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七

關燈


    此證贊頌中又聞成菩提之實。

    末三句。

    證贊頌中我闡大乘教之實。

    由是會衆明見其境。

    複有何疑。

    而不釋哉。

     △八時會得益。

     爾時娑婆世界(至)心大歡喜悉遙敬禮。

     此是會衆親見親聞。

    非比量知也。

    證贊頌中度苦惱衆生之實。

    始見一切衆生無不宗奉者。

    益明矣。

     無量衆生聞法解悟(至)發菩提心而得受記。

     此述明彼此二土所得利益也。

    無量衆生等。

    彼土蒙益也。

    六反震動者。

    彼土瑞應也。

    娑婆世界等。

    此土蒙益也。

    得受記者。

    即龍女普為時會緣熟衆生。

    作受記也。

    此即普現色身三昧力耳。

     △九當機默信。

     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衆會默然信受。

     默然者。

    是會衆自證自得之境。

    非辯折屈伏也。

    然衆會信受固已。

    要知智積舍利非至此始信。

    若然者。

    則前番之疑。

    亦真矣。

    須善會之。

    知音問。

    龍女成佛。

    何不通名。

    答。

    準起信論。

    信極真如者。

    離三種相。

    智積以曆劫久近為難。

    文殊不辯。

    有龍女忽現。

    示此經離言說相。

    身子以男女垢淨為難。

    龍女不辯。

    以寶珠奉佛。

    示此經離心緣相。

    成佛不言名字。

    但曰為衆說法。

    示此經離名字相。

    以三相俱離。

    堪持此經。

    故繼之以持品也。

    弘經得果已竟。

     持品第十三 品節雲。

    此品來意。

    由前叙昔因求法之難。

    引龍女成佛之易。

    以發會衆欣慕之心。

    而次以持品者。

    蓋此經為諸佛之慧命。

    乃衆生之正因。

    如來滅後。

    人多弊惡。

    最難奉持。

    苟失其持。

    則佛種斷絕。

    此世尊之隐憂也。

    故諸菩薩默領佛意。

    安慰于佛。

    曰願不有慮。

    各願奉持廣說此經。

    不惜身命。

    而五百弟子。

    與學無學人。

    亦各發願于餘國說經。

    以娑婆人多上慢。

    自量其力。

    不堪化也。

    然佛姨母。

    及諸尼衆。

    向來自視女身多障。

    不敢希望。

    今見龍女成佛。

    自信有分。

    故特請授記。

    願于他國廣宣此經。

    亦見不退之心有在也。

    世尊複視八十億菩薩而不言者。

    意謂聲聞雖願持經。

    而未習涉俗之行。

    不知遠害之方。

    志力不充。

    恐被留難。

    使緣不廣。

    欲諸菩薩以調護之耳。

    諸菩薩默領佛意。

    齊發誓願。

    于如來滅後。

    周旋往返十方世界。

    唯以忍行。

    能令衆生受持此經也。

    品以持名者。

    持謂守其所有而不失。

    故此品單說持經之事。

    以明悟守之難耳。

     [△@△]持是總名。

    别有六種。

    即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禮拜供養也。

    又有能持所持二種。

    能持。

    即菩薩羅漢及八十萬億大士等。

    所持。

    即妙法華經。

    有三種能持之人。

    亦有三種所持之處。

    謂二萬菩薩于此方持。

    一切聲聞于他方持。

    八十億大士。

    則周旋十方世界持。

    故總曰持品。

     △四勸發久修新證。

    奉旨受持。

    以領流通。

    分二。

    一明受持。

    分三。

    一菩薩持經。

     爾時藥王菩薩摩诃薩(至)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此先舉能持之人。

