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有能持此經。
不唯即今諸佛現神稱贊。
使三世十方如來。
無不如是現神稱贊也。
△三頌秘要之藏。
諸佛坐道場所得秘要法能持是經者不久亦當得。
諸佛于菩提道場。
所得秘密微妙難解之法。
唯佛與佛乃能知之。
今若能持誦此經。
則去道場不遠。
不久亦當得此妙法矣。
△四頌甚深之事。
能持是經者于諸法之義(至)畢竟住一乘。
上言不久當得此法。
是自利。
此言樂說無窮盡方。
是利他。
謂若能持誦此經。
則得于法于義言詞樂說。
以成四無礙辯。
說法無滞。
如風入空。
了無障礙既得如是辯才。
于如來滅後。
凡佛所說一切經法。
随其次第。
亦能如佛。
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詞。
而為衆生。
說此實相妙法也。
自覺覺他。
破愚癡暗。
喻如日月光明。
無所不燭。
故能教化無量菩薩。
究竟一乘妙果。
豈非如來甚深之事耶。
△三頌總結勸。
是故有智者聞此功德利(至)決定無有疑。
此頌總結四法。
言若能持此四法。
信受斯經。
畢竟成佛無疑也。
從現神力之後。
如來正說流通。
故告上行等諸菩薩。
總一經要義。
不出四法。
而重疊發明。
本為囑累。
故此結雲。
是人于佛道決定無有疑。
則此段長文并頌。
在囑累流通之前。
亦是結前起後。
盡此之後。
立囑累品也。
囑累品第二十二 品節雲。
此品因前開示顯理已圓。
當機悟心已徹。
信解已真。
而成佛之正因已具。
則如來出世之本懷已滿。
正若長者父子情忘。
即當委付家業。
故說囑累。
以終諸弟子之信解也。
○自提婆達多至此。
十一品經。
總為悟佛知見。
合前二十二品。
通為信解。
總屬顯理為因。
下六品顯行。
以明證入為果。
要解雲。
以言托之曰囑。
以法系之曰累。
欲使傳續妙法。
利達無窮。
故曰囑累。
而為付授流通也。
然法會未終。
遽說囑累者。
此經以智立體。
以行成德。
前之開佛知見。
明一大事。
立體之法既備。
故說囑累。
以明佛佛授手之要止此而已。
後之以行成德者。
唯體前法。
推而行之。
更無别法。
既無别法。
則于此囑累宜矣。
△二明如來摩頂付囑。
分二。
一特明付囑。
又三。
一如來付囑。
爾時釋迦牟尼佛(至)令一切衆生普得聞知。
前品神力。
是慶悅衆生。
以成法喜。
故就座而現。
以顯果體自在。
今為付囑流通。
雖是成就菩薩自行。
然佛為續慧命。
是佛己事。
故從座起立。
而複現神力也。
直指雲。
舉手表權。
摩頂表實。
藉諸佛之權。
顯自性之實。
始契流通之旨。
舉一手而普摩無量諸菩薩頂。
是大神力。
此如來以身業加持也。
已上是經家叙置。
結證法師品則為如來手摩其頭之案。
二曰。
我于無量劫。
修習是難得法。
今以付汝等。
是以口業加持也。
三曰。
汝等應當一心流布此法。
廣令增益。
是意業加持也。
此結證法師品則為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之案。
即此三處加被。
見如來大展慈悲。
無吝無畏顯矣。
[△@△]細玩付囑之詞。
曰我于無量劫。
修習是難得之法。
此中勤苦有不忍具說者。
豈獨于阿私仙處。
千歲忍苦。
為常不輕時。
億劫行道耶。
須知曆塵點劫之舍身命。
又豈止一娑婆而無芥子許空處耶。
總為得此法之難耳。
今以此難得之法。
付囑汝等。
汝等但憶己之勤苦難得。
當思吾之勤苦難得。
豈不盡力流通哉。
此為佛囑上行等之苦切至矣。
再觀初曰廣令增益。
後曰令一切衆生普得聞知。
此又為吾佛不舍一衆生之苦切至矣。
讀者當深生慚愧。
所以者何如來有大慈悲(至)勿生悭吝。
此正出囑累之意。
所以者何下。
至大施主。
是佛自舉大體為宗。
教上行等效法而行也。
直指雲。
大慈悲。
即如來室。
應安樂品生二種心。
無悭吝。
即如來衣。
應方便品若以小乘化我則堕悭貪。
無所畏。
即如來座。
應前以無畏心說是經典。
天台雲。
佛智慧。
即一切智。
如來智慧。
即道種智。
自然智慧。
即一切種智。
于如來室中。
能施衆生三種智慧。
乃至座中亦複知是。
此即衣座室中。
各具三智。
以此三事。
弘經益他。
令他各得果地三智之用也。
