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一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二次第陳問。
分二。
初總問。
我見彼土。
恒沙菩薩。
種種因緣。
而求佛道。
恒沙菩薩者。
以後三時。
有四教菩薩故也。
六蔽為因。
六度為緣。
四教不同。
故言種種。
求佛道者。
指四教菩薩也。
△二别問。
初十五行。
乃次第問六度。
次十五行半。
乃不次第問六度。
三有七行。
乃問如來涅槃。
有雲次第者。
是事六度。
不次第者。
是理六度。
有雲雖有次第與不次第。
亦無别意。
但是因其光中所見而問。
此皆無的據。
今言初之次第。
是問方等。
次之不次第。
是問般若。
後之涅槃。
是問涅槃。
三時之相。
宛然在之。
不得作餘解也。
文分三。
初次第問方等。
二不次第問般若。
三問如來涅槃。
初又六。
初問檀。
或有行施。
金銀珊瑚。
真珠摩尼。
砗磲碼瑙。
金剛諸珍。
奴婢車乘。
寶飾辇輿。
歡喜布施。
回向佛道。
願得是乘。
三界第一。
諸佛所歎。
或有菩薩。
驷馬寶車。
欄楯華蓋。
軒飾布施。
複有菩薩。
身肉手足。
及妻子施。
求無上道。
又見菩薩。
頭目身體。
欣樂施與。
求佛智慧。
金銀等。
是舍财。
身肉等。
是舍身。
妻子是外身。
手足是内身。
次頭目等。
是舍命。
若舍手足。
未必喪命。
若舍頭目。
命亦喪矣。
然諸佛設教。
必欲行施者。
總由衆生自從一念迷昧已來。
自己之物。
念念不欲與人。
是謂之悭。
他人之物。
心心欲得于己。
此謂之貪。
以此悭貪。
乃生死根本。
若不破此悭貪。
則生死何由得出。
是以諸佛。
教之行施。
不但舍财。
更于舍身及舍命也。
無他。
總欲其破悭貪。
出生死。
是故教其舍财。
欲其得出世之法财。
教其舍身。
欲其得出世之法身。
教其舍命。
欲其得出世之慧命。
所謂舍不堅而得堅固者是也。
彼諸菩薩。
能知如來設教之意。
所以若财若身若命。
或歡喜而布施。
或欣樂而施與。
回向則向于佛道。
志求則求于佛道。
使諸佛設教之意。
得以不虛。
自然稱合佛心。
故以為諸佛所歎也。
上來舍身舍财舍命。
乃光中所見也。
現前有可舍身與命者。
無他。
此系大菩薩所行。
吾佛欲人領會。
身之與命尚舍。
況身命外之财乎。
若能舍财。
自當得法财。
若能舍身舍命。
自當得法身慧命。
故亦大菩薩行也。
△二問屍。
文殊師利。
我見諸王。
往詣佛所。
問無上道。
便舍樂土。
宮殿臣妾。
剃除須發。
而被法服。
言諸王者。
必有餘人。
若舉其王。
自該得臣民等。
故但言王也。
樂土是所依者。
宮殿是所居者。
臣妾是所禦者。
此皆難舍者。
而能舍之。
則其易舍者。
可知矣。
既皆舍而除須發。
被法服。
所謂三衣覆體。
嚴淨毗尼。
故是屍也。
又總論不出三聚。
初往詣二句。
是攝善法戒。
次便舍二句。
是攝衆生戒。
次剃除二句。
是攝律儀戒。
△三問忍。
或見菩薩。
而作比丘。
獨處閑靜。
樂誦經典。
閑靜者。
離衆務為閑。
無熱鬧為靜也。
△四問進。
又見菩薩。
勇猛精進。
入于深山。
思惟佛道。
無怯弱為勇猛。
無閑雜為精進。
深山不同塵寰市井。
自無擾害。
内心易為安靜。
所以得思惟佛道也。
△五問禅。
又見離欲。
常處空閑。
深修禅定。
得五神通。
又見菩薩。
安禅合掌。
以千萬偈。
贊諸法王。
初一行。
是三乘次第禅。
次一行。
