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山林。
精持妙法。
以餒乏故。
一人分衛。
見王者出遊。
忽生愛着。
由功德熏修。
随念受報。
人間天上常得為王。
其三友得道。
欲救其失。
以其邪着。
非愛緣無能感動。
于是一為端正婦。
二為聰明兒。
托生設化。
轉其邪心。
令歸正覺。
今叙本事。
欲使行人以道自衛。
外防見魔。
内絕惡覺。
消息邪緣。
入佛知見。
此實諸佛究竟進修。
最後垂範。
如楞嚴法會将終。
說過去佛覺明分析微細魔事。
使行人諸識心垢洗除。
與此同意。
△五由莊王出陳本事轉邪流通。
分六。
一特明事本。
爾時佛告諸大衆(至)國名光明莊嚴劫名喜見。
前品藥王。
雖引天神等說咒護持此經。
尚隐而未顯。
今又假莊王本事。
因二子神力。
以轉邪心。
則是藥王顯然以身擁護也。
然能使轉邪歸正。
令王與後宮。
皆悉堪任受持法華經者。
藥王力也。
經雲。
淨眼菩薩于法華三昧。
久已通達。
故知藥王于此經。
悲救之切。
護持之至。
故如來不待請。
而自說莊王本事。
其實亦即藥王之本事也。
乃往古下。
據理顯妙法之無始。
佛名雲雷音宿王華。
是雙舉妙音因果所觐之佛。
乃顯妙法莊嚴因果如如不二之體也。
國名光明莊嚴。
示大圓鏡之境也。
劫名喜見。
示一真法界之相也。
△二雙标能所。
彼佛法中有王名妙莊嚴(至)皆悉明了通達。
知音雲。
彼佛下。
具大事因之人。
以前之王。
即今之華德也。
其王下。
成大事緣之人。
前之夫人二子。
即今之光照莊嚴相與藥王藥上也。
作大事因緣訓者。
準後文。
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故。
是二子下。
叙所以能成大事因緣者。
以具神力及福智故。
所謂下。
釋福智十度。
此中具七。
前五度福德。
後二度權實二智也。
三十七品者。
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皆是助成無上菩提之道。
直指雲。
當人于無始已前。
一念背覺。
遂成無明心王。
故引莊王。
而表八識也。
夫人表五識。
淨藏淨眼表六七二識。
八識染以二十五有莊嚴。
淨以權實二智莊嚴。
五識與八識同體。
非造所造。
故名淨德。
能生育萬善。
有夫人義。
七識染污。
轉則成平等性智。
故名淨藏。
六識分别十界依正。
轉則成妙觀察智。
故名淨眼。
二子有大神力。
久修行者。
謂六七因中先轉也。
又得菩薩淨三昧(至)于此三昧亦悉通達。
要解雲。
淨三昧。
淨藏淨眼之所本也。
日星宿。
表根本差别二智之照用也。
淨光能現衆像。
淨色不為形礙。
淨照照了萬法。
長莊嚴非素法身。
大威德藏具大神用。
知音雲。
前已釋福德智慧。
今正釋神力。
以凡神力皆由三昧而成。
神力即下十八變等。
三昧七種。
下文次第自訓。
于此三昧者。
即指上七種。
照前段六度四攝等法。
雲皆悉明了通達。
故此結于諸三昧亦悉通達也。
△三能化方便。
分三。
一明時至。
爾時彼佛欲引導妙莊嚴王(至)說是法華經。
○彼佛出世常宣正法。
于王緣弱。
則非其時。
今說法華。
是其時矣。
故雲引導。
又雲愍念衆生。
則知非獨為莊王說此妙法也。
△二出論議。
分四。
一白母時至。
時淨藏淨眼二子到其母所(至)說法華經宜應聽受。
○先白母者。
據其本實。
母子元知。
今為化儀。
機熟應發。
正是槌砧相扣。
物器方成也。
知音雲。
淨藏。
謂淨如來藏之三性。
淨眼。
乃淨如來之五眼。
經以二淨字。
釋成二王子得菩薩淨三昧之名也。
不先白父。
而白母者。
維摩經雲。
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
善根成實男。
今妙莊嚴既以方便。
為二菩薩父。
示堕邪見。
然非先智度。
則邪見莫除。
淨德雖為二菩薩母。
然非先善根成實。
則智慧何興。
故經上節叙六度訖。
複叙方便波羅蜜。
此節叙二王子得淨三昧。
先白其母。
意有在也。
勸母往聽。
照随喜品勸人往聽。
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之功德也。
△二母遣化父。
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至)應往白父與共俱去。
外道者。
不達惟心之理。
從心外強修者也。
婆羅門法者。
西域九十六種。
惟佛一種為正。
餘皆名邪。
應往白父與俱去者。
知音謂。
男女不得雜處。
況國母為世儀型。
不先奏準。
讵敢擅便。
故雲汝父信受等。
此又見持經者。
雖有善根智慧。
苟無方便。
亦不能得證妙法也。
△三怨生邪見。
淨藏淨眼合十指爪掌白母(至)而生此邪見家。
知音雲。
雖為白母歎傷之辭。
其實明二菩薩得日星宿三昧也。
[△@△]佛智如日。
世智如星。
今怨生邪見。
是覺破世間智。
不及佛智。
由菩薩二智俱融故。
謂得日星宿三昧也。
直指雲。
五識因六七二識休息。
乃于二六時中。
理觀内燭。
始知八識習氣濃厚。
必用六七。
采集種智之藥。
念念内熏。
乃空賴耶種子。
