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關燈
小
中
大
具彼本序。
今不悉引。
非所急耳。
△二叙經文旨趣。
分三。
初約經明義。
二依文點示。
三顯佛慈悲。
初又三。
初明感應。
夫以靈嶽降靈。
非大聖無由開化。
适化所及。
非昔緣無以導心。
此中四句。
古以機應相參為解。
初二句。
為約機明應。
次二句。
為約應明機。
今且以初靈嶽二句明應。
就如來說。
以其是大聖人。
能為物應也。
言大聖者。
聖有多種。
有世間聖。
出世間聖。
有淺位聖。
有深位聖。
有小聖。
有大聖。
夫子老君。
世間聖也。
聲聞緣覺。
出世聖也。
住行向地。
淺位聖也。
登等覺地。
深位聖也。
菩薩小聖也。
今如來不獨超于世間之聖。
亦且超于出世間之聖。
不獨超于淺小之聖。
亦且超于深位之聖。
故雲大聖也。
次适化二句明機。
就弟子說。
以其有昔解故。
堪為機感也。
然未嘗離應而有機。
亦未嘗離機而有應。
所謂師資相契。
感應道交。
故雲靈嶽降靈等也。
△二辯初後。
所以仙苑告成。
機分小大之别。
金河顧命。
道殊半滿之科。
仙苑告成等者。
有人不許仙苑。
為得道之場。
但可為轉法輪處。
若依今家明義。
則是雙垂兩相。
二始同時也。
蓋佛無大小。
大小由機。
大見千丈舍那。
說于華嚴。
小見丈六釋迦。
說于阿含。
無妨大見舍那。
寂場成道。
小見釋迦。
仙苑告成。
律師深得此意。
豈可但屬說法耶。
既成道已。
必說于法。
所說之法。
必被于機。
而所被之機。
則有大小之别。
即阿含中。
陳如一人。
得初果是小。
八萬諸天。
悟無生是大。
若約華嚴鹿苑。
不動而遊論之。
大小是明。
故雲機分大小。
舉初而言若此。
金河顧命。
解如論注。
道殊半滿等者。
若四教相對。
則三藏為半。
通别圓為滿。
以三藏所诠之理。
但是真而非中。
所顯之智。
但是權而非實。
所破之惑。
但是見思。
而非無明。
所出生死。
但是分段。
而非變易。
皆得其半。
故名為半。
别圓不但诠真。
亦且诠中。
乃至不但出于分段。
亦且出于變易。
故名為滿。
通則通前藏教為半。
通後别圓。
則得名為滿也。
今為大乘初門。
故亦是滿。
涅槃會上。
有追說四教。
故雲道殊半滿。
舉後而言若此。
初雲機。
後雲道者。
蓋化儀次第。
因機而分。
所以初但雲機。
後皆知常。
故雲道耳。
△三正對顯。
豈非教被乘時。
無足核其高會。
教被乘時者。
謂如來說教被機。
各乘其時也。
如乘華嚴之時。
則說别圓之教。
而純被大機。
乘阿含之時。
則說三藏之教。
而純被小機。
乘方等般若之時。
則對半說滿。
帶二說圓。
而雙被大小兩機。
乃至涅槃。
則說追泯四教。
而亦雙被大小兩機也。
雖則各乘其時。
然其部内。
或兼。
或但。
或對。
或帶。
或雜權小。
皆不足以考核乎今經。
故雲無足核其高會。
核即比拟之意。
其之一字。
乃指法華也。
然此法華。
亦是乘時被機之教。
而所說之教。
惟一純圓。
不同前之兼但對帶。
亦非後之雜于權小。
是故法華獨為超勝。
前之四時。
後之涅槃。
皆不足以比拟其勝也。
五時但舉阿含之初。
涅槃之後。
明有大小半滿。
以顯華嚴。
及夫二酥。
皆有大小耳。
蓋華嚴之兼。
方等之對。
般若之帶。
而大小之殊。
則灼然可見。
唯阿含但是三藏。
涅槃與今經同味。
大小差别。
似難顯著。
故特舉而明之。
是故對顯。
約四時及涅槃。
皆不考核法華之高會也。
△二依文點示。
分二。
初示迹門。
二示本門。
初又二。
初舉例。
是知五千退席。
為進增慢之俦。
五百受記。
俱崇密化之迹。
是知二字。
