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一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更以見佛根利而請。
然我觀之。
若說是事。
不唯人天為之驚疑。
即比丘中。
有增上慢者。
聞亦不信。
且必生謗。
将墜大坑。
我故複止不說也。
言将者。
乃未然之謂。
蓋不說則已。
倘或說之。
因聞而後生謗。
生謗而後墜苦。
故雲将耳。
△二偈頌。
爾時世尊。
重說偈言。
止止不須說。
我法妙難思。
諸增上慢者。
聞必不敬信。
我法難思者。
若所說之法。
權是權。
實是實。
三是三。
一是一。
猶是可思者。
今所說法。
乃即權是實。
即三是一。
三一圓融。
權實不二。
乃不可思者。
思既難思。
說豈易說。
故曰止止等也。
若縱說之。
而上慢者。
必不能信。
我故複止不說。
上言将墜大坑。
此言聞必不信。
墜由不信。
不信必墜。
蓋長行。
言其不信之果。
偈頌。
舉其墜坑之因。
文亦互顯耳。
△二正明受化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二。
初正請。
爾時舍利弗。
重白佛言世尊。
惟願說之。
惟願說之。
謂如來雖以上慢比丘。
聞不敬信而止。
然我觀此會中。
豈唯無數衆生曾見諸佛。
即世世亦從我佛受化。
則自能敬信者。
故惟願世尊。
為此等衆而說也。
△二出意。
今此會中。
如我等比。
百千萬億。
世世已曾。
從佛受化。
如此人等。
必能敬信。
長夜安隐。
多所饒益。
意謂既世世從佛受化。
則不但見諸佛而已。
故必能信也。
問。
世世從佛受化。
及曾見諸佛。
若下文如來述成之後。
方知佛昔于二萬億佛所。
常為教化。
今舍利弗。
雲何便言曾見諸佛。
及世世受化耶。
答。
此亦無他。
總由前來發起序中。
文殊雲。
過去燈明佛。
說法華時。
我為妙光。
彌勒為求名。
舍利弗。
因此推之。
則知彼佛說經之時。
非獨妙光求名而已。
今現在無數百千衆生。
亦必預會。
既在燈明佛會。
亦在餘佛會矣。
故上言曾見諸佛。
既在諸佛之會。
亦在釋迦會矣。
故今言世世已曾從佛受化也。
言長夜安隐者。
謂如來若說真實大法。
如此人等。
必能敬信。
縱不能依之修習。
破于無明。
而已納種在懷。
了知必當成佛。
雖處無明長夜。
猶為安隐也。
若能依之修習。
必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其豐饒利益也多矣。
故雲多所饒益耳。
△二偈頌二。
初頌正請。
爾時舍利弗。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無上兩足尊。
願說第一法。
第一法者。
由前如來略開權雲。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故知昔日所說之三乘。
既是方便。
則非第一法矣。
又略顯實雲。
世尊法久後。
要當說真實。
故知今日當說。
既是真實。
則是第一法矣。
故願世尊而說也。
△二頌出意。
我為佛長子。
惟垂分别說。
是會無量衆。
能敬信此法。
佛已曾世世。
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
欲聽受佛語。
我等千二百。
及餘求佛者。
願為此衆故。
惟垂分别說。
是等聞此法。
則生大歡喜。
謂我既為佛長子。
自能信佛所說。
故曰我為(雲雲)。
更有無量之衆。
亦能信佛所說。
無他。
良繇世世佛曾教化故也。
故曰是會(雲雲)。
是則增上慢者。
固有不信。
而是等比丘。
必能敬信。
故願為說之。
又為佛長子者。
蓋所說法。
