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一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所護念。
蓋四十年前。
但說于二法三道四果之無量。
曾不說此等無量。
從一法出。
今無量義經。
方乃說于無量從一法出。
故即無量義經。
為諸佛之所護念也。
既于一法而出無量。
則可以收無量而歸一。
故得為今經作序也。
問。
無量義經同聞之衆。
即上所列。
聲聞菩薩等。
而一期之中。
菩薩自能處處得入。
故阿含說半。
乃至般若帶通别正說圓教。
無非為鈍根聲聞。
今日法華。
正欲為彼聲聞。
何以故。
說無量義經。
以為今經作序。
但雲為諸菩薩。
說大乘經。
又雲教菩薩法。
豈爾時不為聲聞。
不教聲聞耶。
答。
此有三意。
一說無量義。
乃為今經作序。
今經既欲會歸聲聞。
明其所行是菩薩道。
故但為諸菩薩。
及教菩薩法。
以為表報也。
二不為聲聞。
乃正為菩薩。
聲聞則旁。
今但從其正也。
三聲聞從于般若。
密得别益。
别則獨菩薩法。
故聲聞此時。
亦即是菩薩矣。
△二入定。
佛說此經已。
結跏趺坐。
入于無量義處三昧。
身心不動。
身心不動者。
以其入于三昧之時。
則全身心。
而三昧。
全三昧是身心。
不見有能入所入。
故外觀其身。
則身無其身。
但見其猶若金剛而不動。
内觀其心。
則心無其心。
但見其猶若虛空而寂然。
故言身心不動也。
△三雨華。
是時天雨曼陀羅華。
摩诃曼陀羅華。
曼殊沙華。
摩诃曼殊沙華。
而散佛上。
及諸大衆。
是時者。
即如來說經方畢。
入定已後之時也。
曼陀羅華。
此雲适意華。
初是小适意。
次是大适意。
亦雲小白華。
大白華。
曼殊沙華。
此雲柔軟華。
初是小柔軟。
次是大柔軟。
亦雲小赤華。
大赤華也。
然華表乎因。
今此之四華。
從天而雨者。
乃表從第一義天。
而發為四十位。
微妙之圓因也。
故天台雲。
曼陀羅乃十住。
開佛知見。
摩诃曼陀羅乃十行。
示佛知見。
曼殊沙乃十向。
悟佛知見。
摩诃曼殊沙乃十地。
入佛知見也。
雖有四十位之不同。
而總一第一義天。
秪一第一義天。
而發乎四十位之不同。
故以天雨四華。
四華天雨。
而為表報也。
而散佛上及諸大衆者。
正表此之不思議圓因。
為諸佛之所證得。
為衆生之所本具。
然諸佛證無所證。
全證衆生之所具。
衆生具無所具。
全具諸佛之所證。
則生佛平等。
因果同源。
故既散佛上。
複散大衆。
以表顯也。
△四動地。
普佛世界。
六種震動。
六種震動者。
地則表于無明。
今欲說此法華妙經。
則令衆生。
鹹得開示悟入之佛知見。
究竟妙覺果滿。
必能翻破無明。
故以六種震動。
而表破無明也。
△五衆喜。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天龍夜叉。
乾闼婆。
阿修羅。
迦樓羅。
緊那羅。
摩睺羅伽。
人非人。
及諸小王轉輪聖王。
是諸大衆。
得未曾有。
歡喜合掌。
一心觀佛。
得未曾有者。
四十年前。
亦曾聞于說法。
而未曾聞說從一出多。
亦曾見于入定。
而未曾說法之後而入定。
天亦曾雨華。
而未若今日之雨華。
地亦曾震動。
而未若今日之地動。
如此等瑞。
今日所見。
乃是見所未見。
今日所聞。
乃是聞所未聞。
故言得未曾有也。
一心觀佛者。
有二義。
一衆見非常之瑞。
必說非常之法。
伫聞妙說。
絕彼餘想。
故一心觀佛也。
二衆會之心。
不向三有。
不同二乘。
亦不向偏漸權小。
唯向一佛大乘。
故一心觀佛也。
△六收光。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
照東方萬八千世界。
靡不周遍。
下至阿鼻地獄。
上至阿迦尼吒天。
此言照于東方者。
是橫照。
照上照下者。
是豎照也。
阿迦尼吒。
此雲質礙。
即色究竟天也。
然此放光。
若就能表之法相而釋。
則所照有六趣四聖。
凡聖因果。
生佛迷悟之不同。
又一光與萬八千土。
則有多少大小。
遠近彼此之有異。
今一光之中。
