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九

關燈


     ○問。

    律制燒身得偷蘭遮罪。

    燒指得突吉羅罪。

    此經贊燒何也。

    答。

    大小開制。

    教法不同。

    如梵網經雲。

    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

    非出家菩薩。

    故知順小行易。

    從大誠難也。

     △三明身然時節。

     其身火然千二百歲過是以後其身乃盡。

     此明身然所曆之時節也。

    知音謂。

    所然之身。

    随所服香油之力盡而盡也。

    要解謂。

    直使六根六塵一切洞徹。

    故千二百歲其身乃盡。

     △二未來分五。

    一生王家。

     一切衆生喜見菩薩(至)結加趺坐忽然化生。

     此又明然身之後轉生化生也。

    知音雲。

    依晉譯。

    先雲忽然化生。

    後雲結加趺坐。

    其文乃順。

    化生者。

    照前彼國無有女人之案。

     [△@△]喜見既得真法。

    以供如來。

    是生佛已泯。

    故曰命終。

    法執尚未極忘。

    故又生日月淨明國中淨德王家也。

    由此淨明之相未窮。

    淨德之念未了。

    故又興然臂之舉。

    表忘法執也。

     △二說本事。

     即為其父而說偈言。

     大王今當知我經行彼處(至)舍所愛之身。

     箋難雲。

    有本于此偈後。

    更添供養于世尊以求無上慧兩句。

    乃後人擅加耳。

    笈多所譯。

    亦但六句。

    法護譯隻四句。

     [△@△]前雲于日月淨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

    今既生此國。

    而言經行彼處者。

    即舍身處也。

    我執是其故居。

    今執破智現。

    以此望先。

    為彼處也下皆叙于彼行成之相。

     說是偈已而白父言(至)我今當還供養此佛。

     此以昔所行者。

    歸功于佛法也。

    知音雲。

    晉譯偈後有父王贊善欲同詣佛之文。

    有此義更足也。

    一切衆生。

    即十二類。

    語言最難曉解。

    補注引寶積經雲。

    得此三昧者。

    善能宣說一切語言。

    于一字中。

    說一切字。

    一切字同于一字。

    俱舍論雲。

    甄迦羅。

    亦雲矜羯羅。

    五十二數中。

    即第十六數也。

    頻婆羅。

    即第十八數也。

    阿閦婆。

    即第二十數也。

    或雲那由他。

    是百百萬億。

    甄迦羅。

    是千千萬億。

    頻婆羅。

    是百千千萬億。

    阿閦婆。

    是萬千千萬億。

     [△@△]再生佛處而再欲興供養者。

    由念未盡故也。

    念未盡。

    即法執未忘。

    故雲今故現在。

    而複聞經八百千萬億偈。

    正是俱生法執現前之相。

    今複興供。

    宜其與父同行也。

    甄(音真)。

     △三往佛所。

     白已即坐七寶之台(至)合十指爪以偈贊佛。

     容顔甚奇妙光明照十方我适曾供養今複還親觐。

     爾時一切衆生喜見菩薩(至)世尊猶故在世。

     此明複見前佛之禮贊也。

    白父是将斷法執之相。

    台表行德。

    乘台處空而見佛。

    即行與理冥。

    贊佛奇妙。

    而光照十方。

    是理與智合。

    昔供而今複觐。

    亦明由功勳力也。

    次言世尊今故現在。

    正是斷法執之時。

    故下佛即唱滅。

     △四佛付囑。

     爾時日月淨明德佛(至)于夜後分入于涅槃。

     唱言時至。

    而命敷床座。

    正顯法執将亡開敷如如正寝之理。

    夜即正位。

    涅槃乃大寂滅一真法界之境。

    又敕下。

    明付囑大法。

    總依正二事并舍利流通分明交閣。

    所以夜後分入涅槃也。

    故後文起塔燃臂。

    皆是不違師囑。

    此處文雖日月淨明唱入涅槃之語。

    其實是教喜見破法執之軌也。

    夜後分。

