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有心希求也。
△六遠欲想。
文殊師利又菩薩(至)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
此第六遠欲想。
以防入邪也。
易惑者女容。
難鎖者情根。
念慮稍不自貞。
法體便成瓦裂。
良可悲也。
于斯不遠。
誠恐入邪不覺。
此謗之所以來也。
故如來重喚文殊。
以加戒焉。
天台雲。
欲能殺害菩提心。
故取能生欲想者。
或有染其形容姿态。
語笑威儀。
折旋俯仰。
皆能生于欲想。
處女。
未嫁者也。
寡女。
無夫者也。
[△@△]不生欲想則心淨。
不樂見則眼淨。
不共語則口淨。
三業既淨。
而弘經有準。
故知此為淺行菩薩之最要門也。
△七遠不男。
亦複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
此第七遠不男。
以全正氣也。
形分男女。
氣禀陰陽。
彼漏因積于有生。
而形态變于倏忽。
皆淫氛所感也。
于斯不遠。
恐正氣漸為所耗。
此謗之所以來也。
故次戒焉。
妙樂雲。
五不男者。
生劇妒變半也。
生。
謂從生以來。
便無男根。
劇。
謂以刀去勢者。
妒。
謂因見他淫。
而起妒意。
淫心速起者。
變。
謂遇男變女。
遇女變男者。
半。
謂半月能男。
半月能女者。
亦有五種不女。
謂螺筋鼓角脈。
△八遠危害。
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
此第八遠危害。
以謹誤失也。
俗不宜入。
入豈容獨。
倘彼因獨而縱情甚便。
此亦因獨而忌憚不生。
惡因成矣。
于斯不慎。
難免偶誤之失。
此謗之所以來也。
故次戒焉。
要解雲。
不獨入。
欲潔身也。
但念佛。
欲正心也。
[△@△]佛教比丘入俗。
當以上座及阇黎共往。
阿難由獨行故。
至招登伽幻術所加。
今謂。
有事緣必欲獨入。
宜以念佛自持可也。
然念佛非雲口念。
要念念在佛。
庶正念常存也。
△九遠譏嫌。
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至)猶不親厚況複餘事。
此第九遠譏嫌。
以正威儀也。
口誦法言。
身即法體。
況為女人說法。
持己猶宜莊嚴。
何容輕肆也。
于斯不慎。
威儀殊覺多忒。
此謗之所以來也。
故次戒焉。
天台雲。
露齒現臆。
增他不善之心。
為女說法。
當避譏嫌。
為法尚不得以親厚之。
況餘事乎。
△十遠畜養。
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
此第十遠畜養。
恐防正業也。
道業精勤。
多資師友。
彼少年之閱曆既淺。
而耳目之謙隙易生。
誠何益也。
于斯不遠。
正業多為所累。
此謗之所以來也。
故終戒焉。
沙彌。
此雲息慈。
謂息世染。
而慈濟衆生也。
蓋畜養小兒。
妨修正業。
故須遠之。
知音雲。
年既少小。
多不省事。
嚴訓之為乏慈。
寬待之為失教。
是皆妨吾修也。
不樂同師者。
處之和。
緻師所疑。
防之切。
為師所惱。
是皆擾于念。
猶應戒也。
凡此皆末世持經者。
杜譏免惡。
成安樂行也。
天台雲。
此十種惱亂。
分為二邊。
九是生死。
一是涅槃。
二俱遠離。
得成安樂。
然以諸教論。
但不近二乘有異耳。
須知此是圓教行者。
弘大乘獨妙之經。
故亦遠小乘之人也。
△二即近論近。
常好坐禅在于閑處(至)是名初親近處。
天台雲。
此是附定門以助觀也。
前十種是戒。
後觀一切空是慧。
今修空中三意。
定心定處定門也。
心。
即能期之心。
期于破障顯理。
即修攝其心也。
處。
謂閑居靜處。
即今在于閑處也。
門。
謂修定要門。
即今常好坐禅也。
知音雲。
前惡比丘假名阿練若輕賤我等。
由我在人間說法教化。
今既常好坐禅。
在于閑處。
則彼雖假名無喧诤。
亦不能毀謗說我惡矣。
△三非遠非近。
分三。
一總标。
複次菩薩摩诃薩觀一切法空。
此即非遠非近而論近也。
天台雲。
此附慧門助觀也。
初觀字即标智。
乃中道觀智也。
一切法三字标境。
即十法界境也。
空字即結成智境。
則能觀所觀皆不可得。
而智俱空也。
△二别釋。
如實相不颠倒(至)無量無邊無礙無障。
如實相三字。
别釋境也。
天台雲。
空假二邊。
對乎中道。
非一異名。
如非七方便之權名實。
以實為相。
故雲如實相。
