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一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已成佛道。
若人散亂心。
乃至以一華。
供養于畫像。
漸見無數佛。
此下三業中。
亦皆有敬心散心。
初一行。
明色塵。
次一行半。
明聲塵。
色塵中。
華香幡蓋者。
華以表因。
因必克果。
以華供養。
乃表行人現前修因。
當克如來之果也。
以香供者。
香則清遠潛通。
乃表行人潛通果德也。
以幡供者。
幡有動轉之義。
乃表轉生死成涅槃。
轉煩惱成菩提也。
以蓋供者。
蓋有覆護之義。
乃表如來以無緣大慈。
覆護于我及一切衆生也。
然此一華一香。
乃至一舉手一稱名。
皆成佛道者。
蓋以一華與香。
全體即是法界實相妙行故。
不為之興供則已。
若能興供。
雖一華香之小。
不為小。
法界實相之大。
不為大。
以由法法俱真。
相相皆實。
莫非是性德具者。
全性起修。
全修即性。
是故無論敬心散心。
天業人業。
而皆成佛之因也。
然此廣約過去明開顯。
無他。
所謂寄之空言。
不若驗之實事。
故以過去已成者言也。
若現在及夫未來。
猶未顯著。
故例此可見。
果能如是種種供養者。
雖未顯著。
又可知也。
△二身業。
或有人禮拜。
或複但合掌。
乃至舉一手。
或複小低頭。
以此供養像。
漸見無量佛。
自成無上道。
廣度無數衆。
入無餘涅槃。
如薪盡火滅。
△三口業。
若人散亂心。
入于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
△二約了因明開顯。
于諸過去佛。
在世或滅後。
若有聞是法。
皆已成佛道。
聞是法者。
或有聞于有相之法。
或有聞于無相之法。
或有聞于相無相之法。
一經開顯。
皆是圓教。
得成佛道。
則知聞法。
乃一乘了因種矣。
故科雲了因。
又可是法即指法華。
如前文雲。
聲聞若菩薩。
聞我所說法。
乃至于一偈。
皆成佛無疑。
此即聞說法華為開顯。
亦即聞法華。
為了因種。
其義更顯矣。
△二頌未來三。
初頌開權顯實。
二頌為實施權。
三頌廢權立實。
初二。
初正明。
未來諸世尊。
其數無有量。
是諸如來等。
亦方便說法。
一切諸如來。
以無量方便。
度脫諸衆生。
入佛無漏智。
若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
初一行半開權。
次一行顯實。
次言無漏智者。
即是一切種智。
以其不漏落于二邊也。
亦不漏落于中道。
故稱無漏智也。
若有等者。
謂任其是人天。
是二乘。
是菩薩。
聞于法華而開顯。
無不成于佛道也。
△二出意。
諸佛本誓願。
我所行佛道。
普欲令衆生。
亦同得此道。
意謂。
諸佛雖說于權。
後必開權以顯實者。
無他。
總由諸佛誓願。
自既成佛。
還欲一切同得佛道故也。
乃是衆生。
秪堪先說權耳。
故曰諸佛(雲雲)。
△二頌為實施權二。
初正明。
未來世諸佛。
雖說百千億。
無數諸法門。
其實為一乘。
無數句。
即施權。
其實句。
為實也。
△二出意。
諸佛兩足尊。
知法常無性。
佛種從緣起。
是故說一乘。
知法常無性者。
謂諸佛能以權實不二之妙智。
了知世間出世間。
一切諸法。
常自空寂。
本來無性。
無何等性。