    乃最後一念執盡真顯之時。

    一真獨露。

    故言入。

    如此境界。

    全是一段工夫。

    若未得實履。

    終不親切。

     △五專任持。

    分四。

    一起塔。

     爾時一切衆生喜見菩薩(至)垂諸幡蓋懸衆寶鈴。

     此喜見依命奉行也。

    而生悲感戀慕者。

    由法難舍故。

    以栴檀為阇維。

    具見法之至重。

    而未能易融故以至重之功。

    融至重之法也。

    火以表智。

    今破法執。

    乃重空智。

    火滅煙消。

    是理智俱忘。

    收取舍利者。

    即法身顯露也。

    作八萬四千建立。

    乃圓具八萬四千法門。

    使法性周遍于一切處也。

    補注雲。

    高三世界者。

    即三千世界也。

    小千至初禅。

    中千至二禅。

    大千至三禅。

    雲高三者。

    至四禅也。

     ○此正表法身高出三界之上。

    下所明一切莊嚴。

    乃衆德具足之義。

    ??(音恣)。

     △二燒臂。

     爾時一切衆生喜見菩薩(至)七萬二千歲而以供養。

     前雲見佛滅而生悲感。

    以火盡而收舍利。

    乃喜見頓忘法執之時。

    今對衆然卻百福莊嚴之手。

    借事以表。

    欲引諸未得者得。

    故曰汝等當一心念。

    此便是受付囑。

    以法利九界人天也。

    然我執重而法執輕。

    本是一翻粗細。

    二執中各有分别俱生。

    而又各具一重粗細。

    故假藥王苦行而表破除之。

    前以喜見于淨明法中。

    精進修行。

    滿萬二千歲。

    得現一切色身三昧者。

    乃是分别我執已盡。

    而俱生我執現前。

    故雲得現一切色身。

    須知色身即我也。

    及至飲諸華香等。

    又滿千二百歲。

    以神通而自然身。

    始得我執俱生盡矣。

    至此便曰命終。

    命終則我無存。

    次曰複生。

    以法執猶在故也。

    所以又近淨明德。

    又聞妙法華。

    及至淨明亦滅。

    而亦燒之。

    佛既不存。

    而分别法執乃盡。

    喜見至此雲心猶未足者。

    則知俱生法執未盡。

    故不免将百福莊嚴之妙手。

    一齊燒卻。

    始得執盡情忘。

    安家樂業矣。

    但文字鋪張。

    處處言破我執法執等。

    其實證斷之時。

    功窮力極。

    隻一念間耳。

     [△@△]問。

    上燒身但經千二百歲。

    今燒臂何故七萬二千歲耶。

    答。

    我執粗而法執極細。

    粗者易融。

    故隻千二百歲。

    細者難盡。

    故經時久而融煉深也。

    況前為自行。

    此屬受付囑而利一切。

    所以有無量人得現身三昧也。

     △三利益。

     令無數求聲聞衆(至)皆使得住現一切色身三昧。

     法執既盡。

    則可以繁興大用。

    一了一切了。

    一證一切證。

    故使會衆皆得我盡。

    而現一切色身。

    照上汝等一心念。

    語不虛發也。

     △四現報。

     爾時諸菩薩天人阿修羅等(至)而今燒臂身不具足。

     此是大衆示同憂患。

    以啟喜見之立誓也。

    學道人。

    如此憂惱悲哀。

    不得不生。

    前喜見聞佛欲滅。

    而生悲感。

    故得然身身複。

    然臂臂生。

    所以不舍不得。

    今人天大衆。

    亦有如是悲感。

    焉知異日不得如是妙證耶。

     于是一切衆生喜見菩薩(至)福德智慧淳厚所緻。

     要解雲。

    兩臂。

    表我執法執根本也。

    我執能生煩惱。

    續生死。

    法執能生所知。

    礙正見。

    舍一存一。

    則為二乘。

    故舍兩臂必當得佛身也。

    還複如故者。

    若果得佛。

    即無所舍矣。

    此非淺薄所能知。

    故稱淳厚所緻。

     當爾之時三千大千世界(至)一切人天得未曾有。

     以非常之事。

    感非常之瑞。

    人天因是得大法利也。

    知音雲。

    此雖叙藥王本有之事。