    藥王是七地菩薩。

    乃法師品中之所因者。

    樂說乃九地菩薩。

    是寶塔品中之請主也。

    因前聞世尊殷殷之意。

    勉勵會衆雲。

    我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有在。

    又雲。

    此為難事。

    宜發大願。

    而會中竟不見一人領受此經而發願者。

    故二大士領諸菩薩發願雲。

    惟願世尊不以為慮。

    此便是與世尊一肩擔取也。

    當奉持等。

    是舉所持之法。

    于後惡世。

    又是明持說之處。

    此下即明五濁。

    天台雲。

    衆生善少即衆生濁。

    多增上慢是見濁。

    貪利供養是煩惱濁。

    增不善根是命濁。

    遠離解脫是劫濁。

    若非深位菩薩忍力成就。

    安能于此濁世。

    弘通是經也。

     △二聲聞發誓。

     爾時衆中五百阿羅漢(至)瞋濁谄曲心不實故。

     此是有學無學二種人。

    發願于異國通經。

    是即聲聞得記。

    學菩薩行。

    習法師事之初心也。

    大窾雲。

    弊惡者。

    言娑婆世界人實難化。

    懷增上慢是弊多。

    功德淺少則惡多。

    瞋者。

    謂剛暴無柔和之色。

    濁者。

    謂污穢無清白之行。

    谄者。

    工媚悅而無丈夫之氣。

    曲者。

    習逢迎而無質直之心。

    其人如此。

    故不可以真實法授之。

    所以不願此國也。

    天台問。

    此諸聲聞。

    既得授記。

    已登初住。

    破無明惑。

    得無生忍。

    成大菩薩。

    何故不能于此惡世苦行通經。

    答。

    為引初心始行菩薩。

    未能惡世苦行通經。

    複起如來說安樂行也。

     △三尼衆請記。

    分四。

    一波提請記。

     爾時佛姨母(至)瞻仰尊顔目不暫舍。

     女衆披缁。

    乃波提最為首唱。

    故先舉也。

    意欲發願持經。

    但未得授記。

    故不敢呈言。

    惟瞻視尊顔。

    希佛宣明而已。

    波阇波提。

    此雲大愛道。

     于時世尊告憍昙彌(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稱母名。

    而稱道号。

    是以法為親也。

    以何故憂色為問。

    乃所以起授記之端也。

    憍昙彌。

    此雲尼衆主。

    我先總記者。

    授五百弟子後。

    其餘聲聞衆。

    亦當複如是等。

    已悉言之矣。

    次記于多劫中為大法師者。

    欲其廣宣大法。

    漸具福智也。

    及六千尼衆。

    俱為法師者。

    由尼衆福易植而慧難成故也。

    号一切衆生喜見者。

    以因植果。

    由因名愛道故。

    果得喜見之稱。

    而其間正像劫國等不言。

    文略故也。

    轉次授記。

    亦與五百弟子同例。

     △二耶輸請記。

     爾時羅睺羅母(至)世尊于授記中獨不說我名。

     此如來俗中婦也。

    佛為太子時。

    有三妃。

    以表三惑。

    悲華經謂。

    佛姨母元為水神。

    愛佛願大。

    故誓生生為佛保母。

    耶輸為須彌山神。

    名善樂華。

    愛佛願重。

    故願生生為佛婦。

    今蒙佛教。

    俱得道果。

    故此請記。

     佛告耶輸陀羅(至)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果号具足光相者。

    因中作大法師。

    闡明如來大法光明故。

    然既供無量佛。

    行無量行。

    說無量法。

    故壽至無量阿僧祇劫。

    亦是依因感果也。

     △三尼衆領解。

     爾時摩诃波阇波提(至)即于佛前而說偈言。

     世尊導師安隐天人我等聞記心安具足。

     此領記贊謝也。

