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一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思量等能解。
如來說有。
意不在有。
衆生即以有解。
乃至說中。
意不在中。
衆生即以中解。
殊不知有是妙有。
一有一切有。
乃至中是圓中。
一中一切中。
如是之義。
豈思量等所能解乎。
所謂口欲言而詞喪。
心欲思而慮亡。
故雲是法(雲雲)。
既非衆生思量等能解。
畢竟誰可能解。
故即雲。
唯有諸佛。
乃能知之。
無他。
以其全證得耳。
唯證乃知。
故非衆生分别思量所能解也。
△三正釋。
所以者何。
諸佛世尊。
唯以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于世。
意謂何以見得非衆生思量分别能解。
唯佛乃知。
故釋雲。
諸佛世尊(雲雲)。
蓋我之方便。
意在即權是實。
諸佛出世本懷。
唯一大事因緣。
是故諸佛本懷。
必得釋迦方便。
乃能開顯之也。
一大事因緣者。
即上諸法實相。
即下佛之知見也。
實相。
則權實不二。
知見。
乃生佛一如。
所以大事一明。
即本懷亦暢耳。
若分字釋。
如疏及科注所明。
△四反徴。
舍利弗。
雲何名諸佛世尊。
唯以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于世。
△五轉解。
諸佛世尊。
欲令衆生。
開佛知見。
使得清淨故。
出現于世。
欲示衆生。
佛之知見故。
出現于世。
欲令衆生。
悟佛知見故。
出現于世。
欲令衆生。
入佛知見道故。
出現于世。
釋此一文。
有三番。
先别明佛之知見。
二合釋開示悟入。
三重消清淨及道。
初言知見者。
乃是略詞。
具足應雲見聞覺知。
在心名知。
在眼曰見。
三智一心中知。
名為佛知。
五眼一眼中見。
名為佛見。
然此知見。
本來凡聖一如。
生佛平等。
但由九界衆生全體在迷。
緻使佛之知見轉名衆生知見。
蓋衆生或但知有。
或但知空。
或但知中。
此則不能三智圓知。
故不得名佛知。
但名衆生知也。
如來不但知有。
亦知空。
不但知空。
亦知中。
不但知中。
亦知空有。
以其能于一心中。
而三智圓照。
三谛圓顯。
故名佛知也。
又衆生所見。
或礙而非通。
或通而非礙。
或唯觀俗。
或唯知空。
此亦不能五眼圓觀。
故不得名佛見。
但名衆生見也。
如來則能于一眼中。
而具五眼用。
不同凡夫肉眼礙而非通。
乃至不同菩薩唯能觀俗。
一見一切見。
故名佛見也。
總之三智圓知。
五眼圓見。
名為佛之知見也。
二合釋開示悟入。
更約四番。
一約法。
二約喻。
三約觀。
四約位。
法若不明。
須假于喻。
由喻明法。
依之成觀。
觀行功成。
必能入證。
故須約四番釋也。
一約法者。
蓋佛之知見。
生佛平等。
但衆生則全體在迷。
而諸佛則究竟證得。
今諸佛欲令一切衆生同己所證。
故出現于世。
而教化雲。
汝等一切衆生。
現前所有知見。
全體即是佛之知見。
衆生聞已。
即便了知自己知見即佛知見。
若未能了知。
佛之知見。
則為未開。
今既了知。
即是開佛之知見也。
從了知後。
更能分别顯示。
即示佛之知見也。
從顯示後。
而能悟知。
如是者為衆生之知見。
如是者為如來之知見。
則衆生知見。
即如來知見。
是為悟佛之知見也。
既悟知後。
而能證入。
即入佛之知見也。
然開無所開。
即衆生知見開之。
而成佛之知見。
乃至入無所入。
即衆生知見入之。
而成佛之知見。
故雲諸佛世尊。
欲令衆生開佛知見。
出現于世。
乃至雲。
入佛知見道故。
出現于世也。
二約喻者。
如貧人家。
有一寶藏。
而貧人不自知。
鄰有智人。
知其家有寶藏而告之。
貧人聞已。
知有寶藏。
于是除去沙礫。
耘鋤草莽。
即見寶藏。
既見已。
更加披剝。
即得寶藏顯現于前。
既顯現已。
乃知此是金此是銀。
