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大端正有相之女也。
然三毒乃衆生所常有之正性。
多則為害也深。
二求乃衆生常有之正情。
少則為嗣也絕。
故或惡其多。
或慮其絕。
一念敬聖。
名供聖像。
皆響應者。
乃不思議之妙用也。
△二結福不虛。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至)福不唐捐。
此結身業應機之不虛也。
恐疑者謂。
自有禮拜不蒙願者。
故此雲。
若能恭敬禮拜。
而所得福。
必不虛棄。
唐捐者。
虛棄也。
其所以不蒙應者。
由感之未至。
非應之不及也。
别答脫苦已竟。
△三勸持名答。
分三。
一勸持。
是故衆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号。
天台雲。
上說觀音得名因緣。
其力廣大。
既不辯形質。
但述名論德。
若欲歸崇。
宜奉持名号。
故舉持名為勸也。
[△@△]是故者。
指前救七難。
離三毒。
應二求。
種種威神之故。
皆應者。
廣勸持名也。
謂菩薩有如是大威神力。
不唯有難有毒有求者當持。
即一切衆生。
皆應受持也。
向下較其所當持之福。
△二格量。
無盡意若有人(至)于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此明持菩薩名。
如食金剛。
非食他物可比也。
直指謂。
初舉一人廣大之福為本。
六十二億。
福田多。
盡形壽。
時節多。
四事具足。
供養多。
持名号。
恭敬多。
舉此四事。
為校量本。
于汝下。
問也。
無盡意下。
答也。
佛言下。
又單舉一人稱觀音名。
正格量也。
還舉四大。
以格四多。
而其功德正等。
○問。
何故持諸菩薩之功多。
而福返少。
持觀音之功少。
而福返多。
答。
諸菩薩尚在五十四位中。
而觀音已居等覺。
如二人者。
一人多奉諸臣。
一人專敬于主。
則其承恩之差等可知矣。
又圓通中自陳。
謂我一名号。
與彼衆多名号無異。
由我修習得真圓通。
以是則知自他正等也。
△三結歎。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至)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一時稱名。
福不可盡。
大品雲。
一華散空。
乃至畢苦。
其福不盡。
義疏雲。
一華供佛。
以類一時持觀音名。
言畢苦者。
二死永盡也。
謂直至成佛。
而散華之福。
猶尚不盡。
必以六十二億為校量者。
乃擴六根而言也。
已上總成十四無畏。
即是與諸衆生共一悲仰也。
問答人名已竟。
△二問普門示現。
分二。
一問施三業。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至)方便之力其事雲何。
天台雲。
前問何緣得名。
佛答衆生三業顯機為境。
法身靈智冥契為應。
由此境智因緣。
而得名也。
今問雲何遊等。
佛答以普門示現三業顯應。
以答冥機。
雲何遊是身。
雲何說是口。
方便是意。
聖人三業無謀。
而遍應一切。
亦名三輪不思議化也。
義疏雲。
衆生稱名常念。
及以禮拜。
三業現前。
故言顯機。
法身靈智。
即始本二覺分合之真身也。
乃以智拔苦。
故曰冥應。
今明菩薩意鑒機。
身現相。
口說法。
令衆生有覺知見聞。
故曰顯應。
然且不說衆生三業修行之相。
此由宿善冥伏在懷。
乃能緻感。
故曰冥機。
又以方便問意業者。
非是道前取理方便。
此為證後鑒機之方便也。
△二答其妙應。
分二。
一答所現身。
佛告無盡意菩薩(至)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此并答三問也。
天台雲。
應以二字答意。
蓋意地觀機。
見其所宜。
當示何身。
說何法也。
現身即身業。
說法即口業也。
此别答中。
凡現三十二身。
十九說法。
束為十界身。
而缺菩薩地獄二界。
菩薩即是本身。
豈複言缺。
地獄應有。
但文略耳。
别答雖無。
總中亦具。
謂以種種形。
遊諸國土者。
是也。
三十二身。
文分為八。
一聖身。
二天身。
三人身。
四四衆。
五婦女。
六童男。
七八部。
八金剛身。
聖身中先明佛身者。
或是應佛或是化佛。
但聖人逗物。
具有二義。
若一時歘有為化。
應同始終名應。
然應佛即有兩相。
一勝應。
二劣應。
勝應圓别之機。
劣被藏通之衆。
知音雲。
國土衆生者。
約大千依正二報。
總言機也。
應當也。
以用也。
謂大千土中。
若有一圓頓機衆生。
欲不涉階漸。
直下成佛。
則此人當用佛身得度。
故即現其身。
為說圓滿果法也。
楞嚴雲。
若諸菩薩入三摩地。
進修無漏。
勝解現圓。
我現佛身。
而為說法者。
是也。
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
○如文殊。
二萬億劫作辟支佛。
教化衆生。
現身說法。
楞嚴雲。
若諸有學寂淨妙明勝解現圓等。
則所說乃靜妙明緣覺法也。
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或作藏通聲聞。
或作随五味轉聲聞。
内秘外現。
引導衆生也。
楞嚴雲。
若諸有學。
得四谛空。
修道入滅等。
則所說乃四谛聲聞法也。
此明現四聖身。
次明現六凡身。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
○璎珞經雲。
四禅皆有王。
此言梵者。
應是初禅頂。
猶有覺觀語法。
得為大千世界主。
蓋言觀音修白色三昧。
不取不舍。
不取故不随禅生。
不舍故應為梵王。
說出欲論。
以權引實也。
楞嚴雲。
若諸衆生。
欲心明悟。
不犯欲塵等。
則所說離欲法也。
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
