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二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玩好等者。
道谛為可修之玩好。
涅槃為可證之玩好。
三界六道之所無。
故希有。
九十五種之所少。
故難得也。
汝若不取後必憂悔者。
若不修于道。
則煩惱何由而破。
若不證于滅。
則生死何由而斷。
故今若不修證者。
後必為煩惱生死之所逼迫。
而生諸憂悔也。
以玩好等。
喻勸轉四谛雲。
此是苦。
汝應知。
乃至此是滅。
汝應證也。
△二示相。
如此種種。
羊車鹿車牛車。
今在門外。
可以遊戲。
言如此等者。
上未曾實指。
玩好者雲何物。
今言種種者。
即指出三車不同。
以喻三乘為種種耳。
又三乘人。
各有修證不同。
亦名種種也。
今在門外者。
三乘乃是方便所說。
在于一實智之外也。
可以遊戲者。
雖在實智之外。
而是方便所施。
若能依之。
煩惱可破。
生死可斷。
戒定慧之道可修。
空無相無作之滅可證也。
今指三車。
喻示轉四谛雲。
此是苦。
可知相。
乃至此是滅。
可證相也。
△三作證。
汝等于此火宅。
宜速出來。
随汝所欲。
皆當與汝。
言随汝所欲等者。
汝欲聲聞乘。
我即與聲聞乘。
乃至汝欲菩薩乘。
我即與菩薩乘。
所謂我今為汝。
保任此事。
終不虛妄也。
此喻證轉四谛雲。
此是苦。
我已知。
不複更知。
汝亦應知。
乃至此是滅。
我已證。
不複更證。
汝亦應證。
講說時深得此旨。
方稱文意耳。
△三諸子受行。
爾時諸子。
聞父所說。
珍玩之物。
适其願故。
心各勇銳。
互相推排。
競共馳走。
争出火宅。
此爾時者。
即是三乘種性之子。
聞佛說小乘空無相無作之涅槃。
戒定慧之道品。
是以小法。
而逗退大取小之機。
故稱适其所願也。
心各等者。
由适所願。
故三乘人。
皆依之而為修習。
聲聞乘。
則以苦為初門而發心。
緣覺乘。
則以集為初門而發心。
菩薩乘。
則以道為初門而發心。
各皆勇猛銳利。
故言勇銳。
既發心已。
自乃修觀。
雖有三乘不同。
唯一析空。
故言互相推排。
推即推尋谛理。
排即排伏見思。
即是三乘人。
同以柝空之觀。
析之又析。
而欲明于理。
欲斷于惑也。
推音摧推也。
競共馳走者。
三乘人。
有帶果而行因者。
有望果而行因者。
有伏惑而行因者。
故言競共馳走也。
三乘所因不同為競。
所行又同為共也。
争出火宅者。
聲聞斷正使。
而出火宅。
緣覺侵習氣。
而出火宅。
菩薩以三十四心。
頓斷見思習氣。
而出火宅也。
言争者。
後勝前故。
△三等賜大車譬四。
初長者歡喜。
是時長者。
見諸子等。
安隐得出。
皆于四衢道中。
露地而坐。
無複障礙。
其心泰然。
歡喜踴躍。
安隐得出者。
謂三乘人。
既出三界火宅。
則不為見思煩惱。
分段生死之所燒害。
而得安隐也。
皆于等者。
又三乘人。
皆于四谛中。
發心起行。
既破見思。
不為煩惱所覆。
遂乃保證偏空。
不複前進也。
真谛之理。
了然可見。
故言無複障礙也。
其心泰然者。
如來見諸子。
于三界中。
樂着戲嬉。
為火所燒。
内心即大驚怖。
那得泰然。
今見三乘子。
于三界火宅。
安隐得出。
則不為火所燒。
故如來之心。
遂乃泰然也。
歡喜者。
非喜其得小也。
如來意謂。
小化既能信受修證。
若以大化。
彼亦必能信受修證。
既已得小。
即從小引歸于大。
又所得之小。
若一經開顯。
全即是大。
故即歡喜踴躍也。
