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一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此恒沙之塔廟。
本欲供佛舍利。
元無心于嚴飾國界。
但國界。
有此高妙寶塔。
自然嚴飾。
而殊特妙好也。
若假喻明之。
猶如天樹王華開敷。
元無心莊嚴于帝釋天宮。
但帝釋天宮。
有此天樹王華。
自然成于莊嚴。
而妙好耳。
故雲文殊(雲雲)。
△二結請二。
初标意。
佛放一光。
我及衆會。
見此國界。
種種殊妙。
諸佛神力。
智慧希有。
放一淨光。
照無量國。
我等見此。
得未曾有。
△二請答。
佛子文殊。
願決衆疑。
四衆欣仰。
瞻仁及我。
世尊何故。
放斯光明。
佛子時答。
決疑令喜。
何所饒益。
演斯光明。
佛坐道場。
所得妙法。
為欲說此。
為當授記。
示諸佛土。
衆寶嚴淨。
及見諸佛。
此非小緣。
文殊當知。
四衆龍神。
瞻察仁者。
為說何等。
佛子文殊者。
世間知父莫如子。
文殊既為佛子。
則能知佛。
所以請雲。
佛子文殊也。
仰瞻等者。
謂四衆之仰瞻。
及我是欲我彌勒問。
故雲世尊何故放斯光明。
見四衆之瞻仁。
是欲文殊仁者答。
故請雲。
佛子文殊。
願決衆疑也。
此四句。
乃彌勒。
出四衆瞻仰之意。
何所下。
方是為其問耳。
演斯光明者。
蓋由光明。
而見彼土諸佛。
演于華嚴。
乃至演于涅槃。
故言演斯光明也。
所得妙法者。
即佛知見。
長遠壽量。
為所得之妙法也。
彌勒此雲為欲說此者。
以下文有法說。
喻說。
因緣說。
乃至長遠壽量等說也。
此中雲為當授記者。
以下文有授上根記。
中根記。
下根記。
乃至授法身等記也。
此則知彌勒之問。
乃為衆而問。
非不知也。
文殊當知等者。
謂汝文殊。
應當了知。
四衆龍神。
上來瞻仁及我。
及我是欲我問。
我已問矣。
瞻仁是欲汝答。
汝應答矣。
故雲文殊當知。
四衆龍神。
瞻察仁者。
為說何等。
為說何等者。
謂如來既放斯光明。
還是欲說所得妙法耶。
還是欲為授記耶。
抑亦舍此二途。
更有說耶。
故雲為說何等也。
△二文殊酬答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三。
初惟忖。
爾時文殊師利。
語彌勒菩薩。
摩诃薩。
及諸大士。
善男子等。
如我惟忖。
今佛世尊。
欲說大法。
雨大法雨。
吹大法螺。
擊大法鼓。
演大法義。
長行。
疏文分四。
今合為三。
初爾時下惟忖。
與疏同。
二諸善下證驗。
合疏略廣為一耳。
三今見下結判。
即疏分明判答也。
初爾時者。
即彌勒說偈。
陳問方畢之時也。
語彌勒者。
彌勒乃是正發問者。
故語也。
及諸大士等者。
靈山一會。
若菩薩。
若二乘。
若四衆。
若天龍。
無不生疑。
故文殊酬答彌勒。
以及諸大士等也。
如我惟忖者。
惟即思惟。
忖即忖度。
文殊意謂。
彌勒問雲。
佛坐道場。
所得妙法。
為欲說此。
為當授記。
然我不能決定答之。
但可惟古忖今。
依稀仿佛而已。
故雲如我惟忖耳。
欲說大法等五句。
乃正惟忖也。
此五句。
須約兩番解釋。
初望前現瑞。
次約後正宗。
望前者。
欲說大法一句。
是答說法瑞也。
欲者。
将然未然之謂。
此欲字。
要貫下四句。
意謂我惟今如昔。
忖昔如今。
世尊現種種瑞。
初說無量義經。
則知欲說大法矣。
何以知之。
惟昔佛說無量義。
明從一法。
出于三乘五教。
七種方便。
無量諸法。
一番表報之後。
即便說于大法。
還收三乘五教。
七種方便。
無量諸法。
以歸一法。
昔佛既爾。
今佛亦然。
故知今佛既說從一出諸之無量義。
還應欲說收諸歸一之大法也。
故雲欲說大法。
次雨大法雨一句。
是答雨華瑞也。
又忖昔佛。
說法入定已。
