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二之二

關燈
三句。

    頌示相。

    妙寶好車者。

    即三藏三乘。

    所有道品涅槃。

    能運出九十五種邪法。

    及三界六道生死。

    顯偏真理。

    故言妙寶好車。

    非是一佛乘妙寶好車也。

    次汝等出來一句。

    頌勸修。

    三吾為下。

    頌作證。

    言造作此車者。

    三乘本是方便所設。

    而無實體。

    故言造作也。

     △三頌諸子受行。

     諸子聞說。

    如此諸車。

    即時奔競。

    馳走而出。

    到于空地。

    離諸苦難。

     無複見思集因以為障礙。

    故言到于空地。

    無複分段苦果。

    以為楚毒。

    故言離諸苦難也。

     △三頌等賜大車譬四。

    初頌長者歡喜。

     長者見子。

    得出火宅。

    住于四衢。

    坐師子座。

    而自慶言。

    我今快樂。

    此諸子等。

    生育甚難。

    愚小無知。

    而入險宅。

    多諸毒蟲。

    魑魅可畏。

    大火猛??。

    四面俱起。

    而此諸子。

    貪樂嬉戲。

    我已救之。

    令得脫難。

    是故諸人。

    我今快樂。

     坐師子座者。

    由三乘子。

    出于三界。

    到無畏處。

    已得安隐。

    則如來亦得無畏。

    故雲坐師子座也。

    自慶快樂者。

    言其小能受行。

    若為說大。

    亦必受行。

    又既得于小。

    便可從小。

    引歸于大。

    又所得之小。

    若一開顯。

    全即是大。

    具此多意。

    如來自知。

    三乘不知。

    故但自慶。

    此言快樂也。

    長行中。

    四衢中露地坐屬子。

    此中屬父。

    以小乘既出三界。

    同佛證故。

    所以前後互顯耳。

    然泰然快樂。

    皆在父也。

    以唯父知。

    子不知故。

    生育等者。

    于二萬億佛所教大。

    如生。

    中間退大。

    還以小接。

    如育。

    愚。

    以大無知而退。

    小。

    以小無知而取。

    故稱愚小無知。

    我已救之等者。

    蓋如來欲以佛之智慧。

    令其遊戲。

    秪由執小不契。

    且以方便三乘小法誘之。

    得出三界故也。

     △二頌諸子索車。

     爾時諸子。

    知父安坐。

    皆詣父所。

    而白父言。

    願賜我等。

    三種寶車。

    如前所許。

    諸子出來。

    當以三車。

    随汝所欲。

    今正是時。

    惟垂給與。

     釋如文。

     △三頌長者等賜三。

    初超頌釋所以。

     長者大富。

    庫藏衆多。

    金銀琉璃。

    砗磲碼瑙。

     言大富者。

    頌上财富無量諸藏充溢等。

    略不頌皆是子文耳。

    金銀等。

    譬如來教理智斷行位因果。

    無不具足也。

     △二正頌示車體三。

    初頌示法身為體。

     以衆寶物。

    造諸大車。

    莊校嚴飾。

    周匝欄楯。

    四面懸鈴。

    金繩交絡。

    真珠羅網。

    張施其上。

    金華諸纓。

    處處垂下。

    衆彩雜飾。

    周匝圍繞。

    柔軟缯纩。

    以為茵褥。

    上妙細氎。

    價值千億。

    鮮白淨潔。

    以覆其上。

     言造諸大車者。

    此中與上造作此車之造不同。

    此謂素法身。

    人人本具。

    若無功德以為莊嚴。

    則天龍所忽者。

    須從性起修。

    加于緣了嚴飾。

    是故言造也。

    上妙細氎。

    譬觀練等禅。

    皆實相也。

     △二頌示般若為宗。

     有大白牛。

    肥壯多力。

    形體姝好。

    以駕寶車。

     △三頌示解脫為用。

     多諸傧從。

    而侍衛之。

     △三追頌正等賜。

     以是妙車。

    等賜諸子。

     上長行中。

    有等賜諸子各一大車。

    今合可見。

     △四頌諸子歡喜。

     諸子是時。

    歡喜踴躍。

    乘是寶車。

    遊于四方。

    嬉戲快樂。

    自在無礙。

     言乘是寶車等者。

    即以三德佛乘。

    而為所觀之境。

    還以此境。

    發乎能觀之智。

    以境發智。

    以智照境。

    觀行功成。

    自能從相似。

    而入于分證。

    自初住已至十地。

    位位能顯三德。

    能破無明。

    故言乘是寶車等也。

    是則未登住前。

    以三德智。

    照三德境。

    但名乘車。

    登住已去。

    乃是乘已而遊也。

    既至十地。

    則能任運流入妙覺果海。

    故言自在無礙。

    四方。