△二諸子索車。
時諸子等。
各白父言。
父先所許。
玩好之具。
羊車鹿車牛車。
願時賜與。
若就文言。
羊車鹿車牛車。
願時賜與。
則是索于三乘小車。
以由三乘子。
聞于如來所許。
适其願故。
乃争出宅。
既許而不見與。
故索先許之三乘。
此正當二酥之時也。
如來于阿含會上。
施三乘教。
才至方等。
即假他方菩薩彈斥。
然三乘人。
猶居本位。
止宿草庵。
此是方等索小也。
般若會上。
如來命轉教時。
猶執真未忘。
無心希取。
此是般若索小也。
天台雲索大者。
蓋取義也。
于方等中。
聞彈斥褒歎。
恥小慕大。
若言慕大。
此即方等時索大也。
般若時。
雖無心希取。
然大乘家業。
已得領知。
若言領知。
此即般若時索大也。
問。
如來許三車。
但喻小乘。
既出三界。
已得三車。
小不應複索。
隻知三車是小。
既已得之。
尚不知大。
何更索大。
答。
三車雖喻小乘。
本為大乘作方便者。
雖出三界得證涅槃。
而阿含中。
已受密彈。
則知所得之小。
似未的當。
故更複有索大之義。
若二酥。
既經彈斥。
及夫轉教。
自應索大也。
△三長者等賜三。
初正等賜。
舍利弗。
爾時長者。
各賜諸子。
等一大車。
各賜大車者。
謂諸子雖索三乘。
如來賜與之時。
随其索聲聞乘者。
亦與之一佛乘。
乃至索菩薩乘者。
亦與之一佛乘。
故言各賜諸子等一大車也。
蓋未開顯以前。
則三乘是三乘。
一乘是一乘。
兩不相同。
法華高會。
一經開顯。
即三乘而是一乘。
除一乘外。
無有三乘可得。
安有聲聞緣覺及以菩薩乘耶。
故諸子雖索于三。
而如來則等賜于一也。
△二示車體。
既有理體。
必當依理而起行。
行成則能起于種種之用也。
文分三。
初示法身為體。
其車高廣。
衆寶莊校。
周匝欄楯。
四面懸鈴。
又于其上。
張設幰蓋。
亦以珍奇雜寶。
而嚴飾之。
寶繩交珞。
垂諸華纓。
重敷婉筵。
安置丹枕。
言車者。
即一佛乘也。
高廣者。
蓋一佛乘。
無别有體。
全以十法界。
而為其體。
上則窮于一切諸佛而高。
下則該乎九界衆生而廣。
然即高是廣。
即廣是高。
即高而廣者。
蓋一切諸佛所證。
無别有證。
全證九界衆生之具。
故即諸佛之高。
而是衆生之廣也。
即廣而高者。
蓋九界衆生所具。
無别有具。
全具一切諸佛之證。
故即衆生之廣。
而是諸佛之高也。
故雲阿鼻依正。
全處極聖之自心。
毗盧身土。
不逾下凡之一念。
此則凡聖一如。
染淨一緻。
全九界而是佛界。
即三乘而是一乘。
其體豈不高且廣哉。
則知大車之大。
即高廣為大也。
衆寶等者。
即車體莊嚴。
以喻法身體中具一切功德也。
所言法身者。
法即三千之法。
身以積聚為義。
于一念中。
具足三千諸佛。
而三千諸佛。
全在一念顯現。
所謂法身也。
若言清淨法身。
體不具衆德者。
此乃别教一途。
所觀清淨真如之法身。
若夫圓教。
則一清淨一切清淨。
有何一法而不具足。
故法身為一佛乘之體。
其體具足種種功德。
猶如大車之種種莊嚴也。
言衆寶莊校者。
即一佛乘體。
具足無量功德法财。
還以功德法财。
而嚴乎一佛乘體。
如大車之衆寶莊校也。
一佛乘體中。
具足無量陀羅尼門。
而無惡不遮。
無善不持。
如欄楯也。
一佛乘體。
具足四無礙辯。
如懸鈴也。
一佛乘體。
具足無緣大慈。
遍覆法界。
而此大慈。
還以無量善法。
而為嚴飾。
如車有蓋以寶嚴飾也。
一佛乘中。
具足四弘誓願。
如繩交絡也。
具足無量不思議因行。
如華纓也。
具足百千三昧觀練薰修等禅。
如重敷婉筵也。
