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一之四

關燈
是。

    有智之人。

    若直說大。

    而有智者。

    固能信受。

    若無智者。

    則必錯亂。

    而迷惑矣。

    既錯亂迷惑。

    何能受教。

    所以不直說于大。

    則知五濁世中。

    先為說小之意。

    明矣。

    錯亂者。

    以小為究竟。

    不信唯一佛乘。

    乃小大錯亂也。

    迷迷于小。

    惑惑于大。

    迷小不能舍。

    惑大不能受。

    所以不受教耳。

     △二示相。

     我知此衆生。

    未曾修善本。

    堅著于五欲。

    癡愛故生惱。

    以諸欲因緣。

    墜堕三惡道。

    輪回六趣中。

    備受諸苦毒。

    受胎之微形。

    世世常增長。

    薄德少福人。

    衆苦所逼迫。

    入邪見稠林。

    若有若無等。

    依止此諸見。

    具足六十二。

    深着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我慢自矜高。

    谄曲心不實。

    于千萬億劫。

    不聞佛名字。

    亦不聞正法。

    如是人難度。

     初一行。

    示煩惱濁相。

    我知者。

    即是以化他權智。

    而照了也。

    善本者。

    即佛乘也。

    于五欲境。

    無所明了曰癡。

    于五欲境。

    生諸染着曰愛。

    由此癡愛。

    緻生昏煩惱亂。

    故曰生惱也。

    二以諸下一行。

    示衆生濁相。

    諸欲者。

    即五欲也。

    五欲為因。

    三毒為緣。

    于順情五欲。

    則生于貪。

    于違情五欲。

    則生于瞋。

    于中平五欲。

    則生于癡。

    以此因緣。

    還招苦果。

    而堕惡道也。

    由于貪故。

    則堕地獄。

    由于瞋故。

    則堕餓鬼。

    由于癡故。

    則堕畜生。

    故曰以諸(雲雲)。

    三途罪畢。

    得生人天。

    人天造罪。

    還堕三途。

    從于三界六道中。

    頭出頭沒。

    如車之輪而不息。

    似環之回而無窮。

    故雲輪回也。

    六趣者。

    若在地獄道。

    則有刀山劍樹。

    镬湯爐炭。

    乃至一日一夜。

    八萬四千生死之苦。

    餓鬼道。

    其咽如針之細。

    其腹如海之大。

    咽既如是細。

    腹既如是大。

    縱使時刻飲而食之。

    尚不能止饑渴。

    況經百千億劫。

    不聞漿水之名。

    畜生道。

    披毛帶角。

    負債含冤。

    總言之。

    若羽族毛族。

    及鱗甲之族。

    或喪身于刀砧。

    或殒命于湯火。

    此三途之苦報。

    為何如哉。

    至若修羅。

    于天鬥戰。

    不勝等苦。

    人中有生老病死等苦。

    天上則有五衰相現等苦。

    故雲備受諸苦毒也。

    三受胎下一行。

    示命濁相。

    言受胎者。

    即父母己三因緣和合。

    為受胎也。

    微形者。

    連持色心。

    以為命根。

    即凝私也。

    世世增長。

    即胎中五位。

    薄德少福者。

    無功德莊嚴。

    為薄德。

    無出世法财。

    為少福也。

    衆苦逼迫者。

    即是摧年減壽。

    朝生暮死等也。

    入邪下二行。

    示見濁相。

    五于千下一行。

    示劫濁相也。

     △三結顯。

     是故舍利弗。

    我為設方便。

    說諸盡苦道。

    示之以涅槃。

    我雖說涅槃。

    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佛子行道已。

    來世得作佛。

     是故二字。

    承上五濁相而言。

    長行中。

    用如是二字。

    其意同也。

    謂諸佛所說。

    本唯一乘。

    以由五濁衆生。

    機宜不契。

    是故先施三乘之權。

    故雲我為設方便等也。

    然雖先設小乘涅槃。

    乃非真滅。

    如諸法寂滅。

    乃真滅也。

    故曰我雖(雲雲)。

    言非真滅者。

    小乘涅槃。

    以其所破之惑。

    但是見思。

    所出生死。

    但是分段。

    故非究竟真滅也。

    如何是真滅。

    故即雲。

    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諸法者。

    有世間法。

    有出世法。

    有凡夫法。

    有聖人法。

    如是諸法。

    若以情見觀之。

    則以世間法為遷移。

    出世法為不動。

    凡夫法為流轉。

    聖人法為常住。