是一乘圓頓禅也。
此一往分。
若細論之。
深修禅定一句是總。
以其不止世間禅。
及出世間禅。
更有出世上上禅。
故雲深修禅定。
是總也。
得五神通。
與又見等。
方分三乘一乘。
次第圓頓耳。
得五神通者。
蓋神通有報得者。
有修得者。
有證得者。
諸天所有之通。
乃報得。
三乘所有之通。
乃修得。
如來所有之通。
乃證得。
今言得五神通。
亦非報得。
亦非證得。
乃修得也。
△六問慧二。
初自行。
複見菩薩。
智深志固。
能問諸佛。
聞悉受持。
智深等者。
智即能觀之智也。
由此菩薩。
能以上品寂光。
而為所觀之境。
此境最為甚深。
今以此境。
而發乎智。
則智亦随境而深。
如函大蓋亦大。
故言智深也。
然境既極其深。
則非堅固之心志。
自不能觀。
今既能觀。
則其所有之心志。
自然堅固。
而無漏失故言志固也。
以其智深。
所以能問諸佛。
以其志固。
所以聞悉受持。
何者。
蓋無智之人。
則不能問。
雖有智而不深。
亦不能問佛。
今不唯能問。
而且能問諸佛。
則其所有之智。
豈不深乎。
又無志之人。
則不能持。
雖有志而不固。
亦不能悉持。
今不唯能持。
而且能悉受持。
則其所有之志。
豈不固乎。
△二化他。
又見佛子。
定慧具足。
以無量喻。
為衆講法。
欣樂說法。
化諸菩薩。
破魔兵衆。
而擊法鼓。
定慧具足者。
非究竟具足。
乃分證具足也。
由能修于止觀。
以止止散。
故能得于定。
以觀觀昏。
故能得于慧。
當止之時而昏。
還即以觀而觀乎昏。
則定中亦具于慧。
當觀之時而散。
還即以止而止乎散。
則慧中亦具于定。
由因中止觀均調。
故至果上。
定慧具足也。
欣樂說法者。
即以具足定慧之法。
為衆說之。
無少吝惜。
故雲欣樂說法也。
破魔兵者。
梵語魔羅。
此雲殺者。
以其能害行人法身慧命故。
亦雲劫者。
以其能劫行人功德法财故。
然魔兵雖衆。
不出強軟二種。
強即現為長蛇猛獸神鬼怪異等。
令行人生畏懼心。
不得止觀現前。
軟即現為父母妻子兄弟眷屬等。
令行人生愛染心。
亦不得止觀現前也。
此二種之魔。
若來惱亂。
菩薩亦無别法為破。
隻是定慧。
全體現前。
則不破而自破矣。
如何以定慧而破于魔。
蓋魔惱人。
須乘行人之便。
行人心若散亂。
魔便乘虛而入。
以為作惱。
若一心禅定。
魔何得便而入。
又魔雖作惱。
而我禅定現前。
尚不見有内之身心可得。
而更何有外之強軟二種之魔事乎。
所謂以定而破于魔也。
如何以慧而破于魔。
蓋了達魔界如。
佛界如。
一如無二如。
佛尚不可得。
而況有于魔乎。
此所謂以慧而破于魔也。
擊法鼓者。
如諸佛破魔之後。
必成道。
成道之後。
必說法。
今菩薩亦然。
故言擊法鼓也。
次第問方等已竟。
△二不次第問般若。
為七。
初問禅。
又見菩薩。
寂然宴默。
天龍恭敬。
不以為喜。
又見菩薩。
處林放光。
濟地獄苦。
令入佛道。
般若中先問禅者。
蓋非禅不智。
故先以禅為問也。
不以為喜者。
非見天龍恭敬。
我故不理。
而雲不以為喜。
乃禅定現前。
而天龍恭敬。
便了不可得。
既不可得。
那得為喜。
濟地獄苦者。
即悲拔于苦。
既言地獄。
為是最深之苦。
最苦者。
尚能濟拔。
其次者可知。
令人佛道者。
即慈與于樂。
既言佛道。
乃是最上之乘。
既與最上。
而不與人天二乘等。
中下之樂。
亦可知矣。
△二問進。
又見佛子。
未嘗睡眠。
經行林中。
勤求佛道。
未睡眠者。
六識昏迷為睡。
四肢放倚為眠。
菩薩行于精進。
六識不昏迷。
四肢不放倚。
