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八

關燈
楚衡雲峰沙門 智祥 集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品節雲。

    此品來意。

    由彌勒騰疑。

    世尊說壽。

    以顯本迹之妙。

    竭盡私衷。

    破二乘生滅。

    以極法身之理。

    随緣普應。

    隐顯無礙。

    始知如來智慧甚深無量。

    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也。

    意謂修學人。

    不透法身。

    終非實證。

    不名佛知見也。

    寶塔品中。

    雖遠假多寶如來。

    窾啟法身。

    而諸大衆。

    但信多寶。

    而不識釋迦同是一身一智慧力。

    以諸聲聞所見知鹿苑說法者。

    為真佛。

    更不知猶有向上事耳。

    又聞将欲滅度。

    重起生滅之心。

    雖聞授記。

    但知佛說。

    未悟佛心。

    終難遠取菩提之果。

    然悟既非真。

    修豈是實。

    則如來出世本懷。

    畢竟不盡。

    前雖多方指示。

    尚是依他。

    至此如來極盡神力。

    露出本懷。

    故示法身壽命無量也。

    且醫師一喻。

    明滅而不滅。

    直使二乘了生而非生。

    親證法身。

    真因已植。

    而此品顯理已圓。

    至下品但分别功德而已。

    大窾雲。

    此經自最初說無量經。

    入無量定。

    放無量光。

    以顯如來事事無量。

    在方便譬喻二品。

    顯如來善巧無量。

    藥草品見法雨無量。

    化城品顯劫數無量。

    知見無量。

    所化聲聞弟子無量。

    寶塔品見分身無量。

    地湧品見所化菩薩無量。

    雖然。

    此皆如來應化邊事。

    然未極顯法身慧命平等無量也。

    故此品專言如來壽命無量。

    顯于塵點劫先成道已竟。

    故名如來壽量品。

     [△@△]如來是總十方三世之通稱。

    壽量乃聖凡同具之一理。

    衆生執相妄。

    而分長短。

    如來洞源底。

    而證無生。

    至于降神示生。

    以及唱滅等。

    皆對機示現。

    今欲為新記人怯生滅知見。

    啟最後玄關。

    故極顯天真之無量壽也。

    是以名品。

     △二廣開明斷惑生信。

    分二。

    一誡信重請。

    又分三。

    一如來誡信。

     爾時佛告諸菩薩(至)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谛之語。

     誠谛。

    即真實無妄之謂。

    如來四十年間。

    權巧方便。

    事事說盡。

    獨此遠本未彰。

    非故為鄭重遲回也。

    才一開口。

    苟非信不及。

    便是解不透。

    不信不解。

    不将此段大事。

    向虛妄中了卻耶。

    今見會衆信根既純。

    時節已至。

    何容特地隐忍。

    然未語之際。

    三番喚醒。

    三番垂誡。

    總要會衆信發解生。

    信得及。

    自解得透。

    解得透由信得及。

    是信之一字。

    實解悟根源也。

     △二會衆重請。

     是時菩薩大衆彌勒為首(至)我等當信受佛語。

     在如來自謂。

    則曰誠谛。

    在彌勒等聞之。

    即佛語也。

    佛語未有不誠谛者。

    如來三喚。

    彌勒等即三番願請。

    如來三誡。

    彌勒等即三番承當。

    胸中已知有一段微妙信得及矣。

    隻是世尊不曾說出。

    故解悟無因也。

    所以三請之後。

    又複重懇。

    其求解之念。

    誠切且至矣。

     △三世尊再誡。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谛聽。

     既三請不止。

    且再四承當。

    非笃信者不能。

    世尊已知彌勒等可堪承受也。

    然必重喚汝等。

    再囑谛聽者。

    良以此事甚深微妙。

    惟恐偶生疑障也。

     △二正答所問。

    分二。

    一長行。

    又二。

    一法說。

    又二。

    一三世益物。

    又二。

    一明過去益物。

    複二。

    一出機近情。

     如來秘密神通之力(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來秘密等正應前品誡許雲。

    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

    以至諸佛自在神通三種之力。

    至此以下。

    正是顯發。

    前言諸佛自在神通。

    此言如來秘密神通。

    正許說相照也。

    如來。

    即品題所舉十方三世之通稱。

    秘密等。

    即品題壽量二字。

    此一句總前諸佛智慧等數句。

    秘者。

    唯三世如來之所證。

    密者。

    惟一切諸佛之所護。

    神。

    謂九界不能測。

    通。

    謂三世不可易。

    曰如來壽量。

    曰諸佛智慧。

    意即一句。

    而本門要義全居此耳。

    一切世間等。

    總舉九界滞近迹而不知遠本。

    故曰皆謂釋迦為新成之佛。

    此亦牒前彌勒疑辭也。

     △二破近顯遠。

    分二。

    一特顯久遠。

    又二。

    一法說。

     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至)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此下正破執遣迷。