而能照于萬八千土。
而能見于十種法界。
則多少與大小一如。
遠近與彼此不二。
凡聖與因果同體。
生佛與迷悟無殊。
故能表于理妙也。
若約所表之理體而釋。
則眉間一光。
全即介爾一念能觀之心。
萬八千土。
全即三千性相所觀之境。
一光而全照萬八千土。
萬八千土。
而同為一光所照。
即是介爾一念。
全體具足三千。
即此三千。
而元同居乎一念。
一念不在前。
三千不在後。
一念不為少。
三千不為多。
故眉間白毫相光。
照于萬八千土也。
私謂照于東方萬八千土靡不周遍一句。
正明所照。
以顯其瑞也。
乃是全收他土所見。
如下他土瑞雲。
盡見彼土六趣衆生。
又見彼土現在諸佛。
乃至雲。
複見諸佛般涅槃後。
以佛舍利。
起七寶塔。
如是則一光之中。
十種法界。
五時教味。
無不具見。
故知靡不周遍四字。
攝盡他土。
即此所見。
乃為放光之瑞。
下至阿鼻。
上至尼吒者。
乃是照于此土六趣也。
若他土六趣。
則下自雲。
盡見彼土六趣衆生。
若此土現前說法者。
即是佛。
聞法者。
即是三乘。
不待光照而自見。
又下至阿鼻。
上至尼吒。
則靈山一會。
全在白毫光中矣。
所以此土。
但言于六趣。
而十界亦具矣。
是則此土光瑞之文。
元來止于上至阿迦尼吒天也。
于此世界下。
方是他土瑞文。
若以下至阿鼻等文。
即于貫照東方者。
則放光一文。
全似地瑞文。
而不關于此土矣。
△二他土瑞相。
古亦分為六。
今但合為二。
初見十種法界。
于此世界。
盡見彼土。
六趣衆生。
又見彼土。
現在諸佛。
初二句乃承上收光而言也。
即此娑婆世界。
靈山會上。
盡見彼東方之萬八千土也。
所以于此土。
而能見彼土者。
由于如來放光之故也。
故他土瑞。
全以此土放光為總。
所以盡見彼土等也。
初于此世界四字。
乃全指乎此土放光。
以為他土瑞作張本也。
言六趣衆生。
乃是全舉六凡。
言現在諸佛。
乃是略舉于佛。
而該三乘。
即是見于四聖。
而十界複具足矣。
△二見五時法化。
及聞諸佛。
所說經法。
并見彼諸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諸修行得道者。
複見諸菩薩摩诃薩。
種種因緣。
種種信解。
種種相貌。
行菩薩道。
複見諸佛。
般涅槃者。
複見諸佛。
般涅槃後。
以佛舍利。
起七寶塔。
及聞等者。
即聞于千丈盧舍那佛。
說圓滿修多羅法。
乃是見于華嚴也。
次言并見等者。
即是四衆之人。
聞彼佛說阿含三藏之法。
乃修三乘之行。
而得三乘之道也。
或有修于知苦斷集。
慕滅修道之行。
而得聲聞之道。
或有修于順觀生起。
逆觀還滅之行。
而得緣覺之道。
或有修于三祗伏惑。
百劫行因之行。
而得菩薩之道。
故雲諸修行得道也。
次言複見等者。
即是彼之菩薩。
聞佛說方等般若。
乃依之而修習也。
言種種因緣信解相貌者。
悭吝毀犯。
乃至愚癡等之六蔽為因。
布施持戒。
乃至智慧等之六度為緣也。
信者。
信得悭吝毀犯等六。
是蔽而當舍。
信得布施持戒等六。
是度而當行。
解者。
解得悭吝之蔽。
須以布施之度為治。
乃至愚癡之蔽。
須以智慧之度為治也。
又解得布施之度。
必能治于悭吝。
智慧之度。
必能治于愚癡也。
言相貌者。
若起于悭貪。
則以心心欲得。
念念不舍之相貌。
乃至若起于愚癡。
則有執斷執常。
撥因撥果之相貌也。
若行于布施。
則有舍于衣服飲食。
珍寶國城等。
依報之相貌。
及舍頭目髓腦。
身肉手足等。
正報之相貌也。
乃至若行于般若。
則有能觀之智。
所觀之境。
能所宛爾。
能所寂然之相貌也。
皆言種種者。
以方等般若二時。
具有四教故也。
若三藏為有相。
通為無相。
别為雙亦相。
圓為雙非相。
若因緣。
若信解。
若相貌。
各各皆有于四教不同。
故皆言種種也。
以聲聞到于方等。
密得通益。
到于般若。
密得别益。
通則正于菩薩。
别則獨菩薩法。
故此中言。
複見諸菩薩。
又言行菩薩道。
則知其為方等般若也。
次複見諸佛下。
是見涅槃時也。
然此五時無法華者。
正欲生下疑念問答。
以作今經弄引故也。
若光中見乎法華。
則何須文殊之答。
而又何待彌勒問耶。
