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一之二

關燈
三乘之文。

    今約文分。

    所以為諸聲聞等屬阿含。

    為諸菩薩等屬二酥。

    令得阿耨等。

    乃會歸。

    隻此一文。

    四味全收。

    此乃文殊巧說。

    經家巧集。

    天台之巧釋耳。

     △二明中二萬佛。

     次複有佛。

    亦名日月燈明。

    次複有佛。

    亦名日月燈明。

    如是二萬佛。

    皆同一字。

    号日月燈明。

    又同一姓。

    姓頗羅堕。

    彌勒當知。

    初佛後佛。

    皆同一字。

    名日月燈明。

    十号具足。

    所可說法。

    初中後善。

     所可說法等者。

    謂所有可說之法。

    無不皆善也。

    論其法體。

    本不可說。

    有因緣故。

    亦可得說。

    說稱于機。

    故言所可說法。

    同上一佛之華嚴。

    教行理三。

    莫不是善。

    故曰初中後善。

    若就所可二句。

    具明三時亦得。

    若别圓機之因緣。

    則頓法可說。

    即稱彼機。

    而說華嚴。

    是為初善。

    若有四教機之因緣。

    則漸法可說。

    即稱彼機。

    而說阿含方等般若。

    是為中善。

    若有純圓機之因緣。

    則非頓非漸之法可說。

    即稱彼機。

    而說法華。

    是為後善。

    華嚴則時部居先。

    故言初。

    法華乃終窮極唱。

    故言後。

    三味。

    則介乎乳及醍醐之兩楹。

    故稱中。

    若初中後。

    莫不稱機。

    故名善也。

     △三明最後一佛。

    又三。

    初明已同。

     其最後佛。

    未出家時。

    有八王子。

    一名有意。

     有人雲。

    昔佛有八子。

    今佛但一子。

    雲何是同。

    今言數雖不等。

    而有子同也。

    一名有意者。

    有即妙有。

    所謂三千性相。

    百界千如是也。

    由此王子。

    能了達現前介爾一念意識。

    全體具足。

    三千性相之妙有。

    還依之而為圓觀圓照。

    乃就其德以彰名。

    即名有意也。

     二名善意。

     善即六度萬行衆善也。

    由此王子。

    即介爾意識。

    能遍入萬行衆善之門。

    故名善意也。

     三名無量意。

     法性之體。

    充塞法界。

    是為無量。

    由此王子。

    能知介爾一念心中。

    具足此之法性。

    故雲無量意也。

     四名寶意。

     諸佛所有功德法财。

    是謂之寶。

    由此王子。

    能于一念因心之中。

    積集諸佛所有功德法财。

    故名寶意也。

     五名增意。

     三德分顯。

    名之為增。

    由此王子。

    能于現前介爾一念之心。

    以為能觀。

    亦即此而為所觀。

    所得三德。

    分證顯著。

    就其所顯以彰名。

    即名增意也。

     六名除疑意。

     除疑者。

    除即除斷。

    疑即疑惑。

    由此王子。

    即于一念意識之中。

    而能圓斷三惑。

    故名除疑也。

     七名響意。

     響即如聲之有響。

    由此王子。

    能于一念意識之中。

    内冥乎理。

    外觀乎機。

    從是而應機說教。

    以教逗機。

    如谷之答響。

    故名響意也。

     八名法意。

     法即八萬四千法藏也。

    由此王子。

    能于一念意識之中。

    悉能受持諸佛法藏。

    故名法意也。

     是八王子。

    威德自在。

    各領四天下。

    是諸王子。

    聞父出家。

    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悉舍王位。

    亦随出家。

    發大乘意。

    常修梵行。

    皆為法師。

    已于千萬佛所。

    植諸善本。

     有人雲。

    是八王子之名。

    皆是在俗之稱。

    那可以法門解釋。

    殊不知八王子。

    久已植諸善本。

    故一出家。

    便能發大乘意。

    而為法師。

