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楚衡雲峰沙門 智祥 集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品節雲。
此品由前廣說持經之功。
複示自持之行。
則當機圓悟已極。
已遂如來出世本懷。
且又得地湧持經之衆。
故如來歡喜。
乃極盡神力而印證之也。
且欲令當機達平等法界。
直令睹佛境于目前。
見淨土于當下。
法利既圓。
法王之家業可付。
然品初必以地湧之衆而發起者。
正顯自心性德滿足。
乃為法華全體。
故如來即現神力。
遍身毛孔。
皆放光明。
舌至梵天。
地皆震動。
所謂通身吐露。
徹底掀翻也。
諸佛同放光明。
以顯佛佛道同。
十方諸佛同坐光中。
空中出聲。
遙贊釋迦說法華經者。
顯十方諸佛心心相應也。
十方世界通達無礙。
如一佛土。
乃昭廓法身真境。
以消二乘限量之心。
世尊至此極盡神力。
發揚此經功德不盡者。
由如來所有一切之法。
一切自在神力。
一切秘密之藏。
一切甚深之事。
皆于此經宣示顯說故。
久默斯要。
今乃說之。
以其難信難解者。
今已信解。
所謂悟佛知見。
而奉持之功德。
亦非思量可及。
開示至此。
顯理已圓。
故盡佛神力。
以印證之。
所以判此品為顯理之極也。
顯理既圓。
故次囑累。
舊判自此已下。
俱屬流通。
直指雲。
自從地湧出品至此七品。
皆是顯本門事業。
湧出品顯本門大用。
壽量品顯本大體。
分别随喜法師三品顯本大功。
不輕品顯本大行。
今神力品顯本大果。
言大果者。
應譬喻品雲。
如來成就無量知見力無所畏。
有大神力。
及智慧力。
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等。
此皆是大果所攝。
蓋迹門一十四品。
通屬如來智慧。
自本門至此七品。
又屬如來神力。
但前六品。
是神力與智慧并行。
惟此品。
是終本門大全之旨。
而欲掃蕩慧力之迹。
故獨現十種神力于刹那頃。
直使十方世界。
通為一土。
九界衆生。
齊登佛地。
以完長者身手有力之案也。
天台雲。
如來義如前釋。
神力者。
神名不測。
力名幹用不測則天然之體深。
幹用則轉變之力大。
為欲付囑深法。
現十種神用。
故名神力品。
△此去八品。
總明付囑流通。
分為三段。
一此與囑累二品。
明囑累流通。
分二。
一明菩薩受命弘經。
又二。
一長行。
分三。
一菩薩受命。
又二。
一經家叙儀。
爾時千世界微塵等(至)一心合掌瞻仰尊顔。
地湧之衆。
本為弘通大法而來。
當時由會衆陳疑請問。
佛為顯本門大事。
開導未畢。
故不暇陳來意而發願也。
然迹本二門流通之機。
各有兩層。
如迹門如來唱募流通。
而新記皆已發願此方他方。
實未恰佛本意。
但顧視八十萬億菩薩。
始有持品及安樂行。
而成如法流通也。
今本門亦有兩層。
前囑累随喜法師三品。
亦不盡如來本意。
今得湧出大衆各陳本念。
則如來懸懷可罄。
而此心無慮矣。
須知二門流通之衆。
前位僅可自利。
而後位得真如大用。
全身擔荷。
故使如來雪釋所懷。
現神喜幸。
為付囑耳。
△二發誓弘經。
而白佛言世尊(至)解說書寫而供養之。
知音雲。
究其語意。
于處之廣狹。
心之緩急。
較前有兩不同。
于持品諸發願者。
何故。
藥王等雖各發願此方他方周旋往返十方持經。
然但奉佛命。
不得佛心。
故佛不放心瞑目而付囑也。
惟此千世界塵衆發願。
舉其處則曰。
于佛滅後世尊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
是持經之處。
無量擴乎。
其不止于周旋往返一佛滅後之十方世界也。
以佛分身無量。
世界亦無量故。
舉其心則曰。
我等亦自欲得是真淨大法。
是持經之心。
無倦恢乎。
其不同于八十萬億那由他菩薩言。
我等敬信佛悉忍是諸惡。
惟願世尊在于他方遙見守護。
以畏惡求護。
終是賴佛行事。
今此大衆。
自欲得真淨法。
則上不恃佛。
下不畏惡。
故得佛命。
而惬佛心。
即現神力而囑累也。
△二佛現神力。
分二。
一所對之衆。
