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一之四

關燈
是事。

    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

    衆生諸根鈍。

    着樂癡所盲。

    如斯之等類。

    雲何而可度。

     我始等者。

    若論如來。

    久遠所證。

    本中之本。

    焉有于始。

    良繇如來自既久證。

    還以大悲。

    懷念衆生。

    欲令同證如來之所證。

    故垂于本中之迹。

    及以迹中之迹。

    不妨于無始而言始也。

    言我始者。

    即今日釋迦。

    一代施化。

    最初坐道場時也。

    然有大小。

    二時不同。

    如來本一。

    由機不同。

    故有大小。

    若見千丈舍那身。

    于七寶座。

    說修多羅。

    此即大始。

    若見丈六劣應身。

    于生草座。

    說四阿含。

    此即小始。

    今言始者。

    乃大始也。

    坐道場。

    而觀樹經行者。

    既坐于道場已。

    則當說法度生。

    若欲說法。

    必先鑒機。

    故内心思惟籌量。

    而觀樹經行也。

    既坐樹下成道。

    故觀機還觀其樹。

    既依其地成道。

    故觀機還經行其地。

    此無他如古所謂。

    報樹地之恩也。

    所得智慧者。

    即佛之知見也。

    不可心思言議。

    故微妙。

    非九界三乘所及。

    故第一也。

    雲何而可度者。

    正是思惟之謂。

    非是棄絕之詞。

    正欲度之。

    乃不勝躊躇耳。

    意謂不知如何方法。

    能令衆生鈍根者得利。

    乃至癡盲者得明。

    而得開佛之知見也。

     △二諸天請轉。

     爾時諸梵王。

    及諸天帝釋。

    護世四天王。

    及大自在天。

    并餘諸天衆。

    眷屬百千萬。

    恭敬合掌禮。

    請我轉法輪。

     諸天請轉者。

    既知如來思惟觀機。

    必當說法。

    故請如來轉大法輪。

    而利濟也。

     △二無機息化。

     我即自思惟。

    若但贊佛乘。

    衆生沒在苦。

    不能信是法。

    破法不信故。

    墜于三惡道。

    我甯不說法。

    疾入于涅槃。

     此謂衆生不契大化也。

    言沒苦者。

    即是鈍根衆生。

    著于五欲之樂。

    而為無明之所盲瞽。

    故曰沒在苦也。

    此衆生。

    必不能信一佛乘法。

    不信必謗。

    謗必堕苦。

    言我甯不說法者。

    如來說法。

    本欲衆生得樂。

    今乃不唯無樂。

    而反墜苦。

    不若不說矣。

    故雲我甯不說法等也。

     △二施權二。

    初念同諸佛。

    二随順施小。

    初二。

    初釋迦正念。

     尋念過去佛。

    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

    亦應說三乘。

     尋念者。

    尋即随也。

    謂息大化之時。

    随即念同諸佛。

    亦應先施于小。

    故曰尋念(雲雲)。

     △二諸佛慰喻二。

    初歎同。

     作是思惟時。

    十方佛皆現。

    梵音慰喻我。

    善哉釋迦文。

    第一之導師。

    得是無上法。

    随諸一切佛。

    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

    最妙第一法。

    為諸衆生類。

    分别說三乘。

     言善哉等者。

    若直說一乘。

    則不得名善。

    若但說三乘。

    則不名第一。

    今先說三乘。

    次說一乘。

    還會三乘。

    同入一乘。

    故言善哉釋迦第一導師也。

     △二出意。

     小智樂小法。

    不自信作佛。

    是故以方便。

    分别說諸果。

    雖複說三乘。

    但為教菩薩。

     △二随順施小三。

    初随順。

     舍利弗當知。

    我聞聖師子。

    深淨微妙音。

    稱南無諸佛。

    複作如是念。

    我出濁惡世。

    如諸佛所說。

    我亦随順行。

     聖師子者。

    十方佛是聖中聖。

    人中師子也。

    深淨微妙者。

    以十方佛。

    證三德為深。

    斷五住為淨。

    非九界所知為微。

    不違實相為妙。

    所以能慰釋迦。

    先開權。

    後顯實。

    今欲贊其能說之人。

    不贊其所說之音也。

    南無者。

