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關燈


    此則利根鈍根。

    權行實行。

    皆得授記。

    所以法華。

    獨為尊勝。

    而諸部皆無足核其高會耳。

     △二點文。

     所以放光現瑞。

    開發請之教源。

    出定揚德。

    暢佛慧之宏略。

    朽宅通入大之文軌。

    化城引昔緣之不墜。

    系珠明理性之常在。

    鑿井顯示悟之多方。

     所以二字。

    亦承上文而言。

    謂今經既其高勝。

    則其三分亦異他經。

    故六瑞為今經之序分。

    三周為今經之正宗。

    善行菩薩之道。

    為今經之流通也。

    故初放光一句。

    是序迹門之序分。

    放光是此土六瑞之末。

    他土六瑞之總。

    故舉一放光。

    全收兩土六瑞也。

    次出定等四句。

    是序迹門之正宗。

    初出定一句。

    序法說周。

    次朽宅一句。

    序譬說周。

    三化城一句。

    序因緣說周。

    出定等者。

    以如來從三昧起。

    故雲出定。

    歎諸佛二智。

    故雲揚德。

    宏即宏大。

    略即方略。

    即指其智慧門。

    甚深無量等。

    及唯佛與佛。

    乃能究盡者耳。

    文軌者。

    引用外典也。

    外典雲。

    天下大治。

    則書同文。

    車同軌。

    今經開九界三乘。

    顯佛界一乘。

    如天下一統大治。

    故同一圓頓之文。

    同一大車之軌也。

    昔緣不墜。

    正指大通之時。

    而結緣也。

    系珠者。

    有人雲。

    系珠明宿種之常在。

    不應言理性之常在。

    以系珠是譬了因。

    理性乃是正因。

    蓋不知了因是能系。

    正因是所系。

    了因無正因則不發。

    正因無了因則不顯。

    名雖有二。

    體實是一。

    乃約所而明能。

    故雲理性。

    此律師深見此旨。

    非漫然耳。

    鑿井一句。

    是序迹門之流通也。

     △二示本門。

     詞義宛然。

    喻陳惟遠。

     本門但雲詞義等者。

    上既詳示迹門三分。

    欲示本門。

    亦應有三。

    迹門既已具示。

    本門可以例知。

    故總為略示耳。

    則三分能诠之詞。

    所诠之義。

    皆宛然可見。

    故雲詞義宛然。

    如從地湧出等之詞義。

    則本門之序分宛然。

    長遠壽量等之詞義。

    則本門之正宗宛然。

    四信五品等之詞義。

    則本門之流通宛然。

    更舉其正宗而言之。

    則如壽量品中。

    塵點之喻。

    顯我佛長遠久本。

    及夫醫師之喻。

    明三世非生滅。

    現生滅。

    故雲喻陳惟遠。

    是知詞義一句。

    乃總示三分之宛然。

    喻陳一句。

    乃别示正宗之詞義也。

    故知依文點示。

    若迹若本。

    各有序正流通。

    莫不一一為之序示耳。

     △三顯佛慈悲。

     自非大哀曠濟。

    拔滞溺之沉流。

    一極悲心。

    拯昏迷之失性。

     滞溺等者。

    乃滞空溺有。

    沉流二邊。

    昏迷中道。

    失于實利理性。

    若非如來無緣大悲。

    何由拯拔。

    故言自非大哀等也。

    一極即至極也。

    又此一節。

    乃結上起下。

    以顯佛之慈悲。

    謂自非如來之大哀。

    則何以說此妙經。

    自非如來之大哀。

    雖說此經。

    則何以傳譯此土。

    自非如來之大哀。

    雖傳此土。

    則何以六百餘載。

    四千餘軸。

    而此經獨得受持之盛也。

    若非如來大悲。

    曠濟之心。

    拯拔滞溺之失性。

    焉能如是乎。

    故曰自非(雲雲)。

    此蓋結上傳譯源流等文。

    以顯佛慈悲。

    複生下受持因由之文。

    則自非二字。

    義貫下文耳。

     △三叙受持因由。

    又二。

    初明受持獨盛。

     自漢至唐。

    六百餘載。

    總曆群籍。

    四千餘軸。

    受持盛者。

    無出此經。

     六百餘載。

    是明時極其長言。

    四千餘軸。

    是舉經極其多謂。

    如此長時多經之中。

    而受持者。

    唯此經為盛也。

     △二明當生慶幸。

     将非機教相扣。

    并智勝之遺塵。

    聞而深敬。

    俱威王之餘績。

     遺塵者。

    猶言少也。

    昔為王子教化。

    六百萬億垓衆生。

    及乎中間。

    而相值熟脫者。

    莫非機教相扣。

    約喻而明。

    如大塊之多矣。

    今日王城。

    乃至未來世之熟脫者。

    亦是機教相扣。

    約喻而明。

    若遺塵之少耳。

    故言遺塵也。

    餘績猶是餘功也。

    言并言俱者。

    謂靈山會上。

    聞此經者。

    同是智勝佛之遺塵。

    威音王之餘績。

    即使今日。

    及夫後五百年。

    得聞此經。

    亦莫非智勝遺塵。

    威王餘績。

    故言并遺塵。

    俱餘績也。

    既并是智勝遺塵。

    俱是威王餘績。

    其慶幸之當生也。

    更何如哉。

    已上第二科解釋竟。

     △三結成。

    分二。

    初正結。

     辄于經首。

    序而綜之。

     △二發願。

     庶得早淨六根。

    仰慈尊之嘉會。

    速成四德。

    趣樂土之玄猷。

    弘贊莫窮。

    永贻諸後雲耳。

     願淨六根。

    願成四德。

    更願此經。

    永贻于後耳。

    淨六根。

    如法師功德品。

    慈尊嘉會。

    有雲即彌勒龍華三會。

    四德即常樂我淨。

    樂土即西方之淨土也。

    今謂。

    既雲早淨六根。

    複雲速成四德。

    豈至彌勒下生。

    及以命終往生乎。

    若能如智者。

    随文入觀。

    則自然親見靈山一會。

    俨然未散。

    故經雲。

    則為見佛常在耆阇崛山。

    是則即以如來為慈尊。

    靈山為嘉會。

    若能成就普賢品之四法。

    即能顯此同居穢土。

    便是寂光真境。

    是則即以四法為四德。

    寂光為樂土。

    故六根則雲早淨。

    四德則雲速成也。

    又此一文。

    是總結名。

    前科中。

    辄于經首。

    序而綜之。

    是結序之一字。

    言辄者。

    猶雲擅也。

    謂此經所有傳譯之源流。

    所有經文之旨趣。

    所有受持之因由。

    擅于一經之首。

    序而綜之。

    此律師之謙詞也。

    所以經序。

    辄者無他。

    願早淨六根。

    速成四德耳。

    弘贊莫窮一句。

    是結弘之一字。

    弘即弘廣。

    贊即贊成。

    亦即贊述。

    謂弘廣贊成此經。

    更無有窮也。

    永贻諸後一句。

    是結傳之一字。

    唯其弘贊莫窮。

    故雲永贻諸後。

    以其弘贊莫窮。

    永贻諸後。

    故名此序。

    為弘傳序耳。

    上來标舉解釋結成。

    三科至此。

    釋弘傳序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