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一之三

關燈
姚秦三藏法師 鸠摩羅什奉 诏譯 天台教觀 一松大師 講錄 清 東瓯釋氏 曉柔廣和 編定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 品題名方便者。

    究其所由。

    如下文略開權雲。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故即名此品為方便也。

    又略顯實雲。

    諸佛法久後。

    要當說真實。

    何以不名真實。

    而言方便。

    蓋若言真實。

    則但得其近。

    而失于遠也。

    但得能開。

    而失于所開也。

    四十年前。

    所說方便是遠。

    今日法華。

    所說真實是近。

    方便為粗是所開。

    真實為妙是能開。

    所以若名真實。

    則但得今日之近。

    而失四十年前之遠。

    但得能開之妙。

    而失所開之粗。

    今言方便。

    不唯得昔日之遠。

    亦不失今日之近。

    何者。

    豈有法華。

    而失于法華乎。

    又不唯得于所開之粗。

    亦不失能開之妙。

    何者。

    若無所開之粗。

    則不顯能開之妙故也。

    又一經所明。

    唯是真實。

    而最初正宗之品題。

    則言方便。

    正顯真實。

    無别真實。

    即方便而是真實也。

    此蓋經家妙體佛意。

    故名此品為方便也。

    立題之意如是。

    今當解釋其義。

    方即法也。

    便即用也。

    謂善用偏法。

    以逗偏機。

    善用圓法。

    以逗圓機。

    而名方便。

    此則偏是偏。

    圓是圓。

    乃秘而非妙。

    謂三乘五教。

    本來是權。

    不逗圓機。

    唯逗偏機。

    故秘之而不說為權。

    謂一佛乘。

    本來是實。

    不逗偏機。

    唯逗圓機。

    故秘之而不說為實。

    此則權實各不相即。

    仍是秘而非妙。

    若作此解。

    非今經之方便。

    乃他經之方便也。

    若言方便是門。

    能通真實。

    此則秘堪入妙矣。

    然能由秘入妙。

    而猶有能通所通。

    而非秘全是妙。

    亦非今經之方便也。

    今經方便者。

    方即秘也。

    便即妙也。

    妙達于方。

    即是真秘。

    是名方便品。

    言妙達于方者。

    初之秘而非妙。

    乃妙隔于秘。

    兩不相通。

    次之由秘入妙。

    乃妙引于秘。

    又非全體相即。

    今則秘全即妙。

    而妙達于秘。

    而全秘是妙。

    妙外無秘。

    全權是實。

    實外無權。

    權實不二。

    秘妙一體。

    才是今經方便之義也。

    故雲方便品。

    釋品題竟。

     △品文分為二。

    初經家叙。

     爾時世尊。

    從三昧安詳而起。

    告舍利弗。

     爾時者。

    即彌勒發問之後。

    文殊酬答方畢之時也。

    三昧即無量義處也。

    言安詳而起者。

    安詳即從容不迫之謂。

    如來入定。

    為欲冥理而觀乎機。

    今則内冥于理。

    而理已冥。

    外觀乎機。

    而機已熟。

    故從定安詳而起也。

    告舍利弗者。

    告即诏告。

    所以從定而起。

    即诏告者。

    有二義。

    一是施化次第。

    二是乘機宣演。

    施化次第者。

    凡是諸佛設化。

    有形聲二教。

    如上如來現瑞。

    一番表報。

    已是施于形教。

    而法華之實相妙理。

    全體顯著。

    若上根之人。

    則能目擊道存。

    睹影知形。

    自能為之領解。

    若中下之流。

    則猶然未曉。

    還須聲教以為發明。

    故從定起。

    而诏告也。

    乘機宣演者。

    謂如來已現種種之瑞。

    四衆觀之。

    各各生疑動念。

    疑念既生。

    則大機發動。

    故乘其大機之發。

    而為宣演诏告也。

    然不告餘人。

    而獨告舍利弗者。

    亦有二意。

    一以舍利弗。

    是小乘中。

    智慧第一。

    今欲開彼小智。

    即是佛之知見。

    而成大智。

    故獨告之。

    二以舍利弗。

    從二萬億佛所。

    曾受大化。

    到今日法華會上。

    大機先熟。

    則堪入佛之知見。

    故先告也。

     △二如來歎二。

    初略開權顯實。

    二汝已殷勤三請下。

    廣開權顯實。

    初二。

    初正略開顯。

    二爾時大衆下。

    騰疑緻請。

    初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二。

    初歎權實智。

