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一之四

關燈
姚秦三藏法師 鸠摩羅什奉 诏譯 天台教觀 一松大師 講錄 清 東瓯釋氏 曉柔廣和 編定 △三重明釋迦。

    前總明中。

    既已明矣。

    故言重也。

    分文為四。

    初開權顯實。

     舍利弗。

    我今亦複如是。

    知諸衆生。

    有種種欲。

    深心所著。

    随其本性。

    以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方便力。

    而為說法。

    舍利弗。

    如此皆為得一佛乘。

    一切種智故。

     文有三意。

    我今下。

    開權顯實。

    如此一句。

    為實施權。

    一切一句。

    廢權立實。

    我今等者。

    謂施開廢三。

    同乎十方三世諸佛。

    故雲我今亦複如是。

    知諸下。

    觀機也。

    随其下說法也。

    欲即樂欲。

    以其衆生。

    或樂欲于有。

    或樂欲于空。

    或樂欲于中。

    各各不同。

    故言種種。

    此欲樂。

    乃是現因。

    然此現因。

    由于宿種。

    故雲深心所著。

    着即貪着。

    謂現因有此種種樂欲者。

    由于宿種。

    有種種貪着故也。

    宿著于有。

    故今樂有。

    乃至宿著于中。

    故今樂中也。

    如來以不思議化他權智。

    照知衆生現因則有種種之樂欲。

    宿種則有種種之貪着也。

    既觀機已。

    則因機以設教。

    以教而逗機。

    故即随其本性。

    還以種種方便。

    而為說法也。

    性即習性。

    言本性者。

    謂本所習性也。

    宿既著有。

    今複樂有。

    則其性習于有。

    而不可改。

    乃至宿既着中。

    今複樂中。

    則其性習于中。

    亦不可改。

    衆生之樂欲。

    貪着。

    及以習性。

    既有種種。

    故如來說法。

    則還以種種因緣。

    種種譬喻。

    種種言辭。

    種種方便力。

    而為其說也。

    方便亦有種種者。

    按上歎釋迦權智之文可知。

    彼既釋迦權。

    此亦釋迦權。

    自應同耳。

    其因緣等義。

    如彼所釋。

    亦可知習有之衆生。

    則以有之因緣譬喻言辭方便。

    為說有法。

    乃至随其習中之衆生。

    則以中之因緣譬喻言辭作方便力。

    而為說中法。

    然此所說。

    皆是方便。

    向不說方便。

    今既言是方便。

    則以開其權。

    既已開權。

    實即自顯。

    故以開權。

    文兼顯實也。

    皆為得一佛乘者。

    即為實施權也。

    如此二字。

    指上所開之權。

    原為所施之權。

    而此施權。

    原為佛乘之實。

    故雲皆為得一佛乘。

    言一切種智者。

    即廢權立實也。

    此一句。

    應連上皆為得三字看。

    蓋上三字。

    義本貫乎此句。

    謂皆為得一佛乘。

    皆為得一切種智故也。

    唯一佛乘之知見。

    一切種智故。

    則無有若二若三。

    以及餘乘。

    實立而權廢矣。

    所以是廢權立實也。

     △二申明方便三。

    初标意。

     舍利弗。

    十方世界中。

    尚無二乘。

    何況有三。

     謂四十年前。

    所說方便。

    及以今日所說真實。

    既皆是金口所宣。

    何不為兩存。

    故釋雲。

    十方世界。

    尚無二乘。

    何況有三。

    既無二三。

    則唯一實。

    所以廢其權。

    而立實也。

     △二示相三。

    初标。

     舍利弗。

    諸佛出于五濁惡世。

     言諸佛等者。

    謂既唯一佛乘之實。

    無有二三。

    何不直說一乘耶。

    故釋雲。

    諸佛本欲說一實乘。

    緣在五濁惡世。

    衆生之機。

    有所不契。

    乃先且說三乘之權。

    以調熟之後。

    乃說于一乘實相。

    而度脫之。

    使從權而歸實。

    故曰諸佛(雲雲)。

     △二列。

     所謂劫濁。

    煩惱濁。

    衆生濁。

    見濁。

    命濁。

     劫濁者。

    梵語劫波。

    此雲時分。

    時本無濁。

    由煩惱等四。

    聚在一時。

