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一之一

關燈
生于遠信。

    或有登于十住十行。

    或有得于十向十地。

    而授于法身之記。

    乃至或十信相似位中。

    發菩提心者。

    于是彌勒菩薩。

    一一為之總申領解。

    乃本門之正宗也。

    既有正宗。

    則當流通。

    是以發明。

    現在則有四信。

    滅後則有五品。

    明初品之因功德。

    故有随喜功德品。

    明初品之果功德。

    故有法師功德品。

    複更證明信毀之罪福。

    故有常不輕品。

    此皆勸贊流通也。

    既勸贊已。

    還當付囑。

    是以如來承菩薩之請命。

    乃現十種之神力。

    結五重之綱要。

    三摩菩薩頂。

    而作是言。

    我于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修習是難得菩提之法。

    今以付囑汝等。

    應當一心流布。

    使一切衆生。

    皆得聞知。

    應當随學如來之法。

    勿生悭吝。

    如藥王之苦行焚身。

    妙音之神力通經。

    觀音之普門示現。

    皆所謂随學如來也。

    然要世弘經。

    必多障惱。

    須假外護方可在在流通。

    故明陀羅尼品。

    以為弘經之外護。

    若以普現色身三昧而弘經。

    當如妙莊嚴王之本事。

    令無邪不歸于正。

    終至普賢菩薩為之勸發。

    此若勸贊。

    若付囑。

    乃本門之流通也。

    已上大分其文如此。

     △二衣文釋義。

    分二。

    初迹門。

    二本門。

    初有三。

    初序分。

    二正宗。

    三流通。

    初又二。

    初品題。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 今就品題中。

    初妙等五字。

    亦是今經之總名。

    次序等四字。

    方是一品之别題。

    若但言序品。

    而不言妙法蓮華經。

    則不顯此之序品。

    乃今經之序品。

    故先标全經之名。

    而次系于一品之題。

    故言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

    有本無經題者。

    如少師所略耳。

    然就其略者。

    亦得妙法蓮華。

    乃一經之名目。

    既有一經之名目。

    便有一經之理體。

    一經之宗要。

    一經之力用。

    一經之教相。

    所以智者大師。

    釋此題時。

    約于五重玄義。

    言五重者。

    第一是釋其名目。

    第二是辨其理體。

    第三是明其宗要。

    第四是論其力用。

    第五是判其教相。

    釋名。

    則以法喻。

    而為今經之名。

    辨體。

    則以諸法實相。

    而為今經之體。

    明宗。

    則以一乘因果。

    而為今經之宗。

    論用。

    則以斷疑生信。

    而為今經之用。

    判教相。

    則以無上醍醐。

    而為今經之教相。

    蓋以五重玄義。

    乃是一經之所诠顯。

    大師欲人攬于一題。

    即知今經旨趣。

    故于首題之中。

    即為發明也。

    然一經浩漫。

    不能廣引。

    若就今品之中。

    而引明之。

    如文殊問答偈雲。

    我見燈明佛。

    本光瑞如此。

    以是知今佛。

    欲說法華經。

    證知此經是法喻為名也。

    又雲。

    今相如本瑞。

    是諸佛方便。

    今佛放光明。

    助發實相義。

    證知此經是諸法實相為體也。

    又雲。

    諸人今當知。

    合掌一心待。

    佛當雨法雨。

    充足求道者。

    證知此經是一乘因果為宗也。

    又雲。

    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當為除斷。

    令盡無有餘。

    證知此經是斷疑生信為用也。

    若夫教相。

    秪是分别上之四重。

    言法喻為名者。

    諸經立名。

    秪為七種。

    所謂單三。

    複三。

    并具足三是也。

    單三者。

    即單人單法單喻也。

    複三者。

    即人喻法喻人法也。

    具足三者。

    即人法喻皆具足也。

    今經非前之單三。

    非後之具足。

    于複三中。

    既非人法。

    亦非人喻。

    正當法喻為名。

    以妙法是法。

    蓮華是喻。

    故以法喻為名也。

    言實相為體者。

    蓋名為能诠。

    體為所诠。

    既有能诠之名。

    必有所诠之體。

    若小乘。

    則以空無常無我。

    而為其體。

    大乘。

    則以一實相。

    而為其體。

    今經非小乘之三為體。

    正以實相為體。

    故經雲。

    唯佛與佛。

    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所謂諸法如是相。

    如是性。

    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

    本門。

    則雲非如非異。

    不如三界。

    見于三界。

    故以實相為體也。

    言因果為宗者。

    依體起行。

    必有宗要。

    無量衆善。

    言因則攝。

    無量證得。

    言果則攝。

    故以因果為宗要。

    然大乘因者。

    無别為因。

    即以實相而為其因。

    大乘果者。

    無别為果。

    亦即實相而為其果。

    今經既是圓頓大乘。

    則非化他因果。

    亦非自他因果。

    故以自行一乘因果為宗也。

    言斷疑生信為用者。