而一一悟知。
既悟知已。
即便取之。
以為實用也。
貧人即喻一切衆生。
寶藏即喻佛之知見。
智人即喻諸佛如來。
耘除沙草。
即喻開佛知見。
寶藏顯現。
即喻示佛知見。
一一悟之。
即喻悟佛知見。
取為運用。
即喻入佛知見也。
三約觀者。
以上品寂光。
為觀境也。
既以佛之知見。
為所觀之境。
還以佛之知見。
為能觀之智。
此則以智而照乎境。
以境而發乎智。
境智相發。
即是開佛之知見也。
境觀分明。
能所宛然。
曆曆現前。
顯示不昧。
即是示佛之知見也。
達境即觀。
了觀即境。
境觀雙融。
能所相即。
即是悟佛之知見也。
以境涉觀。
以觀入境。
能所涉入。
境與智相冥。
即是入佛之知見也。
四約位者。
更為二番。
初通約六即位。
二别約四十位。
通約六即者。
佛之知見。
在聖不增。
在凡不減。
故一切衆生。
雖全體在迷。
茫然不知。
皆悉具足。
此是理即佛知見也。
若從經卷中見。
或從知識邊聞。
而知此佛之知見。
此是名字即佛之知見也。
若能如其所聞。
而為修習。
此是觀行即佛之知見也。
若觀行功成。
粗垢先落。
于佛知見相應。
此是相似即佛之知見也。
若登初住已去。
分分破無明。
又分分顯中道。
乃至登于等覺。
唯是一分生相無明未破。
此是分證即佛之知見也。
若破此生相無明。
究竟登于涅槃山頂。
三智圓明。
五眼圓見。
此是究竟即佛之知見也。
二别約四十位者。
蓋佛之知見。
雖通六即。
然諸佛出世之意。
非但令衆生。
得名字相似觀行而已。
唯令登住已去。
乃至十地。
自能任運流入。
從等覺而晉妙覺。
所以别約住行向地四十位而釋之。
言開佛知見。
即十住位也。
以登初住。
即能破一品無明。
顯一分中道。
乃至十住。
則已破十品無明矣。
至此則分得三智圓證。
五眼圓見。
而佛之知見。
為之開發。
故名十住。
為開佛知見也。
示佛知見者。
即十行位也。
十住中。
既能開發佛之知見。
而顯乎不思議之妙理矣。
今進于十行位中。
還以所顯不思議妙理。
而起于法界妙行。
此全性以起修。
全修以歸性。
則使性具恒沙功德。
自然悉皆昭著。
而佛之知見。
更加顯現。
故名十行。
為示佛知見也。
悟佛知見者。
即十向位也。
前十行中。
既起法界妙行。
今進之于十向位中。
更能回事以向理。
回自以向他。
回因以向果。
則使事理雙融。
自他平等。
因果一如。
而佛之知見。
更加明悟。
故名十向。
為悟佛知見也。
入佛知見者。
即十地位也。
前三十位。
雖皆破惑顯理。
然所破猶未盡。
所顯猶未窮。
今進之于十地位中。
則已破四十品無明。
顯四十分三德。
所破将盡。
所顯将窮。
則能任運流入妙覺果海。
而佛之知見。
不久究竟證入。
故名十地。
為入佛知見也。
三重消清淨及道者。
文中開佛知見下。
則言使得清淨。
入佛知見下。
則言道。
蓋未破無明者。
佛之知見未開。
全成染污。
今初住去。
知見既開。
無明已破。
故言清淨。
乃至十地。
斷惑将窮。
證智将滿。
不久通至薩婆若果。
故言道。
然是經家之略文耳。
具足言之。
則句句下。
皆應有清淨及道也。
以其無明分分破。
菩提分分證耳。
所謂諸佛世尊。
欲令衆生開佛知見。
使得清淨道故。
出現于世。
乃至欲令衆生入佛知見。
使得清淨道故。
出現于世。
中間示悟二句。
亦複如是。
方知将後望前。
則前亦有道。
以前望後。
則後亦有清淨。
中望前後。
則中亦有清淨及道也。
此乃如來之巧說。
經家之巧慧耳。
△六結名。
舍利弗。
是為諸佛。
以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于世。
△二明為實施權。
佛告舍利弗。
諸佛如來。
但教化菩薩。
諸有所作。
常為一事。
唯以佛之知見。
示悟衆生。
諸有所作。
即施權。
常為一事。
即為實也。
四十年前。
所說三乘五教等。
為諸所作耳。
△三明廢權立實。
舍利弗。
如來但以一佛乘故。
為衆生說法。
