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十

關燈
(至)作無量百千萬億種種技樂。

     此明發來之相。

    要解雲。

    普賢統事法界。

    圓具萬行。

    即事而真。

    其應身無乎不在。

    且于法會之終。

    示從東方來者。

    東方震帝之所出也。

    以法會至此。

    因地智圓。

    果地覺滿。

    十一地妙圓之行備。

    則進修之功已盡。

    妙覺之體已成。

    于是依無功用行。

    出震利物。

    故示從東方來。

    華嚴過十一地。

    說佛海功德既終。

    即說如來出現利世間行。

    即此意也。

    以不離常行。

    無為應物。

    故曰自在神通。

    以德無不遍。

    名無不聞。

    故曰威德名聞。

    與無邊菩薩俱來者。

    示萬行圓攝無盡也。

    所經諸國下。

    妙音來儀。

    亦雨華作樂。

    皆所以彰顯妙行宣流法音也。

     又與無數諸天龍夜叉(至)各現威德神通之力。

     上叙同來菩薩。

    是本眷屬。

    與普賢同行。

    則自在神通威德名聞無不同也。

    今叙八部乃為外護。

    而曰各現威德神通力者。

    是叙其所具之德。

    亦有斯行也。

    此皆是普賢神通三昧所到。

     緻娑婆世界耆阇崛山中(至)右繞七匝。

     ○此叙見佛三業恭敬之儀。

    西域以圍繞為至敬。

    今言七匝者。

    表信住行向地等妙七位圓行歸如如理。

     △二問答勸發行相。

    分二。

    一請問勸發。

    又二。

    一普賢問。

     白佛言世尊(至)雲何能得是法華經。

     此普賢陳所事佛。

    與所居之界。

    為陳請之由也。

    知音雲。

    初開法會。

    白毫相光自西照東。

    今法會畢。

    普賢菩薩從東至西。

    示一大事因緣相首尾也。

    遙聞者。

    心聞洞十方。

    不為形隔業。

    聞序正二分經已。

    惟願下。

    承流通分中五品言。

    謂現在過去持經者。

    既如藥王等。

    或以苦行。

    或以妙音。

    或以陀羅尼。

    或以妙莊嚴。

    無非普門自在之業。

    是為極難之事。

    教未來世人。

    雲何能得極省力易簡之法。

    以持此經。

    是我普賢與衆菩薩。

    共來聽受之意也。

    故雲如來滅後雲何能得等。

    華嚴會終。

    普賢為善财說十大願。

    此經會畢。

    普賢請佛說其四行。

    二經始終。

    如出一轍。

    要解雲。

    前之所問。

    唯受持讀說而已。

    獨此問雲何能得。

    是欲人人自證自得也。

     △二如來答。

    分三。

    一總标四法。

     佛告普賢菩薩(至)于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

     此标陳四法為得法之本也。

     ○得者。

    謂得此七卷經文。

    受持讀誦。

    即得開悟佛知見也。

    經雲。

    若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

    又無論佛現在滅後。

    但聞一偈一句者。

    皆得與記。

     △二别開四行。

     一者為諸佛護念(至)四者發救一切衆生之心。

     知音雲。

    此别釋四法。

    一佛護念者。

    夫末世之人。

    去佛既遠。

    安能得其護念。

    所謂護念者。

    由行人發菩提心。

    則得法身佛所護念也。

    法身者。

    即吾人本有之心性。

    既見是心。

    時刻照管。

    即是護念。

    然修此行。

    須以大慈悲為室。

    若欲以慈與衆生樂。

    以悲拔衆生苦。

    惟見證法身者能耳。

    二植德本者。

    吾人既得法身。

    己即是佛。

    何須更植德本也。

    縱植。

    又以何為德本也。

    然行人雖得法身。

    不植德本。

    如有地不種。

    則為無用之丘。

    是以理性具。

    苟不廣修六度。

    必缺莊嚴。

    亦不得報化圓滿。

    而度生亦有限矣。

    是故見法身後。

    更須培植萬行也。

    且涉行既深。

    魔障滋廣。

    必當以柔和忍辱衣。

    為德植之本。

    則魔業無能為礙矣。

