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一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姚秦三藏法師 鸠摩羅什奉 诏譯
天台教觀 一松大師 講錄
清 東瓯釋氏 曉柔廣和 編定
△三疑念序。
分二。
初彌勒疑。
二大衆疑。
初又三。
初疑六瑞。
爾時彌勒菩薩。
作是念。
今者世尊。
現神變相。
以何因緣。
而有此瑞。
神變相者。
變為變動。
即六瑞外彰也。
此瑞相由于如來。
内之天心神力所變。
故言神。
又此瑞相。
一切大衆。
以及彌勒。
皆所莫測。
故言神也。
△二疑問誰。
今佛世尊。
入于三昧。
是不可思議。
現希有事。
當以問誰。
誰能答者。
謂此瑞相。
必非無因。
若佛不入于定。
則當問佛。
今入三昧。
則此不思議所現之相。
當以問誰。
而得決了何因何緣也。
△三疑文殊。
複作此念。
是文殊師利法王之子。
已曾親近供養過去。
無量諸佛。
必應見此希有之相。
我今當問。
法王子者。
如來得大自在。
乃諸法之王。
故稱法王。
文殊能克紹其大乘家業。
故雲法王子也。
△二大衆疑。
又二。
初疑瑞相。
爾時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及諸天龍鬼神等。
鹹作此念。
是佛光明神通之相。
言光明神通者。
光明是别舉放光一瑞。
神通是總指餘五瑞也。
又準此中之文。
則似無疑文殊。
若據下彌勒之問雲。
四衆欣仰。
瞻仁及我。
瞻仁欲是仁答。
及我欲是我問。
不唯有疑念文殊。
亦且有疑念彌勒。
疑文殊者。
謂文殊是法王子。
必應見此希有之相。
今應當答。
疑彌勒者。
謂文殊雖應答。
然須待問而後可答。
今彌勒是補處之尊。
自應當問也。
△二疑問誰。
今當問誰。
謂佛光明神通之相。
非無因而有。
若佛不入定。
則當問之于佛。
今佛既入于定。
當問之于誰矣。
△四問答序。
分二。
初彌勒發問。
二文殊酬答。
初又二。
初長行總問。
爾時彌勒菩薩。
欲自決疑。
又觀四衆。
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及諸天龍鬼神等。
衆會之心。
而問文殊師利言。
以何因緣。
而有此瑞神通之相。
放大光明。
照于東方。
萬八千土。
悉見彼佛。
國界莊嚴。
以何因緣等者。
乃總問兩土之瑞。
放光下。
乃别舉兩土之瑞也。
光明照于東方者。
乃舉此土第六放光瑞。
舉其後後。
攝其前前。
故但雲放光等也。
言悉見彼佛者。
乃舉佛以攝三乘六趣故。
則彼十界具矣。
國界莊嚴者。
是舉彼土。
五時法化。
然彼佛國界。
本自莊嚴。
今為白毫光照。
乃愈莊嚴矣。
又國界莊嚴者。
即複見諸佛般涅槃後。
以佛舍利。
起七寶塔也。
故下偈雲。
又見佛子。
造諸塔廟。
無數恒沙。
嚴飾國界。
又雲。
為供舍利。
嚴飾塔廟。
國界自然。
殊特妙好。
則知國界莊嚴。
即見以佛舍利。
起七寶塔也。
舉涅槃。
以攝前四時。
故但雲國界莊嚴。
而彌勒二三語句。
具問兩土之瑞。
可謂巧于發問者也。
問。
彌勒之問。
還不知而問。
既為補處。
何故不知。
若言是知。
何故又問。
答。
彌勒知亦應問。
不知亦應問。
彌勒雖是補處。
然猶有一分生相無明未斷。
而此瑞相。
乃如來妙覺果人之所變現。
等覺與妙覺。
猶如隔羅望月。
而不知宜矣。
故文雲。
欲自決疑。
既言欲自決疑。
乃不知亦應問也。
又彌勒既補釋迦。
則當來不久。
亦欲說此妙法華經。
