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也。
菩薩無是諸惡。
故念者得力。
凡遇諸害。
應時消散也。
式師雲。
已上頌七難。
共為十二。
不出地水火風空識之六種。
須彌金剛是地。
雲雨亦水。
蛇獸咒詛。
是有情屬識。
由菩薩色身旋複。
使求之必遂也。
更須知一切色心依正。
皆是菩薩妙色妙心。
衆生于聖色心中。
而自為難。
求救之誠。
亦是觀音。
是故機成。
即時能應。
當以此義觀之。
何患不同觀音利物哉。
頌七難加餘已竟。
△二頌三毒二求。
衆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前頌救諸外難。
此頌脫其内業。
良以衆生為貪嗔等十結使。
于三界中。
妄作妄受。
六凡為粗惑所纏。
四聖由細惑所蔽。
惑之粗細不同。
而輕重衆苦。
逼迫則一也。
故曰無量苦逼身。
凡此衆機。
菩薩以妙智神通之力。
于三世間中。
無不能救也。
則此中衆生與世間。
皆具十法界義。
頌答觀音名已竟。
△二頌答普門示現。
分二。
一正頌示現。
又二。
一超頌總答。
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刹不現身。
此頌長行總答以種種形遊諸國土等。
直指雲。
亦是廣贊觀音神通智慧方便。
皆悉具足。
乃能于十方國土。
普應群機。
以示圓行等虛空界之相。
△二追頌别答。
分三。
一頌身業普應。
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式師雲。
長行中别列諸身。
身皆三業。
頌中三業别示。
而業周遍。
見頌之功也。
此頌身業普應。
合具十界。
今止示三途。
以劣況勝也。
九界二死。
皆有四相。
漸漸令滅。
歸于常寂。
斯亦觀音之妙用也。
長行中未見現地獄等身。
頌文補之。
△二頌意業普觀。
分二。
一明本觀慈悲。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此頌妙行之體。
觀字當作平聲。
屬根本智。
要解雲。
真以息妄。
淨以治染。
智以破惑。
悲以拔苦。
慈以與樂。
以是五觀。
加被群迷。
故妄染惑苦。
應念消滅。
所以樂當瞻也。
大窾雲。
真觀觀。
聲聞根。
清淨觀。
觀緣覺根。
廣大智。
觀菩薩根。
悲觀下合衆生。
慈觀上同諸佛。
具此五觀。
觀五衆機。
念念不離。
故應常瞻仰也。
[△@△]此頌答普門示現。
其實顯菩薩上合諸佛本妙覺心。
以此五觀名異體同。
而實即是本妙覺心。
體用兼至。
所以能于十方微塵國土。
現種種身。
說種種法。
如月臨空。
無所不應也。
△二明智光遍照。
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光乃發之于外用也。
能破暗伏災。
顯大用無限。
用既大。
而體必周。
所以曰無垢。
曰清淨。
曰慧日者。
體不離本妙覺心也。
雖然現十界身雲。
其實二俱不着。
故慧日光明。
得無垢清淨。
以應無盡意之當解璎珞。
觀世音之不受而奉上如來也。
諸暗。
乃三惑無明。
即内障。
災風火。
意含多種。
即外障。
内外障除。
大千洞照。
故曰普明照世間。
△三頌口業普說。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
式師雲。
說雖惟口。
必假身意。
為受法之本。
為法現形。
本期救苦。
故名悲體。
說法必以戒行為先。
故曰戒雷震。
菩薩興無緣慈濟。
作不請之談。
無物不覆。
無機不被。
故曰慈意妙大雲也。
甘露。
乃諸天不死之神藥也。
所宣至理。
解必無生。
若非無生。
焉能不死。
于慈雲中。
注大法雨。
衆生受之。
三惑??滅。
故曰澍甘露等。
大雲是慈悲普。
注雨是說法普。
滅??是利益普。
正當頌普門義也。
△二加頌顯機。
诤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衆冤悉退散。
式師雲。
前長行三業顯應。
以被冥機。
疏以施璎珞。
彰顯機義。
今重頌普門示現中。
有此念觀音之人。
亦顯機也。
益見天台冥契聖旨。
事系訟庭。
身臨戰陣。
心憂刑罰。
命慮兵殘。
今昔冤仇。
此時合會。
但一心緻感。
而衆難皆袪也。
雙頌二答已竟。
△三雙頌二勸。
分二。
一頌勸受持。
又二。
一明境智深妙以勸常念。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
說法不滞。
為妙音。
尋聲救苦。
為觀音。
音性無著。
為梵音。
應不失時。
為海潮音。
具此所以勝世間音也。
直指雲。
此承上常願瞻仰而來。
畢竟教人瞻仰者。
為菩薩境智深妙。
雖随類現身随機說法。
而更真俗雙融。
故曰妙音。
外觀九界之音。
不逐聲流轉。
返觀觀者。
即令彼解脫。
于己則不着法。
故以梵音名中道之智也。
然九界一時稱名。
菩薩亦一時圓應。
不先不後。
故曰海潮音。
以如上三音。
随機說法。
自在無礙。
勝過彼五十一位智正覺世間之法音。
所以教人常瞻仰也。
[△@△]詳夫菩薩忘音塵而修聞性。
及至稱名勸持。
乃獨取音。
而不取聞。
何也。
正顯圓人不壞法相。