    實欲佛滅後諸持經者取法之然。

    自佛滅度後。

    誰行精進哉。

    唯二祖立雪斷臂。

    堪仿佛耳。

    特修供養已竟。

     △三結會古今。

    分二。

    一結會。

     佛告宿王華菩薩(至)百千萬億那由他數。

     此結酬所問也。

    直指雲。

    當機初問雲何遊此。

    二問若幹苦行。

    佛答不舉藥王果号。

    而惟舉因名。

    至此結會處。

    始見古今原一人也。

    又欲結完本事二字。

    亦欲使之效法而行也。

    次雲。

    其所舍身等言。

    此尚為一時。

    而藥王累劫之行。

    則有無量。

    此亦結若幹難行苦行之問也。

     △二勸修。

     宿王華若有發心(至)諸珍寶物而供養者。

     此勸信處。

    以内外較量。

    必見所重也。

    天台雲。

    一指。

    内身也。

    妻子。

    外身也。

    國城等。

    外财也。

    外輕内重。

    故功福有異。

    補注雲。

    一指有三節。

    足一指者。

    三節俱燒也。

    故知能燃手指。

    是燒一節也。

    楞嚴雲。

    我滅度後。

    其有比丘。

    身燃一燈。

    燒一指節等。

    與此勸修不異。

    要解雲。

    夫聖人言行。

    動必有法。

    非徒教末代燃身手以求福也。

    苟不明此。

    殘形焚穢。

    竟何益耶。

    故藥王将欲燃身。

    且以法行淨治根塵。

    使功行滿足。

    然後以神通力。

    化火自焚。

    其光能照河沙佛界。

    後人欲睎其迹。

    如斯可矣。

    答苦行竟。

     △二正歎經。

    分三。

    一歎能持之人。

     若複有人以七寶(至)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

     此雖歎人。

    其實人因法勝。

    亦即歎法也。

    天台雲。

    七寶奉四聖。

    不如持一偈。

    此以财況法也。

    蓋法是聖師。

    能生能養。

    能成能榮。

    故人輕而法重也。

     ○四句偈者。

    凡長文名散華偈。

    四五言名貫華偈。

    雲一四句者。

    以少況多也。

     △二歎所持之法。

    分二。

    一歎法體。

     宿王華譬如一切川流(至)所說經中最為深大。

     天台雲。

    無量義經雲。

    川流河海四水。

    譬教藥草喻中一雲能雨。

    譬說。

    今别舉四者。

    譬乳酪生酥熟酥四味教法。

    此法華教。

    譬醍醐海也。

    說窮本地為深。

    遍一切處為大。

    純明佛法不說餘法。

    譬如大海同一鹹味。

    最為深大也。

     [△@△]海之深廣。

    容衆流而得大名。

    經之殊勝。

    攝群教而成妙法。

    然諸經所說。

    未必不深。

    雖深而未廣也。

    此經所談妙法。

    推過去無始。

    一切如來無一不說。

    照未來無窮。

    所有諸佛無一不演。

    則豎窮橫遍。

    佛佛共演。

    可謂最深最廣矣。

    至于諸根品類。

    總攝一乘。

    十界聖凡。

    總成圓解。

    授成佛之廣記。

    發本迹之玄宗。

    皆無越于此經。

    故曰最為深大。

     又如土山黑山(至)于諸經中最為其上。

     ○土山者。

    土石諸山也。

    黑山者。

    俱舍論雲。

    南洲從中向北。

    各有三重黑山。

    鐵圍山繞小千界。

    名小鐵圍。

    繞中千名大鐵圍。

    十寶山者。

    華嚴雲。

    一雪山。

    二香山。

    三柯利羅山。

    四仙聖山。

    五乾陀山。

    此雲持雙。

    六溫縛拏。

    此雲馬耳。

    七尼民陀。

    此雲持邊。

    謂護持七金山邊。

    八斫迦羅山。

    應法師雲。

    即輪圍也。

    九宿慧山。

    十須彌山。

    土黑鐵圍。

    故非是寶。

    十山雖寶。