豈今法華序中瑞相。
有未知者。
然自雖知。
而四衆鹹皆未知。
若補處不為發問。
誰為其發問。
此乃為衆而問。
故下偈雲。
願決衆疑。
既言願決衆疑。
乃知亦應問也。
餘如疏解。
△二重頌别問。
具乎多意。
如疏所明。
今分文為二。
初正問。
即文殊去。
二結請。
即佛放一光去。
初二。
初頌此土瑞。
于是彌勒菩薩。
欲重宣此義。
以偈問曰。
文殊師利。
導師何故。
眉間白毫。
大光普照。
雨曼陀羅。
曼殊沙華。
栴檀香風。
悅可衆心。
以是因緣。
地皆嚴淨。
而此世界。
六種震動。
時四部衆。
鹹皆歡喜。
身意快然。
得未曾有。
有人雲。
此頌中六瑞。
但有四種。
無說法入定。
長香風地淨。
是有盈縮也。
今謂雨華等之四瑞。
由說法入定而有。
既舉其四。
自攝餘二。
故說法入定。
未嘗有縮。
又有導師二字。
即是說法入定也。
以其能說法入定。
乃稱導師耳。
然風本無香。
由華而香。
地本不淨。
亦由華而淨。
則雖明香風地淨。
但是雨華之瑞。
故香風地淨。
未常有盈。
初言導師者。
導有引導開導二義。
引導者。
謂引邪以歸正。
引小以歸大。
引偏以歸圓也。
開導者。
開即開示。
謂欲引邪歸正。
必開示其邪正。
言此是邪。
言此是正。
令其開迷發悟。
而得改邪入正也。
乃至欲引偏歸圓。
則開示其偏圓。
言此是偏。
此是圓。
令得從偏入圓也。
具此二義。
故稱導師。
次眉間下二句。
是超頌放光。
雨曼下六句。
追頌雨華。
而此下二句。
頌動地。
時四下四句。
頌衆喜。
初何故二字。
乃直貫下耳。
△二頌他土瑞。
又二。
初頌十種法界。
眉間光明。
照于東方。
萬八千土。
皆如金色。
從阿鼻獄。
上至有頂。
諸世界中。
六道衆生。
生死所趣。
善惡業緣。
受報好醜。
于此悉見。
初中但舉六凡。
以該四聖也。
言萬八千土皆如金色者。
非秪如黃金之色而已。
蓋如來眉間所放之光。
全體是中道不思議智。
則所照之土。
全體是中道不思議境。
今以智光。
照乎理境。
則一究竟一切究竟。
一自在一切自在。
一清淨一切清淨。
故言皆如金色也。
善惡業緣等者。
善有不殺等十。
各為上中下三品。
惡有殺盜等十。
亦各上中下三品。
善之上品。
感天之好報。
乃至下品。
感修羅之好報。
若對人天。
猶醜而非好也。
以其心存嫉妒等故。
惡之上品。
感地獄之醜報。
乃至下品。
感畜生之醜報。
應細推之。
三惡等報明其醜。
三善等狀明其好。
故因果業緣之善惡。
受報之好醜也。
△二頌五時法化。
分二。
初頌前二時。
二頌後三時。
初又二。
初華嚴。
又睹諸佛。
聖主師子。
演說經典。
微妙第一。
其聲清淨。
出柔軟音。
教諸菩薩。
無數億萬。
梵音深妙。
令人樂聞。
各于世界。
講說正法。
種種因緣。
以無量喻。
照明佛法。
開悟衆生。
又睹者。
謂光中所照。
萬八千士。
不獨見十種法界。
更能見五時法化。
故言又睹也。
諸佛者有二義。
一是說華嚴。
千丈盧舍之報身。
報必具乎法應。
則一身之中三身圓備。
故言諸佛。
二是光中所照。
萬八千土。
所有諸佛也。
聖主師子者。
聖中之主。
人中師子也。
如世之師子。
乃百獸中主。
師子若出。
百獸潛藏。
師子若吼。
百獸腦裂。
故如來出世。
魔障隐蔽。
如來說法。
邪法破壞。
猶如世間之師子。
故稱聖主師子也。
聖主之義。
微細推之。
與弘傳序中。
釋大聖之義同。
此舉其能說之佛。
演說經典。
乃正舉其所說之法也。
經典者。
即華嚴圓滿修多羅也。
演說者。
由華嚴所诠。
秪是法界一理。
從一法界理。
演之而為事法界。
演之而為理法界。
