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一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有四迦樓羅王。
大威德迦樓羅王。
大身迦樓羅王。
大滿迦樓羅王。
如意迦樓羅王。
各與若幹百千眷屬俱。
八部中無夜叉摩睺羅伽二部。
此但略之。
非不預會。
故下衆喜瑞中。
乃俱有也。
初天衆中。
但有欲界與色界。
而無無色。
龍鳥屬畜。
餘皆鬼攝。
然但無地獄。
及以無色界天。
而不預席者。
如大經四句所明。
一是乘急戒緩。
二是戒急乘緩。
三是乘戒俱急。
四是乘戒俱緩。
今鬼畜得預會者。
乃乘急戒緩也。
戒緩。
所以堕于鬼畜。
乘急。
所以得聞法音。
無色界天不預會者。
乃是戒急乘緩也。
戒急。
所以得生于天。
乘緩。
所以不得聞法。
欲色界天。
及以人衆。
得預會者。
乃是乘戒俱急也。
戒急。
所以得生人天。
乘急。
所以複得聞法。
地獄不預會者。
乃是乘戒俱緩也。
戒緩。
所以堕于地獄。
乘緩。
所以不聞法也。
△七人王衆。
韋提希子阿阇世王。
與若幹百千眷屬俱。
已上雖有三科不同。
總是第五同聞伴侶。
列衆已竟。
△四結衆集。
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是乃總結。
△二别序。
别者對通而言。
通則通于衆典。
别則别在今經。
法體等五事證信。
同于衆經。
故言通。
衆集等五章發起。
别于他經。
故言别也。
别序發起者。
蓋如來欲說此妙法華經。
若無發起以為其由緻。
則正宗何由而可說。
故四衆雲集之時。
即便說于無量義經。
入于無量義定。
天則如是而雨華。
地則如是而震動。
彌勒為之騰疑發問。
文殊為之忖古酬答。
既有一番表報由緻。
則如來從定而起。
便可說于此經矣。
故有發起一章文字。
為今經正宗作序也。
然何以見得此序。
便可發起此經。
以其顯示一經大旨故也。
大旨者何。
人理行教。
四皆妙故。
所以序中有五章。
正中有四一。
若兩不交涉。
則何分序正。
使一讀五章。
而四一之旨昭著其前。
及探四一。
而五章之義照應乎此。
方是序是正之序。
正是序之正。
前四時當乎此。
今妙經豈越乎斯。
是以五章發起。
四一皆妙。
蓋何以見得人是妙人。
如經雲。
若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
既無不成佛。
則人是妙人矣。
何以見得理是妙理。
如經雲。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既世間相常住。
則理是妙理矣。
何以見得行是妙行。
如經雲。
乃至舉一手。
或複小低頭。
皆已成佛道。
既皆成佛。
則行是妙行矣。
何以見得教是妙教。
如經雲。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既無二無三。
則教是妙教矣。
是則一經所明。
不出四種皆妙。
而此序中。
則有衆集現瑞。
疑念發問。
酬答之四番。
故能發起今經之四妙。
何者。
以其四衆圍繞。
能興三業。
以為供養。
成于不思議之人。
故衆集序。
便可發起正說之人妙也。
次之眉間白毫相光。
全表中道妙智。
所照萬八千土。
全表三千妙境。
萬八千土。
而為一光所照。
乃全境即智。
白毫一光。
而照萬八千土。
乃全智即境。
此則若智若境。
全體不二。
故現瑞序。
便可發起正說之理妙也。
若無疑念。
則不發問。
而亦不能由解起行矣。
今彌勒大衆。
各各心生疑念。
疑則必問。
問則必答。
由答而聞。
由聞而解。
既解已。
自然從解而起乎行。
故疑念序。
便可發起正說之行妙也。
若夫問者問。
而答者答。
引昔燈明。
證今釋迦。
古佛放光。
既說妙法。
今佛現瑞。
亦當說于妙法華經。
故問答序。
便可發起正說之妙教也。
今經既爾。
餘經亦然。
有發起而說。
如維摩以獻蓋申贊。
而為發起。
如般若以着衣持缽。
而為發起。
如楞嚴以誤堕淫室。
而為發起。
今妙法華經。
則以衆集現瑞。
發問酬答。
而為發起也。
文分為五。
初衆集序。
爾時世尊。
四衆圍繞。
供養恭敬。
尊量贊歎。