    長文是經家叙其領記。

    偈中方是尼衆贊謝。

    前二句贊。

    後二句謝。

    言心安具足者。

    一向自謂女道陰柔。

    于無上大果種種相好。

    必不能得。

    今聞當得成佛。

    則二利圓。

    福智具。

    而此心安矣。

     △四衆尼發願。

     諸比丘尼說是偈已(至)于他方國廣宣此經。

     聲聞不願于娑婆弘經之意。

    前已問明。

    但約内秘外現。

    則在此娑婆。

    行道教化。

    累經多劫。

    如來滅後。

    輔化事訖。

    亦宜當入佛所安矣。

    明受持已竟。

     △二明勸持。

    分二。

    一長行。

    分四。

    一佛唯默視。

     爾時世尊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诃薩。

     此明佛意有待于諸菩薩也。

    天台雲。

    眼視默勸。

    而不告言者。

    上來雖不别命諸菩薩。

    而如來已舉持經功德深厚。

    引證分明。

    又多寶分身。

    遠來勸發。

    此之殷勤。

    事義已足。

    有欲應命。

    宜即發誓。

    無煩複言。

    又将護聲聞他方弘經之願。

    故不稱揚此土弘經之事也。

     △二菩薩請告。

     是諸菩薩皆是阿惟越緻(至)不見告敕我當雲何。

     此皆經家叙置。

    前四句明德。

    皆是二字。

    總标智德。

    皆無二也。

    阿惟越。

    即位不退。

    轉不退輪。

    即行不退。

    則所證所得。

    二俱不退矣。

    今見顧視。

    各從座起。

    事具師資之禮。

    而默識如來之心。

    師不言而言。

    資無聽而聽。

    然意中所有回環付量。

    雖經家叙語。

    而後雲。

    我當周旋往返等。

    便見諸菩薩有斯意矣。

     △三默然知意。

     時諸菩薩敬順佛意并欲自滿本願。

     此兩句。

    便寫盡師資之隐意無餘矣。

    據佛意見。

    二萬菩薩。

    專于此土。

    一切聲聞。

    專于他土。

    是各有所拘。

    則不能盡十方際。

    使法有所偏也。

    據菩薩意。

    既曰轉不退輪。

    則不拒此而愛彼。

    一有偏拘。

    緻本願不滿。

    故曰敬順佛意。

    自滿本願也。

     △四發誓通經。

     便于佛前作師子吼(至)在于他方遙見守護。

     此足見諸菩薩知意之言也。

    知音雲。

    便于下三句。

    敬順佛意也。

    我等下。

    自滿本願也。

    周旋者。

    無處不到。

    往返者。

    去而複來。

    如是則土不論淨穢。

    人不辯善惡。

    皆可教也。

    皆是佛力者。

    謂我等願雖如此。

    更須仗佛力加庇可也。

    在于他方遙見守護者。

    正要佛踐法師品中之約耳。

     [△@△]于佛前作師子吼者。

    自揣其力。

    于淨穢善惡中。

    皆可弘經。

    而無所畏。

    故雲爾也。

    在于他方者。

    謂我等雖在他方弘經。

    惟願如來威神遙見而為守護。

    是則地雖遙。

    而佛不遠也。

     △二偈頌。

    分四。

    一披衣弘經。

     即時諸菩薩俱同發聲而說偈言。

     惟願不為慮于佛滅度後恐怖惡世中我等當廣說。

     此去是諸菩薩一篇。

    發願文也。

    此四句是總。

    知音謂。

    佛待機四十年。

    而說此經。

    可謂慮之熟矣。

    三周後自知涅槃時到。

    慮滅後人畏惡世不肯廣說。

    故自法師品已來。

    每每勸人發願弘經。

    可謂慮之遠矣。

    今菩薩對佛發願。

    土不問淨穢。

    人不問利鈍。

    皆願教化。

    則佛慮可釋。

    故曰願不為慮等。

     有諸無智人惡口罵詈等及加刀杖者我等皆當忍。

     此下總申惡義。

