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七

關燈
楚衡雲峰沙門 智祥 集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品節雲。

    此品連下十品。

    通為悟佛知見。

    且前判開佛知見。

    經文九品。

    示佛知見。

    獨一品。

    而悟佛知見。

    則十一品。

    其廣略不一何也。

    須知開佛知見。

    但約三周開顯。

    三翻授記。

    曆九品即周。

    若示佛知見。

    則直示目前心境之妙。

    令當下情妄。

    法身既顯。

    淨土宛然。

    了則直下知歸。

    何須多說。

    至于悟佛知見者。

    以聲聞人。

    雖了悟自心。

    猶有曆劫無明習氣未盡。

    狹劣知見未忘。

    故須多方調治。

    方得法身淳淨。

    抑恐涉俗利生。

    不善方便。

    故預示種種守護之方。

    使其不堕凡情。

    不生驚怖。

    此正如來廣大慈悲。

    所謂預留醫方之喻也。

    然判悟之初。

    便以達多名品者。

    顯悟有難易也。

    由諸聲聞久懷佛道長遠之怖。

    故不生好樂。

    今既蒙授記。

    且必又曆多劫。

    方得證果。

    恐複引起宿習。

    不肯勤求之念。

    故世尊自引本事。

    不惜身命。

    勤求妙法。

    已至今日。

    始得究竟。

    此悟之難也。

    又恐下劣之輩。

    懼難不進。

    故複引文殊龍宮所化八歲龍女。

    獻珠之頃。

    即成正覺。

    況海為生死沉溺之地。

    龍乃多嗔極毒之因。

    女為陰柔垢濁之器。

    可謂最難化者。

    而當下轉凡成聖。

    即證菩提。

    何其易易耶。

    良由親近大智。

    為所依故。

    意令當機于佛滅後。

    當親最勝知識。

    可保妙悟之極緻。

    永不堕二乘地。

    故列此以為悟首。

    天台雲。

    提婆達多。

    此雲天授。

    謂從天乞得故。

    是斛飯王子。

    阿難親兄。

    入大乘論問。

    彼達多世世為佛怨。

    雲何言是大菩薩。

    答。

    若是怨者。

    雲何得世世相值。

    如二人行東西各去。

    步步轉遠。

    豈得為伴。

    大雲經雲。

    提婆達多不可思議。

    所修行業。

    同于如來。

    若夫自造三逆。

    及教王害父害母。

    如此等事。

    皆是大士善權設化。

    行于非道。

    通達佛道。

    為懼惡人。

    令不起惡耳。

    直指雲。

    前品現塔見身。

    三變淨土。

    雖為三根人示圓行證。

    其實如來果境。

    于此全彰。

    夫有果必原其因。

    故于此自叙因中求法忘身之事。

    與上多寶如來為法而來之本願。

    正相符合。

    所以品居見塔之後。

    即以傳經之師而立品也。

     △三發明弘經得果。

    舉古勸今以示流通。

    分二。

    一昔達多通經。

    釋迦成道。

    分三。

    一往昔師資。

    又二。

    一長行。

    分四。

    一求法時節。

     爾時佛告諸菩薩(至)求法華經無有懈倦。

     前品力勸會衆發願弘經。

    恐人勇力難生。

    故此便将自己。

    與一切人。

    作求經法式也。

    諸菩薩。

    即前在會及八萬新發心人。

    天人四衆。

    乃變土中。

    未移置者。

    下明時節言無量劫。

    應是大通之前。

    無懈倦句。

    是總标。

    向後皆表不倦之實。

    以至常不輕等。

    皆不倦事也。

    大都懈倦兩字。

    是諸苦的根本。

    一有懈倦。

    不唯佛不能成。

    法不能求。

    即世綱亦不能脫矣。

     △二正明求法。

     于多劫中常作國王(至)身肉手足不惜軀命。

     此明往昔捐身求法。

    乃不倦之實也。

    直指雲。

    舉常為國王發願求道。

    非僅王子之位也。

    為滿足六度。

    是大乘志。

    勤行布施等。

    是外施。

    頭目等。

    是内施。

    舉此能行。

    乃?受持者之不宜懈倦也。

     時世人民壽命無量(至)吾當終身供給走使。

     人壽無量時實增劫。

    人世之榮。

    甚長且久。

    國王之樂。

    亦足樂矣。

    乃捐位委政而不顧者。

    總為法故。

    非世榮比也。

    宣令而必擊鼓者。

    鳴求法之心也。

    求法而及四方者。

    遍求不已也。

    誰能為我說大乘者。

    見所求非權乘小果也。

    終身供給。