    以顯久遠之本。

    上誡谛聽當信者。

    此也。

    如來既說成佛久遠。

    則謂伽耶近成父少子老之執。

    可破矣。

     △二喻說。

    又分三。

    一舉喻為問。

     譬如五百千萬億(至)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不。

     天台雲。

    餘經明數多。

    但以不可說塵沙等為喻。

    今經喻于遠壽。

    直下塵被點之界已不可說。

    況不下塵之界甯當可說。

    下塵不下塵之界尚不可說。

    則下塵不下塵世界之塵。

    又甯可說耶。

    然又雲複過于此。

    則又甯可說耶。

    那由他。

    此雲萬億。

    阿僧祇。

    此雲無數。

     [△@△]前言大通智勝滅度劫量。

    不過以一三千世界為塵。

    下塵之處。

    亦不過言千國土下一點。

    今言以五百千萬億那由他之阿僧祇世界為塵。

    又過如是多多國土。

    乃下一點。

    則其超數量遠矣。

    如來說在智佛所。

    為王子說法。

    已為顯本之談。

    但比時為下根說因緣。

    先露一班。

    以為此處定案。

    至此正顯本處。

    令新記一聞便領。

    則不費繁詞矣。

    益見前誡許中言諸佛自在神通之力。

    師子奮迅之力。

    大勢威猛之力。

    不出此品矣。

     ○二以不知答。

     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至)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