而初心忘塵。
但圖解根。
而圓通之後。
所彰妙用。
全在于音也。
故三十二應中之說法。
四不思議中之說咒。
皆妙音之力也。
十四無畏中之救八難。
四不思議中之施無畏。
皆觀世音之力也。
十四無畏中之除三毒。
四不思議中之破悭吝。
皆梵音之力也。
三十二應中之赴遍求。
十四無畏中之赴二求。
四不思議中之赴廣求。
皆應不失時。
潮音之力也。
以持觀音一名。
而勝六十二億恒河沙法王子名。
即勝彼世間音也。
故前以一觀。
而為五觀。
觀無異觀。
今以一音。
而為五音。
音無二音以不異之觀。
觀不二之音。
則境智俱深。
非心可測也。
△二明感應難測以勸勿疑。
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于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
且菩薩不唯觀聽返入。
離諸塵妄。
兼之三空越。
而二死脫。
于聖類身。
可謂淨矣。
惟其淨聖。
故能随類應感。
使一切分段變易生死之厄。
粗細塵惑之苦。
凡有希求。
靡不成就。
故能于九界衆生。
為依為怙。
所以力勸持名而勿疑也。
前雲念念不空過。
能滅諸有苦。
此言念念勿生疑。
能為作依怙。
然纖疑在念。
則本體觀音聖不淨矣。
聖不淨即為空過。
于生死中。
而失父母。
則無可依怙者也。
△二頌勸供養。
具一切功德慈眼視衆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要解雲。
具一切功德。
則所求必應。
不止十四無畏也。
慈眼視衆生。
則無所不度。
不止三十二應也。
其福聚如海。
利澤無窮。
故應皈命頂禮也。
偈頌已竟。
△三明益。
分二。
一持地歎功德。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至)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知音雲。
前以無盡意當機。
明耳根圓通持經。
其意無盡也。
今以持地結證。
顯圓通無盡之意。
不離一切衆生常住心地也。
○寶雲經雲。
地有十義得名。
一者廣大。
二衆生依。
三無好惡。
四受大雨。
五生草木。
六種子所依。
七生衆寶。
八出諸藥。
九風不動。
十獅子吼不能驚。
菩薩亦爾。
故名持地。
式師雲。
聞是觀音等。
是聞初翻冥益問答也。
普門示現等。
是聞次翻顯益問答也。
自在業者。
即不思議力用也。
[△@△]當知功德不少。
有況顯意。
然聞有菩薩此普門示現之神通者。
而功德尚是無量。
況受持名者。
供養形者。
讀誦解說書寫此普門示現經者。
則其福倍倍轉增。
益不可量也。
△二聞品獲利益。
佛說是普門品時(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經家叙置印證持地功德不少之文。
無等者。
即物無與等稱。
無上者。
下等字。
即與物為等。
正等覺義也。
然物無與等。
而又能與物為等。
此如來最上德也。
觀音體此。
而成普門行。
随類應化。
與物為等。
故聞其風者。
皆能發如是心。
此所謂以圓行成最上德也。
觀音普門示現周遍流通已竟。
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品節雲。
此品由前妙行已圓。
當克妙果。
第藏識幽深。
曆劫餘習。
潛伏其中。
雖有止觀之功。
而智有所困。
神有所不及者。
若非神咒加持。
不易斷也。
故有後三品三種加持也。
一神力。
二法力。
三現身面言說。
楞伽惟二。
今多法力。
此品正神力加持也。
以咒乃諸佛秘密心印。
如天子秘符。
大将執之。
無敵不克。
況藏識為生死窟穴。
最極幽深。
習氣潛伏。
止觀之力所不及者。
必須仗如來秘密心印之力以攻之。
所以楞嚴雲。
若修行人。
習氣未除。
應當誦我神咒。
是也。
楞伽亦雲。
若不以神力建立者。
則堕外道惡見妄想。
及諸聲聞衆魔希望。
故七地已前不加。
則堕外道。
八地不加。
則堕二乘。
九至等覺不加。
不得入妙。
故修行者。
所當加也。
大窾雲。
自地湧菩薩持經。
如來囑累。
心事已竟。
複恐諸菩薩久居下界。
常處空閑。
初入塵寰。
利生接物。
難堪難忍。
故複将此界他方諸大菩薩所證法門。
一一拈出。
如藥王之忍辱。
妙音之法空。
觀音之慈悲。
與彼下方菩薩。
恒為模範。
若忍辱而不得法空。
則心量不廣。
若證法空而不行慈悲。
則教化不圓。
必須入此三種法門。
方得流通此經。
不斷持經典型也。
而複加此品者。
正恐末世邪師熾盛。
魔事實多。
使持經難為廣益。
故諸菩薩說咒護持。
不令侵毀此法師者。
益見諸菩薩慈悲無盡也。
要解雲。
陀羅尼。
此雲總持。
即念慧妙力。
諸佛密語。
有一字多字無字之異。
能以一字。
總無量法。
持無量義。
摧邪立正。
殄惡生善。
皆能總而持之之謂也。
[△@△]凡佛說法。
必兼顯密二門。
顯以生慧。
密以得福。
施此二門。
使修學人福慧齊到也。
如世醫人。
或顯說方。
或密授藥。
其瘳病之驗一也。
然咒者祝也。
使持咒人。
念念無間。
祝邪者正。
祝染者淨。
祝迷者醒。
祝凡者聖。
無不遂其心滿其願也。
咒語或諸佛弘名。
或神王聖号。
持其佛名。