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一之一
蓋四十年前。
但說于二法三道四果之無量。
曾不說此等無量。
從一法出。
今無量義經。
方乃說于無量從一法出。
故即無量義經。
為諸佛之所護念也。
既于一法而出無量。
則可以收無量而歸一。
故得為今經作序也。
問。
無量義經同聞之衆。
即上所列。
聲聞菩薩等。
而一期之中。
菩薩自能處處得入。
故阿含說半。
乃至般若帶通别正說圓教。
無非為鈍根聲聞。
今日法華。
正欲為彼聲聞。
何以故。
說無量義經。
以為今經作序。
但雲為諸菩薩。
說大乘經。
又雲教菩薩法。
豈爾時不為聲聞。
不教聲聞耶。
答。
此有三意。
一說無量義。
乃為今經作序。
今經既欲會歸聲聞。
明其所行是菩薩道。
故但為諸菩薩。
及教菩薩法。
以為表報也。
二不為聲聞。
乃正為菩薩。
聲聞則旁。
今但從其正也。
三聲聞從于般若。
密得别益。
别則獨菩薩法。
故聲聞此時。
亦即是菩薩矣。
△二入定。
佛說此經已。
結跏趺坐。
入于無量義處三昧。
身心不動。
身心不動者。
以其入于三昧之時。
則全身心。
而三昧。
全三昧是身心。
不見有能入所入。
故外觀其身。
則身無其身。
但見其猶若金剛而不動。
内觀其心。
則心無其心。
但見其猶若虛空而寂然。
故言身心不動也。
△三雨華。
是時天雨曼陀羅華。
摩诃曼陀羅華。
曼殊沙華。
摩诃曼殊沙華。
而散佛上。
及諸大衆。
是時者。
即如來說經方畢。
入定已後之時也。
曼陀羅華。
此雲适意華。
初是小适意。
次是大适意。
亦雲小白華。
大白華。
曼殊沙華。
此雲柔軟華。
初是小柔軟。
次是大柔軟。
亦雲小赤華。
大赤華也。
然華表乎因。
今此之四華。
從天而雨者。
乃表從第一義天。
而發為四十位。
微妙之圓因也。
故天台雲。
曼陀羅乃十住。
開佛知見。
摩诃曼陀羅乃十行。
示佛知見。
曼殊沙乃十向。
悟佛知見。
摩诃曼殊沙乃十地。
入佛知見也。
雖有四十位之不同。
而總一第一義天。
秪一第一義天。
而發乎四十位之不同。
故以天雨四華。
四華天雨。
而為表報也。
而散佛上及諸大衆者。
正表此之不思議圓因。
為諸佛之所證得。
為衆生之所本具。
然諸佛證無所證。
全證衆生之所具。
衆生具無所具。
全具諸佛之所證。
則生佛平等。
因果同源。
故既散佛上。
複散大衆。
以表顯也。
△四動地。
普佛世界。
六種震動。
六種震動者。
地則表于無明。
今欲說此法華妙經。
則令衆生。
鹹得開示悟入之佛知見。
究竟妙覺果滿。
必能翻破無明。
故以六種震動。
而表破無明也。
△五衆喜。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天龍夜叉。
乾闼婆。
阿修羅。
迦樓羅。
緊那羅。
摩睺羅伽。
人非人。
及諸小王轉輪聖王。
是諸大衆。
得未曾有。
歡喜合掌。
一心觀佛。
得未曾有者。
四十年前。
亦曾聞于說法。
而未曾聞說從一出多。
亦曾見于入定。
而未曾說法之後而入定。
天亦曾雨華。
而未若今日之雨華。
地亦曾震動。
而未若今日之地動。
如此等瑞。
今日所見。
乃是見所未見。
今日所聞。
乃是聞所未聞。
故言得未曾有也。
一心觀佛者。
有二義。
一衆見非常之瑞。
必說非常之法。
伫聞妙說。
絕彼餘想。
故一心觀佛也。
二衆會之心。
不向三有。
不同二乘。
亦不向偏漸權小。
唯向一佛大乘。
故一心觀佛也。
△六收光。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
照東方萬八千世界。
靡不周遍。
下至阿鼻地獄。
上至阿迦尼吒天。
此言照于東方者。
是橫照。
照上照下者。
是豎照也。
阿迦尼吒。
此雲質礙。
即色究竟天也。
然此放光。
若就能表之法相而釋。
則所照有六趣四聖。
凡聖因果。
生佛迷悟之不同。
又一光與萬八千土。
則有多少大小。
遠近彼此之有異。
今一光之中。
而能照于萬八千土。
而能見于十種法界。
則多少與大小一如。
遠近與彼此不二。
凡聖與因果同體。
生佛與迷悟無殊。