    皆不名寂滅相也。

    若克就其法體論之。

    不獨出世法是不動。

    即世間法。

    亦複全體不動。

    不獨聖人法常住。

    即凡夫法。

    亦複全體常住。

    故言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也。

    此寂滅相。

    即是理妙。

    若依此寂滅妙理。

    而起乎寂滅妙行。

    則能成于寂滅妙果。

    故雲佛子行道已。

    來世得作佛也。

    若得作佛。

    則五住究盡。

    二死永亡。

    是乃真滅也。

    則知若堪聞諸法寂滅相之一乘者。

    固不必先說三乘。

    但五濁衆生。

    機宜不契。

    不得不說也。

    然雖說三。

    意在一乘。

    所以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也。

     △三結不虛。

     我有方便力。

    開示三乘法。

    一切諸世尊。

    皆說一乘道。

    今此諸大衆。

    皆應除疑惑。

    諸佛語無異。

    唯一無二乘。

     初二句。

    明釋迦開權。

    次二句。

    明諸佛顯實。

    此亦文互顯耳。

    釋迦開權。

    所以顯實。

    諸佛顯實。

    亦必開權。

    皆說一乘句。

    言其究竟也。

    後一行。

    正明不虛。

    言今此諸大衆。

    即指在會一切也。

    意謂。

    我既先以方便而開三乘。

    而諸佛亦必先開三。

    則說權不虛。

    可知矣。

    諸佛既皆說一乘道。

    我亦必當說一乘道。

    則說實不虛。

    亦可知矣。

    如是就釋迦之不虛。

    論諸佛之不虛。

    皆可知矣。

    故應除疑。

    就諸佛之不虛。

    論釋迦之不虛。

    益可知矣。

    亦應除疑。

    故示大衆曰。

    皆應除疑。

    然畢竟應除疑者無他。

    以諸佛之語。

    既皆無異。

    則一乘外。

    更無有二乘。

    而諸佛所說。

    為真實不虛矣。

    此疑惑之所以應除也。

     △二頌别明三世為三。

    初二十七行半。

    頌過去。

    二六行半。

    頌未來。

    三四行半。

    頌現在。

    初二。

    初頌略開顯。

     過去無數劫。

    無量滅度佛。

    百千萬億種。

    其數不可量。

    如是諸世尊。

    種種緣譬喻。

    無數方便力。

    演說諸法相。

    是諸世尊等。

    皆說一乘法。

    化無量衆生。

    令入于佛道。

     初二行是開權。

    言百千億等者。

    蓋過去滅度之佛。

    既有無量。

    則有無量百千之名号。

    有無量百千之國土等。

    如是差别之數。

    固有不可得而測者。

    故曰百千(雲雲)。

    後一行。

    頌顯實可知。

     △二頌廣開顯二。

    初總标。

     又諸大聖主。

    知一切世間。

    天人群生類。

    深心之所欲。

    更以異方便。

    助顯第一義。

     言又者。

    已上略頌諸佛開顯一番。

    今更廣頌。

    故言又也。

    知乃化他權智。

    即照了也。

    天人一句。

    具标五乘。

    天人是别舉二乘。

    群生類。

    是總攝三乘也。

    深心所欲。

    即樂欲五乘法也。

    更以異方便者。

    更之一字。

    對上略頌而言。

    上言演說諸法相。

    乃是約能诠教。

    此言助顯第一義。

    乃是約所诠理也。

    以異方便。

    即是開權。

    顯第一義。

    即是顯實。

    有人雲。

    異方便者。

    對正而言。

    所說三乘。

    乃是正方便。

    更說人天。

    乃是異方便也。

    今言五乘。

    同是所開之權。

    何分正異之别。

    蓋推其異義有二。

    一則别異之異。

    二則隔異之異。

    别異者。

    五乘各别不同。

    而皆屬方便。

    故言異方便。

    隔異者。

    若未開顯。

    則五乘與實相。

    隔别不同。

    但是實相之方便。

    而不能全即實相。

    故言異方便也。

    言助顯者。

    若依第一義。

    以實相之理。

    發實相妙觀。

    而照第一義理。

    如是境觀相研。

    而得顯于第一義。

    乃是正顯。

    今則不以境觀。

    相研而顯。

    但開五乘。

    即顯實相。

    故言助顯也。

     △二别示二。

    初二十二行。

    約緣因明開顯。

    二于諸過去一行。

    約了因明開顯。

    初又三。

    初約菩薩。

     若有衆生類。

    值諸過去佛。

    若聞法布施。

    或持戒忍辱精進禅智等。