爾時世尊于文殊師利等(至)人非人等一切衆前。
此去皆經家叙置。
佛以十種神力。
為囑累也。
知音言。
文殊等為舊住。
顯上行等為新住。
況文殊在過去日月燈佛。
為妙光法師。
教八王子。
其第八曰燃燈。
則釋迦于燃燈。
始發大心。
故稱文殊為舊住娑婆之耆宿也。
今對此衆前。
現大神力。
是欲将此經付囑本土也。
△二正現神力。
分為十科。
一出舌表真。
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世。
此如來以廣長舌。
現超世間。
遍覆一切大神力也。
天台雲。
現大神力一句為總。
下十種是别。
吐舌相者。
顯今經所演開三顯一權實本迹授記聲聞因緣譬喻等。
一皆誠谛不虛。
不然。
胡能現此廣長舌相耶。
三世不妄語。
舌能至鼻。
三藏佛舌至發際。
今至梵天。
出過凡聖之外。
極于淨天之頂。
相既殊常。
說彌可信。
△二放光顯妙。
一切毛孔放于無量(至)出廣長舌放無量光。
此如來以毛孔光現。
充周十方無遮障大神力也。
經凡三會放光。
最初于眉間白毫放光。
但照東方萬八千土者。
特于淺近中。
示現此境。
為一切未知者。
令其知且識也。
次于三變土處。
亦放是光。
照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國。
如是次第。
遍照八方。
較前方土增勝。
是擴充前境。
令其知識深增廣達耳。
前但一毛。
今則一切毛。
前隻一色。
今無數色前照少方。
今則十方。
此所謂以無數方便。
漸令入佛智。
先則曰甚深無量難解難入。
至此則透頂透底。
無餘蘊矣。
天台雲。
通身毛孔。
遍體放光。
周遍十方。
無處不明。
表二門理一。
智境究竟也。
上迹門白毫吐耀。
始在東方。
表七方便。
初見一理。
今本門既竟。
放一切光。
照一切土。
能令初心因位。
終于等覺究竟佛慧。
分身諸佛。
亦複如是。
此相既同。
各于其土利益亦然。
△三延促同時。
釋迦牟尼佛及寶樹下(至)然後還攝舌相。
此如來以暫作久。
幻變三際。
現延促同時大力也。
一時吐舌。
延百千歲。
非大神力。
而何攝收也。
還攝。
對上出舌言。
直指雲。
諸佛證得三際平等真俗一如。
乃能延刹那為一劫。
促一劫為刹那。
以其心量不存。
則法界量滅。
法界無量。
而延促如幻。
是佛尋常受用三昧。
但對新機。
故曰神力。
△四謦欬彈指。
一時謦欬俱共彈指是二音聲遍至十方。
此如來以彈欬聲。
現普遍十方無隔礙大神力也。
攝舌相後。
将欲發聲。
故曰謦欬。
謦欬彈指。
何言神力。
神力在一時俱共四字中見得。
蓋三變土中之分身佛。
數量無際。
如是多佛。
俱共一時謦欬彈指。
釋迦不先。
分身不後。
二種音聲齊遍十方。
此非大神力耶。
要知我如來以全體大用。
直顯本地風光。
使一切人。
透脫玄關金鎖。
具頂門眼。
所謂咳吐掉臂。
皆向上機。
此正涅槃會上拈華旨也。
前此四大神力。
系佛身自出。
諸分身佛亦然。
以下六神力。
乃佛聲光之力。
及被佛聲光之力。
轉次所現也。
謦(輕上聲)。
欬(音慨)。
△五地六種動。
諸佛世界地皆六種震動。
此佛聲光威神之力。
動彼十方諸地相也。
神力不在震動。
而在諸佛世界地皆六種八字上見。
如來出世大事本迹二門開彰已畢。
故出舌相。
以表真實。
會衆見相。
已信如來言無虛妄。
佛複欲完白毫中圓具十界之相。
使人更知不唯一毫如是。
則毛毛孔孔無不皆然。
如此者。
則色遍十方矣。
色既如是。
聲亦皆然。
所以有謦欬彈指俱遍十方之聲也。
且色聲但屬眼耳。
而鼻舌身意未嘗顯示。
故于此又現大神力。
緻諸佛世界此感彼應。
以至六種震動。
則是六種震動。
正顯六根大用全彰。
使會衆因知自己根根塵塵周遍法界。
始不疑諸佛智慧何故甚深無量難解難入也。
△六普見大會。
其中衆生天龍夜叉(至)皆大歡喜得未曾有。
此佛聲光不思議之力。
開彼十方衆生。
見勝相也。
衆生。
即指前所震動之十方普佛世界中所有一切衆生也。
衆生何由得見娑婆世界無量諸佛及菩薩四衆等。
以佛神力故也。
惟佛以神力現示。
故頓使一切衆生。
同于一時。
齊成正覺。
開佛知見。
知見既開。