神鬼擁護。
持其王名。
神鬼皈崇。
必至受持者。
福智莊嚴。
而永無魔事也。
又神咒乃諸佛密語。
非心識可能測知。
故曰是大神咒無等等咒。
于五不翻中。
乃秘密不翻。
不唯凡者不知。
其實下位菩薩不識上位密語。
此皆從如來不思議妙智流出。
宜敬心奉持焉。
△四以衆聖神咒加持堅固流通。
分四。
一問持經功德。
爾時藥王菩薩(至)若書寫經卷得幾所福。
此是藥王欲使此經流通不盡。
故緻此問也。
直指雲。
此品複以藥王當機。
是以諸佛心光為藥。
守護地前信等五位。
治五蘊結使微細煩惱之病。
然又以持經功德為問者。
是欲為發心說咒之端也。
[△@△]此問非從前泛常所謂受持者。
言讀誦通利。
是得證法身之人讀誦。
若不通利。
去佛尚遠。
雖有福利。
猶不足較。
書寫即注釋。
是經能注釋者。
神入佛心。
深契妙理。
當為神咒之所守護者也。
故問得幾所福。
△二答功德無量。
佛告藥王若有善男子(至)如說修行功德甚多。
此如來答得多福。
明識藥王之心普也。
八百萬億下。
舉多佛。
是田勝。
能供如是多佛。
是福廣。
以此勝田廣福。
較一持四句偈者之功德。
不可比也。
何故。
佛雖多。
供雖廣。
事也。
持經者不惟徒誦。
而又能解義。
不獨解義。
而又能如說修行。
解義者心悟實相。
修行者妙契法身。
如此等福。
甯有量哉。
四句者。
不必定指。
須知全經字字。
皆佛心光。
受持讀誦一句一字者。
無不獲益。
所謂析栴檀片片皆香也。
△三請以說咒護。
分五。
一藥王請說。
分四。
一求請說。
爾時藥王菩薩白佛言(至)陀羅尼咒以守護之。
前校功德處。
以受持讀誦書寫為問。
今說咒處。
又以說法者為言。
乃前後互彰也。
非說法者無功而受持書寫者。
咒不護也。
△二正說咒。
即說咒曰。
安爾曼爾(至)阿摩若那多夜 天台雲。
咒是諸佛密語。
如王索先陀婆。
無有能識。
惟有智臣。
乃能知耳。
洗時奉水。
飯時奉器。
食時奉鹽。
遊時奉馬。
咒亦如是。
秪是一法。
遍有諸力。
病愈罪除。
善生道合。
為此義故。
皆存本音。
又孤山所引四悉檀釋。
一世界悉檀。
随力異說。
令生歡喜益。
二為人悉檀。
令生善益。
三對治悉檀。
令破惡益。
四第一義悉檀。
令入理益。
悉者遍也。
檀者施。
也謂聖人以此四種。
遍施衆生也。
○入理者。
意欲令人人入佛知見。
所謂惟一大事因緣也。
破惡者。
倘人未能悟入。
且與第二。
斷除煩惱種習。
故雲破惡。
其人又未能破惡。
且與第三。
令其生起善心。
建立善事。
善力漸生。
惡習自退。
故曰生善。
其人又未能興善。
且與第四。
令生歡喜。
種少善根。
為上三種。
作遠因緣。
故雲歡喜益也。
今以咒論四悉檀者。
從劣向勝。
如持咒脫難求财等。
既遂其心。
無不歡喜。
此世界悉檀也。
又持咒求戒求慧者。
無不滿願善法成就。
即為人悉檀也。
持咒者。
斷除三毒。
惡業消除。
即對治悉檀也。
又以持咒求證菩提。
入諸三昧。
而得成就。
即第一義悉檀也。
大端明四悉檀。
秘密利益。
非如顯說可知其故。
若可測知。
又何以謂神咒也。
行人但當一心谛信。
則所有願求。
無不遂意。
△三歎護持。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至)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此歎咒力不可思議。
咒既出于六十二億諸佛所說。
則藥王亦代佛宣揚也。
若有下。
明非人不可侵毀。
然則經是顯咒。
咒是密經。
持經者。
即持咒也。
經咒在處。
即佛現在。
所以侵持經人。
即毀諸佛矣。
△四佛印可。
時釋迦牟尼佛(至)于諸衆生多所饒益。
此如來喜法流通。
故極口稱贊也。
大窾雲。
既于惡世。
不惜身命。
護持此經。
而又愍念持經法師。
說咒冥加。
令彼諸魔不敢侵淩毀謗。
是亦能以無畏。
施無量衆生矣。
此藥王能止衆病者也。
△二勇施請說。
分三。
一求請說。
爾時勇施菩薩白佛言(至)伺求其短無能得便。
藥王說咒。
故以瘥衆生之心病。
則藥王于此經。
緻力大矣。
今複勇施請說。
亦是本會上首。
故妙音詣娑婆禮觐釋迦。
而必欲見文殊藥王勇施者。
概可見也。
前藥王雲。
我與說法者陀羅尼。
今勇施雲。
我與受持者陀羅尼。
是于六種法師中。
前後互出也。
富單那。
此雲臭餓鬼。
主熱病鬼。
也吉蔗。
此雲所作。
即起屍鬼也。
鸠槃茶。
舊名冬瓜。
由陰如冬瓜。
行置肩上。
坐便踞之。
即魇魅鬼也。
凡此諸鬼皆惱害人。
有此咒力。
不得其便。
伺(音四)。
△二正說咒。
即于佛前而說咒曰。
痤隸摩诃痤隸(至)涅犁墀婆底 △三歎護持。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至)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此先歎咒力。
亦皆随喜者。
此咒是諸佛所說。
即諸佛亦順此咒。
而生歡喜也。
次歎護持。
不緻令侵毀法師也。
△三多聞請說。
爾時毗沙門天王護世者(至)說是陀羅尼。
大論雲。
毗沙門。
此雲多聞。
福德之名聞四方故。
居半須彌北水晶埵。
主夜義羅刹二部。
光明疏雲。
西域以北方為首。
次東南西。
故先舉此。
即說咒曰。