    如此。

    則豈不預知法門。

    而定以俗為名耶。

    故皆約法門為釋。

    言發大乘意者。

    即發于上求下化四弘誓願也。

    慈悲喜舍之四無量心。

    名為梵行。

    念念時時處處無不行之。

    故雲常修也。

     △二明今同二。

    初現瑞同。

    二疑念同。

    初又二。

    初此土六瑞與今佛同。

     是時日月燈明佛。

    說大乘經。

    名無量義。

    教菩薩法。

    佛所護念。

    說是經已。

    即于大衆中。

    結跏趺坐。

    入于無量義處三昧。

    身心不動。

    是時天雨曼陀羅華。

    摩诃曼陀羅華。

    曼殊沙華。

    摩诃曼殊沙華。

    而散佛上。

    及諸大衆普佛世界。

    六種震動。

    爾時會中。

    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天龍夜叉。

    乾闼婆。

    阿修羅。

    迦樓羅。

    緊那羅。

    摩睺羅伽。

    人非人。

    及諸小王。

    轉輪聖王等。

    是諸大衆。

    得未曾有。

    歡喜合掌。

    一心觀佛。

    爾時如來。

    放眉間白毫相光。

    照東方萬八千佛土。

    靡不周遍。

     六瑞義如前釋。

    今但讀其文。

    結雲。

    此是說法瑞也。

    乃至第六雲。

    此是放光瑞也。

     △二他土六瑞與今佛同。

     如今所見。

    是諸佛土。

     如今等者。

    謂今佛一光東照。

    萬八千土之中。

    十種法界。

    五時法化。

    靡不顯現。

    故言如今所見(雲雲)。

     △二疑念同。

     彌勒當知。

    爾時會中。

    有二十億菩薩。

    樂欲聽法。

    是諸菩薩。

    見此光明。

    普照佛土。

    得未曾有。

    欲知此光。

    所為因緣。

     既生疑念。

    亦應有問有答。

    但略之耳。

     △三明當同。

    又三。

    初顯同。

    二釋疑。

    三結會。

    初分七。

    初因人同。

     時有菩薩。

    名曰妙光。

    有八百弟子。

     菩薩名妙光者。

    由此菩薩。

    能以三智圓照三谛。

    全智即境。

    全境即智。

    境智圓融。

    不可思議。

    故名妙光也。

    有八百弟子一句。

    乃是伏難。

    為下釋疑中。

    作一張本耳。

     △二說法同。

     是時日月燈明佛。

    從三昧起。

    因妙光菩薩。

    說大乘經。

    名妙法蓮華。

    教菩薩法。

    佛所護念。

     因妙光等者。

    即是當機也。

    然彼佛明菩薩為當機。

    今佛以聲聞為當機。

    雲何是同。

    應知彼則妙光。

    化事已成。

    故稱菩薩。

    今則身子。

    化事未成。

    故名聲聞。

    宜知妙光。

    在法華已前。

    未嘗不是聲聞。

    身子在法華已後。

    亦應得是菩薩也。

    教菩薩法者。

    二乘得聞此經。

    大乘機動。

    則亦是菩薩耳。

    佛所護念者。

    以久默斯要。

    不務速說也。

     △三時節同。

     六十小劫。

    不起于座。

    時會聽者。

    亦坐一處。

    六十小劫。

    身心不動。

    聽佛所說。

    謂如食頃。

    是時衆中。

    無有一人。

    若身若心。

    而生懈倦。

     六十小劫謂如食頃者。

    總由樂法心切。

    故能見長為短。

    心若愁悶。

    則短時亦見為長也。

    有人雲。

    彼佛六十小劫。

    謂如食頃。

    今佛五十小劫。

    謂如半日。

    何以彼多十劫。

    尚如食頃之短。

    今少十劫。

    反如半日之長耶。

    殊不知促長為短。

    全由如來之神力。

    若多促之。

    則六十劫。

    亦如食頃。

    若少促之。

    則五十劫。

    亦如半日。

    未有能促五十劫為半日。

    而不能促六十劫為食頃也。

     △四唱滅同。

     日月燈明佛。

    于六十小劫。

    說是經已。

    即于梵魔沙門。

    婆羅門。