    即四十位也。

     △二頌合法二。

    初頌合總譬。

     告舍利弗。

    我亦如是。

    衆聖中尊。

    世間之父。

    一切衆生。

    皆是吾子。

    深着世樂。

    無有慧心。

    三界無安。

    猶如火宅。

    衆苦充滿。

    甚可怖畏。

    常有生老。

    病死憂患。

    如是等火。

    熾然不息。

     一切衆生是子者。

    上總譬中。

    子有五百三十不同。

    五百。

    是如來正因之子。

    三十。

    是如來緣了之子。

    今總頌之。

    故言一切皆是也。

    以其退大取小。

    故言無慧心也。

    生老等四。

    是苦果之火。

    憂患二字。

    乃集因之火。

    由集因而招苦果。

    從苦果還起集因。

    故言熾然不息。

    餘可知矣。

     △二頌合别譬四。

    初頌合長者行救譬。

     如來已離。

    三界火宅。

    寂然閑居。

    安處林野。

    今此三界。

    皆是我有。

    其中衆生。

    悉是吾子。

    而今此處。

    多諸患難。

    唯我一人。

    能為救護。

     如來已離等者。

    以如來能親近無量諸佛。

    盡行諸佛無量道法。

    故論其煩惱。

    則見思與無明皆盡。

    論其生死。

    則分段與變易俱亡。

    故能已離三界也。

    既離三界。

    所居者。

    乃是寂光真境。

    無諸愦鬧。

    故言寂然等也。

    雖自證得。

    然為大悲所熏。

    還當示入三界而度衆生也。

    則三界。

    乃是所化之境。

    衆生。

    乃是所有之子矣。

    故言三界是我等也。

    唯我能救者。

    顯非他佛能度也。

    以由如來于二萬億佛所。

    為下一乘圓種。

    則已成其始矣。

    中間退大之時。

    還以小接。

    則已成其中矣。

    今日王城為說法華。

    令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乃是成其終矣。

    結緣是我釋迦。

    至于度脫。

    亦是我釋迦。

    自始至終。

    種熟脫三。

    不關他佛。

    故言唯我能救也。

     △二頌合舍幾用車譬二。

    初頌合舍幾。

     雖複教诏。

    而不信受。

    于諸欲染。

    貪着深故。

     言教诏者。

    即于華嚴會上。

    唱言奇哉奇哉。

    一切衆生。

    皆有如來智慧德性等。

    小機在座。

    不見不聞。

    既不見聞。

    何由信受。

    即頌長行中但東西馳走等也。

    于諸下。

    明不信之由耳。

     △二頌合用車。

     以是方便。

    為說三乘。

    令諸衆生。

    知三界苦。

    開示演說。

    出世間道。

    是諸子等。

    若心決定。

    具足三明。

    及六神通。

    有得緣覺。

    不退菩薩。

     長行有三。

    即念用方便。

    施設三車。

    諸子受行也。

    今具頌之。

    初一句。

    頌念用方便。

    二一行一句。

    頌施設三車。

    三一行二句。

    頌諸子受行。

    初可知。

    次言令知三界苦果者。

    即是令其知于世間苦因苦果也。

    開示出世間者。

    即是令其知于出世因果也。

    三中言是諸子等者。

    既聞所說三乘。

    乃逗小機。

    便能信受而起行。

    故言是諸子等也。

    決定者。

    确實也。

    謂聲聞确實。

    則依四谛而起行。

    乃至菩薩确實。

    則依六度而起行也。

    由行而入證。

    故有具足三明六通。

    有得聲聞乘者。

    有得緣覺乘者。

    有得菩薩乘者。

    不退。

    即三十四心。

    位不退也。

     △三頌合等賜大車譬。

     汝舍利弗。

    我為衆生。

    以此譬喻。

    說一佛乘。

    汝等若能。

    信受是語。

    一切皆當。

    成得佛道。

    是乘微妙。

    清淨第一。

    于諸世間。

    為無有上。

    佛所悅可。

    一切衆生。

    所應稱贊。

    供養禮拜。

    無量億千。

    諸力解脫。

    禅定智慧。

    及佛餘法。

    得如是乘。

    令諸子等。

    日夜劫數。

    常得遊戲。

    與諸菩薩。

    及聲聞衆。

    乘此寶乘。

    直至道場。

    以是因緣。

    十方谛求。

    更無餘乘。

    除佛方便。

     長行偈頌。

    法喻皆四。

    今唯合長者等賜。

    上亦有三。

    即正等賜。

    示車體。

    釋所以也。

    今先合釋所以。

    即汝舍利弗等二行也。

    次合示車體。

    即是乘等三行也。

    三合正等賜。

    即得如等三行也。

    初釋所以中。

    上有二。