阿梨那梨?那梨阿那盧那履拘那履 世尊以是神咒擁護法師(至)令百由旬内無諸衰患。
說咒而又自護。
是受囑深而悲救切也。
百由旬内。
顯驅邪之力廣。
凡一行人居此。
持說修行。
為人演說。
不惟邪不入身。
而亦使不能入境。
邪惑既離。
衰患何至。
△四持國請說。
爾時持國天王在此會中(至)擁護持法華經者。
大論雲。
梵語提頭賴吒。
此雲持國。
以能護持國土故。
又雲安民。
為上升之元首。
乃下界之初天。
居半須彌東黃金埵。
主乾闼婆毗舍阇。
言在會者。
以護法聞經故恒不離也。
蓋天人乘急戒緩。
處處聞經。
無不在會。
乾闼圍繞。
是主臣随至也。
言我亦者。
謂不但前天。
我亦說之也。
一以受佛付囑。
一以不忘本願。
所以當為護持也。
此既言東北。
而西南已攝其中。
非秪二天獨說也。
即說咒曰。
阿伽祢伽祢(至)浮樓沙柅頞底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至)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藥王勇施皆言。
咒為恒沙佛說。
而多聞不言所說。
惟持國秪言四十二億者。
足見菩薩因行廣遠。
侍佛必多。
而天王宜乎秪四十二億也。
△五諸女請說。
分五。
一列名。
爾時有羅刹女等(至)并其子及眷屬俱詣佛所。
要解雲。
害人之鬼。
無甚于羅刹女鬼子母等。
今既誓護持。
則餘神可知。
故王道興而守在四夷。
佛道備而防在魔外也。
晉譯雲。
一名有結縛。
二名離結。
三名施積。
四名施華。
五名施黑。
六名被發。
七名無著。
八名持華。
九名何所。
十名取一切精。
教中謂鬼子母有九十一子。
及眷屬者。
則羅刹女與鬼子母。
各各眷屬也。
臯(音高)。
△二請說。
同聲白佛言(至)若有伺求法師短者令不得便。
法師短者。
即心念中。
稍有空處。
偶一時忘照。
而邪得其便。
然邪之與正。
如明暗然。
明少退而暗便興。
此所以伺得其便也。
伺求得遂。
衰患随興。
故知念念不空過。
能滅諸有苦。
亦非外得。
即于佛前而說咒曰。
伊提履伊提泯(至)兜醯?醯 △三明護。
甯上我頭上莫惱于法師(至)乃至夢中亦複莫惱。
此正出其所護之心至誠至切也。
甯上我頭者。
況其持經者不可惱亂。
人之頭面。
極為尊貴。
而女人猶以此為鐘愛者。
且鬼以嗔毒為懷。
尚無敢犯其嗔。
甯敢犯彼之頭面哉。
故此況雲。
我頭可上。
法師不可惱也。
毗陀羅赤色鬼。
犍陀黃色鬼。
烏摩勒黑色鬼。
阿?摩青臉鬼。
夜叉與人吉遮者。
謂此鬼此人。
皆能為起屍也。
若熱下。
謂鬼之害人。
有間者。
自一日或至七日。
無間者。
則常為病。
男女下。
明鬼之變相也。
乃至夢中者。
謂持經者有此咒力。
則卧安覺安。
無不适意也。
即于佛前而說偈言。
若不順我咒惱亂說法者(至)當獲如是殃。
知音雲。
此述不順命者。
得五逆罪。
阿梨樹。
此雲蘭香蕱。
其枝堕地。
自成七段。
敢犯法師者。
頭破如之。
如殺父母。
二逆罪也。
壓油者。
外國壓油之法。
搗麻使生蟲。
蟲多益肥。
則壓之。
是殺命之衆。
三逆罪也。
鬥秤欺诳。
謂小出大入也。
此方率以為常。
西域其嚴戒者。
四逆也。
破僧罪者。
破和合僧也。
謂調達妄構五法。
誘佛五百新衆而行。
是五逆也。
事出科注。
所引甚明。
茲不繁錄。
次總結雲。
犯此法師者。
當獲如是五逆罪也。
△四誓言。
諸羅刹女說此偈已(至)離諸衰患消衆毒藥。
觀前之甯上我頭。
及此中身自擁護之言。
益見諸女忘身為法之誠。
此或諸大菩薩示身。
而引同類。
不然。
其誠懇何其乃爾。
△五佛贊。
佛告諸羅刹女(至)應當擁護如是法師。
此結贊能護者功德大也。
文有四節。
一但能護持名者。
福不可量。
二況顯擁護具足受持者。
其福猶不可量。
三複能擁護種種供養者。
四召名珍重如法擁護。
十羅刹女中。
獨呼臯帝。
準晉譯名何所者。
是無所不具之義。
此必福智超勝于衆。
故如來特召。
令統其同例及眷屬。
作擁護也。
○蘇摩那。
即須曼那華也。
婆斯迦。
即波利師迦。
優缽羅。
即青蓮華。
請說咒護已竟。
△四聞品得利益。
說是陀羅尼品時六萬八千人得無生法忍。
此六萬人聞陀羅尼。
證無生忍。
多是積劫承秘咒功能。
熏習所至。
今一聞宣演。
直證無生。
則秘密功能。
其益人之不可思議。
正如醫人不顯說方法。
但以一丸授彼令服。
病即消除也。
神咒加持堅固流通已竟。
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品節雲。
此品意明轉識成智之象。
以顯法力加持也。
莊嚴王乃如來在纏。
為八識心王之名。
二子乃六七二識。
轉染令淨之象。
夫人乃柔順内助。
為止觀内熏之體。
淨治無明。
故名淨德。
二子先已出家。
以六七因中轉故。
二子轉父邪心。
一同出家。
正顯本覺出纏之象也。
然此止觀之力。
乃法身菩薩得無分别心。
與諸佛智用相應。
依法力修行。
真如熏習。
滅無明故。
是所謂法力加持也。
大窾雲。
藥王本事。
是顯藥王因中求法供佛之德本。
此品雖名莊王本事。
實顯藥王藥上度生之善功也。
知音雲。
莊王乃華德菩薩前身。
不言華德本事者。
以因名成果德彰。
持此經者。
因該果海也。
由華德曾問妙音因地。
故今為彼說其本事。
天台雲。
昔有四比丘。