    然末世中人。

    所作惡行。

    不出乎三業。

    無智則意惡。

    罵詈口惡。

    加刀杖身惡。

    如此等惡。

    皆當忍受者。

    唯忍能化乎瞋。

    此是得弘經正軌。

     惡世中比丘邪智心谄曲(至)好出我等過。

     此申明有諸無智人一句。

    而形容意業之惡。

    知音雲。

    惡世中比丘下四句。

    明動中意惡。

    言比丘者。

    正顯壞法不是白衣。

    乃獅子身中蟲也。

    上言無智。

    此言邪智。

    謂無正智。

    而頗有邪智。

    其心不正。

    故曰谄曲。

    未得言得。

    即生大我慢。

    故曰充滿。

    阿練若下八句。

    明靜中意惡。

    阿練若。

    此雲無喧争。

    即山間林下。

    由其邪智惡增。

    或時居山林。

    着衲衣。

    形服俱似空閑。

    而心實喧争。

    自謂已是真修。

    而返輕賤持經之者。

     [△@△]如此惡人。

    本為貪着利養。

    與白衣說法。

    假裝形相。

    诳惑無知。

    彼無知者。

    聞其言。

    見其相。

    則敬之如得通羅漢也。

    是人下四句。

    結明靜中所以為惡。

    殊不知此等惡人。

    心常懷惡。

    口常念俗。

    由其名假形僞故。

    常于人前。

    返毀持經者有過。

    而被己過。

    下出其所說之過。

    意雖毀人。

    而言言皆陳己肝膈。

    其實仍毀己也。

     而作如是言此諸比丘等(至)說外道論義。

     此申明惡口罵詈等一句。

    是形容口惡。

    知音雲。

    而作如是言下。

    惡人反謗弘經比丘。

    為貪利之人。

    又謗法華為非佛說。

    謂是弘經者。

    自作以诳世求名。

    而為人分别者也。

    常在大衆下。

    出所謗之方。

    在大衆中。

    即弘經說法之場。

    國王大臣。

    乃有權勢。

    能生殺之所。

    婆羅門居士。

    能美惡人之處。

    餘比丘。

    能随世炎涼之士。

    于此諸處。

    皆生诽謗。

    言我為邪人。

    謂我所說。

    俱非佛法。

    乃外道論義也。

     我等敬佛故悉忍是諸惡(至)皆當忍受之。

     敬佛忍惡。

    與常不輕意同。

    言彼輕慢之人是佛。

    則見菩薩三業俱淨。

    與彼之心言俱異矣。

     濁劫惡世中多有諸恐怖(至)皆當忍是事。

     此釋前總頌中及加刀杖者。

    我等皆當忍二句。

    形容其身業之惡。

    知音謂。

    後惡世中。

    有諸恐怖者。

    以見惡人之類廣。

    皆惡鬼入其心腑。

    不然。

    何辱我之極也。

    辱字含刀杖義。

    我等敬信。

    謂彼雖持毀罵利兵。

    亦無能破我堅甲。

    而我亦能忍此難事也。

    我不愛下。

    轉釋為說是經等二句。

    我等于來世下。

    轉釋我等敬信佛二句。

    世尊下。

    謂凡我所言。

    佛自當知。

    濁世惡僧。

    所以惱我者。

    由不知佛說。

    三乘原是方便。

    聞我直說一乘。

    犯彼所忌。

    故口則惡罵。

    眉則颦蹙。

    以至數數擯我離于塔寺。

    雖有如是衆惡。

    我等為敬順于佛。

    滿己所願。

    一一能忍也。

    通篇重在一忍字。

    緻使法脈源源不絕。

     △二入室弘經。

     諸聚落城邑其有求法者我皆到其所說佛所囑法。

     聚落句。

    猶俗雲惡薮也。

    此是最難忍處。

    苟有求法兆。

    足行矣。

    此所以皆到其所而說所囑法也。

    要知有求法三字。

    是得機施教。

    非販鮮魚輩滿街叫賣者比。

     △三坐座弘經。

     我是世尊使處衆無所畏我當善說法願佛安隐住。

     處惡衆如何無畏。

    仗世尊威力也。

    于惡衆如何亦善說。

