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二之一

關燈
姚秦三藏法師 鸠摩羅什奉 诏譯 天台教觀 一松大師 講錄 清 東瓯釋氏 曉柔廣和 編定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 所謂妙法者。

    若論其所自。

    即如今品中。

    三車一車。

    以譬三乘一乘之法。

    然在四十年前。

    說于三乘之權。

    曾不說是權。

    說于一乘之實。

    曾不說是實。

    此則三一相隔。

    權實亦别。

    到今法華。

    相待而論。

    則以昔日所說三乘之權而是粗。

    今日所說一乘之實而是妙。

    若絕待而論。

    則開昔三權。

    即是一實。

    而三一不二。

    權實相即。

    乃不可以心言思議者。

    故言妙法也。

    若不解妙法。

    則當觀蓮華。

    蓋妙法之權實同體。

    若蓮華之華果同時。

    故觀于蓮華。

    則妙法可知矣。

    所以經者訓為常。

    過來今。

    三世不易故也。

     次釋品題。

    須明立題之意。

    此中猶是法說領解述成等文。

    雲何即标名譬喻品。

    蓋推其意無他。

    因經家欲調經卷。

    使其厚薄均等。

    故雖是法說方便品文。

    而分為第二卷中譬喻之首文也。

    言譬喻者。

    以類比況謂之譬。

    托言訓曉謂之喻。

    即是以淺況深。

    如月隐重山。

    舉扇類之。

    風息太虛。

    動樹訓之。

    此正譬喻之謂也。

    由如來上雖廣明開顯。

    言三乘即一乘。

    然但得上根領悟。

    中下猶然抱迷。

    故重以先許三車。

    以譬昔說三乘。

    後賜大車。

    以譬今說一乘。

    令其解于全三是一。

    唯一無三也。

    所謂以此三車一車之淺喻。

    況彼三乘一乘之深法也。

    故言譬喻品。

    此如來正說。

    則有三車一車之譬。

    領解則有窮子之譬。

    述成則有藥草之譬。

    請記則有王膳之譬。

    故從此去。

    為譬說一周也。

     △二當機陳領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又二。

    初經家叙相。

     爾時舍利弗。

    踴躍歡喜。

    即起合掌。

    瞻仰尊顔。

    而白佛言。

     此爾時者。

    即如來說偈。

    以頌長行。

    廣明五佛開顯。

    已畢之時也。

    踴躍歡喜者。

    有謂踴躍據外形。

    歡喜據内心。

    今言踴躍。

    亦隻就内心。

    如雲心懷踴躍。

    是其證也。

    舍利弗。

    向謂三乘與一乘。

    兩相違隔。

    今聞開三顯一。

    則已知聲聞人。

    亦能破于無明。

    而入初歡喜住。

    于是心念勃勃。

    不能自已。

    故踴躍歡喜也。

    合掌者。

    向謂權實是二。

    如二掌不合。

    今解權實是一。

    如二掌合。

    故以合掌。

    表解權實不二也。

    瞻仰尊顔者。

    既解悟已。

    依解起行。

    因必克果。

    故瞻佛顔以表也。

    初踴躍。

    是叙其意業。

    次合掌瞻仰。

    是叙其身業。

    而白佛言。

    是叙其口業。

    正謂三業陳領也。

     △二身子陳詞三。

    初标陳所領。

     今從世尊。

    聞此法音。

    心懷踴躍。

    得未曾有。

     言聞此法音者。

    即聞于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及我釋迦。

    各各開三顯一之法音也。

    聞已領解。

    故心懷踴躍。

    解已起行。

    行已能證。

    故得未曾有。

    又昔未有者。

    今有之。

    昔未得者。

    今得之。

    故言得未曾有也。

     △二釋明所解二。

    初正釋。

    二轉解。

    初二。

    初正叙昔迷。

     所以者何。

    我昔從佛聞如是法。

    見諸菩薩。

    受記作佛。

    而我等。

    不預斯事。

    甚自感傷。

    失于如來。

    無量知見。

     所以者何一句。

    此乃徴釋于上得未曾有之所以也。

    言聞如是法者。

    此身子悟後之言也。

    以身子于方等般若二時中。

    聞于如來。

    對半明滿。

    帶二明圓。

    尚不知半與偏權。

    複何知滿與圓實。

    又何知即半是滿。

    即偏是圓。

    安知即權是實矣。

    令既已聞開顯。

    則不唯知昔日所明之權實。

    與今是同。

    亦解昔日所說之偏權。

    又與今日無二。

    故言聞如是法也。

    謂我等不預斯事者。

    如來于方等中。

    彈斥二乘人。

    猶如焦芽。

    永無芽事。

    猶如敗種。

    永無種事。

    猶如破瓶。