○以菩薩修白色三昧不取不舍。
說種種勝論。
以權引實。
楞嚴雲。
若諸衆生。
欲為天主。
統領諸天等。
則所說者。
五戒十善法也。
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梵語婆舍?提。
此雲他化自在。
假他所作。
以成己樂。
即魔王也。
淨名經雲。
多是不思議解脫菩薩。
住赤色三昧。
不取不舍。
應為魔王。
令諸魔界即入佛界。
楞嚴雲。
若諸衆生。
欲身自在等。
則所說遊行十方之法。
此下凡所現身。
皆是菩薩住于三昧。
以權引實。
例此可知。
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至)而為說法。
○樓炭經名阿迦尼吒。
華嚴稱色究竟。
釋論雲。
摩醯首羅。
稱大自在。
騎白牛。
八臂三眼。
乃諸天之将。
未知與此同名耶。
為即指此天耶。
又釋論雲。
過靜居天。
有十住菩薩。
号大自在。
為大千界主。
依此則将非指此也。
楞嚴雲。
若諸衆生。
欲身自在。
飛行虛空等。
則所說欲身自在之法也。
應以天大将軍身得度者(至)而為說法。
○金光明經即以散脂為大将。
又雲鸠摩伽。
此雲童子。
楞嚴雲。
若諸衆生。
愛統鬼神。
救護國土等。
則所說救護國土法也。
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
楞嚴謂。
若諸衆生。
愛統世界。
保護衆生等。
則所說保護衆生法也。
然楞嚴有現四天王及太子。
此以毗沙門該之。
蓋此為四王之一也。
解現妙音品。
已上叙現天乘主帥。
下叙人間王臣。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
小王者。
對輪王言也。
楞嚴雲。
若諸衆生。
樂為人王等。
則所說十善道法也。
然人王。
故非平人之所樂為。
而菩薩亦與說法。
以遂樂為之願者。
為欲理治邦國。
風化人民。
使道法流通。
所以亦應求也。
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
解見前品。
則所說主族姓世間推讓法也。
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
此有德無位。
以道自處者也。
則所說名言清淨自居法也。
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
三台輔相。
州牧縣長。
悉曰宰官。
則所說治國土斷邦邑法也。
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西域四姓。
此其一也。
名淨行。
亦名梵志。
則所說數術攝衛法也。
數術。
即占相等。
攝衛。
即調護身壽醫樂等。
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至)而為說法。
此應僧俗四衆。
則所說五戒十戒。
及二百五十戒。
與五百戒之法也。
應以長者居士宰官(至)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
知音雲。
此與楞嚴少異。
彼一現女主。
二現國夫人。
三現命婦。
四現大家(音姑)。
孤山雲。
女主。
即天子之後。
國夫人。
如論語邦君之妻曰君夫人。
命婦。
謂妻因夫榮者。
大家。
如後漢扶風曹世叔妻者。
同郡班彪之女。
名昭。
字惠姬。
和帝數召入宮。
令皇後貴人師事焉。
号曰大家。
此中長者宰官婦女。
合彼命婦。
不雲現女主國夫人者。
以妙音于王後宮。
變為女身。
而說是經。
已叙之矣。
則所說内政立身以修家國之法也。
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至)而為說法。
取妙莊嚴王二子釋。
及華嚴童子算沙嬉戲等。
是也。
則所說不壞男根。
不求侵暴等也。
已上現世間男女竟。
次現八部。
應以天龍夜叉乾闼婆(至)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楞嚴開叙為九科。
則所說樂出其倫之法也。
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梵語?阇羅。
此雲金剛。
梵語波膩。
此雲手。
手有執義。
即以執金剛杵為名正法念經雲。
昔有國王夫人。
生千子。
欲試當來成佛次第故。
拘留孫佛探得第一籌。
乃至樓至如來得千籌。
第二夫人生二子。
一願為梵王請千兄說法。
一願為金剛神護千兄佛法。
故有此也。
答所現身已竟。
△二總答度生。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至)遊諸國土度脫衆生。
此結上總别答問也。
天台雲。
諸名不一。
橫則周遍十方。
豎則冠通三土。
随緣變現。
何止三十二身。
托化逐緣。
豈局娑婆世界。
以種種形。
總明示現身廣。
遊諸國土。
明所化處廣。
度脫衆生。
明所得益廣。
言雖略于上。
義則廣于前也。
知音謂。
楞嚴雲。
是名妙淨三十二應入國土身。
皆以三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
自在成就。
準彼無作自在妙淨之言。
則此中十九說法。
皆在機感上論。
于菩薩法身。
如鏡應像。
如月現水。
此正所謂上合十方諸佛同慈力也。
明兩翻問答已竟。
△二勸至誠供養。
分二。
一如來勸供。
是故汝等應當一心(至)皆号之為施無畏者。
是故者。
指前兩翻問答之故。
前答問中。
先總後别。
以難是衆生苦境。
意恐菩薩應不普被。
故先總曰受諸苦惱一心稱名皆得解脫。
是明菩薩悲心無極。
而下合衆生也。
前重一心稱名。
以菩薩真身冥應。
無可尋求。
隻可稱名而已。
後答問中。