具足法界諸行。
如置于枕也。
△二示般若為宗。
駕以白牛。
膚色充潔。
形體姝好。
有大筋力。
行步平正。
其疾如風。
上法身。
乃是理體。
若依體而起乎行。
則還當以般若妙智導之。
如大車駕以白牛也。
蓋白為衆色之本。
牛有運載之力。
譬般若為衆德之本。
有觀照之功也。
般若能照一切。
而無德不滿。
如白牛之膚充。
般若能遮一切。
而無惑不破。
如白牛之色潔。
般若能證一切之所難證。
如白牛之形體姝好。
般若能行一切之所難行。
如白牛之有大筋力也。
般若則止觀并明。
而無欠缺。
謂以止止乎散。
以觀觀乎昏。
昏散鹹盡。
非單輪隻翼之可比。
正如白牛之行步平正。
而無偏頗。
則能任運流入。
速至薩婆若海。
故雲其疾如風也。
△三示解脫為用。
又多仆從。
而侍衛之。
依體修行。
則能起于種種解脫之用。
具足一切方便波羅蜜。
稱機适化。
左之右之。
無何不是。
如大車之多仆從。
以給左右也。
然一大車。
三德圓顯。
不可思議若此。
△三釋所以。
謂諸子索三。
而如來何故各與一耶。
故釋明索三與一之所以也。
文為二。
初正釋。
所以者何。
是大長者。
财富無量。
種種諸藏。
悉皆充溢。
而作是念。
我财物無極。
不應以下劣小車。
與諸子等。
今此幼童。
皆是吾子。
愛無偏黨。
我有如是七寶大車。
其數無量。
應當等心。
各各與之。
不宜差别。
所以者何。
乃是标徴。
是大長者下。
方是正釋。
初明如來具足無量功德法财。
則所與者。
不應下劣小車也。
今此下。
明三乘皆是往昔結緣之子。
則與不宜差别也。
初言種種諸藏者。
如來具有理智行三。
皆含法界。
故言諸藏。
皆依三千實相。
故言種種。
謂如來所證。
不思議三千實相之妙理。
體稱法界。
無所不含。
即所證之理是藏也。
如來能契。
不思議三千實相之妙智。
亦複體稱法界。
而無不含。
即能契之智是藏也。
如來所起。
不思議三千實相之妙行。
亦複全體法界。
而無不含。
即所起之行是藏也。
如此諸藏。
自己證得。
故言充。
還以自證。
而化于他。
令他亦證己所證。
故言溢也。
次言幼童者。
昔雖教大。
而今悉忘。
大機全微。
故言童。
言皆是子者。
今雖取小。
昔曾受大。
則天性相關。
于如來有父道存焉。
故是子也。
既皆是子。
愛豈偏黨。
故言愛無偏黨。
言七寶大車者。
所有七方便乘。
一經開顯。
全體是一佛乘。
故言七寶大車也。
應當等心等者。
若此吾子。
彼非吾子。
則與有差别。
亦是所應。
今既皆是子。
豈可有二心于其間。
此與之小。
彼與之大耶。
故言應當等心(雲雲)。
△二轉解。
所以者何。
以我此物。
周給一國。
猶尚不匮。
何況諸子。
謂畢竟何以與車。
不應下劣。
心不差别耶。
是故解雲。
以我此物等也。
長者謂我财物。
周給一國之人。
尚不能匮。
此财極多矣。
豈應與劣。
而國人尚不匮。
況于一家。
既同一家。
則皆是子矣。
豈應與有差别耶。
合法者。
如來謂我以功德法财。
遍與法界一切。
猶尚不乏。
言此法财極多矣。
豈應與于小乘。
又何況皆昔結緣之子。
豈可與有差别耶。
故在長者。
雖則先許三車。
終乃等賜大車。
在如來。
雖則先說三乘。
終乃會歸一佛乘也。
△四諸子歡喜。
是時諸子。
各乘大車。
得未曾有。
非本所望。
言非本所望者。
本昔所望。
秪欲破于見思。
出于分段。
證于偏真。
今乃更能破于無明。
出于變易。
證于中道。
故非本之所望也。
是則昔所未有者今有之。
昔所未得者今得之。
故曰得未曾有(雲雲)。