    正應無有懈倦句事。

    捐(音員)。

     △三求得法師。

     時有仙人來白王言(至)若不違我當為宣說。

     感既誠。

    而應必驗。

    仙人之來。

    理固然也。

    但仙人。

    而曰我有大乘。

    亦是随類顯應。

    非泛常所謂仙人也。

    經名妙法華。

    仙人當必得名于過去之師。

    愈知此經沿流無始矣。

    國王願在得師終身供給。

    仙人願不違我當為宣說。

    二願相堅。

    妙法自現。

    須知不違一句。

    仙人不啻與王謹立符券。

    從上百劫千生如來分身。

    于種種類中。

    含冤忍苦。

    畢竟無違。

    是不爽仙人之願也。

     △四受法奉行。

     王聞仙言歡喜踴躍(至)精勤給侍令無所乏。

     捐寶位。

    如棄涕等。

    尊貴若奴仆。

    屈己如此。

    使天下知有最貴存焉。

    足見世尊為法為人之苦心。

    又不止于今日矣。

    供給所須。

    須者樂欲也。

    仙人所樂欲者。

    不在果蓏。

    而在磨煉。

    世尊以為法為人。

    故登山蹑澗。

    無朝不設。

    身床體座。

    無夕不施。

    如是晝夜靡間。

    可謂極勞苦矣。

    又必經千歲。

    可謂極含忍矣。

    噫無懈倦之心。

    如此堅也。

     △二偈頌。

    分五。

    一頌求法時節。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劫為求大法故。

     此頌明求大法于久遠。

    以志精進堅固也。

    我念者。

    即如來以宿命智。

    通觀過去久遠。

    如今日所見。

    此是說己事不虛。

    令新記于未來成佛時。

    念因中求法。

    亦猶今日也。

     △二頌正明求法。

     雖作世國王不貪五欲樂(至)身當為奴仆。

     世人以妄為真。

    則五欲為極樂也。

    至人知諸妄。

    而不貪世樂。

    求法師而不惜捐軀。

    可謂貴所當貴也。

    前曰擊鼓。

    此曰椎鐘。

    隻是要将殷勤求法之心。

    聲聞于四方也。

     △三頌得說法師。

     時有阿私仙來白于大王(至)吾當為汝說。

     阿私。

    此雲無比。

    然達多果号天王。

    人号天授。

    因号無比。

    三處名義。

    皆合法華。

    故為法華之師。

    意明有如是因得如是果。

    令新記人知因果昭彰也。

    長行曰不違我。

    頌中曰能修行。

    正見其不違始能修。

    能修方不違也。

     △四頌受法奉行。

     時王聞仙言心生大喜悅(至)勤求于大法。

     即便随三字。

    見得毫無顧戀。

    毫無濡滞。

    正應捐國委正句。

    情存兩字。

    乃專一懇摯之謂。

    世人作一事。

    便有倦心。

    隻是情不存此耳。

    情存妙法。

    身心那得有倦。

    然此忍苦忍勞。

    豈僅為身心已哉。

    亦以諸衆生各有佛性。

    但勤求的師範自我始耳。

    其意隻要新記人毋耽小果。

    當須勇銳求進成己以成物也。

    樹實曰果。

    草實曰蓏。

    又雲。

    果即桃李之屬。

    蓏即瓜瓞之屬。

    蓏(音裸)。

     △五頌結證勸信。

     亦不為己身及以五欲樂(至)今故為汝說。

     此六句總束前文。

    教會衆當信當學也。

    前言為衆生求法。

    公心溥矣。

    此言不為己身欲樂。

    私情絕矣。

    然如是勤求。

    使法容有不獲。

    佛容有不成。

    亦何必反覆絮絮述哉。

    惟一求即獲。

    一獲即成。

    所以不惜口舌為汝說也。

    亦隻是要新記人無有懈倦。

    必得成佛之實。

     △二結會古今。

    分二。

    一正結會。

     佛告諸比丘(至)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

     此明古今不異法無二說也。

    直指雲。

    我身即是王身。

    形異而心一如也。

    仙人即是達多。

    名異而法一如也。

    我由法而成佛。

    則法不可思議。

    法由師而傳我。

    則師不可思議。

     [△@△]此下明不思議之師。

    意謂淘成我者。

    即今之達多也。

    磨煉汝者。

    即今之釋迦也今既如是。

    來亦當然。

    豈不信哉。

     △二明功報。

    分二。

    一明弟子因報圓滿。

     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至)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此雖明自己因報。