爾時者。
即四衆方集之後。
未說無量義經之前也。
世尊者。
即我佛釋迦如來。
娑婆一化之主也。
以由如來三覺圓。
十身滿。
如大夢覺。
如蓮華開。
為一切世間之所尊敬瞻仰。
故稱世尊也。
四衆者。
有雲即是比丘等為四衆。
亦無不可。
然名狹而義不周。
若細明之。
一影響。
二發起。
三當機。
四結緣也。
影響者。
如形之有影。
如聲之有響。
如來說經。
必有古佛聖人。
隐形而下。
匡輔法化。
名為影響。
今經如觀音等是也。
發起者。
引發生起也。
如來若欲說經。
必先弄引為序。
然後正說可起。
故名發起。
今經如彌勒等是也。
當機者。
能感佛來應也。
如來說經。
必有所被之機。
此則根熟機動之人。
若不聞說則已。
才一聽聞。
必能悟入度脫。
故名當機。
今經如舍利弗等是也。
結緣者。
此則無上三種之能。
夙世根機。
甚為淺薄。
雖聞所說。
不但不能修習證入。
而亦不能信受領解。
但可作于未來得度因緣。
故名結緣。
如今經五千退席者是也。
圍繞者。
由如來初成正覺。
天人欲為緻敬。
而未知其方法。
是淨居天。
化為人形。
來至佛所。
禮佛而繞。
繞而複禮。
如是三禮三繞。
人皆以為之則。
故言圍繞。
今謂如來欲說此經。
先有如上所列。
聞佛聲教。
悟四谛理之聲聞。
順觀生起。
逆觀還滅之緣覺。
自行化他之菩薩。
護持佛法之八部等。
或是影響發起。
或是當機結緣。
皆圍繞于佛。
故言爾時世尊四衆圍繞也。
供養恭敬尊重贊歎者。
不獨圍繞而已。
更能興于供養。
就其身業之中。
則極其卑謹恭敬。
而無怠緩。
就其意業之中。
則極其專注尊重。
而無散亂。
就其口業之中。
則能以種種語言。
而為贊歎。
故雲供養等耳。
△二現瑞序。
此稱為現瑞序者。
如彌勒發問。
則雲以何因緣。
而有此瑞。
文殊酬答。
則雲我于過去諸佛。
曾見此瑞。
欲令衆生鹹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故現斯瑞。
據此則知是現瑞序也。
然何以見得。
此六皆名為瑞。
蓋四十年前。
說餘經時。
亦曾先說于法。
而為正宗作序。
然所說法。
但說二法三道四果。
不說二法三道四果從一法出。
今則說于無量從一而出。
乃是表報正說。
收無量以歸一。
故說法是瑞也。
昔亦入定。
然必在說法之前。
今則說法之後。
而入于定。
故入定是瑞也。
昔亦雨華。
然不能四華同雨。
表報者。
不過二乘漸次。
偏小之因而已。
今則四華同雨。
全表報乎四十位之圓因。
故雨華是瑞也。
昔亦地動。
然不能普佛世界。
六種震動。
所表報者。
不過破于見思。
破于塵沙。
或但漸次破于無明而已。
今則普佛世界。
六種震動。
全表報乎圓破六位無明。
一破一切破。
一斷一切斷。
故地動是瑞也。
昔亦衆喜。
然不能若四衆。
若八部。
鹹皆歡喜。
一心觀佛。
所表報者。
不過大隔于小。
小隔于大。
或是大小雜糅等機。
發動而已。
今則四衆八部。
鹹皆歡喜。
一心觀佛。
全表報純圓之機動發。
故衆喜是瑞也。
昔亦曾放白毫相光。
然不能全見十種法界。
圓照五時法化。
今則下至阿鼻。
上見諸佛。
則十界全彰。
始見所說經法。
終見般涅槃者。
則五時圓照。
故放光是瑞也。
此六既皆一一是瑞。
故為現瑞序。
分二。
初此土瑞相。
二他土瑞相。
初六。
初說法。
為諸菩薩。
說大乘經。
名無量義。
教菩薩法。
佛所護念。
如來本意。
欲為聲聞人。
說此妙法華經。
發明汝等所行。
是菩薩道。
故先為菩薩。
以預表之也。
大乘者。
乘以運載為義。
若人天乘。
但能運出三途。
不能運出三界。
聲聞乘。
緣覺乘。
但能運出三界。
不能運出三空。
偏漸菩薩乘。
但能運出三空。
不能運歸三德秘藏。
皆不名大乘。
今為菩薩所說者。
不獨運出三途。
亦能運出三界。
不獨出三界。
今能出三空。
不但能出三空。
亦且能運歸三德秘藏。
故為大乘也。
名無量義。
即是證一實相。
而出二法三道四果之無量。
所謂若教若理若行。
皆無量也。
然理尚非一。
那得無量。
乃是将門名理。
理随于門。
門既多種。
理亦無量也。
教菩薩法者。
此法不教三有。
不教二乘。
唯教菩薩故也。
佛所護念者。
若雲久默斯要。
不務速說者。
故名佛所護念。
此約無量義。
即法華之異名為釋也。