所謂諸法無自性。
無他性。
無自他共性。
無自他離性。
不但無于四性。
并無性之無。
亦複無也。
何者。
以諸法從本來。
自性相皆空故也。
如現前介爾一念心起。
即便具足三千性相。
百界千如。
而此三千。
不從自性生。
亦不從他性共性離性生。
故此無性。
如來究竟了知。
所以知法常無性。
然此無性之法。
乃是一切衆生之佛種。
而此佛種。
須藉因緣得起。
如世之谷種。
須藉水土因緣。
才得發起。
佛種亦然。
須藉教行因緣。
方能發起也。
以由佛種從緣得起。
是故諸佛為諸衆生。
說一乘之教。
令其依教起行。
即得起于種種也。
則知諸佛出世本意。
元欲發起佛種。
欲起佛種。
必須一乘之教。
以為其緣。
故凡有所施之權。
皆為一實。
故雲佛種等也。
△三頌廢權立實。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于道場知已。
導師方便說。
是法者。
即指上知法常無性法字而言也。
謂有世間法。
出世間法。
聖人法。
凡夫法。
清淨法。
染污法。
有漏法。
無漏法。
如是諸法。
雖則千差萬别種種不同。
而皆當體全即實相。
莫不住于真如法位之中。
所謂唯一真如實相。
故言是法住法位也。
世間相常住者。
相有世間生相。
有世間住相。
有世間異相。
有世間滅相。
常住者。
常即不生不滅。
住即無去無來。
若諸法不住于法位。
則無論世間相非常住。
即出世間相亦非常住。
今皆既住真如法位。
則無論出世間相是常住。
即世間相亦常住。
何者。
以一切法。
若以情見觀之。
則有生住異滅之相。
若以真如法位論之。
則悉皆實相。
無有一法不真。
無有一相非實。
故即生相。
而實不生。
乃至即滅相。
而實不滅也。
良繇法位是常住。
故諸法住于法位。
亦複常住。
所以世間相常住也。
總而言之。
是法住法位。
唯是諸法實相而已。
世間相常住。
亦複是諸法實相而已。
此法位常住。
諸佛于是得道之場。
已能證知。
自既知已。
還須導人。
但機不契。
故方便說。
既雲方便。
乃即權是實。
則實立也。
既即權是實。
實外無權。
則權廢矣。
故名廢權立實也。
△三頌現在三。
初頌開權顯實。
天人所供養。
現在十方佛。
其數如恒沙。
出現于世間。
安隐衆生故。
亦說如是法。
如是法者。
即權法也。
以其衆生樂小。
先施權法。
以安隐之。
亦之一字。
對上過未而言。
謂施權佛佛同耳。
此約權而釋也。
若約權實并釋。
如是法者。
即權實法也。
衆生樂小。
施三權法。
而安隐之。
衆生機熟。
說一實法。
而安隐之。
初句所安隐。
次句能安隐。
以此權實之法。
安隐大小之機。
則三世皆然。
故雲亦說也。
△二頌為實施權。
知第一寂滅。
以方便力故。
雖示種種道。
其實為佛乘。
知第一寂滅者。
謂諸佛以自行實智。
了知諸法。
悉皆實相。
非三乘九界七種方便。
故言第一。
諸法之體。
本來自寂。
不複更寂。
本來是滅。
不複更滅。
故言寂滅也。
餘可知。
△三頌廢權立實。
知衆生諸行。
深心之所念。
過去所習業。
欲性精進力。
及諸根利鈍。
以種種因緣。
譬喻亦言辭。
随應方便說。
知之一字。
即化他權智。
為照了也。
諸行。
是外身之所行。
心念。
是内心之所念也。
過去等三句。
釋明上之諸行及心念也。
此是知機。
以種種下。
正明說法也。
既言方便說者。
則權自廢矣。