既曰第一。
無非欲令衆生開佛知見。
佛之知見無他。
即如來智慧是。
今舍利弗。
于小乘中。
智慧第一。
若一開顯。
即小乘智慧。
便是如來智慧。
故得為佛長子。
則知前佛子。
尚屬小乘。
今長子。
義在大乘矣。
生大歡喜者。
所聞之法。
既是真實。
則非小法。
既是大法。
所生歡喜。
亦複是大。
而非小也。
已上略開顯竟。
△二廣開權顯實。
有三。
初從此去。
為上根法說一周。
二從第二卷譬喻品。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無複疑悔下。
為中根喻說一周。
三從第三卷化城喻品去。
為下根因緣說一周。
初法說為五。
初如來正說。
二從第二卷初爾時舍利弗下。
當機陳領。
三從第二卷爾時佛告舍利弗下。
如來述成。
四從第二卷舍利弗汝如來世下。
上根得記。
五從第二卷爾時四部衆下。
四衆歡喜。
初又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三。
初許說。
二受旨。
三正說。
初三。
初順許。
爾時世尊。
告舍利弗。
汝已殷勤三請。
豈得不說。
爾時者。
即舍利弗。
第三約受化請。
偈頌方畢之時也。
△二誡許。
汝今谛聽。
善思念之。
吾當為汝。
分别解說。
此先誡其生于三慧。
然後許其說也。
謂聽則言谛。
思則言善者。
以今昔所說。
皆由如來金口而宣揚。
昔日是權。
今日是實。
若不谛聽而善思。
則何能分别。
又昔日之權。
全即今實。
今日之實。
亦即昔權。
須心專一。
方能了知。
是故誡其聽則當谛。
思念則當善也。
分别解說者。
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及我釋迦。
雖出現于世。
有遠近彼此不同。
莫不皆先為實施權。
次開權顯實。
後廢權立實也。
△三正許二。
初經家叙退。
二如來揀許。
初又二。
初标叙。
說此語時。
會中有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五千人等。
即從座起。
禮佛而退。
說此語時者。
即說順誡二許方畢之時也。
五千退者。
有顯密二義。
顯由如來上之略為開顯。
内心已是不信。
更聞佛止舍利弗。
有增上慢比丘。
将墜于大坑之語。
心又動念。
故至此佛許分别解說。
自當退席矣。
密者。
如下偈雲。
佛威德故去。
乃如來威德之力。
密令其去。
所以禮佛而退也。
△二出意。
所以者何。
此輩罪根深重。
及增上慢。
未得謂得。
未證謂證。
有如此失。
是以不住。
世尊默然。
而不制止。
謂五千退去。
其意在何。
蓋由此等罪重。
及增上慢也。
有罪。
則不能聞此大法。
增上慢。
則雖聞而不能信。
又由世尊默然不制止。
所以而退也。
罪根上慢。
即顯退義也。
默不制止。
即密退義也。
言罪根深重者。
由種子而發現行。
還以現行。
而熏種子。
此是種現交加。
展轉不已。
故其罪根不唯深。
而且重也。
佛不制止者。
有人疑雲。
如來說此妙經。
欲令一切衆生。
鹹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今五千退去。
而不制止。
使其不聞大法。
将無如來于大悲似猶有阙耶。
然正唯佛不制止。
乃是如來之大悲也。
既是上慢。
聞必不信。
不信必生謗。
生謗必堕苦。
慮其堕苦。
故不制止。
又已聞略開顯。
亦得作将來熟脫之緣。
去則有益。
而住有損。
故不制止。
豈非如來之大悲乎。
△二如來揀許二。
初正揀。
爾時佛告舍利弗。
我今此衆。
無複枝葉。
純有貞實。
舍利弗。
如是增上慢人。
退亦佳矣。
揀分二意。
初揀會衆。
言無複枝葉者。
枝為幹之餘。
欲成大器。
非枝條所能。
而況葉乎。
