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關燈


     次人題。

    唐者代名。

    終南山名。

    具如疏注。

    言上道下宣者。

    乃律師之名也。

    蓋律師能以如來之道。

    而為自行。

    複以此道。

    宣布于人。

    而能他化。

    從德彰名。

    故言道宣。

    序雖律師自撰。

    義實出乎今經。

    故不言作。

    但言述耳。

    已上初序題。

    次人題。

    雖二番不同。

    總是一序題。

    若論之來源。

    總由我佛世尊。

    于靈山高會。

    說此一部妙法華經。

    以暢出世本懷。

    所謂令一切衆生。

    鹹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既而世尊入滅。

    阿難為之結集于彼方。

    迨傳于此土。

    或有翻譯而流傳者。

    或有讀誦而受持者。

    或有書寫而為人解說者。

    皆莫知其數。

    惟我天台智者大師。

    誕生陳隋之間。

    于大蘇嶺持誦此經。

    随文入觀。

    至藥王品。

    是真精進。

    是名真法供養。

    親見靈山一會。

    俨然未散。

    于是從定而起。

    說玄義以解經題目。

    說文句以消經文。

    說摩诃止觀。

    以诠其三昧。

    暨乎唐時。

    南山律師。

    乃作序焉。

    以序此經由緻。

    若觀其序。

    則知此經流傳于何代。

    翻譯于何時。

    經文之旨趣如此。

    受持之利益如此。

    此序之所以不得不作也。

    略釋序題竟。

     △二分文三。

    初标舉。

     妙法蓮華經者。

    統諸佛降靈之本緻也。

     言妙法蓮華等者。

    統即統括之義。

    本緻即本懷緻趣也。

    謂今此一經。

    包括統總十方三世。

    一切諸佛。

    及我釋迦如來。

    降生之本懷緻趣耳。

    畢竟何以見得。

    唯此經能統諸佛本緻。

    而餘經不能。

    如最初華嚴。

    現千丈舍那之身。

    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及宿世根熟天龍八部。

    說于圓滿修多羅。

    而明事理法界。

    重重無礙。

    亦說心佛及衆生。

    是三無差别。

    亦說奇哉奇哉。

    一切衆生。

    皆有如來智慧德性。

    如是可謂之圓頓矣。

    然但被大機。

    而小機在座。

    有耳不聞。

    有眼不見。

    大隔于小。

    被機不遍。

    機既不遍。

    則如來出世之本懷。

    雖雲已暢。

    而實未暢。

    其華嚴之不能統如來降靈之本緻。

    明矣。

    機雖如聾若啞。

    如來豈可棄而不化。

    故于鹿野苑中。

    說四阿含。

    阿含所明。

    不過對聲聞人。

    則說生滅四谛。

    令其知苦斷集。

    慕滅修道。

    對緣覺人。

    則說十二因緣。

    令其順觀生起。

    逆觀還滅。

    對菩薩人。

    則說事相六度。

    令其三祇伏惑。

    百劫修因而已。

    既所明唯是三藏半字小教。

    其阿含之不能統如來降靈之本緻。

    亦明矣。

    方等則對半明滿。

    對偏明圓。

    般若則帶于通别。

    而明圓教。

    既其對帶。

    則機不純。

    而二酥不能統如來降靈之本緻。

    又明矣。

    乃至當說涅槃。

    雖同醍醐一味。

    未免有追說四教。

    而部雜權小。

    其涅槃不能統諸佛降靈之本緻。

    更明矣。

    既不能統釋迦本緻。

    而十方三世諸佛之降靈不能統。

    可見矣。

    然起于華嚴。

    終至涅槃。

    皆不能統諸佛降靈之本緻者。

    無他。

    如來出世。

    秪欲明一切衆生。

    俱有佛之知見。

    一切諸佛長遠壽量。

    而起自華嚴。

    終至涅槃。

    未曾有如是說。

    所以不能統也。

    若夫今經迹本二門。

    雨番開顯。

    迹則發明一切衆生。

    鹹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開三乘九界之權。

    顯佛界一乘之實。

    三根之人。

    莫不斷權疑。

    生實信。

    得受菩提之記。

    本則發明釋迦如來塵點劫前。

    久已成佛。

    開伽耶近城之迹。

    顯長遠壽量之本。

    一切衆會。

    莫不斷近疑。

    生遠信。

    得受法身之記。

    如是則六事因緣已明。

    出世本懷已暢。

    長遠壽量已彰。

    久遠證得已顯。

    而降靈本緻。

    盡于是矣。

    故惟今經。

    乃能統諸佛降靈之本緻也。

     △二解釋。

    上雖标明統諸佛本緻。

    然不知此經結集于彼方幾時。

    流傳此土又幾時。

    翻譯凡幾人。

    所當為何本。

    經文之旨趣為若何。

    受持之因由又若何。

    故今一一為之叙述。

    文分三。

    初叙傳譯流源。

    二叙經文旨趣。

    三叙受持因由。

    初二。

    初流傳。

     蘊結大夏。

    出彼千齡。

    東傳震旦。

    三百餘載。

     欲明流傳先明未傳也。

    蘊即蘊藏。

    結即結集。

    大夏者。

    西方美稱也。

    謂統諸佛本緻妙典。

    佛在世時。

    金口演說。

    佛滅之後。

    阿難結集。

    以佛說皆是語言。

    将語言。

    而成文字。

    阿難雖已結集。

    但在彼竺蘊藏。

    未傳此土。

    故雲蘊結大夏。

    如此停留千有餘年。

    以由此土佛法未至故也。

    東傳等者。

    正明流傳也。

    此土佛法既至。

    妙經自西而傳于東。

    已經三百餘載矣。

    則知蘊結二句未傳。

    東傳二句雖傳。

    亦未流也。

     △二翻譯又二。

    初正明。

    二旁指。

    初又二。

    初三譯并陳。

     西晉惠帝。

    永康年中。

    長安青門。

    炖煌菩薩。

    竺法護者。

    初翻此經。

    名正法華。

    東晉安帝。

    隆安年中。

    後秦弘始。

    龜茲沙門。

    鸠摩羅什。

    次翻此經。

    名妙法蓮華。

    隋氏仁壽。

    大興善寺。

    北天竺沙門。

    阇那笈多。

    後所翻者。

    同名妙法。

     謂此經雖已東傳。

    而未翻譯。

    迨至西晉之時。

    及于隋有天下。

    凡有三譯。

    故雲西晉等也。

    此三文中。

    皆有時分處所。

    姓氏經名可見。

    初翻名正法華者。

    如迦葉菩薩雲。

    我等皆邪見人。

    則知别地前已還。

    皆非正見。

    今非三五七九等。

    故名正法。

    三翻中大興善寺等。

    以嗣續為義。

    嗣續法燈者。

    乃居其中。

    若因佛法初來。

    款為鴻爐。

    稱名為寺。

    蓋一法耳。

    如西方亦有竹林招提等寺。

    例知佛法未來此土。

    早已有寺明矣。

     △二秦本獨善。

     三經重沓。

    文旨互陳。

    時所宗尚。

    皆弘秦本。

     △二旁指。

     自餘支品别偈。

    不無其流。

    具如序曆。

    故所非述。

     具如序曆者。

    謂如普門品偈。

    達多品等流類。

    各各皆有翻譯時分。

    及于因緣由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