汝等下。
是囑累上行等效之而普利也。
一曰應學。
又曰勿吝。
如此囑累。
可謂諄諄矣。
于未來世若有善男子(至)則為已報諸佛之恩。
此正囑于未來世而流通也。
天台雲。
若根深智利。
直說佛慧。
若不堪者。
于餘深法中。
示教利喜。
佛慧是深而非餘。
方便是餘而非深。
别教次第。
是餘亦深。
汝能以餘深之法。
助申佛慧。
即善巧報佛之恩也。
此名誡付。
始完寶塔品中付囑有在之案。
△二菩薩領受。
時諸菩薩摩诃薩(至)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天台雲。
佛既三業付囑。
菩薩亦三業領受。
俱發聲是口領。
曲躬等是身領。
歡喜是意領。
如世尊敕者。
領受如來是大施主。
即入室也。
當具奉行者領教無諸悭吝。
即着衣也。
願不有慮者。
領教無所畏。
即坐座也。
[△@△]此經本迹二門。
如來屢屢教人發願通經。
意在大法難行。
人亦難信。
誰能悟此妙法。
徹古通今。
誰能以此妙法。
益人自益。
四十年中。
血心苦口。
到法華會上。
始有回心向此法門者。
既能信受。
即與記成佛。
而急急乎使之流通。
會中諸菩薩聲聞亦疊疊發願受持。
于中或抑或揚。
皆是大權方便。
?進新行。
其實一往尚未決定。
至此始摩頂安慰。
而再三付囑矣。
況摩頂。
是上愛下之意。
曲躬低頭。
乃下敬上之儀。
上行等至此喜遍通身。
益加恭敬。
是何等慶快。
故亦三番承任。
可謂全身擔荷矣。
此方結完如來不許他方菩薩弘經之案。
△三事畢唱散。
爾時釋迦牟尼佛(至)多寶佛塔還可如故。
此見能事既周。
則各安所安也。
直指雲。
初為三周召集。
以表圓行圓證。
自變土以來。
分座而坐。
共助法化。
至神力品。
與佛同放寶光。
同現舌相。
以表主伴體用一如。
由此迹本兩門。
一切大會。
同見同聞。
佛知佛見無不了了。
大功佐畢。
故命各還本土。
導利本土衆生。
多寶是本覺之理。
理無來去。
故曰還可如故。
[△@△]分身諸佛向從十方來者。
為利衆生。
從無去來中。
示諸來相。
今既大功告竣。
則退藏于密矣。
多寶佛塔向出現時。
但曰爾時佛前有七寶塔。
竟不言從何所來。
昔既不來。
今亦何往。
所以雲還可如故。
此一故字。
當須着眼。
向如來未放光出定時看。
向彌勒文殊未問答時看。
向分身諸佛未動步時看。
向寶塔未湧現已前看。
于此等處。
看得親切。
始知還可如故的境界。
甚不可思議也。
△二時衆歡喜。
說是語時十方無量(至)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世尊為大事出世。
開示衆生本覺妙明。
自放光出定已來。
若聖若凡。
是依是正。
無不從頭變弄一過。
至令三根同證。
十界普圓。
生界既空。
世界相滅。
總為一真法界。
而複流通有托。
慧??繼于将來克紹得人。
道種遍于沙界。
出世本懷。
于斯已畢。
故至諸佛同慶。
海會共歡。
當此之時正是諸佛演圓滿修多羅教。
共入普光明殿天台雲。
昔慈恩基師。
安國涉師。
并移此品于勸發品後。
若在于此。
有八相違十不可之說。
荊溪尊者。
于記文中。
一一叙破。
文繁不錄。
知音問。
何不命多寶塔還歸下方。
答。
尚欲留證宿王華之請藥王本事。
教妙音來見文殊。
受觀音之分璎珞。
成無盡意之福田故也。
又雲。
本分流通于此已訖支别流通更有六品。
首置藥王本事者。
藥王持此經。
為一切衆生所喜見。
不惜燒身然臂。
見法師品之所因。
及持品之發願也。
藥王持經。
于此方之行則苦矣。
于他方之音則未妙。
故受之以妙音來往品。
見八十萬億那由衆周旋往返之軌範矣。
周旋于世界。
為人雖妙。
往返于自身。
為己則不自在。
故受之以觀音普門品。
見上行等六萬恒沙之衆。
自欲得真淨大法。
無非普門自在之業矣。
流通至普門自在。
則可謂總一切法持無量義。
故受之以陀羅尼品。
流通既至總持。
則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
下合六道衆生同體悲仰。
莊嚴妙覺王刹之行至矣。
而無以加矣。
故受之莊王本事品。
妙莊嚴王。
乃成佛之果。
普賢勸發。