乃緊承上文而言。
謂法華之會。
既其高勝。
則所以被機無不遍者。
由是而知。
五千退席。
雖退而實進之。
非絕分也。
五百授記。
顯其内秘外現。
本是高也。
然此四句。
有人異解。
謂五千退席非退席。
不過為?進在會。
上慢之人。
故權示退席。
非實有退席也。
五百授記非授記。
不過欲尊崇下根。
密化之迹。
故權示為授記。
非實有授記也。
若作此解。
各有二過。
初二過者。
一違于本經。
二違于涅槃。
違本經者。
經雲。
如是增上慢人。
退亦佳矣。
今此會中。
無複枝葉。
純有貞實。
經中明指五千為退席。
而言非實有退席。
經中明指在會為貞實。
而言為欲?進上慢之人。
豈非于本經有違乎。
違涅槃者。
如來最後。
為欲調熟未熟之人。
故說大涅槃經而捃拾之。
若退席之人。
而是權示者。
則以何等為未熟之人耶。
使所說涅槃。
無所被之人矣。
豈非與涅槃有違乎。
次二過者。
一則顯法華無授記實行聲聞之功。
二則使下根無淨佛國土之事。
蓋謂雖是内秘之者。
今既為外現。
則權引乎實。
而同于實行矣。
權行既記。
實亦可記。
此法華之功。
所以高于一代也。
若言無有記。
則顯法華之無功。
豈非過乎。
由于授記作佛。
故修種種行。
而得劫國莊嚴。
若言元無授記。
則亦無淨佛國土之事矣。
豈非過乎。
又汝言。
為欲尊崇其密化之迹。
正由有記。
方顯迹高。
若元無有記。
則不知密化之迹。
由何而得尊崇也。
今言五千上慢。
已聞略開權顯實。
則一乘圓種。
已納八識田中。
雖退席而去。
亦得為未來度脫因緣。
故後于涅槃會上。
亦能成熟。
是則雖退。
而實進之。
故雲五千退席。
為進增慢之俦。
退席者其益尚爾。
在會者其益可知。
五百弟子。
乃是下根。
下根既顯其本。
則中上根。
蓋可知矣。
而權行者。
本引乎實。
權行既皆得記。
則實行者。
亦可知矣
今不悉引。
非所急耳。
△二叙經文旨趣。
分三。
初約經明義。
二依文點示。
三顯佛慈悲。
初又三。
初明感應。
夫以靈嶽降靈。
非大聖無由開化。
适化所及。
非昔緣無以導心。
此中四句。
古以機應相參為解。
初二句。
為約機明應。
次二句。
為約應明機。
今且以初靈嶽二句明應。
就如來說。
以其是大聖人。
能為物應也。
言大聖者。
聖有多種。
有世間聖。
出世間聖。
有淺位聖。
有深位聖。
有小聖。
有大聖。
夫子老君。
世間聖也。
聲聞緣覺。
出世聖也。
住行向地。
淺位聖也。
登等覺地。
深位聖也。
菩薩小聖也。
今如來不獨超于世間之聖。
亦且超于出世間之聖。
不獨超于淺小之聖。
亦且超于深位之聖。
故雲大聖也。
次适化二句明機。
就弟子說。
以其有昔解故。
堪為機感也。
然未嘗離應而有機。
亦未嘗離機而有應。
所謂師資相契。
感應道交。
故雲靈嶽降靈等也。
△二辯初後。
所以仙苑告成。
機分小大之别。
金河顧命。
道殊半滿之科。
仙苑告成等者。
有人不許仙苑。
為得道之場。
但可為轉法輪處。
若依今家明義。
則是雙垂兩相。
二始同時也。
蓋佛無大小。
大小由機。
大見千丈舍那。
說于華嚴。
小見丈六釋迦。
說于阿含。
無妨大見舍那。
寂場成道。
小見釋迦。
仙苑告成。
律師深得此意。
豈可但屬說法耶。
既成道已。
必說于法。
所說之法。
必被于機。
而所被之機。
則有大小之别。
即阿含中。
陳如一人。
得初果是小。
八萬諸天。
悟無生是大。
若約華嚴鹿苑。
不動而遊論之。
大小是明。
故雲機分大小。
舉初而言若此。
金河顧命。
解如論注。
道殊半滿等者。
若四教相對。
則三藏為半。
通别圓為滿。
以三藏所诠之理。
但是真而非中。
所顯之智。
但是權而非實。
所破之惑。
但是見思。