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二之一
道谛為可修之玩好。
涅槃為可證之玩好。
三界六道之所無。
故希有。
九十五種之所少。
故難得也。
汝若不取後必憂悔者。
若不修于道。
則煩惱何由而破。
若不證于滅。
則生死何由而斷。
故今若不修證者。
後必為煩惱生死之所逼迫。
而生諸憂悔也。
以玩好等。
喻勸轉四谛雲。
此是苦。
汝應知。
乃至此是滅。
汝應證也。
△二示相。
如此種種。
羊車鹿車牛車。
今在門外。
可以遊戲。
言如此等者。
上未曾實指。
玩好者雲何物。
今言種種者。
即指出三車不同。
以喻三乘為種種耳。
又三乘人。
各有修證不同。
亦名種種也。
今在門外者。
三乘乃是方便所說。
在于一實智之外也。
可以遊戲者。
雖在實智之外。
而是方便所施。
若能依之。
煩惱可破。
生死可斷。
戒定慧之道可修。
空無相無作之滅可證也。
今指三車。
喻示轉四谛雲。
此是苦。
可知相。
乃至此是滅。
可證相也。
△三作證。
汝等于此火宅。
宜速出來。
随汝所欲。
皆當與汝。
言随汝所欲等者。
汝欲聲聞乘。
我即與聲聞乘。
乃至汝欲菩薩乘。
我即與菩薩乘。
所謂我今為汝。
保任此事。
終不虛妄也。
此喻證轉四谛雲。
此是苦。
我已知。
不複更知。
汝亦應知。
乃至此是滅。
我已證。
不複更證。
汝亦應證。
講說時深得此旨。
方稱文意耳。
△三諸子受行。
爾時諸子。
聞父所說。
珍玩之物。
适其願故。
心各勇銳。
互相推排。
競共馳走。
争出火宅。
此爾時者。
即是三乘種性之子。
聞佛說小乘空無相無作之涅槃。
戒定慧之道品。
是以小法。
而逗退大取小之機。
故稱适其所願也。
心各等者。
由适所願。
故三乘人。
皆依之而為修習。
聲聞乘。
則以苦為初門而發心。
緣覺乘。
則以集為初門而發心。
菩薩乘。
則以道為初門而發心。
各皆勇猛銳利。
故言勇銳。
既發心已。
自乃修觀。
雖有三乘不同。
唯一析空。
故言互相推排。
推即推尋谛理。
排即排伏見思。
即是三乘人。
同以柝空之觀。
析之又析。
而欲明于理。
欲斷于惑也。
推音摧推也。
競共馳走者。
三乘人。
有帶果而行因者。
有望果而行因者。
有伏惑而行因者。
故言競共馳走也。
三乘所因不同為競。
所行又同為共也。
争出火宅者。
聲聞斷正使。
而出火宅。
緣覺侵習氣。
而出火宅。
菩薩以三十四心。
頓斷見思習氣。
而出火宅也。
言争者。
後勝前故。
△三等賜大車譬四。
初長者歡喜。
是時長者。
見諸子等。
安隐得出。
皆于四衢道中。
露地而坐。
無複障礙。
其心泰然。
歡喜踴躍。
安隐得出者。
謂三乘人。
既出三界火宅。
則不為見思煩惱。
分段生死之所燒害。
而得安隐也。
皆于等者。
又三乘人。
皆于四谛中。
發心起行。
既破見思。
不為煩惱所覆。
遂乃保證偏空。
不複前進也。
真谛之理。
了然可見。
故言無複障礙也。
其心泰然者。
如來見諸子。
于三界中。
樂着戲嬉。
為火所燒。
内心即大驚怖。
那得泰然。
今見三乘子。
于三界火宅。
安隐得出。
則不為火所燒。
故如來之心。
遂乃泰然也。
歡喜者。
非喜其得小也。
如來意謂。
小化既能信受修證。
若以大化。
彼亦必能信受修證。
既已得小。
即從小引歸于大。
又所得之小。
若一經開顯。
全即是大。
故即歡喜踴躍也。
△二諸子索車。
時諸子等。
各白父言。
父先所許。
玩好之具。
羊車鹿車牛車。
願時賜與。
若就文言。