為成佛之因欲明此經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則無越乎内樹四德外全萬行。
不舍寶威德上王佛國。
而來遊戲于娑婆世界。
故受之以普賢勸發品。
而告終焉。
然此六品。
于本經各為一支。
别明一行。
故名支别流通也。
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品節雲。
此品來意。
前既顯理已圓。
今當顯行以明入佛知見也。
以藥王明行者。
意謂雖悟圓理。
然于俗谛利生。
必資止觀之藥調治之方。
淨治無明煩惱。
以破我法二執。
方為妙行。
而可證入妙果矣。
故首問藥王雲何遊于娑婆世界。
而行百千萬億難行苦行者。
正示二乘初涉生死險道。
全仗止觀之力故。
以藥王因昔聞妙法華經。
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破我法二執。
乃能以神力供佛。
得受付囑也。
然以身供佛。
表破我執。
。
臂供塔。
表破法執二執全空。
皆因法華三昧之力。
顯持經之功。
見妙法最勝。
故廣贊經功。
凡有修者。
無不獲益也。
執有分别俱生二種。
初破分别二執。
即登初地。
破俱生二執。
即登佛地。
今明破二執。
而登地之行。
至此乃顯。
故判為入佛知見明矣。
楞伽明菩薩以止觀力。
進破二障。
實證真理。
從初地至第七地。
頓舍藏識。
乃入八地。
自此即得三種意生身。
一者。
謂三昧樂意生身。
二者覺法自性意生身。
三者種類俱生無作意生身。
此當八地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正三昧樂意生身也妙音觀音二品。
如次配二種身。
以得此身。
乃實證之驗也。
然此意生身。
入定則有。
出定則無。
故雲三昧樂。
天台雲。
藥王本事者。
觀經雲。
昔名星光。
從尊者日藏。
聞說佛慧。
以雪山上藥。
供養衆僧。
願我未來能治衆生身心兩病。
舉世歡喜。
号曰藥王。
今此經雲。
名一切衆生喜見。
頓舍一身。
複燒兩臂。
輕生重法。
命殒道存。
舉昔顯今。
故言本事品也。
△二後五品約化他流通。
分五。
一出藥王本事。
勖弘經法師。
以勸流通。
分四。
一請問。
爾時宿王華菩薩(至)雲何遊于娑婆世界。
理既圓而行必彰。
故有宿王華出請妙行也。
直指雲。
宿即如如理。
是真谛。
華即如如智。
是俗谛。
王即理智互融。
是中道。
以三谛一心為理事無礙之妙行。
與本迹兩門會衆。
發藥王本事。
以啟大行關鍵故如此問也。
知音雲。
當機意謂。
娑婆為五濁惡世。
人所畏憚。
而藥王于持品。
獨發願遊于此土者。
未審有何本事。
妙樂雲。
通問遊者。
遊必具足十法界身。
并如妙音觀音。
但别舉苦行。
以逗所宜。
故請答之言。
意在苦行也。
世尊是藥王菩薩(至)及此聲聞衆聞皆歡喜。
據當機請詞。
已知藥王有若幹苦行。
必難具說。
今請世尊。
于難說中。
說其少分。
使此方他方一切會衆。
聞而歡喜必仿風行之。
以持此經也。
△二對答。
分二。
一答苦行。
又二。
一明事本。
爾時佛告宿王華菩薩(至)天人師佛世尊。
此舉藥王本事之始也。
直指雲。
一悟圓教初住之時。
定證心佛衆生三無差别之理。
是以所師之佛号日月淨明德。
表三身不住我法雙忘之相。
即此佛号謂之藥也。
其佛有八十億大菩薩(至)菩薩壽命亦等。
此叙大小乘法屬。
然壽等如來。
而獨謂菩薩者。
要知皆是補處位人。
其日月淨明之德。
亦具矣。
彼國無有女人(至)歌歎于佛以為供養。
此叙依報莊嚴。
女人為污染之緣。
佛既名淨明宜其無女人也。
三途為愚癡覆慧。
佛既名日月淨。
故無三途苦處也。
修羅等以嗔毒為因。
佛既名淨德。
所以無修羅與諸難也。
地以琉璃。
而平如掌者。
為淨德而成也。
樹即智行。
台即理觀。
寶帳以表慈悲。
華幡以喻弘辯。
瓶爐周遍。
乃衆德畢具。
樹台間隔。
乃理智互嚴。
樹坐菩薩聲聞。
台作歌贊伎樂。
此皆以明如來妙德。
依不出正。
故一一皆從日月淨明德所建立也。
天台問。
文無修羅。
而下何言修羅等見其無臂耶。
答。
國中無實報修羅。
權現容亦有之。
○補注引嘉祥雲。
箭道二裡也。
或取射垛一百二十步。
一百三十步。
一百五十步者。
△二明本事。
分三。
一明佛說法。
