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一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
初頌開權顯實。
二十方佛土中一行三句。
頌為實施權。
三諸佛出于世三行三句。
頌廢權立實。
四若人信歸下十六行。
頌勸信不虛。
初又二。
初明諸佛開權。
二我設是方便下。
明釋迦顯實。
初為二。
初開權。
諸佛所得法。
無量方便力。
而為衆生說。
衆生心所念。
種種所行道。
若幹諸欲性。
先世善惡業。
佛悉知是已。
以諸緣譬喻。
言辭方便力。
令一切歡喜。
或說修多羅。
伽陀及本事。
本生未曾有。
亦說于因緣。
譬喻并祇夜。
優波提舍經。
諸佛所得法。
即得實智。
無量方便力。
即得權智。
而為下。
明欲以所得之權實。
為衆生演說。
而先鑒機。
佛悉下。
明既鑒機已。
乃因機而設教也。
昔不言此是方便。
今既言是方便。
則開權也。
△二出意。
鈍根樂小法。
貪著于生死。
于諸無量佛。
不行深妙道。
衆苦所惱亂。
為是說涅槃。
鈍根等者。
謂諸佛最初。
先設方便。
由于衆生樂小法。
故曰鈍根(雲雲)。
言非但樂于小法。
而猶貪着世間五欲之樂。
故有生死也。
又其以樂小法故。
于諸佛所有深微玄妙之道。
則不能行。
故曰于諸(雲雲)。
蓋深妙之道。
即佛之知見也。
以其着生死故。
而為衆苦之所惱亂。
為其不能行深妙道。
及衆苦惱亂故。
且先為說小乘涅槃。
而引導之。
故曰為是說涅槃。
然諸佛之意。
本在于大。
以鈍根樂小。
故設方便。
而力便之體。
全即真實。
則開權之意明矣。
△二明釋迦顯實。
又二。
初叙意。
我設是方便。
令得入佛慧。
未曾說汝等。
當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說。
說時未至故。
今正是其時。
決定說大乘。
我此九部法。
随順衆生說。
入大乘為本。
以故說是經。
此叙顯實之意。
以由所設方便。
本欲衆生入佛之知見。
昔不言者。
時未至故。
今既時至。
是故說之。
故曰我設(雲雲)。
決定說大乘者。
昔日所說。
九部權法。
乃随順衆生。
元非如來本意。
如來本意。
唯在一實。
故曰我此(雲雲)。
小乘權宜既施。
一乘佛道得說。
所以說此妙法華經。
開昔之權。
顯今之實。
故曰以故說是經。
叙顯實之意如此。
△二正顯三。
初約别教顯。
有佛子心淨。
柔軟亦利根。
無量諸佛所。
而行深妙道。
為此諸佛子。
說是大乘經。
我記如是人。
來世成佛道。
心淨等者。
别教無有二乘。
獨菩薩法。
菩薩紹如來大乘家業。
故稱佛子。
然其初心。
但觀清淨真如。
又不能即煩惱生死。
為是菩提涅槃。
須此九界。
證佛一乘。
所謂緣理斷九。
良繇是也。
故稱心淨。
圓教一修一切俱修。
一斷一切俱斷。
故非柔軟。
别則須先修空。
以斷見思。
次乃修假。
以斷塵沙。
後方修中。
以斷無明。
不能一修斷一切修斷。
故稱柔軟。
若藏通二教。
則是鈍而非利。
圓則是利而非鈍。
今别教望前稱利。
望後亦稱鈍。
故曰亦利根。
行深妙道者。
于無量劫中。
曆事無量諸佛。
而行恒沙法門。
以其能橫豎兩番。
為深而且妙。
實非圓教之深妙也。
明别教之機如此。
為此下。
明為别機開權。
說此大乘妙經而顯實也。
△二約通教顯。
以深心念佛。
修持淨戒故。
此等聞得佛。