演之而為事理無礙法界。
演之而為事事無礙法界。
故言演說經典也。
微妙第一者。
既是圓滿修多羅。
圓而無偏。
滿而無缺。
故言微妙。
時居最初。
又是頓部。
故言第一耳。
其聲下二句。
是明其說法之音聲。
教諸下二句。
是明其所被之根機。
音聲而雲清淨柔軟者。
若言如來有六十四種梵音。
中間離穢濁者為清淨。
不剛強者為柔軟。
此乃一往耳。
若克實推之。
當知華嚴兼别明圓。
則有别有圓。
今言聲清淨者。
乃是說别教之聲。
言柔軟音者。
乃是說圓教之音。
蓋華嚴為權機。
則說别教。
而就别所明。
必須斷煩惱而證菩提。
斷生死而證涅槃。
離二邊以顯中道。
離九界而顯佛界。
所謂緣理斷九。
唯诠清淨真如。
故說教之聲。
亦随之而清淨也。
為實機則說圓教。
而圓教所明。
不須斷煩惱。
而證菩提。
即煩惱便是菩提。
不須離生死。
而證涅槃。
即生死便是涅槃。
即二邊便是中道。
即九界便是佛界。
既其當體全是。
則不須翻破。
此乃最為柔和者。
最為軟順者。
所以說教之聲。
亦随之而柔軟也。
教諸菩薩等者。
若總就所照而言。
則有萬八千土之菩薩。
故言諸菩薩無數億萬。
若單就一土而言。
則有别圓兩教之菩薩。
即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及宿世根熟天龍八部等。
故言諸菩薩無數億萬也。
梵音等二句。
謂華嚴所诠。
豎則徹于三谛之表。
橫則窮乎法界之邊。
故所有之梵音。
既其深而且妙。
如是深妙之音。
自然令人身心可悅。
而樂為聽聞者。
故言梵音深妙令人樂聞也。
又可梵音深妙。
是結上所明之聲也。
清淨故深。
柔軟故妙。
令人樂聞。
是結上所被之機也。
人即兩教菩薩。
别之權機。
則樂聞清淨之深音。
圓之實機。
則樂聞柔軟之妙音也。
各于世界者。
萬八千土。
莫不皆然也。
講說正法者。
明說圓也。
即不偏之謂。
法有三種。
三法皆圓。
故言正法。
言三法者。
一是心法。
二是佛法。
三是生法。
此之三法。
若各各差别。
則是偏而非正。
華嚴明三無差别者。
如心佛亦爾。
如佛衆生然。
心佛及衆生。
是三無差别。
既無差别。
則正而無有偏。
故名正法。
種種下明說别也。
若在佛意。
唯欲說圓直令一切衆生。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但機有權。
還當為說曆别行布之法。
而後歸之于圓。
故言種種因緣也。
以無量喻照明佛法者。
如來雖為權機。
說于别教。
究竟直指歸元。
在于圓故。
說無量之喻。
照明佛之正法。
如世欲破于暗。
須假燈炬照明。
今佛說法。
亦複如是。
用别以照明乎圓。
使得開示悟入。
故雲以無量喻(雲雲)。
則知又睹二句。
是舉能說。
舍那之主也。
演說二句。
是舉所說。
華嚴之部也。
其聲二句。
是結上所明之聲也。
各于下六句。
是明其部内所有之教。
演說正法是圓。
種種無量是别也。
又可前二行半。
就一佛一土說。
次一行半。
就一一佛。
一一土說。
有雲後之六句。
應分屬阿含。
雖似有理。
第正法佛法。
難就權乘說耳。
△二阿含三。
初明聲聞。
若人遭苦。
厭老病死。
為說涅槃。
盡諸苦際。
遭苦者。
苦有因果不同。
苦因即八十八使之見惑。
八十一品之思惑。
苦果即三界二十五有。
生死之果報也。
厭老病死者。
由遭于苦。
故生厭離也。
苦有八種。
今略舉其三。
故言老病死也。
人雲老時。
則精氣衰微。
諸根暗塞等。
故老是苦。
四大不調。
即有于病。
地大不調。
即有沉滞之病。
水大不調。
即有壅腫之病。
火大不調。