蓋五八同體。
必不親緣真如。
故以母勸子念父表之。
如五識頌雲。
果中猶自不诠真也。
父信外道。
指賴耶我法二執。
名外道法。
與共俱去者。
表五八同轉也。
子怨生邪。
表六七因五識轉。
始見八識過患。
此是一位證一位工夫。
非仿佛之詞。
△四母囑當念。
母告子言汝等當憂念(至)或聽我等往至佛所。
徒自憂念。
于事無益。
既憂念父。
當現神變。
使伊見而醒悟。
則有補于行也。
直指雲。
此理智觀行互嚴之相。
△三現化身。
于是二子念其父故(至)令其父王心淨信解。
知音雲。
此雖叙二子奉慈旨。
以現神變。
照前文有大神力。
其實明二菩薩得淨光淨色二種三昧也。
以所現神變。
總不出地水火風空見識七大所變之光色故。
十八變者。
身上下各出水火為四。
兩脅各出水火為四。
共八變。
九履水如地。
十入地如水。
十一從空沒而複在地。
十二從地沒而複處空。
又于空中行住坐卧為四。
兼前成十六。
複現大小身。
共十八變也。
直指雲。
此表六七已轉十八界之相。
然不與八識同轉。
而六七轉者。
為八識本體原淨。
所有種子。
皆六七所積故。
須是六七知非。
方可轉也。
能化方便已竟。
△四所化利益。
分十。
一信子伏師。
時父見子神力如是(至)亦欲見汝等師可共俱往。
知音雲。
方便之父。
不出智母所料。
則權符其實。
故問師之為誰。
二子白言下。
雖是叙答父王之辭。
其實明二菩薩得淨照明三昧也。
是以淨佛法。
而照明父王之信心。
故寶積第三經雲。
菩薩成就三法。
得不退轉。
于阿耨菩提。
父母不信。
令其生信。
一也。
父母毀戒。
令其住戒。
二也。
父母悭貪。
勸令住施。
贊歎菩提。
三也。
今二菩薩。
正是其人。
○問。
品中曾未叙二子先以佛為師。
今奚雲是我等師。
答。
經雖未叙。
其義暗合。
前文雲久修菩薩之道。
既雲久修。
焉知不為彼佛弟子。
問。
二子既有如上神通。
奚不即以神力度王。
必為子耶。
答。
二菩薩于王有子之緣。
而亦是父子情同。
為信易生也。
△二稱慶願放。
于是二子從空中下(至)欲重宣其意以偈白母。
願母放我等出家作沙門(至)願聽我出家。
母即告言聽汝出家所以者何佛難值故。
二子覆母命。
複從空下。
故知前對父辭。
猶處空未下。
觀莊王合掌向子。
則向字。
猶相去七多羅樹也。
父王已信解者。
謂母命我等。
現通化父。
今父見神變。
則往昔之心。
隆隆複起矣。
于無上正等覺心。
已堪任能發。
善心既生。
邪心已除。
而我等化父之能事畢矣。
但今願母見聽。
宜速出家。
故複說偈雲。
願母放我等。
出家作沙門。
大窾雲。
放字。
作上聲讀。
猶效也。
此說方是。
有雲。
作不留之意。
似與前後文義欠妥。
前雲。
二子久修菩薩所行之道。
故莊王亦言。
汝等師為是誰。
誰之弟子。
則見二子已出家矣。
後雲。
莊王與群臣眷屬俱。
夫人與采女眷屬俱。
此正是引父母出家之實。
若但言放我等二人出家。
則是父母俱不出家矣。
我等随佛學者。
是勸父母同修梵行之言。
如優昙下。
喻佛之難值。
優昙華三千年尚有可待。
而值佛之難。
則果難矣。
何也。
輪王雖聖。
尚且輪回。
若得遇佛。
衆苦皆脫也。
前來率母見佛。
而母不輕諾者。
以父邪未轉。
今王既見信于子。
故母亦得見許于子。
故曰聽。
既佛難值遇。
我必當出家矣。
然佛難值故四字當味。
所以智度之母。
非善根成實之男。
不能發起也。
△三重明難值。
于是二子白父母言(至)諸佛難值時亦難遇。
父邪既轉。
母亦見聽。
而二子之誠意始遂。
至此則雙白父母。
催其速出。
是踐前言放我等出家之意。
所以下。
再申偈中諸佛難值一句。
又如下。
再申脫諸難亦難之句。
阿含經雲。
須彌山下。
有一眼之龜。
大海之中。
有一孔之木。
龜得木。
可以得達彼岸。
而免沉溺之患。
然一投不及。
必待浮木繞山三千年。
而複值本。
一孔喻佛法一乘。
龜一眼喻衆生偏見。
以偏見值一乘。
一投不及。
萬劫難逢。
知音雲。
此雖請父母踐前言出家。
其實明二菩薩得第六長莊嚴三昧也。
以王及夫人二子。
先世為僧。
莊嚴佛法。
今生複求出家。
是長莊嚴義。
直指雲。
此喻五八二識深違實際。
故地地克志進前。
必假六七催發故也。
我等宿福深厚者。
意在冥發遠因。
若非先世受持法華。
焉得此生複值佛法。
是故父母宜當出家。
何故。
以佛之難值。
不止優昙華也。
時之難遇。
不啻浮木孔也。
是故的故字最重。
意要莊王發宿命通。
知前世一念妄動。
耽王樂而至堕邪見。
陰狗如此也。
△四化功已着。
彼時妙莊嚴王後宮(至)令心信解好樂佛法。
此方顯昔緣成熟。
皆是菩提眷屬。
所謂大家團圞頭。
共說無生話也。
天台雲。
法華三昧者。
攝一切法。
歸一實相。
離惡趣者。
一往以三途為惡趣。
具論二十五有皆乖真起妄。
悉是惡趣。
今皆離之。
即是破二十五有也。
諸佛集者。
即三德秘密之藏。
佛集其中也。
知音雲。
二子如是下。
雖結上文。
其實明二菩薩。
得第七大威德藏三昧也。
以廣大威德。
皆藏于子道中矣。
○此申明已轉之相。
八萬四千人。
表八識中我法二執。
已成全體大用。
故曰皆悉堪任。
六識至八地。
開佛知見。
故曰淨眼。
已證十界十如之理。
故曰通達法華。
六識頌雲。