大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
故為說大乘。
言深心者。
以通教人。
能體達所念之佛。
能念之心。
皆悉即空。
藏則但能見空。
不見不空。
通能兼見不空。
則比藏為深。
以此念佛。
故言深心也。
修持淨戒故一句。
是明其外身。
上略言念佛。
此略言修戒。
既念佛。
必念法念僧。
而三寶同念。
既修戒。
必修定修慧。
而三學同修。
二各舉初。
以該後耳。
明通教之機如此。
此等下。
明為通機開權。
說此大乘妙經。
而顯實也。
此等聞得佛二句。
以其不但知得一念相應慧。
斷殘習之佛。
若能聞得虛空為座之佛。
不唯喜。
乃大喜矣。
不唯心喜。
乃身亦喜矣。
故曰此等(雲雲)。
佛知彼心行一句。
是結上一行也。
知彼心。
是結深心念佛。
知彼行。
是結修持淨戒也。
△三約藏教顯。
聲聞若菩薩。
聞我所說法。
乃至于一偈。
皆成佛無疑。
初一句。
舉藏教之機。
三藏正化二乘。
故初言聲聞。
旁化菩薩。
故次言菩薩。
聞我下。
明為藏機。
說大乘妙經。
而顯其實也。
上之通别。
皆約能說。
故有為此及故為之語。
今就所說。
故雲聞我等也。
聞所說法者。
即聞今經權實不二之妙法也。
或聞全部。
或聞一卷。
或聞一品。
乃至或聞四句之一偈。
故曰乃至(雲雲)。
蓋雖所聞有多少不同。
皆得成佛無疑也。
此中有人難雲。
既聞一偈。
皆得成佛。
今現前聞經者。
何不成佛也。
殊不知成佛無疑之語。
乃是開顯之語。
蓋彼三乘。
自不知能成圓佛。
今聞法華以開顯之。
令其亦知圓佛也。
然既知已。
自當依佛起行。
而後得成。
豈一聞之時。
不待修習。
便成佛耶。
若一聞便成。
但名字即佛。
了今現前聞經者。
若即依解起行。
不久自得證入。
縱未能即修即證。
已納種在懷。
将來成佛。
有何疑哉。
所以下文雲。
聞一句一偈。
一念随喜者。
皆成佛耳。
△二頌為實施權。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但以假名字。
引導于衆生。
說佛智慧故。
假名引導。
即是施權。
說佛智慧。
即是為實。
為欲說佛慧之實。
故先施三乘之權。
此諸佛設化之儀式同也。
△三頌廢權立實。
諸佛出于世。
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終不以小乘。
濟度于衆生。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衆生。
自證無上道。
大乘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
乃至于一人。
我則堕悭貪。
此事為不可。
初二句。
是立實。
次三句。
是廢權。
皆可見。
佛自下。
出立實之意。
謂如來自既住于大乘。
得于大乘。
還以所住所得。
而度衆生。
令其亦住佛所住。
得佛所得。
定慧莊嚴。
即佛之所住所得耳。
故曰佛自(雲雲)。
自證下一行半。
出廢權之意。
謂自證大乘。
而以小度生。
未免堕于悭矣。
然佛度生。
先破其悭。
自悭未免。
何能度生。
是以不可。
所以終不以小乘濟度于衆生。
則廢權之意明矣。
△四頌勸信不虛三。
初正勸信。
二若我下。
舉五濁。
三我有下。
結不虛。
初又二。
初舉心色勸。
若人信歸佛。
如來不欺诳。
亦無貪嫉意。
斷諸法中惡。
故佛于十方。
而獨無所畏。
我以相嚴身。
光明照世間。
無量衆所尊。