若約無量義。
為法華作序而釋者。
謂即此無量義經。
為諸佛之
大威德迦樓羅王。
大身迦樓羅王。
大滿迦樓羅王。
如意迦樓羅王。
各與若幹百千眷屬俱。
八部中無夜叉摩睺羅伽二部。
此但略之。
非不預會。
故下衆喜瑞中。
乃俱有也。
初天衆中。
但有欲界與色界。
而無無色。
龍鳥屬畜。
餘皆鬼攝。
然但無地獄。
及以無色界天。
而不預席者。
如大經四句所明。
一是乘急戒緩。
二是戒急乘緩。
三是乘戒俱急。
四是乘戒俱緩。
今鬼畜得預會者。
乃乘急戒緩也。
戒緩。
所以堕于鬼畜。
乘急。
所以得聞法音。
無色界天不預會者。
乃是戒急乘緩也。
戒急。
所以得生于天。
乘緩。
所以不得聞法。
欲色界天。
及以人衆。
得預會者。
乃是乘戒俱急也。
戒急。
所以得生人天。
乘急。
所以複得聞法。
地獄不預會者。
乃是乘戒俱緩也。
戒緩。
所以堕于地獄。
乘緩。
所以不聞法也。
△七人王衆。
韋提希子阿阇世王。
與若幹百千眷屬俱。
已上雖有三科不同。
總是第五同聞伴侶。
列衆已竟。
△四結衆集。
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是乃總結。
△二别序。
别者對通而言。
通則通于衆典。
别則别在今經。
法體等五事證信。
同于衆經。
故言通。
衆集等五章發起。
别于他經。
故言别也。
别序發起者。
蓋如來欲說此妙法華經。
若無發起以為其由緻。
則正宗何由而可說。
故四衆雲集之時。
即便說于無量義經。
入于無量義定。
天則如是而雨華。
地則如是而震動。
彌勒為之騰疑發問。
文殊為之忖古酬答。
既有一番表報由緻。
則如來從定而起。
便可說于此經矣。
故有發起一章文字。
為今經正宗作序也。
然何以見得此序。
便可發起此經。
以其顯示一經大旨故也。
大旨者何。
人理行教。
四皆妙故。
所以序中有五章。
正中有四一。
若兩不交涉。
則何分序正。
使一讀五章。
而四一之旨昭著其前。
及探四一。
而五章之義照應乎此。
方是序是正之序。
正是序之正。
前四時當乎此。
今妙經豈越乎斯。
是以五章發起。
四一皆妙。
蓋何以見得人是妙人。
如經雲。
若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
既無不成佛。
則人是妙人矣。
何以見得理是妙理。
如經雲。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既世間相常住。
則理是妙理矣。
何以見得行是妙行。
如經雲。
乃至舉一手。
或複小低頭。
皆已成佛道。
既皆成佛。
則行是妙行矣。
何以見得教是妙教。
如經雲。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既無二無三。
則教是妙教矣。
是則一經所明。
不出四種皆妙。
而此序中。
則有衆集現瑞。
疑念發問。
酬答之四番。
故能發起今經之四妙。
何者。
以其四衆圍繞。
能興三業。
以為供養。
成于不思議之人。
故衆集序。
便可發起正說之人妙也。
次之眉間白毫相光。
全表中道妙智。
所照萬八千土。
全表三千妙境。
萬八千土。
而為一光所照。
乃全境即智。
白毫一光。
而照萬八千土。
乃全智即境。
此則若智若境。
全體不二。
故現瑞序。
便可發起正說之理妙也。
若無疑念。
則不發問。
而亦不能由解起行矣。
今彌勒大衆。
各各心生疑念。
疑則必問。
問則必答。
由答而聞。
由聞而解。
既解已。
自然從解而起乎行。
故疑念序。
便可發起正說之行妙也。
若夫問者問。
而答者答。
引昔燈明。
證今釋迦。
古佛放光。
既說妙法。
今佛現瑞。
亦當說于妙法華經。
故問答序。
便可發起正說之妙教也。
今經既爾。
餘經亦然。
有發起而說。
如維摩以獻蓋申贊。
而為發起。
如般若以着衣持缽。
而為發起。
如楞嚴以誤堕淫室。
而為發起。
今妙法華經。
則以衆集現瑞。
發問酬答。
而為發起也。
文分為五。
初衆集序。
爾時世尊。
四衆圍繞。
供養恭敬。
尊量贊歎。
爾時者。
即四衆方集之後。
未說無量義經之前也。
世尊者。
即我佛釋迦如來。
娑婆一化之主也。
以由如來三覺圓。
十身滿。
如大夢覺。
如蓮華開。
為一切世間之所尊敬瞻仰。
