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二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薩者。
能稱性起修。
全修歸性。
修性不二。
理行一如。
故名善學也。
△六追頌說法。
如是等大士。
華光佛所化。
如是等者。
可見所說是大乘法也。
長行明說三乘。
此中明說大乘。
互相顯也。
△七超頌壽量。
佛為王子時。
棄國舍世榮。
于最末後身。
出家成佛道。
華光佛住世。
壽十二小劫。
其國人民衆。
壽命八小劫。
出家成佛道者。
既能棄國出家。
則已除悭心。
悭心一除。
生死根斷。
故能于後身。
而成佛道也。
此則以世榮。
而易出世之榮。
然世榮非榮。
出世乃榮也。
△八超頌正像。
佛滅度之後。
正法住于世。
三十二小劫。
廣度諸衆生。
正法滅盡已。
像法三十二。
△九布供舍利。
舍利廣流布。
天人普供養。
△十總結欣慶。
華光佛所為。
其事皆如是。
其兩足聖尊。
最勝無倫匹。
彼即是汝身。
宜應自欣慶。
△五四衆歡喜二。
初叙起。
二陳領。
初二。
初叙衆喜。
爾時四部衆。
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天龍夜叉。
乾闼婆。
阿修羅。
迦樓羅。
緊那羅。
摩睺羅伽等大衆。
見舍利弗。
于佛前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記。
心大歡喜。
踴躍無量。
心大歡喜者。
此四衆八部。
聞于開顯。
已同身子領悟。
而能破無明。
登于初住。
故亦如身子之歡喜踴躍也。
△二叙供養。
各各脫身。
所著上衣。
以供養佛。
釋提桓因。
梵天王等。
與無數天子。
亦以天妙衣。
天曼陀羅華。
摩诃曼陀羅華等。
供養于佛。
所散天衣。
住虛空中。
而自回轉。
諸天伎樂。
百千萬種。
于虛空中。
一時俱作。
雨衆天華。
各脫衣散華等。
皆有所表。
初脫衣供佛者。
衣有縛脫之義。
乃表即縛而脫也。
此四衆八部。
未聞開顯之前。
有為見思所縛者。
有為塵沙所縛者。
有為無明所縛者。
猶如衣之縛身。
今既聞開顯已。
能了知即人天乘而是佛乘。
即方便法而是真實法。
各各皆能悟入。
而不為見思所縛。
亦不為塵沙所縛。
亦不為無明所縛。
猶如身之脫衣。
故即脫上衣。
以供養佛。
而佛是大解脫人。
故表即縛而是脫也。
次以天華供養者。
乃表即因即果也。
蓋華是因。
又此天子。
未開顯之前。
但知天因能克天果而已。
今聞開顯。
則知即天因而能克于如來之果。
故以天華。
而供于佛。
佛是極果之人。
故表即因而是果也。
言天衣空回轉者。
乃表全修在性也。
蓋所修妙行。
元從第一義空而起。
如衣在空。
今以起修。
而還歸于性。
如衣在空而轉。
故以天衣空轉。
而表全修歸性也。
伎樂空中俱作者。
乃表全性起修也。
謂于第一義空自性之中。
起于百千萬種微妙之行。
猶如虛空之中。
而作種種伎樂。
故以此而表。
全性起修也。
然何故。
必以脫衣散華。
作樂供佛。
而為表顯。
無他。
總由此等四衆八部。
始于别序之時。
見光中所照。
或有菩薩。
名衣上服。
施佛及僧。
以求佛道。
又聞過去開顯中雲。
若人以一華。
若使人作樂。
以此供養佛。
皆以成佛道。
故至于此時。
已得解悟。
或脫衣。
或散華。
或作樂。
以供佛。
正表所領所解。
即人天因而是佛乘也。
此四衆八部。
皆同身子之所解。
故皆歡喜踴躍。
而供養佛。
則知法說一周。
不獨舍利弗一人得悟而已矣。
△二陳領二。
初長行。
而作是言。
佛昔于波羅奈。
初轉法輪。
今乃複轉無上最大法輪。
佛昔今乃等者。