    二歎權實境。

    初二。

    初歎諸佛二智。

    二歎釋迦二智。

    初三。

    初歎。

     諸佛智慧。

    甚深無量。

    其智慧門。

    難解難入。

    一切聲聞辟支佛。

    所不能知。

     此如來從三昧起。

    最初即歎諸佛智慧者。

    以由今經。

    欲令衆生。

    鹹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而佛之知見無他。

    即諸佛所有之智慧是也。

    今既欲令衆生鹹得聞此。

    故先歎之。

    又佛之知見。

    甚為深遠。

    若不先歎。

    而直說之。

    恐聞者。

    不能深心信受。

    故先歎之。

    又歎諸佛釋迦二智。

    為下廣略二番開權顯實作張本。

    以諸佛權智是妙。

    故能開于權。

    實智是妙。

    故能顯于實也。

    初言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是歎實智。

    諸佛者。

    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也。

    智慧二字。

    若一往合論。

    智即是慧。

    慧即是智。

    若分而釋之。

    智能分别事理。

    慧能決斷粗妙。

    言甚深。

    是舉其豎深。

    言無量。

    是舉其橫廣。

    然諸佛實慧。

    似不可以深廣言之。

    但無可以為稱歎。

    故借此形容耳。

    此歎諸佛之實智也。

    其智慧門。

    是歎其權智。

    言門者。

    以權智能通實智。

    故稱權智。

    為實智之門。

    謂諸佛實智。

    既甚深而無量。

    即其權智。

    亦不易解易入易知也。

    一切聲聞下。

    是出不知之人。

    蓋諸佛之智。

    雖雲是權。

    乃與實智同體。

    二乘之智。

    乃偏小一切智。

    故不能知。

    所以華嚴。

    則如聾若啞而不知。

    阿含。

    則保證偏真而不知。

    方等。

    則但念貧事而不知。

    般若。

    則無心希取而不知。

    至于今日。

    聞略開顯。

    尚然騰疑。

    所以一切聲聞支佛。

    皆不能知。

    蓋二乘尚不知己智是權。

    又何能知諸佛權智耶。

    權智尚不能知。

    又何能知諸佛實智耶。

     △二釋。

     所以者何。

    佛曾親近。

    百千萬億。

    無數諸佛。

    盡行諸佛。

    無量道法。

    勇猛精進。

    名稱普聞。

     佛曾親近等者。

    是釋實智。

    謂諸佛實智甚深無量者。

    無他。

    以由能事諸佛。

    事佛既多。

    則聞法亦多。

    既聞于法。

    則能依法而能起乎行。

    故其所有實智。

    甚深而無量也。

    諸佛權智難解難入者。

    以其勇猛而無怯弱。

    精進而不間雜。

    有見其形者。

    有聞其名者。

    則名稱普聞無量世界。

    故其所有權智。

    難解而難入也。

    諸佛既其能親近無數諸佛。

    乃至名稱普聞。

    故一切聲聞支佛。

    所不能知。

    何者。

    以由如來能親近百千諸佛。

    若二乘尚不見有他方佛色。

    雲何親近。

    故不能知。

    如來能盡行諸佛道法。

    若二乘但念空無相無作。

    雲何盡行。

    故不能知。

    如來能勇猛精進。

    若二乘則聞法既久。

    身體疲懈。

    雲何精進。

    故不能知。

    如來能入生死。

    教化一切衆生。

    故名稱普聞。

    若二乘則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不能化導群生。

    而無威德名聞。

    所以不能知于諸佛二智也。

     △三結。

     成就甚深。

    未曾有法。

    随宜所說。

    意趣難解。

     此結諸佛二智也。

    言成就甚深等者。

    是結實智。

    謂上來稱歎諸佛實智。

    則雲甚深無量。

    釋成諸佛實智。

    則雲佛曾親近百千諸佛。

    盡行無量道法。

    總之能成就甚深未曾有法故也。

    以其能成就未曾有法。

    故所有實智。

    自得甚深而無量也。

    言随宜所說等者。

    是結權智。

    謂上稱歎諸佛權智。

    則雲難解難入。

    釋成諸佛權智。

    則雲勇猛精進。

    名稱普聞。

    總之能随宜所說。

    意趣難解故也。

    以其随宜所說。

    故所有之權智。

    自然難解而難入也。

    言難解者。

    謂諸佛随人天之宜。

    則說戒善。

    随二乘之宜。

    則說谛緣。

    随菩薩之宜。

    則說六度。

    然雖說于戒善谛緣六度。

    其意唯欲一切衆生。