    三入正定者。

    既培六度。

    禅定在中。

    又奚用入正定耶。

    然非六度外别有正定。

    但修德本。

    于忍辱苟不達諸法空座。

    則忍難持久。

    是故見得一切法空。

    以為正定。

    則忍而無忍。

    諸度聚矣。

    四救一切衆生者。

    既定聚法空。

    則己與衆生皆空。

    又奚用發救生之心也。

    約性而觀。

    自他本空。

    約相而言。

    衆生無盡。

    苟不發救度之心。

    則懈怠為業。

    願力不充。

    果海何圓。

    況等覺菩薩。

    尚用發心。

    經雲。

    然後以不懈怠心。

    為諸菩薩及四衆。

    廣說是經也。

    應知具前三法。

    始能發後一心。

    發後一心。

    始能成前三行也。

    末世行人。

    欲得此經。

    須行此四法。

    如目足相資。

    缺一不可。

    故後始雲。

    成就四法。

    必得是經也。

     △三總結成就。

     善男子善女人(至)于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此結成末世中人。

    若圓四行。

    即便為得此經矣。

    大窾雲。

    所謂成就四法必得是經者。

    如藥王得此而然身。

    妙音得此而化座。

    觀音得此而普應。

    莊王得此而轉邪。

    普賢得此而勸發。

    是皆成就此四法者之驗也。

     ○問。

    此與四安樂行同别耶。

    答。

    四安樂是說經之法。

    此是持經之方。

    總是二利之德。

    亦同亦别也。

     △二誓願勸發。

    分二。

    一護人。

    又分六。

    一攘其外難。

    而彰總别。

    又二。

    一總。

     爾時普賢菩薩白佛言(至)使無伺求得其便者。

     此總中言除衰患得安隐。

    則如觀音之能救七難也。

    衰。

    約形貌枯悴生計蕭條言。

    患。

    約身心病苦事端侵害言。

    故知遠來勸發。

    意不在當會。

    蓋為後五百歲時愈下而信愈淺。

    聖愈遠而邪愈興。

    若非普賢之神力加持。

    其不退失者鮮矣。

    若不為威力擁護。

    必為衆邪留難者多矣。

    故此品中。

    多叙現身面言說。

    以堅受持讀說者之弱力。

    是知末世有能堅人信力。

    勸進深修。

    不使堕諸見稠林者。

    得非普賢威神之所被哉。

     △二别。

     若魔若魔子(至)諸惱人者皆不得便。

     此于攘難中。

    單叙魔鬼者。

    由諸魔鬼愛戀塵勞。

    行人持此妙法。

    本欲出離。

    以定力深重故。

    多招緻也。

    況魔鬼多伺過隙。

    倘行人一時忘照。

    縱有滲漏。

    一為菩薩護念。

    諸鬼雖惡。

    亦不便行惱亂事也。

    韋陀羅。

    雲厭禱鬼。

     △二教其内法而明誦習。

    分四。

    一行立讀誦。

     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至)亦為供養法華經故。

     末世行人。

    若能行立讀誦此經。

    是念念常存。

    必為菩薩之所守護。

    故曰我爾時等也。

    象。

    表如如理。

    白者。

    純潔精真也。

    六牙。

    表六度。

    法王者。

    即能統攝萬事萬理。

    成普賢行也。

    菩薩不惟守護行人。

    而又曰供養者。

    由行人受持妙法。

    已為十方諸佛之所護念。

    故供行人。

    即供佛與經也。

    然行人既為佛護念。

    菩薩又發心守護。

    此節即成就一者諸佛護念也。

     △二端坐思惟。

     是人若坐思惟此經(至)得如是等陀羅尼。

     前行立中雖蒙現身守護。

    所謂安慰其心者。

    以行人功力未純。

    不免打失。

    故菩薩現身守護。

    使外境不入。

    令得安穩修習。

    離諸苦患。

    為菩薩大悲拔苦也。

    今于靜定中。

    思惟此經。

    即是入理而言。

    我複乘象王者。

    謂前于行立處。

    已得見身。

    而今于定中。

    又現其身。

    與共讀誦。

    必使行人得無限樂。

    生無限喜。

    由此因緣故。

    得三昧及陀羅尼。

    得三昧是定深。

    陀羅尼是慧具。

