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二之二

關燈
空無相等涅槃之樂也。

    則知自在二句。

    勸知苦斷集也。

    乘是下。

    勸修道也。

    便得等。

    勸證滅也。

    上來雖不次第。

    合勸示證三轉。

    無不具也。

    然此勸示證三。

    乃據大分而言。

    若細推之。

    三皆互有。

    如初示中。

    言勿貪五欲。

    莫住三界。

    即是勸也。

    速出三界。

    當得三乘。

    即是證也。

    二證中。

    言保任此事。

    指三乘為此事。

    即是示也。

    但當勤修精進。

    即是勸也。

    三勸中。

    言此三乘法。

    即是示也。

    便得安隐快樂。

    即是證也。

     △三合諸子受行。

    上喻是三乘合明。

    此則開說為三。

    三文皆應内有智性句。

    智即析空之智。

    性即宿世習性耳。

    此過去也。

    從佛下。

    現世因教生解也。

    教即聲聞四谛。

    緣覺因緣。

    菩薩六度也。

    殷勤下。

    依解起行也。

    析之又析。

    斷惑顯理為勤耳。

    自求下。

    從行入證也。

    此系三文大同者。

    故先揭出。

    分文為三。

    初合聲聞乘。

     舍利弗。

    若有衆生。

    内有智性。

    從佛世尊。

    聞法信受。

    殷勤精進。

    欲速出三界。

    自求涅槃。

    是名聲聞乘。

    如。

    彼諸子。

    為求羊車。

    出于火宅。

     言從佛世尊聞法。

    合上聞父所說玩好之物也。

    信受。

    合上适其願故心各勇銳也。

    殷勤精進。

    合上互相推排也。

    欲速出三界。

    合上競共馳走也。

    自求涅槃。

    合上出宅也。

    下去二文。

    例之可見。

    羊車者。

    羊則不顧後群。

    譬聲聞但自利。

    而不利他故也。

     △二合緣覺乘。

     若有衆生。

    從佛世尊。

    聞法信受。

    殷勤精進。

    求自然慧。

    樂獨善寂。

    深知諸法因緣。

    是名辟支佛乘。

    如彼諸子。

    為求鹿車。

    出于火宅。

     言求自然慧者。

    緣覺所觀因緣之境。

    非佛羅漢天人作依。

    本來有者。

    所觀境既自然。

    能觀智亦自然。

    也。

    如獨覺之觀。

    華則如是開。

    葉則如是落。

    此華開葉落。

    莫非因緣。

    皆出乎自然。

    無有造作于其間也。

    言深知諸法因緣者。

    若但知一切諸法。

    皆從因緣而生。

    何名深知。

    以其能順觀生起。

    逆觀還滅。

    觀過去。

    則破于常。

    觀未來。

    則破于斷。

    故言深知也。

    鹿車者。

    鹿則并馳并顧。

    譬緣覺。

    雖在自行。

    亦能度眷屬故也。

     △三合菩薩乘。

     若有衆生。

    從佛世尊。

    聞法信受。

    勤修精進。

    求一切智。

    佛智。

    自然智。

    無師智。

    如來知見。

    力無所畏。

    愍念安樂。

    無量衆生。

    利益天人。

    度脫一切。

    是名大乘。

    菩薩求此乘故。

    名為摩诃薩。

    如彼諸子。

    為求牛車。

    出于火宅。

     言一切智者。

    即内外法明。

    無不曉了。

    名一切智。

    此是因中所修之智。

    佛智。

    是果上所克之智。

    即三藏果頭所得之智也。

    自然智。

    是果後施化所起之智。

    能因機設教。

    以教逗機。

    機教相合。

    莫不稱适。

    故名自然智。

    無師智者。

    以小乘所明。

    但得一佛化世。

    無二佛并化者。

    既唯一佛出世。

    則更無有能為佛之師者。

    故名無師智也。

    言愍念安樂者。

    愍念即是大悲。

    安樂即是得樂。

    舉愍念之大悲。

    則知必拔于苦。

    舉安樂之得樂。

    則知必有大慈。

    此乃绮文耳。

    是名大乘者。

    此菩薩。

    于當教中。

    望二乘。

    亦得名大也。

    牛車者。

    牛有兼運之力。

    譬菩薩則有化他之功故也。

     △三合等賜大車譬二。

    初提譬。

     舍利弗。

    如彼長者。

    見諸子等。

    安隐得出火宅。

    到無畏處。

    自惟财富無量。

    等以大車。

    而賜諸子。

     △二正合。

    前譬說科。

    立長者歡喜。

    今正合中。

    科立免難。

    然由諸子免難。

    所以長者歡喜。

    故初免難。

    合上歡喜也。

    二如來下。

    合上等賜。

    略不合第二索車。

    第四受行。