天雨四華。
一番表報之後。
則有無量菩薩。
成于住行向地四十位之圓因。
而得滋潤慧命。
增長法身。
昔佛既爾。
今佛亦然。
故知今佛說大法。
入定之後。
天雨四華。
還應欲潤而增長也。
故雲雨大法雨。
次吹大法螺一句。
是答衆喜瑞也。
又忖昔佛。
四衆歡喜。
一番表報之後。
則改三乘為一乘。
改九界。
歸佛界。
昔佛既然。
今佛亦爾。
今佛四衆歡喜之後。
還應欲吹大法螺。
令四衆改九界三乘。
而歸佛界一乘也。
故雲吹大法螺。
次擊大法鼓一句。
是答動地瑞也。
我忖昔佛六種動地。
一番表報之後。
則有菩薩。
翻破六位無明。
今佛亦六種動地。
還應欲擊大法鼓。
令一切衆生。
翻破六位無明也。
故雲擊大法鼓。
次演大法義一句。
是答放光瑞也。
我忖昔佛。
放眉間光。
照萬八千土。
一番表報之後。
則令諸衆生。
得聞無上大法。
而使究竟成就。
今佛放眉間光。
照萬八千土。
還應欲演大法義。
令一切衆生。
鹹得究竟成就也。
故雲演大法義。
就此五句。
答前現瑞。
唯無入定。
然雨華等四瑞。
皆由入定而現。
則舉其四。
自兼入定矣。
若約後正宗。
釋此五句。
初欲說大法一句。
是總明成于四十位圓因也。
意謂。
如我惟忖昔佛。
現瑞相之後。
即便說于大法。
而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成于住行向地四十位之圓因。
今世尊。
既現于瑞應。
亦欲說于一乘圓實之大法。
而令一切鹹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成于四十位之圓因也。
次雨大下四句。
是别明成于四十位圓因也。
雨大法雨。
是明十住。
開佛知見也。
蓋雨有潤長之義。
若聞妙法。
自能開佛知見。
從初住至十住。
所有慧命。
分分潤澤。
所有法身。
分分增長。
故雲雨大法雨也。
吹大法螺。
是明十行。
示佛知見也。
蓋螺有改轉号令之義。
若說大法。
則能令衆生示佛知見。
則改十住之号。
而為十行。
故言吹大法螺也。
擊大法鼓。
是明十向。
悟佛知見也。
蓋鼓有警?之義。
若說大法。
則能令衆生悟佛知見。
警覺?進。
從于十行。
而至十向。
故言擊大法鼓也。
演大法義。
是明十地。
入佛知見也。
蓋演有明其所以之義。
若說大法。
則能令衆生入佛知見。
而成十地。
即破四十品無明。
顯四十分三德。
比前之住行向為深。
故雲演大法義也。
然惟忖一文。
就前約後。
兩番消釋。
義無不盡。
旨無不得者矣。
△二證驗。
分二。
初總驗。
諸善男子。
我于過去諸佛。
曾見此瑞。
放斯光已。
即說大法。
是故當知。
今佛現光。
亦複如是。
欲令衆生。
鹹得聞知。
一切世間。
難信之法。
故現斯瑞。
過去等者。
謂我上所答。
豈無的據。
乃于過去諸佛所。
曾見之瑞。
而作此言。
今則援古以實驗之。
且先總明。
故言我于諸佛(雲雲)。
欲令衆生等者。
蓋今佛既如昔佛。
欲說大法。
何不直為演說。
而必先現種種之瑞。
方乃說耶。
當知所說之法。
但可以此聞彼不聞。
彼聞此不聞。
今乃欲令一切衆生。
若彼若此。
鹹得聞知難信難解之法。
則必須驗其常情。
生其樂欲。
故先現此種種之瑞也。
然以何等法。
為難信者。
若說三乘是三乘。
一乘是一乘。
九界是九界。
佛界是佛界。
此是易信之法。
今經則會三乘為一乘。
則全三是一。
一外無三。
開九界成佛界。
則全生是佛。
佛外無生。
此三一圓融。
生佛平等之法。
乃最為難信者也。
言鹹得聞知者。
蓋四十年前。
未嘗不說。
未嘗不聞。
未嘗不知。
而不得令一切世間鹹聞鹹知。
如華嚴三無差别。
阿含無生忍。
方等之實相。
般若之真空。
此皆難信之法。
未嘗不說。
但華嚴圓人聞知。
别人則不聞知。
阿含秘密邊聞知。