彼上慢之人。
機緣未熟。
不能成無上法器。
今既退席。
則會中無複枝葉。
而純有貞實矣。
次揀退席。
言如是上慢之人退去。
在會衆固佳。
在彼亦複佳。
蓋彼既前已聞開三顯一略說。
如納種在懷。
日後終證圓果。
而現前又得免生謗堕坑之苦。
是雖退而實進也。
故曰退亦佳矣。
非為住者幸。
正為退者幸也。
南山雲。
五千退席。
為進上慢之俦。
意亦猶是。
△二更許。
汝今善聽。
當為汝說。
△二受旨。
舍利弗言。
唯然世尊。
願樂欲聞。
雖者。
儒訓應速。
無疑之詞。
今但應速而已。
疑則未能無耳。
蓋曾子。
已聞一貫之說。
故得無疑。
今身子。
但聞許說。
而未聞正說故也。
△三正說為三。
初歎法妙。
佛告舍利弗。
如是妙法。
諸佛如來。
時乃說之。
如優昙缽華。
時一現耳。
如是者。
乃指法之詞。
前即指乎諸法實相。
後即指乎佛之知見。
諸法實相。
則權實不二。
佛之知見。
則生佛一體。
故皆名妙也。
時乃說者。
法本無時。
因機而有。
四十年前。
大機未熟。
則非其時。
故不為說。
今法華高會。
大機既熟。
則是其時。
故乃說之。
又施三已後之時。
方乃說此妙法。
故雲時乃說之。
如優昙缽華等。
舉喻也。
梵語優昙華。
此雲靈瑞。
亦雲應瑞。
三千年一開。
華若開時。
金輪王出。
故名靈瑞及應瑞耳。
今四十年後。
才說妙法。
一切衆生。
皆得成佛。
佛。
法王也。
金輪。
人王也。
人法雖殊。
王義是同。
故引喻之。
△二誡不虛。
舍利弗。
汝等當信。
佛之所說。
言不虛妄。
不虛妄者。
四十年前。
及今日所說。
雖皆同出金口一音。
而昔者是權。
今者是實。
若權若實。
皆不虛妄。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故權不虛妄也。
諸佛法久後。
要當說真實。
故實不虛妄也。
所以誡信不虛者。
令其斷權疑。
生實信也。
本門雲。
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谛之語。
亦是誡信不虛。
令其斷近疑。
生遠信。
則知凡說大法。
必須勸信。
所以下文。
身子領解中。
有将非魔作佛等語。
△三正開顯三。
初總明諸佛。
二别明三世。
三重明釋迦。
初又二。
初正明諸佛。
二結顯十方。
初又三。
初明開權顯實。
二明為實施權。
三明廢權立實。
初六。
初标定。
舍利弗。
諸佛随宜說法。
意趣難解。
所以者何。
我以無數方便。
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
演說諸法。
先明諸佛開權。
舉釋迦方便釋之。
言無數方便。
至演說諸法者。
即說權法也。
權法全體即實。
故諸佛随宜所說。
亦複全體而實。
然意趣難解。
故以釋迦方便。
釋成諸佛之權耳。
諸佛随宜所說者。
謂随人天之宜。
則說戒善。
随二乘之宜。
則說谛緣。
随菩薩之宜。
則說六度。
此等随宜所說。
皆是權也。
若開顯之。
全體即實。
則知所說。
雖在戒善谛緣六度。
其意趣。
唯在一乘。
故言意趣難解。
諸佛說權如是。
所以下釋也。
謂諸佛所說。
何以見得難解。
如我釋迦。
以無量無數方便。
演說諸法。
而意不在諸法。
全在一實。
故諸佛随宜所說。
其意亦是難解。
若知我釋迦無數方便所說。
全體是實。
則諸佛所說。
雖曰難解。
亦可知矣。
故曰我以(雲雲)。
演說諸法者。
即是從一實相演之。
而為二乘五教七種方便等法也。
△二釋明。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唯有諸佛。
乃能知之。
此明釋迦顯實。
舉諸佛本懷釋之。
然此與前科。
諸佛釋迦。
互相釋成。
顯道同耳。
所以是法二字。