無有餘乘。
若二若三。
但以佛乘。
即立實。
無有餘乘。
即廢機。
若一往論。
餘乘。
謂二乘三乘也。
二乘。
即指聲聞緣覺。
三乘。
即指菩薩。
若克實論。
餘指華嚴所兼之别。
及以阿含之小。
二指般若所帶之二。
三指方等所對之三。
蓋一往約人。
克實就教耳。
△二結顯十方。
舍利弗。
一切十方諸佛。
法亦如是。
法亦如是者。
謂十方諸佛雖多。
所說之法不等。
皆先則為實施權。
次則開權顯實。
後則廢權立實也。
問。
疏釋此文。
皆明四一。
今何以施開廢三釋之。
将無有違大師之意乎。
答。
四一之名。
出是光宅。
以光宅立義不當。
故大師格他立義。
所以教行人理之四。
具明不用。
皆無在也。
夫施開廢三。
乃大師親所立者。
一經之綱要。
山家之宗旨。
法華之功用。
依此三義。
所以玄文。
釋蓮華迹門三義。
義實出乎此。
況今開顯之文。
正是迹門之文心。
是知今以施開廢三。
還釋此文。
乃正合大師之旨。
正順大師之意。
又何違也。
△二别明三世二。
初正别明。
二結其意。
初又三。
初過去。
舍利弗。
過去諸佛。
以無量無數方便。
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
而為衆生。
演說諸法。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是諸衆生。
從諸佛聞法。
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無數方便等。
是施權。
是法皆為等。
是為實。
是諸衆生等。
是開權顯實。
以諸佛既先施三。
次必顯一。
今衆生從佛聞者。
即聞無權不實。
權即是實之法。
故是開權顯實也。
三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即是立實。
實若立。
權自廢矣。
故是廢權立實也。
一切種智。
即佛知見之異名也。
智右三。
但言一切種智者。
舉後以該前耳。
次未來現在二文。
一一皆有施開廢之三義。
例此可見。
△二未來。
舍利弗。
未來諸佛。
當出于世。
亦以無量無數方便。
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
而為衆生。
演說諸法。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是諸衆生。
從佛聞法。
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義如前釋(雲雲)。
△三現在。
舍利弗。
現在十方。
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
諸佛世尊。
多所饒益。
安樂衆生。
是諸佛。
亦以無量無數方便。
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
而為衆生。
演說諸法。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是諸衆生。
從佛聞法。
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義如前釋(雲雲)。
△二結其意。
舍利弗。
是諸佛。
但教化菩薩。
欲以佛之知見。
示衆生故。
欲以佛之知見。
悟衆生故。
欲令衆生。
入佛之知見故。
謂三世諸佛。
出世之意。
其義皆同。
無不先權後實。
令一切衆生。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究竟皆得一切種智也。
而開示等。
是屬諸佛。
為能開。
衆生為所開。
然實是衆生。
自開自示。
非關諸佛也。