顯露邊則不聞知。
方等般若。
亦唯圓人聞知。
前三教人則不聞知。
是則四十年前。
雖說難信難聞難知之法。
故不名鹹得聞知。
今乃欲說圓妙大法。
開九界同一佛界。
會三乘同一佛乘。
則無論其是凡夫是二乘是偏漸。
皆欲使其聞知難信難解之法。
鹹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此非小可之事。
必須驗其常情。
增其渴慕。
所以見此種種之瑞也。
則知現瑞。
莫非為佛知見。
故前文衆集。
表報妙人。
現瑞表報妙理。
疑念表報妙行。
問答表報妙教。
所以發起。
全以正說為發起。
正說。
全以發起為正說也。
此序正之大旨。
不可不知者。
△二别驗。
分三。
初明最初一佛。
二明中二萬佛。
三明最後一佛。
初又三。
初舉時分。
諸善男子。
如過去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阿僧祇劫。
△二出佛号。
爾時有佛号日月燈明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
調禦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彼佛号日月燈明者。
日能照晝。
以喻彼佛道種智。
能知于有。
月能照夜。
以喻彼佛一切智。
能知于空。
燈者。
能照日月之所不及。
以喻彼佛一切種智。
能知于中。
以彼如來。
三智具足。
圓觀圓證。
就其德以彰名。
故号日月燈明。
此别号也。
如來者。
通号也。
應供者。
智斷二德。
皆悉具足。
故應受一切衆生供養也。
正遍知者。
若但知有不知空。
知空不知中。
知中不知空有。
此不為遍知。
但知有而不知空。
則所知之有非妙有。
不能一有一切有。
乃至但知中而不知空有。
則所知之中非圓中。
不能一中一切中。
所以不名正知也。
彼如來不但知有。
亦知空。
不但知中。
亦知空有。
故為遍知。
既三智圓知。
則所知之有。
乃是妙有。
而一有一切有。
乃至所知之中。
是圓中。
而一中一切中。
故名正知也。
明行足者。
明即是慧。
行即是福。
若有慧無福。
慧乃成狂。
有福無慧。
事不即理。
彼如來則福之與慧。
悉皆具足。
故稱明行足也。
善逝世間解為一号。
以其能即生死。
而到涅槃。
故稱善逝。
雖到涅槃。
而不着涅槃。
還入生死。
度脫衆生。
故稱世間。
雖在世間。
而不為世間所染。
故稱為解也。
無上士。
無上之道。
唯佛獨證。
超世出世之士。
故名無上士也。
調禦丈夫者。
由如來能說谛緣之法。
調凡夫著有之衆生。
以歸于空。
能說六度之法。
調二乘着空之衆生。
以歸于有。
能說圓頓一乘之法。
調偏漸菩薩之衆生。
以歸于中。
故稱調禦丈夫也。
天人師者。
三界之大師。
四生之慈父。
梵語佛陀。
華言覺也。
自覺覺他。
覺行滿足。
三覺圓。
萬德具。
故稱佛也。
具上九号。
世出世之尊崇。
故稱世尊也。
△三明說法。
又三。
初說頓教同。
演說正法。
初善中善後善。
其義深遠。
其語巧妙。
純一無雜。
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說法中。
具明五時。
演說正法者。
大中至正之法也。
若心佛衆生。
三有差别。
則不得名正。
華嚴明心佛衆生三無差别。
故名正法。
初善者。
謂華嚴能诠之教是善。
即圓滿修多羅也。
中善者。
謂華嚴所诠之理是善。
即大總相法界也。
後善者。
謂華嚴所起之行是善。
即不思議普賢行也。
教為能诠。
故言初。
行依理起。
故稱後。
理為所诠。
複是所依。
介于教行兩楹之間。
故名中。
能诠教既圓滿。
所诠理即法界。
所起行是普賢。
故皆是善。
有人謂。
三善為三乘。