故能表于理妙也。
若約所表之理體而釋。
則眉間一光。
全即介爾一念能觀之心。
萬八千土。
全即三千性相所觀之境。
一光而全照萬八千土。
萬八千土。
而同為一光所照。
即是介爾一念。
全體具足三千。
即此三千。
而元同居乎一念。
一念不在前。
三千不在後。
一念不為少。
三千不為多。
故眉間白毫相光。
照于萬八千土也。
私謂照于東方萬八千土靡不周遍一句。
正明所照。
以顯其瑞也。
乃是全收他土所見。
如下他土瑞雲。
盡見彼土六趣衆生。
又見彼土現在諸佛。
乃至雲。
複見諸佛般涅槃後。
以佛舍利。
起七寶塔。
如是則一光之中。
十種法界。
五時教味。
無不具見。
故知靡不周遍四字。
攝盡他土。
即此所見。
乃為放光之瑞。
下至阿鼻。
上至尼吒者。
乃是照于此土六趣也。
若他土六趣。
則下自雲。
盡見彼土六趣衆生。
若此土現前說法者。
即是佛。
聞法者。
即是三乘。
不待光照而自見。
又下至阿鼻。
上至尼吒。
則靈山一會。
全在白毫光中矣。
所以此土。
但言于六趣。
而十界亦具矣。
是則此土光瑞之文。
元來止于上至阿迦尼吒天也。
于此世界下。
方是他土瑞文。
若以下至阿鼻等文。
即于貫照東方者。
則放光一文。
全似地瑞文。
而不關于此土矣。
△二他土瑞相。
古亦分為六。
今但合為二。
初見十種法界。
于此世界。
盡見彼土。
六趣衆生。
又見彼土。
現在諸佛。
初二句乃承上收光而言也。
即此娑婆世界。
靈山會上。
盡見彼東方之萬八千土也。
所以于此土。
而能見彼土者。
由于如來放光之故也。
故他土瑞。
全以此土放光為總。
所以盡見彼土等也。
初于此世界四字。
乃全指乎此土放光。
以為他土瑞作張本也。
言六趣衆生。
乃是全舉六凡。
言現在諸佛。
乃是略舉于佛。
而該三乘。
即是見于四聖。
而十界複具足矣。
△二見五時法化。
及聞諸佛。
所說經法。
并見彼諸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諸修行得道者。
複見諸菩薩摩诃薩。
種種因緣。
種種信解。
種種相貌。
行菩薩道。
複見諸佛。
般涅槃者。
複見諸佛。
般涅槃後。
以佛舍利。
起七寶塔。
及聞等者。
即聞于千丈盧舍那佛。
說圓滿修多羅法。
乃是見于華嚴也。
次言并見等者。
即是四衆之人。
聞彼佛說阿含三藏之法。
乃修三乘之行。
而得三乘之道也。
或有修于知苦斷集。
慕滅修道之行。
而得聲聞之道。
或有修于順觀生起。
逆觀還滅之行。
而得緣覺之道。
或有修于三祗伏惑。
百劫行因之行。
而得菩薩之道。
故雲諸修行得道也。
次言複見等者。
即是彼之菩薩。
聞佛說方等般若。
乃依之而修習也。
言種種因緣信解相貌者。
悭吝毀犯。
乃至愚癡等之六蔽為因。
布施持戒。
乃至智慧等之六度為緣也。
信者。
信得悭吝毀犯等六。
是蔽而當舍。
信得布施持戒等六。
是度而當行。
解者。
解得悭吝之蔽。
須以布施之度為治。
乃至愚癡之蔽。
須以智慧之度為治也。
又解得布施之度。
必能治于悭吝。
智慧之度。
必能治于愚癡也。
言相貌者。
若起于悭貪。
則以心心欲得。
念念不舍之相貌。
乃至若起于愚癡。
則有執斷執常。
撥因撥果之相貌也。
若行于布施。
則有舍于衣服飲食。
珍寶國城等。
依報之相貌。
及舍頭目髓腦。
身肉手足等。
正報之相貌也。
乃至若行于般若。
則有能觀之智。
所觀之境。
能所宛爾。
能所寂然之相貌也。
皆言種種者。
以方等般若二時。
具有四教故也。
若三藏為有相。
通為無相。
别為雙亦相。
圓為雙非相。
若因緣。
若信解。
若相貌。
各各皆有于四教不同。
故皆言種種也。
以聲聞到于方等。
密得通益。
到于般若。
密得别益。
通則正于菩薩。
别則獨菩薩法。
故此中言。
複見諸菩薩。
又言行菩薩道。
則知其為方等般若也。
次複見諸佛下。
是見涅槃時也。
然此五時無法華者。
正欲生下疑念問答。
以作今經弄引故也。
若光中見乎法華。
則何須文殊之答。
而又何待彌勒問耶。
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