    及天人阿修羅衆中。

    而宣此言。

    如來于今日中夜。

    當入無餘涅槃。

     中夜入涅槃者。

    如來必從中日而生。

    中夜而滅。

    蓋有所表也。

    諸佛如來。

    既五住究盡。

    二死永亡。

    何得有生有滅。

    今所以有生有滅者。

    乃欲化度衆生。

    故現生滅。

    實非生滅。

    所謂生未嘗生。

    滅未嘗滅耳。

    今言中日生。

    中夜滅。

    蓋中日雖陽盛。

    後分屬于陰。

    如來由此而生。

    表生未嘗生也。

    中夜雖陰盛。

    後分屬于陽。

    如來由此而滅。

    表滅未嘗滅也。

    既生未嘗生。

    滅未嘗滅。

    雖數數現生。

    數數現滅。

    乃是為化衆生。

    實非有生滅也。

     △五授記同。

     時有菩薩。

    名曰德藏。

    日月燈明佛。

    即授其記。

    告諸比丘。

    是德藏菩薩。

    次當作佛。

    号曰淨身。

    多陀阿伽度。

    阿羅诃。

    三藐三佛陀。

    佛授記已。

    便于中夜。

    入無餘涅槃。

     菩薩。

    名德藏者。

    以能含藏諸佛所有功德法财。

    故以彰其名也。

    又自能入三德秘藏。

    複能化他。

    同入其中。

    故名德藏也。

    然日月燈明佛起定。

    因妙光說法華經。

    乃授記德藏者。

    應知妙光。

    同乎身子。

    則說法中。

    已授記矣。

    今德藏。

    乃在唱滅之後。

    所授且是補處。

    則知但取授記同而已。

    非沾于當機一人而論也。

    言佛号淨身者。

    淨謂能破衆惑。

    身謂能聚衆德。

    以由德藏菩薩。

    在因之時。

    惑無不破除。

    德無不積聚。

    故果上之号。

    為淨身也。

     △六滅後同。

     佛滅度後。

     此滅後與下通經。

    依疏注隻作一科。

    今分為二者。

    以下偈頌。

    有分布舍利。

    起塔求道諸文。

    固與妙光持經演說。

    顯判兩節也。

    故分之。

     △七通經同。

     妙光菩薩。

    持妙法蓮華經。

    滿八十小劫。

    為人演說。

     △二釋疑二。

    初釋文殊與釋迦疑。

     日月燈明佛八子。

    皆師妙光。

    妙光教化。

    令其堅固。

    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是諸王子。

    供養無量。

    百千萬億佛已。

    皆成佛道。

    其最後成佛者。

    名曰然燈。

     疑謂文殊雖雲大智。

    然居等覺因位。

    而是弟子。

    釋迦乃是妙覺。

    而又是師。

    雲何等覺弟子。

    能知妙覺師耶。

    是故釋雲。

    日月燈明佛八子。

    皆師妙光。

    乃至最後成佛者。

    名曰然燈。

    妙光既為八子之師。

    八子傳傳授記。

    其最後名然燈。

    而為釋迦師。

    逆而推之則釋迦。

    望妙光。

    乃九代祖矣。

    文殊今日。

    雖為釋迦弟子。

    推之往昔。

    元是釋迦之祖。

    以祖知解。

    有何疑焉。

    言妙光教化等者。

    以八王子。

    前随父出家之時。

    發大乘意。

    即已發菩提心矣。

    妙光唯恐其退大取小。

    故教其所發之心。

    使不退轉耳。

    故言令其堅固也。

     △二釋彌勒與文殊疑。

     八百弟子中。

    有一人。

    号曰求名。

    貪着利養。

    雖複讀誦衆經。

    而不通利。

    多所忘失。

    故号求名。

    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

    得值無量。

    百千萬億諸佛。

    供養恭敬。

    尊重贊歎。

     疑謂文殊彌勒。

    同是等覺。

    何以問必彌勒。

    而非文殊。

    答必文殊。

    而非彌勒。

    是故釋雲。

    八百弟子中。

    有一人。

    号曰求名。

    如是則彌勒。

    乃為文殊之弟子。

    為弟子者應問。

    文殊乃為彌勒之本師。

    為本師者應答。