則無所不見。
雖世界如是廣遠。
諸聖如是衆多。
無不分明顯現。
圓見無移。
那得不大歡喜。
得未曾有耶。
△七空中出聲。
即時諸天于虛空中(至)亦當禮拜供養釋迦牟尼佛。
此佛聲光不思議力。
令彼十方諸天。
見勝勸供相也。
諸天何由得聞娑婆世界有釋迦牟尼。
為諸菩薩說此大法。
亦以佛神力故也。
惟佛以神力現示。
故于真俗圓融中。
有此聲作此語。
知此三寶。
告此衆生。
教令深心随喜。
則知如此深境。
非此深心。
不能契會。
此禮拜供養。
所以不容己也。
△八聞聲至敬。
彼諸衆生聞虛空中聲已(至)皆共遙散娑婆世界。
此十方衆生。
藉佛光被。
聞虛空之音。
遂知于佛興供相也。
彼諸衆生。
一聞空中之聲。
何以便合掌稱名。
且遙呈種種寶物。
共散娑婆。
亦以佛神力故也。
惟佛以神力現示。
故于盡十方法界。
若己若人。
總得開佛知見。
彼此不分。
故各于自所住處。
作諸供養也。
若論此中本始二覺。
則一切人。
于第六神力中。
已見釋迦與多寶同居一塔。
至于分身諸佛一切菩薩。
皆已明見。
又何用天人再告。
須知由聞此聲。
又得一翻親切。
所以說向娑婆。
于處親切。
稱如來名。
于理親切。
既有所向有所尊。
則知無不明。
此可謂真得佛知矣。
△九供物成蓋。
所散諸物從十方來(至)遍覆此間諸佛之上。
此娑婆衆生。
亦因佛神力故。
遂得見于十方各各興供變現之相也。
彼華香璎珞等。
來如雲集。
何由變成寶帳。
覆我諸佛。
此非佛神力。
斷不能也。
要知諸物來從十方。
是攝大用于一處。
變成寶蓋。
是散而複聚。
正應如來說無量義經已。
又入無量義定。
此間諸佛即全體也。
遍覆者。
無佛不俱也。
遍覆此間諸佛之上。
始是攝大用歸全體。
所作已辦。
知見已圓。
所謂慈蔭妙雲。
覆涅槃海。
△十通一佛土。
于時十方世界通達無礙如一佛土。
此總繳由佛神力。
十方世界與娑婆世界。
皆悉融通。
為一佛土相也。
世界。
是依正二報之總名。
且器界本無分限疆域。
皆是強名。
而正報衆生。
固為一理。
由知見妄生。
緻令衆塵隔越。
所謂無同異中。
熾然成異者。
皆妄也。
虛妄既立。
知見妄分。
所以在眼分為見。
在耳隔為聞。
故謂元以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也。
世尊于無量劫。
證此無礙妙理。
觀一切人大夜難曉。
故特為此大事因緣出世。
開示之也。
今既開示已極。
而一切人知見亦極。
是翻前迷境。
為大覺場。
故于十方世界。
昔所不通不達最滞最礙之所。
而今豁然貫徹。
故曰通達無礙如一佛土也。
如來始自放光現瑞。
出定歎德開權顯實。
廢迹顯本。
共二十品經文。
妙法深談。
至此神力妙現。
至此本迹融會。
至此生佛同證。
至此轉虛妄知見成諸佛知見。
至此無一針鋒處不是佛知。
無一微塵裡不是佛見。
始完如來出世為一大事因緣開示悟入之本心本願也。
按經意。
本門正宗。
當終于此。
佛現神力已竟。
△三結要勸持。
分四。
一稱歎付囑。
爾時佛告上行等(至)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
從前既将出世本懷顯發已竟。
而會衆亦一一圓證已竟。
故但召下方弟子而付囑也。
且現神力時。
于文殊衆前者。
由文殊于日月燈明時。
已領命流通。
藥王于日月淨明德佛前。
亦已受命流通矣。
但于此諸菩薩前。
現如是神力。
以彼皆耆宿。
曾見先佛亦如是現。
今複睹相。
而流通之意複新。
上行等。
昔所未見。
今一見如是神力。
則受命流通之念轉切。
必祈滿足菩提而後已。
亦使新記聲聞。
安心萬行。
更無餘想。
故告雲諸佛神力。
此其少分。
尚有不思議者存焉。
此結證本門正宗大業也。
若我以是神力下。
方起付囑流通。
謂若我以此神力。
現于無量劫中。
劫劫為囑累故。
宣說此經功德。
猶不能盡。
是知前段結上。
後節起下。
則于正宗流通兩楹之中。
始有分結。
若作一氣解釋。
則此神力獨為流通而舉也。
看者當須斟别。
且諸佛如來。
凡現神變相。
皆有大因緣。
故最初欲開權顯實授三根人記。
但略放一光。
迹門将畢。