為說實相印。
初一行。
舉心勸。
次一行。
舉色勸。
若心若色。
悉皆殊勝。
以表其所說之法不虛也。
信信受。
歸歸仰。
如來既不欺诳。
又無貪嫉。
何以一佛乘。
本來是實。
而四十年前。
曾不說之為實。
則似乎有欺。
所說三乘。
本來是權。
而四十年前。
曾不說之為權。
則似乎有诳。
又四十年前。
不為二乘說大。
則似乎于大法有貪。
但為說小法。
則似乎于二乘有嫉。
而不知所以如是者。
總由時未至。
機未熟故也。
到今日法華會上。
時既至。
機既熟。
不妨明言昔日所說之三乘是權。
今日所說之一乘是實。
則知如來似欺诳。
實不欺诳也。
又開昔之小。
全即今日之大。
則知如來似有貪嫉。
實無貪嫉也。
是宜衆生之信歸乎佛也。
然如來不唯如是而已。
于諸法中所有之惡。
皆能斷之。
以如來五住究盡。
二死永亡。
故雲斷諸法中惡。
是則内心清淨。
于十方世界。
自無怯弱。
而有威可畏矣。
言我以相嚴身者。
即三十二相。
相相無邊。
以為莊嚴也。
光明者。
不唯相嚴而已。
亦且相相有無量光。
光光有無量明。
以是相嚴光明。
照臨世間。
則一切世間。
莫不尊敬矣。
故曰無量衆所尊也。
既為無量衆之所尊。
還為無量衆。
說實相印。
實相印者。
印以楷定不易為義。
如世間之印信也。
蓋實相。
乃佛佛道同。
而一切天人魔外。
所不能變易。
故稱印也。
若但言于有。
則為空之所破。
但言于空。
則為有之所破。
但言于中。
則為二邊之所破。
皆不得名之為印。
而實相。
則非空。
非假。
非中。
即空假。
故非中。
即假中。
故非空。
即空中。
故非假。
此則非空。
而還即乎空。
一空一切俱空。
乃至非中。
而還即乎中。
一中一切俱中。
為諸佛之所秉持。
而魔小不能變易者。
故言實相印也。
上來舉内心。
内心清淨。
于十方界而無畏。
舉外色。
外色光嚴。
為三世之所尊。
更所說者。
乃實相印。
既不可易。
豈有虛妄。
所以約此為勸信也。
△二舉誓願勸。
舍利弗當知。
我本立誓願。
欲令一切衆。
如我等無異。
如我昔所願。
今者已滿足。
化一切衆生。
皆令入佛道。
本誓願者。
即指本昔最初發心時。
所立之誓願也。
心之所發名願。
願之所期曰誓。
即是欲度無邊之衆生。
乃至欲成無上之佛道等。
為誓願也。
一切衆即九界衆生也。
如我無異者。
欲令九界衆生。
亦如我所發。
誓願斷煩惱。
乃至成無上佛道也。
如我等者。
謂本昔欲度衆生。
而衆生已度。
乃至本昔欲成佛道。
而佛道已成。
故言如我(雲雲)。
如是則知今日所說。
乃稱本昔誓願而說。
豈有虛妄而不可信也哉。
所以結雲。
化一切(雲雲)。
然勸信者。
欲其信于諸佛所說。
唯一佛乘。
而無餘乘。
故初舉色心勸。
所以結雲。
為說實相印。
印既實相。
則相相皆真。
豈一乘外更有餘乘之虛而不可信乎。
次舉誓願勸。
則結雲。
皆令入佛道。
入皆佛道。
則法法俱實。
豈一乘外更有餘乘之虛而不可信乎。
所以約此二番勸信。
疑無不斷也哉。
△二舉五濁三。
初标意。
若我遇衆生。
盡教以佛道。
無智者錯亂。
迷惑不受教。
謂既唯一乘。
而欲令衆生。
皆入佛道。
則何不直說一乘。
而先說三乘耶。
故意雲。
若我等(雲雲)。
我遇衆生。
如世之人。
彼從南來。
此從北去。
終不得遇。
若南從北來。
而北從南去。
則必相遇。
今諸佛是極聖。
衆生是下凡。
雲何相遇。
總由諸佛。
以無緣大悲。
遍緣法界一切衆生。
而衆生則為諸佛大悲之所緣。
猶如磁石吸鐵。