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
是也。
七識至八地。
賴耶種子已喪故曰淨藏。
自三賢位已離三界生死染污之習。
故曰通達離惡三昧。
而複能現他受用身。
應十地機。
故雲令一切離惡趣也。
五識至八地。
轉成所作智。
同證諸佛無生法忍。
返觀覺體。
具足如來智慧德相。
故曰得諸佛集三昧也。
自八地而望九十二地及等妙極果。
一切種智。
皆悉現前。
故曰能知諸佛秘密之藏。
△五俱詣佛所。
分二。
一見佛而得法力。
于是妙莊嚴王(至)為王說法示教利喜王大歡悅。
此叙王等受二子化導。
踐見佛聞法之言。
以明二子具足菩薩所行之道。
故令父母證得檀波羅蜜也。
各攜眷屬一時詣佛者。
所謂轉則同轉。
而體用俱到也。
然修敬畢而卻住一面者。
正待本覺開彰。
而成法利也。
下言彼佛為王說法竟。
不出其所演者何經。
而謂示教利喜者。
即是為說此妙法也。
乃結前二子所對。
今在七寶菩提樹下。
廣說法華經。
是我等師之語也。
王大歡悅者。
向聞子言。
難值之佛如優昙華。
難聞之時如浮木孔。
今一旦聞見俱妙。
宜應慶幸無量。
故知前見二子神力。
雖曰心大歡喜。
是淨藏之初開。
淨眼之初明。
見聞尚在仿佛。
所以即問誰為師誰之子也。
今所言大歡悅者。
乃親見親聞也。
△二興供而增瑞應。
爾時妙莊嚴王及其夫人(至)成就第一微妙之色。
知音雲。
王等因聞法喜。
舍身莊嚴。
行檀度也。
璎珞成四柱台。
表即檀度具四無量心。
兆王他日得佛之依報也。
以床為坐卧所依。
衣為行住所依故。
其上有佛。
即雲雷音之化身。
坐于台上者。
為後王升虛空之案。
兆王他日得佛之正報也。
王作念等。
乃為後贊佛相好之案。
亦為後舍位出家之兆也。
○璎珞供佛。
表行歸于理。
成四柱台者。
表圓行于法性空中而成四智。
即莊王淨德淨藏淨眼也。
而四智中本具法空之座。
忍辱之衣。
由此四智圓融。
則本覺之佛。
放大光明。
所謂大圓無垢同時發。
普照十方塵刹中也。
以上是如來引莊王。
一生取證四智三身。
以證當人于一念中。
具此妙法耳。
△六佛與授記。
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至)其國平正功德如是。
王未出家。
而便得記者。
由見佛聞法。
即作是念。
佛身希有。
端嚴殊特。
成就第一微妙之色。
便有希望成佛之志。
則隐然有佛道誓成之四弘願也。
而此之志。
入無能知。
故佛特為明告。
以授成佛之顯記。
亦表即俗而明真也。
然後作比丘精勤修習。
助宣道法。
是滿足福智二嚴。
方得成佛。
佛号娑羅樹王者。
取其廣被群生。
無所不蔭也。
國名大光。
乃破諸一切不善之暗也。
劫名大高王。
乃超諸高貴。
而得自在也。
次記菩薩聲聞無量者。
由今日一念淨信。
風化臣妾。
使皆得法喜。
成廣蔭也。
其國平正者。
由舍諸邪見。
直取菩提。
必無不平之想也。
梵語娑羅。
此雲堅固。
△七出家修行。
其王即時以國付弟(至)得一切淨功德莊嚴三昧。
以國付弟。
是舍家出家。
厭塵勞而忻佛道也。
弟。
乃副貳之名。
則應緣赴物。
皆第二頭也。
八萬四千歲修行法華。
所以淨治塵勞也。
過是已後。
謂塵勞既淨。
則三昧現前。
遂轉邪見染莊嚴。
為功德淨莊嚴也。
△八稱歎二子。
即升虛空高七多羅樹(至)饒益我故來生我家。
由精進修行此經。
故得禅定。
以定故發通。
即能升虛空也。
向佛稱歎二子者。
由今具定發通。
知宿世事。
而昔時結契之原委。
始知矣。
由是知二子過去修習此經。
緻有如是神變。
為欲起我宿世。
修習此經所植善根。
而饒益于我。
則二子實我真善知識也。
此是莊王欲引起宿王智佛。
顯二菩薩深本。
以完藥王修習此經之深心本願也。
△九佛述行高。
爾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至)邪見衆生令住正見。
彼佛知莊嚴語意。
潛通那畔。
欲露本因。
故以二如是應之。
如汝所言下。
是将莊王之語廣明而已。
謂凡世間一切善心男女。
以一生發起善心為因。
世世值善知識為緣。
況為知識者。
能種種方便。
漸漸引攝。
至于菩提。
故曰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也。
此是通論一切為善知識者。
皆如是也。
大王當知下。
方說莊王今日因緣。
前來王叙二子神變。
是得佛知。
而未明佛見。
故今與發明。
使王亦得是見。
所謂汝見此二子不。
而此二人。
非但一生修習此經為善知識。
已曾于恒河沙劫供養諸佛。
受持此經。
為愍念邪見衆生。
令住正見。
而廣為善知識也。
天台雲。
佛贊知識。
有大義。
能作佛事。
是外護知識。
示教利喜。
是教授知識。
化導見佛。
是同行知識。
令入菩提。
是實相知識。
△十歎佛自誓。
妙莊嚴王即從虛空中下(至)說是語已禮佛而出。
前來升空贊二子神智。
是始契法身。
而得佛知。
今承彼佛述其高行。
則不住真際。
複從空下。
而贊佛發願。
是已得佛見。
既得具佛知見。
所以廣贊一體三寶也。
知音雲。
如來甚希有下。
贊佛法身。
頂上肉髻下。