     此中舉三等人不知。

    阿惟越緻。

    亦名阿鞞?緻。

    此雲不退轉。

    彌勒答以非算數知。

    非心力及。

    則已剿絕三等人命根矣。

    善哉輔化之誠。

    恩非淺淺。

    次則舉出三等人不知之意。

    謂聲聞緣覺雖有無漏智。

    以之思惟。

    則遠矣。

    限以世界邊際而言。

    數以微塵世界而言。

    不退菩薩雖至等覺位。

    數量不忘。

    亦所不達。

    謂亦所不達者。

    由一分生相未泯。

    豈識如來秘密神通哉。

    故隻雲如是世界無量無邊而已。

     △三合顯長遠。

     爾時佛告大菩薩衆(至)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

     此正顯本。

    直指雲。

    仍以上着塵之國。

    及中間五百萬億那由他阿僧祇未着塵之國。

    盡是東方着與不着一切國土。

    盡抹為塵。

    一塵一劫。

    配佛成道已來。

    複過如此百千萬億等劫也。

    要解雲。

    諸佛壽量。

    悉皆無量。

    衆生壽量。

    亦複如是。

    但迷其智。

    故妄逐生死。

    如堕一地獄。

    至無數劫。

    豈非無量壽耶。

    苟不迷堕。

    與佛何殊。

     [△@△]分明宣語者。

    以機熟信成。

    非從前權巧逗機秘而不言也。

    言成佛已來。

    單推過去。

    已有不可思議劫。

    返複推窮。

    則前前無始矣。

    既知前前無始。

    便識後後無終。

    總三世之壽量。

    曷可終窮哉。

     [△@△]問。

    若如此渺漠無終。

    誰複知斯壽量長遠。

    答。

    不見如來謂。

    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

    既曰佛慧。

    則唯佛知見。

    故一切聲聞辟支。

    及不退菩薩。

    皆不能知見。

    而獨覺者知見耳。

    如此難思難量。

    故謂自在神通之力也。

     △二益物所宜。

    分三。

    一益物處。

     自從是來我常在此(至)阿僧祇國導利衆生。

     此明諸佛出世由秘密神通之力也。

    知音雲。

    雖示現生。

    而實不生。

    于塵點劫來。

    或在娑婆。

    或化餘國。

    然刹海固有彼此。

    而法身遍在導利衆生。

    此所以成秘密遠本也。

     [△@△]愚謂。

    前舉壽量。

    顯法性身曆三世而無窮。

    此舉國土。

    顯法性土遍十方而無際。

    以如是身。

    居如是土。

    說如是法。

    化如是衆。

    于其中間。

    則何法不說。

    何生不度。

    所謂但見皇風成一片。

    不知何處有封疆。

    則從始至終。

    唯一如是也。

     △二拂迹疑。

     諸善男子于是中間(至)如是皆以方便分别。

     知音雲。

    從塵劫來。

    以至今日。

    中間或說得燃燈記。

    為發心之始。

    或說入于涅槃。

    為究竟之終。

    報化非無生滅。

    皆方便權智之分别。

    此所以為神通近迹也。

     [△@△]上言從是來。

    此言是中間。

    二是字。

    即秘密神通也。

    看者不可輕忽。

    此中間二字。

    亦非淺近。

    既舉塵點不思議劫。

    則中間示現生滅。

    亦不可思議。

    燃燈佛舉最後者。

    等字指燃燈已前不思議劫所事之佛。

    此皆言示生之方便也。

    既曰示生。

    仍當示滅。

    故雲又複言其入于涅槃。

    則不思議劫中間示滅。

    亦方便也。

    是知世尊過去無量劫。

    以方便分别如是妙法。

    未來無量劫。

    亦以方便分别。

    是知虛空可盡。

    方便無窮也。

     △三明益物。

     諸善男子若有衆生(至)亦複現言當入涅槃。

     上言示生示滅。

    但未明何故欲示。

    至此始明其示生滅之所由也。

    若有衆生。

    即指九界言。

    來至我所者。

    乃理智冥會機發感通之時。

    佛眼。

    即大圓鏡智普照無遺。

    此為能觀。

    信等。

    即五根。

    乃利鈍之機。

    是其所觀。

    以五根中慧是了因。

    信進念定四根為緣因。

    則各有利鈍大小之不同也。

    随所應度者。

    由機感不同。

    則示應有異。

    處處者。

    指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言。

    自說名等。

    不出報化為體。

    而名随機變。

    則有不思議名。

    年大小者。

    大即勝應。

    小即劣應。

    此亦随機示壽長短之不同也。

    即完上中間二字。

    亦即無生示生。

    乃完足我說燃燈佛等一句。

    亦複現言等。

    是應以滅度而化者。

    則非滅現滅。

    亦即完上又複言其入于涅槃也。

    如是者。

    總明迹門佛事。

    如水月空華。

    大窾雲。

    究實而論。

    無一物非如來身。

    無一名非如來号。

    無一刹那非如來出現時。

    無一芥子處非如來寂滅也。

    塵塵爾。

    刹刹爾。

    念念爾。

    物物爾。

    豈以一身一名一時一地。

    可限量哉。

    此顯過去時以秘密神通作此現耳。

     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衆生發歡喜心。

     上言示生滅不同。

    此明說小大不異。

    種種方便。

    權也。

    說微妙法。

    實也。

    以權說實。

    同歸真際。

    見法無二也。

    然所說法。

    各稱其性。

    故令歡喜。

    此正完上方便分别四字。

    由是知。

    前四字中。

    攝盡權實二教。

    非尋常所謂分别也。