    而實歸功于師。

    意在教會衆莫辜今日師訓也。

    他經多述求索頭目等。

    是為佛滿足檀度。

    并前五度。

    惟此經以傳法言。

    是兼滿智慧法也。

    故寶積經雲。

    若無提婆達多善知識者。

    終不得知如來具有無量功德。

    故此亦言令我具足等也。

    四攝法者。

    天台雲。

    一布施攝。

    若欲财者。

    以财攝取。

    若欲法者。

    以法攝取也。

    二愛語攝。

    以善軟之言。

    随順衆生。

    安慰開示也。

    三利行攝。

    菩薩随起身口意行。

    能令衆生各沾利益也。

    四同事攝。

    菩薩以法眼。

    明見衆生根緣。

    即分形散影。

    和光同塵。

    共其事業也。

    四通稱攝者。

    以衆生情所愛者。

    同情接引。

    漸入大乘。

    所謂先以欲鈎牽。

    後令入佛智。

    餘皆如方便品釋。

    謂成正覺。

    度衆生。

    二利功德。

    總由師之磨煉所至。

    又見不違師訓之驗也。

     △二明法師妙果當成。

    分三。

    一證果。

     告諸四衆提婆達多(至)世界名天道。

     此處如來本舉遠因為法。

    欲引新記。

    堅固不怠。

    而授記之言。

    不覺随至矣。

    觀經前後。

    達多未預其會。

    他經雲。

    因害佛故。

    感生身入阿鼻獄。

    佛遣阿難。

    緻問苦樂。

    達雲。

    我在此如三禅天樂。

    阿難雲。

    何時方出。

    達雲。

    待釋迦入地獄。

    戒即出。

    阿難雲。

    世尊豈有入地獄分。

    達雲。

    我又豈有出地獄分耶。

    由此而知。

    如來與記處。

    正在達多決定不受處異哉。

    此處好生着眼。

    果号天王者。

    大窾雲。

    有大威力。

    成就如來大因大果也。

    世界名天道者。

    天道無親。

    常與善人也。

    要知提婆今日之憎心。

    即昔時之妙法。

    釋迦今日之冤家。

    乃昔時之知識。

    安可以兩人異視之乎。

     △二化度。

     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至)得無生忍至不退轉。

     依正莊嚴。

    雖不顯記。

    觀其說法受益者。

    概可知也。

    佛既說法二十中劫。

    而亦廣開三乘。

    以至得果者。

    多多無盡也。

     △三滅後。

     時天王佛般涅槃後(至)發菩提心至不退轉。

     正法與住世同劫。

    是彼佛利生之志。

    深且笃也。

    全身不散。

    亦是令法久住之心不忘。

    塔高六十。

    廣四十正表此理于四聖六凡。

    無不全體顯現。

    人民以十種供養。

    表十度圓成也。

    向下明供塔得果。

    不出三乘權實。

     △三勸淨心信。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至)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此處極贊信敬此品者。