從上方便文來。
故是實道。
唯有二句。
是諸佛本懷。
謂諸法雖權。
權即是實。
故非思量等所能解也。
何以非
然我觀之。
若說是事。
不唯人天為之驚疑。
即比丘中。
有增上慢者。
聞亦不信。
且必生謗。
将墜大坑。
我故複止不說也。
言将者。
乃未然之謂。
蓋不說則已。
倘或說之。
因聞而後生謗。
生謗而後墜苦。
故雲将耳。
△二偈頌。
爾時世尊。
重說偈言。
止止不須說。
我法妙難思。
諸增上慢者。
聞必不敬信。
我法難思者。
若所說之法。
權是權。
實是實。
三是三。
一是一。
猶是可思者。
今所說法。
乃即權是實。
即三是一。
三一圓融。
權實不二。
乃不可思者。
思既難思。
說豈易說。
故曰止止等也。
若縱說之。
而上慢者。
必不能信。
我故複止不說。
上言将墜大坑。
此言聞必不信。
墜由不信。
不信必墜。
蓋長行。
言其不信之果。
偈頌。
舉其墜坑之因。
文亦互顯耳。
△二正明受化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二。
初正請。
爾時舍利弗。
重白佛言世尊。
惟願說之。
惟願說之。
謂如來雖以上慢比丘。
聞不敬信而止。
然我觀此會中。
豈唯無數衆生曾見諸佛。
即世世亦從我佛受化。
則自能敬信者。
故惟願世尊。
為此等衆而說也。
△二出意。
今此會中。
如我等比。
百千萬億。
世世已曾。
從佛受化。
如此人等。
必能敬信。
長夜安隐。
多所饒益。
意謂既世世從佛受化。
則不但見諸佛而已。
故必能信也。
問。
世世從佛受化。
及曾見諸佛。
若下文如來述成之後。
方知佛昔于二萬億佛所。
常為教化。
今舍利弗。
雲何便言曾見諸佛。
及世世受化耶。
答。
此亦無他。
總由前來發起序中。
文殊雲。
過去燈明佛。
說法華時。
我為妙光。
彌勒為求名。
舍利弗。
因此推之。
則知彼佛說經之時。
非獨妙光求名而已。
今現在無數百千衆生。
亦必預會。
既在燈明佛會。
亦在餘佛會矣。
故上言曾見諸佛。
既在諸佛之會。
亦在釋迦會矣。
故今言世世已曾從佛受化也。
言長夜安隐者。
謂如來若說真實大法。
如此人等。
必能敬信。
縱不能依之修習。
破于無明。
而已納種在懷。
了知必當成佛。
雖處無明長夜。
猶為安隐也。
若能依之修習。
必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其豐饒利益也多矣。
故雲多所饒益耳。
△二偈頌二。
初頌正請。
爾時舍利弗。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無上兩足尊。
願說第一法。
第一法者。
由前如來略開權雲。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故知昔日所說之三乘。
既是方便。
則非第一法矣。
又略顯實雲。
世尊法久後。
要當說真實。
故知今日當說。
既是真實。
則是第一法矣。
故願世尊而說也。
△二頌出意。
我為佛長子。
惟垂分别說。
是會無量衆。
能敬信此法。
佛已曾世世。
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
欲聽受佛語。
我等千二百。
及餘求佛者。
願為此衆故。
惟垂分别說。
是等聞此法。
則生大歡喜。
謂我既為佛長子。
自能信佛所說。
故曰我為(雲雲)。
更有無量之衆。
亦能信佛所說。
無他。
良繇世世佛曾教化故也。
故曰是會(雲雲)。
是則增上慢者。
固有不信。
而是等比丘。
必能敬信。
故願為說之。
又為佛長子者。
蓋所說法。
既曰第一。
無非欲令衆生開佛知見。
佛之知見無他。
即如來智慧是。
今舍利弗。
于小乘中。
智慧第一。
若一開顯。
即小乘智慧。