不知彼經唯是别圓。
那有三乘也。
其義下釋成也。
義深遠者。
是釋成中善。
謂所诠之理是善。
故其義深遠也。
豎則徹于三谛。
無能測其底裡。
故雲深。
橫則窮于法界。
無能盡其邊涯。
故言遠。
又華嚴所诠之理。
具乎二教。
别義為深。
以次第故。
圓義為遠。
以圓融故。
其語巧妙。
是釋成初善。
謂由能诠之教是善。
故其語巧妙也。
言巧妙者。
以華嚴雖兼别。
其意正在圓。
但由純圓。
難以信解。
故兼别以為助顯。
以别為助。
故言巧。
得顯于圓。
故言妙也。
純一等者。
是釋成後善。
謂由所起之行是善。
故純一無雜等也。
唯一普賢不思議妙行。
故言純一。
無有漏無漏凡小之行。
故言無雜。
能破惑謂之清。
能顯德謂之白。
破惑則惑無不破。
若見思。
若塵沙。
若無明。
究竟皆破。
顯德則德無不顯。
若法身。
若般若。
若解脫。
究竟鹹顯。
故言具足清白也。
又别教之行。
乃獨菩薩法。
故言純一。
圓教之行。
則無非佛因。
故言無雜。
别則須破煩惱而證菩提。
斷生死而顯涅槃。
故言清。
圓則不須翻破。
煩惱生死。
本來全是菩提涅槃。
故言白也。
△二說漸法同。
為求聲聞者。
說應四谛法。
度生老病死。
究竟涅槃。
為求辟支佛者。
說應十二因緣法。
此乃說于阿含三藏。
正化二乘。
與今佛說漸初同也。
為諸菩薩。
說應六波羅蜜。
此方等般若二時中。
具有四教菩薩。
故言諸也。
六波羅蜜。
亦四教不同。
藏教。
是有相六波羅蜜。
通教。
是無相六波羅蜜。
别教。
是亦有相亦無相六波羅蜜。
圓教。
是非有相非無相六波羅蜜。
此與今佛說漸中漸末同矣。
△三會圓教同。
令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成一切種智。
此說法華也。
言若二乘若菩薩。
至此皆開佛知見。
得無上菩提。
成于一切種智。
故雲令得(雲雲)。
阿含漸初。
方等般若。
漸中漸末。
及會漸歸頓。
隻是
本欲供佛舍利。
元無心于嚴飾國界。
但國界。
有此高妙寶塔。
自然嚴飾。
而殊特妙好也。
若假喻明之。
猶如天樹王華開敷。
元無心莊嚴于帝釋天宮。
但帝釋天宮。
有此天樹王華。
自然成于莊嚴。
而妙好耳。
故雲文殊(雲雲)。
△二結請二。
初标意。
佛放一光。
我及衆會。
見此國界。
種種殊妙。
諸佛神力。
智慧希有。
放一淨光。
照無量國。
我等見此。
得未曾有。
△二請答。
佛子文殊。
願決衆疑。
四衆欣仰。
瞻仁及我。
世尊何故。
放斯光明。
佛子時答。
決疑令喜。
何所饒益。
演斯光明。
佛坐道場。
所得妙法。
為欲說此。
為當授記。
示諸佛土。
衆寶嚴淨。
及見諸佛。
此非小緣。
文殊當知。
四衆龍神。
瞻察仁者。
為說何等。
佛子文殊者。
世間知父莫如子。
文殊既為佛子。
則能知佛。
所以請雲。
佛子文殊也。
仰瞻等者。
謂四衆之仰瞻。
及我是欲我彌勒問。
故雲世尊何故放斯光明。
見四衆之瞻仁。
是欲文殊仁者答。
故請雲。
佛子文殊。
願決衆疑也。
此四句。
乃彌勒。
出四衆瞻仰之意。
何所下。
方是為其問耳。
演斯光明者。
蓋由光明。
而見彼土諸佛。
演于華嚴。
乃至演于涅槃。
故言演斯光明也。
所得妙法者。
即佛知見。
長遠壽量。
為所得之妙法也。
彌勒此雲為欲說此者。
以下文有法說。
喻說。
因緣說。
乃至長遠壽量等說也。
此中雲為當授記者。
以下文有授上根記。
中根記。
下根記。
乃至授法身等記也。
此則知彌勒之問。
乃為衆而問。
非不知也。
文殊當知等者。
謂汝文殊。
應當了知。
四衆龍神。
上來瞻仁及我。
及我是欲我問。
我已問矣。
瞻仁是欲汝答。
汝應答矣。
故雲文殊當知。
四衆龍神。
瞻察仁者。
為說何等。
為說何等者。
謂如來既放斯光明。
還是欲說所得妙法耶。