    此為菩薩大慈與樂也。

    旋陀羅者。

    要解雲。

    由得此經故。

    即見普賢常行之體。

    于一切法。

    返本還源。

    名旋陀羅尼。

    然得總持之體。

    既能旋末歸本。

    即複旋體入用。

    于一塵一法一切時處。

    方便利生。

    逆順自在。

    名百千萬億旋陀羅尼。

    此即普賢遍一切處之行也。

    前旋為轉物。

    所謂旋假入空。

    後旋為應物。

    所謂旋空入假。

    轉物為體。

    應物為用。

    若未能轉物。

    而遽然應物。

    則為物所轉矣。

    然則二旋異用而相需也。

    法音方便者。

    即随應說法之行。

    轉複精進。

    即成就第二植衆德本也。

    即得三昧。

    是成就第三入正定聚也。

     △三三七精進。

     世尊若後世後五百歲(至)我身亦自常護是人。

     此段總束前未得者令得。

    未解者令解。

    未修者令修。

    未證者令證也。

    于受持前加求索。

    是未得令得也。

    于讀誦後加書寫。

    是未解令解也。

    前于行坐中思惟未得者。

    今教限三七一心精進。

    是未修令修也。

    至三七期終。

    現身說法。

    示教利喜。

    是未證令證也。

    前兩度但曰乘象現形。

    此複叙與無量菩薩及現衆生所喜見身者。

    是行人功深力極。

    一心精進之所緻也。

    一切衆生。

    義該九界。

    喜見身者。

    即十身相海淨妙色身也。

    三處論現身。

    必曰乘象。

    是體不離用之謂。

    前言魔鬼不便。

    此曰非人女人。

    益見其為初心信樂之人。

    作守護也。

    然魔鬼無定力者。

    不能引動。

    所謂賊不打貧家。

    下曰我身自護是人。

    是人者。

    即初心行人也。

    所以菩薩勸發之心。

    後後無盡。

    誠為恩大難酬。

     △四正與說咒。

     惟願世尊聽我說此陀羅尼咒即于佛前而說咒曰。

     阿檀地檀陀婆地(至)辛阿毗吉利地帝 △三覆以神力。

    而使聞持。

     世尊若有菩薩(至)皆是普賢威神之力。

     菩薩既自現身守護。

    則一切外難。

    無容可入。

    惟恐行人自心魔礙。

    隐隐作障。

    故複說咒。

    使誦此咒。

    則沉業亦殒矣。

    今言菩薩得聞者。

    即指修行四法受持此經之人。

    謂能聞此咒。

    須知即為普賢神通所護。

    若非菩薩神通威力。

    咒尚無有。

    聞複何生。

    故今日得聞。

    實菩薩力也。

    又言此經行閻浮提有受持等者。

    閻浮。

    處極濁。

    人極惡。

    所以普賢從寶威德上王佛國。

    入此娑婆。

    為勸發者。

    意在佛滅後之最後五百世。

    乃良知将泯。

    國土将壞之時。

    一切佛法俱不出現。

    若此時有妙法存。

    有能信持。

    豈非菩薩神力之所在耶。

    故曰皆是普賢威神之力。

     △四特示勝因而進修持。

     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至)為諸如來手摩其頭。

     此明修行此經之功德也。

    知音雲。

    不出六種法師義。

    一受持。

    二讀誦。

    三正憶念。

    謂因讀誦純熟。

    而得正心默念也。

    要解雲。

    持經之要。

    在正憶念。

    蓋憶不正。

    則雜想變亂。

    念不正。

    則邪習汩擾。

    欲成深行。

    亦難矣。

    四解義趣。

    謂因正憶思惟。

    則義理炳現也。

    五如說而行。

    乃依理起行。

    以上皆行人之功。

    當知下。

    方明其德。

    亦有三。

    一因如說而行。

    則此人不違法相。

    即普賢行也。

    二因具足修行。

    此人而無疲厭。

    則知于無量佛所。

    深種善根也。

    三由具足修行。

    即是真因。

    故感果。

    佛以手摩頭。

    而安慰其心也。

    此約具行五法所感。

    現世之功德如是。

     △五複示近果而明利益。

     若但書寫是人命終(至)于采女中娛樂快樂。

     知音雲。

    此明不能全具五種。

    但能書寫。

    此人命終。

    未來功德。

    即得生欲界第二天。

