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二之二

關燈
姚秦三藏法師 鸠摩羅什奉 诏譯 天台教觀 一松大師 講錄 清 東瓯釋氏 曉柔廣和 編定 △四長者不虛譬三。

    初如來審問。

     舍利弗。

    于汝意雲何。

    是長者等與諸子。

    珍寶大車。

    甯有虛妄不。

     言甯有虛妄者。

    謂如來問雲。

    如長者最初。

    元許三車。

    及至賜與。

    唯一大車。

    則先所說之三。

    是虛妄否。

    蓋如來自知。

    無有虛妄。

    一經開顯。

    三乘即是一乘。

    今與一乘。

    便為已許三乘矣。

    然問身子者。

    如來已知既得解悟。

    則亦知不虛矣。

    故欲其領答。

    以曉群輩也。

     △二身子領答二。

    初免難不虛答。

     舍利弗言。

    不也世尊。

    是長者但令諸子。

    得免火難。

    全其軀命。

    非為虛妄。

    何以故。

    若全身命。

    便為已得。

    玩好之具。

    況複方便。

    于彼火宅。

    而拔濟之。

     言不也者。

    身子既能了知三乘即是一乘。

    雖許三與一。

    三亦不虛。

    故答雲不也世尊。

    是長者下。

    正釋不虛也。

    免難者。

    免三界煩惱苦果之難也。

    全其軀命者。

    全五分法身偏空之慧命也。

    已得玩好者。

    軀命若全。

    則道品可修。

    涅槃可證。

    故言得玩好之具也。

    方便等者。

    謂如來所許之三乘。

    本是方便施設。

    唯欲三乘子。

    出于三界。

    免于生死之難也。

    故曰況複(雲雲)。

     △二與大不虛答。

     世尊。

    若是長者。

    乃至不與最小一車。

    猶不虛妄。

    何以故。

    是長者。

    先作是意。

    我以方便。

    令子得出。

    以是因緣。

    無虛妄也。

    何況長者。

    自知财富無量。

    欲饒益諸子。

    等與大車。

     此言三乘中。

    聲聞乘。

    最為小也。

    作是意等者。

    即上念用方便中雲。

    我及諸子。

    若不時出。

    必為所焚。

    我今當設方便。

    令諸子等免得斯害也。

    是則三乘元是方便所設。

    故雖不與。

    亦不虛也。

    何況等者。

    謂不與尚且不虛。

    何況與大。

    若得于大。

    三乘全即一乘。

    又何虛乎。

    以免難與大皆不虛。

    故前答雲。

    不也世尊(雲雲)。

     △三如來述歎。

     佛告舍利弗。

    善哉善哉。

    如汝所言。

    舍利弗。

    如來亦複如是。

     言雙善者。

    一歎免難不虛答。

    一歎與大不虛答。

    亦複如是者。

    乃承上起下之詞也。

     △二合法。

    由法難解。

    以喻發明。

    觀如來三車一車之語。

    即知三乘一乘之旨也。

    文分為二。

    初合總譬。

     則為一切世間之父。

    于諸怖畏。

    衰惱憂患。

    無明闇蔽。

    永盡無餘。

    而悉成就。

    無量知見。

    力無所畏。

    有大神力。

    及智慧力。

    具足方便。

    智慧波羅密。

    大慈大悲。

    常無懈倦。

    恒求善事。

    利益一切。

    而生三界。

    朽故火宅。

    為度衆生。

    生老病死。

    憂悲苦惱。

    愚癡闇蔽。

    三毒之火。

    教化令得。

    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言一切世間者。

    合上國邑聚落。

    即衆生世間。

    五陰世間。

    國土世間。

    若就文論。

    即是實報世間。

    有餘世間。

    同居世間也。

    父合上長者。

    言如來于此三界中。

    有正因靈覺之子。

    有緣了結緣之子。

    皆以如來為父也。

    諸怖畏等。

    合上總譬文中。

    其年衰邁。

    生死苦果。

    最可怖畏。

    最為衰惱。

    最可憂患。

    有分段變易不同。

    故言諸也。

    無明闇蔽者。

    界内界外。

    二種無明。

    最為昏闇。

    能蔽偏真谛理。

    及以中道實相。

    如來則二死永亡。

    五住究盡。

    故言永盡無餘。

    此明如來之德也。

    成就等者。

    合上财富無量多有田宅。

    無量知見者。

    三智一心中知。

    為無量知。

    五眼一眼中見。

    為無量見。

    又如來以三智五眼。

    圓觀圓照法界諸法。

    而法界所有之法。

    盡入如來知見之中。

    故言無量知見。

    此是實智。

    力無所畏。

    乃是權智。