還是欲為授記耶。
抑亦舍此二途。
更有說耶。
故雲為說何等也。
△二文殊酬答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三。
初惟忖。
爾時文殊師利。
語彌勒菩薩。
摩诃薩。
及諸大士。
善男子等。
如我惟忖。
今佛世尊。
欲說大法。
雨大法雨。
吹大法螺。
擊大法鼓。
演大法義。
長行。
疏文分四。
今合為三。
初爾時下惟忖。
與疏同。
二諸善下證驗。
合疏略廣為一耳。
三今見下結判。
即疏分明判答也。
初爾時者。
即彌勒說偈。
陳問方畢之時也。
語彌勒者。
彌勒乃是正發問者。
故語也。
及諸大士等者。
靈山一會。
若菩薩。
若二乘。
若四衆。
若天龍。
無不生疑。
故文殊酬答彌勒。
以及諸大士等也。
如我惟忖者。
惟即思惟。
忖即忖度。
文殊意謂。
彌勒問雲。
佛坐道場。
所得妙法。
為欲說此。
為當授記。
然我不能決定答之。
但可惟古忖今。
依稀仿佛而已。
故雲如我惟忖耳。
欲說大法等五句。
乃正惟忖也。
此五句。
須約兩番解釋。
初望前現瑞。
次約後正宗。
望前者。
欲說大法一句。
是答說法瑞也。
欲者。
将然未然之謂。
此欲字。
要貫下四句。
意謂我惟今如昔。
忖昔如今。
世尊現種種瑞。
初說無量義經。
則知欲說大法矣。
何以知之。
惟昔佛說無量義。
明從一法。
出于三乘五教。
七種方便。
無量諸法。
一番表報之後。
即便說于大法。
還收三乘五教。
七種方便。
無量諸法。
以歸一法。
昔佛既爾。
今佛亦然。
故知今佛既說從一出諸之無量義。
還應欲說收諸歸一之大法也。
故雲欲說大法。
次雨大法雨一句。
是答雨華瑞也。
又忖昔佛。
說法入定已。
天雨四華。
一番表報之後。
則有無量菩薩。
成于住行向地四十位之圓因。
而得滋潤慧命。
增長法身。
昔佛既爾。
今佛亦然。
故知今佛說大法。
入定之後。
天雨四華。
還應欲潤而增長也。
故雲雨大法雨。
次吹大法螺一句。
是答衆喜瑞也。
又忖昔佛。
四衆歡喜。
一番表報之後。
則改三乘為一乘。
改九界。
歸佛界。
昔佛既然。
今佛亦爾。
今佛四衆歡喜之後。
還應欲吹大法螺。
令四衆改九界三乘。
而歸佛界一乘也。
故雲吹大法螺。
次擊大法鼓一句。
是答動地瑞也。
我忖昔佛六種動地。
一番表報之後。
則有菩薩。
翻破六位無明。
今佛亦六種動地。
還應欲擊大法鼓。
令一切衆生。
翻破六位無明也。
故雲擊大法鼓。
次演大法義一句。
是答放光瑞也。
我忖昔佛。
放眉間光。
照萬八千土。
一番表報之後。
則令諸衆生。
得聞無上大法。
而使究竟成就。
今佛放眉間光。
照萬八千土。
還應欲演大法義。
令一切衆生。
鹹得究竟成就也。
故雲演大法義。
就此五句。
答前現瑞。
唯無入定。
然雨華等四瑞。
皆由入定而現。
則舉其四。
自兼入定矣。
若約後正宗。
釋此五句。
初欲說大法一句。
是總明成于四十位圓因也。
意謂。
如我惟忖昔佛。
現瑞相之後。
即便說于大法。
而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成于住行向地四十位之圓因。
今世尊。
既現于瑞應。
亦欲說于一乘圓實之大法。
而令一切鹹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成于四十位之圓因也。
次雨大下四句。
是别明成于四十位圓因也。
雨大法雨。
是明十住。
開佛知見也。
蓋雨有潤長之義。
若聞妙法。
自能開佛知見。
從初住至十住。
所有慧命。
分分潤澤。
所有法身。
分分增長。
故雲雨大法雨也。
吹大法螺。
是明十行。
示佛知見也。
蓋螺有改轉号令之義。
若說大法。
則能令衆生示佛知見。
則改十住之号。
而為十行。
故言吹大法螺也。
擊大法鼓。