便是如來智慧。
故得為佛長子。
則知前佛子。
尚屬小乘。
今長子。
義在大乘矣。
生大歡喜者。
所聞之法。
既是真實。
則非小法。
既是大法。
所生歡喜。
亦複是大。
而非小也。
已上略開顯竟。
△二廣開權顯實。
有三。
初從此去。
為上根法說一周。
二從第二卷譬喻品。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無複疑悔下。
為中根喻說一周。
三從第三卷化城喻品去。
為下根因緣說一周。
初法說為五。
初如來正說。
二從第二卷初爾時舍利弗下。
當機陳領。
三從第二卷爾時佛告舍利弗下。
如來述成。
四從第二卷舍利弗汝如來世下。
上根得記。
五從第二卷爾時四部衆下。
四衆歡喜。
初又二。
初長行。
二偈頌。
初三。
初許說。
二受旨。
三正說。
初三。
初順許。
爾時世尊。
告舍利弗。
汝已殷勤三請。
豈得不說。
爾時者。
即舍利弗。
第三約受化請。
偈頌方畢之時也。
△二誡許。
汝今谛聽。
善思念之。
吾當為汝。
分别解說。
此先誡其生于三慧。
然後許其說也。
謂聽則言谛。
思則言善者。
以今昔所說。
皆由如來金口而宣揚。
昔日是權。
今日是實。
若不谛聽而善思。
則何能分别。
又昔日之權。
全即今實。
今日之實。
亦即昔權。
須心專一。
方能了知。
是故誡其聽則當谛。
思念則當善也。
分别解說者。
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及我釋迦。
雖出現于世。
有遠近彼此不同。
莫不皆先為實施權。
次開權顯實。
後廢權立實也。
△三正許二。
初經家叙退。
二如來揀許。
初又二。
初标叙。
說此語時。
會中有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五千人等。
即從座起。
禮佛而退。
說此語時者。
即說順誡二許方畢之時也。
五千退者。
有顯密二義。
顯由如來上之略為開顯。
内心已是不信。
更聞佛止舍利弗。
有增上慢比丘。
将墜于大坑之語。
心又動念。
故至此佛許分别解說。
自當退席矣。
密者。
如下偈雲。
佛威德故去。
乃如來威德之力。
密令其去。
所以禮佛而退也。
△二出意。
所以者何。
此輩罪根深重。
及增上慢。
未得謂得。
未證謂證。
有如此失。
是以不住。
世尊默然。
而不制止。
謂五千退去。
其意在何。
蓋由此等罪重。
及增上慢也。
有罪。
則不能聞此大法。
增上慢。
則雖聞而不能信。
又由世尊默然不制止。
所以而退也。
罪根上慢。
即顯退義也。
默不制止。
即密退義也。
言罪根深重者。
由種子而發現行。
還以現行。
而熏種子。
此是種現交加。
展轉不已。
故其罪根不唯深。
而且重也。
佛不制止者。
有人疑雲。
如來說此妙經。
欲令一切衆生。
鹹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今五千退去。
而不制止。
使其不聞大法。
将無如來于大悲似猶有阙耶。
然正唯佛不制止。
乃是如來之大悲也。
既是上慢。
聞必不信。
不信必生謗。
生謗必堕苦。
慮其堕苦。
故不制止。
又已聞略開顯。
亦得作将來熟脫之緣。
去則有益。
而住有損。
故不制止。
豈非如來之大悲乎。
△二如來揀許二。
初正揀。
爾時佛告舍利弗。
我今此衆。
無複枝葉。
純有貞實。
舍利弗。
如是增上慢人。
退亦佳矣。
揀分二意。
初揀會衆。
言無複枝葉者。
枝為幹之餘。
欲成大器。
非枝條所能。
而況葉乎。
彼上慢之人。
機緣未熟。
不能成無上法器。
今既退席。
則會中無複枝葉。
而純有貞實矣。
次揀退席。
言如是上慢之人退去。
在會衆固佳。
在彼亦複佳。
蓋彼既前已聞開三顯一略說。
如納種在懷。
日後終證圓果。