正以最初阿含小始。
對今法華而論。
以顯今是無上。
彼是有上。
今是最大而妙。
彼是最小而粗也。
△二偈頌。
爾時諸天子。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昔于波羅奈。
轉四谛法輪。
分别說諸法。
五衆之生滅。
今複轉最妙。
無上大法輪。
是法甚深奧。
少有能信者。
我等從昔來。
數聞世尊說。
未曾聞如是。
深妙之上法。
世尊說是法。
我等皆随喜。
大智舍利弗。
今得受尊記。
我等亦如是。
必當得作佛。
于一切世間。
最尊無有上。
佛道叵思議。
方便随宜說。
我所有福業。
今世若過世。
及見佛功德。
盡回向佛道。
初一行頌開顯。
言分别說諸法者。
謂從一實相。
而分别之。
說乎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諸法也。
五衆。
即五陰也。
此明開權。
今複下一行。
明顯實也。
次我等下一行半。
明随喜。
三大智下二行。
明發願。
佛道叵思議等者。
謂身子作佛時。
亦先說三乘。
而意在一實。
故不可思議。
我等作佛之時。
亦當如是也。
四我所下一行。
回向。
昔來凡有所作。
但回向于人天。
今既已知人天乘即佛乘。
故即以人天回向于佛道也。
法說一周。
至此已竟。
△二譬文為四。
初如來喻說。
二信解品去。
當機陳領。
三藥草喻品去。
如來述成。
四授記品去。
中根得記。
初分二。
初身子述請。
二爾時佛告下。
如來領答。
初二。
初述已無疑。
爾時舍利弗。
白佛言世尊。
我今無複疑悔。
親于佛前。
得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記。
無複疑悔者。
謂初聞如來略開顯時。
說三乘是方便。
生諸疑悔。
如來為我。
廣明開三顯一。
三一相即。
疑悔已斷。
次對佛陳解。
如來又為述成。
則我又知往昔曾發大願。
更為授記。
不勝滿足。
所以無複疑悔也。
△二為衆普請。
此舍利弗。
初授尊記。
新運大悲。
行菩薩道。
故為衆普請也。
法說初。
雖亦為衆而請。
然言自亦未了。
則自行居多。
不名為普。
今既自無疑。
唯是利他。
故名普也。
文為二。
初為同輩請。
是諸千二百心。
自在者。
昔住學地。
佛常教化言。
我法能離生老病死。
究竟涅槃。
是學無學人。
亦各自以離我見。
及有無見等。
謂得涅槃。
而今于世尊前。
聞所未聞。
皆堕疑惑。
言心自在者。
子縛斷也。
我法能離等者。
法即四谛之法也。
生老病死。
是所離之苦果。
即苦谛。
果必有因。
即兼集谛。
能離者即道谛。
涅槃即滅谛也。
亦各自以離我見。
及有無見等。
即學人之謂也。
謂得涅槃。
即無學人之謂也。
聞所未聞者。
若略開顯。
若廣開顯。
皆所未聞也。
言皆堕疑惑者。
聞略開顯。
言三乘是方便。
彼則自謂究竟。
故堕于疑。
聞廣開顯。
言羅漢當作佛。
彼則自謂不堪承任。
故堕于惑也。
△二為四衆請。
善哉世尊。
願為四衆。
說其因緣。
令離疑悔。
願為四衆說因緣者。
有雲。
因緣。
即宿世之因緣。
舍利弗。
雖已解悟而得授記。
然猶未能鑒機。
故不請譬說。
乃跨請因緣。
今謂因緣。
非宿世之因緣。
乃前三後一之因緣也。
謂昔日說三。
今乃說一。
畢竟有何因緣。
願佛說之。
令彼四衆。
知三乘即一乘也。
故如來領答。
譬說之時。
初則明三乘種性之子。
輪轉五道。
次則明三車誘引。
令出火宅。
後則明等賜大車。
到于四方。
此正明前三後一之因緣。
以酬其請。
故合法之後。
結雲以是因緣。
諸佛方便力。
于一佛乘。
分别說三。
是其證也。
上為同輩請。
則言皆堕疑惑。
此言願說因緣。
文乃互顯耳。
為堕疑者說。
則疑惑自除也。
