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關燈
唐 終南山沙門 道宣 述 天台教觀 一松大師 講錄 清 東瓯釋氏 曉柔廣和 編定 △釋序大分為二。

    初釋題。

     欲釋此經。

    先釋其序。

    序有序題序文不同。

    妙法下八字序題也。

    唐終下九字人題也。

    就序題中。

    妙等五字。

    即是全經之題。

    弘等三字。

    方是一序之目。

    若但言弘傳序。

    而不言妙法蓮華經。

    不知此序。

    為何經之序。

    又不知将何以為弘傳也。

    故即全經之題。

    以為序題。

    乃總标雲。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則知此序。

    定是今經之序也。

    今先明經題。

    次申序目。

    經題中。

    妙法二字是法體。

    蓮華二字是比方。

    良繇妙法難解。

    假喻發明。

    故以蓮華之比方。

    而喻明妙法之法體。

    所言妙者。

    不可思議之謂。

    既不可以心思。

    又不可以言議。

    故名為妙。

    所言法者。

    性可軌持之謂。

    即是任持自性。

    軌生物解。

    故名為法。

    此法既不可思議者。

    則非上根利智之人。

    便不能解。

    故喻以蓮華。

    若不解妙法。

    則當觀世間。

    眼所見之蓮華。

    若解蓮華。

    便知妙法矣。

    蓋蓮華乃華果同時。

    處染常淨。

    妙法則聖凡一緻。

    生佛同源。

    故不解妙法之生佛同源。

    則當觀蓮華之華果同時。

    若解蓮華處染常淨。

    則知妙法生佛一緻也。

    法喻兼舉。

    總雲妙法蓮華經。

    畢竟以何等法。

    稱之為妙。

    蓋法有三種。

    有教法。

    有理法。

    有行法。

    由教诠理。

    依理起行。

    故有此三種法。

    然四十年前。

    亦說此三種法。

    不得名妙。

    今日法華。

    所說三種之法。

    方乃名妙。

    蓋四十年前。

    所說教法。

    對人天則說戒善之教。

    對二乘則說谛緣之教。

    對菩薩則說偏漸之教。

    是教之為法也。

    乃粗而非妙。

    昔日所诠之理法。

    戒善之教所诠。

    乃是俗有之理。

    谛緣之教所诠。

    乃是偏空之理。

    偏漸之教所诠。

    乃是但中之理。

    是理之為法也。

    亦粗而非妙。

    昔日所起之行法。

    依俗有之理。

    則起有漏之行。

    依偏空之理。

    則起無漏之行。

    依但中之理。

    則起亦漏亦無漏之行。

    是行之為法也。

    亦粗而非妙。

    是則四十年前所說。

    若教若理若行皆是粗法。

    不得名妙法。

    若今經所說教法。

    乃是一乘圓頓。

    如經雲。

    正直舍方便。

    但說無上道。

    則非昔日戒善谛緣偏漸之粗。

    是教之為法也。

    乃妙而非粗。

    今經所诠之理。

    乃是諸法實相。

    如經雲。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則非昔日俗有偏空但中之粗。

    是理之為法也。

    亦妙而非粗。

    今經所起之行。

    乃是究竟無上。

    如經雲。

    汝等所行。

    是菩薩道。

    則非昔日有漏無漏亦漏亦無漏之粗。

    是行之為法也。

    亦妙而非粗。

    是以今日法華高會所說。

    若教若理若行。

    皆非粗法。

    得名為妙耳。

    此是相待論妙。

    若約絕待論妙妙。

    有絕粗之功。

    教則開彼戒善谛緣偏漸。

    皆成一乘圓頓。

    如瓶盤钗钏之器。

    若入大冶。

    總成一體。

    如經雲。

    決了聲聞法。

    是諸經之王。

    則不獨今經之教為妙。

    而昔日之教法。

    無不皆妙也。

    理則開彼俗有偏空但中。

    皆成諸法實相。

    如江淮河漢之水。

    若會大海。

    同一鹹味。

    如經雲。

    一切世間。

    治世語言。

    資生業等。

    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則不獨今經之理法為妙。

    而昔日之理法。

    無不皆妙也。

    行則開彼有漏無漏。

    及亦漏亦無漏。

    皆成究竟無上。

    如東西南北。

    若到大城。

    同一樂想。

    故經雲。

    乃至舉一手。

    或複小低頭。

    皆已成佛道。

    則不獨今經行法為妙。

    而昔日之行法。

    無不皆妙也。

    上來若待若絕。

    皆不可以心思言議。

    故經雲。

    我法妙難思。

    不可以言宣。

    又雲。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故依之立名。

    而雲妙法也。

    然此妙法既為難解。

    若不假喻。

    何由可明。

    故喻之以蓮華。

    然世間水陸草木之華甚繁。

    皆不以為喻。

    而獨喻于蓮華者何也。

    蓋餘華。

    或有華而無果。

    如牡丹等。

    此但喻于空修苦行。

    無所克獲。

    苦行之外道。

    或有果而無華。

    如銀杏等。

    此但可喻于計自然果。

    而不修行。

    自然之外道。

    或多華而一果。

    如桃李等。

    此但可喻别修種種行。

    但得涅槃之初果。

    或一華而多果。

    如胡麻等。

    此但可喻于忠君孝親。

    報生梵天受種種樂之凡夫。

    或一華而一果。

    如柿子等。

    此但可喻于修一遠離行。

    而得涅槃之緣覺。

    或前果而後華。

    如瓜茄等。

    此但可喻于見道已後。

    重慮緣真之後果。

    或前華而後果。

    如稻麥等。

    此但可喻于先藉緣修。

    生後真修之偏漸菩薩。

    如此粗華。

    不可以喻妙法。

    唯有蓮華。

    即方華則果。

    而華果同時。

    處染常淨。

    而染淨一處。

    乃是妙華。

    而可喻于妙法之生佛同源。

    聖凡一緻也。

    是知非妙法之所喻。

    不足取喻蓮華。

    非蓮華之能喻。

    不堪喻明于妙法。

    今乃法喻俱妙。

    能所并标。

    合雲妙法蓮華也。

    所言經者由也。

    由從金口所宣。

    故名為經。

    又經者。

    訓法訓常。

    法則十界同遵。

    常則三世不易。

    今經開顯一切衆生。

    皆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既一切無不開顯。

    下自地獄界。

    上至諸佛界。

    豈有一界而不遵者。

    故此經乃統諸佛降靈之本緻。

    則不獨我釋迦為爾。

    而十方三世諸佛。

    莫不皆然。

    既諸佛皆然。

    則前之過去世。

    後之未來世。

    豈有一世而可易者。

    由其同遵。

    故訓為法。

    由其不易。

    故訓為常。

    雖二義不同。

    而總名之為經也。

    次言弘傳者。

    弘即廣大之義。

    傳即展轉之謂。

    序者。

    牆序之意。

    蓋如來說此一經。

    不獨利益一時。

    本欲流傳天上人間。

    他方此土。

    至盡未來際。

    微塵刹海。

    律師撰此經之序。

    即以如來之心為心。

    欲後世知序文之所以。

    将此經之流傳。

    展轉弘廣。

    乃傳之不已。

    故名弘傳序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