贊佛報身。
略明三十二相之五。
一頂髻。
二目廣。
三白毫。
四齒密。
五唇好。
如是等下。
總贊八十種好及諸功德也。
已上通贊佛寶。
于如來前下。
贊法寶。
明由二子之力故。
令己證得慈悲喜舍乃至三十七品。
所謂具足成就。
又雲不可思議等者。
是無量法門。
悉皆明了。
得佛所得。
故曰微妙功德也。
教戒所行者。
即依教修行。
得妙法之實證。
所以得安隐快善也。
此皆通贊法寶。
我從今日下。
歎已。
由見佛聞法而成僧寶。
發願永斷一切大小随眠煩惱也。
此文通具四弘誓願。
贊佛。
是佛道誓成。
贊法。
即法門誓學。
歎僧。
乃煩惱誓斷。
然成佛必當度生。
故以攝衆生誓度也。
禮佛而出者。
乃出離本處。
而遍入他處。
即有興慈運悲之想。
非辭佛而歸國也。
頻婆。
此雲相思果。
色丹而潤。
已上所化利益已竟。
△五結會古今。
分二。
一正以結會古今。
佛告大衆于意雲何(至)今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是。
知音雲。
此正為會通今古。
前王者而今菩薩。
古今無二人也。
益見華德之問妙音因果。
彼此雖殊。
夫婦父子所受持之妙法則同也。
○佛前光照。
天台謂。
佛前放光東召。
光照妙音之身故也。
言莊嚴相者。
謂妙音有無量百千功德莊嚴。
其身光明照耀。
諸相具足。
故是即指妙音菩薩也。
于彼中生者。
即指淨光莊嚴國中。
△二再得結歎藥王。
是藥王藥上菩薩(至)諸天人民亦應禮拜。
知音雲。
此益見陀羅尼品中與持妙法者之陀羅尼。
為六十二億恒河沙等諸佛所說之不虛也。
故曰已于無量等。
若人下。
有況顯意。
謂但識名字者。
尚為一切天人之所敬禮。
況能學二大士之持經。
豈不蒙諸佛所護。
而與之說陀羅尼耶。
△六聞品進道。
佛說是妙莊嚴王本事品時(至)于諸法中得法眼淨。
妙樂雲。
法眼淨。
有雲初果。
然王及夫人。
與八萬人等皆持此經。
皆當作佛。
豈聞品者得小果耶。
名同義殊。
須善斟酌。
當須判為六根清淨法眼位耳。
即七信已上。
知音雲。
佛五眼中法眼淨。
為十地菩薩所具。
明莊王本事轉邪流通竟。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品節雲。
此品顯以行成德。
乃現身面言說加持也。
此經以智立體。
故文殊發起。
以行成德。
故普賢成終。
而明入佛知見也。
釋普賢有二意。
一道前屬因。
二道後屬果。
謂行彌法界曰普。
鄰極亞聖曰賢。
此在等覺屬因。
又稱真法界曰普。
彌綸萬化曰賢。
此在妙覺屬果也。
以此普賢乃法界之全體。
為毗盧十身之願身故。
菩薩依此信解修行。
而還證此體。
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
無不還歸此法界也。
然菩薩因圓。
至等覺已。
而複須加持者。
是必假果接。
乃得入妙。
故此菩薩乃為證入之終。
而以普賢願力守護。
必得是經也。
所以菩薩必問雲何能得是經。
而如來告以四法成就也。
然此四法。
正與起信論信成就中發三種心。
義實相同。
論雲。
一者真心。
正念真如法故。
此中雲諸佛護念也。
二者深心。
樂集一切善法故。
此中謂植衆德本也。
三者大悲心。
欲拔一切衆生苦故。
此中謂救一切衆生也。
又雲。
如是信心成就得發心者。
入正定聚。
此中所謂入正定聚也。
然此品顯證。
而言信成就者。
謂初以文殊發信。
依信生解。
依解發行。
行起解絕。
故為證入。
則此證入。
亦即信之所成就也。
所謂發心竟究二不别。
如是二心先心難故。
須藉普賢終以四法。
必得是經耳。
論依最初發心說。
此乃約成就說。
故論在初而經居後也。
凡有持是經者。
普賢即自現身。
而謂現身面言說加持也。
由有三種加持。
乃可證成得果之象。
故判此品。
為入佛知見。
無疑矣。
别行疏雲。
梵語三曼多?擦羅。
此雲普賢。
準本經。
自在神通曰普。
威德名聞曰賢。
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長子也。
故經雲。
一切如來有長子。
彼名号曰普賢尊。
若準彼疏。
有人法五訓。
法有二。
一體性周遍曰普。
随緣成德曰賢。
二一即一切曰普。
一切即一曰賢。
此二正同此經之妙法也。
人有三。
一位前。
信住行向菩薩。
曲濟無遺曰普。
鄰極亞聖曰賢。
正同此經諸新得記菩薩。
二當位。
十地等覺菩薩。
德周法界曰普。
至順調善曰賢。
正同此經八十萬億那由他發願持經菩薩。
三位後。
謂已成佛竟。
行德周備。
障累永袪。
上無所求。
唯不舍悲願。
務在度生。
隐實現權。
果無不極曰普。
不舍衆生曰賢。
正同此經八品流通分。
當機諸大菩薩也。
故以普賢為流通之終。
勸謂勸佛重宣四法。
發謂發心說咒護持成就四法得此經之人。
故曰普賢勸發品。
此經以彌勒文殊為開章。
觀音普賢為奉行。
明妙法。
慈智為始。
悲行為終。
○又上判流通為三。
從分别功德品半已後三品半。
舉經力大。
以勸流通。
藥王品下五品。
舉菩薩化道力大。
以勸流通。
此品舉普賢誓願力大。
以勸流通也。
△三普賢勸發自行流通。
分四。
一經家叙其發來。