即有煩燥之病。
風大不調。
即有振掉之病。
若有于病。
則坐卧不安。
百節疼痛。
故病是苦。
人若死時。
則風刀解體。
及悶絕等。
故死是苦也。
為說涅槃者。
涅槃有二。
謂有餘無餘也。
但斷子縛。
果縛猶存。
名有餘。
灰身泯智。
子縛果盡。
名無餘。
此就小乘說。
若約大乘。
唯佛所證。
乃無餘耳。
盡諸苦際者。
其人既遭苦。
而厭生死。
則必志求涅槃。
今乃為其說于涅槃。
則逗其機宜。
自然依之修習。
所有八十八品之見惑。
八十一品之思惑苦因。
三界二十五有生死之苦果。
從是而能淨盡除滅。
故雲盡諸苦際也。
△二明緣覺。
若人有福。
曾供養佛。
志求勝法。
為說緣覺。
聲聞三生修福。
緣覺百劫修福。
故雲有福。
言勝法者。
緣覺之法。
比聲聞而勝也。
聲聞之法。
但斷正使。
不能侵習。
緣覺更侵習氣。
故言勝也。
△三明菩薩。
若有佛子。
修種種行。
求無上慧。
為說淨道。
言佛子者。
指六度菩薩。
自利利他。
堪紹如來家業。
不同二乘之自利。
故稱佛子。
修種種行。
即三藏中。
事六度也。
無上慧者。
即三藏佛。
所有之一切智也。
淨道者。
三藏所诠。
全是生滅。
菩提煩惱。
更互相傾。
須破煩惱而得菩提。
斷生死而有涅槃。
故言淨道也。
△二頌後三時二。
初結前生後。
二次第陳問。
初又二。
初結前。
文殊師利。
我住于此。
見聞若斯。
我住于此者。
住于此土靈山法會也。
見聞若斯者。
見聞彼萬八千土也。
如上華嚴之諸佛菩薩。
阿含之三乘聖衆。
為見華嚴之演說經典等。
阿含之為說涅槃等。
故雲若斯者。
總指前二時中。
所見所聞。
耳。
△二生後。
及千億事。
如是衆多。
今當略說。
及千等者。
謂不獨如上見聞而已。
更有千億億事。
故雲及千億事。
此千億衆而且多。
乃重言之。
故雲如是衆多。
不能一一盡舉。
但當略而說之。
故雲今當略說。
則知下去所明。
皆為略說耳。
分二。
初彌勒疑。
二大衆疑。
初又三。
初疑六瑞。
爾時彌勒菩薩。
作是念。
今者世尊。
現神變相。
以何因緣。
而有此瑞。
神變相者。
變為變動。
即六瑞外彰也。
此瑞相由于如來。
内之天心神力所變。
故言神。
又此瑞相。
一切大衆。
以及彌勒。
皆所莫測。
故言神也。
△二疑問誰。
今佛世尊。
入于三昧。
是不可思議。
現希有事。
當以問誰。
誰能答者。
謂此瑞相。
必非無因。
若佛不入于定。
則當問佛。
今入三昧。
則此不思議所現之相。
當以問誰。
而得決了何因何緣也。
△三疑文殊。
複作此念。
是文殊師利法王之子。
已曾親近供養過去。
無量諸佛。
必應見此希有之相。
我今當問。
法王子者。
如來得大自在。
乃諸法之王。
故稱法王。
文殊能克紹其大乘家業。
故雲法王子也。
△二大衆疑。
又二。
初疑瑞相。
爾時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及諸天龍鬼神等。
鹹作此念。
是佛光明神通之相。
言光明神通者。
光明是别舉放光一瑞。
神通是總指餘五瑞也。
又準此中之文。
則似無疑文殊。
若據下彌勒之問雲。
四衆欣仰。
瞻仁及我。
瞻仁欲是仁答。
及我欲是我問。
不唯有疑念文殊。
亦且有疑念彌勒。
疑文殊者。
謂文殊是法王子。
必應見此希有之相。
今應當答。
疑彌勒者。
謂文殊雖應答。
然須待問而後可答。
今彌勒是補處之尊。
自應當問也。
△二疑問誰。
今當問誰。
謂佛光明神通之相。
非無因而有。
若佛不入定。
則當問之于佛。
今佛既入于定。
當問之于誰矣。
△四問答序。
分二。
初彌勒發問。
