稚。
則當常近其父。
而反舍父逃逝也。
既舍如來。
則流轉生死。
淪于五道。
而不能出矣。
故言久住他國至五十歲。
他國即三界也。
五十歲。
即五道也。
年既長大加複窮困者。
自從往昔下種之後。
法爾大業。
為之内熏。
而大機為之冥動。
如年之長大。
大機既動。
則當勤求法财。
使出生死。
而反貪着生死。
貧無法财。
為生死之所困苦。
如子年既長大。
則當有所營辦。
而反不為營。
加複貧窮困苦也。
馳騁四方以求衣食者。
以其久受生死之苦。
則厭離之心生。
而欲求出。
雖欲求出。
然于大小乘法。
二皆不知。
乃于身等法上。
起于常等四見。
以求助道正道。
故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
四方即是起于四倒。
衣譬助道。
食譬正道也。
從邪見而轉歸正見。
如漸漸遊行。
然二乘人雖已轉邪入正。
而所求者。
唯是小法。
本無心于大。
而大機至此之時。
法爾冥為發動。
如窮子雖則遊行。
而所求者。
唯是一衣一食。
本無心到本國。
而本國偶爾到也。
△二父來求子。
其父先來。
求子不得。
中止一城。
其家大富。
财寶無量。
金銀琉璃。
珊瑚琥珀。
玻璃珠等。
其諸倉庫。
悉皆盈溢。
多有僮仆。
臣佐吏民。
象馬車乘。
牛羊無數。
出入息利。
乃遍他國。
商估賈客。
亦甚衆多。
言先來者。
如來于二乘退大之後。
大機未動之前。
已覓可化之機。
故言先來求子。
昔既教大。
即堪由此。
而紹大乘家業。
故是子也。
既退大後。
而猶逃避生死。
則大小二機。
此時皆無。
故言不得。
既無可化之機。
則須尋覓。
若伺覓時。
須在便處。
故亦不進居實報。
亦不退住同居。
乃在二土之間。
止于方便有餘之土。
故言中止。
即有餘土中之涅槃。
以為一城也。
然必須居有餘土者。
以由有餘。
乃在實報同居之中。
故止其中。
若有實報大機。
則現勝應之身。
而應于上。
若有同居小機。
則垂劣應之身。
而應于下。
則中止有餘。
伺覓可化之機。
上下皆便也。
其家大富者。
即其方便之土。
而如來居之。
自受用全是常寂光土。
他受用全是無障礙土。
故言其家大富。
乃實相家也。
财富等者。
實相之家。
具足教理智斷行位因果也。
教是能诠之名。
而總于七。
如财寶為七寶之總名。
金堅貴如理。
銀白而潔如斷。
琉璃明徹如智。
珊瑚如行。
琥珀如位。
玻璃如因。
珠體如意。
可譬果也。
具足定慧如倉庫。
具足方便如僮仆。
依實相家。
而為修習。
四教不同。
以四教斷見思者。
同生有餘。
則是同止如來所居之家。
而修實相也。
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