    欲滿佛願也。

    蓋我是世尊使一句。

    正應法師品如來所遣使等文。

    我當善說法。

    即還複長行作師子吼及轉不退法輪之意。

    願佛安隐住。

    即酬複如來顧視之心。

    所謂願不有慮也。

     △四總結佛知。

     我于世尊前諸來十方佛發如是誓言佛自知我心。

     此明所願不虛。

    如來既顧視。

    我等敢不受承慈命也。

    況所願于十方國。

    周旋往返。

    忍諸難事。

    不唯獨對如來。

    況有分身諸佛與多寶佛。

    如此多佛證知。

    豈于世尊滅後。

    而不如願奉持耶。

    但此願語。

    佛知我心。

    故不在再四敷呈也。

    然世尊為欲流通此經。

    殷殷之心而顧視之。

    菩薩本欲流通此經。

    懇懇之誠而領受之。

    是知佛與菩薩。

    各為此經。

    不啻肝腸血滴滴地。

    凡我等今得見聞。

    宜當深體此意。

    不則辜負多矣。

    勸發久修新證已竟。

     安樂行品第十四 品節雲。

    此品來意。

    由前諸菩薩等各願持經。

    以末法中多冤患難。

    須以忍行為先。

    文殊意謂。

    雖能忍難。

    不若使無難為安。

    故請世尊。

    說四安樂行。

    以為示悟之多方也。

    四行者。

    一行處。

    二親近處。

    三深心。

    四大悲心。

    即此四行。

    為末世弘經最妙法門。

    況行處近處。

    專精性戒。

    遠離譏嫌。

    則不犯衆難也。

    深心。

    則不觸衆。

    永離怨恨。

    而自無過患也。

    大慈悲心。

    則不舍衆生。

    常願教化。

    永無疲厭也。

    四行具足。

    乃得悟守之力。

    以盡持經方軌。

    故說髻珠。

    以顯第一之功。

    惟此四行。

    乃世尊垂訓守護家業之軌範。

    則三千威儀。

    八萬細行。

    備在于此。

    末法比丘能持此行。

    可謂不負深恩矣。

     [△@△]安樂對恐怖而言。

    前品雖是諸菩薩以敬順佛故。

    忍諸難事。

    則實覺有難忍之境。

    夫以難忍者。

    而勉力忍之。

    豈能久遠弘通哉。

    故文殊知其勢不可為。

    隻得請佛。

    示行方法也。

    如來因之。

    示以四法。

    使有刀杖而不加。

    有恐怖而不畏。

    身安心樂。

    行之無難。

    而能使行人内明三德。

    外卻諸擾。

    如出塵之珠。

    秋毫不染。

    似懸空之日。

    無暗不輝。

    即是住大解脫安樂道場矣。

    天台釋此品有三。

    一依事。

    二附文。

    三法門。

    依事釋者。

    身無危險故安。

    心無憂惱故樂。

    身心安樂則能進行也。

    附文釋者。

    着如來衣。

    則妙法身安。

    入如來室。

    則解脫心樂。

    坐如來座。

    則般若行進。

    此約法師品文而釋也。

    若附當品。

    住忍辱地故身安。

    而不卒暴故心樂。

    觀諸法實相故行進也。

    法門釋者。

    安名不動。

    謂住持中道。

    不為六道生死之有。

    二乘涅槃之空二邊所動故樂。

    名無受。

    以不受一切諸受故行。

    名無行。

    謂不行凡夫行。

    不行聖人行。

    以一切無所行故。

    約此三釋。

    名安樂行。

     △五初心欣斯勝福。

    說安樂行。

    以便流通。

    分二。

    一問。

    又二。

    一歎深行菩薩。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至)護持讀說是法華經。

     此歎前品深行菩薩。

    于濁惡世。

    能奉命弘經也。

    文殊謂諸菩薩為難有者。

    深知其為末世津梁故。

    不待請求方法。

    而自能弘通也。