    永無瓶事。

    如此彈斥。

    而猶止宿草庵。

    自念貧事。

    于般若中。

    雖複領知衆物。

    而無一念希取。

    故不能預得授記之事也。

    言甚自感傷者。

    感菩薩得記。

    傷自不預。

    不但為感傷。

    而且甚為感傷也。

    失于如來無量知見者。

    菩薩授記。

    則已得如來知見。

    我等不預。

    則已失于如來知見也。

    如來則一心中。

    具有三智。

    一眼中。

    具有五眼。

    故言無量知見也。

     △二重約處所。

     世尊。

    我常獨處。

    山林樹下。

    若坐若行。

    每作是念。

    我等同入法性。

    雲何如來。

    以小乘法。

    而見濟度。

    是我等咎。

    非世尊也。

     言我自方等已後。

    時從山林中。

    或坐或行。

    思惟菩薩得記。

    我無得記之事。

    故曰世尊(雲雲)。

    我等下。

    出山林中意念也。

    言同入法性者。

    即三乘人。

    同一無言說道。

    而入空也。

    雖則同入。

    根器有殊。

    鈍根但見于空。

    利根兼見不空。

    見不空者。

    自應得授記。

    見空者。

    自不應記。

    所謂名同義異。

    身子未知所以。

    故但雲同入也。

    雲何等者。

    意謂所入既同。

    何故如來。

    不與我記。

    唯濟度小乘法耶。

    出其作念如此。

    是我等咎下。

    述今已悟。

    謂昔念我等。

    所入是同。

    雲何如來。

    以大乘濟度菩薩。

    令其得記。

    以小乘濟度我等。

    不預得記。

    疑如來有偏頗之咎。

    今日聞佛所說。

    則知如來。

    曾無二心于其間也。

    故曰是我(雲雲)。

     △二轉解。

     所以者何。

    若我等。

    待說所因。

    成就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者。

    必以大乘。

    而得度脫。

    然我等。

    不解方便。

    随宜所說。

    初聞佛法。

    遇便信受。

    思惟取證。

     意謂雲何知我等咎。

    而非世尊。

    故雲所以者何等也。

    若我等待說等者。

    待有對待停待二義。

    所因亦有二。

    一是華嚴。

    二是法華。

    最初華嚴。

    說圓滿修多羅。

    即是教所因。

    明四種法界。

    即是理所因。

    又今日法華。

    正直舍方便。

    但說無上道。

    此亦即教所因。

    明諸法實相。

    亦即理所因也。

    如來以華嚴所因。

    對待于我。

    可得大乘。

    而我已失之于前。

    如來以法華所因。

    停待于我。

    可得大乘。

    而我又失之于後。

    故曰若我(雲雲)。

    然我下。

    不解如來說小也。

    意謂我等前既失華嚴。

    後又失法華。

    所以如來以方便力。

    随宜說小。

    我等不解。

    則便匇匇取證。

    故曰然我(雲雲)。

    是知如來。

    未嘗不以大乘濟度我等。

    但我等。

    自取乎小。

    故我前雲。

    是我等咎。

    非世尊也。

     △三通共結歸。

     世尊。

    我從昔來。

    終日竟夜。

    每自克責。

    而今從佛。

    聞所未聞。

    未曾有法。

    斷諸疑悔。

    身意泰然。

    快得安隐。

    今日乃知。

    真是佛子。

    從佛口生。

    從法化生。

    得佛法分。

     意謂昔迷今悟如此。

    在昔無非感傷。

    故雲我從(雲雲)。

    在今則已得安隐。

    故雲而今(雲雲)。

    此以今法華。

    對四十年前所說而言也。

    謂四十年前。

    所說三乘是三乘。

    一乘是一乘。

    此乃已聞已有者。

    今聞即三是一。

    乃昔未聞未有者。

    而今聞之。

    故曰聞所未聞(雲雲)。

    斷諸疑悔三句。

    此以廣開顯。

    對略開顯而言也。

    謂初聞如來略開三顯一。

    未免生疑起悔。

    所有外身與内心。

    茫然而不安隐。

    今聞廣開三顯一。

    則知即三是一。

    而疑悔斷。

    身意泰。

    快得安隐也。

    故曰斷諸(雲雲)。

    今日乃知等者。

    謂如來于阿含會上。

    說我等能出三界。

    能破見思。

    名之為子。

    今我乃知。

    昔是似子。

    今是真子也。

    故雲今日(雲雲)。

    如來從金口。

    說此妙法。

    我等因此法乳。

    得生長法身。

    故言從佛口生。

    如來宣布法化。

    我等因之悟入。

    故言從法化生。

    昔謂三乘非即一乘。

    自思佛法絕分。

    今知即三是一。

    佛法寶藏之分。