故稱世尊也。
四衆者。
有雲即是比丘等為四衆。
亦無不可。
然名狹而義不周。
若細明之。
一影響。
二發起。
三當機。
四結緣也。
影響者。
如形之有影。
如聲之有響。
如來說經。
必有古佛聖人。
隐形而下。
匡輔法化。
名為影響。
今經如觀音等是也。
發起者。
引發生起也。
如來若欲說經。
必先弄引為序。
然後正說可起。
故名發起。
今經如彌勒等是也。
當機者。
能感佛來應也。
如來說經。
必有所被之機。
此則根熟機動之人。
若不聞說則已。
才一聽聞。
必能悟入度脫。
故名當機。
今經如舍利弗等是也。
結緣者。
此則無上三種之能。
夙世根機。
甚為淺薄。
雖聞所說。
不但不能修習證入。
而亦不能信受領解。
但可作于未來得度因緣。
故名結緣。
如今經五千退席者是也。
圍繞者。
由如來初成正覺。
天人欲為緻敬。
而未知其方法。
是淨居天。
化為人形。
來至佛所。
禮佛而繞。
繞而複禮。
如是三禮三繞。
人皆以為之則。
故言圍繞。
今謂如來欲說此經。
先有如上所列。
聞佛聲教。
悟四谛理之聲聞。
順觀生起。
逆觀還滅之緣覺。
自行化他之菩薩。
護持佛法之八部等。
或是影響發起。
或是當機結緣。
皆圍繞于佛。
故言爾時世尊四衆圍繞也。
供養恭敬尊重贊歎者。
不獨圍繞而已。
更能興于供養。
就其身業之中。
則極其卑謹恭敬。
而無怠緩。
就其意業之中。
則極其專注尊重。
而無散亂。
就其口業之中。
則能以種種語言。
而為贊歎。
故雲供養等耳。
△二現瑞序。
此稱為現瑞序者。
如彌勒發問。
則雲以何因緣。
而有此瑞。
文殊酬答。
則雲我于過去諸佛。
曾見此瑞。
欲令衆生鹹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故現斯瑞。
據此則知是現瑞序也。
然何以見得。
此六皆名為瑞。
蓋四十年前。
說餘經時。
亦曾先說于法。
而為正宗作序。
然所說法。
但說二法三道四果。
不說二法三道四果從一法出。
今則說于無量從一而出。
乃是表報正說。
收無量以歸一。
故說法是瑞也。
昔亦入定。
然必在說法之前。
今則說法之後。
而入于定。
故入定是瑞也。
昔亦雨華。
然不能四華同雨。
表報者。
不過二乘漸次。
偏小之因而已。
今則四華同雨。
全表報乎四十位之圓因。
故雨華是瑞也。
昔亦地動。
然不能普佛世界。
六種震動。
所表報者。
不過破于見思。
破于塵沙。
或但漸次破于無明而已。
今則普佛世界。
六種震動。
全表報乎圓破六位無明。
一破一切破。
一斷一切斷。
故地動是瑞也。
昔亦衆喜。
然不能若四衆。
若八部。
鹹皆歡喜。
一心觀佛。
所表報者。
不過大隔于小。
小隔于大。
或是大小雜糅等機。
發動而已。
今則四衆八部。
鹹皆歡喜。
一心觀佛。
全表報純圓之機動發。
故衆喜是瑞也。
昔亦曾放白毫相光。
然不能全見十種法界。
圓照五時法化。
今則下至阿鼻。
上見諸佛。
則十界全彰。
始見所說經法。
終見般涅槃者。
則五時圓照。
故放光是瑞也。
此六既皆一一是瑞。
故為現瑞序。
分二。
初此土瑞相。
二他土瑞相。
初六。
初說法。
為諸菩薩。
說大乘經。
名無量義。
教菩薩法。
佛所護念。
如來本意。
欲為聲聞人。
說此妙法華經。
發明汝等所行。
是菩薩道。
故先為菩薩。
以預表之也。
大乘者。
乘以運載為義。
若人天乘。
但能運出三途。
不能運出三界。
聲聞乘。
緣覺乘。
但能運出三界。
不能運出三空。
偏漸菩薩乘。
但能運出三空。
不能運歸三德秘藏。
皆不名大乘。
今為菩薩所說者。
不獨運出三途。
亦能運出三界。
不獨出三界。
今能出三空。
不但能出三空。
亦且能運歸三德秘藏。
故為大乘也。
名無量義。
即是證一實相。
而出二法三道四果之無量。
所謂若教若理若行。
皆無量也。
然理尚非一。
那得無量。
乃是将門名理。
理随于門。
門既多種。
理亦無量也。
教菩薩法者。
此法不教三有。
不教二乘。
唯教菩薩故也。
佛所護念者。
若雲久默斯要。
不務速說者。
故名佛所護念。
此約無量義。
即法華之異名為釋也。
若約無量義。
為法華作序而釋者。
謂即此無量義經。
為諸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