結契
菩薩無是諸惡。
故念者得力。
凡遇諸害。
應時消散也。
式師雲。
已上頌七難。
共為十二。
不出地水火風空識之六種。
須彌金剛是地。
雲雨亦水。
蛇獸咒詛。
是有情屬識。
由菩薩色身旋複。
使求之必遂也。
更須知一切色心依正。
皆是菩薩妙色妙心。
衆生于聖色心中。
而自為難。
求救之誠。
亦是觀音。
是故機成。
即時能應。
當以此義觀之。
何患不同觀音利物哉。
頌七難加餘已竟。
△二頌三毒二求。
衆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前頌救諸外難。
此頌脫其内業。
良以衆生為貪嗔等十結使。
于三界中。
妄作妄受。
六凡為粗惑所纏。
四聖由細惑所蔽。
惑之粗細不同。
而輕重衆苦。
逼迫則一也。
故曰無量苦逼身。
凡此衆機。
菩薩以妙智神通之力。
于三世間中。
無不能救也。
則此中衆生與世間。
皆具十法界義。
頌答觀音名已竟。
△二頌答普門示現。
分二。
一正頌示現。
又二。
一超頌總答。
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刹不現身。
此頌長行總答以種種形遊諸國土等。
直指雲。
亦是廣贊觀音神通智慧方便。
皆悉具足。
乃能于十方國土。
普應群機。
以示圓行等虛空界之相。
△二追頌别答。
分三。
一頌身業普應。
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式師雲。
長行中别列諸身。
身皆三業。
頌中三業别示。
而業周遍。
見頌之功也。
此頌身業普應。
合具十界。
今止示三途。
以劣況勝也。
九界二死。
皆有四相。
漸漸令滅。
歸于常寂。
斯亦觀音之妙用也。
長行中未見現地獄等身。
頌文補之。
△二頌意業普觀。
分二。
一明本觀慈悲。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此頌妙行之體。
觀字當作平聲。
屬根本智。
要解雲。
真以息妄。
淨以治染。
智以破惑。
悲以拔苦。
慈以與樂。
以是五觀。
加被群迷。
故妄染惑苦。
應念消滅。
所以樂當瞻也。
大窾雲。
真觀觀。
聲聞根。
清淨觀。
觀緣覺根。
廣大智。
觀菩薩根。
悲觀下合衆生。
慈觀上同諸佛。
具此五觀。
觀五衆機。
念念不離。
故應常瞻仰也。
[△@△]此頌答普門示現。
其實顯菩薩上合諸佛本妙覺心。
以此五觀名異體同。
而實即是本妙覺心。
體用兼至。
所以能于十方微塵國土。
現種種身。
說種種法。
如月臨空。
無所不應也。
△二明智光遍照。
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光乃發之于外用也。
能破暗伏災。
顯大用無限。
用既大。
而體必周。
所以曰無垢。
曰清淨。
曰慧日者。
體不離本妙覺心也。
雖然現十界身雲。
其實二俱不着。
故慧日光明。
得無垢清淨。
以應無盡意之當解璎珞。
觀世音之不受而奉上如來也。
諸暗。
乃三惑無明。
即内障。
災風火。
意含多種。
即外障。
内外障除。
大千洞照。
故曰普明照世間。
△三頌口業普說。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
式師雲。
說雖惟口。
必假身意。
為受法之本。
為法現形。
本期救苦。
故名悲體。
說法必以戒行為先。
故曰戒雷震。
菩薩興無緣慈濟。
作不請之談。
無物不覆。
無機不被。
故曰慈意妙大雲也。
甘露。
乃諸天不死之神藥也。
所宣至理。
解必無生。
若非無生。
焉能不死。
于慈雲中。
注大法雨。
衆生受之。
三惑??滅。
故曰澍甘露等。
大雲是慈悲普。
注雨是說法普。
滅??是利益普。
正當頌普門義也。
△二加頌顯機。
诤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衆冤悉退散。
式師雲。
前長行三業顯應。
以被冥機。
疏以施璎珞。
彰顯機義。
今重頌普門示現中。
有此念觀音之人。
亦顯機也。
益見天台冥契聖旨。
事系訟庭。
身臨戰陣。
心憂刑罰。
命慮兵殘。
今昔冤仇。
此時合會。
但一心緻感。
而衆難皆袪也。
雙頌二答已竟。
△三雙頌二勸。
分二。
一頌勸受持。
又二。
一明境智深妙以勸常念。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
說法不滞。
為妙音。
尋聲救苦。
為觀音。
音性無著。
為梵音。
應不失時。
為海潮音。
具此所以勝世間音也。
直指雲。
此承上常願瞻仰而來。
畢竟教人瞻仰者。
為菩薩境智深妙。
雖随類現身随機說法。
而更真俗雙融。
故曰妙音。
外觀九界之音。
不逐聲流轉。
返觀觀者。
即令彼解脫。
于己則不着法。
故以梵音名中道之智也。
然九界一時稱名。
菩薩亦一時圓應。
不先不後。
故曰海潮音。
以如上三音。
随機說法。
自在無礙。
勝過彼五十一位智正覺世間之法音。
所以教人常瞻仰也。
[△@△]詳夫菩薩忘音塵而修聞性。
及至稱名勸持。
乃獨取音。
而不取聞。
何也。
正顯圓人不壞法相。
而初心忘塵。
但圖解根。
而圓通之後。
所彰妙用。
全在于音也。
故三十二應中之說法。
四不思議中之說咒。