權若廢。
而實自立也。
△三頌重明釋迦二。
初頌略開顯。
今我亦如是。
安隐衆生故。
以種種法門。
宣示于佛道。
我以智慧力。
知衆生性欲。
方便說諸法。
皆令得歡喜。
頌重明釋迦有二。
此略頌開顯。
次舍利弗下。
廣頌開顯。
有此廣略二番者。
不無其意。
蓋如來預知法說。
唯是上根得悟。
中下猶迷。
還須喻說。
然喻乃由法而立。
法則須喻而明。
方得法喻相成。
而無不齊也。
若不明法者。
因喻而得解。
既得解喻。
自知法矣。
故此中略頌。
為下喻說中總譬作本。
下廣頌。
為下喻說中别譬作本也。
初略又二。
初一行是顯實。
次一行是開權。
初中種種者。
即是權也。
佛道者。
即是實也。
既言種種法顯示于佛道。
則所顯之實。
乃即權而實也。
次中智慧者。
即是實也。
諸法者。
即是權也。
既言以智慧力而說諸法。
則所開之權。
乃即實而權也。
皆令歡喜者。
由方便而顯真實。
無明若破。
中道即顯。
便得登歡喜地之初住位。
故雲皆令歡喜。
則知此句。
即開佛知見之異名也。
以開佛知見。
對十住故。
本文大意如此。
若為下譬本而言。
兩行中。
我之一字。
為下長者譬之本。
安隐。
為下火宅譬之本。
以安隐對不安隐也。
衆生。
為下五百人譬之本。
種種。
為下一門譬之本。
知衆生性欲。
為下三十子譬之本也。
△二頌廣開顯四。
初舍利弗去。
至大悲心。
頌申明方便。
次我始去。
至亦當作佛。
頌開權顯實。
三如三世去。
至優昙華。
頌歎法希有。
四汝等下。
至卷盡。
頌勸信不虛。
初又二。
初示相。
舍利弗當知。
我以佛眼觀。
見六道衆生。
貧窮無福慧。
入生死險道。
相續苦不斷。
深著于五欲。
如牦牛愛尾。
以貪愛自蔽。
盲瞑無所見。
不求大勢佛。
及與斷苦法。
深入諸邪見。
以苦欲舍苦。
初一行。
示衆生濁相。
我以佛眼觀者。
釋迦如來。
于法身地中。
以無緣大悲。
而觀衆生也。
若是觀于六道衆生。
應是法眼。
何言佛眼。
此有二義。
一舉勝以攝劣。
佛眼勝。
法眼劣故。
所以不言法眼。
而言佛眼也。
二者。
如來五眼。
一眼中觀。
四眼入佛眼。
同名佛眼。
故不言法眼。
而言佛眼也。
貧窮無福慧者。
非無世間衣食受用之福。
及世智辨聰之慧。
乃是無出世法财故貧。
無功德莊嚴故窮。
既其貧窮。
故無如來所有之大福德大智慧也。
次入生死二句。
示命濁相。
以其色心連持不斷。
所似摧年減壽。
朝生暮死。
展轉無窮。
而諸苦相續不斷也。
三深着下一行。
示煩惱濁相。
如牦牛者。
衆生貪愛五欲。
緻使亡于法身。
喪于慧命。
猶如牦牛之愛尾。
而亡失身命也。
四不求下二句。
示劫濁相。
佛能斷衆生之難斷。
破衆生之難破。
有大勢力。
故稱大勢。
不求佛。
即不見佛。
不求法。
即不聞法。
既無佛法。
唯是四濁。
聚在一時。
成一劫濁也。
五深入下二句。
示見濁相。
邪見是苦因。
而此苦因。
必招苦東。
計此邪見苦因。
還欲舍此苦果。
故曰以苦欲舍苦也。
△二出意。
為是衆生故。
而起大悲心。
所以如來本意。
欲直說一乘。
但為此五濁衆生。
機宜不契。
故如來以大悲心。
而先說方便也。
故曰為是(雲雲)。
△二頌開權顯實二。
初我始去。
十七行半開權。
次舍利弗當知去。
六行顯實。
初又二。
初六行半隐實。
次十一行施權。
初又二。
初四行半。
大乘拟宜。
次二行無機息化。
初又二。