先别後總。
以現身是衆生樂緣。
意恐菩薩既普現十法界身雲。
其妙應不過此耳。
故後總雲以種種形遊諸國土。
是明菩薩慈心無盡。
而上同諸佛也。
今此複勸一心供養者。
由菩薩于一切衆生前。
現身說法。
則見種種色。
聞種種聲。
既聞見分明。
所以當一心供養也。
前曰一心稱名。
是知有菩薩可供。
後曰一心供養。
是見有菩薩可敬。
如是一心。
如是恭敬。
久而不退。
則可以入佛知見矣。
楞嚴以十四無畏。
即救七難。
赴二求。
免三毒等。
為無畏。
今于三十二應之後。
又言怖畏急難中能施無畏。
則是總前兩翻問答。
以離苦得樂。
皆名無畏。
今言娑婆稱施無畏。
而楞嚴雲。
十方微塵國土。
皆名施無畏者。
益見其所當供養也。
△二無盡受旨。
分六。
一奉命。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至)受此法施珍寶璎珞。
此見當機奉命。
不惜所珍。
得法自在。
為法施也。
佛雲汝等當供養。
則下出其無畏。
當機雲我今當供養。
則下解其所珍。
所以見至重忘而無畏得矣。
言衆寶者。
乃間錯而成也。
璎珞經雲。
從初住銅寶。
乃至等覺摩尼寶。
今曰寶珠。
其位例可知矣。
天台雲。
頸表中道一實之理。
以衆多無著法門莊嚴實相。
如璎珞嚴頸也。
解者。
表菩薩于一切行願功德。
乃至佛智涅槃。
皆不住着也。
百千。
表一地有萬功德。
地地增多也。
法施。
如法而施。
即佛智涅槃。
俱能舍故。
△二不受。
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
解頸璎珞。
正菩薩所嘉與。
但無不肯受三字。
何以申無盡之解代衆而解。
衆亦不喻解之之意矣。
自無盡意以愍我等言之。
佛又以愍無盡意。
及愍八部等勸之。
而解璎珞之意。
斯人人喻之矣。
故觀音之不受。
無盡意之懇受。
世尊之勸受。
俱是令衆知解一意。
千佛萬佛。
隻要人知解故也。
△三求愍。
無盡意複白觀世音(至)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以愍我等三字。
為可受之本。
當機以愍衆而施。
菩薩以愍衆而受。
則二俱法施也。
△四佛勸。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至)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直指雲。
佛所以勸觀音愍衆而受之者。
正為四衆八部。
未入妙行。
所以囑觀音大悲攝取。
乃得終始究竟。
四衆該本迹正記者。
八部該本迹外護遺流者。
始見意無窮盡。
至此則開示悟入佛知見已畢。
△五即受。
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衆(至)一分奉多寶佛塔。
此明菩薩奉命即受。
乃愍諸衆而受法施也。
知音雲。
遵佛命愍四衆八部者。
表受法施。
下合一切衆生同悲仰也。
分璎珞供佛及塔。
表上合三世諸佛同慈力也。
天台雲。
以一璎珞分二分者。
表事理二因。
供二佛者。
将趣二果也。
理圓證法身佛。
事圓證報身佛。
又表一行必具二因。
理則正因。
事即緣了。
理事不二。
故曰妙因能成法報之妙果也。
不論應身者何也。
曰。
因人趣果。
合表二身。
法報若成。
應用自現。
△六總結。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至)遊于娑婆世界。
此總結前問。
以答當機也。
本以菩薩獲二種殊勝。
發三種妙用。
則三十二應。
十四無畏。
四不思議。
皆名自在神力而遊娑婆世界也。
但此文缺四不思議。
而知音謂。
具于四翻結答文中。
初雲。
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次雲。
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
三曰。
是故娑婆世界皆名施無畏者。
四曰。
有如是自在神力。
所以然者。
以同體形咒。
異體形咒。
破悭感求。
供養佛生。
此四不思議。
皆大自在威神之力。
故此四答攝無不盡也。
長行已竟。
△二偈頌。
分三。
一雙頌二問。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義疏記雲。
頌文什師不譯。
諸師皆謂。
梵本中有。
荊溪尊者雲。
此亦未測什師深意。
續高僧傳雲。
偈是阇那掘多所譯。
智者出時。
此偈未行。
故無所解。
荊溪亦于輔行記中。
引還著于本人之文。
故知具釋理亦無妨。
近有天竺寺式法師。
分節其文。
對于長行問答。
宛如符契。
故依彼分釋。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
此頌先歎佛德。
世尊萬德相好。
一切畢具。
故雲妙相具。
我今句。
頌前二問。
以彼字該人法二種。
後二句單問名。
頌長行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也。
△二雙頌二答。
分二。
一經家叙答。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
式師雲。
此頌似緝綴之語。
宜當如來直答。
或集經者乘便頌之。
或掘多以偈翻之。
貫散随言。
亦無不可。
△二正頌佛答。
分二。
一加頌總歎行願。
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至)發大清淨願。
知音雲。
汝聽者。
敕令谛聽。
總頌下合六道之願深。
謂聖行能應諸方。
雖是神通。
亦由深大之願所使然。
願深由經劫多。
亦不可以心思口議者。
次總頌上合諸佛之願淨。
謂經多劫發大願。
不可思議者。
由侍佛多而無染着也。