    蓋既免難。

    則必索車。

    既等賜已。

    則必受行。

    二正二傍。

    舉正攝傍。

    故但合初之與三。

    文為二。

    初合免難。

     如來亦複如是。

    為一切衆生之父。

    若見無量億千衆生。

    以佛教門。

    出三界苦。

    怖畏險道。

    得涅槃樂。

     出三界苦。

    合上安隐得出也。

    以佛教門。

    合上皆于四衢道中也。

    得涅槃樂。

    合上露地而坐無複障礙也。

    言以佛教門等者。

    即三乘同佛。

    一四谛教。

    聲聞則以苦為初門。

    緣覺則以集為初門。

    菩薩則以道為初門。

    同出三界也。

    又可聲聞以佛四谛教門。

    緣覺以佛因緣教門。

    菩薩以佛六度教門。

    各出三界也。

     △二合等賜。

    上有三科。

    今具合之。

    但不次第。

    又分為三。

    初超合釋所以。

     如來爾時便作是念。

    我有無量無邊智慧。

    力無畏等。

    諸佛法藏。

    是諸衆生。

    皆是我子。

    等與大乘。

    不令有人。

    獨得滅度。

    皆以如來滅度。

    而滅度之。

     言我有無量法藏。

    合上财富無量悉皆充溢也。

    是諸衆生。

    皆是我子。

    合上今此幼童皆是吾子也。

    等與大車。

    不令有人等。

    合上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

    及合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别也。

    言獨得滅度。

    即小乘滅度也。

    小乘但滅見思。

    但度分段。

    故言獨。

    如來滅度。

    不但滅于見思。

    亦且滅于無明。

    不但度于分段。

    亦且度于變易也。

    又獨得二字。

    對皆以二字看。

    以上譬文有二。

    我财物無極。

    不應與下劣。

    皆是吾子。

    不宜與差别。

    今合亦二。

    以如來滅度度之。

    合上不應與下劣。

    不令獨得滅度。

    合上不應與差别也。

     △二追合正等賜。

     是諸衆生。

    脫三界者。

    悉與諸佛。

    禅定解脫等。

    娛樂之具。

     諸佛禅定等者。

    禅是出世上上禅。

    定是首楞嚴定。

    解脫是不思議大解脫。

    不同上勸示證中之禅定。

    彼是三藏之教也。

     △三追合示車體。

     皆是一相一種。

    聖所稱歎。

    能生淨妙第一之樂。

     一相。

    合上法身為體。

    謂一切諸法。

    雖有三千性相不同。

    然舉一法。

    則法法皆真。

    舉一相。

    則相相皆實。

    同一真如實相。

    法身之理體。

    故言一相也。

    一種。

    合上般若為宗。

    即般若妙慧。

    一切種智也。

    能生淨妙第一之樂。

    合上解脫為用。

    言依法身之理。

    而起般若之智。

    以般若之智。

    而契法身之理。

    理智冥契時。

    自然生于解脫自在之樂。

    無惑不破。

    故曰淨。

    無德不備。

    故言妙。

    三乘九界。

    所不能及。

    故言第一也。

    又一相者。

    言法身理體。

    本無異相。

    由衆生情執不同。

    故于一相中。

    凡夫執為有相。

    二乘執為空相。

    菩薩執為中相。

    是皆異相。

    非一相也。

    蓋體本來湛寂。

    故非凡夫之有相。

    非二乘之空相。

    非菩薩之中相。

    乃是一相。

    而此一相。

    即是實相。

    實相無相。

    強名一相耳。

    一種者。

    般若妙智。

    本無異種。

    亦由衆生情執不同。

    故于一種中。

    凡夫則成有漏種。

    二乘則成無漏種。

    菩薩則成亦漏亦無漏種。

    是皆異種。

    非一種也。

    蓋智體本自凝然。

    故非凡夫有漏種。

    二乘無漏種。

    菩薩亦漏亦無漏種。

    乃是一種。

    然般若本來無種。

    強名一種耳。

    言淨妙第一之樂者。

    凡夫有漏。

    所有之樂。

    乃是世俗。

    垢而非淨。

    二乘無漏。

    所有之樂。

    乃是偏空。

    是粗而非妙。

    菩薩亦漏亦無漏。

    所有之樂。

    乃是次第有上。

    而非第一。

    大解脫樂不然。

    不同凡夫之垢樂。

    二乘之粗樂。

    故言妙樂。

    不同菩薩次第有上之樂。

    故言第一樂也。

    又一相合體。

    一種合宗。

    聖所稱歎合用。

    淨妙第一。

    乃是總明三德。

    般若照了。

    故言淨。

    解脫運用。

    故言妙。

    法身中極。

    故言第一也。

     △四合長者不虛譬二。

    初提譬。

     舍利弗。