二文殊酬答。
初又二。
初長行總問。
爾時彌勒菩薩。
欲自決疑。
又觀四衆。
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及諸天龍鬼神等。
衆會之心。
而問文殊師利言。
以何因緣。
而有此瑞神通之相。
放大光明。
照于東方。
萬八千土。
悉見彼佛。
國界莊嚴。
以何因緣等者。
乃總問兩土之瑞。
放光下。
乃别舉兩土之瑞也。
光明照于東方者。
乃舉此土第六放光瑞。
舉其後後。
攝其前前。
故但雲放光等也。
言悉見彼佛者。
乃舉佛以攝三乘六趣故。
則彼十界具矣。
國界莊嚴者。
是舉彼土。
五時法化。
然彼佛國界。
本自莊嚴。
今為白毫光照。
乃愈莊嚴矣。
又國界莊嚴者。
即複見諸佛般涅槃後。
以佛舍利。
起七寶塔也。
故下偈雲。
又見佛子。
造諸塔廟。
無數恒沙。
嚴飾國界。
又雲。
為供舍利。
嚴飾塔廟。
國界自然。
殊特妙好。
則知國界莊嚴。
即見以佛舍利。
起七寶塔也。
舉涅槃。
以攝前四時。
故但雲國界莊嚴。
而彌勒二三語句。
具問兩土之瑞。
可謂巧于發問者也。
問。
彌勒之問。
還不知而問。
既為補處。
何故不知。
若言是知。
何故又問。
答。
彌勒知亦應問。
不知亦應問。
彌勒雖是補處。
然猶有一分生相無明未斷。
而此瑞相。
乃如來妙覺果人之所變現。
等覺與妙覺。
猶如隔羅望月。
而不知宜矣。
故文雲。
欲自決疑。
既言欲自決疑。
乃不知亦應問也。
又彌勒既補釋迦。
則當來不久。
亦欲說此妙法華經。
豈今法華序中瑞相。
有未知者。
然自雖知。
而四衆鹹皆未知。
若補處不為發問。
誰為其發問。
此乃為衆而問。
故下偈雲。
願決衆疑。
既言願決衆疑。
乃知亦應問也。
餘如疏解。
△二重頌别問。
具乎多意。
如疏所明。
今分文為二。
初正問。
即文殊去。
二結請。
即佛放一光去。
初二。
初頌此土瑞。
于是彌勒菩薩。
欲重宣此義。
以偈問曰。
文殊師利。
導師何故。
眉間白毫。
大光普照。
雨曼陀羅。
曼殊沙華。
栴檀香風。
悅可衆心。
以是因緣。
地皆嚴淨。
而此世界。
六種震動。
時四部衆。
鹹皆歡喜。
身意快然。
得未曾有。
有人雲。
此頌中六瑞。
但有四種。
無說法入定。
長香風地淨。
是有盈縮也。
今謂雨華等之四瑞。
由說法入定而有。
既舉其四。
自攝餘二。
故說法入定。
未嘗有縮。
又有導師二字。
即是說法入定也。
以其能說法入定。
乃稱導師耳。
然風本無香。
由華而香。
地本不淨。
亦由華而淨。
則雖明香風地淨。
但是雨華之瑞。
故香風地淨。
未常有盈。
初言導師者。
導有引導開導二義。
引導者。
謂引邪以歸正。
引小以歸大。
引偏以歸圓也。
開導者。
開即開示。
謂欲引邪歸正。
必開示其邪正。
言此是邪。
言此是正。
令其開迷發悟。
而得改邪入正也。
乃至欲引偏歸圓。
則開示其偏圓。
言此是偏。
此是圓。
令得從偏入圓也。
具此二義。
故稱導師。
次眉間下二句。
是超頌放光。
雨曼下六句。
追頌雨華。
而此下二句。
頌動地。
時四下四句。
頌衆喜。
初何故二字。
乃直貫下耳。
△二頌他土瑞。
又二。
初頌十種法界。
眉間光明。
照于東方。
萬八千土。
皆如金色。
從阿鼻獄。
上至有頂。
諸世界中。
六道衆生。
生死所趣。
善惡業緣。
受報好醜。
于此悉見。
初中但舉六凡。
以該四聖也。
言萬八千土皆如金色者。
非秪如黃金之色而已。
蓋如來眉間所放之光。
全體是中道不思議智。
則所照之土。
全體是中道不思議境。
今以智光。
照乎理境。
則一究竟一切究竟。
一自在一切自在。