故言未嘗睡眠也。
經行求道。
如般舟三昧。
九十日中。
除住坐卧。
餘常行者是也。
△三問屍。
又見具戒。
威儀無缺。
淨如寶珠。
以求佛道。
言具戒者。
若攝律儀戒。
若攝善法戒。
若攝衆生戒。
皆悉具足也。
威儀等者。
謂三種之戒。
皆悉具足。
就其律儀一種而言。
圓滿淨潔。
而無缺染。
猶如寶珠圓淨。
而無缺染也。
如是具足諸戒。
不求人天。
不求二乘。
不求偏漸菩薩。
唯求無上佛道。
故言以求佛道也。
△四問忍。
又見佛子。
住忍辱力。
增上慢人。
惡罵捶打。
皆悉能忍。
以求佛道。
忍辱力者。
辱是所忍之境。
即惡罵捶打也。
忍是能忍之心。
若但能忍于辱。
而猶有能忍所忍。
雖明忍辱。
不得名力。
今外不見有所忍之境。
内不見有能忍之心。
故言住忍辱力也。
△五又禅。
又見菩薩。
離諸戲笑。
及癡眷屬。
親近智者。
一心除亂。
攝念山林。
億千萬歲。
以求佛道。
此二行。
重問禅。
離諸戲笑者。
戲笑令人心生散亂。
是故離之。
修禅定者。
眷屬本當遠離。
而況癡者乎。
此戲笑及癡眷屬。
乃是所離者。
若所近者。
乃有智也。
故雲親近智者。
所以智者。
善能了知種種禅定者也。
不但知世間禅。
亦能知出世間禅。
又能知出世一一禅。
是故修禅菩薩。
親近者。
唯願決之。
何禅為淺。
何禅為深。
何禅是偏。
何禅是圓。
乃棄于偏淺。
修于圓深也。
△六問檀。
或見菩薩。
肴膳飲食。
百種湯藥。
施佛及僧。
名衣上服。
價值千萬。
或無價衣。
施佛及僧。
千萬億種。
栴檀寶舍。
衆妙卧具。
施佛及僧。
清淨園林。
華果茂盛。
流泉浴池。
施佛及僧。
如是等施。
種種微妙。
歡喜無厭。
求無上道。
初四行。
正明行施。
飲食。
醫藥。
衣服。
卧具四事。
及舍宅園林等。
皆所施也。
次一行。
明行施意。
言種種微妙者。
若一往就文而論。
如上所施飲食。
乃甘美者。
衣服乃無價者。
園林乃清淨者。
故言種種微妙。
若克實據義而推。
謂行種種施時。
皆以般若妙慧運之。
内不見有能施者。
外不見有能受者。
中間亦不見有所施之物。
唯一真空實相。
故雲種種微妙。
既能了達。
唯一真空實相。
自當生大歡喜。
而無厭怠也。
此亦無他。
上欲求極果菩提耳。
故雲如是(雲雲)。
△七問慧。
或有菩薩。
說寂滅法。
種種教诏。
無數衆生。
此一行。
是文字般若。
說寂滅法者。
寂滅法乃般若之體。
離于四句。
絕乎百非。
故稱寂滅。
既其寂滅。
則尚不可以心而思。
那可以言而議。
然有因緣時。
亦得說也。
則不妨無說中而有于說。
故言說寂滅法也。
種種教诏無數衆生者。
既有因緣。
亦可得說。
蓋非一種而已。
寂滅般若。
本雖一法。
由其機不同。
故其說亦異。
總由般若一會。
有通别圓三種之機。
或說寂滅法。
為無生般若。
以教诏通教之機。
或說寂滅法。
為無量般若。
以教诏别教之機。
或說寂滅法。
為無作般若。
以教诏圓教之機。
故雲種種等也。
或見菩薩。
觀諸法性。
無有二相。
猶如虛空。
此一行。
是觀照般若。
觀諸法性無有二相者。
觀即能觀之智。
諸法即所觀之境。
以智而照乎境。
則全境是智。
以境而發乎智。
則全智是境。
此能所同源。
境智一體。
故無有二相也。
既境外無智。
智外無境。
無二相可得。
若假喻而發明。
猶如虛空一般。
而虛空之外。
無别有虛。
空秪一相耳。
又一解。
謂般若之體。
唯一寂滅之相。
為化他故。
所以說為無生無量無作之不同。
然觀諸法之性。
元無二相。
唯一寂滅而已。