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一之三
如來說有。
意不在有。
衆生即以有解。
乃至說中。
意不在中。
衆生即以中解。
殊不知有是妙有。
一有一切有。
乃至中是圓中。
一中一切中。
如是之義。
豈思量等所能解乎。
所謂口欲言而詞喪。
心欲思而慮亡。
故雲是法(雲雲)。
既非衆生思量等能解。
畢竟誰可能解。
故即雲。
唯有諸佛。
乃能知之。
無他。
以其全證得耳。
唯證乃知。
故非衆生分别思量所能解也。
△三正釋。
所以者何。
諸佛世尊。
唯以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于世。
意謂何以見得非衆生思量分别能解。
唯佛乃知。
故釋雲。
諸佛世尊(雲雲)。
蓋我之方便。
意在即權是實。
諸佛出世本懷。
唯一大事因緣。
是故諸佛本懷。
必得釋迦方便。
乃能開顯之也。
一大事因緣者。
即上諸法實相。
即下佛之知見也。
實相。
則權實不二。
知見。
乃生佛一如。
所以大事一明。
即本懷亦暢耳。
若分字釋。
如疏及科注所明。
△四反徴。
舍利弗。
雲何名諸佛世尊。
唯以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于世。
△五轉解。
諸佛世尊。
欲令衆生。
開佛知見。
使得清淨故。
出現于世。
欲示衆生。
佛之知見故。
出現于世。
欲令衆生。
悟佛知見故。
出現于世。
欲令衆生。
入佛知見道故。
出現于世。
釋此一文。
有三番。
先别明佛之知見。
二合釋開示悟入。
三重消清淨及道。
初言知見者。
乃是略詞。
具足應雲見聞覺知。
在心名知。
在眼曰見。
三智一心中知。
名為佛知。
五眼一眼中見。
名為佛見。
然此知見。
本來凡聖一如。
生佛平等。
但由九界衆生全體在迷。
緻使佛之知見轉名衆生知見。
蓋衆生或但知有。
或但知空。
或但知中。
此則不能三智圓知。
故不得名佛知。
但名衆生知也。
如來不但知有。
亦知空。
不但知空。
亦知中。
不但知中。
亦知空有。
以其能于一心中。
而三智圓照。
三谛圓顯。
故名佛知也。
又衆生所見。
或礙而非通。
或通而非礙。
或唯觀俗。
或唯知空。
此亦不能五眼圓觀。
故不得名佛見。
但名衆生見也。
如來則能于一眼中。
而具五眼用。
不同凡夫肉眼礙而非通。
乃至不同菩薩唯能觀俗。
一見一切見。
故名佛見也。
總之三智圓知。
五眼圓見。
名為佛之知見也。
二合釋開示悟入。
更約四番。
一約法。
二約喻。
三約觀。
四約位。
法若不明。
須假于喻。
由喻明法。
依之成觀。
觀行功成。
必能入證。
故須約四番釋也。
一約法者。
蓋佛之知見。
生佛平等。
但衆生則全體在迷。
而諸佛則究竟證得。
今諸佛欲令一切衆生同己所證。
故出現于世。
而教化雲。
汝等一切衆生。
現前所有知見。
全體即是佛之知見。
衆生聞已。
即便了知自己知見即佛知見。
若未能了知。
佛之知見。
則為未開。
今既了知。
即是開佛之知見也。
從了知後。
更能分别顯示。
即示佛之知見也。
從顯示後。
而能悟知。
如是者為衆生之知見。
如是者為如來之知見。
則衆生知見。
即如來知見。
是為悟佛之知見也。
既悟知後。
而能證入。
即入佛之知見也。
然開無所開。
即衆生知見開之。
而成佛之知見。
乃至入無所入。
即衆生知見入之。
而成佛之知見。
故雲諸佛世尊。
欲令衆生開佛知見。
出現于世。
乃至雲。
入佛知見道故。
出現于世也。
二約喻者。
如貧人家。
有一寶藏。
而貧人不自知。
鄰有智人。
知其家有寶藏而告之。
貧人聞已。
知有寶藏。
于是除去沙礫。
耘鋤草莽。
即見寶藏。
既見已。
更加披剝。
即得寶藏顯現于前。
既顯現已。
乃知此是金此是銀。
而一一悟知。
既悟知已。
即便取之。
以為實用也。
貧人即喻一切衆生。
寶藏即喻佛之知見。
智人即喻諸佛如來。
耘除沙草。
即喻開佛知見。
寶藏顯現。