    或一或二。

    神與龍雜居。

    譬餘教說能依之人。

    即十地四十心。

    或凡或賢或聖。

    說所依之理。

    或俗或真或中。

    是為卑下。

    須彌乃四寶所成。

    純天所住。

    譬此法華所說谛理常樂我淨。

    如四寶所成。

    開示悟入者之所依。

    是故此義最為高上。

     [△@△]前明深廣。

    此言高上。

    見此經是諸佛守護教菩薩法。

    非餘經所仰望也。

     又如衆星之中月天子(至)諸經法中最為照明。

     ○星月同是陰精。

    俱于夜現。

    星無虧盈不及于月。

    譬諸教說于權智。

    權不即實。

    不得自在。

    此經明權即實。

    實亦即權。

    如月能盈虧相指不二而二。

    如此即權即實之法。

    故勝餘教也。

     ○月能照夜。

    明逾衆星。

    此經照無明長夜。

    逾于衆經也。

     又如日天子能除諸暗(至)能破一切不善之暗。

     ○日是陽精。

    獨能破暗。

    以譬諸經明實智破惑。

    并是權外之實。

    破疑不遍。

    不及此經說施權之意。

    是即實而權。

    已破諸疑。

    所以權實之語。

    非獨今經。

    相即之言。

    出自于此。

    知音雲。

    日能照晝。

    明破諸暗。

    此經破一切不善之暗。

    比衆經不同。

    以衆經破暗乃費修證。

    此經不特修證。

    但知舉手低頭皆已成佛。

    則一切惡業黑暗。

    舉着皆化成佛知見矣。

     又如諸小王中轉輪聖王(至)及發菩薩心者之父。

     ○輪王号令止在四域。

    帝釋号令齊三十三天。

    梵王号令統上冠下。

    譬餘經說三谛三昧。

    各不相收。

    不得自在。

    此經所說。

    以實相入真。

    決了聲聞法。

    是諸經之王。

    實相入俗。

    一切治生産業不相違背。

    實相入中。

    一切諸法無非佛法。

    故雲一切學無學及發菩薩心者之父。

    妙樂雲。

    三教菩薩。

    為發心者。

    今經為彼父。

    能生彼故。

    昔謂非子。

    至此方知。

     又如一切凡夫人中(至)諸經法中最為第一。

     ○一切凡夫四果。

    皆以支佛為第一者。

    以明任運無功用意也。

    餘經要因功用乃得入流。

    如四果人因聞思修方乃得悟。

    此經明無作四谛。

    不雜方便。

    自然入于薩婆若海如辟支佛無師自悟。

    不立分果斷結成聖也。

     有能受持是經典者(至)于一切衆生中亦為第一。

     此标于六凡四果之後者。

    以能持者為勝。

    明此經不思議力也。

    六凡于此經。

    故不足論而四果雖聖尚是小乘。

    為化城悶守之流。

    亦不足校也。

     一切聲聞辟支佛中(至)此經亦複如是諸經中王。

     ○菩薩為第一者。

    此明因第一也。

    餘經明因是七方便。

    今經明因。

    出方便外。

    故雲最為第一。

    如佛為法王。

    此方言果第一也。

    餘經明果。

    近在寂場。

    此經明果。

    遠指本地故最第一也。

     △二歎法用。

    分三。

    一歎拔苦用。

     宿王華此經能救(至)一切衆生離諸苦惱。

     ○一切衆生。

    該九界。

    離苦惱者。

    離分段變易二種苦也。

     [△@△]前歎法體殊勝。

    言極于佛。

    則無可逾。

    是謂尊之極矣。

    今歎其用。

    則亦知其無可能逾。

    以此經大悲無盡。

    蓋在佛知見也。

    知見既開。

    何苦不離。

    非唯以凡情粗垢。

    即微細變易生死塵垢。

    亦無所不盡也。

     △二歎與樂同。

     此經能大饒益一切衆生(至)如賈客得海如炬除暗。

     大窾雲。

    此經是無盡藏。

    故能饒益一切衆生。

    此經如清涼池。

    令渴乏者皆得甘露醍醐上味。

    遍體清涼故。

    此經如火。

    能令寒灰枯木者發智慧??故。

    此經如衣。

    能令無功德莊嚴者着如來衣故。

    此經如主。

