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二之二

關燈
實無異。

    若有衆生。

    不知苦本。

    深着苦因。

    不能暫舍。

    為是等故。

    方便說道。

    諸苦所因。

    貪欲為本。

    若滅貪欲。

    無所依止。

    滅盡諸苦。

    名第三谛。

    為滅谛故。

    修行于道。

    離諸苦縛。

    名得解脫。

    是人于何。

    而得解脫。

    但離虛妄。

    名為解脫。

    其實未得。

    一切解脫。

    佛說是人。

    未實滅度。

    斯人未得。

    無上道故。

    我意不欲。

    令至滅度。

     此乃四谛文也。

    所以施小者。

    意謂由衆生智小。

    又複深著于五欲。

    是故不得已。

    為逗小機。

    而施于小。

    而如來之意。

    不在于小也。

    有雲。

    方便說道之道字。

    非是道谛。

    道即言耳。

    若作道谛。

    一文則有二道谛。

    然作道谛。

    義亦無妨。

     △三明總結大小。

     我為法王。

    于法自在。

    安隐衆生。

    故現于世。

     謂何以如來。

    欲大即說大。

    欲小即說小。

    欲引小歸大。

    即引小以歸大。

    是故結雲。

    為法王得自在也。

    由于大小權實法中得大自在。

    故能如是也。

    自雖得法自在。

    還欲以所得者。

    教化一切。

    故現于世。

    然現世之意。

    唯在安隐衆生。

    是故先施于三。

    後乃說一。

    而皆不虛也。

     △二頌勸信。

    有此勸信一文者。

    如來法譬二周已竟。

    有上根如身子者。

    則于法說中。

    已能信解。

    有中根如四大弟子者。

    今聞譬說中。

    亦必能信解。

    若下根者。

    雖聞法喻二周。

    猶未能信。

    而生疑謗者。

    或亦有之。

    故如來乃廣為勸信。

    初則明能信此經。

    是不退轉。

    次則明二乘所不及也。

    次則約因中罪根而勸。

    所謂颦戚而懷疑惑。

    必當招于罪報。

    約果上罪報而勸。

    所謂其人命終。

    必當淪堕三途。

    後乃廣明。

    可為宣說之相。

    故此重重發明。

    蓋欲已信者堅固。

    未信者生信。

    欲謗者不謗也。

    然此一文。

    亦非無因而有。

    究其根源。

    上法說重頌。

    不虛中。

    有以五濁惡世。

    但樂着諸欲等二偈。

    故此廣頌中。

    勿妄宣傳也。

    又有慚愧清淨一偈。

    故此廣頌中。

    當為宣說也。

    分文為二。

    初标舉。

     汝舍利弗。

    我此法印。

    為欲利益。

    世間故說。

    在所遊方。

    勿妄宣傳。

     言法印者。

    此經乃諸佛。

    出世本懷。

    由茲而暢。

    衆生佛之知見。

    從是而開。

    所謂三世不易。

    十界同遵者。

    豈非楷定而不可易乎。

    故曰法印(雲雲)。

     △二釋成三。

    初有益故說。

     若有聞者。

    随喜頂受。

    當知是人。

    阿惟越緻。

    若有信受。

    此經法者。

    是人已曾。

    見過去佛。

    恭敬供養。

    亦聞是法。

    若人有能。

    信汝所說。

    則為見我。

    亦見于汝。

    及比丘僧。

    并諸菩薩。

     是人阿惟越緻者。

    即不退轉也。

    以其因聞而信解。

    必能由解起行。

    由行入證。

    一登初住。

    便是念不退。

    故曰阿惟越緻。

    言已曾見佛者。

    此經乃一切諸佛出世本懷。

    故能信此經者。

    已曾供養過去佛也。

    言信汝所說者。

    如來是能說之佛。

    此經是所說之法。

    故信所說之法。

    即見能說之佛也。

    既見能說之佛。

    則亦見影響。

    發起。

    當機。

    結緣者。

    故雲見我(雲雲)。

    此一文中。

    具有三意。

    初是不退菩薩。

    二見過去三寶。

    三見現在三寶也。

     △二結前起後。

     斯法華經。

    為深智說。

    淺識聞之。

    迷惑不解。

    一切聲聞。

    及辟支佛。

    于此經中。

    力所不及。

    汝舍利弗。

    尚于此經。

    以信得入。

    況餘聲聞。

    其餘聲聞。

    信佛語故。

    随順此經。

    非己智分。

     初二句結前。

    次淺識下起後。

    言以信得入等者。

    舍利弗。

    雖智慧第一。

    然是小乘智慧。

    故不能入佛智慧。

    而能入者。

    皆由信力。

    非智力也。

    又身子已斷見思。

    若按位開顯。

    即圓家七信。

    已得相似。

    從相似而入初住。

    則能了佛智慧。

    故言以信得入也。

     △三勿妄宣傳。

    非止其勿傳。

    謂傳于可傳。

    若不可傳者。

    勿妄傳也。