法爾如然。
是故雲遇。
此即悲苦相遇也。
但此衆生。
不能皆
初頌開權顯實。
二十方佛土中一行三句。
頌為實施權。
三諸佛出于世三行三句。
頌廢權立實。
四若人信歸下十六行。
頌勸信不虛。
初又二。
初明諸佛開權。
二我設是方便下。
明釋迦顯實。
初為二。
初開權。
諸佛所得法。
無量方便力。
而為衆生說。
衆生心所念。
種種所行道。
若幹諸欲性。
先世善惡業。
佛悉知是已。
以諸緣譬喻。
言辭方便力。
令一切歡喜。
或說修多羅。
伽陀及本事。
本生未曾有。
亦說于因緣。
譬喻并祇夜。
優波提舍經。
諸佛所得法。
即得實智。
無量方便力。
即得權智。
而為下。
明欲以所得之權實。
為衆生演說。
而先鑒機。
佛悉下。
明既鑒機已。
乃因機而設教也。
昔不言此是方便。
今既言是方便。
則開權也。
△二出意。
鈍根樂小法。
貪著于生死。
于諸無量佛。
不行深妙道。
衆苦所惱亂。
為是說涅槃。
鈍根等者。
謂諸佛最初。
先設方便。
由于衆生樂小法。
故曰鈍根(雲雲)。
言非但樂于小法。
而猶貪着世間五欲之樂。
故有生死也。
又其以樂小法故。
于諸佛所有深微玄妙之道。
則不能行。
故曰于諸(雲雲)。
蓋深妙之道。
即佛之知見也。
以其着生死故。
而為衆苦之所惱亂。
為其不能行深妙道。
及衆苦惱亂故。
且先為說小乘涅槃。
而引導之。
故曰為是說涅槃。
然諸佛之意。
本在于大。
以鈍根樂小。
故設方便。
而力便之體。
全即真實。
則開權之意明矣。
△二明釋迦顯實。
又二。
初叙意。
我設是方便。
令得入佛慧。
未曾說汝等。
當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說。
說時未至故。
今正是其時。
決定說大乘。
我此九部法。
随順衆生說。
入大乘為本。
以故說是經。
此叙顯實之意。
以由所設方便。
本欲衆生入佛之知見。
昔不言者。
時未至故。
今既時至。
是故說之。
故曰我設(雲雲)。
決定說大乘者。
昔日所說。
九部權法。
乃随順衆生。
元非如來本意。
如來本意。
唯在一實。
故曰我此(雲雲)。
小乘權宜既施。
一乘佛道得說。
所以說此妙法華經。
開昔之權。
顯今之實。
故曰以故說是經。
叙顯實之意如此。
△二正顯三。
初約别教顯。
有佛子心淨。
柔軟亦利根。
無量諸佛所。
而行深妙道。
為此諸佛子。
說是大乘經。
我記如是人。
來世成佛道。
心淨等者。
别教無有二乘。
獨菩薩法。
菩薩紹如來大乘家業。
故稱佛子。
然其初心。
但觀清淨真如。
又不能即煩惱生死。
為是菩提涅槃。
須此九界。
證佛一乘。
所謂緣理斷九。
良繇是也。
故稱心淨。
圓教一修一切俱修。
一斷一切俱斷。
故非柔軟。
别則須先修空。
以斷見思。
次乃修假。
以斷塵沙。
後方修中。
以斷無明。
不能一修斷一切修斷。
故稱柔軟。
若藏通二教。
則是鈍而非利。
圓則是利而非鈍。
今别教望前稱利。
望後亦稱鈍。
故曰亦利根。
行深妙道者。
于無量劫中。
曆事無量諸佛。
而行恒沙法門。
以其能橫豎兩番。
為深而且妙。
實非圓教之深妙也。
明别教之機如此。
為此下。
明為别機開權。
說此大乘妙經而顯實也。
△二約通教顯。
以深心念佛。
修持淨戒故。
此等聞得佛。
大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
故為說大乘。
言深心者。
以通教人。
能體達所念之佛。
能念之心。
皆悉即空。
藏則但能見空。