一清淨一切清淨。
故言皆如金色也。
善惡業緣等者。
善有不殺等十。
各為上中下三品。
惡有殺盜等十。
亦各上中下三品。
善之上品。
感天之好報。
乃至下品。
感修羅之好報。
若對人天。
猶醜而非好也。
以其心存嫉妒等故。
惡之上品。
感地獄之醜報。
乃至下品。
感畜生之醜報。
應細推之。
三惡等報明其醜。
三善等狀明其好。
故因果業緣之善惡。
受報之好醜也。
△二頌五時法化。
分二。
初頌前二時。
二頌後三時。
初又二。
初華嚴。
又睹諸佛。
聖主師子。
演說經典。
微妙第一。
其聲清淨。
出柔軟音。
教諸菩薩。
無數億萬。
梵音深妙。
令人樂聞。
各于世界。
講說正法。
種種因緣。
以無量喻。
照明佛法。
開悟衆生。
又睹者。
謂光中所照。
萬八千士。
不獨見十種法界。
更能見五時法化。
故言又睹也。
諸佛者有二義。
一是說華嚴。
千丈盧舍之報身。
報必具乎法應。
則一身之中三身圓備。
故言諸佛。
二是光中所照。
萬八千土。
所有諸佛也。
聖主師子者。
聖中之主。
人中師子也。
如世之師子。
乃百獸中主。
師子若出。
百獸潛藏。
師子若吼。
百獸腦裂。
故如來出世。
魔障隐蔽。
如來說法。
邪法破壞。
猶如世間之師子。
故稱聖主師子也。
聖主之義。
微細推之。
與弘傳序中。
釋大聖之義同。
此舉其能說之佛。
演說經典。
乃正舉其所說之法也。
經典者。
即華嚴圓滿修多羅也。
演說者。
由華嚴所诠。
秪是法界一理。
從一法界理。
演之而為事法界。
演之而為理法界。
演之而為事理無礙法界。
演之而為事事無礙法界。
故言演說經典也。
微妙第一者。
既是圓滿修多羅。
圓而無偏。
滿而無缺。
故言微妙。
時居最初。
又是頓部。
故言第一耳。
其聲下二句。
是明其說法之音聲。
教諸下二句。
是明其所被之根機。
音聲而雲清淨柔軟者。
若言如來有六十四種梵音。
中間離穢濁者為清淨。
不剛強者為柔軟。
此乃一往耳。
若克實推之。
當知華嚴兼别明圓。
則有别有圓。
今言聲清淨者。
乃是說别教之聲。
言柔軟音者。
乃是說圓教之音。
蓋華嚴為權機。
則說别教。
而就别所明。
必須斷煩惱而證菩提。
斷生死而證涅槃。
離二邊以顯中道。
離九界而顯佛界。
所謂緣理斷九。
唯诠清淨真如。
故說教之聲。
亦随之而清淨也。
為實機則說圓教。
而圓教所明。
不須斷煩惱。
而證菩提。
即煩惱便是菩提。
不須離生死。
而證涅槃。
即生死便是涅槃。
即二邊便是中道。
即九界便是佛界。
既其當體全是。
則不須翻破。
此乃最為柔和者。
最為軟順者。
所以說教之聲。
亦随之而柔軟也。
教諸菩薩等者。
若總就所照而言。
則有萬八千土之菩薩。
故言諸菩薩無數億萬。
若單就一土而言。
則有别圓兩教之菩薩。
即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及宿世根熟天龍八部等。
故言諸菩薩無數億萬也。
梵音等二句。
謂華嚴所诠。
豎則徹于三谛之表。
橫則窮乎法界之邊。
故所有之梵音。
既其深而且妙。
如是深妙之音。
自然令人身心可悅。
而樂為聽聞者。
故言梵音深妙令人樂聞也。
又可梵音深妙。
是結上所明之聲也。
清淨故深。
柔軟故妙。
令人樂聞。
是結上所被之機也。
人即兩教菩薩。
别之權機。
則樂聞清淨之深音。
圓之實機。
則樂聞柔軟之妙音也。
各于世界者。
萬八千土。
莫不皆然也。
講說正法者。
明說圓也。
即不偏之謂。
法有三種。
三法皆圓。
故言正法。
言三法者。
一是心法。
二是佛法。
三是生法。
此之三法。
若各各差别。
則是偏而非正。