爾時普賢菩薩
精持妙法。
以餒乏故。
一人分衛。
見王者出遊。
忽生愛着。
由功德熏修。
随念受報。
人間天上常得為王。
其三友得道。
欲救其失。
以其邪着。
非愛緣無能感動。
于是一為端正婦。
二為聰明兒。
托生設化。
轉其邪心。
令歸正覺。
今叙本事。
欲使行人以道自衛。
外防見魔。
内絕惡覺。
消息邪緣。
入佛知見。
此實諸佛究竟進修。
最後垂範。
如楞嚴法會将終。
說過去佛覺明分析微細魔事。
使行人諸識心垢洗除。
與此同意。
△五由莊王出陳本事轉邪流通。
分六。
一特明事本。
爾時佛告諸大衆(至)國名光明莊嚴劫名喜見。
前品藥王。
雖引天神等說咒護持此經。
尚隐而未顯。
今又假莊王本事。
因二子神力。
以轉邪心。
則是藥王顯然以身擁護也。
然能使轉邪歸正。
令王與後宮。
皆悉堪任受持法華經者。
藥王力也。
經雲。
淨眼菩薩于法華三昧。
久已通達。
故知藥王于此經。
悲救之切。
護持之至。
故如來不待請。
而自說莊王本事。
其實亦即藥王之本事也。
乃往古下。
據理顯妙法之無始。
佛名雲雷音宿王華。
是雙舉妙音因果所觐之佛。
乃顯妙法莊嚴因果如如不二之體也。
國名光明莊嚴。
示大圓鏡之境也。
劫名喜見。
示一真法界之相也。
△二雙标能所。
彼佛法中有王名妙莊嚴(至)皆悉明了通達。
知音雲。
彼佛下。
具大事因之人。
以前之王。
即今之華德也。
其王下。
成大事緣之人。
前之夫人二子。
即今之光照莊嚴相與藥王藥上也。
作大事因緣訓者。
準後文。
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故。
是二子下。
叙所以能成大事因緣者。
以具神力及福智故。
所謂下。
釋福智十度。
此中具七。
前五度福德。
後二度權實二智也。
三十七品者。
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皆是助成無上菩提之道。
直指雲。
當人于無始已前。
一念背覺。
遂成無明心王。
故引莊王。
而表八識也。
夫人表五識。
淨藏淨眼表六七二識。
八識染以二十五有莊嚴。
淨以權實二智莊嚴。
五識與八識同體。
非造所造。
故名淨德。
能生育萬善。
有夫人義。
七識染污。
轉則成平等性智。
故名淨藏。
六識分别十界依正。
轉則成妙觀察智。
故名淨眼。
二子有大神力。
久修行者。
謂六七因中先轉也。
又得菩薩淨三昧(至)于此三昧亦悉通達。
要解雲。
淨三昧。
淨藏淨眼之所本也。
日星宿。
表根本差别二智之照用也。
淨光能現衆像。
淨色不為形礙。
淨照照了萬法。
長莊嚴非素法身。
大威德藏具大神用。
知音雲。
前已釋福德智慧。
今正釋神力。
以凡神力皆由三昧而成。
神力即下十八變等。
三昧七種。
下文次第自訓。
于此三昧者。
即指上七種。
照前段六度四攝等法。
雲皆悉明了通達。
故此結于諸三昧亦悉通達也。
△三能化方便。
分三。
一明時至。
爾時彼佛欲引導妙莊嚴王(至)說是法華經。
○彼佛出世常宣正法。
于王緣弱。
則非其時。
今說法華。
是其時矣。
故雲引導。
又雲愍念衆生。
則知非獨為莊王說此妙法也。
△二出論議。
分四。
一白母時至。
時淨藏淨眼二子到其母所(至)說法華經宜應聽受。
○先白母者。
據其本實。
母子元知。
今為化儀。
機熟應發。
正是槌砧相扣。
物器方成也。
知音雲。
淨藏。
謂淨如來藏之三性。
淨眼。
乃淨如來之五眼。
經以二淨字。
釋成二王子得菩薩淨三昧之名也。
不先白父。
而白母者。
維摩經雲。
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
善根成實男。
今妙莊嚴既以方便。
為二菩薩父。
示堕邪見。
然非先智度。
則邪見莫除。
淨德雖為二菩薩母。
然非先善根成實。
則智慧何興。
故經上節叙六度訖。
複叙方便波羅蜜。
此節叙二王子得淨三昧。
先白其母。
意有在也。
勸母往聽。
照随喜品勸人往聽。
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之功德也。
△二母遣化父。
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至)應往白父與共俱去。
外道者。
不達惟心之理。
從心外強修者也。
婆羅門法者。
西域九十六種。
惟佛一種為正。
餘皆名邪。
應往白父與俱去者。
知音謂。
男女不得雜處。
況國母為世儀型。
不先奏準。
讵敢擅便。
故雲汝父信受等。
此又見持經者。
雖有善根智慧。
苟無方便。
亦不能得證妙法也。
△三怨生邪見。
淨藏淨眼合十指爪掌白母(至)而生此邪見家。
知音雲。
雖為白母歎傷之辭。
其實明二菩薩得日星宿三昧也。
[△@△]佛智如日。
世智如星。
今怨生邪見。
是覺破世間智。
不及佛智。
由菩薩二智俱融故。
謂得日星宿三昧也。
直指雲。
五識因六七二識休息。
乃于二六時中。
理觀内燭。
始知八識習氣濃厚。
必用六七。
采集種智之藥。
念念内熏。
乃空賴耶種子。
蓋五八同體。
必不親緣真如。
故以母勸子念父表之。
如五識頌雲。
果中猶自不诠真也。
父信外道。
指賴耶我法二執。