    但新得記者。

    見諸菩薩。

    如是不惜身命。

    恐欲效行其事。

    畢竟遭其阻退。

    故不得不請其說安樂行門耳。

     △二代初心請問。

     世尊菩薩摩诃薩于後惡世雲何能說是經。

     此菩薩即理智未圓。

    真俗未會。

    僅得事忍。

    而未達理忍。

    但不知于後惡世。

    雲何能說此經。

    始不為人所辱。

    而兩全其化耶。

     △二答。

    分三。

    一标四行章門。

     佛告文殊師利(至)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

     此标身口意誓願四安樂也。

    安住者。

    甯靜不動之象。

    即依下文。

    四法攝心不動。

    觀法無我。

    稱性說法也。

    要解雲。

    繼三業以大悲者。

    三業既正。

    則真智現前。

    必起利物之心。

    智悲相濟。

    弘經無難。

     △二釋修行方法。

    分四。

    一身安樂行。

    又二。

    一釋方法。

    複二。

    一長行。

    又二。

    一标近行。

     一者安住菩薩行處親近處能為衆生演說是經。

     此下初身安樂行也。

    天台雲。

    行名進趣。

    近名修習。

    又行處是忍辱衣。

    近處是法空座。

    知音雲。

    安住者。

    謂持經人先要安住己心于行止二處。

    行處。

    照方。

    便品盡行諸佛無量道法。

    親近。

    亦照佛曾親近百千諸佛。

    原說近諸佛。

    故不許近國王等。

    原說行道法。

    故不在徒忍辱等。

    若能如佛所說。

    則可以為人演說是經也。

     △二釋近行。

    分二。

    一釋行處。

     文殊師利雲何名菩薩(至)而不卒暴心亦不驚。

     此明菩薩當如是行自應無難。

    要解雲。

    行處者。

    有事理。

    非事無以涉俗。

    非理無以契真。

    事理兼通。

    真俗不礙。

    然後利生弘法。

    觸處安樂矣。

    先明事行。

    且行處必住忍辱者。

    六度适時為用。

    而涉難莫尚乎忍。

    蓋趨事而動。

    則悔吝生焉。

    故須忍以禦之。

    惟能忍。

    故于剛能柔和。

    而物不能挫。

    于逆能善順。

    而物不能害。

    于事能審。

    而不卒暴。

    于微能察。

    而所遇不驚。

    由是克成安樂行也。

     又複于法無所行(至)是名菩薩摩诃薩行處。

     ○此明理行。

    法指一切所行法也。

    雖行是法。

    而不住相。

    名無所住。

    蓋有所則有能。

    能所角立。

    物我成敵。

    則患難生。

    而安樂喪矣。

     [△@△]法。

    即菩薩所行自利利他世出世法。

    無所行者。

    即不著相。

    謂我能作如是行也。

    此即菩薩得如如智。

    乃為破惑之本。

    觀諸法如實相者。

    實相無相。

    要觀一切所行之法。

    皆如實相。

    而無有相。

    亦不行者。

    不見有能觀之智。

    即觀諸法。

    而實相之心亦不行也。

    不分别者。

    亦不見有所觀之理。

    即亦不行之心亦無所分别矣。

    此同圓覺雲。

    遠離為幻亦複遠離。

    離遠離幻亦複遠離。

    弘經人如是觀者。

    是名菩薩行處。

     △二釋近處。

    分三。

    一即遠論近。

    複分十。

    一遠豪勢。

     雲何名菩薩摩诃薩親近處(至)國王王子大臣官長。

     此下釋近處。

    明遠十惱亂。

    乃即遠論近。

    其第一遠豪勢。

    以免輕賤之辱也。

    勢位之尊。

    莫若當路。

    我苟以利養為心。

    彼即以富貴驕我。

    勢所必然也。

    于斯不遠。

    必招輕賤之辱。

    此謗之所以來也。