華嚴明三無差别者。
如心佛亦爾。
如佛衆生然。
心佛及衆生。
是三無差别。
既無差别。
則正而無有偏。
故名正法。
種種下明說别也。
若在佛意。
唯欲說圓直令一切衆生。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但機有權。
還當為說曆别行布之法。
而後歸之于圓。
故言種種因緣也。
以無量喻照明佛法者。
如來雖為權機。
說于别教。
究竟直指歸元。
在于圓故。
說無量之喻。
照明佛之正法。
如世欲破于暗。
須假燈炬照明。
今佛說法。
亦複如是。
用别以照明乎圓。
使得開示悟入。
故雲以無量喻(雲雲)。
則知又睹二句。
是舉能說。
舍那之主也。
演說二句。
是舉所說。
華嚴之部也。
其聲二句。
是結上所明之聲也。
各于下六句。
是明其部内所有之教。
演說正法是圓。
種種無量是别也。
又可前二行半。
就一佛一土說。
次一行半。
就一一佛。
一一土說。
有雲後之六句。
應分屬阿含。
雖似有理。
第正法佛法。
難就權乘說耳。
△二阿含三。
初明聲聞。
若人遭苦。
厭老病死。
為說涅槃。
盡諸苦際。
遭苦者。
苦有因果不同。
苦因即八十八使之見惑。
八十一品之思惑。
苦果即三界二十五有。
生死之果報也。
厭老病死者。
由遭于苦。
故生厭離也。
苦有八種。
今略舉其三。
故言老病死也。
人雲老時。
則精氣衰微。
諸根暗塞等。
故老是苦。
四大不調。
即有于病。
地大不調。
即有沉滞之病。
水大不調。
即有壅腫之病。
火大不調。
即有煩燥之病。
風大不調。
即有振掉之病。
若有于病。
則坐卧不安。
百節疼痛。
故病是苦。
人若死時。
則風刀解體。
及悶絕等。
故死是苦也。
為說涅槃者。
涅槃有二。
謂有餘無餘也。
但斷子縛。
果縛猶存。
名有餘。
灰身泯智。
子縛果盡。
名無餘。
此就小乘說。
若約大乘。
唯佛所證。
乃無餘耳。
盡諸苦際者。
其人既遭苦。
而厭生死。
則必志求涅槃。
今乃為其說于涅槃。
則逗其機宜。
自然依之修習。
所有八十八品之見惑。
八十一品之思惑苦因。
三界二十五有生死之苦果。
從是而能淨盡除滅。
故雲盡諸苦際也。
△二明緣覺。
若人有福。
曾供養佛。
志求勝法。
為說緣覺。
聲聞三生修福。
緣覺百劫修福。
故雲有福。
言勝法者。
緣覺之法。
比聲聞而勝也。
聲聞之法。
但斷正使。
不能侵習。
緣覺更侵習氣。
故言勝也。
△三明菩薩。
若有佛子。
修種種行。
求無上慧。
為說淨道。
言佛子者。
指六度菩薩。
自利利他。
堪紹如來家業。
不同二乘之自利。
故稱佛子。
修種種行。
即三藏中。
事六度也。
無上慧者。
即三藏佛。
所有之一切智也。
淨道者。
三藏所诠。
全是生滅。
菩提煩惱。
更互相傾。
須破煩惱而得菩提。
斷生死而有涅槃。
故言淨道也。
△二頌後三時二。
初結前生後。
二次第陳問。
初又二。
初結前。
文殊師利。
我住于此。
見聞若斯。
我住于此者。
住于此土靈山法會也。
見聞若斯者。
見聞彼萬八千土也。
如上華嚴之諸佛菩薩。
阿含之三乘聖衆。
為見華嚴之演說經典等。
阿含之為說涅槃等。
故雲若斯者。
總指前二時中。
所見所聞。
耳。
△二生後。
及千億事。
如是衆多。
今當略說。
及千等者。
謂不獨如上見聞而已。
更有千億億事。
故雲及千億事。
此千億衆而且多。
乃重言之。
故雲如是衆多。
不能一一盡舉。
但當略而說之。
故雲今當略說。
則知下去所明。
皆為略說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