    又何疑焉。

    言求名等者。

    非同凡夫貪名求利。

    謂之貪著名利。

    乃由其不達遍計本空。

    依他幻有。

    唯一圓成實性。

    故言貪着利養。

    乃至而不通利也。

     △三結會。

     彌勒當知。

    爾時妙光菩薩。

    豈異人乎。

    我身是也。

    求名菩薩。

    汝身是也。

     △五結判文殊酬答。

     今見此瑞。

    與本無異。

    是故惟忖。

    今日如來。

    當說大乘經。

    名妙法蓮華。

    教菩薩法。

    佛所護念。

     此文殊酬答。

    須引佛為證者。

    若直爾自說。

    無以證驗。

    其誰肯信。

    所謂寄之空言。

    不若驗之實事。

    故引古為答也。

    然須廣引二萬佛者。

    若但引一佛二佛。

    三四五佛。

    證同。

    則人猶未為之重信。

    謂彼佛雖爾。

    今佛豈然。

    故廣引二萬諸佛。

    無不皆然。

    乃人能為之信受矣。

    又彌勒之問。

    則以光中所見東方萬八千土為問。

    乃顯橫。

    與今佛設化同。

    文殊之答。

    則以過去無數劫前所見諸佛為答。

    乃顯豎。

    與今佛設化同。

    總之舉橫舉豎。

    無不皆同。

    以顯今佛從定而起。

    必當說于妙法華經。

    與十方三世諸佛所說。

    靡不同者。

    故一問一答。

    得與正宗之發起也。

     △二偈頌。

    上長行有三。

    今惟忖略耳。

    上證驗中。

    分總别為二。

    今但頌别。

    上别有三。

    最初中間最後。

    今但頌初後。

    不頌中間也。

    分文為二。

    初頌證驗。

    二頌結判。

    初又二。

    初頌最初一佛。

     爾時文殊師利。

    于大衆中。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

    無量無數劫。

    有佛人中尊。

    号日月燈明。

    世尊演說法。

    度無量衆生。

    無數億菩薩。

    令入佛智慧。

     初二句。

    頌時分。

    次二句。

    頌佛号。

    世尊一句。

    頌華嚴也。

    即演說正法初善等文。

    度無量一句。

    頌上為求聲聞支佛者。

    說四谛因緣。

    是阿含也。

    無數一句。

    頌上為諸菩薩。

    說應六波羅蜜。

    是方等般若。

    二時也。

    令入一句。

    即令得阿耨菩提。

    成一切種智。

    若人天。

    若二乘。

    若菩薩。

    皆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此說法華。

    具有五時也。

     △二頌最後一佛三。

    初頌已同。

     佛未出家時。

    所生八王子。

    見大聖出家。

    亦随修梵行。

     言大聖者。

    即燈明佛也。

    大聖之義。

    如弘傳序釋。

    出家有三義。

    一剃除須發者。

    不論形同法同。

    同是出家相狀。

    此出世俗家也。

    二既得出家。

    依法修持。

    破見思煩惱。

    離分段生死。

    此出三界家也。

    三依大乘教。

    而為修習。

    更破無明煩惱。

    更離變易生死。

    直至等覺。

    一品無明。

    一分變易。

    悉皆得離。

    此出無明家也。

    彼佛不唯出世俗三界之家。

    乃出無明之家也。

    若八王子。

    雖止出世俗家。

    據長行中文。

    發大乘意。

    亦可謂出無明家也。

     △二頌今同二。

    初頌現瑞同。

    二頌疑念同。

    初又二。

    初頌此土瑞。

     時佛說大乘。

    經名無量義。

    于諸大衆中。

    而為廣分别。

    佛說此經已。

    即于法座上。

    加趺坐三昧。

    名無量義處。

    天雨曼陀華。

    天鼓自然鳴。

    諸天龍鬼神。

    供養人中尊。

    一切諸佛土。

    即時大震動。

    佛放眉間光。

    現諸希有事。

     言分别者。

    即從于一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