爾時彼佛為一切衆生喜見菩薩(至)說法華經。
藥王往劫。
受此妙法薰心。
而緻德潤其身。
故為一切衆生之所喜見。
所以說此經者。
其聲清雅。
令人樂聞。
持此經者。
其相端嚴。
令人樂見。
古佛為大會說法華經。
乃喜見為之當機也。
△二喜見修供。
分二。
一現在。
又二。
一修行得法。
是一切衆生喜見菩薩(至)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此初叙藥王本事也。
喜見得聞經已。
即能如說修行。
言精進經行一心求佛。
即修禅定。
而兼五度。
滿萬二千歲者。
大窾雲。
違現業而根塵清淨也。
現一切色身三昧者。
此精進求佛之驗也。
補注雲。
現一切色身三昧。
即普現色身三昧也。
有三義。
一者内現。
如今經說身根清淨。
十界依正于身中現。
如淨明鏡現諸色相也。
二者外現。
如妙音觀音。
随機示現十法界色身。
三内外現。
如大集經。
觀于己身衆生身諸佛身。
悉于己身中現。
又見己身衆生身。
現于佛身中。
衆生身中亦如是現。
△二作念報恩分二。
一用法身力。
得此三昧已心大歡喜(至)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
此是喜見修行得證。
知恩報恩也。
三昧非聞法無以得證。
法華非佛說何以得聞。
今正作念供佛及法。
是所以報恩也。
即時入是三昧(至)價直娑婆世界以供養佛。
此叙以神力供養也。
前言得三昧。
乃妙用初發之時。
今言入三昧。
正運用無礙之時也。
于虛空中。
雨華香供養。
顯此供物不假外緣。
于定中運用自然而有。
補注雲。
海此岸者。
妙高山海南岸。
有旃檀香。
此為最貴。
六铢者。
二十四铢為一兩。
六铢隻重二錢五分。
乃四分之一也。
铢(音殊)。
△二用報身力。
分三。
一以神力燃身。
作是供養已從三昧起(至)八十億恒河沙世界。
前以三昧力運心供養。
但盡于理。
事則未全。
故今以身作供養也。
服諸香。
所以淨諸穢也。
飲諸油。
所以益諸火也。
以神通力願者。
妙樂雲。
不以世火。
還依所得三昧。
起利他願。
以智觀火。
焚難思境。
故使光明起斯照彼。
補注雲。
薰陸雲乳香。
出大乘國。
葉似棠梨。
兜樓婆雲草香。
出鬼神國。
舊雲白茅香。
畢力迦雲丁香。
沉水出阿那婆達多池邊。
名蓮華藏。
然如麻子許。
普熏閻浮世界。
膠香即白膠香。
雲即松香。
△二恒沙佛共贊。
其中諸佛同時贊言(至)作是語已而各默然。
其中諸佛即八十億恒河沙世界中之諸佛也。
同時者。
見無先後。
異口同音也。
由喜見我執破後。
則法身當體顯現。
親見佛身。
親聞佛語。
盡十方世界無不是佛。
斯所謂同時也。
真精進者。
由喜見聞經之後。
精進經行。
一心求佛。
滿萬二千歲。
至此行德圓成親見諸佛。
故諸佛贊言。
如此修行。
是可謂真精進矣。
真法供養者。
證上神力供養。
不如以身供養之言。
況神力所現者。
亦不過香華等之事相。
今以身然。
則舍心成就。
不執有我也。
我既空而慧自具。
慧具而法真矣。
故曰真法供養。
然彼華香缯幡之勝。
特外物耳。
國城妻子之重。
特愛緣耳。
皆非真法。
故所不及。
善男子下。
結證然身為第一之施。
最尊最上。
既稱贊已。
而各默然者。
一是證得真法供養。
亦是諸佛神用加被。
而各默然受此法供養也。
欲顯真際之理離言說相。
要解雲。
夫為法不顧其身。
非特佛世也。
至人得道。
皆能外形骸。
忘死生。
或喪之若遺土。
或喜之如決疣。
若楊雄不羨久生。
孔聖甘于夕死。
凡以達本知常。
恃有不忘者存。
而蕲脫乎塵垢患累也。
且大聖人。
又能固以悲願。
濟以神力。
故燒身然臂。
曾無憂吝。
世俗或駭其所為。
而至人與遺土決疣一而已矣。
若識見未忘。
諸蘊違礙。
不達法行。
空慕其迹者。
是徒增業苦。
為妄作之?矣。
○天台别傳雲。
智者大師初見南嶽思大禅師于光州大蘇山。
思授以普賢道場。
令修法華三昧。
誦經。
至此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
寂而入定。
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
豁然大悟。