而非無明。
所出生死。
但是分段。
而非變易。
皆得其半。
故名為半。
别圓不但诠真。
亦且诠中。
乃至不但出于分段。
亦且出于變易。
故名為滿。
通則通前藏教為半。
通後别圓。
則得名為滿也。
今為大乘初門。
故亦是滿。
涅槃會上。
有追說四教。
故雲道殊半滿。
舉後而言若此。
初雲機。
後雲道者。
蓋化儀次第。
因機而分。
所以初但雲機。
後皆知常。
故雲道耳。
△三正對顯。
豈非教被乘時。
無足核其高會。
教被乘時者。
謂如來說教被機。
各乘其時也。
如乘華嚴之時。
則說别圓之教。
而純被大機。
乘阿含之時。
則說三藏之教。
而純被小機。
乘方等般若之時。
則對半說滿。
帶二說圓。
而雙被大小兩機。
乃至涅槃。
則說追泯四教。
而亦雙被大小兩機也。
雖則各乘其時。
然其部内。
或兼。
或但。
或對。
或帶。
或雜權小。
皆不足以考核乎今經。
故雲無足核其高會。
核即比拟之意。
其之一字。
乃指法華也。
然此法華。
亦是乘時被機之教。
而所說之教。
惟一純圓。
不同前之兼但對帶。
亦非後之雜于權小。
是故法華獨為超勝。
前之四時。
後之涅槃。
皆不足以比拟其勝也。
五時但舉阿含之初。
涅槃之後。
明有大小半滿。
以顯華嚴。
及夫二酥。
皆有大小耳。
蓋華嚴之兼。
方等之對。
般若之帶。
而大小之殊。
則灼然可見。
唯阿含但是三藏。
涅槃與今經同味。
大小差别。
似難顯著。
故特舉而明之。
是故對顯。
約四時及涅槃。
皆不考核法華之高會也。
△二依文點示。
分二。
初示迹門。
二示本門。
初又二。
初舉例。
是知五千退席。
為進增慢之俦。
五百受記。
俱崇密化之迹。
是知二字。
乃緊承上文而言。
謂法華之會。
既其高勝。
則所以被機無不遍者。
由是而知。
五千退席。
雖退而實進之。
非絕分也。
五百授記。
顯其内秘外現。
本是高也。
然此四句。
有人異解。
謂五千退席非退席。
不過為?進在會。
上慢之人。
故權示退席。
非實有退席也。
五百授記非授記。
不過欲尊崇下根。
密化之迹。
故權示為授記。
非實有授記也。
若作此解。
各有二過。
初二過者。
一違于本經。
二違于涅槃。
違本經者。
經雲。
如是增上慢人。
退亦佳矣。
今此會中。
無複枝葉。
純有貞實。
經中明指五千為退席。
而言非實有退席。
經中明指在會為貞實。
而言為欲?進上慢之人。
豈非于本經有違乎。
違涅槃者。
如來最後。
為欲調熟未熟之人。
故說大涅槃經而捃拾之。
若退席之人。
而是權示者。
則以何等為未熟之人耶。
使所說涅槃。
無所被之人矣。
豈非與涅槃有違乎。
次二過者。
一則顯法華無授記實行聲聞之功。
二則使下根無淨佛國土之事。
蓋謂雖是内秘之者。
今既為外現。
則權引乎實。
而同于實行矣。
權行既記。
實亦可記。
此法華之功。
所以高于一代也。
若言無有記。
則顯法華之無功。
豈非過乎。
由于授記作佛。
故修種種行。
而得劫國莊嚴。
若言元無授記。
則亦無淨佛國土之事矣。
豈非過乎。
又汝言。
為欲尊崇其密化之迹。
正由有記。
方顯迹高。
若元無有記。
則不知密化之迹。
由何而得尊崇也。
今言五千上慢。
已聞略開權顯實。
則一乘圓種。
已納八識田中。
雖退席而去。
亦得為未來度脫因緣。
故後于涅槃會上。
亦能成熟。
是則雖退。
而實進之。
故雲五千退席。
為進增慢之俦。
退席者其益尚爾。
在會者其益可知。
五百弟子。
乃是下根。
下根既顯其本。
則中上根。
蓋可知矣。
而權行者。
本引乎實。
權行既皆得記。
則實行者。
亦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