羊車鹿車牛車。
願時賜與。
則是索于三乘小車。
以由三乘子。
聞于如來所許。
适其願故。
乃争出宅。
既許而不見與。
故索先許之三乘。
此正當二酥之時也。
如來于阿含會上。
施三乘教。
才至方等。
即假他方菩薩彈斥。
然三乘人。
猶居本位。
止宿草庵。
此是方等索小也。
般若會上。
如來命轉教時。
猶執真未忘。
無心希取。
此是般若索小也。
天台雲索大者。
蓋取義也。
于方等中。
聞彈斥褒歎。
恥小慕大。
若言慕大。
此即方等時索大也。
般若時。
雖無心希取。
然大乘家業。
已得領知。
若言領知。
此即般若時索大也。
問。
如來許三車。
但喻小乘。
既出三界。
已得三車。
小不應複索。
隻知三車是小。
既已得之。
尚不知大。
何更索大。
答。
三車雖喻小乘。
本為大乘作方便者。
雖出三界得證涅槃。
而阿含中。
已受密彈。
則知所得之小。
似未的當。
故更複有索大之義。
若二酥。
既經彈斥。
及夫轉教。
自應索大也。
△三長者等賜三。
初正等賜。
舍利弗。
爾時長者。
各賜諸子。
等一大車。
各賜大車者。
謂諸子雖索三乘。
如來賜與之時。
随其索聲聞乘者。
亦與之一佛乘。
乃至索菩薩乘者。
亦與之一佛乘。
故言各賜諸子等一大車也。
蓋未開顯以前。
則三乘是三乘。
一乘是一乘。
兩不相同。
法華高會。
一經開顯。
即三乘而是一乘。
除一乘外。
無有三乘可得。
安有聲聞緣覺及以菩薩乘耶。
故諸子雖索于三。
而如來則等賜于一也。
△二示車體。
既有理體。
必當依理而起行。
行成則能起于種種之用也。
文分三。
初示法身為體。
其車高廣。
衆寶莊校。
周匝欄楯。
四面懸鈴。
又于其上。
張設幰蓋。
亦以珍奇雜寶。
而嚴飾之。
寶繩交珞。
垂諸華纓。
重敷婉筵。
安置丹枕。
言車者。
即一佛乘也。
高廣者。
蓋一佛乘。
無别有體。
全以十法界。
而為其體。
上則窮于一切諸佛而高。
下則該乎九界衆生而廣。
然即高是廣。
即廣是高。
即高而廣者。
蓋一切諸佛所證。
無别有證。
全證九界衆生之具。
故即諸佛之高。
而是衆生之廣也。
即廣而高者。
蓋九界衆生所具。
無别有具。
全具一切諸佛之證。
故即衆生之廣。
而是諸佛之高也。
故雲阿鼻依正。
全處極聖之自心。
毗盧身土。
不逾下凡之一念。
此則凡聖一如。
染淨一緻。
全九界而是佛界。
即三乘而是一乘。
其體豈不高且廣哉。
則知大車之大。
即高廣為大也。
衆寶等者。
即車體莊嚴。
以喻法身體中具一切功德也。
所言法身者。
法即三千之法。
身以積聚為義。
于一念中。
具足三千諸佛。
而三千諸佛。
全在一念顯現。
所謂法身也。
若言清淨法身。
體不具衆德者。
此乃别教一途。
所觀清淨真如之法身。
若夫圓教。
則一清淨一切清淨。
有何一法而不具足。
故法身為一佛乘之體。
其體具足種種功德。
猶如大車之種種莊嚴也。
言衆寶莊校者。
即一佛乘體。
具足無量功德法财。
還以功德法财。
而嚴乎一佛乘體。
如大車之衆寶莊校也。
一佛乘體中。
具足無量陀羅尼門。
而無惡不遮。
無善不持。
如欄楯也。
一佛乘體。
具足四無礙辯。
如懸鈴也。
一佛乘體。
具足無緣大慈。
遍覆法界。
而此大慈。
還以無量善法。
而為嚴飾。
如車有蓋以寶嚴飾也。
一佛乘中。
具足四弘誓願。
如繩交絡也。
具足無量不思議因行。
如華纓也。
具足百千三昧觀練薰修等禅。
如重敷婉筵也。
具足法界諸行。
如置于枕也。
△二示般若為宗。
駕以白牛。
膚色充潔。
形體姝好。
有大筋力。
行步平正。