    種種修福慧。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修福慧者。

    以六度分之。

    前五是福。

    後一是慧。

    然有三教之不同。

    或修有相福慧。

    或修無相福慧。

    或修相無相福慧。

    故言種種也。

    此是開權。

    皆已成佛道者。

    即是顯實也。

    如上種種所修。

    若不開顯。

    則修于有相者。

    但成三藏菩薩之道。

    修于無相者。

    但成通教菩薩之道。

    修于相無相者。

    但成曆别菩薩之道。

    皆不能成無上佛道。

    由過去諸佛。

    一番開顯。

    故能使彼皆成無上佛道也。

     △二約二乘。

     諸佛滅度後。

    若人善軟心。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善軟心者。

    以二乘人。

    能觀谛緣。

    發真無漏。

    則比人天善矣。

    但斷見思。

    而不能斷無明。

    比之菩薩。

    則軟矣。

    如是下二句。

    正明開顯。

    以未開顯。

    則觀四谛十二因緣。

    但成藏通兩教二乘。

    由彼諸佛一番開顯。

    即其所觀生滅無生四谛十二因緣。

    而是不思議無作四谛十二因緣。

    不須改轉。

    全成圓因。

    故言皆成佛道。

    如下文雲。

    我等今者真是聲聞。

    以佛道聲。

    令一切聞是也。

     △三約人天三。

    初明起塔。

     諸佛滅度已。

    供養舍利者。

    起萬億種塔。

    金銀及玻璃。

    砗磲與碼瑙。

    玫瑰琉璃珠。

    清淨廣嚴飾。

    莊校于諸塔。

    或有起石廟。

    栴檀及沉水。

    木樒并餘材。

    磚瓦泥土等。

    若于曠野中。

    積土成佛廟。

    乃至童子戲。

    聚沙為佛塔。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此文義。

    有敬心散心。

    初三行半明天。

    乃至下二句明人。

    如是下二句。

    約開顯意。

    以明皆成佛道。

    言舍利者梵語。

    華言靈骨。

    亦雲堅固。

    若世間凡夫。

    念念唯起于貪瞋癡。

    而通身為三毒之所流注凝結。

    故其所有之骨。

    終于敗朽。

    不得堅固。

    若諸佛聖人。

    則心心修于戒定智慧。

    而全體為三學之所流注凝結。

    故其所有之骨。

    最為靈明。

    而且堅固。

    所以名舍利也。

    言清淨嚴飾者。

    不必約能達三輪體空為釋。

    但銀錢工料。

    一無所苟。

    即是清淨。

    然深約三輪體空釋亦得。

    開顯中。

    皆已成佛者。

    若不開顯。

    則敬心而起塔廟。

    但成天乘之因。

    散心而起塔廟。

    但成人乘之因。

    若一開顯。

    即人天乘。

    而是佛乘。

    故敬心散心。

    皆是成佛之因。

    蓋人天乘。

    及以佛乘。

    本是同一實相。

    而若不為開顯。

    則凡夫不知人天之因。

    全即實相。

    若為開顯。

    則了知人天全即實相。

    故能以人天因。

    而成于佛道也。

     △二明造像。

     若人為佛故。

    建立諸形像。

    刻雕成衆相。

    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寶成。

    鍮鉐赤白銅。

    白镴及鉛錫。

    鐵木及與泥。

    或以膠漆布。

    嚴飾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彩畫作佛像。

    百福莊嚴相。

    自作若使人。

    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戲。

    若草木及筆。

    或以指爪甲。

    而畫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漸漸積功德。

    具足大悲心。

    皆已成佛道。

    但化諸菩薩。

    度脫無量衆。

     初四行。

    明天業。

    有雜像寶像畫像不同。

    開顯可知。

    次乃至下一行。

    明人業。

    如是一行半。

    約開顯。

    言但化諸菩薩者。

    謂彼自既成佛。

    而複化他也。

     △三明供養三。

    初意業。

     若人于塔廟。

    寶像及畫像。

    以華香幡蓋。

    敬心而供養。

    若使人作樂。

    擊鼓吹角貝。

    箫笛琴箜篌。

    琵琶铙銅钹。

    如是衆妙音。

    盡持以供養。

    或以歡喜心。

    歌呗頌佛德。

    乃至一小音。

    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