而複欲開顯本門大事。
則又廣放斯光。
今正宗事畢。
故現如是十種神力。
則興起流通之意。
有在于茲。
△二結要付囑。
以要言之如來一切(至)皆于此經宣示顯說。
此總束前正宗權實本迹所說過者。
今皆并舉。
總結一經大要。
以付囑地湧菩薩。
使之得其關要。
以便處處流通也。
故曰以要言之。
如來乃通舉十方三世所有之佛。
法即諸佛如來各各于道場所證之法。
而言一切所有者。
即指前正宗最初出定歎德。
十界十如。
大小權實。
三周開顯。
授聲聞記。
以至歎美法師。
說安樂行。
地湧因緣。
壽量長遠等。
皆是如來所有一切法也。
此屬佛之智慧。
自在神力者。
即前放光動地。
延促同時。
八十小劫謂如半日。
接大衆于虛空。
變娑婆于頃刻。
以至如上十種神用。
皆是如來一切神力也。
此屬佛之神通。
秘要藏者。
為諸佛守護。
秘即秘密。
要乃緊要。
如前光中所現十法界相。
豈非秘要。
地中所湧多寶妙塔。
豈非秘要。
下方所出一一菩薩。
豈非秘要。
龍宮湧出無量化衆等。
此皆向所未現者。
今于法華。
一一顯露。
令見聞者。
畢到菩提。
皆是如來秘要之藏。
故謂久默斯要也。
此屬如來三昧。
甚深之事者。
即如文殊明日月燈佛之事。
世尊說大通智勝事。
提婆達多事。
龍女成佛事。
化地湧衆事。
常不輕行事。
開權顯實事。
廢迹顯本事。
皆為難測難知。
是如來甚深事也。
此屬如來知見。
故譬喻品雲。
有無量三昧智慧神通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
今欲付囑諸菩薩如此四法。
但撮要而言。
故雲皆于此經宣示顯說。
更須知此四法。
即五重玄義所建立者。
一切法。
即妙法名也。
自在神通既已明見。
則疑斷信生用也。
秘要之藏。
即融萬有。
而歸一實相體也。
甚深之事。
因果該徹。
一乘所尚宗也。
唯此四句。
攝盡一經全旨。
斯可見經意。
完正宗而總要義。
以付囑諸菩薩。
始是流通。
△三勸獎付囑。
是故汝等于如來滅後(至)是中皆應起塔供養。
是故汝等下。
召上行等守護流通。
然流通。
畢竟要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
具此六事。
堪當責任。
所在國土下。
謂凡有此經之處。
凡有修行此經之人。
逐一命上行等。
皆應起塔供養。
此是應上。
四殊勝力。
悉屬此經。
鹹在此人。
而繼起慧命也。
故當恭敬。
△四釋成付囑。
所以者何當知是處(至)諸佛于此而般涅槃。
此正釋其意。
上雲經卷所在之處。
便應起塔者。
以經中要說。
要在四事。
是處者。
天台雲。
即經在處。
以道場釋上甚深之事。
得菩提釋上秘藏。
轉法輪釋上一切法。
入涅槃釋上神力。
此之四要。
攝經文盡。
故皆應起塔也。
所言要者。
得菩提是法身。
轉法輪是般若。
入涅槃是解脫。
三法成秘密藏。
佛住其中。
即是塔義。
△二偈頌。
分二。
一頌十種神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佛救世者住于大神通(至)現無量神力。
前四句總頌。
諸佛當其出世。
住大神通。
無非為救此未聞佛道者。
其所以顯現神力。
不止于此有無量也。
亦不過悅樂衆生令其深造耳。
舌相等四句。
頌色遍十方。
今新舊住娑婆。
以及他方雲集九界衆生。
鹹得聞此正宗大業。
各發二利之心。
其求是道。
何等諄切。
故為之吐舌放光。
現此希有。
以結證前文之所受也。
謦欬等。
頌聲遍十方。
普谕此界他方。
令知佛滅度後流通得人。
如來出世本懷。
不大慰耶。
所以現無量神力。
以起後付囑流通也。
于前十種神力中。
但出此四。
餘皆攝于無量二字中。
△二頌結要付囑。
分三。
一總頌四法。
囑累是經故贊美受持者(至)不可得邊際。
此總頌四法。
但雲囑累是經故。
以至不可得邊際。
具含四義。
義既無邊。
則受持之人功德。
亦無邊也。
△二别頌四法。
分四。
一頌一切之法。
能持是經者則為已見我(至)教化諸菩薩。
此頌如來一切所有之法。
天台雲。
持法即持佛身。
一切法不出能化能證及所化所證故也。
△二頌自在神力。