    乃已得矣。

    故言得佛法分也。

     △二偈頌三。

    初頌标陳所領。

     爾時舍利弗。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我聞是法音。

    得所未曾有。

    心懷大歡喜。

    疑網皆已除。

    昔來蒙佛教。

    不失于大乘。

    佛音甚希有。

    能除衆生惱。

    我已得漏盡。

    聞亦除憂惱。

     大歡喜者。

    以由所聞之法是大。

    故歡喜亦大也。

    疑網皆已除。

    義如前釋。

    昔來二句。

    謂昔三乘與一乘隔。

    故我等自思。

    失于如來知見之大乘。

    今聞即三是一。

    則知昔日。

    蒙佛小乘四谛之教。

    而全體不失于大乘也。

    佛音希有者。

    所說之法是希有。

    故能說法音。

    亦希有也。

    言能除者。

    九界同歸佛界。

    故衆生憂惱除。

    我已得漏盡者。

    不過破于見思。

    不漏落于三界耳。

    今聞三乘全即一乘。

    此我除惱。

    乃除無明惱也。

    故曰我已(雲雲)。

     △二頌釋明所解。

    初我處下。

    至疑悔悉已除。

    有十四行偈。

    以四十年前。

    對今法華。

    而論迷悟。

    次初聞下。

    至謂是魔所為。

    有六行半。

    以略開顯。

    對廣開顯。

    而論迷悟。

    又略廣中。

    各分為二。

    初八行。

    明迷中迷。

    次六行。

    明迷中悟。

    次一行。

    明悟中迷。

    次五行半。

    明悟中悟也。

    分文為四。

    初明迷中迷。

     我處于山谷。

    或在林樹下。

    若坐若經行。

    常思惟是事。

    嗚呼深自責。

    雲何而自欺。

    我等亦佛子。

    同入無漏法。

    不能于未來。

    演說無上道。

    金色三十二。

    十力諸解脫。

    同共一法中。

    而不得此事。

    八十種妙好。

    十八不共法。

    如是等功德。

    而我皆已失。

    我獨經行時。

    見佛在大衆。

    名聞滿十方。

    廣饒益衆生。

    自惟失此利。

    我為自欺诳。

    我常于日夜。

    每思惟是事。

    欲以問世尊。

    為失為不失。

    我常見世尊。

    稱贊諸菩薩。

    以是于日夜。

    籌量如是事。

     我處山谷等者。

    凡行人欲修習止觀。

    若在市廛城郭之中。

    未免多諸擾亂。

    内心牽動。

    止觀難以現前。

    故須處山谷。

    以及樹下。

    則外境不侵。

    離于愦鬧。

    心得證寂。

    而止觀易成。

    所以身子思惟。

    亦處于山谷林樹之間。

    若坐若經行者。

    若論修習。

    則四威儀中。

    無何不可。

    今言坐者。

    蓋四儀中。

    唯坐最為安隐。

    止觀易得成就故也。

    言經行者。

    如世經布。

    去已複來。

    來亦複去。

    今行人欲去煩惱。

    而來菩提。

    故須經行也。

    若其經行利益。

    自有多種。

    如輔行第二之一所明。

    思惟是事者。

    即思惟菩薩得記。

    而我不預也。

    既思惟已。

    還複自歎自責。

    故雲嗚呼等也。

    我等下。

    正明思惟。

    初三行。

    對菩薩思惟。

    言亦佛子者。

    謂菩薩能紹如來家業。

    而是佛子。

    我等能出三界。

    能破見思。

    則亦是佛子。

    既亦佛子。

    同入無漏。

    為何而菩薩得記。

    能于來世。

    說無上道。

    具足諸相。

    種種功德。

    我等則不能。

    故曰同入(雲雲)。

    既得作佛。

    必有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十力解脫。

    十八不共等。

    為何而我等獨無。

    故言金色(雲雲)。

    如是等句。

    總結菩薩将來所得也。

    謂菩薩所得。

    如是之多。

    而我等悉已失之。

    故曰如是(雲雲)。

    我獨下一行半。

    對如來思惟。

    初一行。

    出佛所有。

    自惟句。

    正思惟也。

    我為句。

    乃自責也。

    自惟失此利者。

    則不能名聞十方及以饒益衆生故也。

    我常于一行。

    結對佛思惟也。

    為失為不失者。

    謂如來所有。

    名滿十方。

    饒益衆生之事。

    我等二乘人。

    為畢竟失之。

    而不複得耶。

    為複後來。

    亦能得之。

    而不失耶。

    我常見一行。

    結對菩薩思惟也。

    謂菩薩為佛所贊。

    我等為佛所斥。

    所入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