[△@△]諸方。
即微塵國土三世間也。
善應者。
于十法界。
聞稱即應也。
弘誓下四句。
文似間錯。
宜雲發大清淨願。
弘誓深如海。
侍多千億佛。
曆劫不思議。
以願大清淨。
故曰如海。
此明願也。
由侍佛千億。
故劫量難思。
此明行也。
弘誓。
即四弘誓。
言清淨者。
是不為自求人天權小福報等。
△二别頌正明二答。
分二。
一頌答觀世音名。
又二。
一總答。
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式師雲。
略說者。
舉要言也。
聞名故稱。
口機也。
見身故禮。
身機也。
心念即意機。
聞名是冥應。
見身是顯應。
諸有。
二十五有也。
[△@△]聞名。
即頌前問答七難二求。
一稱名而得滿願也。
見身。
即頌後問答三十二應。
一注念而得成就也。
心念二字。
總二答中一心稱名一心供養。
然稱名供養。
若不一心。
則空過處多。
所謂暫時不在。
還同死人。
豈能疾滅諸有苦哉。
又諸有。
若指二十五有。
則不能盡十法界機。
然四聖流中。
求不遂願者。
亦是苦。
當知諸有苦。
即一切苦也。
△二别答。
又二。
一頌七難加餘。
就分十二。
一頌火難。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
知音雲。
此下皆申頌略說。
火坑嗔所變起。
人以嗔害。
聖以慈忍。
故念聖力。
火坑而化為池。
此以性火真空而救之也。
[△@△]此科雲假使。
後言或漂或被等。
皆非實有。
非常有事。
設有是事。
但念得彼菩薩名。
自不為難。
此所謂感應道交之力也。
△二頌水難。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巨海。
貪所成就。
貪财似龍。
貪淫似魚。
貪殺似鬼。
一念聖力。
五欲頓息。
則波浪不沒。
此以性水真空而救之也。
要解雲。
于水言漂言浪。
則兼風災。
自此至電雹消散。
皆頌外業。
在長行為十四無畏。
而頌文事相不同。
又加旁頌者。
十四無畏。
特舉大略。
實具一切功德故也。
△三加頌須彌難。
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堕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
○自高大之我慢。
逾于須彌。
我慢人。
人猶慢我。
是為人所推堕也。
菩薩謙光照物。
故一念聖力。
如杲日住空。
此以性空真覺而救之也。
△四加頌金剛難。
或被惡人逐堕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癡惡逐人。
如堕金剛山無有不傷者。
菩薩永絕癡愛。
故念者得力。
即使堕落不能損一毛。
此亦性空真覺而救之也。
大窾引阿含雲。
三千大千世界。
複有大金剛山。
繞大海水。
金剛山外。
複有第二大金剛山。
二山中間。
窈窈冥冥。
有八大地獄。
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者。
是也。
△五超頌怨賊難。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鹹即起慈心。
○冤賊纏于疑暗。
是各執刀加害也。
菩薩視冤同親。
毫無疑害。
故念得力者。
皆起慈心而救之也。
△六追頌刀杖難。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王難生于身見。
有此身生。
則有彼身死。
是為臨刑壽終也。
菩薩身見消忘。
故念得力者。
彼身見之刀。
即段段壞也。
△七追頌枷鎖難。
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
○譬邊見為桎梏也。
生此有無斷常等邊見。
為财産所囚禁。
妻子所枷鎖。
六親伎倆所杻械也。
菩薩邊見頓空。
故令持名者。
得解脫也。
△八加頌咒藥難。
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于本人。
○咒藥等。
邪見所發也。
害人而返自害。
聖無邪見。
故令念得力者。
不遭毒橫也。
○譬如經雲。
有清信士。
初持五戒。
後時衰老。
多有廢忘。
爾時山中有渴梵志。
從其乞飲。
田家事忙。
未如所願。
遂恨而去。
梵志能起屍使鬼。
召得殺鬼。
敕曰。
彼辱我。
往殺之。
山中有羅漢。
知之往田家。
語雲汝今夜早然燈。
勤三自皈。
口誦守身口莫犯偈。
慈念衆生。
可得安穩。
主人如教。
鬼莫能害。
由不能害。
其鬼乃恚。
欲害梵志。
羅漢敝之。
令鬼不見。
輔行引此雲。
正是觀音經中還着本人意。
△九追頌羅刹難。
或遇惡羅刹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
○即諸見取所興也。
菩薩諸見消忘。
故令念者得力。
斷諸見。
龍鬼則無所害也。
△十加頌惡獸難。
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
○譬戒禁取。
為惡獸。
具利牙爪可怖也。
菩薩無戒禁之取着。
故令念者得力。
而持牛狗等之惡獸。
疾走無邊方也。
△十一加頌蛇蠍難。
蚖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燃念彼觀音力尋聲自回去。
○蚖蛇等。
具忿恨之惡。
氣毒如煙火之燒然。
觸之即殺。
菩薩無是毒害。
故令念者得力。
諸惡蟲自回避也。
△十二加頌雲雨難。
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谄媚如雲之覆日。
憍傲如雷之震驚。
嫉妒人之所長。
求索人之所短。
如掣電之快駛。
毫不容隐也。
好害人之善。
如雹之催害物也。
狂言贊毀于人。