而現前又得免生謗堕坑之苦。
是雖退而實進也。
故曰退亦佳矣。
非為住者幸。
正為退者幸也。
南山雲。
五千退席。
為進上慢之俦。
意亦猶是。
△二更許。
汝今善聽。
當為汝說。
△二受旨。
舍利弗言。
唯然世尊。
願樂欲聞。
雖者。
儒訓應速。
無疑之詞。
今但應速而已。
疑則未能無耳。
蓋曾子。
已聞一貫之說。
故得無疑。
今身子。
但聞許說。
而未聞正說故也。
△三正說為三。
初歎法妙。
佛告舍利弗。
如是妙法。
諸佛如來。
時乃說之。
如優昙缽華。
時一現耳。
如是者。
乃指法之詞。
前即指乎諸法實相。
後即指乎佛之知見。
諸法實相。
則權實不二。
佛之知見。
則生佛一體。
故皆名妙也。
時乃說者。
法本無時。
因機而有。
四十年前。
大機未熟。
則非其時。
故不為說。
今法華高會。
大機既熟。
則是其時。
故乃說之。
又施三已後之時。
方乃說此妙法。
故雲時乃說之。
如優昙缽華等。
舉喻也。
梵語優昙華。
此雲靈瑞。
亦雲應瑞。
三千年一開。
華若開時。
金輪王出。
故名靈瑞及應瑞耳。
今四十年後。
才說妙法。
一切衆生。
皆得成佛。
佛。
法王也。
金輪。
人王也。
人法雖殊。
王義是同。
故引喻之。
△二誡不虛。
舍利弗。
汝等當信。
佛之所說。
言不虛妄。
不虛妄者。
四十年前。
及今日所說。
雖皆同出金口一音。
而昔者是權。
今者是實。
若權若實。
皆不虛妄。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故權不虛妄也。
諸佛法久後。
要當說真實。
故實不虛妄也。
所以誡信不虛者。
令其斷權疑。
生實信也。
本門雲。
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谛之語。
亦是誡信不虛。
令其斷近疑。
生遠信。
則知凡說大法。
必須勸信。
所以下文。
身子領解中。
有将非魔作佛等語。
△三正開顯三。
初總明諸佛。
二别明三世。
三重明釋迦。
初又二。
初正明諸佛。
二結顯十方。
初又三。
初明開權顯實。
二明為實施權。
三明廢權立實。
初六。
初标定。
舍利弗。
諸佛随宜說法。
意趣難解。
所以者何。
我以無數方便。
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
演說諸法。
先明諸佛開權。
舉釋迦方便釋之。
言無數方便。
至演說諸法者。
即說權法也。
權法全體即實。
故諸佛随宜所說。
亦複全體而實。
然意趣難解。
故以釋迦方便。
釋成諸佛之權耳。
諸佛随宜所說者。
謂随人天之宜。
則說戒善。
随二乘之宜。
則說谛緣。
随菩薩之宜。
則說六度。
此等随宜所說。
皆是權也。
若開顯之。
全體即實。
則知所說。
雖在戒善谛緣六度。
其意趣。
唯在一乘。
故言意趣難解。
諸佛說權如是。
所以下釋也。
謂諸佛所說。
何以見得難解。
如我釋迦。
以無量無數方便。
演說諸法。
而意不在諸法。
全在一實。
故諸佛随宜所說。
其意亦是難解。
若知我釋迦無數方便所說。
全體是實。
則諸佛所說。
雖曰難解。
亦可知矣。
故曰我以(雲雲)。
演說諸法者。
即是從一實相演之。
而為二乘五教七種方便等法也。
△二釋明。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唯有諸佛。
乃能知之。
此明釋迦顯實。
舉諸佛本懷釋之。
然此與前科。
諸佛釋迦。
互相釋成。
顯道同耳。
所以是法二字。
從上方便文來。
故是實道。
唯有二句。
是諸佛本懷。
謂諸法雖權。
權即是實。
故非思量等所能解也。
何以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