猶如虛空無二相。
唯一澄寂耳。
故雲觀諸法等(雲雲)。
又見佛子。
心無所著。
以此妙慧。
求無上道。
此一行。
是實相般若。
謂諸法之體。
本一實相。
而無可着。
由迷故實相。
故凡夫則念念著有。
二乘則念念着空。
偏漸菩薩。
則念念着中。
雖所著之不同。
皆名心有所著。
佛子能以實相般若。
照了諸法。
全體實相。
自不同凡夫著有。
二乘着空。
菩薩着中。
故言心無所著。
言妙慧者。
既不同凡夫二乘。
菩薩所著。
則其所觀之有。
乃是妙有。
所觀之空。
乃是真空。
所觀之中。
乃是圓中。
法法皆妙。
相相俱真。
舉一有。
有即不思議之妙慧。
舉一空。
空即不思議之妙慧。
舉一中。
中即不思議之妙慧。
妙慧為因。
必克妙果。
故曰以此(雲雲)。
然般若。
名雖有三。
體止是一。
同一不思議妙智。
就體。
則雲實相。
就宗。
則雲觀照。
就證得起用。
則雲文字。
不同曆别前後不相攝也。
不次第已竟。
△三問如來涅槃二。
初總明。
文殊師利。
又有菩薩。
佛滅度後。
供養舍利。
△二别明。
又見佛子。
造諸塔廟。
無數恒沙。
嚴飾國界。
寶塔高妙。
五千由旬。
縱廣正等。
二千由旬。
一一塔廟。
各千幢幡。
珠交露幔。
寶鈴和鳴。
諸天龍神。
人及非人。
香華伎樂。
常以供養。
文殊師利。
諸佛子等。
為供舍利。
嚴飾塔廟。
國界自然。
殊特妙好。
如天樹王。
其華開敷。
此明供養舍利。
又見等。
塔相與數也。
供佛形像曰廟。
供佛舍利曰塔。
故雲塔廟。
寶塔下。
塔之量也。
一一下。
塔之莊嚴也。
幢以摧邪豎正為義。
故叢林中。
或鐵鑄。
或石造。
取其堅固高聳耳。
幡以翻邪入正為義。
故供具中。
或紗羅。
或绫帛。
皆可造。
取其輕揚動轉耳。
諸天下。
塔之供養也。
文殊下。
釋上嚴飾國界也。
謂造
分二。
初總問。
我見彼土。
恒沙菩薩。
種種因緣。
而求佛道。
恒沙菩薩者。
以後三時。
有四教菩薩故也。
六蔽為因。
六度為緣。
四教不同。
故言種種。
求佛道者。
指四教菩薩也。
△二别問。
初十五行。
乃次第問六度。
次十五行半。
乃不次第問六度。
三有七行。
乃問如來涅槃。
有雲次第者。
是事六度。
不次第者。
是理六度。
有雲雖有次第與不次第。
亦無别意。
但是因其光中所見而問。
此皆無的據。
今言初之次第。
是問方等。
次之不次第。
是問般若。
後之涅槃。
是問涅槃。
三時之相。
宛然在之。
不得作餘解也。
文分三。
初次第問方等。
二不次第問般若。
三問如來涅槃。
初又六。
初問檀。
或有行施。
金銀珊瑚。
真珠摩尼。
砗磲碼瑙。
金剛諸珍。
奴婢車乘。
寶飾辇輿。
歡喜布施。
回向佛道。
願得是乘。
三界第一。
諸佛所歎。
或有菩薩。
驷馬寶車。
欄楯華蓋。
軒飾布施。
複有菩薩。
身肉手足。
及妻子施。
求無上道。
又見菩薩。
頭目身體。
欣樂施與。
求佛智慧。
金銀等。
是舍财。
身肉等。
是舍身。
妻子是外身。
手足是内身。
次頭目等。
是舍命。
若舍手足。
未必喪命。
若舍頭目。
命亦喪矣。
然諸佛設教。
必欲行施者。
總由衆生自從一念迷昧已來。
自己之物。
念念不欲與人。
是謂之悭。
他人之物。
心心欲得于己。
此謂之貪。
以此悭貪。
乃生死根本。
若不破此悭貪。
則生死何由得出。
是以諸佛。
教之行施。
不但舍财。
更于舍身及舍命也。
無他。
總欲其破悭貪。
出生死。
是故教其舍财。
欲其得出世之法财。
教其舍身。
欲其得出世之法身。
教其舍命。