    鹹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元不在于戒善谛緣六度也。

    若說戒善。

    意趣在于戒善。

    乃至若說六度。

    意趣在于六度。

    乃是易解者。

    今雖說于此。

    意實在彼。

    故言難解也。

     △二歎釋迦二智。

    又三。

    初歎。

     舍利弗。

    吾從成佛已來。

    種種因緣。

    種種譬喻。

    廣演言教。

    無數方便。

    引導衆生。

    令離諸着。

     吾從成佛一句。

    歎實智也。

    謂諸佛實智。

    則甚深無量矣。

    若吾釋迦實智。

    從成佛來。

    亦複具足。

    以其成佛是在自行。

    故歎實智耳。

    種種下。

    歎權智也。

    四教之機為因。

    四教之法為緣。

    譬喻有芭蕉水末。

    幹城幻鏡。

    大小乘不同。

    如科注所明。

    言種種廣演言教者。

    謂有别圓之機。

    則演頓之言教。

    有三藏之機。

    則演阿含之言教。

    有四教三教之機。

    則演二酥之言教。

    随宜為說。

    無數方便者。

    即空有中也。

    方便雖無數。

    約其所诠。

    不出乎三。

    引導衆生令離諸著者。

    引導凡夫衆生。

    說空方便。

    令離俗有之着。

    引導二乘衆生。

    說有方便。

    令離偏空之着。

    引導菩薩衆生。

    說空有不二方便。

    令離中道之着。

    以種種等是在化他。

    故歎權智也。

     △二釋。

     所以者何。

    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

    皆以具足。

     言方便知見具足者。

    乃權實合明。

    若分而言之。

    如來方便波羅蜜具足。

    是釋權智。

    謂上雲種種因緣等者。

    由我具足方便波羅蜜故也。

    如來知見波羅蜜具足。

    是釋實智。

    謂上雲我成佛來。

    由我具足知見波羅蜜故也。

    如來知見者。

    三智一心中照。

    名如來知。

    五眼一眼中見。

    名如來見也。

     △三結。

     舍利弗。

    如來知見。

    廣大深遠。

    無量無礙。

    力。

    無所畏。

    禅定。

    解脫。

    三昧。

    深入無際。

    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如來知見等。

    是結實智。

    蓋實智之體。

    橫則充乎法界之邊涯。

    故言廣大。

    豎則徹于三際之元底。

    故言深遠。

    上歎實智。

    則雲成佛已來。

    釋實智。

    則雲如來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

    總由如來知見廣大深遠。

    故能如是。

    無礙下。

    是結權智。

    義如科注。

    歎權實二智竟。

     △二歎權實境四。

    初明如來之所說。

     舍利弗。

    如來能種種分别。

    巧說諸法。

    言辭柔軟。

    悅可衆心。

     如來能種種等者。

    謂上稱諸佛及我釋迦之二智。

    能如是者。

    以由能證妙境故也。

    既能證乎妙境。

    則能如其所證。

    而為分别演說。

    故言如來能種種分别等也。

    言巧說諸法者。

    謂從于所證實相之境。

    而能分别種種諸法。

    對著有之衆生。

    則巧說空法。

    令其不著于有。

    對着空之衆生。

    則巧說有法。

    令其不著于空。

    對着中之衆生。

    則巧說空有之法。

    令其不著于中也。

    言辭柔軟者。

    蓋所說諸法。

    本從一實相中演出。

    雖則不同。

    究其旨歸。

    皆與實相。

    而不相違故有所說諸法之言辭。

    皆柔和而軟順也。

    悅可衆心者。

    既所說諸法。

    皆順實相。

    則能令衆生。

    從于諸法。

    便得見實相。

    故衆心悅也。

     △二明如來之所證。

     舍利弗。

    取要言之。

    無量無邊。

    未曾有法。

    佛悉成就。

     取要等者。

    謂如來能如是巧說諸法。

    悅可衆心者。

    而由全體證得。

    然亦不能廣為發明。

    但取其要而言之。

    良繇無量無邊法。

    佛悉成就故也。

    無量明其豎深。

    無邊明其橫廣。

    蓋權實不二之妙境。

    豎則徹于三谛。

    橫則窮乎十方。

    故雲無量無邊。

    此未曾有法。

    則如其所證而巧說者。

    故能悅可衆心矣。

     △三明如來全證衆生之所具。

     止舍利弗。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