    故亦成濁。

    乃大小三災。

    一時感召。

    即煩惱等四為體。

    自無體也。

    煩惱濁者。

    即貪瞋癡慢。

    思惑為體。

    以貪等四。

    皆是昏煩之法。

    能惱亂行者心神。

    故名煩惱濁也。

    衆生濁者。

    但是假名而已。

    亦無自體。

    由于見命煩惱三濁。

    故亦成濁。

    以由集因感此果報之身。

    緻遭惡名穢稱。

    故名衆生濁也。

    見濁者。

    見以分别為義。

    此即五利使為體。

    以由五使皆能濁亂身心。

    故名見濁也。

    命濁者。

    一期色心連持為命。

    以其摧年減壽。

    暮死朝生。

    故亦是濁。

    此以見及煩惱二濁為體。

    感為命濁也。

     △三釋。

     如是舍利弗。

    劫濁亂時。

    衆生垢重。

    悭貪嫉妒。

    成就諸不善根故。

     如是二字。

    總牒上五濁也。

    亦即五濁之體。

    劫濁亂時等。

    是出四濁聚在一時。

    成于劫濁之相也。

    謂衆生。

    既為見及煩惱所感。

    則其心不清淨而垢。

    根不輕利而重。

    于己之物。

    則心心不欲與人名悭。

    于他之物。

    則念念欲得于己名貪。

    又且于能則嫉。

    于賢則妒。

    以是諸不善根。

    悉皆成就。

    由此四濁聚在一時。

    故成于劫濁。

    此約四濁成于劫濁而釋也。

    若别對五濁而釋者。

    劫濁亂時。

    釋上劫濁。

    衆生垢重。

    釋上衆生濁。

    悭貪二字。

    釋上煩惱濁。

    嫉妒二字。

    釋上見濁。

    成就諸不善根。

    釋上命濁也。

     △三結顯。

     諸佛以方便力。

    于一佛乘。

    分别說三。

     此明諸佛開權。

    即以顯實之意也。

    謂諸佛出世。

    本欲直說一乘。

    以由濁世衆生機宜不契。

    故以方便力。

    于一佛乘。

    分别說之為三。

    故曰諸佛(雲雲)。

    于一佛乘二句。

    若常途而解。

    謂從一佛乘。

    分說為三。

    此是權也。

    還收三乘。

    歸一佛乘。

    此是實也。

    然畢竟何以而一佛乘。

    說之為三。

    三乘還可收歸于一也。

    良繇一佛乘。

    全以十法界。

    而為其體。

    雖有高下不同。

    而總唯一佛乘所具。

    若夫聲聞緣覺。

    以及菩薩。

    乃十法界之少分耳。

    由衆生聞一佛乘不契。

    故于一佛乘所具中。

    分别說為三乘。

    如欲逗聲聞機。

    則說一佛乘所具之聲聞乘。

    乃至欲逗菩薩機。

    則說一佛乘所具之菩薩乘。

    既三乘全于一佛乘中。

    分别說出。

    故還可收歸三乘于一佛乘也。

     △三敦逼令信二。

    初揀非弟子。

     舍利弗。

    若我弟子。

    自謂阿羅漢。

    辟支佛者。

    不聞不知。

    諸佛如來。

    但教化菩薩事。

    此非佛弟子。

    非阿羅漢。

    非辟支佛。

     此自謂等。

    非增上慢未證為證者。

    乃是實證羅漢支佛也。

    彼雖實證。

    然諸佛出世。

    但化菩薩。

    而無二乘。

    故二乘人。

    自謂為二乘。

    非佛說有二乘也。

    故曰自謂(雲雲)。

    以其自謂為二乘故。

    則如來但化菩薩大事因緣之事。

    亦不聞知。

    故曰不聞(雲雲)。

    若聞知如來但化菩薩者。

    是人便可名佛弟子。

    既不聞不知。

    則非佛弟子矣。

    故曰此非佛弟子。

    既其非佛弟子。

    即所得羅漢支佛。

    亦非矣。

    故曰非阿羅漢(雲雲)。

     △二斥為上慢四。

    初正斥。

     又舍利弗。

    是諸比丘比丘尼。

    自謂已得阿羅漢。

    是最後身。

    究竟涅槃。

    便不複志求。

    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當知此輩。

    皆是增上慢人。

     是諸等。

    承上文自謂羅漢支佛者。

    及非佛弟子等。

    然不唯非佛弟子等而已。

    又是增上慢人。

    故曰是諸(雲雲)。

    不複志求菩提者。

    以其不知如來但化菩薩故也。

     △二釋明。

     所以者何。

    若有比丘。

    實得阿羅漢。

    若不信此法。

    無有是處。

     不信此法者。

    蓋羅漢等法。