能持是經者令我及分身(至)亦令得歡喜。
神力動相。
從歡喜中生。
若
此品由前廣說持經之功。
複示自持之行。
則當機圓悟已極。
已遂如來出世本懷。
且又得地湧持經之衆。
故如來歡喜。
乃極盡神力而印證之也。
且欲令當機達平等法界。
直令睹佛境于目前。
見淨土于當下。
法利既圓。
法王之家業可付。
然品初必以地湧之衆而發起者。
正顯自心性德滿足。
乃為法華全體。
故如來即現神力。
遍身毛孔。
皆放光明。
舌至梵天。
地皆震動。
所謂通身吐露。
徹底掀翻也。
諸佛同放光明。
以顯佛佛道同。
十方諸佛同坐光中。
空中出聲。
遙贊釋迦說法華經者。
顯十方諸佛心心相應也。
十方世界通達無礙。
如一佛土。
乃昭廓法身真境。
以消二乘限量之心。
世尊至此極盡神力。
發揚此經功德不盡者。
由如來所有一切之法。
一切自在神力。
一切秘密之藏。
一切甚深之事。
皆于此經宣示顯說故。
久默斯要。
今乃說之。
以其難信難解者。
今已信解。
所謂悟佛知見。
而奉持之功德。
亦非思量可及。
開示至此。
顯理已圓。
故盡佛神力。
以印證之。
所以判此品為顯理之極也。
顯理既圓。
故次囑累。
舊判自此已下。
俱屬流通。
直指雲。
自從地湧出品至此七品。
皆是顯本門事業。
湧出品顯本門大用。
壽量品顯本大體。
分别随喜法師三品顯本大功。
不輕品顯本大行。
今神力品顯本大果。
言大果者。
應譬喻品雲。
如來成就無量知見力無所畏。
有大神力。
及智慧力。
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等。
此皆是大果所攝。
蓋迹門一十四品。
通屬如來智慧。
自本門至此七品。
又屬如來神力。
但前六品。
是神力與智慧并行。
惟此品。
是終本門大全之旨。
而欲掃蕩慧力之迹。
故獨現十種神力于刹那頃。
直使十方世界。
通為一土。
九界衆生。
齊登佛地。
以完長者身手有力之案也。
天台雲。
如來義如前釋。
神力者。
神名不測。
力名幹用不測則天然之體深。
幹用則轉變之力大。
為欲付囑深法。
現十種神用。
故名神力品。
△此去八品。
總明付囑流通。
分為三段。
一此與囑累二品。
明囑累流通。
分二。
一明菩薩受命弘經。
又二。
一長行。
分三。
一菩薩受命。
又二。
一經家叙儀。
爾時千世界微塵等(至)一心合掌瞻仰尊顔。
地湧之衆。
本為弘通大法而來。
當時由會衆陳疑請問。
佛為顯本門大事。
開導未畢。
故不暇陳來意而發願也。
然迹本二門流通之機。
各有兩層。
如迹門如來唱募流通。
而新記皆已發願此方他方。
實未恰佛本意。
但顧視八十萬億菩薩。
始有持品及安樂行。
而成如法流通也。
今本門亦有兩層。
前囑累随喜法師三品。
亦不盡如來本意。
今得湧出大衆各陳本念。
則如來懸懷可罄。
而此心無慮矣。
須知二門流通之衆。
前位僅可自利。
而後位得真如大用。
全身擔荷。
故使如來雪釋所懷。
現神喜幸。
為付囑耳。
△二發誓弘經。
而白佛言世尊(至)解說書寫而供養之。
知音雲。
究其語意。
于處之廣狹。
心之緩急。
較前有兩不同。
于持品諸發願者。
何故。
藥王等雖各發願此方他方周旋往返十方持經。
然但奉佛命。
不得佛心。
故佛不放心瞑目而付囑也。
惟此千世界塵衆發願。
舉其處則曰。
于佛滅後世尊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
是持經之處。
無量擴乎。
其不止于周旋往返一佛滅後之十方世界也。
以佛分身無量。
世界亦無量故。
舉其心則曰。
我等亦自欲得是真淨大法。
是持經之心。
無倦恢乎。
其不同于八十萬億那由他菩薩言。
我等敬信佛悉忍是諸惡。
惟願世尊在于他方遙見守護。
以畏惡求護。
終是賴佛行事。
今此大衆。
自欲得真淨法。
則上不恃佛。
下不畏惡。
故得佛命。
而惬佛心。
即現神力而囑累也。
△二佛現神力。
分二。
一所對之衆。
爾時世尊于文殊師利等(至)人非人等一切衆前。
此去皆經家叙置。
佛以十種神力。
為囑累也。
知音言。
文殊等為舊住。
顯上行等為新住。
況文殊在過去日月燈佛。
為妙光法師。
教八王子。