是明十向。
悟佛知見也。
蓋鼓有警?之義。
若說大法。
則能令衆生悟佛知見。
警覺?進。
從于十行。
而至十向。
故言擊大法鼓也。
演大法義。
是明十地。
入佛知見也。
蓋演有明其所以之義。
若說大法。
則能令衆生入佛知見。
而成十地。
即破四十品無明。
顯四十分三德。
比前之住行向為深。
故雲演大法義也。
然惟忖一文。
就前約後。
兩番消釋。
義無不盡。
旨無不得者矣。
△二證驗。
分二。
初總驗。
諸善男子。
我于過去諸佛。
曾見此瑞。
放斯光已。
即說大法。
是故當知。
今佛現光。
亦複如是。
欲令衆生。
鹹得聞知。
一切世間。
難信之法。
故現斯瑞。
過去等者。
謂我上所答。
豈無的據。
乃于過去諸佛所。
曾見之瑞。
而作此言。
今則援古以實驗之。
且先總明。
故言我于諸佛(雲雲)。
欲令衆生等者。
蓋今佛既如昔佛。
欲說大法。
何不直為演說。
而必先現種種之瑞。
方乃說耶。
當知所說之法。
但可以此聞彼不聞。
彼聞此不聞。
今乃欲令一切衆生。
若彼若此。
鹹得聞知難信難解之法。
則必須驗其常情。
生其樂欲。
故先現此種種之瑞也。
然以何等法。
為難信者。
若說三乘是三乘。
一乘是一乘。
九界是九界。
佛界是佛界。
此是易信之法。
今經則會三乘為一乘。
則全三是一。
一外無三。
開九界成佛界。
則全生是佛。
佛外無生。
此三一圓融。
生佛平等之法。
乃最為難信者也。
言鹹得聞知者。
蓋四十年前。
未嘗不說。
未嘗不聞。
未嘗不知。
而不得令一切世間鹹聞鹹知。
如華嚴三無差别。
阿含無生忍。
方等之實相。
般若之真空。
此皆難信之法。
未嘗不說。
但華嚴圓人聞知。
别人則不聞知。
阿含秘密邊聞知。
顯露邊則不聞知。
方等般若。
亦唯圓人聞知。
前三教人則不聞知。
是則四十年前。
雖說難信難聞難知之法。
故不名鹹得聞知。
今乃欲說圓妙大法。
開九界同一佛界。
會三乘同一佛乘。
則無論其是凡夫是二乘是偏漸。
皆欲使其聞知難信難解之法。
鹹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此非小可之事。
必須驗其常情。
增其渴慕。
所以見此種種之瑞也。
則知現瑞。
莫非為佛知見。
故前文衆集。
表報妙人。
現瑞表報妙理。
疑念表報妙行。
問答表報妙教。
所以發起。
全以正說為發起。
正說。
全以發起為正說也。
此序正之大旨。
不可不知者。
△二别驗。
分三。
初明最初一佛。
二明中二萬佛。
三明最後一佛。
初又三。
初舉時分。
諸善男子。
如過去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阿僧祇劫。
△二出佛号。
爾時有佛号日月燈明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
調禦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彼佛号日月燈明者。
日能照晝。
以喻彼佛道種智。
能知于有。
月能照夜。
以喻彼佛一切智。
能知于空。
燈者。
能照日月之所不及。
以喻彼佛一切種智。
能知于中。
以彼如來。
三智具足。
圓觀圓證。
就其德以彰名。
故号日月燈明。
此别号也。
如來者。
通号也。
應供者。
智斷二德。
皆悉具足。
故應受一切衆生供養也。
正遍知者。
若但知有不知空。
知空不知中。
知中不知空有。
此不為遍知。
但知有而不知空。
則所知之有非妙有。
不能一有一切有。
乃至但知中而不知空有。
則所知之中非圓中。
不能一中一切中。
所以不名正知也。
彼如來不但知有。
亦知空。
不但知中。
亦知空有。
故為遍知。
既三智圓知。
則所知之有。
乃是妙有。
而一有一切有。
乃至所知之中。