    受諸欲樂。

    其樂有三。

    一天樂來迎。

    二着七寶冠。

    三采女娛樂。

     [△@△]問。

    妙法有不思議勝功。

    既得具書此經。

    則應為諸聖冥加。

    當令至不生滅解脫之場。

    胡為使生欲界。

    于采女中。

    受諸欲樂。

    天福若盡。

    未必不堕也。

    答。

    此亦随因感果。

    非經力欲使為此樂也。

    且書寫者。

    由不能受持讀誦。

    無正憶思惟。

    但聞知此經。

    功深力重。

    或為宿習濃厚。

    不能舍諸世間恩愛。

    隻好書寫而已。

    由此功力。

    于世樂中。

    而增天樂。

    可謂增上緣也。

    其實為下文作校量章本耳。

     何況受持讀誦正憶念(至)有如是等功德利益。

     知音雲。

    何況二字。

    是以劣校勝也。

    謂書寫一種。

    其功德尚乎如此。

    則全具五法。

    其得勝報可知也。

    功德亦三。

    一命終為千佛授手。

    勝前但天女相迎也。

    授手者。

    提接之義。

    二無堕惡趣恐怖。

    返顯忉利樂盡尚有堕惡之怖也。

    三由千佛接引。

    得生彌勒内院。

    親近補處之尊。

    故即往兜率也。

    三十二相大菩薩者。

    乃與慈氏如來。

    為同行侶。

    天女百千者。

    乃侍從慈氏如來者。

    非同忉利之為欲樂也。

    有如是等。

    是總結廣略功德。

    以勸發修持也。

    如是者。

    指前所出之相。

    等者。

    等于未舉之功德。

    猶不可量也。

    此節即成就第四發救一切衆生之心。

    以親近補處之尊。

    即能發是心也。

     △六總結一心而使修行。

     是故智者應當一心自書(至)正憶念如說修行。

     此總結修持也。

    舉智者。

    謂重在一心也。

    心若不一。

    豈能緻普賢而為守護。

    是知此經非智者不能書持。

    非智者不能憶念。

    所以華嚴經中。

    亦顯非智者不能剖微塵而出大千經卷也。

    上節護人已竟。

     △二護法。

     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至)廣令流布使不斷絕。

     此以神力守護佛法也。

    閻浮。

    為佛發心修因得果之土。

    故雖濁惡。

    利根亦衆。

    其中衆生不信則已。

    信則必至成佛。

    所謂蓮華不生淨地。

    卑濕淤泥乃生之意也。

    故經中每每言閻浮提流通其經。

    意在于此。

    問答勸發已竟。

     △三述發久修實證。

    分二。

    一述護法。

     爾時釋迦牟尼佛(至)守護能受持普賢菩薩名者。

     天台雲。

    如來舉勝。

    述成其劣。

    增進行者。

    勇銳弘宣。

    今先述護法。

    謂汝能如是。

    外多利益。

    内積慈悲。

    又久劫已來。

    作如此護。

    則汝之功德。

    無以加矣。

    凡有衆生。

    持汝名者。

    我亦以神力。

    守護是人。

    為彼堅其信力。

    使法有所賴也。

     △二述護人。

    分五。

    一述身教法。

     普賢若有受持讀誦(至)為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此述其示身教法也。

    天台雲。

    然此六種得法之人。

    尚乎見我萬德果身。

    豈獨見汝乘六牙象耶。

    尚為佛口贊手摩。

    以衣所覆。

    豈獨為汝以陀羅尼護之耶。

    知音雲。

    此節印證當機。

    遵一者為諸佛護念。

     △二述舉勝因。

     如是之人不複貪着世樂(至)能修普賢之行。

     知音雲。

    此節承上明末世六種法師得如佛現在護念故。

    成第二植衆德本。

    以結文。

    修普賢行。

    是衆德之本。

    其德有六。

    一不貪世樂德。

    世樂即财色名食睡之五欲也。

    二不好外道人法德。

    法即經書手筆。

    人即外道六師也。

    三不親惡者德。

    惡亦有三。

    一畜豬等。

    二獵師。

    三女色炫賣者。

    即開彰行市也。

    四正直福力德。

    五不為根本大小随眠所惱德。

    三毒謂貪嗔癡。

    根本惑也。

    屬鈍使。

    嫉妒小随也。