    為二。

    初明不可傳。

    二若有利根下。

    明可傳初為三。

    初明不可說人。

     又舍利弗。

    憍慢懈怠。

    計我見者。

    莫說此經。

    凡夫淺識。

    深着五欲。

    聞不能解。

    亦勿為說。

     言憍慢等者。

    即計我見之外道。

    及着五欲之凡夫也。

     △二明不信受罪。

    初從此若人下六行。

    明謗經故以堕地獄。

    二從地下十六行半。

    明從地獄出以為畜生。

    三若得下七行。

    明從畜生出還得為人。

    四如斯下九行。

    明為人猶值八難。

    是則如車之輪。

    若環之回。

    了無休息者。

    此乃因其不信法華經之功。

    所以果上之報如是也。

    文分為四。

    初堕地獄。

     若人不信。

    毀謗此經。

    則斷一切。

    世間佛種。

    或複颦蹙。

    而懷疑惑。

    汝當聽說。

    此人罪報。

    若佛在世。

    若滅度後。

    其有诽謗。

    如斯經典。

    見有讀誦。

    書持經者。

    輕賤憎嫉。

    而懷結恨。

    此人罪報。

    汝今複聽。

    其人命終。

    入阿鼻獄。

    具足一劫。

    劫盡更生。

    如是展轉。

    至無數劫。

     言斷世間佛種者。

    如舉手低頭。

    一華一蓋。

    皆成佛道。

    此明世間緣因之佛種。

    若不信之。

    則斷世間緣因佛種也。

    若有聞法。

    無不成佛。

    此明世間了因之佛種。

    若不信之。

    則斷世間了因佛種也。

    然正因佛種。

    似不可斷。

    緣了既斷。

    正由何顯。

    是則世間正因佛種。

    而亦斷矣。

    故曰則斷一切(雲雲)。

     △二作畜生。

     從地獄出。

    當堕畜生。

    若狗野幹。

    其形??瘦。

    黧黮疥癞。

    人所觸娆。

    又複為人。

    之所惡賤。

    常困饑渴。

    骨肉枯竭。

    生受楚毒。

    死被瓦石。

    斷佛種故。

    受斯罪報。

    若作馲駝。

    或生驢中。

    身常負重。

    加諸杖捶。

    但念水草。

    餘無所知。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有作野幹。

    來入聚落。

    身體疥癞。

    又無一目。

    為諸童子。

    之所打擲。

    受諸苦痛。

    或時緻死。

    于此死已。

    更受蟒身。

    其形長大。

    五百由旬。

    聾騃無足。

    宛轉腹行。

    為諸小蟲。

    之所咂食。

    晝夜受苦。

    無有休息。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言堕狗野幹者。

    此法華經。

    自當尊重生信者。

    而苟且不信。

    反生毀謗。

    故堕狗中。

    以狗性是苟且故。

    此法華經。

    自當果勇起信受持。

    而因循不信。

    反生诽謗。

    故堕野幹。

    以野幹之性。

    是柔弱故也。

    生駝驢中。

    此經乃正中正大之乘。

    若生謗不信。

    則成邪乘。

    故堕駝驢中也。

    又無一目者。

    此經明一切衆生。

    皆得開佛知見。

    若生疑起謗。

    則所見是偏。

    故作野幹。

    而又隻一目也。

    受蟒身者。

    以其蟒然無知不信。

    而謗此經故。

    言小蟲咂食者。

    由其因中。

    謗此經時。

    前人無知。

    亦有信其謗者。

    今乃堕為蟲身而受苦。

    故還食其肉也。

     △三轉為人。

     若得為人。

    諸根闇鈍。

    矬陋??躄。

    盲聾背伛。

    有所言說。

    人不信受。

    口氣常臭。

    鬼魅所著。

    貧窮下賤。

    為人所使。

    多病痟瘦。

    無所依怙。

    雖親附人。

    人不在意。

    若有所得。

    尋複忘失。

    若修醫道。

    順方治病。

    更增他疾。

    或複緻死。

    若自有病。

    無人救療。

    設服良藥。

    而複增劇。

    若他反逆。

    抄劫竊盜。

    如是等罪。

    橫罹其殃。

     諸根闇鈍等者。

    能信此經。

    則諸根通利。

    今既不信生謗。

    故諸根闇鈍能信此經。

    則長大姝好。

    手足柔軟。

    今既不信。

    故身則矬陋。

    手足??躄也。

    能信此經。

    則父母所生眼。

    徹見大千。

    耳徹聞大千。

    今既不信。

    故目盲。

    而耳聾也。

    能信此經。

    則口中常出青蓮華等香。

    今既不信故口常臭也。

    能信此經。

    則諸天日夜衛護。

    今既不信。

    故為鬼所著也。

    能信此經。

    當以人天上供而供養之。

    今既不信。

    故貧窮下賤也。

    能信此經。

    則諸天童子。

    以為給使。

    今既不信。

    故反為人所使也。

    餘列之可見。