欲其得出世之慧命。
所謂舍不堅而得堅固者是也。
彼諸菩薩。
能知如來設教之意。
所以若财若身若命。
或歡喜而布施。
或欣樂而施與。
回向則向于佛道。
志求則求于佛道。
使諸佛設教之意。
得以不虛。
自然稱合佛心。
故以為諸佛所歎也。
上來舍身舍财舍命。
乃光中所見也。
現前有可舍身與命者。
無他。
此系大菩薩所行。
吾佛欲人領會。
身之與命尚舍。
況身命外之财乎。
若能舍财。
自當得法财。
若能舍身舍命。
自當得法身慧命。
故亦大菩薩行也。
△二問屍。
文殊師利。
我見諸王。
往詣佛所。
問無上道。
便舍樂土。
宮殿臣妾。
剃除須發。
而被法服。
言諸王者。
必有餘人。
若舉其王。
自該得臣民等。
故但言王也。
樂土是所依者。
宮殿是所居者。
臣妾是所禦者。
此皆難舍者。
而能舍之。
則其易舍者。
可知矣。
既皆舍而除須發。
被法服。
所謂三衣覆體。
嚴淨毗尼。
故是屍也。
又總論不出三聚。
初往詣二句。
是攝善法戒。
次便舍二句。
是攝衆生戒。
次剃除二句。
是攝律儀戒。
△三問忍。
或見菩薩。
而作比丘。
獨處閑靜。
樂誦經典。
閑靜者。
離衆務為閑。
無熱鬧為靜也。
△四問進。
又見菩薩。
勇猛精進。
入于深山。
思惟佛道。
無怯弱為勇猛。
無閑雜為精進。
深山不同塵寰市井。
自無擾害。
内心易為安靜。
所以得思惟佛道也。
△五問禅。
又見離欲。
常處空閑。
深修禅定。
得五神通。
又見菩薩。
安禅合掌。
以千萬偈。
贊諸法王。
初一行。
是三乘次第禅。
次一行。
是一乘圓頓禅也。
此一往分。
若細論之。
深修禅定一句是總。
以其不止世間禅。
及出世間禅。
更有出世上上禅。
故雲深修禅定。
是總也。
得五神通。
與又見等。
方分三乘一乘。
次第圓頓耳。
得五神通者。
蓋神通有報得者。
有修得者。
有證得者。
諸天所有之通。
乃報得。
三乘所有之通。
乃修得。
如來所有之通。
乃證得。
今言得五神通。
亦非報得。
亦非證得。
乃修得也。
△六問慧二。
初自行。
複見菩薩。
智深志固。
能問諸佛。
聞悉受持。
智深等者。
智即能觀之智也。
由此菩薩。
能以上品寂光。
而為所觀之境。
此境最為甚深。
今以此境。
而發乎智。
則智亦随境而深。
如函大蓋亦大。
故言智深也。
然境既極其深。
則非堅固之心志。
自不能觀。
今既能觀。
則其所有之心志。
自然堅固。
而無漏失故言志固也。
以其智深。
所以能問諸佛。
以其志固。
所以聞悉受持。
何者。
蓋無智之人。
則不能問。
雖有智而不深。
亦不能問佛。
今不唯能問。
而且能問諸佛。
則其所有之智。
豈不深乎。
又無志之人。
則不能持。
雖有志而不固。
亦不能悉持。
今不唯能持。
而且能悉受持。
則其所有之志。
豈不固乎。
△二化他。
又見佛子。
定慧具足。
以無量喻。
為衆講法。
欣樂說法。
化諸菩薩。
破魔兵衆。
而擊法鼓。
定慧具足者。
非究竟具足。
乃分證具足也。
由能修于止觀。
以止止散。
故能得于定。
以觀觀昏。
故能得于慧。
當止之時而昏。
還即以觀而觀乎昏。
則定中亦具于慧。
當觀之時而散。
還即以止而止乎散。
則慧中亦具于定。
由因中止觀均調。
故至果上。
定慧具足也。
欣樂說法者。
即以具足定慧之法。
為衆說之。
無少吝惜。
故雲欣樂說法也。
破魔兵者。
梵語魔羅。
此雲殺者。
以其能害行人法身慧命故。
亦雲劫者。
以其能劫行人功德法财故。
然魔兵雖衆。
不出強軟二種。
強即現為長蛇猛獸神鬼怪異等。
令行人生畏懼心。