初三七思惟。
我始坐道場。
觀樹亦經行。
于三七日中。
思惟如
若人散亂心。
乃至以一華。
供養于畫像。
漸見無數佛。
此下三業中。
亦皆有敬心散心。
初一行。
明色塵。
次一行半。
明聲塵。
色塵中。
華香幡蓋者。
華以表因。
因必克果。
以華供養。
乃表行人現前修因。
當克如來之果也。
以香供者。
香則清遠潛通。
乃表行人潛通果德也。
以幡供者。
幡有動轉之義。
乃表轉生死成涅槃。
轉煩惱成菩提也。
以蓋供者。
蓋有覆護之義。
乃表如來以無緣大慈。
覆護于我及一切衆生也。
然此一華一香。
乃至一舉手一稱名。
皆成佛道者。
蓋以一華與香。
全體即是法界實相妙行故。
不為之興供則已。
若能興供。
雖一華香之小。
不為小。
法界實相之大。
不為大。
以由法法俱真。
相相皆實。
莫非是性德具者。
全性起修。
全修即性。
是故無論敬心散心。
天業人業。
而皆成佛之因也。
然此廣約過去明開顯。
無他。
所謂寄之空言。
不若驗之實事。
故以過去已成者言也。
若現在及夫未來。
猶未顯著。
故例此可見。
果能如是種種供養者。
雖未顯著。
又可知也。
△二身業。
或有人禮拜。
或複但合掌。
乃至舉一手。
或複小低頭。
以此供養像。
漸見無量佛。
自成無上道。
廣度無數衆。
入無餘涅槃。
如薪盡火滅。
△三口業。
若人散亂心。
入于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
△二約了因明開顯。
于諸過去佛。
在世或滅後。
若有聞是法。
皆已成佛道。
聞是法者。
或有聞于有相之法。
或有聞于無相之法。
或有聞于相無相之法。
一經開顯。
皆是圓教。
得成佛道。
則知聞法。
乃一乘了因種矣。
故科雲了因。
又可是法即指法華。
如前文雲。
聲聞若菩薩。
聞我所說法。
乃至于一偈。
皆成佛無疑。
此即聞說法華為開顯。
亦即聞法華。
為了因種。
其義更顯矣。
△二頌未來三。
初頌開權顯實。
二頌為實施權。
三頌廢權立實。
初二。
初正明。
未來諸世尊。
其數無有量。
是諸如來等。
亦方便說法。
一切諸如來。
以無量方便。
度脫諸衆生。
入佛無漏智。
若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
初一行半開權。
次一行顯實。
次言無漏智者。
即是一切種智。
以其不漏落于二邊也。
亦不漏落于中道。
故稱無漏智也。
若有等者。
謂任其是人天。
是二乘。
是菩薩。
聞于法華而開顯。
無不成于佛道也。
△二出意。
諸佛本誓願。
我所行佛道。
普欲令衆生。
亦同得此道。
意謂。
諸佛雖說于權。
後必開權以顯實者。
無他。
總由諸佛誓願。
自既成佛。
還欲一切同得佛道故也。
乃是衆生。
秪堪先說權耳。
故曰諸佛(雲雲)。
△二頌為實施權二。
初正明。
未來世諸佛。
雖說百千億。
無數諸法門。
其實為一乘。
無數句。
即施權。
其實句。
為實也。
△二出意。
諸佛兩足尊。
知法常無性。
佛種從緣起。
是故說一乘。
知法常無性者。
謂諸佛能以權實不二之妙智。
了知世間出世間。
一切諸法。
常自空寂。
本來無性。
無何等性。
所謂諸法無自性。
無他性。
無自他共性。
無自他離性。
不但無于四性。
并無性之無。
亦複無也。
何者。
以諸法從本來。
自性相皆空故也。
如現前介爾一念心起。