    如來具有權實二智。

    故言而悉成就也。

    有大神力等。

    合上及諸僮仆也。

    大慈大悲等。

    合上其家廣大也。

    言常無懈倦者。

    如來具有無緣大慈。

    念念時時處處。

    欲與一切衆生之樂。

    具有無緣大悲。

    念念時時處處。

    欲拔衆生之苦。

    此與拔之心。

    無暫停息。

    故言常無懈倦也。

    恒求善事者。

    如來既具大慈悲。

    欲化衆生。

    若應以形教得益者。

    則放種種光。

    現種種相。

    令其得益。

    若應以聲教得益者。

    則說種種言。

    宣種種詞。

    令其得益。

    此則若形若聲。

    雖種種不同。

    皆名善事也。

    利益一切。

    合上多諸人衆乃至五百人也。

    言三界火宅者。

    乃法喻雙舉。

    三界是法。

    火宅是喻也。

    合上三十子也。

    生老病死等。

    合上倏然火起。

    生老等。

    是明苦果之火。

    愚癡等。

    是明集因之火也。

    言三毒者。

    如世之毒。

    人若服之。

    必能喪身失命。

    貪嗔癡亦然。

    衆生着之。

    則能喪于法身。

    失于慧命。

    故名為毒也。

    教化令得菩提。

    合上唯有一門。

    言如來雖度衆生老死。

    本意元欲證于無上菩提也。

     △二合别譬四。

    初合長者行救譬。

    二合舍幾用車譬。

    三合等賜大車譬。

    四合長者不虛譬。

    初二。

    初合見火。

     見諸衆生。

    為生老病死。

    憂悲苦惱。

    之所燒煮。

    亦以五欲财利故。

    受種種苦。

    又以貪着追求故。

    現受衆苦。

    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

    若生天上。

    及在人間。

    貧窮困苦。

    愛别離苦。

    冤憎會苦。

    如是等種種諸苦。

    衆生沒在其中。

    歡喜遊戲。

    不覺不知。

    不驚不怖。

    亦不生厭。

    不求解脫。

    于此三界火宅。

    東西馳走。

    雖遭大苦。

    不以為患。

     初見字。

    合上長者見也。

    諸衆生等。

    合上大火。

    從四面起。

    略不合即大驚怖等。

    又合而諸子等。

    至無求出意也。

    文具八苦。

    六苦如文。

    又以貪着。

    即求不得。

    有此七苦。

    則成五陰盛苦也。

    以五陰盛苦。

    即以七苦為本。

    又可亦以等。

    求不得苦也。

    以其求之。

    未免構造經營。

    故言受種種苦。

    又以等。

    五陰熾盛苦也。

    五陰因求不得而有。

    複又以下。

    過去也。

    現即現在。

    後即未來。

    初三惡。

    次三善。

    以六道皆有五陰。

    故言若生天上及人間等苦也。

    沒在其中者。

    所謂煩惱河。

    生死海。

    了不得出也。

    如人投水。

    但見是水。

    而不見人。

    衆生沒在八苦中。

    則但見于苦也。

    然不以苦為苦。

    反以為樂。

    故樂三界生死。

    而歡喜遊戲也。

    言東西馳走者。

    或修戒善之因。

    而感人天之果。

    如從東至西。

    于天人中。

    還起貪求。

    而堕惡道。

    如從西至于東也。

     △二合行救。

     舍利弗。

    佛見此已。

    便作是念。

    我為衆生之父。

    應拔其苦難。

    與無量無邊。

    佛智慧樂。

    令其遊戲。

     佛見此已。

    合上作是思惟等文也。

    我為等者。

    如世人之父。

    其子有苦必拔。

    有樂必與。

    況如來出世之父乎。

    故曰應拔(雲雲)。

    令其遊戲者。

    拔煩惱生死之苦。

    與菩提涅槃之樂也。

     △二合舍幾用車譬二。

    初合舍幾。

     舍利弗。

    如來複作是念。

    若我但以神力。

    及智慧力。

    舍于方便。

    為諸衆生。

    贊如來知見。

    力無所畏者。

    衆生不能。

    以是得度。

    所以者何。

    是諸衆生。

    未免生病老死。

    憂悲苦惱。

    而為三界。

    火宅所燒。

    何由能解。

    佛之智慧。

     複作是念。

    合上複更思惟也。

    前科合上行救。

    言便作是念。

    即法身地中。

    見五濁衆生。

    而起大悲心也。

    此言複作是念。

    即欲說華嚴。

    大教拟宜。

    而三七思惟也。

    但以等。

    合上惟有一門。

    上以智慧為門。

    此中言神力。

    智慧為能。

    神力為所。

    同一智慧也。

    又如來知見。

    即是實智慧力。