     △二明現在益物。

    分二。

    一明機感。

     諸善男子如來見諸衆生樂于小法德薄垢重者。

     此節完上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也。

    見諸衆生者。

    即鏡智鑒機。

    别指一類根鈍垢重者為言。

    樂小法者。

    因德薄垢重。

    無大乘想。

    所以但執近迹而不達遠本之秘密也。

    德薄。

    緣了二善功用微劣。

    垢重。

    見思未除也。

    由善因微惑垢重。

    不知遠本。

    隻得為彼示生滅也。

     △二明應化。

    分二。

    一非生現生。

    又二。

    一現生。

     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申明今日隐勝現劣示八相成道。

    欲令下劣之機方便附近也。

     然我實成佛已來(至)令入佛道作如是說。

     此總結本迹中所有秘密神通。

    作如此說也。

    前二句結示顯本。

    後三句結示明迹。

     △二利益。

    分二。

    一明形聲。

     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至)諸所言說皆實不虛。

     此明現生形聲益物也。

    說即聲教。

    示即形規。

    直指雲。

    此廣明本事。

    舉三事攝一切事。

    每一事略以體用自他釋之。

    說己身者。

    是對十地菩薩。

    廣明法性身之本末也。

    說他身者。

    即對二乘及六道衆生。

    廣說應化二身之本末也。

    又三身總名自身。

    九界悉名他身。

    說者。

    為發明所有之身因。

    何所感也。

    示己身者。

    是應地上示法性身也。

    示他身者。

    是應九界示應化等身也。

    又三身同示己身。

    其餘随機應變。

    皆示他身。

    示己事者。

    如法華華嚴之壽量。

    皆為己事。

    阿含方等般若。

    皆名他事。

    末結皆實不虛者。

    謂自他一如。

    體用一緻。

    若權若實。

    皆是化他之法。

    俱不虛也。

    已上明如來事無礙法界。

     △二釋不虛。

    又二。

    一照理不虛。

     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至)亦無在世及滅度者。

     此下總釋益物不虛。

    今先釋形益不虛。

    天台雲。

    應身不離法身。

    法身無形。

    亦無起滅。

    衆生有起滅之機。

    感于法身。

    如來願力應同起滅。

    故約三界。

    以明所示不虛也。

    直指雲。

    此以根本智。

    釋成三界如幻。

    以明所示三事皆夢中佛事。

    總結歸于一真清淨之理無礙法界耳。

     [△@△]三界之相一句為總。

    則如來于諸相中。

    皆以佛眼。

    如實知見。

    無有錯謬。

    三界衆生。

    有分段變易二種生死。

    如來見知則無也。

    二乘有退出之心。

    有在世滅度之想。

    如來見知則無也。

    故楞嚴雲。

    如來自住三摩地中。

    見與見緣。

    并所想相。

    如虛空華。

    本無所有。

     非實非虛非如非異(至)如來明見無有錯謬。

     此以中道智。

    會歸三界。

    非實非虛。

    直指雲。

    已上明所示三事。

    皆是真常湛寂。

    總結歸真俗一如。

    為理事無礙法界。

     [△@△]如來既知三界聖凡生死涅槃總皆如幻。

    是無有矣。

    應不必示生示滅。

    說己說他。

    如上三事。

    又何為而設耶。

    須知三界之相。

    雖則非實。

    而又非虛。

    六道衆生不達其非異。

    而視之為異。

    二乘聲聞不識其非如。

    而見之為如。

    既虛實同異之見不忘。

    又不得不行施設也。

    以如來智力觀之。

    虛實之相不可得。

    同異之相亦不可得。

    原不似三界人之幻妄知見。

    則如斯所有生死涅槃。

    虛實同異。

    故如來明見皆無錯謬。

    所以于無生示生。

    非滅現滅。

    至于說己說他。

    皆實不虛也。

    明見二字。

    即根本智。

    該攝五眼。

     △二稱機不虛。

     以諸衆生有種種性(至)種種憶想分别故。

     上明二十五有之依土。

    此明所依之有情也。

    直指雲。

    二十五有類類善惡。

    根性不一。

    故有種種性。

    依性發業不一。

    故有種種欲。

    随業所遷不一。

    故有種種行。

    行複起業。

    業複起行。

    故有種種憶想分别。

    已上舉三相續前之二種。

     欲令生諸善根(至)所作佛事未曾暫廢。

     此正對機施己他聲益。

    欲令漸頓之機生種種善根。

    故現若幹己他身事也。

    直指雲。

    此明佛四智三身拔火宅衆生之苦。

    使業果不相續也。

    令者。

    即一大時教也。

    生諸下。

    指九界總說。

    以若幹下。

    近則四十年來。

    遠則應上文自是已來。

    利生之智。

    如日旋空。

    故曰未曾暫廢。

    已上明如來。

    事事無礙法界。

     [△@△]欲令生諸善根。

    則九界人。

    各得其益。

    而又以若幹因緣譬喻言詞。

    是方便極多。

    說種種法。

    是法門亦廣。

    況又經塵點劫。

    如此敩化。

    則無怪乎所成就湧出之衆甚多。

    初非伽耶近迹可疑也。

    如是者豈非師子奮迅之力耶。

     △二非滅現滅。

    分二。

    一本實不滅。

     如是我成佛已來(至)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

     如是二字。

    指上利生佛事未曾暫廢。

    以明長遠益物也。