如澍雨之傾于物而浸潤
然三毒乃衆生所常有之正性。
多則為害也深。
二求乃衆生常有之正情。
少則為嗣也絕。
故或惡其多。
或慮其絕。
一念敬聖。
名供聖像。
皆響應者。
乃不思議之妙用也。
△二結福不虛。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至)福不唐捐。
此結身業應機之不虛也。
恐疑者謂。
自有禮拜不蒙願者。
故此雲。
若能恭敬禮拜。
而所得福。
必不虛棄。
唐捐者。
虛棄也。
其所以不蒙應者。
由感之未至。
非應之不及也。
别答脫苦已竟。
△三勸持名答。
分三。
一勸持。
是故衆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号。
天台雲。
上說觀音得名因緣。
其力廣大。
既不辯形質。
但述名論德。
若欲歸崇。
宜奉持名号。
故舉持名為勸也。
[△@△]是故者。
指前救七難。
離三毒。
應二求。
種種威神之故。
皆應者。
廣勸持名也。
謂菩薩有如是大威神力。
不唯有難有毒有求者當持。
即一切衆生。
皆應受持也。
向下較其所當持之福。
△二格量。
無盡意若有人(至)于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此明持菩薩名。
如食金剛。
非食他物可比也。
直指謂。
初舉一人廣大之福為本。
六十二億。
福田多。
盡形壽。
時節多。
四事具足。
供養多。
持名号。
恭敬多。
舉此四事。
為校量本。
于汝下。
問也。
無盡意下。
答也。
佛言下。
又單舉一人稱觀音名。
正格量也。
還舉四大。
以格四多。
而其功德正等。
○問。
何故持諸菩薩之功多。
而福返少。
持觀音之功少。
而福返多。
答。
諸菩薩尚在五十四位中。
而觀音已居等覺。
如二人者。
一人多奉諸臣。
一人專敬于主。
則其承恩之差等可知矣。
又圓通中自陳。
謂我一名号。
與彼衆多名号無異。
由我修習得真圓通。
以是則知自他正等也。
△三結歎。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至)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一時稱名。
福不可盡。
大品雲。
一華散空。
乃至畢苦。
其福不盡。
義疏雲。
一華供佛。
以類一時持觀音名。
言畢苦者。
二死永盡也。
謂直至成佛。
而散華之福。
猶尚不盡。
必以六十二億為校量者。
乃擴六根而言也。
已上總成十四無畏。
即是與諸衆生共一悲仰也。
問答人名已竟。
△二問普門示現。
分二。
一問施三業。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至)方便之力其事雲何。
天台雲。
前問何緣得名。
佛答衆生三業顯機為境。
法身靈智冥契為應。
由此境智因緣。
而得名也。
今問雲何遊等。
佛答以普門示現三業顯應。
以答冥機。
雲何遊是身。
雲何說是口。
方便是意。
聖人三業無謀。
而遍應一切。
亦名三輪不思議化也。
義疏雲。
衆生稱名常念。
及以禮拜。
三業現前。
故言顯機。
法身靈智。
即始本二覺分合之真身也。
乃以智拔苦。
故曰冥應。
今明菩薩意鑒機。
身現相。
口說法。
令衆生有覺知見聞。
故曰顯應。
然且不說衆生三業修行之相。
此由宿善冥伏在懷。
乃能緻感。
故曰冥機。
又以方便問意業者。
非是道前取理方便。
此為證後鑒機之方便也。
△二答其妙應。
分二。
一答所現身。
佛告無盡意菩薩(至)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此并答三問也。
天台雲。
應以二字答意。
蓋意地觀機。
見其所宜。
當示何身。
說何法也。
現身即身業。
說法即口業也。
此别答中。
凡現三十二身。
十九說法。
束為十界身。
而缺菩薩地獄二界。
菩薩即是本身。
豈複言缺。
地獄應有。
但文略耳。
别答雖無。
總中亦具。
謂以種種形。
遊諸國土者。
是也。
三十二身。
文分為八。
一聖身。
二天身。
三人身。
四四衆。
五婦女。
六童男。
七八部。
八金剛身。
聖身中先明佛身者。
或是應佛或是化佛。
但聖人逗物。
具有二義。
若一時歘有為化。
應同始終名應。
然應佛即有兩相。
一勝應。
二劣應。
勝應圓别之機。
劣被藏通之衆。
知音雲。
國土衆生者。
約大千依正二報。
總言機也。
應當也。
以用也。
謂大千土中。
若有一圓頓機衆生。
欲不涉階漸。
直下成佛。
則此人當用佛身得度。
故即現其身。
為說圓滿果法也。
楞嚴雲。
若諸菩薩入三摩地。
進修無漏。
勝解現圓。
我現佛身。
而為說法者。
是也。
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
○如文殊。
二萬億劫作辟支佛。
教化衆生。
現身說法。
楞嚴雲。
若諸有學寂淨妙明勝解現圓等。
則所說乃靜妙明緣覺法也。
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或作藏通聲聞。
或作随五味轉聲聞。
内秘外現。
引導衆生也。
楞嚴雲。
若諸有學。
得四谛空。
修道入滅等。
則所說乃四谛聲聞法也。
此明現四聖身。
次明現六凡身。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
○璎珞經雲。
四禅皆有王。
此言梵者。
應是初禅頂。
猶有覺觀語法。
得為大千世界主。
蓋言觀音修白色三昧。
不取不舍。
不取故不随禅生。
不舍故應為梵王。
說出欲論。
以權引實也。
楞嚴雲。
若諸衆生。
欲心明悟。
不犯欲塵等。
則所說離欲法也。
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
○以菩薩修白色三昧不取不舍。
說種種勝論。
以權引實。
楞嚴雲。
若諸衆生。