名外道法。
與共俱去者。
表五八同轉也。
子怨生邪。
表六七因五識轉。
始見八識過患。
此是一位證一位工夫。
非仿佛之詞。
△四母囑當念。
母告子言汝等當憂念(至)或聽我等往至佛所。
徒自憂念。
于事無益。
既憂念父。
當現神變。
使伊見而醒悟。
則有補于行也。
直指雲。
此理智觀行互嚴之相。
△三現化身。
于是二子念其父故(至)令其父王心淨信解。
知音雲。
此雖叙二子奉慈旨。
以現神變。
照前文有大神力。
其實明二菩薩得淨光淨色二種三昧也。
以所現神變。
總不出地水火風空見識七大所變之光色故。
十八變者。
身上下各出水火為四。
兩脅各出水火為四。
共八變。
九履水如地。
十入地如水。
十一從空沒而複在地。
十二從地沒而複處空。
又于空中行住坐卧為四。
兼前成十六。
複現大小身。
共十八變也。
直指雲。
此表六七已轉十八界之相。
然不與八識同轉。
而六七轉者。
為八識本體原淨。
所有種子。
皆六七所積故。
須是六七知非。
方可轉也。
能化方便已竟。
△四所化利益。
分十。
一信子伏師。
時父見子神力如是(至)亦欲見汝等師可共俱往。
知音雲。
方便之父。
不出智母所料。
則權符其實。
故問師之為誰。
二子白言下。
雖是叙答父王之辭。
其實明二菩薩得淨照明三昧也。
是以淨佛法。
而照明父王之信心。
故寶積第三經雲。
菩薩成就三法。
得不退轉。
于阿耨菩提。
父母不信。
令其生信。
一也。
父母毀戒。
令其住戒。
二也。
父母悭貪。
勸令住施。
贊歎菩提。
三也。
今二菩薩。
正是其人。
○問。
品中曾未叙二子先以佛為師。
今奚雲是我等師。
答。
經雖未叙。
其義暗合。
前文雲久修菩薩之道。
既雲久修。
焉知不為彼佛弟子。
問。
二子既有如上神通。
奚不即以神力度王。
必為子耶。
答。
二菩薩于王有子之緣。
而亦是父子情同。
為信易生也。
△二稱慶願放。
于是二子從空中下(至)欲重宣其意以偈白母。
願母放我等出家作沙門(至)願聽我出家。
母即告言聽汝出家所以者何佛難值故。
二子覆母命。
複從空下。
故知前對父辭。
猶處空未下。
觀莊王合掌向子。
則向字。
猶相去七多羅樹也。
父王已信解者。
謂母命我等。
現通化父。
今父見神變。
則往昔之心。
隆隆複起矣。
于無上正等覺心。
已堪任能發。
善心既生。
邪心已除。
而我等化父之能事畢矣。
但今願母見聽。
宜速出家。
故複說偈雲。
願母放我等。
出家作沙門。
大窾雲。
放字。
作上聲讀。
猶效也。
此說方是。
有雲。
作不留之意。
似與前後文義欠妥。
前雲。
二子久修菩薩所行之道。
故莊王亦言。
汝等師為是誰。
誰之弟子。
則見二子已出家矣。
後雲。
莊王與群臣眷屬俱。
夫人與采女眷屬俱。
此正是引父母出家之實。
若但言放我等二人出家。
則是父母俱不出家矣。
我等随佛學者。
是勸父母同修梵行之言。
如優昙下。
喻佛之難值。
優昙華三千年尚有可待。
而值佛之難。
則果難矣。
何也。
輪王雖聖。
尚且輪回。
若得遇佛。
衆苦皆脫也。
前來率母見佛。
而母不輕諾者。
以父邪未轉。
今王既見信于子。
故母亦得見許于子。
故曰聽。
既佛難值遇。
我必當出家矣。
然佛難值故四字當味。
所以智度之母。
非善根成實之男。
不能發起也。
△三重明難值。
于是二子白父母言(至)諸佛難值時亦難遇。
父邪既轉。
母亦見聽。
而二子之誠意始遂。
至此則雙白父母。
催其速出。
是踐前言放我等出家之意。
所以下。
再申偈中諸佛難值一句。
又如下。
再申脫諸難亦難之句。
阿含經雲。
須彌山下。
有一眼之龜。
大海之中。
有一孔之木。
龜得木。
可以得達彼岸。
而免沉溺之患。
然一投不及。
必待浮木繞山三千年。
而複值本。
一孔喻佛法一乘。
龜一眼喻衆生偏見。
以偏見值一乘。
一投不及。
萬劫難逢。
知音雲。
此雖請父母踐前言出家。
其實明二菩薩得第六長莊嚴三昧也。
以王及夫人二子。
先世為僧。
莊嚴佛法。
今生複求出家。
是長莊嚴義。
直指雲。
此喻五八二識深違實際。
故地地克志進前。
必假六七催發故也。
我等宿福深厚者。
意在冥發遠因。
若非先世受持法華。
焉得此生複值佛法。
是故父母宜當出家。
何故。
以佛之難值。
不止優昙華也。
時之難遇。
不啻浮木孔也。
是故的故字最重。
意要莊王發宿命通。
知前世一念妄動。
耽王樂而至堕邪見。
陰狗如此也。
△四化功已着。
彼時妙莊嚴王後宮(至)令心信解好樂佛法。
此方顯昔緣成熟。
皆是菩提眷屬。
所謂大家團圞頭。
共說無生話也。
天台雲。
法華三昧者。
攝一切法。
歸一實相。
離惡趣者。
一往以三途為惡趣。
具論二十五有皆乖真起妄。
悉是惡趣。
今皆離之。
即是破二十五有也。
諸佛集者。
即三德秘密之藏。
佛集其中也。
知音雲。
二子如是下。
雖結上文。
其實明二菩薩。
得第七大威德藏三昧也。
以廣大威德。
皆藏于子道中矣。
○此申明已轉之相。
八萬四千人。
表八識中我法二執。
已成全體大用。
故曰皆悉堪任。
六識至八地。
開佛知見。
故曰淨眼。
已證十界十如之理。
故曰通達法華。
六識頌雲。
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