    亦具合之。

    初行。

    是财多義即合财富無量也。

    次行。

    是子多義。

    即合何況諸子也。

    初中言。

    以此譬喻等者。

    唯指白牛車。

    以譬一佛乘也。

    言一佛乘者。

    能運歸三德秘藏。

    而此佛乘。

    論其能诠之教。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而教是一。

    論其所诠之理。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而理是一。

    論其所起之行。

    正直舍方便。

    但說無上道。

    而行是一。

    論其能修之人。

    若有聞是法。

    無不成佛道。

    而人是一。

    故名一佛乘也。

    既為衆生。

    說一佛乘。

    合财多義明矣。

    次言信受是語等者。

    信此所說教理行人。

    無不皆一。

    無不皆妙也。

    既能信受。

    即知若有聞法。

    成佛無疑。

    三乘鹹是一乘。

    九界皆歸佛界。

    有何不當成佛者哉。

    故言一切(雲雲)。

    既一切皆得成佛。

    合子多義。

    亦明矣。

    次是乘等。

    合示車體。

    上有三。

    即三德體宗用也。

    今雖文不次第。

    亦具有之。

    初句總合。

    清淨去别合。

    初句合般若。

    于諸下合法身。

    無量下合解脫。

    分文如此。

    今總合釋之。

    是乘等者。

    三德佛乘。

    雖是如來所證。

    而衆生介爾心中。

    無不具足。

    故言微。

    即衆生之所具。

    而為諸佛之所證。

    故言妙。

    五住二死。

    無不究盡。

    故言清淨。

    九界三乘。

    所不能及。

    故言第一。

    諸佛本懷。

    大事因緣。

    唯此而已。

    故雲佛所悅可。

    既是諸佛本懷大事因緣。

    乃一切衆生開示悟入者。

    所以一切衆生應稱贊。

    應供養。

    應禮拜也。

    無量等者。

    明一佛乘具足諸法也。

    及佛餘法。

    指權法也。

    是則車體白牛仆從無不合也。

    次得如是去三行。

    合正等賜。

    初一行。

    合各賜諸子。

    次二行。

    合等一大車。

    上喻中。

    唯此二句。

    非科文也。

    得如是乘者。

    若以凡情而論。

    則日夜。

    是短是促。

    劫數。

    是長是延。

    若悟此佛乘。

    而為修習之時。

    則全理發乎行。

    以行契乎理。

    從性而起修。

    全修而歸性。

    理行修性。

    既其一緻。

    則長短延促。

    亦複無殊。

    而不見日夜為促短。

    亦不見劫數為延長。

    故言得如是乘(雲雲)。

     △四頌合長者不虛譬二。

    初正釋。

     告舍利弗。

    汝諸人等。

    皆是吾子。

    我則是父。

    汝等累劫。

    衆苦所燒。

    我皆濟拔。

    令出三界。

    我雖先說。

    汝等滅度。

    但盡生死。

    而實不滅。

    今所應作。

    唯佛智慧。

     汝等累劫等者謂既汝等是子。

    我則是父。

    則父之所有。

    亦是子有。

    何以不說于大。

    而說于小耶。

    是故釋雲。

    汝等累劫(雲雲)。

    則知為苦所燒。

    機宜不契。

    且說于小。

    令出三界也。

    我雖等者。

    謂既是但為濟拔。

    令出三界而已。

    則所說非是究竟。

    故雲我雖(雲雲)。

    既昔所說三乘。

    非是究竟。

    則何所作。

    乃是究竟故。

    雲今所應作(雲雲)。

    若大乘之智慧。

    則不但盡于分段。

    亦且盡于變易。

    故是究竟也。

    則知說三權處元為一實。

    顯一實處。

    全即三權。

    是故一三皆不虛也。

     △二轉解三。

    初明即權而實。

     若有菩薩。

    于是衆中。

    能一心聽。

    諸佛實法。

    諸佛世尊。

    雖以方便。

    所化衆生。

    皆是菩薩。

     能一心聽者。

    以己之妙智。

    聞佛所說之智慧。

    如水合水。

    如空合空。

    故言一心也。

    雖以方便等者。

    如來本意。

    唯在真實。

    由機不契。

    且說方便。

    當知方便。

    全即真實。

    故利根菩薩。

    能一心聽。

    即于方便。

    而得真實也。

    如是則說小大。

    皆無虛妄明矣。

     △二明說權所以。

     若人小智。

    深着愛欲。

    為此等故。

    說于苦谛。

    衆生心喜。

    得未曾有。

    佛說苦谛。

    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