△二如來領答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三。
初叙意。
二正說。
三結答。
初二。
初斥前即舊抑之。
爾時佛告舍利弗。
我先不言。
諸佛世尊。
以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
方便說法。
皆為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耶。
是諸所說。
皆為化菩薩故。
言我先等者。
即指法說中五佛章。
為實施權等意也。
△二許後即舊引之。
然舍利弗。
今當複以譬喻。
更明此義。
諸有智者。
以譬喻得解。
言然者。
既抑而複揚之詞。
前雖斥已。
今複許之。
故雲然舍利弗也。
今當等者。
謂我已廣明三乘一乘之義。
汝今複請我說。
我亦無别有所說。
但當以三車一車之譬。
重複明前三乘一乘之義而已。
前于法說。
而能領解。
固是智者。
今能以譬得解。
亦不失為智者也。
△二正說為二。
初立譬。
二合法。
初又二。
初總譬。
二别譬。
有此總别二番者。
蓋譬乃譬于法。
由上法說中。
有于略廣二頌。
故今以總譬。
譬上略頌。
以别譬。
譬上廣頌也。
又總譬。
則始自二萬億佛所。
終于今日法華。
乃明如來一期之化事。
言雖略。
而意實周。
别譬。
則始自法身地。
照機觀法。
終于等賜大白牛車。
乃明如來一代之化儀。
言雖廣。
而意不備。
故以文為廣略。
不以義為廣略也。
所以但言總别。
不言廣略。
意在于此。
又按下四大弟子領解。
總别二譬。
總譬所明一期化事。
亦有五時。
乃冥領法身地前。
無謀預知施化。
必須如此。
别譬顯領法身地照機。
所以有總别一文之五時也。
初總譬。
分文為二。
初标明譬本。
舍利弗。
若國邑聚落。
有大長者。
其年衰邁。
财富無量。
多有田宅。
及諸僮仆。
其家廣大。
唯有一門。
多諸人衆。
一百二百。
乃至五百人。
止住其中。
堂閣朽故。
牆壁隤落。
柱根腐敗。
梁棟傾危。
周匝俱時。
譬文可見。
若合法者。
封疆為國。
喻實報無礙土。
宰治為邑。
譬方便有餘土。
鄰裡為聚落。
即村裡也。
譬凡聖同居土。
如來垂應三土。
猶長者名聞于三處也。
如來五住究盡。
二死永亡。
具大斷德。
如長者之年衰頹老邁也。
如來具足無量功德法财。
如長者之财富無量也。
如來能親近無量百千諸佛。
盡行諸佛所行道法。
成就不思議實智妙慧。
既已成就妙慧。
則不以食為命。
亦不以舍為栖。
唯以慧為命。
亦以慧為栖。
如長者多有田以養命。
多有宅以栖身也。
如來具足方便波羅蜜。
成就不思議權智。
而能随衆生機。
以為化導。
如長者之多僮仆。
以給使役也。
其家廣大唯有一門者。
若喻實報土。
則以法性為家。
所謂色心無礙。
依正莊嚴者。
是也。
即以智慧為門者也。
若喻有餘土。
則以涅槃為家。
所謂蕭然物外。
露地清涼者。
是也。
即以偏空為門也。
若喻同居土。
則以三界為家。
即以生死為門也。
此中指法性為家。
智慧為門。
蓋總譬。
乃明如來法身地前事。
今雖三土不同。
且以實報為所居也。
五百人者。
譬五道衆生也。
堂居于下。
譬欲界。
閣居于上。
譬色無色界。
三界統皆無常。
故言朽故。
牆壁譬四大。
以三界皆不離四大。
而總屬遷變。
故言頹落。
四大成于命根。
猶如柱根。
而總屬推滅。
故言腐敗。
命根中有意識。
猶如梁棟。
而總屬生滅。
故言傾危也。
從于無明。
而起貪愛。
還以貪愛。
而滋無明。
無明貪愛。
不相遠離。
故言周匝俱時也。
若喻上法說中。
乃對略頌雲。
今我亦如是。
安隐衆生故。
以種種法門。
宣示于佛道之喻本也。
大長者。
即上我之一字也。