即便具足三千性相。
百界千如。
而此三千。
不從自性生。
亦不從他性共性離性生。
故此無性。
如來究竟了知。
所以知法常無性。
然此無性之法。
乃是一切衆生之佛種。
而此佛種。
須藉因緣得起。
如世之谷種。
須藉水土因緣。
才得發起。
佛種亦然。
須藉教行因緣。
方能發起也。
以由佛種從緣得起。
是故諸佛為諸衆生。
說一乘之教。
令其依教起行。
即得起于種種也。
則知諸佛出世本意。
元欲發起佛種。
欲起佛種。
必須一乘之教。
以為其緣。
故凡有所施之權。
皆為一實。
故雲佛種等也。
△三頌廢權立實。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于道場知已。
導師方便說。
是法者。
即指上知法常無性法字而言也。
謂有世間法。
出世間法。
聖人法。
凡夫法。
清淨法。
染污法。
有漏法。
無漏法。
如是諸法。
雖則千差萬别種種不同。
而皆當體全即實相。
莫不住于真如法位之中。
所謂唯一真如實相。
故言是法住法位也。
世間相常住者。
相有世間生相。
有世間住相。
有世間異相。
有世間滅相。
常住者。
常即不生不滅。
住即無去無來。
若諸法不住于法位。
則無論世間相非常住。
即出世間相亦非常住。
今皆既住真如法位。
則無論出世間相是常住。
即世間相亦常住。
何者。
以一切法。
若以情見觀之。
則有生住異滅之相。
若以真如法位論之。
則悉皆實相。
無有一法不真。
無有一相非實。
故即生相。
而實不生。
乃至即滅相。
而實不滅也。
良繇法位是常住。
故諸法住于法位。
亦複常住。
所以世間相常住也。
總而言之。
是法住法位。
唯是諸法實相而已。
世間相常住。
亦複是諸法實相而已。
此法位常住。
諸佛于是得道之場。
已能證知。
自既知已。
還須導人。
但機不契。
故方便說。
既雲方便。
乃即權是實。
則實立也。
既即權是實。
實外無權。
則權廢矣。
故名廢權立實也。
△三頌現在三。
初頌開權顯實。
天人所供養。
現在十方佛。
其數如恒沙。
出現于世間。
安隐衆生故。
亦說如是法。
如是法者。
即權法也。
以其衆生樂小。
先施權法。
以安隐之。
亦之一字。
對上過未而言。
謂施權佛佛同耳。
此約權而釋也。
若約權實并釋。
如是法者。
即權實法也。
衆生樂小。
施三權法。
而安隐之。
衆生機熟。
說一實法。
而安隐之。
初句所安隐。
次句能安隐。
以此權實之法。
安隐大小之機。
則三世皆然。
故雲亦說也。
△二頌為實施權。
知第一寂滅。
以方便力故。
雖示種種道。
其實為佛乘。
知第一寂滅者。
謂諸佛以自行實智。
了知諸法。
悉皆實相。
非三乘九界七種方便。
故言第一。
諸法之體。
本來自寂。
不複更寂。
本來是滅。
不複更滅。
故言寂滅也。
餘可知。
△三頌廢權立實。
知衆生諸行。
深心之所念。
過去所習業。
欲性精進力。
及諸根利鈍。
以種種因緣。
譬喻亦言辭。
随應方便說。
知之一字。
即化他權智。
為照了也。
諸行。
是外身之所行。
心念。
是内心之所念也。
過去等三句。
釋明上之諸行及心念也。
此是知機。
以種種下。
正明說法也。
既言方便說者。
則權自廢矣。
權若廢。
而實自立也。
△三頌重明釋迦二。
初頌略開顯。
今我亦如是。
安隐衆生故。
以種種法門。
宣示于佛道。
我以智慧力。
知衆生性欲。
方便說諸法。
皆令得歡喜。