    故世尊首戒焉。

    天台雲。

    亦是附戒門。

    助觀行。

    前行處即正行。

    直緣理境。

    住忍辱地。

    今近處即助行。

    是戒門。

    廣出衆辱之緣。

    應修遠離。

    不同凡夫刀杖自妨。

    亦非二乘棄舍不觀。

    但以正慧而遠離之。

    即遠論近。

    故雲親近處。

     △二遠邪人。

     不親近諸外道(至)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

     此第二遠邪人。

    以絕诽議之辱也。

    從邪者正必滅。

    逞文者行必薄。

    一則守難破之詭僻。

    一則肆無名之毀譽。

    心不可問矣。

    于斯不遠。

    必招诽議之辱。

    此謗之所以來也。

    故次戒焉。

    天台雲。

    人染邪法。

    迷于正理。

    名外道。

    梵志。

    即婆羅門。

    此雲淨裔。

    其人種類。

    自謂從梵天口生。

    在家事梵天。

    名梵志。

    出家外道。

    名尼犍。

    等者。

    等于六師。

    又尼犍此雲離系。

    文筆者。

    文即歌詩文。

    筆即銘辭賦。

    顯德為贊。

    寄情為詠。

    外書。

    如四韋陀五明論等。

    路伽耶。

    此雲惡論。

    逆路者。

    逆君父之論也。

    又路伽耶名善論。

    師破弟子也。

    逆路名惡論。

    弟子破師也。

    慈恩基法師雲。

    路伽耶名惡對答。

    逆路即惡徴問。

     △三遠??戲。

     亦不親近諸有??戲(至)種種變現之戲。

     此第三遠兇戲。

    以免诳惑之累也。

    戲且無益。

    ??何可言。

    乃逞一己之技能。

    遍亂人間之耳目。

    良可歎也。

    于斯不遠。

    必受诳惑之累。

    此謗之所以來也。

    故次戒焉。

    天台雲。

    相叉相撲。

    皆??戲也。

    那羅延。

    此雲力士。

    即是角力之戲。

    疏雲。

    那羅延上技戲。

    乃彩畫其身。

    作變異之相。

    又雲。

    緣幢倒擲之類。

     △四遠旃陀。

     又不親近旃陀羅(至)則為說法無所希望。

     此第四遠屠殺。

    以固善根也。

    維善與惡。

    從不兩立苟取利。

    不辭殺業。

    豈居心尚有仁慈。

    是不待辨也。

    于斯不遠。

    善根漸為所移。

    此謗之所以來也。

    故次戒焉。

    天台雲。

    旃陀羅。

    此雲屠者。

    又雲嚴熾。

    謂以熾然惡業。

    而自嚴飾也。

    若親近者。

    令人無慈。

    畜豬羊等。

    皆有殺害之心。

    名惡律儀。

    如是人來。

    當為善巧說法。

    回其殺心。

    不可有希望意。

    知音雲。

    此兩科。

    一以戲取利。

    一以殺取利。

    戒勿近者。

    以遠加刀杖之患也。

    白虎通雲。

    四時之畋。

    總名為獵。

    又取獸曰畋。

    取魚曰漁。

     △五遠二乘。

     又不親近求聲聞(至)随宜說法無所希求。

     此第五遠二乘。

    恐生懈怠也。

    道岸宜登。

    取法必上。

    其人安于小乘。

    其心必無大志。

    良非法侶也。

    于斯不遠。

    志氣漸流懈怠。

    此謗之所以來也。

    故次戒焉天台雲。

    二乘之人。

    沉滞空寂。

    不能發菩提心。

    故須遠離也。

    妙樂雲。

    近二乘人。

    令人遠菩提故。

    西域三乘人不雜處。

    故雲或來。

    既未受大化。

    不妨順其小志而說。

    故雲随宜說法。

    而亦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