其家廣大二句。
即上種種法門也。
五百人。
即上衆生二字
能稱性起修。
全修歸性。
修性不二。
理行一如。
故名善學也。
△六追頌說法。
如是等大士。
華光佛所化。
如是等者。
可見所說是大乘法也。
長行明說三乘。
此中明說大乘。
互相顯也。
△七超頌壽量。
佛為王子時。
棄國舍世榮。
于最末後身。
出家成佛道。
華光佛住世。
壽十二小劫。
其國人民衆。
壽命八小劫。
出家成佛道者。
既能棄國出家。
則已除悭心。
悭心一除。
生死根斷。
故能于後身。
而成佛道也。
此則以世榮。
而易出世之榮。
然世榮非榮。
出世乃榮也。
△八超頌正像。
佛滅度之後。
正法住于世。
三十二小劫。
廣度諸衆生。
正法滅盡已。
像法三十二。
△九布供舍利。
舍利廣流布。
天人普供養。
△十總結欣慶。
華光佛所為。
其事皆如是。
其兩足聖尊。
最勝無倫匹。
彼即是汝身。
宜應自欣慶。
△五四衆歡喜二。
初叙起。
二陳領。
初二。
初叙衆喜。
爾時四部衆。
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天龍夜叉。
乾闼婆。
阿修羅。
迦樓羅。
緊那羅。
摩睺羅伽等大衆。
見舍利弗。
于佛前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記。
心大歡喜。
踴躍無量。
心大歡喜者。
此四衆八部。
聞于開顯。
已同身子領悟。
而能破無明。
登于初住。
故亦如身子之歡喜踴躍也。
△二叙供養。
各各脫身。
所著上衣。
以供養佛。
釋提桓因。
梵天王等。
與無數天子。
亦以天妙衣。
天曼陀羅華。
摩诃曼陀羅華等。
供養于佛。
所散天衣。
住虛空中。
而自回轉。
諸天伎樂。
百千萬種。
于虛空中。
一時俱作。
雨衆天華。
各脫衣散華等。
皆有所表。
初脫衣供佛者。
衣有縛脫之義。
乃表即縛而脫也。
此四衆八部。
未聞開顯之前。
有為見思所縛者。
有為塵沙所縛者。
有為無明所縛者。
猶如衣之縛身。
今既聞開顯已。
能了知即人天乘而是佛乘。
即方便法而是真實法。
各各皆能悟入。
而不為見思所縛。
亦不為塵沙所縛。
亦不為無明所縛。
猶如身之脫衣。
故即脫上衣。
以供養佛。
而佛是大解脫人。
故表即縛而是脫也。
次以天華供養者。
乃表即因即果也。
蓋華是因。
又此天子。
未開顯之前。
但知天因能克天果而已。
今聞開顯。
則知即天因而能克于如來之果。
故以天華。
而供于佛。
佛是極果之人。
故表即因而是果也。
言天衣空回轉者。
乃表全修在性也。
蓋所修妙行。
元從第一義空而起。
如衣在空。
今以起修。
而還歸于性。
如衣在空而轉。
故以天衣空轉。
而表全修歸性也。
伎樂空中俱作者。
乃表全性起修也。
謂于第一義空自性之中。
起于百千萬種微妙之行。
猶如虛空之中。
而作種種伎樂。
故以此而表。
全性起修也。
然何故。
必以脫衣散華。
作樂供佛。
而為表顯。
無他。
總由此等四衆八部。
始于别序之時。
見光中所照。
或有菩薩。
名衣上服。
施佛及僧。
以求佛道。
又聞過去開顯中雲。
若人以一華。
若使人作樂。
以此供養佛。
皆以成佛道。
故至于此時。
已得解悟。
或脫衣。
或散華。
或作樂。
以供佛。
正表所領所解。
即人天因而是佛乘也。
此四衆八部。
皆同身子之所解。
故皆歡喜踴躍。
而供養佛。
則知法說一周。
不獨舍利弗一人得悟而已矣。
△二陳領二。
初長行。
而作是言。
佛昔于波羅奈。
初轉法輪。
今乃複轉無上最大法輪。
佛昔今乃等者。
正以最初阿含小始。
對今法華而論。
以顯今是無上。
彼是有上。
今是最大而妙。
彼是最小而粗也。
△二偈頌。