頌重明釋迦有二。
此略頌開顯。
次舍利弗下。
廣頌開顯。
有此廣略二番者。
不無其意。
蓋如來預知法說。
唯是上根得悟。
中下猶迷。
還須喻說。
然喻乃由法而立。
法則須喻而明。
方得法喻相成。
而無不齊也。
若不明法者。
因喻而得解。
既得解喻。
自知法矣。
故此中略頌。
為下喻說中總譬作本。
下廣頌。
為下喻說中别譬作本也。
初略又二。
初一行是顯實。
次一行是開權。
初中種種者。
即是權也。
佛道者。
即是實也。
既言種種法顯示于佛道。
則所顯之實。
乃即權而實也。
次中智慧者。
即是實也。
諸法者。
即是權也。
既言以智慧力而說諸法。
則所開之權。
乃即實而權也。
皆令歡喜者。
由方便而顯真實。
無明若破。
中道即顯。
便得登歡喜地之初住位。
故雲皆令歡喜。
則知此句。
即開佛知見之異名也。
以開佛知見。
對十住故。
本文大意如此。
若為下譬本而言。
兩行中。
我之一字。
為下長者譬之本。
安隐。
為下火宅譬之本。
以安隐對不安隐也。
衆生。
為下五百人譬之本。
種種。
為下一門譬之本。
知衆生性欲。
為下三十子譬之本也。
△二頌廣開顯四。
初舍利弗去。
至大悲心。
頌申明方便。
次我始去。
至亦當作佛。
頌開權顯實。
三如三世去。
至優昙華。
頌歎法希有。
四汝等下。
至卷盡。
頌勸信不虛。
初又二。
初示相。
舍利弗當知。
我以佛眼觀。
見六道衆生。
貧窮無福慧。
入生死險道。
相續苦不斷。
深著于五欲。
如牦牛愛尾。
以貪愛自蔽。
盲瞑無所見。
不求大勢佛。
及與斷苦法。
深入諸邪見。
以苦欲舍苦。
初一行。
示衆生濁相。
我以佛眼觀者。
釋迦如來。
于法身地中。
以無緣大悲。
而觀衆生也。
若是觀于六道衆生。
應是法眼。
何言佛眼。
此有二義。
一舉勝以攝劣。
佛眼勝。
法眼劣故。
所以不言法眼。
而言佛眼也。
二者。
如來五眼。
一眼中觀。
四眼入佛眼。
同名佛眼。
故不言法眼。
而言佛眼也。
貧窮無福慧者。
非無世間衣食受用之福。
及世智辨聰之慧。
乃是無出世法财故貧。
無功德莊嚴故窮。
既其貧窮。
故無如來所有之大福德大智慧也。
次入生死二句。
示命濁相。
以其色心連持不斷。
所似摧年減壽。
朝生暮死。
展轉無窮。
而諸苦相續不斷也。
三深着下一行。
示煩惱濁相。
如牦牛者。
衆生貪愛五欲。
緻使亡于法身。
喪于慧命。
猶如牦牛之愛尾。
而亡失身命也。
四不求下二句。
示劫濁相。
佛能斷衆生之難斷。
破衆生之難破。
有大勢力。
故稱大勢。
不求佛。
即不見佛。
不求法。
即不聞法。
既無佛法。
唯是四濁。
聚在一時。
成一劫濁也。
五深入下二句。
示見濁相。
邪見是苦因。
而此苦因。
必招苦東。
計此邪見苦因。
還欲舍此苦果。
故曰以苦欲舍苦也。
△二出意。
為是衆生故。
而起大悲心。
所以如來本意。
欲直說一乘。
但為此五濁衆生。
機宜不契。
故如來以大悲心。
而先說方便也。
故曰為是(雲雲)。
△二頌開權顯實二。
初我始去。
十七行半開權。
次舍利弗當知去。
六行顯實。
初又二。
初六行半隐實。
次十一行施權。
初又二。
初四行半。
大乘拟宜。
次二行無機息化。
初又二。
初三七思惟。
我始坐道場。
觀樹亦經行。
于三七日中。
思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