其第八曰燃燈。
則釋迦于燃燈。
始發大心。
故稱文殊為舊住娑婆之耆宿也。
今對此衆前。
現大神力。
是欲将此經付囑本土也。
△二正現神力。
分為十科。
一出舌表真。
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世。
此如來以廣長舌。
現超世間。
遍覆一切大神力也。
天台雲。
現大神力一句為總。
下十種是别。
吐舌相者。
顯今經所演開三顯一權實本迹授記聲聞因緣譬喻等。
一皆誠谛不虛。
不然。
胡能現此廣長舌相耶。
三世不妄語。
舌能至鼻。
三藏佛舌至發際。
今至梵天。
出過凡聖之外。
極于淨天之頂。
相既殊常。
說彌可信。
△二放光顯妙。
一切毛孔放于無量(至)出廣長舌放無量光。
此如來以毛孔光現。
充周十方無遮障大神力也。
經凡三會放光。
最初于眉間白毫放光。
但照東方萬八千土者。
特于淺近中。
示現此境。
為一切未知者。
令其知且識也。
次于三變土處。
亦放是光。
照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國。
如是次第。
遍照八方。
較前方土增勝。
是擴充前境。
令其知識深增廣達耳。
前但一毛。
今則一切毛。
前隻一色。
今無數色前照少方。
今則十方。
此所謂以無數方便。
漸令入佛智。
先則曰甚深無量難解難入。
至此則透頂透底。
無餘蘊矣。
天台雲。
通身毛孔。
遍體放光。
周遍十方。
無處不明。
表二門理一。
智境究竟也。
上迹門白毫吐耀。
始在東方。
表七方便。
初見一理。
今本門既竟。
放一切光。
照一切土。
能令初心因位。
終于等覺究竟佛慧。
分身諸佛。
亦複如是。
此相既同。
各于其土利益亦然。
△三延促同時。
釋迦牟尼佛及寶樹下(至)然後還攝舌相。
此如來以暫作久。
幻變三際。
現延促同時大力也。
一時吐舌。
延百千歲。
非大神力。
而何攝收也。
還攝。
對上出舌言。
直指雲。
諸佛證得三際平等真俗一如。
乃能延刹那為一劫。
促一劫為刹那。
以其心量不存。
則法界量滅。
法界無量。
而延促如幻。
是佛尋常受用三昧。
但對新機。
故曰神力。
△四謦欬彈指。
一時謦欬俱共彈指是二音聲遍至十方。
此如來以彈欬聲。
現普遍十方無隔礙大神力也。
攝舌相後。
将欲發聲。
故曰謦欬。
謦欬彈指。
何言神力。
神力在一時俱共四字中見得。
蓋三變土中之分身佛。
數量無際。
如是多佛。
俱共一時謦欬彈指。
釋迦不先。
分身不後。
二種音聲齊遍十方。
此非大神力耶。
要知我如來以全體大用。
直顯本地風光。
使一切人。
透脫玄關金鎖。
具頂門眼。
所謂咳吐掉臂。
皆向上機。
此正涅槃會上拈華旨也。
前此四大神力。
系佛身自出。
諸分身佛亦然。
以下六神力。
乃佛聲光之力。
及被佛聲光之力。
轉次所現也。
謦(輕上聲)。
欬(音慨)。
△五地六種動。
諸佛世界地皆六種震動。
此佛聲光威神之力。
動彼十方諸地相也。
神力不在震動。
而在諸佛世界地皆六種八字上見。
如來出世大事本迹二門開彰已畢。
故出舌相。
以表真實。
會衆見相。
已信如來言無虛妄。
佛複欲完白毫中圓具十界之相。
使人更知不唯一毫如是。
則毛毛孔孔無不皆然。
如此者。
則色遍十方矣。
色既如是。
聲亦皆然。
所以有謦欬彈指俱遍十方之聲也。
且色聲但屬眼耳。
而鼻舌身意未嘗顯示。
故于此又現大神力。
緻諸佛世界此感彼應。
以至六種震動。
則是六種震動。
正顯六根大用全彰。
使會衆因知自己根根塵塵周遍法界。
始不疑諸佛智慧何故甚深無量難解難入也。
△六普見大會。
其中衆生天龍夜叉(至)皆大歡喜得未曾有。
此佛聲光不思議之力。
開彼十方衆生。
見勝相也。
衆生。
即指前所震動之十方普佛世界中所有一切衆生也。
衆生何由得見娑婆世界無量諸佛及菩薩四衆等。
以佛神力故也。
惟佛以神力現示。
故頓使一切衆生。
同于一時。
齊成正覺。
開佛知見。
知見既開。
則無所不見。
雖世界如是廣遠。
諸聖如是衆多。
無不分明顯現。
圓見無移。
那得不大歡喜。
得未曾有耶。
△七空中出聲。
即時諸天于虛空中(至)亦當禮拜供養釋迦牟尼佛。