欲為天主。
統領諸天等。
則所說者。
五戒十善法也。
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梵語婆舍?提。
此雲他化自在。
假他所作。
以成己樂。
即魔王也。
淨名經雲。
多是不思議解脫菩薩。
住赤色三昧。
不取不舍。
應為魔王。
令諸魔界即入佛界。
楞嚴雲。
若諸衆生。
欲身自在等。
則所說遊行十方之法。
此下凡所現身。
皆是菩薩住于三昧。
以權引實。
例此可知。
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至)而為說法。
○樓炭經名阿迦尼吒。
華嚴稱色究竟。
釋論雲。
摩醯首羅。
稱大自在。
騎白牛。
八臂三眼。
乃諸天之将。
未知與此同名耶。
為即指此天耶。
又釋論雲。
過靜居天。
有十住菩薩。
号大自在。
為大千界主。
依此則将非指此也。
楞嚴雲。
若諸衆生。
欲身自在。
飛行虛空等。
則所說欲身自在之法也。
應以天大将軍身得度者(至)而為說法。
○金光明經即以散脂為大将。
又雲鸠摩伽。
此雲童子。
楞嚴雲。
若諸衆生。
愛統鬼神。
救護國土等。
則所說救護國土法也。
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
楞嚴謂。
若諸衆生。
愛統世界。
保護衆生等。
則所說保護衆生法也。
然楞嚴有現四天王及太子。
此以毗沙門該之。
蓋此為四王之一也。
解現妙音品。
已上叙現天乘主帥。
下叙人間王臣。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
小王者。
對輪王言也。
楞嚴雲。
若諸衆生。
樂為人王等。
則所說十善道法也。
然人王。
故非平人之所樂為。
而菩薩亦與說法。
以遂樂為之願者。
為欲理治邦國。
風化人民。
使道法流通。
所以亦應求也。
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
解見前品。
則所說主族姓世間推讓法也。
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
此有德無位。
以道自處者也。
則所說名言清淨自居法也。
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
三台輔相。
州牧縣長。
悉曰宰官。
則所說治國土斷邦邑法也。
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西域四姓。
此其一也。
名淨行。
亦名梵志。
則所說數術攝衛法也。
數術。
即占相等。
攝衛。
即調護身壽醫樂等。
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至)而為說法。
此應僧俗四衆。
則所說五戒十戒。
及二百五十戒。
與五百戒之法也。
應以長者居士宰官(至)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
知音雲。
此與楞嚴少異。
彼一現女主。
二現國夫人。
三現命婦。
四現大家(音姑)。
孤山雲。
女主。
即天子之後。
國夫人。
如論語邦君之妻曰君夫人。
命婦。
謂妻因夫榮者。
大家。
如後漢扶風曹世叔妻者。
同郡班彪之女。
名昭。
字惠姬。
和帝數召入宮。
令皇後貴人師事焉。
号曰大家。
此中長者宰官婦女。
合彼命婦。
不雲現女主國夫人者。
以妙音于王後宮。
變為女身。
而說是經。
已叙之矣。
則所說内政立身以修家國之法也。
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至)而為說法。
取妙莊嚴王二子釋。
及華嚴童子算沙嬉戲等。
是也。
則所說不壞男根。
不求侵暴等也。
已上現世間男女竟。
次現八部。
應以天龍夜叉乾闼婆(至)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楞嚴開叙為九科。
則所說樂出其倫之法也。
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梵語?阇羅。
此雲金剛。
梵語波膩。
此雲手。
手有執義。
即以執金剛杵為名正法念經雲。
昔有國王夫人。
生千子。
欲試當來成佛次第故。
拘留孫佛探得第一籌。
乃至樓至如來得千籌。
第二夫人生二子。
一願為梵王請千兄說法。
一願為金剛神護千兄佛法。
故有此也。
答所現身已竟。
△二總答度生。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至)遊諸國土度脫衆生。
此結上總别答問也。
天台雲。
諸名不一。
橫則周遍十方。
豎則冠通三土。
随緣變現。
何止三十二身。
托化逐緣。
豈局娑婆世界。
以種種形。
總明示現身廣。
遊諸國土。
明所化處廣。
度脫衆生。
明所得益廣。
言雖略于上。
義則廣于前也。
知音謂。
楞嚴雲。
是名妙淨三十二應入國土身。
皆以三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
自在成就。
準彼無作自在妙淨之言。
則此中十九說法。
皆在機感上論。
于菩薩法身。
如鏡應像。
如月現水。
此正所謂上合十方諸佛同慈力也。
明兩翻問答已竟。
△二勸至誠供養。
分二。
一如來勸供。
是故汝等應當一心(至)皆号之為施無畏者。
是故者。
指前兩翻問答之故。
前答問中。
先總後别。
以難是衆生苦境。
意恐菩薩應不普被。
故先總曰受諸苦惱一心稱名皆得解脫。
是明菩薩悲心無極。
而下合衆生也。
前重一心稱名。
以菩薩真身冥應。
無可尋求。
隻可稱名而已。
後答問中。
先别後總。
以現身是衆生樂緣。
意恐菩薩既普現十法界身雲。
其妙應不過此耳。
故後總雲以種種形遊諸國土。