爾時諸天子。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昔于波羅奈。
轉四谛法輪。
分别說諸法。
五衆之生滅。
今複轉最妙。
無上大法輪。
是法甚深奧。
少有能信者。
我等從昔來。
數聞世尊說。
未曾聞如是。
深妙之上法。
世尊說是法。
我等皆随喜。
大智舍利弗。
今得受尊記。
我等亦如是。
必當得作佛。
于一切世間。
最尊無有上。
佛道叵思議。
方便随宜說。
我所有福業。
今世若過世。
及見佛功德。
盡回向佛道。
初一行頌開顯。
言分别說諸法者。
謂從一實相。
而分别之。
說乎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諸法也。
五衆。
即五陰也。
此明開權。
今複下一行。
明顯實也。
次我等下一行半。
明随喜。
三大智下二行。
明發願。
佛道叵思議等者。
謂身子作佛時。
亦先說三乘。
而意在一實。
故不可思議。
我等作佛之時。
亦當如是也。
四我所下一行。
回向。
昔來凡有所作。
但回向于人天。
今既已知人天乘即佛乘。
故即以人天回向于佛道也。
法說一周。
至此已竟。
△二譬文為四。
初如來喻說。
二信解品去。
當機陳領。
三藥草喻品去。
如來述成。
四授記品去。
中根得記。
初分二。
初身子述請。
二爾時佛告下。
如來領答。
初二。
初述已無疑。
爾時舍利弗。
白佛言世尊。
我今無複疑悔。
親于佛前。
得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記。
無複疑悔者。
謂初聞如來略開顯時。
說三乘是方便。
生諸疑悔。
如來為我。
廣明開三顯一。
三一相即。
疑悔已斷。
次對佛陳解。
如來又為述成。
則我又知往昔曾發大願。
更為授記。
不勝滿足。
所以無複疑悔也。
△二為衆普請。
此舍利弗。
初授尊記。
新運大悲。
行菩薩道。
故為衆普請也。
法說初。
雖亦為衆而請。
然言自亦未了。
則自行居多。
不名為普。
今既自無疑。
唯是利他。
故名普也。
文為二。
初為同輩請。
是諸千二百心。
自在者。
昔住學地。
佛常教化言。
我法能離生老病死。
究竟涅槃。
是學無學人。
亦各自以離我見。
及有無見等。
謂得涅槃。
而今于世尊前。
聞所未聞。
皆堕疑惑。
言心自在者。
子縛斷也。
我法能離等者。
法即四谛之法也。
生老病死。
是所離之苦果。
即苦谛。
果必有因。
即兼集谛。
能離者即道谛。
涅槃即滅谛也。
亦各自以離我見。
及有無見等。
即學人之謂也。
謂得涅槃。
即無學人之謂也。
聞所未聞者。
若略開顯。
若廣開顯。
皆所未聞也。
言皆堕疑惑者。
聞略開顯。
言三乘是方便。
彼則自謂究竟。
故堕于疑。
聞廣開顯。
言羅漢當作佛。
彼則自謂不堪承任。
故堕于惑也。
△二為四衆請。
善哉世尊。
願為四衆。
說其因緣。
令離疑悔。
願為四衆說因緣者。
有雲。
因緣。
即宿世之因緣。
舍利弗。
雖已解悟而得授記。
然猶未能鑒機。
故不請譬說。
乃跨請因緣。
今謂因緣。
非宿世之因緣。
乃前三後一之因緣也。
謂昔日說三。
今乃說一。
畢竟有何因緣。
願佛說之。
令彼四衆。
知三乘即一乘也。
故如來領答。
譬說之時。
初則明三乘種性之子。
輪轉五道。
次則明三車誘引。
令出火宅。
後則明等賜大車。
到于四方。
此正明前三後一之因緣。
以酬其請。
故合法之後。
結雲以是因緣。
諸佛方便力。
于一佛乘。
分别說三。
是其證也。
上為同輩請。
則言皆堕疑惑。
此言願說因緣。
文乃互顯耳。
為堕疑者說。
則疑惑自除也。
△二如來領答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三。
初叙意。
二正說。
三結答。