    能令無依怙者識真主故。

    此經如母。

    能令弱喪他鄉不知歸者得慈母故。

    此經如舡。

    能載衆生到彼岸故。

    此經如醫。

    能療衆生身心病故。

    此經如燈。

    能破生死長夜暗故。

    此經如寶。

    能令窮子所須如意故。

    此經如王。

    生死苦中得附大願王故。

    此經如海。

    煩惱海中得大智寶故。

    此經如炬。

    慧??一發無明頓盡故。

     [△@△]蓋此經大慈無盡。

    亦在佛知見也。

    知見既開。

    何樂不具。

    不唯凡情得解脫樂。

    亦令諸聖得佛果無上妙樂也。

     △三總結脫苦。

     此法華經亦複如是(至)能解一切生死之縛。

     此總結拔苦與樂二妙用也。

    大窾雲。

    一切苦者。

    五衰八苦也。

    一切病即身心二病也。

    生死縛。

    即分段變易也。

    已上雖說種種譬喻以明此法。

    然畢竟比類不及。

    故大經雲。

    佛子如來以一切譬喻。

    說種種事。

    無有譬喻能喻此法。

    何以故。

    心智路絕。

    不思議故。

     [△@△]此雖結拔苦。

    苦盡而樂自生。

    則與樂之義。

    在其間矣。

     △三明持經福深。

    分二。

    一舉聞全經得福。

     若人得聞此法華經(至)所得功德亦複無量。

     此處雖舉聞經書寫。

    其實具足六種法師十種供養。

    是勸修持此經者。

    福德無量也。

    言以佛智籌量不得其邊者。

    無非極顯經功難量。

    非謂佛智見之不到也。

    薝蔔雲金色華。

    又雲黃華。

    須曼雲善攝意華。

    波羅羅雲重生華。

    婆利斯迦雲雨華。

    雨時方生故。

    又雲夏生華。

    那婆雲雜華。

    摩利雲奈華。

    又雲鬘。

    以其華可作鬘故。

    以華薰油取其香故。

     △二舉聞本品得福。

    分二。

    一格量。

     宿王華若有人聞(至)生蓮華中寶座之上。

     上明受持書寫供養全經功德此又獨顯聞持一品功德。

    亦無有量。

    以此一品。

    亦該全經故。

    不但一品該攝全經即藥王二字。

    亦該攝全經也。

    大窾雲。

    若有人聞下。

    乃通舉一切人。

    次獨約女人顯。

    女人智劣。

    能信能持者。

    便即轉女成男矣。

    何以故。

    況舍身舍臂。

    非空我空法之大丈夫。

    不能為也。

    後五百歲者。

    大集經雲。

    佛滅後初五百歲。

    解脫堅固。

    二五百歲。

    禅定堅固。

    三五百歲。

    多聞堅固。

    四福德堅固。

    五鬥诤堅固。

    即後五百歲也。

    唯此之時。

    善根鮮少。

    若女人能持。

    即大丈夫故得福殊勝。

    命終生極樂者。

    以能舍娑婆之極愛故。

     不複為貪欲所惱(至)諸餘怨敵皆悉摧滅。

     因得生佛國則遠離三界生因也。

    得菩薩神通。

    顯非小果神通也。

    無生忍即八地。

    眼根淨者。

    以佛知見開發明了故也。

    言見諸佛聞諸音。

    皆持說此經功德力也。

    然則法力如此難思者非他。

    由體逾金剛。

    水火不能渝其德也。

    惟能破諸魔殺諸賊。

    壞諸軍除諸怨。

    故緻千佛共歎。

    不能令盡也。

     善男子百千諸佛(至)智慧禅定無有與汝等者。

     持經者入如來室。

    坐如來座為佛真子。

    故十方諸佛共守護也。

    斯人智慧出過三界。

    故世智不如。

    權實并融則二乘不及。

    得最上乘。

    緻使權教菩薩無能與等也。

    如此者。

    由持經功力。

    為佛所護。

    故唯除如來也。

     宿王華此菩薩(至)所得功德如上所說。

     此菩薩即指藥王。

    成就如是功德者。

    結證前受持此品功德無盡之意。

    良以藥王不惜身命。

    原為流通此經。

    人能随喜贊善者。

    則妙蓮開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