    如彼長者。

    初以三車誘引諸子。

    然後但與大車。

    寶物莊嚴。

    安隐第一。

    然彼長者。

    無虛妄之咎。

     △二帖合二。

    初正合。

     如來亦複如是。

    無有虛妄。

    初說三乘。

    引導衆生。

    然後但以大乘。

    而度脫之。

     如來等者。

    意謂上長者。

    許三車與一車。

    我如來已問。

    爾身子已答。

    一答免難。

    二答與大。

    無有虛妄明矣。

    我先施三。

    後唯一實。

    亦如長者免難與大。

    皆無虛妄。

    故曰亦複(雲雲)。

     △二出意。

     何以故。

    如來有無量智慧。

    力無所畏。

    諸法之藏。

    能與一切衆生。

    大乘之法。

    但不盡能受。

     △三結答。

     舍利弗。

    以是因緣。

    當知諸佛。

    方便力故。

    于一佛乘。

    分别說三。

     上如來領答有三。

    初叙意。

    即是斥前許後。

    二正說。

    即是立譬合法。

    今第三乃是結答願為四衆說其因緣之問也。

    言以是等者。

    意謂汝前問雲。

    願為說其因緣。

    令離疑悔。

    今我始自譬喻。

    終于合法。

    以長者三車一車之淺淺喻。

    喻如來三乘一乘之深深法。

    所明者。

    無非前三後一之因緣。

    則汝等四衆。

    應以決了無疑矣。

    故曰以是(雲雲)。

     △二偈頌二。

    初頌正說。

    二汝舍利弗下。

    頌勸信。

    初正中。

    不頌前之叙意。

    後之結答。

    但頌中之正說。

    分二。

    初頌立譬。

    二頌合法。

    初又二。

    初頌總譬。

    譬上倏然火起。

    焚燒舍宅。

    略不頌一門及三十子。

    以火宅。

    即兼一門。

    五百人。

    即兼三十子。

    以門不離宅。

    子不出人故也。

    二是時宅主下。

    頌别譬。

    初文分為五。

    初正頌譬本。

     佛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譬如長者。

    有一大宅。

    其宅久故。

    而複頓弊。

    堂舍高危。

    柱根摧朽。

    梁棟傾斜。

    基陛隤毀。

    牆壁圮坼。

    泥塗阤落。

    覆苫亂墜。

    椽梠差脫。

    周障屈曲。

    雜穢充遍。

    有五百人。

    止住其中。

     初一句。

    頌上有大長者。

    有一大宅去。

    頌上其家廣大。

    有五百人。

    頌上多諸人衆。

    合法者。

    長者。

    即是如來。

    火宅。

    即是三界。

    此三界。

    雖是如來之化境。

    亦是衆生之所有。

    由衆生最初一念不覺。

    結暗為色。

    想成國土。

    其來久矣。

    故言其宅久故。

    雖則成土而住。

    必歸于壞空。

    故言而複頓弊。

    頓即委頓。

    弊即壞弊也。

    在上為堂。

    如上二界。

    居下為舍。

    猶如欲界。

    又此三界。

    總皆危殆。

    故高危。

    已上三句。

    是總明三界。

    次柱根下三句。

    是别明三界。

    柱根去地不遠。

    如色界去欲界不遠。

    梁棟構架于空。

    如無色界最居其上。

    基陛。

    則全依于地。

    如欲界也。

    三界雖則上下不同。

    而統屬無常不久。

    便歸敗壞。

    故言摧朽傾斜。

    及隤毀也。

    牆壁下四句。

    别明三界所有之四大也。

    牆壁譬地大。

    終不牢固。

    故言圮拆。

    泥塗譬水大。

    終不堅凝。

    故言阤落。

    覆苫譬風大。

    終歸散壞。

    故言亂墜。

    椽梠譬火大。

    終須熄滅。

    故言差脫也。

    周障下二句總結。

    謂三界不離四大四大不離三界。

    同一無常不淨。

    故言周障屈曲雜穢充遍也。

    五百人。

    頌上多諸人衆。

    即指五道也。

    以三界唯五道所住。

    故曰止住其中也。

     △二譬明欲界。

    然此文中。

    或約三毒而釋。

    或以六識而明。

    或将四倒為合。

    或舉十惡消文。

    皆非經意。

    唯約十使而解。

    乃巧合佛心。

    何以見之。

    即如經雲。

    諸佛出于五濁惡世故。

    于一佛乘。

    分别說三。

    言五濁者。

    所謂見濁。

    煩惱濁。

    命濁。

    衆生濁。

    及劫濁也。

    今明五利。

    即是見濁。

    五鈍。

    即是煩惱濁。

    此二是能燒。

    所燒即是命濁衆生濁。

    四濁具足。

    即成劫濁。

    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