皆妙音之力也。
十四無畏中之救八難。
四不思議中之施無畏。
皆觀世音之力也。
十四無畏中之除三毒。
四不思議中之破悭吝。
皆梵音之力也。
三十二應中之赴遍求。
十四無畏中之赴二求。
四不思議中之赴廣求。
皆應不失時。
潮音之力也。
以持觀音一名。
而勝六十二億恒河沙法王子名。
即勝彼世間音也。
故前以一觀。
而為五觀。
觀無異觀。
今以一音。
而為五音。
音無二音以不異之觀。
觀不二之音。
則境智俱深。
非心可測也。
△二明感應難測以勸勿疑。
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于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
且菩薩不唯觀聽返入。
離諸塵妄。
兼之三空越。
而二死脫。
于聖類身。
可謂淨矣。
惟其淨聖。
故能随類應感。
使一切分段變易生死之厄。
粗細塵惑之苦。
凡有希求。
靡不成就。
故能于九界衆生。
為依為怙。
所以力勸持名而勿疑也。
前雲念念不空過。
能滅諸有苦。
此言念念勿生疑。
能為作依怙。
然纖疑在念。
則本體觀音聖不淨矣。
聖不淨即為空過。
于生死中。
而失父母。
則無可依怙者也。
△二頌勸供養。
具一切功德慈眼視衆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要解雲。
具一切功德。
則所求必應。
不止十四無畏也。
慈眼視衆生。
則無所不度。
不止三十二應也。
其福聚如海。
利澤無窮。
故應皈命頂禮也。
偈頌已竟。
△三明益。
分二。
一持地歎功德。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至)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知音雲。
前以無盡意當機。
明耳根圓通持經。
其意無盡也。
今以持地結證。
顯圓通無盡之意。
不離一切衆生常住心地也。
○寶雲經雲。
地有十義得名。
一者廣大。
二衆生依。
三無好惡。
四受大雨。
五生草木。
六種子所依。
七生衆寶。
八出諸藥。
九風不動。
十獅子吼不能驚。
菩薩亦爾。
故名持地。
式師雲。
聞是觀音等。
是聞初翻冥益問答也。
普門示現等。
是聞次翻顯益問答也。
自在業者。
即不思議力用也。
[△@△]當知功德不少。
有況顯意。
然聞有菩薩此普門示現之神通者。
而功德尚是無量。
況受持名者。
供養形者。
讀誦解說書寫此普門示現經者。
則其福倍倍轉增。
益不可量也。
△二聞品獲利益。
佛說是普門品時(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經家叙置印證持地功德不少之文。
無等者。
即物無與等稱。
無上者。
下等字。
即與物為等。
正等覺義也。
然物無與等。
而又能與物為等。
此如來最上德也。
觀音體此。
而成普門行。
随類應化。
與物為等。
故聞其風者。
皆能發如是心。
此所謂以圓行成最上德也。
觀音普門示現周遍流通已竟。
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品節雲。
此品由前妙行已圓。
當克妙果。
第藏識幽深。
曆劫餘習。
潛伏其中。
雖有止觀之功。
而智有所困。
神有所不及者。
若非神咒加持。
不易斷也。
故有後三品三種加持也。
一神力。
二法力。
三現身面言說。
楞伽惟二。
今多法力。
此品正神力加持也。
以咒乃諸佛秘密心印。
如天子秘符。
大将執之。
無敵不克。
況藏識為生死窟穴。
最極幽深。
習氣潛伏。
止觀之力所不及者。
必須仗如來秘密心印之力以攻之。
所以楞嚴雲。
若修行人。
習氣未除。
應當誦我神咒。
是也。
楞伽亦雲。
若不以神力建立者。
則堕外道惡見妄想。
及諸聲聞衆魔希望。
故七地已前不加。
則堕外道。
八地不加。
則堕二乘。
九至等覺不加。
不得入妙。
故修行者。
所當加也。
大窾雲。
自地湧菩薩持經。
如來囑累。
心事已竟。
複恐諸菩薩久居下界。
常處空閑。
初入塵寰。
利生接物。
難堪難忍。
故複将此界他方諸大菩薩所證法門。
一一拈出。
如藥王之忍辱。
妙音之法空。
觀音之慈悲。
與彼下方菩薩。
恒為模範。
若忍辱而不得法空。
則心量不廣。
若證法空而不行慈悲。
則教化不圓。
必須入此三種法門。
方得流通此經。
不斷持經典型也。
而複加此品者。
正恐末世邪師熾盛。
魔事實多。
使持經難為廣益。
故諸菩薩說咒護持。
不令侵毀此法師者。
益見諸菩薩慈悲無盡也。
要解雲。
陀羅尼。
此雲總持。
即念慧妙力。
諸佛密語。
有一字多字無字之異。
能以一字。
總無量法。
持無量義。
摧邪立正。
殄惡生善。
皆能總而持之之謂也。
[△@△]凡佛說法。
必兼顯密二門。
顯以生慧。
密以得福。
施此二門。
使修學人福慧齊到也。
如世醫人。
或顯說方。
或密授藥。
其瘳病之驗一也。
然咒者祝也。
使持咒人。
念念無間。
祝邪者正。
祝染者淨。
祝迷者醒。
祝凡者聖。
無不遂其心滿其願也。
咒語或諸佛弘名。
或神王聖号。
持其佛名。
神鬼擁護。
持其王名。
神鬼皈崇。
必至受持者。
福智莊嚴。
而永無魔事也。
又神咒乃諸佛密語。