此佛聲光不思議力。
令彼十方諸天。
見勝勸供相也。
諸天何由得聞娑婆世界有釋迦牟尼。
為諸菩薩說此大法。
亦以佛神力故也。
惟佛以神力現示。
故于真俗圓融中。
有此聲作此語。
知此三寶。
告此衆生。
教令深心随喜。
則知如此深境。
非此深心。
不能契會。
此禮拜供養。
所以不容己也。
△八聞聲至敬。
彼諸衆生聞虛空中聲已(至)皆共遙散娑婆世界。
此十方衆生。
藉佛光被。
聞虛空之音。
遂知于佛興供相也。
彼諸衆生。
一聞空中之聲。
何以便合掌稱名。
且遙呈種種寶物。
共散娑婆。
亦以佛神力故也。
惟佛以神力現示。
故于盡十方法界。
若己若人。
總得開佛知見。
彼此不分。
故各于自所住處。
作諸供養也。
若論此中本始二覺。
則一切人。
于第六神力中。
已見釋迦與多寶同居一塔。
至于分身諸佛一切菩薩。
皆已明見。
又何用天人再告。
須知由聞此聲。
又得一翻親切。
所以說向娑婆。
于處親切。
稱如來名。
于理親切。
既有所向有所尊。
則知無不明。
此可謂真得佛知矣。
△九供物成蓋。
所散諸物從十方來(至)遍覆此間諸佛之上。
此娑婆衆生。
亦因佛神力故。
遂得見于十方各各興供變現之相也。
彼華香璎珞等。
來如雲集。
何由變成寶帳。
覆我諸佛。
此非佛神力。
斷不能也。
要知諸物來從十方。
是攝大用于一處。
變成寶蓋。
是散而複聚。
正應如來說無量義經已。
又入無量義定。
此間諸佛即全體也。
遍覆者。
無佛不俱也。
遍覆此間諸佛之上。
始是攝大用歸全體。
所作已辦。
知見已圓。
所謂慈蔭妙雲。
覆涅槃海。
△十通一佛土。
于時十方世界通達無礙如一佛土。
此總繳由佛神力。
十方世界與娑婆世界。
皆悉融通。
為一佛土相也。
世界。
是依正二報之總名。
且器界本無分限疆域。
皆是強名。
而正報衆生。
固為一理。
由知見妄生。
緻令衆塵隔越。
所謂無同異中。
熾然成異者。
皆妄也。
虛妄既立。
知見妄分。
所以在眼分為見。
在耳隔為聞。
故謂元以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也。
世尊于無量劫。
證此無礙妙理。
觀一切人大夜難曉。
故特為此大事因緣出世。
開示之也。
今既開示已極。
而一切人知見亦極。
是翻前迷境。
為大覺場。
故于十方世界。
昔所不通不達最滞最礙之所。
而今豁然貫徹。
故曰通達無礙如一佛土也。
如來始自放光現瑞。
出定歎德開權顯實。
廢迹顯本。
共二十品經文。
妙法深談。
至此神力妙現。
至此本迹融會。
至此生佛同證。
至此轉虛妄知見成諸佛知見。
至此無一針鋒處不是佛知。
無一微塵裡不是佛見。
始完如來出世為一大事因緣開示悟入之本心本願也。
按經意。
本門正宗。
當終于此。
佛現神力已竟。
△三結要勸持。
分四。
一稱歎付囑。
爾時佛告上行等(至)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
從前既将出世本懷顯發已竟。
而會衆亦一一圓證已竟。
故但召下方弟子而付囑也。
且現神力時。
于文殊衆前者。
由文殊于日月燈明時。
已領命流通。
藥王于日月淨明德佛前。
亦已受命流通矣。
但于此諸菩薩前。
現如是神力。
以彼皆耆宿。
曾見先佛亦如是現。
今複睹相。
而流通之意複新。
上行等。
昔所未見。
今一見如是神力。
則受命流通之念轉切。
必祈滿足菩提而後已。
亦使新記聲聞。
安心萬行。
更無餘想。
故告雲諸佛神力。
此其少分。
尚有不思議者存焉。
此結證本門正宗大業也。
若我以是神力下。
方起付囑流通。
謂若我以此神力。
現于無量劫中。
劫劫為囑累故。
宣說此經功德。
猶不能盡。
是知前段結上。
後節起下。
則于正宗流通兩楹之中。
始有分結。
若作一氣解釋。
則此神力獨為流通而舉也。
看者當須斟别。
且諸佛如來。
凡現神變相。
皆有大因緣。
故最初欲開權顯實授三根人記。
但略放一光。
迹門将畢。
而複欲開顯本門大事。
則又廣放斯光。
今正宗事畢。
故現如是十種神力。
則興起流通之意。
有在于茲。
△二結要付囑。
以要言之如來一切(至)皆于此經宣示顯說。
此總束前正宗權實本迹所說過者。