獲旋陀羅尼
不唯即今諸佛現神稱贊。
使三世十方如來。
無不如是現神稱贊也。
△三頌秘要之藏。
諸佛坐道場所得秘要法能持是經者不久亦當得。
諸佛于菩提道場。
所得秘密微妙難解之法。
唯佛與佛乃能知之。
今若能持誦此經。
則去道場不遠。
不久亦當得此妙法矣。
△四頌甚深之事。
能持是經者于諸法之義(至)畢竟住一乘。
上言不久當得此法。
是自利。
此言樂說無窮盡方。
是利他。
謂若能持誦此經。
則得于法于義言詞樂說。
以成四無礙辯。
說法無滞。
如風入空。
了無障礙既得如是辯才。
于如來滅後。
凡佛所說一切經法。
随其次第。
亦能如佛。
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詞。
而為衆生。
說此實相妙法也。
自覺覺他。
破愚癡暗。
喻如日月光明。
無所不燭。
故能教化無量菩薩。
究竟一乘妙果。
豈非如來甚深之事耶。
△三頌總結勸。
是故有智者聞此功德利(至)決定無有疑。
此頌總結四法。
言若能持此四法。
信受斯經。
畢竟成佛無疑也。
從現神力之後。
如來正說流通。
故告上行等諸菩薩。
總一經要義。
不出四法。
而重疊發明。
本為囑累。
故此結雲。
是人于佛道決定無有疑。
則此段長文并頌。
在囑累流通之前。
亦是結前起後。
盡此之後。
立囑累品也。
囑累品第二十二 品節雲。
此品因前開示顯理已圓。
當機悟心已徹。
信解已真。
而成佛之正因已具。
則如來出世之本懷已滿。
正若長者父子情忘。
即當委付家業。
故說囑累。
以終諸弟子之信解也。
○自提婆達多至此。
十一品經。
總為悟佛知見。
合前二十二品。
通為信解。
總屬顯理為因。
下六品顯行。
以明證入為果。
要解雲。
以言托之曰囑。
以法系之曰累。
欲使傳續妙法。
利達無窮。
故曰囑累。
而為付授流通也。
然法會未終。
遽說囑累者。
此經以智立體。
以行成德。
前之開佛知見。
明一大事。
立體之法既備。
故說囑累。
以明佛佛授手之要止此而已。
後之以行成德者。
唯體前法。
推而行之。
更無别法。
既無别法。
則于此囑累宜矣。
△二明如來摩頂付囑。
分二。
一特明付囑。
又三。
一如來付囑。
爾時釋迦牟尼佛(至)令一切衆生普得聞知。
前品神力。
是慶悅衆生。
以成法喜。
故就座而現。
以顯果體自在。
今為付囑流通。
雖是成就菩薩自行。
然佛為續慧命。
是佛己事。
故從座起立。
而複現神力也。
直指雲。
舉手表權。
摩頂表實。
藉諸佛之權。
顯自性之實。
始契流通之旨。
舉一手而普摩無量諸菩薩頂。
是大神力。
此如來以身業加持也。
已上是經家叙置。
結證法師品則為如來手摩其頭之案。
二曰。
我于無量劫。
修習是難得法。
今以付汝等。
是以口業加持也。
三曰。
汝等應當一心流布此法。
廣令增益。
是意業加持也。
此結證法師品則為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之案。
即此三處加被。
見如來大展慈悲。
無吝無畏顯矣。
[△@△]細玩付囑之詞。
曰我于無量劫。
修習是難得之法。
此中勤苦有不忍具說者。
豈獨于阿私仙處。
千歲忍苦。
為常不輕時。
億劫行道耶。
須知曆塵點劫之舍身命。
又豈止一娑婆而無芥子許空處耶。
總為得此法之難耳。
今以此難得之法。
付囑汝等。
汝等但憶己之勤苦難得。
當思吾之勤苦難得。
豈不盡力流通哉。
此為佛囑上行等之苦切至矣。
再觀初曰廣令增益。
後曰令一切衆生普得聞知。
此又為吾佛不舍一衆生之苦切至矣。
讀者當深生慚愧。
所以者何如來有大慈悲(至)勿生悭吝。
此正出囑累之意。
所以者何下。
至大施主。
是佛自舉大體為宗。
教上行等效法而行也。
直指雲。
大慈悲。
即如來室。
應安樂品生二種心。
無悭吝。
即如來衣。
應方便品若以小乘化我則堕悭貪。
無所畏。
即如來座。
應前以無畏心說是經典。
天台雲。
佛智慧。
即一切智。
如來智慧。
即道種智。
自然智慧。
即一切種智。
于如來室中。
能施衆生三種智慧。
乃至座中亦複知是。
此即衣座室中。
各具三智。
以此三事。
弘經益他。
令他各得果地三智之用也。
汝等下。
是囑累上行等效之而普利也。
一曰應學。
又曰勿吝。
如此囑累。
可謂諄諄矣。