    又是如來為一切人。

    堅其無有懈倦而不違我之符券也。

    世人皆知調達為極惡人。

    而不知本是大賓伽羅菩薩。

    為遮衆生起逆罪故。

    示現作惡。

    與華嚴之無厭足王等也。

    今如來已明示其因。

    而複記其果。

    恐據迹衆生。

    不生實信。

    故複勸敬信勿疑。

    若果能谛信。

    不惟惡道不生。

    而勝處常生。

    要使一切人自心中之調達滅。

    而伽羅現也。

    達多通經竟。

     △二今文殊通經龍女成佛。

    分二。

    一文殊通經。

    分五。

    一明智積請退。

     于時下方多寶世尊(至)白多寶佛當還本土。

     直指雲。

    從上湧塔變土。

    引過去大因。

    證提婆妙果。

    皆為會衆。

    極顯真實。

    雖曰顯實。

    猶屬迹門。

    而本門真實。

    尚未動着。

    其來助化者。

    自藥王大樂說。

    以及智積。

    皆權智也。

    多寶之現。

    本欲為一切人完美法華三昧。

    而智積但見迹門實顯。

    便催本佛還歸。

    殊不知途路未竟。

    以緻本師不對。

    由本門大事未彰。

    因此一舉。

    便引起世尊發轫顯本之源。

    故留智積。

    以見文殊。

    令會衆更知有本門一大事因緣也。

     [△@△]然智積于如來勸信之下。

    便請本師還國。

    試觀智積之意。

    果欲還國耶。

    是别有為耶。

    看經人。

    須将問答者與出證者。

    作一人看。

    庶不辜靈山一場局面。

     △二世尊暫止。

     釋迦牟尼佛告智積曰(至)論說妙法可還本土。

     此明佛留智積以待文殊。

    将彰本門大事也。

    天台雲。

    如來雖留智積。

    其意在留多寶。

    以證本門。

    開顯佛之密意。

    非菩薩所知。

     [△@△]世尊教智積待須臾者。

    是立地得睹。

    此有者。

    即不離當處可與相見。

    乃劃然開發之時也。

    論說妙法兩句。

    便是深談實相。

    究竟還歸也。

     △三文殊尋來。

     爾時文殊師利(至)共相慰問卻坐一面。

     直指雲。

    佛謂此有文殊。

    今應念而至。

    已刺破一切人眼睛了也。

    序品文殊在座。

    與彌勒問答。

    今雲從大海來。

    所以教人着眼這裡錯過。

    縱有多說。

    隻益勤勞。

    于己何益。

    欲知根本大智。

    不離當處湛然。

    欲知本門實主。

    不離生死大海。

    生死海中。

    撈捷佛性衆生。

    非文殊之大智莫辯。

    佛性衆生在生死海中。

    非釋迦之婆心弗救。

    本智不住于實理。

    故住在性空。

    本主不涉于今時。

    故安然靈鹫。

    大用現前。

    入生死海。

    大用歸體。

    仍入是山。

    當此之時。

    正是如如智。

    契如如理之境相也。

    但為新記未解其義。

    故以實就權。

    往智積所。

    而智積遂得問其本門之大事耳。

     [△@△]文殊坐華。

    顯往來不出此蓮華藏也。

    俱來者皆如是坐。

    顯人人皆有此蓮華藏也。

    妙樂問。

    三變土中。

    無三惡道及諸大海。

    今何仍言龍從海出。

    答。

    今以三義通之。

    一者。

    既移天人變大海。

    若從所移處來。

    應無遠弊。

    二者。

    海衆縱移。

    而龍宮不動。

    龍雖不動。

    而所居已變。

    從變而不變處來。

    有何不可。

    三者。

    無緣被移。

    有緣今來。

    此不思議山海宛然。

     △四智積請問。

     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至)所化衆生其數幾何。

     此為據迹之問也。

    智積者。

    表理智未融。

    而得是名也。

    意謂龍宮卑濕。

    非說法之場。

    龍性憍慢。

    非受化之機。

    但不知仁之所化幾何數也。

     △五文殊酬答。

     文殊師利言其數無量(至)且待須臾自當證知。

     此為彰本之酬也。

    文殊以實智得名。

    實智之量。

    本為無量。

    意謂善說法者。

    不擇地而施。

    善度生者。

    不問機而教。

    地愈卑而化愈廣。

    機愈憍而意愈勤。

    此所以非心口可能宣測也。

    即此便見文殊家風迥别。

    且待須臾兩句。

    更見斬釘截鐵。

    使徒有其言。

    不見其實。

    安見如來留智積之驗耶。

    如來教待須臾。

    文殊即現。

    文殊教待須臾。

    随衆即現。

    此中響應。

    多少明白。

     所言未竟無數菩薩(至)今皆修行大乘空義。

     此正須臾得證也。

    直指雲。