不見不空。
通能兼見不空。
則比藏為深。
以此念佛。
故言深心也。
修持淨戒故一句。
是明其外身。
上略言念佛。
此略言修戒。
既念佛。
必念法念僧。
而三寶同念。
既修戒。
必修定修慧。
而三學同修。
二各舉初。
以該後耳。
明通教之機如此。
此等下。
明為通機開權。
說此大乘妙經。
而顯實也。
此等聞得佛二句。
以其不但知得一念相應慧。
斷殘習之佛。
若能聞得虛空為座之佛。
不唯喜。
乃大喜矣。
不唯心喜。
乃身亦喜矣。
故曰此等(雲雲)。
佛知彼心行一句。
是結上一行也。
知彼心。
是結深心念佛。
知彼行。
是結修持淨戒也。
△三約藏教顯。
聲聞若菩薩。
聞我所說法。
乃至于一偈。
皆成佛無疑。
初一句。
舉藏教之機。
三藏正化二乘。
故初言聲聞。
旁化菩薩。
故次言菩薩。
聞我下。
明為藏機。
說大乘妙經。
而顯其實也。
上之通别。
皆約能說。
故有為此及故為之語。
今就所說。
故雲聞我等也。
聞所說法者。
即聞今經權實不二之妙法也。
或聞全部。
或聞一卷。
或聞一品。
乃至或聞四句之一偈。
故曰乃至(雲雲)。
蓋雖所聞有多少不同。
皆得成佛無疑也。
此中有人難雲。
既聞一偈。
皆得成佛。
今現前聞經者。
何不成佛也。
殊不知成佛無疑之語。
乃是開顯之語。
蓋彼三乘。
自不知能成圓佛。
今聞法華以開顯之。
令其亦知圓佛也。
然既知已。
自當依佛起行。
而後得成。
豈一聞之時。
不待修習。
便成佛耶。
若一聞便成。
但名字即佛。
了今現前聞經者。
若即依解起行。
不久自得證入。
縱未能即修即證。
已納種在懷。
将來成佛。
有何疑哉。
所以下文雲。
聞一句一偈。
一念随喜者。
皆成佛耳。
△二頌為實施權。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但以假名字。
引導于衆生。
說佛智慧故。
假名引導。
即是施權。
說佛智慧。
即是為實。
為欲說佛慧之實。
故先施三乘之權。
此諸佛設化之儀式同也。
△三頌廢權立實。
諸佛出于世。
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終不以小乘。
濟度于衆生。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衆生。
自證無上道。
大乘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
乃至于一人。
我則堕悭貪。
此事為不可。
初二句。
是立實。
次三句。
是廢權。
皆可見。
佛自下。
出立實之意。
謂如來自既住于大乘。
得于大乘。
還以所住所得。
而度衆生。
令其亦住佛所住。
得佛所得。
定慧莊嚴。
即佛之所住所得耳。
故曰佛自(雲雲)。
自證下一行半。
出廢權之意。
謂自證大乘。
而以小度生。
未免堕于悭矣。
然佛度生。
先破其悭。
自悭未免。
何能度生。
是以不可。
所以終不以小乘濟度于衆生。
則廢權之意明矣。
△四頌勸信不虛三。
初正勸信。
二若我下。
舉五濁。
三我有下。
結不虛。
初又二。
初舉心色勸。
若人信歸佛。
如來不欺诳。
亦無貪嫉意。
斷諸法中惡。
故佛于十方。
而獨無所畏。
我以相嚴身。
光明照世間。
無量衆所尊。
為說實相印。
初一行。
舉心勸。
次一行。
舉色勸。
若心若色。
悉皆殊勝。
以表其所說之法不虛也。
信信受。
歸歸仰。
如來既不欺诳。
又無貪嫉。