不得止觀現前。
軟即現為父母妻子兄弟眷屬等。
令行人生愛染心。
亦不得止觀現前也。
此二種之魔。
若來惱亂。
菩薩亦無别法為破。
隻是定慧。
全體現前。
則不破而自破矣。
如何以定慧而破于魔。
蓋魔惱人。
須乘行人之便。
行人心若散亂。
魔便乘虛而入。
以為作惱。
若一心禅定。
魔何得便而入。
又魔雖作惱。
而我禅定現前。
尚不見有内之身心可得。
而更何有外之強軟二種之魔事乎。
所謂以定而破于魔也。
如何以慧而破于魔。
蓋了達魔界如。
佛界如。
一如無二如。
佛尚不可得。
而況有于魔乎。
此所謂以慧而破于魔也。
擊法鼓者。
如諸佛破魔之後。
必成道。
成道之後。
必說法。
今菩薩亦然。
故言擊法鼓也。
次第問方等已竟。
△二不次第問般若。
為七。
初問禅。
又見菩薩。
寂然宴默。
天龍恭敬。
不以為喜。
又見菩薩。
處林放光。
濟地獄苦。
令入佛道。
般若中先問禅者。
蓋非禅不智。
故先以禅為問也。
不以為喜者。
非見天龍恭敬。
我故不理。
而雲不以為喜。
乃禅定現前。
而天龍恭敬。
便了不可得。
既不可得。
那得為喜。
濟地獄苦者。
即悲拔于苦。
既言地獄。
為是最深之苦。
最苦者。
尚能濟拔。
其次者可知。
令人佛道者。
即慈與于樂。
既言佛道。
乃是最上之乘。
既與最上。
而不與人天二乘等。
中下之樂。
亦可知矣。
△二問進。
又見佛子。
未嘗睡眠。
經行林中。
勤求佛道。
未睡眠者。
六識昏迷為睡。
四肢放倚為眠。
菩薩行于精進。
六識不昏迷。
四肢不放倚。
故言未嘗睡眠也。
經行求道。
如般舟三昧。
九十日中。
除住坐卧。
餘常行者是也。
△三問屍。
又見具戒。
威儀無缺。
淨如寶珠。
以求佛道。
言具戒者。
若攝律儀戒。
若攝善法戒。
若攝衆生戒。
皆悉具足也。
威儀等者。
謂三種之戒。
皆悉具足。
就其律儀一種而言。
圓滿淨潔。
而無缺染。
猶如寶珠圓淨。
而無缺染也。
如是具足諸戒。
不求人天。
不求二乘。
不求偏漸菩薩。
唯求無上佛道。
故言以求佛道也。
△四問忍。
又見佛子。
住忍辱力。
增上慢人。
惡罵捶打。
皆悉能忍。
以求佛道。
忍辱力者。
辱是所忍之境。
即惡罵捶打也。
忍是能忍之心。
若但能忍于辱。
而猶有能忍所忍。
雖明忍辱。
不得名力。
今外不見有所忍之境。
内不見有能忍之心。
故言住忍辱力也。
△五又禅。
又見菩薩。
離諸戲笑。
及癡眷屬。
親近智者。
一心除亂。
攝念山林。
億千萬歲。
以求佛道。
此二行。
重問禅。
離諸戲笑者。
戲笑令人心生散亂。
是故離之。
修禅定者。
眷屬本當遠離。
而況癡者乎。
此戲笑及癡眷屬。
乃是所離者。
若所近者。
乃有智也。
故雲親近智者。
所以智者。
善能了知種種禅定者也。
不但知世間禅。
亦能知出世間禅。
又能知出世一一禅。
是故修禅菩薩。
親近者。
唯願決之。
何禅為淺。
何禅為深。
何禅是偏。
何禅是圓。
乃棄于偏淺。
修于圓深也。
△六問檀。
或見菩薩。
肴膳飲食。
百種湯藥。
施佛及僧。
名衣上服。
價值千萬。
或無價衣。
施佛及僧。
千萬億種。
栴檀寶舍。
衆妙卧具。
施佛及僧。
清淨園林。
華果茂盛。
流泉浴池。
施佛及僧。
如是等施。
種種微妙。
歡喜無厭。
求無上道。
初四行。
正明行施。
飲食。
醫藥。
衣服。
卧具四事。
及舍宅園林等。
皆所施也。
次一行。
明行施意。
言種種微妙者。
若一往就文而論。
如上所施飲食。
乃甘美者。
衣服乃無價者。
園林乃清淨者。
故言種種微妙。