今皆并舉。
總結一經大要。
以付囑地湧菩薩。
使之得其關要。
以便處處流通也。
故曰以要言之。
如來乃通舉十方三世所有之佛。
法即諸佛如來各各于道場所證之法。
而言一切所有者。
即指前正宗最初出定歎德。
十界十如。
大小權實。
三周開顯。
授聲聞記。
以至歎美法師。
說安樂行。
地湧因緣。
壽量長遠等。
皆是如來所有一切法也。
此屬佛之智慧。
自在神力者。
即前放光動地。
延促同時。
八十小劫謂如半日。
接大衆于虛空。
變娑婆于頃刻。
以至如上十種神用。
皆是如來一切神力也。
此屬佛之神通。
秘要藏者。
為諸佛守護。
秘即秘密。
要乃緊要。
如前光中所現十法界相。
豈非秘要。
地中所湧多寶妙塔。
豈非秘要。
下方所出一一菩薩。
豈非秘要。
龍宮湧出無量化衆等。
此皆向所未現者。
今于法華。
一一顯露。
令見聞者。
畢到菩提。
皆是如來秘要之藏。
故謂久默斯要也。
此屬如來三昧。
甚深之事者。
即如文殊明日月燈佛之事。
世尊說大通智勝事。
提婆達多事。
龍女成佛事。
化地湧衆事。
常不輕行事。
開權顯實事。
廢迹顯本事。
皆為難測難知。
是如來甚深事也。
此屬如來知見。
故譬喻品雲。
有無量三昧智慧神通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
今欲付囑諸菩薩如此四法。
但撮要而言。
故雲皆于此經宣示顯說。
更須知此四法。
即五重玄義所建立者。
一切法。
即妙法名也。
自在神通既已明見。
則疑斷信生用也。
秘要之藏。
即融萬有。
而歸一實相體也。
甚深之事。
因果該徹。
一乘所尚宗也。
唯此四句。
攝盡一經全旨。
斯可見經意。
完正宗而總要義。
以付囑諸菩薩。
始是流通。
△三勸獎付囑。
是故汝等于如來滅後(至)是中皆應起塔供養。
是故汝等下。
召上行等守護流通。
然流通。
畢竟要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
具此六事。
堪當責任。
所在國土下。
謂凡有此經之處。
凡有修行此經之人。
逐一命上行等。
皆應起塔供養。
此是應上。
四殊勝力。
悉屬此經。
鹹在此人。
而繼起慧命也。
故當恭敬。
△四釋成付囑。
所以者何當知是處(至)諸佛于此而般涅槃。
此正釋其意。
上雲經卷所在之處。
便應起塔者。
以經中要說。
要在四事。
是處者。
天台雲。
即經在處。
以道場釋上甚深之事。
得菩提釋上秘藏。
轉法輪釋上一切法。
入涅槃釋上神力。
此之四要。
攝經文盡。
故皆應起塔也。
所言要者。
得菩提是法身。
轉法輪是般若。
入涅槃是解脫。
三法成秘密藏。
佛住其中。
即是塔義。
△二偈頌。
分二。
一頌十種神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佛救世者住于大神通(至)現無量神力。
前四句總頌。
諸佛當其出世。
住大神通。
無非為救此未聞佛道者。
其所以顯現神力。
不止于此有無量也。
亦不過悅樂衆生令其深造耳。
舌相等四句。
頌色遍十方。
今新舊住娑婆。
以及他方雲集九界衆生。
鹹得聞此正宗大業。
各發二利之心。
其求是道。
何等諄切。
故為之吐舌放光。
現此希有。
以結證前文之所受也。
謦欬等。
頌聲遍十方。
普谕此界他方。
令知佛滅度後流通得人。
如來出世本懷。
不大慰耶。
所以現無量神力。
以起後付囑流通也。
于前十種神力中。
但出此四。
餘皆攝于無量二字中。
△二頌結要付囑。
分三。
一總頌四法。
囑累是經故贊美受持者(至)不可得邊際。
此總頌四法。
但雲囑累是經故。
以至不可得邊際。
具含四義。
義既無邊。
則受持之人功德。
亦無邊也。
△二别頌四法。
分四。
一頌一切之法。
能持是經者則為已見我(至)教化諸菩薩。
此頌如來一切所有之法。
天台雲。
持法即持佛身。
一切法不出能化能證及所化所證故也。
△二頌自在神力。
能持是經者令我及分身(至)亦令得歡喜。
神力動相。
從歡喜中生。
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