    此雲皈命。

    亦雲救我。

    亦雲敬從。

    此中唯敬從之義耳。

     △二施小。

     思惟是事已。

    即趣波羅奈。

    諸法寂滅相。

    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

    為五比丘說。

    是名轉法輪。

    便有涅槃音。

    及以阿羅漢。

    法僧差别名。

     諸法寂滅等者。

    此法已寂。

    不複更寂。

    已滅不複更滅。

    此真空之相也。

    尚不可以心思。

    那可得以語議。

    故曰諸法(雲雲)。

    然有因緣。

    亦可得說。

    所以假方便。

    而為五人。

    說小乘涅槃也。

    故曰以方便(雲雲)。

    言便有涅槃音者。

    即是如來說四谛法竟。

    問陳如雲。

    汝知否。

    陳如雲。

    我已知。

    汝解否。

    我已解。

    故言便有涅槃音也。

    險如但得初果。

    此是分證涅槃也。

     △三釋疑。

     從久遠劫來。

    贊示涅槃法。

    生死苦永盡。

    我常如是說。

     疑如文句釋。

    言久遠者。

    蓋昔日十六王子。

    覆講法華。

    結緣已後。

    退大取小。

    及乎中間相值。

    一一調停。

    至于今日。

    王城開顯。

    一聞得悟。

    按彼可見。

    不爾說。

    何為久遠也。

     △二顯實二。

    初明大乘機發。

     舍利弗當知。

    我見佛子等。

    志求佛道者。

    無量千萬億。

    鹹以恭敬心。

    皆來至佛所。

    曾從諸佛聞。

    方便所說法。

     佛子等者。

    非指菩薩為佛子。

    乃指二乘人。

    一經開顯。

    即能承紹如來大乘家業。

    故稱佛子也。

     △二明如來演說四。

    初作念。

     我即作是念。

    如來所以出。

    為說佛慧故。

    今正是其時。

     如來所以出。

    出之一字。

    有二義。

    一是如來出現世間之出。

    二是如來從三昧起。

    出定之出也。

    如來出世出定。

    所以唯欲說佛知見。

    今乃正當可說之時。

    故雲如來所以出。

    所以出者。

    即出之所以也。

     △二揀機。

     舍利弗當知。

    鈍根小智人。

    著相憍慢者。

    不能信是法。

     鈍根等者。

    鈍根故智小。

    著相故憍慢。

    如斯之人。

    那堪信受。

    蓋即指五千退座者也。

    故前雲是小智已出。

    及增上慢人退亦佳矣。

     △三正說。

     今我喜無畏。

    于諸菩薩中。

    正直舍方便。

    但說無上道。

     喜無畏者。

    喜者喜此在會之衆。

    無複枝葉。

    唯有貞實。

    無畏者。

    若小智在座。

    聞必不信。

    不信生謗。

    生謗堕苦。

    則我有畏。

    今既退去。

    故無畏也。

    舍方便者。

    即是廢權也。

     △四結益。

     菩薩聞是法。

    疑網皆已除。

    千二百羅漢。

    悉亦當作佛。

     疑網除者。

    謂如來入定放光。

    現種種瑞。

    菩薩亦皆有疑。

    不知是何因緣。

    如堕于網而不能出。

    今開三顯一之說。

    疑既釋。

    如除網一般。

    故雲疑網除也。

    菩薩既其疑除。

    則亦當作佛。

    羅漢既其作佛。

    則亦除疑網。

    文互顯耳。

    又菩薩言其疑網除。

    舉其能斷權疑。

    羅漢言其當作佛。

    舉其能生實信也。

     △三頌歎法希有二。

    初頌如是法妙。

     如三世諸佛。

    說法之儀式。

    我今亦如是。

    說無分别法。

     如三世等者。

    初則為實施權。

    次乃開權顯實。

    後則廢權立實。

    此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設化之儀則法式。

    故曰如三世(雲雲)。

    無分别法者。

    以法體是妙。

    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故言無分别法也。

     △二頌時乃說之三。

    初法。

     諸佛興出世。

    懸遠值遇難。

    正使出于世。

    說是法複難。

    無量無數劫。

    聞是法亦難。

    能聽是法者。

    斯人亦複難。

     總明四難。

    初二句。

    明佛出世難。

    并值佛亦難。

    所謂諸佛出世。

    我沉論。