是明菩薩慈心無盡。
而上同諸佛也。
今此複勸一心供養者。
由菩薩于一切衆生前。
現身說法。
則見種種色。
聞種種聲。
既聞見分明。
所以當一心供養也。
前曰一心稱名。
是知有菩薩可供。
後曰一心供養。
是見有菩薩可敬。
如是一心。
如是恭敬。
久而不退。
則可以入佛知見矣。
楞嚴以十四無畏。
即救七難。
赴二求。
免三毒等。
為無畏。
今于三十二應之後。
又言怖畏急難中能施無畏。
則是總前兩翻問答。
以離苦得樂。
皆名無畏。
今言娑婆稱施無畏。
而楞嚴雲。
十方微塵國土。
皆名施無畏者。
益見其所當供養也。
△二無盡受旨。
分六。
一奉命。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至)受此法施珍寶璎珞。
此見當機奉命。
不惜所珍。
得法自在。
為法施也。
佛雲汝等當供養。
則下出其無畏。
當機雲我今當供養。
則下解其所珍。
所以見至重忘而無畏得矣。
言衆寶者。
乃間錯而成也。
璎珞經雲。
從初住銅寶。
乃至等覺摩尼寶。
今曰寶珠。
其位例可知矣。
天台雲。
頸表中道一實之理。
以衆多無著法門莊嚴實相。
如璎珞嚴頸也。
解者。
表菩薩于一切行願功德。
乃至佛智涅槃。
皆不住着也。
百千。
表一地有萬功德。
地地增多也。
法施。
如法而施。
即佛智涅槃。
俱能舍故。
△二不受。
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
解頸璎珞。
正菩薩所嘉與。
但無不肯受三字。
何以申無盡之解代衆而解。
衆亦不喻解之之意矣。
自無盡意以愍我等言之。
佛又以愍無盡意。
及愍八部等勸之。
而解璎珞之意。
斯人人喻之矣。
故觀音之不受。
無盡意之懇受。
世尊之勸受。
俱是令衆知解一意。
千佛萬佛。
隻要人知解故也。
△三求愍。
無盡意複白觀世音(至)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以愍我等三字。
為可受之本。
當機以愍衆而施。
菩薩以愍衆而受。
則二俱法施也。
△四佛勸。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至)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直指雲。
佛所以勸觀音愍衆而受之者。
正為四衆八部。
未入妙行。
所以囑觀音大悲攝取。
乃得終始究竟。
四衆該本迹正記者。
八部該本迹外護遺流者。
始見意無窮盡。
至此則開示悟入佛知見已畢。
△五即受。
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衆(至)一分奉多寶佛塔。
此明菩薩奉命即受。
乃愍諸衆而受法施也。
知音雲。
遵佛命愍四衆八部者。
表受法施。
下合一切衆生同悲仰也。
分璎珞供佛及塔。
表上合三世諸佛同慈力也。
天台雲。
以一璎珞分二分者。
表事理二因。
供二佛者。
将趣二果也。
理圓證法身佛。
事圓證報身佛。
又表一行必具二因。
理則正因。
事即緣了。
理事不二。
故曰妙因能成法報之妙果也。
不論應身者何也。
曰。
因人趣果。
合表二身。
法報若成。
應用自現。
△六總結。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至)遊于娑婆世界。
此總結前問。
以答當機也。
本以菩薩獲二種殊勝。
發三種妙用。
則三十二應。
十四無畏。
四不思議。
皆名自在神力而遊娑婆世界也。
但此文缺四不思議。
而知音謂。
具于四翻結答文中。
初雲。
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次雲。
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
三曰。
是故娑婆世界皆名施無畏者。
四曰。
有如是自在神力。
所以然者。
以同體形咒。
異體形咒。
破悭感求。
供養佛生。
此四不思議。
皆大自在威神之力。
故此四答攝無不盡也。
長行已竟。
△二偈頌。
分三。
一雙頌二問。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義疏記雲。
頌文什師不譯。
諸師皆謂。
梵本中有。
荊溪尊者雲。
此亦未測什師深意。
續高僧傳雲。
偈是阇那掘多所譯。
智者出時。
此偈未行。
故無所解。
荊溪亦于輔行記中。
引還著于本人之文。
故知具釋理亦無妨。
近有天竺寺式法師。
分節其文。
對于長行問答。
宛如符契。
故依彼分釋。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
此頌先歎佛德。
世尊萬德相好。
一切畢具。
故雲妙相具。
我今句。
頌前二問。
以彼字該人法二種。
後二句單問名。
頌長行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也。
△二雙頌二答。
分二。
一經家叙答。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
式師雲。
此頌似緝綴之語。
宜當如來直答。
或集經者乘便頌之。
或掘多以偈翻之。
貫散随言。
亦無不可。
△二正頌佛答。
分二。
一加頌總歎行願。
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至)發大清淨願。
知音雲。
汝聽者。
敕令谛聽。
總頌下合六道之願深。
謂聖行能應諸方。
雖是神通。
亦由深大之願所使然。
願深由經劫多。
亦不可以心思口議者。
次總頌上合諸佛之願淨。
謂經多劫發大願。
不可思議者。
由侍佛多而無染着也。
[△@△]諸方。
即微塵國土三世間也。
善應者。
于十法界。
聞稱即應也。
弘誓下四句。
文似間錯。
宜雲發大清淨願。