初二。
初斥前即舊抑之。
爾時佛告舍利弗。
我先不言。
諸佛世尊。
以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
方便說法。
皆為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耶。
是諸所說。
皆為化菩薩故。
言我先等者。
即指法說中五佛章。
為實施權等意也。
△二許後即舊引之。
然舍利弗。
今當複以譬喻。
更明此義。
諸有智者。
以譬喻得解。
言然者。
既抑而複揚之詞。
前雖斥已。
今複許之。
故雲然舍利弗也。
今當等者。
謂我已廣明三乘一乘之義。
汝今複請我說。
我亦無别有所說。
但當以三車一車之譬。
重複明前三乘一乘之義而已。
前于法說。
而能領解。
固是智者。
今能以譬得解。
亦不失為智者也。
△二正說為二。
初立譬。
二合法。
初又二。
初總譬。
二别譬。
有此總别二番者。
蓋譬乃譬于法。
由上法說中。
有于略廣二頌。
故今以總譬。
譬上略頌。
以别譬。
譬上廣頌也。
又總譬。
則始自二萬億佛所。
終于今日法華。
乃明如來一期之化事。
言雖略。
而意實周。
别譬。
則始自法身地。
照機觀法。
終于等賜大白牛車。
乃明如來一代之化儀。
言雖廣。
而意不備。
故以文為廣略。
不以義為廣略也。
所以但言總别。
不言廣略。
意在于此。
又按下四大弟子領解。
總别二譬。
總譬所明一期化事。
亦有五時。
乃冥領法身地前。
無謀預知施化。
必須如此。
别譬顯領法身地照機。
所以有總别一文之五時也。
初總譬。
分文為二。
初标明譬本。
舍利弗。
若國邑聚落。
有大長者。
其年衰邁。
财富無量。
多有田宅。
及諸僮仆。
其家廣大。
唯有一門。
多諸人衆。
一百二百。
乃至五百人。
止住其中。
堂閣朽故。
牆壁隤落。
柱根腐敗。
梁棟傾危。
周匝俱時。
譬文可見。
若合法者。
封疆為國。
喻實報無礙土。
宰治為邑。
譬方便有餘土。
鄰裡為聚落。
即村裡也。
譬凡聖同居土。
如來垂應三土。
猶長者名聞于三處也。
如來五住究盡。
二死永亡。
具大斷德。
如長者之年衰頹老邁也。
如來具足無量功德法财。
如長者之财富無量也。
如來能親近無量百千諸佛。
盡行諸佛所行道法。
成就不思議實智妙慧。
既已成就妙慧。
則不以食為命。
亦不以舍為栖。
唯以慧為命。
亦以慧為栖。
如長者多有田以養命。
多有宅以栖身也。
如來具足方便波羅蜜。
成就不思議權智。
而能随衆生機。
以為化導。
如長者之多僮仆。
以給使役也。
其家廣大唯有一門者。
若喻實報土。
則以法性為家。
所謂色心無礙。
依正莊嚴者。
是也。
即以智慧為門者也。
若喻有餘土。
則以涅槃為家。
所謂蕭然物外。
露地清涼者。
是也。
即以偏空為門也。
若喻同居土。
則以三界為家。
即以生死為門也。
此中指法性為家。
智慧為門。
蓋總譬。
乃明如來法身地前事。
今雖三土不同。
且以實報為所居也。
五百人者。
譬五道衆生也。
堂居于下。
譬欲界。
閣居于上。
譬色無色界。
三界統皆無常。
故言朽故。
牆壁譬四大。
以三界皆不離四大。
而總屬遷變。
故言頹落。
四大成于命根。
猶如柱根。
而總屬推滅。
故言腐敗。
命根中有意識。
猶如梁棟。
而總屬生滅。
故言傾危也。
從于無明。
而起貪愛。
還以貪愛。
而滋無明。
無明貪愛。
不相遠離。
故言周匝俱時也。
若喻上法說中。
乃對略頌雲。
今我亦如是。
安隐衆生故。
以種種法門。
宣示于佛道之喻本也。
大長者。
即上我之一字也。
其家廣大二句。
即上種種法門也。
五百人。
即上衆生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