若克實據義而推。
謂行種種施時。
皆以般若妙慧運之。
内不見有能施者。
外不見有能受者。
中間亦不見有所施之物。
唯一真空實相。
故雲種種微妙。
既能了達。
唯一真空實相。
自當生大歡喜。
而無厭怠也。
此亦無他。
上欲求極果菩提耳。
故雲如是(雲雲)。
△七問慧。
或有菩薩。
說寂滅法。
種種教诏。
無數衆生。
此一行。
是文字般若。
說寂滅法者。
寂滅法乃般若之體。
離于四句。
絕乎百非。
故稱寂滅。
既其寂滅。
則尚不可以心而思。
那可以言而議。
然有因緣時。
亦得說也。
則不妨無說中而有于說。
故言說寂滅法也。
種種教诏無數衆生者。
既有因緣。
亦可得說。
蓋非一種而已。
寂滅般若。
本雖一法。
由其機不同。
故其說亦異。
總由般若一會。
有通别圓三種之機。
或說寂滅法。
為無生般若。
以教诏通教之機。
或說寂滅法。
為無量般若。
以教诏别教之機。
或說寂滅法。
為無作般若。
以教诏圓教之機。
故雲種種等也。
或見菩薩。
觀諸法性。
無有二相。
猶如虛空。
此一行。
是觀照般若。
觀諸法性無有二相者。
觀即能觀之智。
諸法即所觀之境。
以智而照乎境。
則全境是智。
以境而發乎智。
則全智是境。
此能所同源。
境智一體。
故無有二相也。
既境外無智。
智外無境。
無二相可得。
若假喻而發明。
猶如虛空一般。
而虛空之外。
無别有虛。
空秪一相耳。
又一解。
謂般若之體。
唯一寂滅之相。
為化他故。
所以說為無生無量無作之不同。
然觀諸法之性。
元無二相。
唯一寂滅而已。
猶如虛空無二相。
唯一澄寂耳。
故雲觀諸法等(雲雲)。
又見佛子。
心無所著。
以此妙慧。
求無上道。
此一行。
是實相般若。
謂諸法之體。
本一實相。
而無可着。
由迷故實相。
故凡夫則念念著有。
二乘則念念着空。
偏漸菩薩。
則念念着中。
雖所著之不同。
皆名心有所著。
佛子能以實相般若。
照了諸法。
全體實相。
自不同凡夫著有。
二乘着空。
菩薩着中。
故言心無所著。
言妙慧者。
既不同凡夫二乘。
菩薩所著。
則其所觀之有。
乃是妙有。
所觀之空。
乃是真空。
所觀之中。
乃是圓中。
法法皆妙。
相相俱真。
舉一有。
有即不思議之妙慧。
舉一空。
空即不思議之妙慧。
舉一中。
中即不思議之妙慧。
妙慧為因。
必克妙果。
故曰以此(雲雲)。
然般若。
名雖有三。
體止是一。
同一不思議妙智。
就體。
則雲實相。
就宗。
則雲觀照。
就證得起用。
則雲文字。
不同曆别前後不相攝也。
不次第已竟。
△三問如來涅槃二。
初總明。
文殊師利。
又有菩薩。
佛滅度後。
供養舍利。
△二别明。
又見佛子。
造諸塔廟。
無數恒沙。
嚴飾國界。
寶塔高妙。
五千由旬。
縱廣正等。
二千由旬。
一一塔廟。
各千幢幡。
珠交露幔。
寶鈴和鳴。
諸天龍神。
人及非人。
香華伎樂。
常以供養。
文殊師利。
諸佛子等。
為供舍利。
嚴飾塔廟。
國界自然。
殊特妙好。
如天樹王。
其華開敷。
此明供養舍利。
又見等。
塔相與數也。
供佛形像曰廟。
供佛舍利曰塔。
故雲塔廟。
寶塔下。
塔之量也。
一一下。
塔之莊嚴也。
幢以摧邪豎正為義。
故叢林中。
或鐵鑄。
或石造。
取其堅固高聳耳。
幡以翻邪入正為義。
故供具中。
或紗羅。
或绫帛。
皆可造。
取其輕揚動轉耳。
諸天下。
塔之供養也。
文殊下。
釋上嚴飾國界也。
謂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