即喻示佛知見。
一一悟之。
即喻悟佛知見。
取為運用。
即喻入佛知見也。
三約觀者。
以上品寂光。
為觀境也。
既以佛之知見。
為所觀之境。
還以佛之知見。
為能觀之智。
此則以智而照乎境。
以境而發乎智。
境智相發。
即是開佛之知見也。
境觀分明。
能所宛然。
曆曆現前。
顯示不昧。
即是示佛之知見也。
達境即觀。
了觀即境。
境觀雙融。
能所相即。
即是悟佛之知見也。
以境涉觀。
以觀入境。
能所涉入。
境與智相冥。
即是入佛之知見也。
四約位者。
更為二番。
初通約六即位。
二别約四十位。
通約六即者。
佛之知見。
在聖不增。
在凡不減。
故一切衆生。
雖全體在迷。
茫然不知。
皆悉具足。
此是理即佛知見也。
若從經卷中見。
或從知識邊聞。
而知此佛之知見。
此是名字即佛之知見也。
若能如其所聞。
而為修習。
此是觀行即佛之知見也。
若觀行功成。
粗垢先落。
于佛知見相應。
此是相似即佛之知見也。
若登初住已去。
分分破無明。
又分分顯中道。
乃至登于等覺。
唯是一分生相無明未破。
此是分證即佛之知見也。
若破此生相無明。
究竟登于涅槃山頂。
三智圓明。
五眼圓見。
此是究竟即佛之知見也。
二别約四十位者。
蓋佛之知見。
雖通六即。
然諸佛出世之意。
非但令衆生。
得名字相似觀行而已。
唯令登住已去。
乃至十地。
自能任運流入。
從等覺而晉妙覺。
所以别約住行向地四十位而釋之。
言開佛知見。
即十住位也。
以登初住。
即能破一品無明。
顯一分中道。
乃至十住。
則已破十品無明矣。
至此則分得三智圓證。
五眼圓見。
而佛之知見。
為之開發。
故名十住。
為開佛知見也。
示佛知見者。
即十行位也。
十住中。
既能開發佛之知見。
而顯乎不思議之妙理矣。
今進于十行位中。
還以所顯不思議妙理。
而起于法界妙行。
此全性以起修。
全修以歸性。
則使性具恒沙功德。
自然悉皆昭著。
而佛之知見。
更加顯現。
故名十行。
為示佛知見也。
悟佛知見者。
即十向位也。
前十行中。
既起法界妙行。
今進之于十向位中。
更能回事以向理。
回自以向他。
回因以向果。
則使事理雙融。
自他平等。
因果一如。
而佛之知見。
更加明悟。
故名十向。
為悟佛知見也。
入佛知見者。
即十地位也。
前三十位。
雖皆破惑顯理。
然所破猶未盡。
所顯猶未窮。
今進之于十地位中。
則已破四十品無明。
顯四十分三德。
所破将盡。
所顯将窮。
則能任運流入妙覺果海。
而佛之知見。
不久究竟證入。
故名十地。
為入佛知見也。
三重消清淨及道者。
文中開佛知見下。
則言使得清淨。
入佛知見下。
則言道。
蓋未破無明者。
佛之知見未開。
全成染污。
今初住去。
知見既開。
無明已破。
故言清淨。
乃至十地。
斷惑将窮。
證智将滿。
不久通至薩婆若果。
故言道。
然是經家之略文耳。
具足言之。
則句句下。
皆應有清淨及道也。
以其無明分分破。
菩提分分證耳。
所謂諸佛世尊。
欲令衆生開佛知見。
使得清淨道故。
出現于世。
乃至欲令衆生入佛知見。
使得清淨道故。
出現于世。
中間示悟二句。
亦複如是。
方知将後望前。
則前亦有道。
以前望後。
則後亦有清淨。
中望前後。
則中亦有清淨及道也。
此乃如來之巧說。
經家之巧慧耳。
△六結名。
舍利弗。
是為諸佛。
以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于世。
△二明為實施權。
佛告舍利弗。
諸佛如來。
但教化菩薩。
諸有所作。
常為一事。
唯以佛之知見。
示悟衆生。
諸有所作。
即施權。
常為一事。
即為實也。
四十年前。
所說三乘五教等。
為諸所作耳。
△三明廢權立實。
舍利弗。
如來但以一佛乘故。
為衆生說法。
無有餘乘。
若二若三。
但以佛乘。
即立實。
無有餘乘。
即廢機。
若一往論。
餘乘。
謂二乘三乘也。
二乘。
即指聲聞緣覺。
三乘。
即指菩薩。
若克實論。