是也。
七識至八地。
賴耶種子已喪故曰淨藏。
自三賢位已離三界生死染污之習。
故曰通達離惡三昧。
而複能現他受用身。
應十地機。
故雲令一切離惡趣也。
五識至八地。
轉成所作智。
同證諸佛無生法忍。
返觀覺體。
具足如來智慧德相。
故曰得諸佛集三昧也。
自八地而望九十二地及等妙極果。
一切種智。
皆悉現前。
故曰能知諸佛秘密之藏。
△五俱詣佛所。
分二。
一見佛而得法力。
于是妙莊嚴王(至)為王說法示教利喜王大歡悅。
此叙王等受二子化導。
踐見佛聞法之言。
以明二子具足菩薩所行之道。
故令父母證得檀波羅蜜也。
各攜眷屬一時詣佛者。
所謂轉則同轉。
而體用俱到也。
然修敬畢而卻住一面者。
正待本覺開彰。
而成法利也。
下言彼佛為王說法竟。
不出其所演者何經。
而謂示教利喜者。
即是為說此妙法也。
乃結前二子所對。
今在七寶菩提樹下。
廣說法華經。
是我等師之語也。
王大歡悅者。
向聞子言。
難值之佛如優昙華。
難聞之時如浮木孔。
今一旦聞見俱妙。
宜應慶幸無量。
故知前見二子神力。
雖曰心大歡喜。
是淨藏之初開。
淨眼之初明。
見聞尚在仿佛。
所以即問誰為師誰之子也。
今所言大歡悅者。
乃親見親聞也。
△二興供而增瑞應。
爾時妙莊嚴王及其夫人(至)成就第一微妙之色。
知音雲。
王等因聞法喜。
舍身莊嚴。
行檀度也。
璎珞成四柱台。
表即檀度具四無量心。
兆王他日得佛之依報也。
以床為坐卧所依。
衣為行住所依故。
其上有佛。
即雲雷音之化身。
坐于台上者。
為後王升虛空之案。
兆王他日得佛之正報也。
王作念等。
乃為後贊佛相好之案。
亦為後舍位出家之兆也。
○璎珞供佛。
表行歸于理。
成四柱台者。
表圓行于法性空中而成四智。
即莊王淨德淨藏淨眼也。
而四智中本具法空之座。
忍辱之衣。
由此四智圓融。
則本覺之佛。
放大光明。
所謂大圓無垢同時發。
普照十方塵刹中也。
以上是如來引莊王。
一生取證四智三身。
以證當人于一念中。
具此妙法耳。
△六佛與授記。
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至)其國平正功德如是。
王未出家。
而便得記者。
由見佛聞法。
即作是念。
佛身希有。
端嚴殊特。
成就第一微妙之色。
便有希望成佛之志。
則隐然有佛道誓成之四弘願也。
而此之志。
入無能知。
故佛特為明告。
以授成佛之顯記。
亦表即俗而明真也。
然後作比丘精勤修習。
助宣道法。
是滿足福智二嚴。
方得成佛。
佛号娑羅樹王者。
取其廣被群生。
無所不蔭也。
國名大光。
乃破諸一切不善之暗也。
劫名大高王。
乃超諸高貴。
而得自在也。
次記菩薩聲聞無量者。
由今日一念淨信。
風化臣妾。
使皆得法喜。
成廣蔭也。
其國平正者。
由舍諸邪見。
直取菩提。
必無不平之想也。
梵語娑羅。
此雲堅固。
△七出家修行。
其王即時以國付弟(至)得一切淨功德莊嚴三昧。
以國付弟。
是舍家出家。
厭塵勞而忻佛道也。
弟。
乃副貳之名。
則應緣赴物。
皆第二頭也。
八萬四千歲修行法華。
所以淨治塵勞也。
過是已後。
謂塵勞既淨。
則三昧現前。
遂轉邪見染莊嚴。
為功德淨莊嚴也。
△八稱歎二子。
即升虛空高七多羅樹(至)饒益我故來生我家。
由精進修行此經。
故得禅定。
以定故發通。
即能升虛空也。
向佛稱歎二子者。
由今具定發通。
知宿世事。
而昔時結契之原委。
始知矣。
由是知二子過去修習此經。
緻有如是神變。
為欲起我宿世。
修習此經所植善根。
而饒益于我。
則二子實我真善知識也。
此是莊王欲引起宿王智佛。
顯二菩薩深本。
以完藥王修習此經之深心本願也。
△九佛述行高。
爾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至)邪見衆生令住正見。
彼佛知莊嚴語意。
潛通那畔。
欲露本因。
故以二如是應之。
如汝所言下。
是将莊王之語廣明而已。
謂凡世間一切善心男女。
以一生發起善心為因。
世世值善知識為緣。
況為知識者。
能種種方便。
漸漸引攝。
至于菩提。
故曰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也。
此是通論一切為善知識者。
皆如是也。
大王當知下。
方說莊王今日因緣。
前來王叙二子神變。
是得佛知。
而未明佛見。
故今與發明。
使王亦得是見。
所謂汝見此二子不。
而此二人。
非但一生修習此經為善知識。
已曾于恒河沙劫供養諸佛。
受持此經。
為愍念邪見衆生。
令住正見。
而廣為善知識也。
天台雲。
佛贊知識。
有大義。
能作佛事。
是外護知識。
示教利喜。
是教授知識。
化導見佛。
是同行知識。
令入菩提。
是實相知識。
△十歎佛自誓。
妙莊嚴王即從虛空中下(至)說是語已禮佛而出。
前來升空贊二子神智。
是始契法身。
而得佛知。
今承彼佛述其高行。
則不住真際。
複從空下。
而贊佛發願。
是已得佛見。
既得具佛知見。
所以廣贊一體三寶也。
知音雲。
如來甚希有下。
贊佛法身。
頂上肉髻下。
贊佛報身。
略明三十二相之五。
一頂髻。
二目廣。
三白毫。
四齒密。
五唇好。
如是等下。
總贊八十種好及諸功德也。