于未來世若有善男子(至)則為已報諸佛之恩。
此正囑于未來世而流通也。
天台雲。
若根深智利。
直說佛慧。
若不堪者。
于餘深法中。
示教利喜。
佛慧是深而非餘。
方便是餘而非深。
别教次第。
是餘亦深。
汝能以餘深之法。
助申佛慧。
即善巧報佛之恩也。
此名誡付。
始完寶塔品中付囑有在之案。
△二菩薩領受。
時諸菩薩摩诃薩(至)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天台雲。
佛既三業付囑。
菩薩亦三業領受。
俱發聲是口領。
曲躬等是身領。
歡喜是意領。
如世尊敕者。
領受如來是大施主。
即入室也。
當具奉行者領教無諸悭吝。
即着衣也。
願不有慮者。
領教無所畏。
即坐座也。
[△@△]此經本迹二門。
如來屢屢教人發願通經。
意在大法難行。
人亦難信。
誰能悟此妙法。
徹古通今。
誰能以此妙法。
益人自益。
四十年中。
血心苦口。
到法華會上。
始有回心向此法門者。
既能信受。
即與記成佛。
而急急乎使之流通。
會中諸菩薩聲聞亦疊疊發願受持。
于中或抑或揚。
皆是大權方便。
?進新行。
其實一往尚未決定。
至此始摩頂安慰。
而再三付囑矣。
況摩頂。
是上愛下之意。
曲躬低頭。
乃下敬上之儀。
上行等至此喜遍通身。
益加恭敬。
是何等慶快。
故亦三番承任。
可謂全身擔荷矣。
此方結完如來不許他方菩薩弘經之案。
△三事畢唱散。
爾時釋迦牟尼佛(至)多寶佛塔還可如故。
此見能事既周。
則各安所安也。
直指雲。
初為三周召集。
以表圓行圓證。
自變土以來。
分座而坐。
共助法化。
至神力品。
與佛同放寶光。
同現舌相。
以表主伴體用一如。
由此迹本兩門。
一切大會。
同見同聞。
佛知佛見無不了了。
大功佐畢。
故命各還本土。
導利本土衆生。
多寶是本覺之理。
理無來去。
故曰還可如故。
[△@△]分身諸佛向從十方來者。
為利衆生。
從無去來中。
示諸來相。
今既大功告竣。
則退藏于密矣。
多寶佛塔向出現時。
但曰爾時佛前有七寶塔。
竟不言從何所來。
昔既不來。
今亦何往。
所以雲還可如故。
此一故字。
當須着眼。
向如來未放光出定時看。
向彌勒文殊未問答時看。
向分身諸佛未動步時看。
向寶塔未湧現已前看。
于此等處。
看得親切。
始知還可如故的境界。
甚不可思議也。
△二時衆歡喜。
說是語時十方無量(至)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世尊為大事出世。
開示衆生本覺妙明。
自放光出定已來。
若聖若凡。
是依是正。
無不從頭變弄一過。
至令三根同證。
十界普圓。
生界既空。
世界相滅。
總為一真法界。
而複流通有托。
慧??繼于将來克紹得人。
道種遍于沙界。
出世本懷。
于斯已畢。
故至諸佛同慶。
海會共歡。
當此之時正是諸佛演圓滿修多羅教。
共入普光明殿天台雲。
昔慈恩基師。
安國涉師。
并移此品于勸發品後。
若在于此。
有八相違十不可之說。
荊溪尊者。
于記文中。
一一叙破。
文繁不錄。
知音問。
何不命多寶塔還歸下方。
答。
尚欲留證宿王華之請藥王本事。
教妙音來見文殊。
受觀音之分璎珞。
成無盡意之福田故也。
又雲。
本分流通于此已訖支别流通更有六品。
首置藥王本事者。
藥王持此經。
為一切衆生所喜見。
不惜燒身然臂。
見法師品之所因。
及持品之發願也。
藥王持經。
于此方之行則苦矣。
于他方之音則未妙。
故受之以妙音來往品。
見八十萬億那由衆周旋往返之軌範矣。
周旋于世界。
為人雖妙。
往返于自身。
為己則不自在。
故受之以觀音普門品。
見上行等六萬恒沙之衆。
自欲得真淨大法。
無非普門自在之業矣。
流通至普門自在。
則可謂總一切法持無量義。
故受之以陀羅尼品。
流通既至總持。
則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
下合六道衆生同體悲仰。
莊嚴妙覺王刹之行至矣。
而無以加矣。
故受之莊王本事品。
妙莊嚴王。
乃成佛之果。
普賢勸發。
為成佛之因欲明此經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則無越乎内樹四德外全萬行。
不舍寶威德上王佛國。