    我慢等大随也。

    屬利使。

    于七慢中。

    舉三慢以攝其餘。

    六知足德。

    謂于五欲中。

    随分受用也。

    次下總結。

    若能具此六德。

    即名能修普賢之行也。

     △三述示近果。

     普賢若如來滅後(至)當坐天人大衆中師子法座上。

     ○通節印證末世六種法師當得菩薩護助。

    使人信其不久成佛。

    冥照三者入正定聚也。

    以詣道場等。

    是正定聚處故。

    亦結法說一周之文。

    以轉法輪等是序品方便品文殊答彌勒之文故。

    上節修普賢六種法師。

    具大因也。

    此節得阿耨菩提等六種法師。

    具大果也。

     普賢若于後世受持讀誦(至)亦于現世得其福報。

     ○此印證得經者。

    為菩薩護助。

    直應恭敬獲福。

    不宜輕毀緻罪。

    以成四者發救一切衆生之心也。

    故其人雖不貪世樂。

    然于資生之物。

    有所願求。

    亦必不虛。

    而現世得其福報也。

     △四述攘外難。

     若有人輕毀之言(至)當于今世得現果報。

     此用善惡相對。

    贊毀互形。

    先明毀者之罪。

    謂無知者。

    不知此經圓具十法界因果。

    返謂受持者為狂人。

    言彼空作持經之行。

    終不能得成就妙果。

    由此之言。

    失佛知見。

    故報彼世世無眼也。

    下明供贊者得福。

    凡見持經者。

    不貪衣食等。

    愈興贊歎。

    轉加供養。

    則此人雖未持經。

    而知此經深利。

    故其償報。

    亦同持經者。

    得現生果報也。

     若複見受持是經者(至)水腹短氣諸惡重病。

     此舉賢不賢行人俱不可毀。

    設于未持已前。

    有諸過咎。

    一持此經。

    如湯銷水。

    即實有過。

    以持經故。

    其善大焉。

    或持經者。

    有過無過。

    若于他人前非毀。

    是障持者之莊嚴法身。

    所以報得癞病也。

    又或輕弄叱笑持經之者。

    感世世牙齒疏缺等。

    然一輕笑。

    而緻罪如此者。

    由一根舉而諸根随。

    故如是報也。

    手缭腳戾。

    乃卷曲不伸也。

    眼角睐者。

    瞳子不正也。

    臭穢者。

    無知見香也。

    水腹者。

    由空腹高心無顧無忌也。

    短氣者。

    由輕笑之聲無狀無畏也。

    諸惡重病。

    總結一切不善之業。

    睐(音徕)。

     △五述信功德。

     是故普賢若見受持是經典者當起遠迎當如敬佛。

     此囑敬信受持者也。

    必曰見而遠迎。

    敬而如佛者。

    以持經行人。

    有諸佛菩薩守護。

    而又能發救衆生之心。

    是則因果二佛齊在。

    焉得不如是迎敬耶。

    知音謂。

    此上乃結喻說一周之文。

    以喻說後多明罪相故。

    明久修實證已竟。

     △四述發聞者利益。

    分二。

    一聞品得益。

     說是普賢勸發品時(至)微塵等諸菩薩具普賢道。

     知音雲。

    此節經家叙置聞品得益之衆。

    結因緣說一周。

    以恒沙衆及微塵衆各具佛知見之因。

    遇佛說普賢道為緣。

    故證旋陀羅尼。

    或具普賢道。

    各随機契也。

    直指雲。

    獨聞此品而獲益者衆。

    是大法已終之境界也。

    言無量得旋陀羅者。

    當是得十地果。

    微塵等具普賢道。

    當是得佛果位。

    所以言道而不言行也。

    知音以此三段。

    結盡三周者。

    乃了完如來出世為一大事因緣之案。

    蓋三周事畢。

    即說法師品。

    以流通焉。

    雖結其迹。

    而本門之大事。

    亦具其中矣。

    如此結歸。

    不無其見。

     △二通結聞經。

     佛說是經時(至)受持佛語作禮而去。

     說是經者。

    即前三大分本迹二門。

    皆說已竟。

    此是結所說之教。

    次結能聽之機。

    舉普賢。

    以等該文殊彌勒藥王觀音及無量大菩薩。

    是本門之衆。

    舉舍利弗。

    即攝目連須菩提富樓那等一切聲聞。

    是迹門之衆。

    亦攝盡三乘及四衆等也。

    末舉八部收後。

    是舉無不盡。

    則六道法界俱攝盡無餘矣。

    然序衆中詳演。

    此結處略标。

    則詳略見矣。

    複舉一切大會。