    無所畏。

    即是權智慧力也。

    衆生不能以是得度。

    合上而複狹小。

    至或當堕落為火所燒也。

    言不能得度者。

    正由機小故也。

    上如來知見。

    是法大。

    今是機小。

    故不能以大法得度也。

    略不合我當為說怖畏等文。

    是諸衆生未免生老病死等。

    合上而諸子等樂着嬉遊。

    至視父而已。

    言未免火燒者。

    謂衆生機既是小。

    若為其說如來智慧佛之知見大法。

    則聞必生疑不信。

    生謗堕苦。

    故言未免為火所燒也。

     △二合用車二。

    初提譬。

     舍利弗。

    如彼長者。

    雖複身手有力。

    而不用之。

    但以殷勤方便。

    勉濟諸子。

    火宅之難。

    然後各與珍寶大車。

     雖複身手有力。

    至各與大車者。

    此直叙長者。

    始欲行救。

    終則等賜而言。

    故乃提上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之文。

    雖複一句。

    追叙其前我身手有力等。

    然後一句。

    是逆探其後等賜也。

     △二正合三。

    初合念用方便。

     如來亦複如是。

    雖有力無所畏。

    而不用之。

    但以智慧方便。

    于三界火宅。

    拔濟衆生。

    為說三乘。

    聲聞。

    辟支佛。

    佛乘。

     智慧是實。

    方便是權。

    智慧方便者。

    乃即實之權也。

    言佛乘者。

    即三藏菩薩也。

    三藏中二乘。

    不求作佛。

    唯求滅度。

    菩薩。

    志求作佛。

    故于三祇中。

    伏見思惑。

    修六度行。

    更于百劫。

    修于相好。

    于樹王下。

    三十四心。

    頓斷見思習氣。

    成等正覺。

    故名此菩薩為佛乘。

    蓋菩薩是因。

    佛乘是果。

    因中而舉其果。

    故言佛乘。

    此乃三藏果頭佛也。

    若雲是圓妙覺一佛乘。

    謬之甚矣。

     △二合施設三車。

    合車一文。

    上有二。

    初知先所好。

    二正設三車。

    今但合正設。

    上正設中。

    有勸示證三。

    今具合之。

    但少有不次耳。

    文為三。

    初超合示相。

     而作是言。

    汝等莫得。

    樂住三界火宅。

    勿貪粗獘。

    色聲香味觸也。

    若貪着生愛。

    則為所燒。

    汝速出三界。

    當得三乘。

    聲聞。

    辟支佛。

    佛乘。

     言莫得樂住三界火宅。

    示知苦相也。

    勿貪粗獘五欲。

    示斷集相也。

    言粗弊者。

    顯非淨妙也。

    若淨妙五欲。

    乃如來之所有。

    是所當示慕者。

    若粗惡垢弊之五欲。

    乃是凡夫之所有。

    故勿貪着也。

    汝速出三界。

    示修道相也。

    當得三乘。

    合上今在門外。

    可以遊戲也。

    聲聞辟支佛佛乘。

    合上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

    示證滅相也。

     △二超合作證。

     我今為汝。

    保任此事。

    終不虛也。

    汝等但當。

    勤修精進。

    如來以是方便。

    誘進衆生。

     保任一句。

    合上随汝所欲皆當與汝也。

    此證滅谛。

    但當勤修精進。

    合上宜速出來也。

    此證道谛。

    言誘進者。

    如來本意。

    元欲直說一佛乘之大法。

    由于衆生機小不契。

    是故且以三乘誘之。

    令出三界。

    然後從是進之于一乘也。

    既證道滅。

    其苦集在其中矣。

     △三追合勸修。

     複作是言。

    汝等當知。

    此三乘法。

    皆是聖所稱歎。

    自在無系。

    無所依求。

    乘是三乘。

    以無漏根力。

    覺道禅定。

    解脫三昧等。

    而自娛樂。

    便得無量。

    安隐快樂。

     此三乘法二句。

    合上玩好希有難得也。

    三乘為聖所歎者。

    如法說中雲。

    十方佛皆現。

    梵音慰喻我。

    善哉釋迦文。

    第一之導師。

    為諸衆生類。

    分别說三乘。

    故雲聖所稱歎也。

    此三乘能斷見思。

    能出分段。

    則不為煩惱生死之所系縛。

    故自在無系。

    不受後有。

    故無所依。

    所作已辦。

    故無所求也。

    乘是三乘。

    便得快樂。

    合上汝若不取後必憂悔也。

    而自娛樂者。

    即以根力乃至三昧等因中之樂。

    為自娛也。

    無量安隐樂者。

    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