餘指華嚴所兼之别。
及以阿含之小。
二指般若所帶之二。
三指方等所對之三。
蓋一往約人。
克實就教耳。
△二結顯十方。
舍利弗。
一切十方諸佛。
法亦如是。
法亦如是者。
謂十方諸佛雖多。
所說之法不等。
皆先則為實施權。
次則開權顯實。
後則廢權立實也。
問。
疏釋此文。
皆明四一。
今何以施開廢三釋之。
将無有違大師之意乎。
答。
四一之名。
出是光宅。
以光宅立義不當。
故大師格他立義。
所以教行人理之四。
具明不用。
皆無在也。
夫施開廢三。
乃大師親所立者。
一經之綱要。
山家之宗旨。
法華之功用。
依此三義。
所以玄文。
釋蓮華迹門三義。
義實出乎此。
況今開顯之文。
正是迹門之文心。
是知今以施開廢三。
還釋此文。
乃正合大師之旨。
正順大師之意。
又何違也。
△二别明三世二。
初正别明。
二結其意。
初又三。
初過去。
舍利弗。
過去諸佛。
以無量無數方便。
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
而為衆生。
演說諸法。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是諸衆生。
從諸佛聞法。
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無數方便等。
是施權。
是法皆為等。
是為實。
是諸衆生等。
是開權顯實。
以諸佛既先施三。
次必顯一。
今衆生從佛聞者。
即聞無權不實。
權即是實之法。
故是開權顯實也。
三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即是立實。
實若立。
權自廢矣。
故是廢權立實也。
一切種智。
即佛知見之異名也。
智右三。
但言一切種智者。
舉後以該前耳。
次未來現在二文。
一一皆有施開廢之三義。
例此可見。
△二未來。
舍利弗。
未來諸佛。
當出于世。
亦以無量無數方便。
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
而為衆生。
演說諸法。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是諸衆生。
從佛聞法。
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義如前釋(雲雲)。
△三現在。
舍利弗。
現在十方。
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
諸佛世尊。
多所饒益。
安樂衆生。
是諸佛。
亦以無量無數方便。
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
而為衆生。
演說諸法。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是諸衆生。
從佛聞法。
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義如前釋(雲雲)。
△二結其意。
舍利弗。
是諸佛。
但教化菩薩。
欲以佛之知見。
示衆生故。
欲以佛之知見。
悟衆生故。
欲令衆生。
入佛之知見故。
謂三世諸佛。
出世之意。
其義皆同。
無不先權後實。
令一切衆生。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究竟皆得一切種智也。
而開示等。
是屬諸佛。
為能開。
衆生為所開。
然實是衆生。
自開自示。
非關諸佛也。
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一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