    承上自當證知。

    以釋非心所測之境。

    前化主與衆。

    俱坐寶蓮。

    足見實相自具。

    校夫三周新記。

    畢竟行滿功圓。

    方坐蓮華成佛。

    則權實霄壤矣。

     [△@△]出海詣空等。

    已如前釋。

    皆是文殊化度者。

    答其所問數也。

    共論說者。

    是互為賓主說六度法。

    本聲聞者。

    先禀權教。

    在海修習二乘道法。

    今聞實法。

    則皆住大乘第一真空也。

     文殊師利謂智積曰于海教化其事如是。

     此質彼所問也。

    言汝謂我所化之數。

    今既親見親知。

    則汝已心領神會。

    其實如是。

    何複待吾與言哉。

     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贊曰。

     大智德勇健化度無量衆(至)令速成菩提。

     前四句是贊。

    謂文殊有大智勇故。

    入生死而不怯。

    大德健故。

    化衆生而無量。

    如此皆大會及我。

    所親見者也。

    次四句是問。

    謂但不知仁者所說之法。

    還是唯闡一乘實相。

    廣度衆生。

    速證菩提耶。

    抑仍說三乘權漸法門乎。

    故下文殊有唯常宣說之對。

     △二明所利益。

    分九。

    一文殊自叙。

     文殊師利言我于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

     文殊因智積意有權實之問。

    故此答以唯說妙法。

    是盡洗權執之見。

     △二智積發問。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至)修行此經速得佛不。

     前偈若通為贊意。

    至此不應作如是問。

    故知後四句。

    另有意焉。

     △三文殊緻答。

     文殊師利言(至)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此即修行此經速得佛果之證也。

    要解雲。

    龍宮無數菩薩。

    皆是文殊化度。

    而獨舉八歲龍女成佛者。

    正顯佛性不間男女。

    不拘老少。

    不擇異類。

    但根智利。

    必所造深。

    刹那回光。

    而菩提可至。

    亦是破三乘遠系。

    而進其鈍滞也。

    大窾雲。

    智慧利根四字。

    是總贊。

    善知下。

    方是别贊。

    言諸根者。

    即信進念定慧五根也。

    行業。

    即善惡業行也。

    此是知機。

    得陀羅尼等下。

    即是知法。

    以智慧具足。

    故知機知法也。

    于刹那下。

    别贊利根。

    初發心時。

    即得不退也。

    辯才無礙。

    即得四無礙智也。

    慈念衆生者。

    以慈修身也。

    功德具足者。

    萬行圓滿也。

    心念口演。

    即自利利他。

    微妙廣大者。

    緻廣大而盡精微也。

    仁者不自有其德。

    讓者不自張其功。

    和者無卒暴。

    故能就物。

    雅者無圭角。

    故能成物。

    由此女衆德具足。

    故能速至菩提也。

     [△@△]以八歲女。

    而居異類。

    為文殊盡力稱揚。

    則往世修因。

    又不啻與如來同參阿私矣。

    須知文殊假此。

    以破會衆權執。

    二乘之年。

    可謂曰長。

    二乘之類。

    可謂曰尊。

    但此速證菩提一事。

    偏獨歸之龍女。

    豈不大較着哉。

     △四智積生疑。

     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如來(至)于須臾頃便成正覺。

     上所叙。

    是舉本而開迹。

    今所疑。

    是執迹而暗本。

    故返引釋迦久遠之因。

    以破龍女當下之果。

    殊不知大心之士。

    悟在刹那。

    中下之機。

    萬劫莫究也。

    要知原是智積故作不信。

    引起龍女忽現。

    以決八萬新記之疑。

    直指雲。

    文有三段。

    一舉釋迦于無量劫以苦行求道。

    應前達多而來。

    二舉苦行布施。

    即此大千大地。

    無芥子許非如來舍身命處。

    由是累劫修行。

    然後得成。

    三則不信此女成道之速。

    若果如此說。

    則釋迦不及龍女矣。

    蓋為二乘人不知本有之佛。

    一往外求至此。

    雖開三顯一。

    又坐在權智有修證處。

    所以佛留智積。

    與文殊相見。

    特為論說。

    此自性本有之佛。

    不假修證。

    故托龍女頓證。

    以遣權迹之執也。

    直将龍女與新記。

    會歸一本。

    始完此一大事因緣耳。

     [△@△]須知智積雲。

    我見如來于無量劫。

    又雲觀三千大千世界。

    如此見量。