非心識可能測知。
故曰是大神咒無等等咒。
于五不翻中。
乃秘密不翻。
不唯凡者不知。
其實下位菩薩不識上位密語。
此皆從如來不思議妙智流出。
宜敬心奉持焉。
△四以衆聖神咒加持堅固流通。
分四。
一問持經功德。
爾時藥王菩薩(至)若書寫經卷得幾所福。
此是藥王欲使此經流通不盡。
故緻此問也。
直指雲。
此品複以藥王當機。
是以諸佛心光為藥。
守護地前信等五位。
治五蘊結使微細煩惱之病。
然又以持經功德為問者。
是欲為發心說咒之端也。
[△@△]此問非從前泛常所謂受持者。
言讀誦通利。
是得證法身之人讀誦。
若不通利。
去佛尚遠。
雖有福利。
猶不足較。
書寫即注釋。
是經能注釋者。
神入佛心。
深契妙理。
當為神咒之所守護者也。
故問得幾所福。
△二答功德無量。
佛告藥王若有善男子(至)如說修行功德甚多。
此如來答得多福。
明識藥王之心普也。
八百萬億下。
舉多佛。
是田勝。
能供如是多佛。
是福廣。
以此勝田廣福。
較一持四句偈者之功德。
不可比也。
何故。
佛雖多。
供雖廣。
事也。
持經者不惟徒誦。
而又能解義。
不獨解義。
而又能如說修行。
解義者心悟實相。
修行者妙契法身。
如此等福。
甯有量哉。
四句者。
不必定指。
須知全經字字。
皆佛心光。
受持讀誦一句一字者。
無不獲益。
所謂析栴檀片片皆香也。
△三請以說咒護。
分五。
一藥王請說。
分四。
一求請說。
爾時藥王菩薩白佛言(至)陀羅尼咒以守護之。
前校功德處。
以受持讀誦書寫為問。
今說咒處。
又以說法者為言。
乃前後互彰也。
非說法者無功而受持書寫者。
咒不護也。
△二正說咒。
即說咒曰。
安爾曼爾(至)阿摩若那多夜 天台雲。
咒是諸佛密語。
如王索先陀婆。
無有能識。
惟有智臣。
乃能知耳。
洗時奉水。
飯時奉器。
食時奉鹽。
遊時奉馬。
咒亦如是。
秪是一法。
遍有諸力。
病愈罪除。
善生道合。
為此義故。
皆存本音。
又孤山所引四悉檀釋。
一世界悉檀。
随力異說。
令生歡喜益。
二為人悉檀。
令生善益。
三對治悉檀。
令破惡益。
四第一義悉檀。
令入理益。
悉者遍也。
檀者施。
也謂聖人以此四種。
遍施衆生也。
○入理者。
意欲令人人入佛知見。
所謂惟一大事因緣也。
破惡者。
倘人未能悟入。
且與第二。
斷除煩惱種習。
故雲破惡。
其人又未能破惡。
且與第三。
令其生起善心。
建立善事。
善力漸生。
惡習自退。
故曰生善。
其人又未能興善。
且與第四。
令生歡喜。
種少善根。
為上三種。
作遠因緣。
故雲歡喜益也。
今以咒論四悉檀者。
從劣向勝。
如持咒脫難求财等。
既遂其心。
無不歡喜。
此世界悉檀也。
又持咒求戒求慧者。
無不滿願善法成就。
即為人悉檀也。
持咒者。
斷除三毒。
惡業消除。
即對治悉檀也。
又以持咒求證菩提。
入諸三昧。
而得成就。
即第一義悉檀也。
大端明四悉檀。
秘密利益。
非如顯說可知其故。
若可測知。
又何以謂神咒也。
行人但當一心谛信。
則所有願求。
無不遂意。
△三歎護持。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至)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此歎咒力不可思議。
咒既出于六十二億諸佛所說。
則藥王亦代佛宣揚也。
若有下。
明非人不可侵毀。
然則經是顯咒。
咒是密經。
持經者。
即持咒也。
經咒在處。
即佛現在。
所以侵持經人。
即毀諸佛矣。
△四佛印可。
時釋迦牟尼佛(至)于諸衆生多所饒益。
此如來喜法流通。
故極口稱贊也。
大窾雲。
既于惡世。
不惜身命。
護持此經。
而又愍念持經法師。
說咒冥加。
令彼諸魔不敢侵淩毀謗。
是亦能以無畏。
施無量衆生矣。
此藥王能止衆病者也。
△二勇施請說。
分三。
一求請說。
爾時勇施菩薩白佛言(至)伺求其短無能得便。
藥王說咒。
故以瘥衆生之心病。
則藥王于此經。
緻力大矣。
今複勇施請說。
亦是本會上首。
故妙音詣娑婆禮觐釋迦。
而必欲見文殊藥王勇施者。
概可見也。
前藥王雲。
我與說法者陀羅尼。
今勇施雲。
我與受持者陀羅尼。
是于六種法師中。
前後互出也。
富單那。
此雲臭餓鬼。
主熱病鬼。
也吉蔗。
此雲所作。
即起屍鬼也。
鸠槃茶。
舊名冬瓜。
由陰如冬瓜。
行置肩上。
坐便踞之。
即魇魅鬼也。
凡此諸鬼皆惱害人。
有此咒力。
不得其便。
伺(音四)。
△二正說咒。
即于佛前而說咒曰。
痤隸摩诃痤隸(至)涅犁墀婆底 △三歎護持。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至)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此先歎咒力。
亦皆随喜者。
此咒是諸佛所說。
即諸佛亦順此咒。
而生歡喜也。
次歎護持。
不緻令侵毀法師也。
△三多聞請說。
爾時毗沙門天王護世者(至)說是陀羅尼。
大論雲。
毗沙門。
此雲多聞。
福德之名聞四方故。
居半須彌北水晶埵。
主夜義羅刹二部。
光明疏雲。
西域以北方為首。
次東南西。
故先舉此。
即說咒曰。
阿梨那梨?那梨阿那盧那履拘那履 世尊以是神咒擁護法師(至)令百由旬内無諸衰患。
說咒而又自護。
是受囑深而悲救切也。