已上通贊佛寶。
于如來前下。
贊法寶。
明由二子之力故。
令己證得慈悲喜舍乃至三十七品。
所謂具足成就。
又雲不可思議等者。
是無量法門。
悉皆明了。
得佛所得。
故曰微妙功德也。
教戒所行者。
即依教修行。
得妙法之實證。
所以得安隐快善也。
此皆通贊法寶。
我從今日下。
歎已。
由見佛聞法而成僧寶。
發願永斷一切大小随眠煩惱也。
此文通具四弘誓願。
贊佛。
是佛道誓成。
贊法。
即法門誓學。
歎僧。
乃煩惱誓斷。
然成佛必當度生。
故以攝衆生誓度也。
禮佛而出者。
乃出離本處。
而遍入他處。
即有興慈運悲之想。
非辭佛而歸國也。
頻婆。
此雲相思果。
色丹而潤。
已上所化利益已竟。
△五結會古今。
分二。
一正以結會古今。
佛告大衆于意雲何(至)今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是。
知音雲。
此正為會通今古。
前王者而今菩薩。
古今無二人也。
益見華德之問妙音因果。
彼此雖殊。
夫婦父子所受持之妙法則同也。
○佛前光照。
天台謂。
佛前放光東召。
光照妙音之身故也。
言莊嚴相者。
謂妙音有無量百千功德莊嚴。
其身光明照耀。
諸相具足。
故是即指妙音菩薩也。
于彼中生者。
即指淨光莊嚴國中。
△二再得結歎藥王。
是藥王藥上菩薩(至)諸天人民亦應禮拜。
知音雲。
此益見陀羅尼品中與持妙法者之陀羅尼。
為六十二億恒河沙等諸佛所說之不虛也。
故曰已于無量等。
若人下。
有況顯意。
謂但識名字者。
尚為一切天人之所敬禮。
況能學二大士之持經。
豈不蒙諸佛所護。
而與之說陀羅尼耶。
△六聞品進道。
佛說是妙莊嚴王本事品時(至)于諸法中得法眼淨。
妙樂雲。
法眼淨。
有雲初果。
然王及夫人。
與八萬人等皆持此經。
皆當作佛。
豈聞品者得小果耶。
名同義殊。
須善斟酌。
當須判為六根清淨法眼位耳。
即七信已上。
知音雲。
佛五眼中法眼淨。
為十地菩薩所具。
明莊王本事轉邪流通竟。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品節雲。
此品顯以行成德。
乃現身面言說加持也。
此經以智立體。
故文殊發起。
以行成德。
故普賢成終。
而明入佛知見也。
釋普賢有二意。
一道前屬因。
二道後屬果。
謂行彌法界曰普。
鄰極亞聖曰賢。
此在等覺屬因。
又稱真法界曰普。
彌綸萬化曰賢。
此在妙覺屬果也。
以此普賢乃法界之全體。
為毗盧十身之願身故。
菩薩依此信解修行。
而還證此體。
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
無不還歸此法界也。
然菩薩因圓。
至等覺已。
而複須加持者。
是必假果接。
乃得入妙。
故此菩薩乃為證入之終。
而以普賢願力守護。
必得是經也。
所以菩薩必問雲何能得是經。
而如來告以四法成就也。
然此四法。
正與起信論信成就中發三種心。
義實相同。
論雲。
一者真心。
正念真如法故。
此中雲諸佛護念也。
二者深心。
樂集一切善法故。
此中謂植衆德本也。
三者大悲心。
欲拔一切衆生苦故。
此中謂救一切衆生也。
又雲。
如是信心成就得發心者。
入正定聚。
此中所謂入正定聚也。
然此品顯證。
而言信成就者。
謂初以文殊發信。
依信生解。
依解發行。
行起解絕。
故為證入。
則此證入。
亦即信之所成就也。
所謂發心竟究二不别。
如是二心先心難故。
須藉普賢終以四法。
必得是經耳。
論依最初發心說。
此乃約成就說。
故論在初而經居後也。
凡有持是經者。
普賢即自現身。
而謂現身面言說加持也。
由有三種加持。
乃可證成得果之象。
故判此品。
為入佛知見。
無疑矣。
别行疏雲。
梵語三曼多?擦羅。
此雲普賢。
準本經。
自在神通曰普。
威德名聞曰賢。
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長子也。
故經雲。
一切如來有長子。
彼名号曰普賢尊。
若準彼疏。
有人法五訓。
法有二。
一體性周遍曰普。
随緣成德曰賢。
二一即一切曰普。
一切即一曰賢。
此二正同此經之妙法也。
人有三。
一位前。
信住行向菩薩。
曲濟無遺曰普。
鄰極亞聖曰賢。
正同此經諸新得記菩薩。
二當位。
十地等覺菩薩。
德周法界曰普。
至順調善曰賢。
正同此經八十萬億那由他發願持經菩薩。
三位後。
謂已成佛竟。
行德周備。
障累永袪。
上無所求。
唯不舍悲願。
務在度生。
隐實現權。
果無不極曰普。
不舍衆生曰賢。
正同此經八品流通分。
當機諸大菩薩也。
故以普賢為流通之終。
勸謂勸佛重宣四法。
發謂發心說咒護持成就四法得此經之人。
故曰普賢勸發品。
此經以彌勒文殊為開章。
觀音普賢為奉行。
明妙法。
慈智為始。
悲行為終。
○又上判流通為三。
從分别功德品半已後三品半。
舉經力大。
以勸流通。
藥王品下五品。
舉菩薩化道力大。
以勸流通。
此品舉普賢誓願力大。
以勸流通也。
△三普賢勸發自行流通。
分四。
一經家叙其發來。
爾時普賢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