    謂我自成佛已來。

    如此方便教化。

    随其壽命。

    則有無量阿僧祇。

    常住于此娑婆。

    及十方無量諸國土中成就衆生。

    又豈止今一娑婆之地湧衆耶。

    一世界中所成就者。

    汝等尚自難信。

    況無量國中所成就之菩薩數量。

    汝等又豈能信哉。

     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至)今猶未盡複倍上數。

     此舉因況果。

    以明常住也。

    因中修積壽量。

    至今不盡。

    益知果壽之難盡也。

    是非大勢威猛力耶。

    天台雲。

    佛自修圓因。

    登初住時。

    已得常壽。

    倍上無量阿僧祇劫之數。

    況果壽耶。

    譬如作太子時。

    祿已不盡。

    況登尊極祿用。

    甯可盡乎。

     △二現滅利益。

    分二。

    一不滅衆生有損。

     然今非實滅度(至)如來以是方便教化衆生。

     由上言因中所積壽量。

    尚不可窮。

    今何便言滅度。

    故雲今非實滅。

    然所以唱言滅度者。

    正為有一類當示涅槃而得度者。

    作方便耳。

    此正為後醫父伏案。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至)入于憶想妄見網中。

     此申明方便唱滅之旨。

    直指謂。

    佛若久住于世。

    其界外薄德之人。

    耽着化城。

    不種菩提善根。

    界内五趣衆生。

    貧無福慧。

    窮失衣珠。

    甘為六道下賤。

    妄貪五欲火宅。

    展轉迷惑矣。

    三因相續。

    曰憶想。

    三緣相生。

    曰妄見。

    由是因緣纏繞。

    故曰網中。

     若見如來常在不滅(至)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

     前是如來鑒機。

    此是衆生起惑。

    六道衆生。

    既為憶想妄見之所羅籠。

    則于佛不生難遭想。

    不起恭敬心。

    而返生厭怠憍恣。

    實可憐也。

    憍恣。

    即見增惑。

    厭怠。

    即生思惑。

    既不生難遭想。

    則谛理不明。

    見不能斷也。

    不生恭敬心。

    而道品何修。

    思不能息也。

    佛不示滅。

    則有損無益矣。

     △二唱滅于物有益。

     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

     謂佛難值者。

    欲衆生速發修心也。

    由衆生樂着小法。

    見思垢重。

    聞三身不滅。

    則不修道。

    何能契證佛果。

     所以者何諸薄德人(至)雖不實滅而言滅度。

     此釋明難遇之意。

    謂何故言佛難值遇。

    蓋三乘五性之人。

    業輕障淺者。

    或得見佛。

    德薄垢重者。

    過無量劫。

    不能遇佛。

    或見或不見。

    此皆就應化身言也。

    以此事故。

    我說佛難值遇。

    一切衆生聞如是語。

    先不生難遭想。

    今得生矣。

    先懷憍慢。

    今戀慕矣。

    先懷厭怠。

    今渴仰矣。

    先不種善根。

    今得種矣。

    此皆是如來方便示滅之所緻也。

    如是者。

    豈非師子奮迅之力耶。

    明三世益物已竟。

     △二總結不虛。

     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為度衆生皆實不虛。

     此結上文。

    為下喻本。

    謂示生示滅。

    非釋迦一佛創式。

    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生方便之程法。

    而皆實不虛也。

    知音雲。

    皆實不虛一句。

    近應品初誠谛聽之語。

    遠照方便譬喻藥草等諸品言無虛妄之文。

    應知要有此節。

    始完方便品中諸佛開三顯一前權後實。

    以至後三變土中多寶佛及分身諸佛之示生示滅。

    皆實不虛也。

     △二喻說。

    分二。

    一開譬。

    又二。

    一良醫治子譬。

    又三。

    一醫父遠行譬。

    又二。

    一譬應化。

     譬如良醫智慧聰達明煉方藥善治衆病。

     此超譬上我以佛眼觀。

    有能應之智也。

    良者善也。

    天台雲。

    喻佛内有三達五眼。

    即是八術。

    妙得藥性。

    外識一切衆生起病之根源也。

    智慧者。

    即權實二智。

    深知二谛也。

    聰達者。

    五眼鑒機。

    頓漸不差也。

    十二部教。

    文理甚深。

    如明煉方藥。

    依四悉檀。

    遍治頓漸衆生煩惱之病。

    如善治衆病也。

     [△@△]梵語悉檀。

    此雲遍布施。

    是如來垂化之門也。

    一世界悉檀。

    随方異說。

    令生歡喜益也。

    二為人悉檀。

    生善益也。

    三對治悉檀。

    破惡益也。

    四第一義悉檀。

    入理益也。

     其人多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數。

     ○若十是聲聞。

    二十即緣覺。

    百數是菩薩。

     [△@△]前火宅中。

    以十喻菩薩。

    二十喻二乘。

    百數喻五道。

    乃迹門中全居三界為言。

    今本門所開顯者。

    皆塵點劫事。

    故上言我常在此娑婆。

    已至餘國教化。

    原為發明所成就甚多。

    由薄德之人信之不及。

    故說壽量長遠如是。

    所以定将百數為菩薩也。

    如天台明菩薩之子。

    凡有三種。

    文繁不備。

    廣如科注中明。

     △二譬現滅。

     以有事緣遠至餘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