    則又該此界他方一切本迹三乘及人天等。

    無不結盡。

    舍利弗仍存聲聞名者。

    乃依今迹位而結。

    以便統攝諸聲聞也。

    皆大歡喜一句。

    是統收在會此界他方聖凡大衆。

    得開示悟入佛知見之慶幸也。

    其喜踴應有無量。

    總不出全經本迹兩門之利益也。

    受持佛語者。

    受即領承拜受。

    持即執守奉行。

    佛語者。

    即前迹本二門正說流通之語也。

    作禮而去者。

    一則儀法之所當行。

    聞教之後。

    必應禮謝去者。

    乃各歸一所。

    如前序衆中。

    有恒沙菩薩來。

    有長者居士來。

    有天龍八部來。

    前既有來。

    今必有去。

    二則禮者盡其誠敬也。

    既聞三周開顯本迹。

    今彰實相一乘。

    朗然開悟。

    而感謝之私。

    無以為喻。

    但隻作禮而已去者。

    即各各依教修行。

    歸自本心。

    所謂一真寂滅場地。

    亦古謂一念萬年去。

    一條白練去。

    冷秋秋地去。

    古廟香爐去。

    如是去者。

    可謂中中流入也。

    直指雲。

    先德言。

    一法若有。

    毗盧堕在凡夫。

    萬法若無。

    普賢失其境界。

    斯語正符此經之旨。

    蓋此經總一代時教徹底。

    為九界衆生。

    不離當處。

    全身證入。

    但為三乘紐于權小等地。

    猶堕偏枯。

    故首以文殊大智。

    掃蕩群疑。

    揭轉八識心王。

    令根身器界。

    當體圓明。

    直下開佛知見。

    記授劫國莊嚴。

    于是以法師品。

    統收在會。

    則九界該羅。

    同入信位矣。

    正信既凝。

    乃于寶塔品。

    圓會三身四土。

    今古一如。

    複舉提婆達多品。

    重明心佛衆生三無差别。

    則四智融而十信滿矣。

    信滿則住。

    故繼以持品。

    略明十住之相。

    由住而行。

    故繼以安樂品。

    深示十行良模。

    而迹門之能事。

    于焉畢矣。

    自湧出至随喜。

    乃顯本門真常湛寂。

    彌勒頓破迹疑。

    聲聞同登實際。

    遂說法師功德品。

    以明十回向位。

    以回真向俗。

    遂得六根清淨。

    以上為衆廣示三賢因行。

    而如來複自舉為常不輕菩薩時所行。

    行住向地等妙二覺次第因行節目。

    以示新記。

    令其觀光而入也。

    大因必有大果。

    故現十種神力。

    以結如來自覺聖智因果一周之大案。

    遂于焉囑累流通。

    複為新記者。

    重示十地行相。

    故舉藥王本事品。

    始登初地而燃身。

    終至八地而燃臂。

    則俱生我法二執謝矣。

    藥病兩亡。

    入法師位。

    故說妙音來往品。

    以示九地十地行。

    繇發真如大用。

    紹繼聖種。

    就中從初地至十地。

    步步是舍俗歸真。

    至觀音普門品。

    乃示等妙二位回真向俗因行之相。

    至此同視迹門。

    法師品十信滿心首尾如如。

    于佛則一大事因緣顯矣。

    于衆則一生參學之事畢矣。

    時為凡情雖盡。

    聖解未忘。

    故以陀羅尼品。

    蕩滌五十五位修證。

    總歸如來秘密妙輪。

    俾乎迷悟雙超。

    始末同泯。

    而複舉莊王父子一段光明。

    總顯全經大旨。

    妙在當人一念之中。

    四智圓明。

    十方坐斷。

    一生取證。

    更不移易。

    末上舉普賢大行。

    成就四法。

    該括因果。

    以為最後流通大結。

    允矣妙法不可思議。

    自三周開權顯實。

    二乘有學同成正覺。

    繼複開迹顯本。

    九界衆生共證真常。

    語因果。

    則三世一如。

    論修證。

    則前後際斷。

    圓融行布。

    月皎空沉。

    行布圓融古今一色。

    正所謂出息不涉衆緣。

    入息不居陰界。

    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

    斯為法華妙旨耳。

     侍者普瑞錄 弟子慧在對 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十(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