百由旬内。
顯驅邪之力廣。
凡一行人居此。
持說修行。
為人演說。
不惟邪不入身。
而亦使不能入境。
邪惑既離。
衰患何至。
△四持國請說。
爾時持國天王在此會中(至)擁護持法華經者。
大論雲。
梵語提頭賴吒。
此雲持國。
以能護持國土故。
又雲安民。
為上升之元首。
乃下界之初天。
居半須彌東黃金埵。
主乾闼婆毗舍阇。
言在會者。
以護法聞經故恒不離也。
蓋天人乘急戒緩。
處處聞經。
無不在會。
乾闼圍繞。
是主臣随至也。
言我亦者。
謂不但前天。
我亦說之也。
一以受佛付囑。
一以不忘本願。
所以當為護持也。
此既言東北。
而西南已攝其中。
非秪二天獨說也。
即說咒曰。
阿伽祢伽祢(至)浮樓沙柅頞底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至)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藥王勇施皆言。
咒為恒沙佛說。
而多聞不言所說。
惟持國秪言四十二億者。
足見菩薩因行廣遠。
侍佛必多。
而天王宜乎秪四十二億也。
△五諸女請說。
分五。
一列名。
爾時有羅刹女等(至)并其子及眷屬俱詣佛所。
要解雲。
害人之鬼。
無甚于羅刹女鬼子母等。
今既誓護持。
則餘神可知。
故王道興而守在四夷。
佛道備而防在魔外也。
晉譯雲。
一名有結縛。
二名離結。
三名施積。
四名施華。
五名施黑。
六名被發。
七名無著。
八名持華。
九名何所。
十名取一切精。
教中謂鬼子母有九十一子。
及眷屬者。
則羅刹女與鬼子母。
各各眷屬也。
臯(音高)。
△二請說。
同聲白佛言(至)若有伺求法師短者令不得便。
法師短者。
即心念中。
稍有空處。
偶一時忘照。
而邪得其便。
然邪之與正。
如明暗然。
明少退而暗便興。
此所以伺得其便也。
伺求得遂。
衰患随興。
故知念念不空過。
能滅諸有苦。
亦非外得。
即于佛前而說咒曰。
伊提履伊提泯(至)兜醯?醯 △三明護。
甯上我頭上莫惱于法師(至)乃至夢中亦複莫惱。
此正出其所護之心至誠至切也。
甯上我頭者。
況其持經者不可惱亂。
人之頭面。
極為尊貴。
而女人猶以此為鐘愛者。
且鬼以嗔毒為懷。
尚無敢犯其嗔。
甯敢犯彼之頭面哉。
故此況雲。
我頭可上。
法師不可惱也。
毗陀羅赤色鬼。
犍陀黃色鬼。
烏摩勒黑色鬼。
阿?摩青臉鬼。
夜叉與人吉遮者。
謂此鬼此人。
皆能為起屍也。
若熱下。
謂鬼之害人。
有間者。
自一日或至七日。
無間者。
則常為病。
男女下。
明鬼之變相也。
乃至夢中者。
謂持經者有此咒力。
則卧安覺安。
無不适意也。
即于佛前而說偈言。
若不順我咒惱亂說法者(至)當獲如是殃。
知音雲。
此述不順命者。
得五逆罪。
阿梨樹。
此雲蘭香蕱。
其枝堕地。
自成七段。
敢犯法師者。
頭破如之。
如殺父母。
二逆罪也。
壓油者。
外國壓油之法。
搗麻使生蟲。
蟲多益肥。
則壓之。
是殺命之衆。
三逆罪也。
鬥秤欺诳。
謂小出大入也。
此方率以為常。
西域其嚴戒者。
四逆也。
破僧罪者。
破和合僧也。
謂調達妄構五法。
誘佛五百新衆而行。
是五逆也。
事出科注。
所引甚明。
茲不繁錄。
次總結雲。
犯此法師者。
當獲如是五逆罪也。
△四誓言。
諸羅刹女說此偈已(至)離諸衰患消衆毒藥。
觀前之甯上我頭。
及此中身自擁護之言。
益見諸女忘身為法之誠。
此或諸大菩薩示身。
而引同類。
不然。
其誠懇何其乃爾。
△五佛贊。
佛告諸羅刹女(至)應當擁護如是法師。
此結贊能護者功德大也。
文有四節。
一但能護持名者。
福不可量。
二況顯擁護具足受持者。
其福猶不可量。
三複能擁護種種供養者。
四召名珍重如法擁護。
十羅刹女中。
獨呼臯帝。
準晉譯名何所者。
是無所不具之義。
此必福智超勝于衆。
故如來特召。
令統其同例及眷屬。
作擁護也。
○蘇摩那。
即須曼那華也。
婆斯迦。
即波利師迦。
優缽羅。
即青蓮華。
請說咒護已竟。
△四聞品得利益。
說是陀羅尼品時六萬八千人得無生法忍。
此六萬人聞陀羅尼。
證無生忍。
多是積劫承秘咒功能。
熏習所至。
今一聞宣演。
直證無生。
則秘密功能。
其益人之不可思議。
正如醫人不顯說方法。
但以一丸授彼令服。
病即消除也。
神咒加持堅固流通已竟。
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品節雲。
此品意明轉識成智之象。
以顯法力加持也。
莊嚴王乃如來在纏。
為八識心王之名。
二子乃六七二識。
轉染令淨之象。
夫人乃柔順内助。
為止觀内熏之體。
淨治無明。
故名淨德。
二子先已出家。
以六七因中轉故。
二子轉父邪心。
一同出家。
正顯本覺出纏之象也。
然此止觀之力。
乃法身菩薩得無分别心。
與諸佛智用相應。
依法力修行。
真如熏習。
滅無明故。
是所謂法力加持也。
大窾雲。
藥王本事。
是顯藥王因中求法供佛之德本。
此品雖名莊王本事。
實顯藥王藥上度生之善功也。
知音雲。
莊王乃華德菩薩前身。
不言華德本事者。
以因名成果德彰。
持此經者。
因該果海也。
由華德曾問妙音因地。
故今為彼說其本事。
天台雲。
昔有四比丘。
結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