而來遊戲于娑婆世界。
故受之以普賢勸發品。
而告終焉。
然此六品。
于本經各為一支。
别明一行。
故名支别流通也。
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品節雲。
此品來意。
前既顯理已圓。
今當顯行以明入佛知見也。
以藥王明行者。
意謂雖悟圓理。
然于俗谛利生。
必資止觀之藥調治之方。
淨治無明煩惱。
以破我法二執。
方為妙行。
而可證入妙果矣。
故首問藥王雲何遊于娑婆世界。
而行百千萬億難行苦行者。
正示二乘初涉生死險道。
全仗止觀之力故。
以藥王因昔聞妙法華經。
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破我法二執。
乃能以神力供佛。
得受付囑也。
然以身供佛。
表破我執。
。
臂供塔。
表破法執二執全空。
皆因法華三昧之力。
顯持經之功。
見妙法最勝。
故廣贊經功。
凡有修者。
無不獲益也。
執有分别俱生二種。
初破分别二執。
即登初地。
破俱生二執。
即登佛地。
今明破二執。
而登地之行。
至此乃顯。
故判為入佛知見明矣。
楞伽明菩薩以止觀力。
進破二障。
實證真理。
從初地至第七地。
頓舍藏識。
乃入八地。
自此即得三種意生身。
一者。
謂三昧樂意生身。
二者覺法自性意生身。
三者種類俱生無作意生身。
此當八地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正三昧樂意生身也妙音觀音二品。
如次配二種身。
以得此身。
乃實證之驗也。
然此意生身。
入定則有。
出定則無。
故雲三昧樂。
天台雲。
藥王本事者。
觀經雲。
昔名星光。
從尊者日藏。
聞說佛慧。
以雪山上藥。
供養衆僧。
願我未來能治衆生身心兩病。
舉世歡喜。
号曰藥王。
今此經雲。
名一切衆生喜見。
頓舍一身。
複燒兩臂。
輕生重法。
命殒道存。
舉昔顯今。
故言本事品也。
△二後五品約化他流通。
分五。
一出藥王本事。
勖弘經法師。
以勸流通。
分四。
一請問。
爾時宿王華菩薩(至)雲何遊于娑婆世界。
理既圓而行必彰。
故有宿王華出請妙行也。
直指雲。
宿即如如理。
是真谛。
華即如如智。
是俗谛。
王即理智互融。
是中道。
以三谛一心為理事無礙之妙行。
與本迹兩門會衆。
發藥王本事。
以啟大行關鍵故如此問也。
知音雲。
當機意謂。
娑婆為五濁惡世。
人所畏憚。
而藥王于持品。
獨發願遊于此土者。
未審有何本事。
妙樂雲。
通問遊者。
遊必具足十法界身。
并如妙音觀音。
但别舉苦行。
以逗所宜。
故請答之言。
意在苦行也。
世尊是藥王菩薩(至)及此聲聞衆聞皆歡喜。
據當機請詞。
已知藥王有若幹苦行。
必難具說。
今請世尊。
于難說中。
說其少分。
使此方他方一切會衆。
聞而歡喜必仿風行之。
以持此經也。
△二對答。
分二。
一答苦行。
又二。
一明事本。
爾時佛告宿王華菩薩(至)天人師佛世尊。
此舉藥王本事之始也。
直指雲。
一悟圓教初住之時。
定證心佛衆生三無差别之理。
是以所師之佛号日月淨明德。
表三身不住我法雙忘之相。
即此佛号謂之藥也。
其佛有八十億大菩薩(至)菩薩壽命亦等。
此叙大小乘法屬。
然壽等如來。
而獨謂菩薩者。
要知皆是補處位人。
其日月淨明之德。
亦具矣。
彼國無有女人(至)歌歎于佛以為供養。
此叙依報莊嚴。
女人為污染之緣。
佛既名淨明宜其無女人也。
三途為愚癡覆慧。
佛既名日月淨。
故無三途苦處也。
修羅等以嗔毒為因。
佛既名淨德。
所以無修羅與諸難也。
地以琉璃。
而平如掌者。
為淨德而成也。
樹即智行。
台即理觀。
寶帳以表慈悲。
華幡以喻弘辯。
瓶爐周遍。
乃衆德畢具。
樹台間隔。
乃理智互嚴。
樹坐菩薩聲聞。
台作歌贊伎樂。
此皆以明如來妙德。
依不出正。
故一一皆從日月淨明德所建立也。
天台問。
文無修羅。
而下何言修羅等見其無臂耶。
答。
國中無實報修羅。
權現容亦有之。
○補注引嘉祥雲。
箭道二裡也。
或取射垛一百二十步。
一百三十步。
一百五十步者。
△二明本事。
分三。
一明佛說法。
爾時彼佛為一切衆生喜見菩薩(至)說法華經。
藥王往劫。
受此妙法薰心。
而緻德潤其身。
故為一切衆生之所喜見。