    豈據迹者之所證耶。

    此又見智積之大智與文殊無間也。

     △五龍女明圓。

     言論未訖時龍王女(至)卻住一面以偈贊曰。

     深達罪福相遍照于十方(至)無不宗奉者。

     ○龍女不與師俱來。

    必待智積生疑。

    便乘機出現。

    使智積與新記。

    疑滞頓消。

    始見文殊鉗錘妙密。

    方契佛留智積之方便。

    令不虛設也。

    龍女以偈贊釋迦。

    足見非尋常也。

    第一句。

    以實智深。

    明罪福皆空。

    即此一句。

    是将無價珠。

    獻如來矣。

    以下皆為此句注腳。

     [△@△]忽現于前四字最微。

    蓋龍女雖以偈贊如來。

    其實為會衆發明實智平等也。

    以世情論。

    龍乃罪相。

    菩提福相。

    不達者。

    罪福曆然。

    今曰深達。

    即是實智圓明慧光普照也。

    此約能證。

    是般若德。

    微妙等。

    約所證。

    是法身德。

    法身無相。

    故曰微。

    不妨具相莊嚴。

    故曰妙。

    天人所仰者。

    是報化身。

    乃解脫德也。

    由微故天人所戴。

    由妙故龍神鹹敬。

    以此三德具足。

    故為一切之所宗奉。

     又聞成菩提唯佛當證知我闡大乘教度脫苦衆生。

     此四句。

    是龍女将世尊文殊和而為一極。

    為新記全身顯露也。

    言我成佛果。

    唯佛與文殊。

    自當證知。

    此外皆不能知也。

    此是圓成三覺之義。

    成菩提是佛。

    闡大乘是法。

    度衆生是僧。

    三覺既圓。

    萬德自具。

    此豈滞迹者所能知耶。

     △六身子權難。

     時舍利弗語龍女言(至)具修諸度然後乃成。

     莫道身子真個有疑。

    蓋以女身垢穢。

    佛道懸曠。

    三周新記胸中必有身。

    子故借他疑團。

    作自己問難。

    引起龍女獻珠成佛。

    更速以決新記必有之疑也。

    文殊顯實。

    令智積生疑。

    便謂我見釋迦等。

    是因他疑他也。

    龍女明圓緻身子生疑。

    便謂經劫勤苦。

    是以自疑他也。

    二皆有因。

    故緻疑念頓生。

    言汝謂不久得道。

    我言佛道懸曠。

    汝言微妙法身。

    我謂汝身垢穢。

    以垢穢非器之身。

    成大寶最極之位。

    此實不可信。

    以懸遠積行之功。

    為須臾一念即證。

    是猶不可信也。

    此文兩節。

    一疑非器不成。

    一疑非時不證。

     又女人身猶有五障(至)雲何女身速得成佛。

     女身五障不得成佛正新記人胸中所疑之實。

    身子知得。

    故代他曆曆辨駁。

    以俟龍女發明也。

    梵王者。

    以淨修四等四禅為因。

    女人淫恣無節。

    不得為也。

    帝釋以勇猛少欲為因。

    女人雜惡多障。

    不得為也。

    魔王以十善具足。

    尊敬三寶為因。

    女人毀失正教。

    不得為也。

    輪王以慈愍群萌。

    供養三尊為因。

    女人慝态不淨。

    不得為也。

    佛以修無量德。

    斷五住惑為因。

    女人性多色欲。

    不得為也。

    次總結二疑。

    故曰雲何女身速得成佛。

    噫智積為八萬新發意人。

    決權疑生實信。

    身子為三周新記。

    決迹疑生本信。

    意同語别。

    而與世尊文殊。

    可謂唱拍相随者矣。

     △七龍女呈珠。

     爾時龍女有一寶珠(至)觀我成佛複速于此。

     龍女者。

    即懷大寶之人也。

    今見身子作如是疑。

    亦不與之較論長短。

    但将無上一珠。

    持以奉上。

    是以水投水。

    佛即受之。

    正如空合空也。

    雖曰價直三千。

    試說大千世界價直多少。

    則知此珠畢竟是無上也。

    龍女于呈珠之後。

    始問二尊。

    言是事疾不。

    此欲二尊親口說出。

    方使會衆破男女相。

    破同異相。

    破久近相。

    破生滅相。

    故向下會衆。

    皆見有忽然轉變成等正覺之境。

     當時衆會皆見龍女(至)演說妙法。

     言顯不如相彰。

    當時龍女。

    若向靈山會理。

    論權說實。

    則轉見遲鈍。

    焉得今日使人人皆見實相真境也。

    忽然者。

    不待作念。

    變成男子者。

    變是轉義。

    男是陽性。

    況純陰無成。

    若不經轉變。

    終不能緻繁興大用。

    言具菩薩行者。

    即一念頓超。

    無行不具。

    此已卻二尊無量劫熏修之疑。

    則因行滿矣。

    往南方等。

    表大智圓明纖塵不立之境。

    況坐蓮華具相好。

    而果德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