其疾如風。
上法身。
乃是理體。
若依體而起乎行。
則還當以般若妙智導之。
如大車駕以白牛也。
蓋白為衆色之本。
牛有運載之力。
譬般若為衆德之本。
有觀照之功也。
般若能照一切。
而無德不滿。
如白牛之膚充。
般若能遮一切。
而無惑不破。
如白牛之色潔。
般若能證一切之所難證。
如白牛之形體姝好。
般若能行一切之所難行。
如白牛之有大筋力也。
般若則止觀并明。
而無欠缺。
謂以止止乎散。
以觀觀乎昏。
昏散鹹盡。
非單輪隻翼之可比。
正如白牛之行步平正。
而無偏頗。
則能任運流入。
速至薩婆若海。
故雲其疾如風也。
△三示解脫為用。
又多仆從。
而侍衛之。
依體修行。
則能起于種種解脫之用。
具足一切方便波羅蜜。
稱機适化。
左之右之。
無何不是。
如大車之多仆從。
以給左右也。
然一大車。
三德圓顯。
不可思議若此。
△三釋所以。
謂諸子索三。
而如來何故各與一耶。
故釋明索三與一之所以也。
文為二。
初正釋。
所以者何。
是大長者。
财富無量。
種種諸藏。
悉皆充溢。
而作是念。
我财物無極。
不應以下劣小車。
與諸子等。
今此幼童。
皆是吾子。
愛無偏黨。
我有如是七寶大車。
其數無量。
應當等心。
各各與之。
不宜差别。
所以者何。
乃是标徴。
是大長者下。
方是正釋。
初明如來具足無量功德法财。
則所與者。
不應下劣小車也。
今此下。
明三乘皆是往昔結緣之子。
則與不宜差别也。
初言種種諸藏者。
如來具有理智行三。
皆含法界。
故言諸藏。
皆依三千實相。
故言種種。
謂如來所證。
不思議三千實相之妙理。
體稱法界。
無所不含。
即所證之理是藏也。
如來能契。
不思議三千實相之妙智。
亦複體稱法界。
而無不含。
即能契之智是藏也。
如來所起。
不思議三千實相之妙行。
亦複全體法界。
而無不含。
即所起之行是藏也。
如此諸藏。
自己證得。
故言充。
還以自證。
而化于他。
令他亦證己所證。
故言溢也。
次言幼童者。
昔雖教大。
而今悉忘。
大機全微。
故言童。
言皆是子者。
今雖取小。
昔曾受大。
則天性相關。
于如來有父道存焉。
故是子也。
既皆是子。
愛豈偏黨。
故言愛無偏黨。
言七寶大車者。
所有七方便乘。
一經開顯。
全體是一佛乘。
故言七寶大車也。
應當等心等者。
若此吾子。
彼非吾子。
則與有差别。
亦是所應。
今既皆是子。
豈可有二心于其間。
此與之小。
彼與之大耶。
故言應當等心(雲雲)。
△二轉解。
所以者何。
以我此物。
周給一國。
猶尚不匮。
何況諸子。
謂畢竟何以與車。
不應下劣。
心不差别耶。
是故解雲。
以我此物等也。
長者謂我财物。
周給一國之人。
尚不能匮。
此财極多矣。
豈應與劣。
而國人尚不匮。
況于一家。
既同一家。
則皆是子矣。
豈應與有差别耶。
合法者。
如來謂我以功德法财。
遍與法界一切。
猶尚不乏。
言此法财極多矣。
豈應與于小乘。
又何況皆昔結緣之子。
豈可與有差别耶。
故在長者。
雖則先許三車。
終乃等賜大車。
在如來。
雖則先說三乘。
終乃會歸一佛乘也。
△四諸子歡喜。
是時諸子。
各乘大車。
得未曾有。
非本所望。
言非本所望者。
本昔所望。
秪欲破于見思。
出于分段。
證于偏真。
今乃更能破于無明。
出于變易。
證于中道。
故非本之所望也。
是則昔所未有者今有之。
昔所未得者今得之。
故曰得未曾有(雲雲)。
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