所以說此經者。
其聲清雅。
令人樂聞。
持此經者。
其相端嚴。
令人樂見。
古佛為大會說法華經。
乃喜見為之當機也。
△二喜見修供。
分二。
一現在。
又二。
一修行得法。
是一切衆生喜見菩薩(至)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此初叙藥王本事也。
喜見得聞經已。
即能如說修行。
言精進經行一心求佛。
即修禅定。
而兼五度。
滿萬二千歲者。
大窾雲。
違現業而根塵清淨也。
現一切色身三昧者。
此精進求佛之驗也。
補注雲。
現一切色身三昧。
即普現色身三昧也。
有三義。
一者内現。
如今經說身根清淨。
十界依正于身中現。
如淨明鏡現諸色相也。
二者外現。
如妙音觀音。
随機示現十法界色身。
三内外現。
如大集經。
觀于己身衆生身諸佛身。
悉于己身中現。
又見己身衆生身。
現于佛身中。
衆生身中亦如是現。
△二作念報恩分二。
一用法身力。
得此三昧已心大歡喜(至)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
此是喜見修行得證。
知恩報恩也。
三昧非聞法無以得證。
法華非佛說何以得聞。
今正作念供佛及法。
是所以報恩也。
即時入是三昧(至)價直娑婆世界以供養佛。
此叙以神力供養也。
前言得三昧。
乃妙用初發之時。
今言入三昧。
正運用無礙之時也。
于虛空中。
雨華香供養。
顯此供物不假外緣。
于定中運用自然而有。
補注雲。
海此岸者。
妙高山海南岸。
有旃檀香。
此為最貴。
六铢者。
二十四铢為一兩。
六铢隻重二錢五分。
乃四分之一也。
铢(音殊)。
△二用報身力。
分三。
一以神力燃身。
作是供養已從三昧起(至)八十億恒河沙世界。
前以三昧力運心供養。
但盡于理。
事則未全。
故今以身作供養也。
服諸香。
所以淨諸穢也。
飲諸油。
所以益諸火也。
以神通力願者。
妙樂雲。
不以世火。
還依所得三昧。
起利他願。
以智觀火。
焚難思境。
故使光明起斯照彼。
補注雲。
薰陸雲乳香。
出大乘國。
葉似棠梨。
兜樓婆雲草香。
出鬼神國。
舊雲白茅香。
畢力迦雲丁香。
沉水出阿那婆達多池邊。
名蓮華藏。
然如麻子許。
普熏閻浮世界。
膠香即白膠香。
雲即松香。
△二恒沙佛共贊。
其中諸佛同時贊言(至)作是語已而各默然。
其中諸佛即八十億恒河沙世界中之諸佛也。
同時者。
見無先後。
異口同音也。
由喜見我執破後。
則法身當體顯現。
親見佛身。
親聞佛語。
盡十方世界無不是佛。
斯所謂同時也。
真精進者。
由喜見聞經之後。
精進經行。
一心求佛。
滿萬二千歲。
至此行德圓成親見諸佛。
故諸佛贊言。
如此修行。
是可謂真精進矣。
真法供養者。
證上神力供養。
不如以身供養之言。
況神力所現者。
亦不過香華等之事相。
今以身然。
則舍心成就。
不執有我也。
我既空而慧自具。
慧具而法真矣。
故曰真法供養。
然彼華香缯幡之勝。
特外物耳。
國城妻子之重。
特愛緣耳。
皆非真法。
故所不及。
善男子下。
結證然身為第一之施。
最尊最上。
既稱贊已。
而各默然者。
一是證得真法供養。
亦是諸佛神用加被。
而各默然受此法供養也。
欲顯真際之理離言說相。
要解雲。
夫為法不顧其身。
非特佛世也。
至人得道。
皆能外形骸。
忘死生。
或喪之若遺土。
或喜之如決疣。
若楊雄不羨久生。
孔聖甘于夕死。
凡以達本知常。
恃有不忘者存。
而蕲脫乎塵垢患累也。
且大聖人。
又能固以悲願。
濟以神力。
故燒身然臂。
曾無憂吝。
世俗或駭其所為。
而至人與遺土決疣一而已矣。
若識見未忘。
諸蘊違礙。
不達法行。
空慕其迹者。
是徒增業苦。
為妄作之?矣。
○天台别傳雲。
智者大師初見南嶽思大禅師于光州大蘇山。
思授以普賢道場。
令修法華三昧。
誦經。
至此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
寂而入定。
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
豁然大悟。
獲旋陀羅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