    乃如來方便之說。

    唯一佛乘。

    乃如來真實之談。

    前既信如來方便。

    既已得羅漢。

    今豈不信如來真實之談一乘之法。

    故曰若有實得阿羅漢。

    不信此法。

    無有是處。

    則知實得羅漢。

    必能信也。

    若不信者。

    乃彼自謂為羅漢。

    而實非羅漢。

    乃是增上慢也。

     △三姑縱。

     除佛滅度後。

    現前無佛。

    所以者何。

    佛滅度後。

    如是等經。

    受持讀誦解義者。

    是人難得。

     除佛等者。

    意謂不信此法。

    便是上慢。

    則今日法華已去。

    凡是二乘。

    皆是上慢耶。

    故且為之縱雲。

    除佛滅後現前無佛。

    許其不信此法。

    不成上慢。

    故曰除佛(雲雲)。

    謂所以者何。

    佛滅後不信此者。

    不成上慢。

    以其佛滅度後。

    如是之經。

    信受者難。

    是故不信。

    許其不成上慢。

    故曰佛滅後(雲雲)。

     △四釋疑。

     若遇餘佛。

    于此法中。

    便得決了。

     或疑雲。

    既佛滅後。

    不信此者。

    不成上慢。

    此人終是小乘。

    而不得開顯耶。

    故釋曰。

    若遇餘佛。

    便得決了。

    開佛知見。

    故曰若遇(雲雲)。

    既得決了。

    唯一佛乘。

    尚得證入。

    何況信也。

    此從上若我弟子文中來至此。

    名敦逼令信者。

    無他。

    初則揀其不聞知如來但化菩薩事。

    則非佛弗子等。

    次則言其不信此法。

    則成上慢。

    三則縱許不成上慢。

    乃在佛滅已後。

    四則不唯滅後不成上慢。

    終于方便有餘土中。

    遇佛而得決了。

    以其二乘生界外。

    故四依菩薩。

    亦名餘佛。

    以其弘通妙經。

    亦能決了彼二乘故。

    此重重敦厚追逼。

    令其必信。

    故言敦逼令信。

    是則二乘于法華。

    無不開顯者矣。

    所以唯識之惑。

    不得不破也。

     △四誡無虛妄。

     舍利弗。

    汝等當一心信解。

    受持佛語。

    諸佛如來。

    言無虛妄。

    無有餘乘。

    唯一佛乘。

     謂何以須信解佛語。

    蓋佛語無虛。

    故曰諸佛(雲雲)。

    無虛妄者。

    若實若權。

    皆無虛妄。

    既無虛妄。

    故當一心信解受持也。

    無有餘乘二句。

    謂權實相即。

    實既無虛。

    權亦無虛也。

     △二偈頌四。

    初頌退席。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比丘比丘尼。

    有懷增上慢。

    優婆塞我慢。

    優婆夷不信。

    如是四衆等。

    其數有五千。

    不自見其過。

    于戒有缺漏。

    護惜其瑕疵。

    是小智已出。

    衆中之糟糠。

    佛威德故去。

    斯人鮮福德。

    不堪受是法。

     此不先頌許說。

    而頌退席者。

    以三止。

    原為四衆未退。

    今已退而許說。

    則退席依文。

    宜先頌也。

    初有懷者。

    懷即私心自謂之義。

    優婆塞我慢者。

    身雖近佛。

    心猶染俗故也。

    優婆夷不信者。

    非謂不信三寶。

    乃不信女身當體便可作佛也。

    佛威德故去者。

    蓋五千已去。

    皆是如來大悲之威。

    大慈之德。

    使其去也。

    乃系折攝二門。

    若五千人不退。

    而聞廣說。

    則必不信。

    生謗堕苦。

    如來以大悲之威。

    使之而去。

    此乃折伏之門也。

    五千已得聞略開顯。

    一乘圓種。

    已納在懷。

    得為未來度脫因緣。

    若不退而聞廣說。

    未免生謗以緻堕苦。

    失于得度之緣。

    故如來以大悲之德。

    加之令去。

    此如來攝受之門也。

    餘皆可見。

     △二頌在會。

     此衆無枝葉。

    唯有諸真實。

     △三頌許說。

     舍利弗善聽。

     △四頌正說三。

    初從此去。

    頌總明諸佛。

    二從過去無數劫下。

    頌别明三世。

    三今我亦如是下。

    頌重明釋迦。

    初又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