     △四逢八難。

     如斯罪人。

    永不見佛。

    衆聖之王。

    說法教化。

    如斯罪人。

    常生難處。

    狂聾心亂。

    永不聞法。

    于無數劫。

    如恒河沙。

    生辄聾啞。

    諸根不具。

    常處地獄。

    如遊園觀。

    在餘惡道。

    如己舍宅。

    駝驢豬狗。

    是其行處。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若得為人。

    盲聾喑啞。

    貧窮諸衰。

    以自莊嚴。

    水腫幹痟。

    疥癞癰疽。

    如是等病。

    以為衣服。

    身常臭處。

    垢穢不淨。

    深着我見。

    增益瞋恚。

    淫欲熾盛。

    不擇禽獸。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狂聾等者。

    能信此經。

    則意根能知資生業等皆順正法。

    今既不信。

    故心亂也。

    能信此經。

    則所有音聲能遍滿三千大千。

    還能聞三千大千之聲。

    今既不信。

    故生辄聾啞也。

    已上皆謗法之所招感。

    乃實然之事。

    非是譬喻。

    亦非表法。

    而作此解也。

     △三明通共結歸。

     告舍利弗。

    謗斯經者。

    若說其罪。

    窮劫不盡。

    以是因緣。

    我故語汝。

    無智人中。

    莫說此經。

     初一行。

    是結不信之罪。

    次一行。

    是結不可傳之人也。

     △二明可傳三。

    初總明福慧。

     若有利根。

    智慧明了。

    多聞強識。

    求佛道者。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人曾見。

    億百千佛。

    植諸善本。

    深心堅固。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初一行半明慧。

    有慧之人。

    不同凡夫之淺見。

    而能信受。

    故當為說。

    次一行半明福。

    有福之人。

    不同外道之我見。

    故亦當為說也。

     △二别舉六度為六。

    初明精進。

     若人精進。

    常修慈心。

    不惜身命。

    乃可為說。

     △二明禅定。

     若人恭敬。

    無有異心。

    離諸凡愚。

    獨處山澤。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又舍利弗。

    若見有人。

    舍惡知識。

    親近善友。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謂善友者。

    即是能知淺深。

    禅定之人。

    因其舍惡知識。

    故言近者。

    乃善友也。

     △三明持戒。

     若見佛子。

    持戒清潔。

    如淨明珠。

    求大乘經。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四明忍辱。

     若人無瞋。

    質直柔軟。

    常愍一切。

    恭敬諸佛。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五明布施。

     複有佛子。

    于大衆中。

    以清淨心。

    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

    說法無礙。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衆中說法等者。

    即以法财。

    施一切也。

    既曰種種。

    則說權矣。

    又曰無礙。

    則說實也。

    以能權實相即。

    故稱無礙也。

     △六明智慧。

     若有比丘。

    為一切智。

    四方求法。

    合掌頂受。

    但樂受持。

    大乘經典。

    乃至不受。

    餘經一偈。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如人至心。

    求佛舍利。

    如是求經。

    得已頂受。

    其人不複。

    志求餘經。

    亦未曾念。

    外道典籍。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言如人至心等者。

    此則見其求法之心切。

    故乃可為說也。

     △三通共結歸。

     告舍利弗。

    我說是相。

    求佛道者。

    窮劫不盡。

    如是等人。

    則能信解。

    汝當為說。

    妙法華經。

     言窮劫不盡者。

    當知法華實相之體。

    豎則徹乎三際。

    橫則亘乎十方。

    先天地而不見其始。

    後天地而不見其終。

    不可以心言而思議者。

    故若有生疑而起謗。

    信生而受持。

    說其所得之罪福。

    亦可窮劫不能盡也。

    釋譬喻品竟。

     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二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