    依宗顯體。

    則能起乎力用。

    今經迹門。

    則斷于權疑。

    生于實信。

    而為力用。

    本門。

    則斷于近疑。

    生于遠信。

    而為力用。

    蓋四十年前。

    但知有三乘五教。

    七種方便之權。

    不知此等之權。

    全即一乘圓頓之實。

    到今法華迹門。

    一番開顯。

    則全權是實。

    實外無權。

    所有權疑。

    從是而斷。

    所有實信。

    從是而生。

    又一向而來一切世間。

    但知世尊出釋氏宮。

    去伽耶城。

    方始坐于道場。

    不知塵點劫前。

    早已成等正覺。

    到今法華。

    本門一番開顯。

    則全迹是本。

    本外無迹。

    所有近疑。

    從是而斷。

    所有遠信。

    從是而生。

    故以斷疑生信為用也。

    言醍醐為教相者。

    如涅槃所明。

    如來最初。

    說于華嚴。

    如從牛出乳。

    則華嚴以乳味而為教相。

    華嚴之後。

    說于阿含。

    如從乳出酪。

    則阿含以酪味。

    而為教相。

    阿含之後。

    說于方等。

    如從酪出生酥。

    則方等以生酥味。

    而為教相。

    方等之後。

    說于般若。

    如從生酥出熟酥。

    則般若以熟酥味。

    而為教相。

    般若之後。

    說于今經。

    令一切衆生。

    皆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九界同歸佛界。

    三乘鹹會一乘。

    如從熟酥出醍醐。

    故以醍醐而為今經之教相也。

    就一題而論全經如是。

    若但就其題。

    則妙法是法。

    蓮華是喻。

    法喻雙标。

    故雲妙法蓮華也。

    所言經者。

    由也。

    此法喻之名。

    由從金口所宣。

    故名為經。

    又經者。

    梵語修多羅。

    此雲契經。

    謂此實相之體。

    上契一切諸佛所證因果之宗。

    下契一切衆生所有大小之機。

    故名為經。

    又經者。

    訓法訓常。

    如是斷權疑生實信之用。

    為十界之所同遵。

    為三世之所不易。

    故名為經。

    又經者。

    徑也。

    如是醍醐之教相。

    若能依之修習。

    則可到實相之家。

    猶如世之路徑。

    依之而行。

    則可到家。

    故名為經也。

    序品二字。

    如疏具解。

    此經二十八品。

    今當最初。

    故言第一。

     △二正文分二。

    初通序。

    二别序。

    通序為一經之證信。

    别序為一經之發起。

    雖有通别之不同。

    總是一經之序分也。

    初分五。

    初所聞法體。

     如是。

     言如是者。

    乃指法之詞。

    亦是信順之謂。

    指法者。

    前即指乎一題之總。

    後即指乎一經之别。

    謂如是之經題。

    如是之經文。

    皆所诠之法體。

    信順者。

    如世間之事。

    人若信順。

    則言此事如是。

    若不信順。

    則言此事不如是。

    今經法體。

    為十界之所信順。

    故言如是也。

    此就一往淺解如此。

    若欲深明其義。

    所謂不異名如。

    無非曰是。

    今經開顯四十年前。

    所說三乘五教。

    七種方便。

    與究竟一乘。

    圓頓實相不異。

    如點頑鐵。

    全成真金。

    故名為如。

    既開彼方便。

    全成真實。

    則唯一實相。

    無複更有三乘五教七種方便之非。

    故名為是。

    若此如是。

    方是今經之如是。

    而不同他經也。

     △二能聞之人。

     我聞。

     △三說經時分。

     一時。

     △四說經處所。

     佛住王舍城。

    耆阇崛山中。

     以上皆如常解。

    茲不具錄。

     △五同聞伴侶。

     此中列衆。

    若從淺至深。

    則應先列雜衆。

    次列聲聞。

    後列菩薩。

    若從深至淺。

    則應先列菩薩。

    次列聲聞。

    後列雜衆。

    今既非從淺至深。

    亦非從深至淺。

    乃先列聲聞。

    次列菩薩。

    後列雜衆者。

    此有事理二解。

    約事者。

    初則剃發染衣。

    常近于佛。

    故先列之。

    雜衆服異形乖。

    不近于佛。

    故後列之。

    菩薩形不簡節。

    服亦不定。

    或遠于佛。

    或近于佛。

    介乎兩種之間。

    故中列之。

    約理者。

    聲聞樂于涅槃。

    念念着真。

    故先列之。

    菩薩不着二邊。

    常修中道。

    故中列之。

    難衆樂于生死。

    念念着俗。

    故後列之。

    文分為四。

    初聲聞衆。

    二菩薩衆。

    三雜衆。

    四結衆集。

    初二。

    初比丘。

    二尼衆。

    初又二。

    初總明。

    二别舉。

    初五。

    初明類。

     與大比丘衆。

     △二舉數。

     萬二千人俱。

     △三論位。

     皆是阿羅漢。

     以上皆如文。

     △四歎德。

     諸漏已盡。

    無複煩惱。

    逮得己利。

    盡諸有結。

    心得自在。

     初二句。

    歎殺賊。

    次一句。

    歎應供。

    後二句。

    歎無生也。

    諸漏者。

    漏即漏落。

    亦即滲漏。

    煩即昏煩。

    惱即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