是圓中。
而一中一切中。
故名正知也。
明行足者。
明即是慧。
行即是福。
若有慧無福。
慧乃成狂。
有福無慧。
事不即理。
彼如來則福之與慧。
悉皆具足。
故稱明行足也。
善逝世間解為一号。
以其能即生死。
而到涅槃。
故稱善逝。
雖到涅槃。
而不着涅槃。
還入生死。
度脫衆生。
故稱世間。
雖在世間。
而不為世間所染。
故稱為解也。
無上士。
無上之道。
唯佛獨證。
超世出世之士。
故名無上士也。
調禦丈夫者。
由如來能說谛緣之法。
調凡夫著有之衆生。
以歸于空。
能說六度之法。
調二乘着空之衆生。
以歸于有。
能說圓頓一乘之法。
調偏漸菩薩之衆生。
以歸于中。
故稱調禦丈夫也。
天人師者。
三界之大師。
四生之慈父。
梵語佛陀。
華言覺也。
自覺覺他。
覺行滿足。
三覺圓。
萬德具。
故稱佛也。
具上九号。
世出世之尊崇。
故稱世尊也。
△三明說法。
又三。
初說頓教同。
演說正法。
初善中善後善。
其義深遠。
其語巧妙。
純一無雜。
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說法中。
具明五時。
演說正法者。
大中至正之法也。
若心佛衆生。
三有差别。
則不得名正。
華嚴明心佛衆生三無差别。
故名正法。
初善者。
謂華嚴能诠之教是善。
即圓滿修多羅也。
中善者。
謂華嚴所诠之理是善。
即大總相法界也。
後善者。
謂華嚴所起之行是善。
即不思議普賢行也。
教為能诠。
故言初。
行依理起。
故稱後。
理為所诠。
複是所依。
介于教行兩楹之間。
故名中。
能诠教既圓滿。
所诠理即法界。
所起行是普賢。
故皆是善。
有人謂。
三善為三乘。
不知彼經唯是别圓。
那有三乘也。
其義下釋成也。
義深遠者。
是釋成中善。
謂所诠之理是善。
故其義深遠也。
豎則徹于三谛。
無能測其底裡。
故雲深。
橫則窮于法界。
無能盡其邊涯。
故言遠。
又華嚴所诠之理。
具乎二教。
别義為深。
以次第故。
圓義為遠。
以圓融故。
其語巧妙。
是釋成初善。
謂由能诠之教是善。
故其語巧妙也。
言巧妙者。
以華嚴雖兼别。
其意正在圓。
但由純圓。
難以信解。
故兼别以為助顯。
以别為助。
故言巧。
得顯于圓。
故言妙也。
純一等者。
是釋成後善。
謂由所起之行是善。
故純一無雜等也。
唯一普賢不思議妙行。
故言純一。
無有漏無漏凡小之行。
故言無雜。
能破惑謂之清。
能顯德謂之白。
破惑則惑無不破。
若見思。
若塵沙。
若無明。
究竟皆破。
顯德則德無不顯。
若法身。
若般若。
若解脫。
究竟鹹顯。
故言具足清白也。
又别教之行。
乃獨菩薩法。
故言純一。
圓教之行。
則無非佛因。
故言無雜。
别則須破煩惱而證菩提。
斷生死而顯涅槃。
故言清。
圓則不須翻破。
煩惱生死。
本來全是菩提涅槃。
故言白也。
△二說漸法同。
為求聲聞者。
說應四谛法。
度生老病死。
究竟涅槃。
為求辟支佛者。
說應十二因緣法。
此乃說于阿含三藏。
正化二乘。
與今佛說漸初同也。
為諸菩薩。
說應六波羅蜜。
此方等般若二時中。
具有四教菩薩。
故言諸也。
六波羅蜜。
亦四教不同。
藏教。
是有相六波羅蜜。
通教。
是無相六波羅蜜。
别教。
是亦有相亦無相六波羅蜜。
圓教。
是非有相非無相六波羅蜜。
此與今佛說漸中漸末同矣。
△三會圓教同。
令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成一切種智。
此說法華也。
言若二乘若菩薩。
至此皆開佛知見。
得無上菩提。
成于一切種智。
故雲令得(雲雲)。
阿含漸初。
方等般若。
漸中漸末。
及會漸歸頓。
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