何以一佛乘。
本來是實。
而四十年前。
曾不說之為實。
則似乎有欺。
所說三乘。
本來是權。
而四十年前。
曾不說之為權。
則似乎有诳。
又四十年前。
不為二乘說大。
則似乎于大法有貪。
但為說小法。
則似乎于二乘有嫉。
而不知所以如是者。
總由時未至。
機未熟故也。
到今日法華會上。
時既至。
機既熟。
不妨明言昔日所說之三乘是權。
今日所說之一乘是實。
則知如來似欺诳。
實不欺诳也。
又開昔之小。
全即今日之大。
則知如來似有貪嫉。
實無貪嫉也。
是宜衆生之信歸乎佛也。
然如來不唯如是而已。
于諸法中所有之惡。
皆能斷之。
以如來五住究盡。
二死永亡。
故雲斷諸法中惡。
是則内心清淨。
于十方世界。
自無怯弱。
而有威可畏矣。
言我以相嚴身者。
即三十二相。
相相無邊。
以為莊嚴也。
光明者。
不唯相嚴而已。
亦且相相有無量光。
光光有無量明。
以是相嚴光明。
照臨世間。
則一切世間。
莫不尊敬矣。
故曰無量衆所尊也。
既為無量衆之所尊。
還為無量衆。
說實相印。
實相印者。
印以楷定不易為義。
如世間之印信也。
蓋實相。
乃佛佛道同。
而一切天人魔外。
所不能變易。
故稱印也。
若但言于有。
則為空之所破。
但言于空。
則為有之所破。
但言于中。
則為二邊之所破。
皆不得名之為印。
而實相。
則非空。
非假。
非中。
即空假。
故非中。
即假中。
故非空。
即空中。
故非假。
此則非空。
而還即乎空。
一空一切俱空。
乃至非中。
而還即乎中。
一中一切俱中。
為諸佛之所秉持。
而魔小不能變易者。
故言實相印也。
上來舉内心。
内心清淨。
于十方界而無畏。
舉外色。
外色光嚴。
為三世之所尊。
更所說者。
乃實相印。
既不可易。
豈有虛妄。
所以約此為勸信也。
△二舉誓願勸。
舍利弗當知。
我本立誓願。
欲令一切衆。
如我等無異。
如我昔所願。
今者已滿足。
化一切衆生。
皆令入佛道。
本誓願者。
即指本昔最初發心時。
所立之誓願也。
心之所發名願。
願之所期曰誓。
即是欲度無邊之衆生。
乃至欲成無上之佛道等。
為誓願也。
一切衆即九界衆生也。
如我無異者。
欲令九界衆生。
亦如我所發。
誓願斷煩惱。
乃至成無上佛道也。
如我等者。
謂本昔欲度衆生。
而衆生已度。
乃至本昔欲成佛道。
而佛道已成。
故言如我(雲雲)。
如是則知今日所說。
乃稱本昔誓願而說。
豈有虛妄而不可信也哉。
所以結雲。
化一切(雲雲)。
然勸信者。
欲其信于諸佛所說。
唯一佛乘。
而無餘乘。
故初舉色心勸。
所以結雲。
為說實相印。
印既實相。
則相相皆真。
豈一乘外更有餘乘之虛而不可信乎。
次舉誓願勸。
則結雲。
皆令入佛道。
入皆佛道。
則法法俱實。
豈一乘外更有餘乘之虛而不可信乎。
所以約此二番勸信。
疑無不斷也哉。
△二舉五濁三。
初标意。
若我遇衆生。
盡教以佛道。
無智者錯亂。
迷惑不受教。
謂既唯一乘。
而欲令衆生。
皆入佛道。
則何不直說一乘。
而先說三乘耶。
故意雲。
若我等(雲雲)。
我遇衆生。
如世之人。
彼從南來。
此從北去。
終不得遇。
若南從北來。
而北從南去。
則必相遇。
今諸佛是極聖。
衆生是下凡。
雲何相遇。
總由諸佛。
以無緣大悲。
遍緣法界一切衆生。
而衆生則為諸佛大悲之所緣。
猶如磁石吸鐵。
法爾如然。
是故雲遇。
此即悲苦相遇也。
但此衆生。
不能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