弘誓深如海。
侍多千億佛。
曆劫不思議。
以願大清淨。
故曰如海。
此明願也。
由侍佛千億。
故劫量難思。
此明行也。
弘誓。
即四弘誓。
言清淨者。
是不為自求人天權小福報等。
△二别頌正明二答。
分二。
一頌答觀世音名。
又二。
一總答。
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式師雲。
略說者。
舉要言也。
聞名故稱。
口機也。
見身故禮。
身機也。
心念即意機。
聞名是冥應。
見身是顯應。
諸有。
二十五有也。
[△@△]聞名。
即頌前問答七難二求。
一稱名而得滿願也。
見身。
即頌後問答三十二應。
一注念而得成就也。
心念二字。
總二答中一心稱名一心供養。
然稱名供養。
若不一心。
則空過處多。
所謂暫時不在。
還同死人。
豈能疾滅諸有苦哉。
又諸有。
若指二十五有。
則不能盡十法界機。
然四聖流中。
求不遂願者。
亦是苦。
當知諸有苦。
即一切苦也。
△二别答。
又二。
一頌七難加餘。
就分十二。
一頌火難。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
知音雲。
此下皆申頌略說。
火坑嗔所變起。
人以嗔害。
聖以慈忍。
故念聖力。
火坑而化為池。
此以性火真空而救之也。
[△@△]此科雲假使。
後言或漂或被等。
皆非實有。
非常有事。
設有是事。
但念得彼菩薩名。
自不為難。
此所謂感應道交之力也。
△二頌水難。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巨海。
貪所成就。
貪财似龍。
貪淫似魚。
貪殺似鬼。
一念聖力。
五欲頓息。
則波浪不沒。
此以性水真空而救之也。
要解雲。
于水言漂言浪。
則兼風災。
自此至電雹消散。
皆頌外業。
在長行為十四無畏。
而頌文事相不同。
又加旁頌者。
十四無畏。
特舉大略。
實具一切功德故也。
△三加頌須彌難。
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堕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
○自高大之我慢。
逾于須彌。
我慢人。
人猶慢我。
是為人所推堕也。
菩薩謙光照物。
故一念聖力。
如杲日住空。
此以性空真覺而救之也。
△四加頌金剛難。
或被惡人逐堕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癡惡逐人。
如堕金剛山無有不傷者。
菩薩永絕癡愛。
故念者得力。
即使堕落不能損一毛。
此亦性空真覺而救之也。
大窾引阿含雲。
三千大千世界。
複有大金剛山。
繞大海水。
金剛山外。
複有第二大金剛山。
二山中間。
窈窈冥冥。
有八大地獄。
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者。
是也。
△五超頌怨賊難。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鹹即起慈心。
○冤賊纏于疑暗。
是各執刀加害也。
菩薩視冤同親。
毫無疑害。
故念得力者。
皆起慈心而救之也。
△六追頌刀杖難。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王難生于身見。
有此身生。
則有彼身死。
是為臨刑壽終也。
菩薩身見消忘。
故念得力者。
彼身見之刀。
即段段壞也。
△七追頌枷鎖難。
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
○譬邊見為桎梏也。
生此有無斷常等邊見。
為财産所囚禁。
妻子所枷鎖。
六親伎倆所杻械也。
菩薩邊見頓空。
故令持名者。
得解脫也。
△八加頌咒藥難。
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于本人。
○咒藥等。
邪見所發也。
害人而返自害。
聖無邪見。
故令念得力者。
不遭毒橫也。
○譬如經雲。
有清信士。
初持五戒。
後時衰老。
多有廢忘。
爾時山中有渴梵志。
從其乞飲。
田家事忙。
未如所願。
遂恨而去。
梵志能起屍使鬼。
召得殺鬼。
敕曰。
彼辱我。
往殺之。
山中有羅漢。
知之往田家。
語雲汝今夜早然燈。
勤三自皈。
口誦守身口莫犯偈。
慈念衆生。
可得安穩。
主人如教。
鬼莫能害。
由不能害。
其鬼乃恚。
欲害梵志。
羅漢敝之。
令鬼不見。
輔行引此雲。
正是觀音經中還着本人意。
△九追頌羅刹難。
或遇惡羅刹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
○即諸見取所興也。
菩薩諸見消忘。
故令念者得力。
斷諸見。
龍鬼則無所害也。
△十加頌惡獸難。
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
○譬戒禁取。
為惡獸。
具利牙爪可怖也。
菩薩無戒禁之取着。
故令念者得力。
而持牛狗等之惡獸。
疾走無邊方也。
△十一加頌蛇蠍難。
蚖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燃念彼觀音力尋聲自回去。
○蚖蛇等。
具忿恨之惡。
氣毒如煙火之燒然。
觸之即殺。
菩薩無是毒害。
故令念者得力。
諸惡蟲自回避也。
△十二加頌雲雨難。
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谄媚如雲之覆日。
憍傲如雷之震驚。
嫉妒人之所長。
求索人之所短。
如掣電之快駛。
毫不容隐也。
好害人之善。
如雹之催害物也。
狂言贊毀于人。
如澍雨之傾于物而浸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