    我出世時。

    佛滅度。

    故值佛是難也。

    次正使下二句。

    明說妙法難。

    如今釋迦雖出于世。

    而四十年來。

    或兼或但或對或帶。

    逗留四十餘年。

    至于今日。

    猶然三請三止。

    才為之說。

    豈不難乎。

    次無量下二句。

    明聞妙法難。

    法音曆耳。

    無論迷解。

    總名聞法。

    如五千人。

    如來正當許說。

    而乃禮佛退去。

    故聞是妙法亦複難也。

    次能聽下二句。

    明聽妙法難。

    聞已信解。

    而能受持。

    名之為聽。

    如今世尊長行重頌。

    一一廣明五佛開顯。

    此但得上根信解。

    而中下猶迷。

    故能聽是法者亦複難也。

    雖雲聞聽皆難。

    聞不及聽。

    聽則深于聞也。

     △二喻。

     譬如優昙華。

    一切皆愛樂。

    天人所希有。

    時時乃一出。

     時乃出者。

    謂是其時。

    方乃應時。

    而得出也。

    故雲時時乃一出。

    此一行偈義。

    總喻上之四難(雲雲)。

     △三合。

     聞法歡喜贊。

    乃至發一言。

    則為已供養。

    一切三世佛。

    是人甚希有。

    過于優昙華。

     合頌此經乃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出世本懷。

    是故聞之。

    而發言稱贊。

    則是以法供養一切佛矣。

    言過于優昙華者。

    優昙三千年一現。

    則定限有于時分。

    若聞法能贊之人。

    則不定其時分。

    而必有者。

    故言過也。

    又聞法。

    是合上第三聞法難。

    歡喜贊。

    是合上第四聽法難。

    聞聽難。

    過于優昙。

    值佛說法。

    其難亦然。

    舉後攝前。

    故但言後二難也。

     △四頌勸信不虛三。

    初頌正勸。

     汝等勿有疑。

    我為諸法王。

    普告諸大衆。

    但以一乘道。

    教化諸菩薩。

    無聲聞弟子。

    汝等舍利弗。

    聲聞及菩薩。

    當知是妙法。

    諸佛之秘要。

     此頌文有二番。

    初明能說之人是法王。

    法王所說。

    自當信也。

    次明所說之法是秘要。

    秘要之法。

    亦當信也。

    言秘要者。

    四十年來。

    曾未顯說。

    故言秘。

    諸佛出世本懷。

    唯此一事。

    故言要也。

     △二頌敦逼。

     以五濁惡世。

    但樂着諸欲。

    如是等衆生。

    終不求佛道。

    當來世惡人。

    聞佛說一乘。

    迷惑不信受。

    破法堕惡道。

    有慚愧清淨。

    志求佛道者。

    當為如是等。

    廣贊一乘道。

     此頌文有三番。

    初一行。

    明現在着欲之人。

    不當為說也。

    次一行。

    明未來惡人。

    亦不當為說也。

    後一行。

    明若現若未。

    有慚愧者。

    當為廣說。

    此三番。

    重重敦逼令信。

    則知着欲及惡人。

    自不為說。

    今既為說。

    正如來之深心。

    豈可不生信乎。

    如若不信。

    何異于着欲及惡人乎。

    所以警?而敦逼也。

    慚愧清淨者。

    若上慢人。

    未得謂得。

    未證謂證。

    乃是無慚愧。

    與不清淨者。

    若非是上慢。

    即名有慚愧清淨也。

     △三頌結顯。

     舍利弗當知。

    諸佛法如是。

    以萬億方便。

    随宜而說法。

    其不習學者。

    不能曉了此。

    汝等既已知。

    諸佛世之師。

    随宜方便事。

    無複諸疑惑。

    心生大歡喜。

    自知當作佛。

     初一行半結開權。

    二一行半結顯實。

    諸佛法如是者。

    謂法爾先施權也。

    其不習學者二句。

    謂其不能了權。

    乃為實而施也。

    蓋深體權實相即者。

    為習學耳。

    次汝等下結顯實。

    謂汝等既知諸佛随宜所說。

    皆為一實。

    則無複疑三乘之權。

    不即一乘之實也。

    若疑三不即一。

    則二乘不知自當作佛矣。

    今既了知全三即一。

    則自知作佛。

    而當生大歡喜也。

    釋方便品竟。

     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一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