不颠倒等。
别釋觀也。
不颠倒者。
凡夫依正之法。
本無常而執為常。
本是苦而執為樂。
本無我而執為我。
本不淨而執為淨。
此凡夫颠倒也。
二乘于此四德。
又執為苦無常無我不淨。
此二乘颠倒也。
菩薩無此八倒。
故雲不颠倒也。
不動者。
不為分段變易二死所動。
不退者。
契寂滅理。
心心不退。
必至薩婆若海。
不轉者。
不如凡夫為生死轉。
不如二乘為涅槃轉。
如虛空者。
但有名字。
求不可得。
觀智亦然。
求不可得也。
無所有性者。
了一切法。
無自他共離之性。
此出性空之相也。
一切語言道斷者。
即絕言思。
為空相之相也。
不生者。
所破之智。
悉皆稱理。
故曰不生。
不出者。
如來所治。
全體即是。
故無可出。
不起者。
以入理故。
方便理教一切皆寂也。
然此實相之理。
名不能名。
故性空。
相不能相。
故相空故曰無名無相。
此重牒前無所有等也。
下又雲無所有者。
乃重歎中道觀智之體無二邊之有也。
無量者。
非陰界入之有數量也。
無邊者。
非如偏小有分限法故。
無礙者。
遍入諸法故。
無障者。
無能遮止故。
此中雖有多句。
其實隻是觀境相融一切法空也。
△三結成。
但以因緣有(至)是名菩薩摩诃薩第二親近處。
此總結上諸句。
莫非因緣也。
天台雲。
上直明中道觀慧。
非解非惑。
絕二邊之相。
今明雙照二邊。
從惑因緣生生死。
從解因緣生涅槃。
以因緣一句。
義開兩境。
又因緣有即有涅槃。
颠倒生即生生死。
此則雙照義顯。
知音雲。
前謂一切法空。
即陰處界一切諸法境智皆空。
今複言有者。
但以因緣有。
非本來有也。
既皆不無。
今又言無者。
從颠倒生。
故以言無。
非本來無也。
不有不無。
乃真實法身之相。
持經者。
常樂如是觀。
而親近之也。
△二偈頌。
分三。
一頌标章。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有菩薩于後惡世無怖畏心欲說是經。
頌上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
無怖畏者。
由住忍地。
雖則心不驚怖。
更當要入行處與近處。
然後乃可。
△二頌修行。
應入行處及親近處(至)及旃陀羅外道梵志。
入者。
證入也。
處者謂外遠塵嚣。
内近于理。
非謂一概不近。
此頌一離國王。
二離??戲。
三遠屠兒。
四遠邪智。
義如前釋。
亦不親近增上慢人(至)諸優婆夷皆勿親近。
三藏學者。
佛在波羅柰國。
為陳如等。
說修多羅藏。
在羅閱祇。
為須那提。
說毗尼藏。
在毗舍離猕猴池側。
為?耆子。
說阿毗昙藏。
即小乘三藏。
名字羅漢者。
謂假其名者。
非實證得也。
求現滅度者。
非大乘器故。
弘法華者。
不得與之近也。
若是人等以好心來(至)皆勿親近以為親厚。
好心者。
謂小乘欲聞佛道也。
無畏者。
由不懷希望也。
如左溪尊者。
未嘗為利說一句法。
未嘗因法受一毫财。
如是存心。
始可謂之無希望也。
諸不男者。
意攝黃門形神不淨之流。
亦莫親近屠兒魁脍(至)如是之人皆勿親近。
分割其肉曰屠。
細截其肉曰脍。
又殺人者。
亦曰魁脍。
買賤賣貴曰販。
自媒其事曰炫。
以殺自活。
舉體皆業也。
以淫自炫。
舉體皆染也。
近之豈但無益哉。
脍(音僧)。
兇險相撲種種嬉戲(至)以此二處能安樂說。
二處者。
即行近二處也。
法師能如是行。
能如是不近。
則衆難不幹。
說即安樂矣。
△三頌行成。
又複不行上中下法(至)是則名為菩薩行處。
天台雲。
此頌前理行。
上中下。
即三乘法。
今約廢權說。
故雲不行。
有為是世間法。
故不實。
無為是出世法。
故實。
[△@△]世出世間。
皆是假名。
既觀一切法皆如實相。
則唯一真空。
豈又有生死可斷。
涅槃可證。
所謂涅槃生死等空華。
故實不實之法。
皆不行矣。
内既不分實相。
外豈分其男女。
既内外一如。
染淨性空。
終日行而無所行。
故曰不得諸法。
不知不見者。
非無知見。
乃一理平等。
無不知見也。
如此者。
可為菩薩行般若處。
一切諸法空無所有(至)是名智者所親近處。
此别頌近處理行也。
知音雲。
一切下。
頌觀一切法空如實相及如虛空無所有性。
無有常住一句。
長行無文。
亦無起滅。
頌前不起。
長行無則頌出之乃前後互現耳。
[△@△]無常住。
即不住有無。
起滅。
即不住空。
既得空有不住。
方為智者所行處也。
颠倒分别諸法有無(至)安住不動如須彌山。
此再頌行處理行也。
知音雲。
頌謂無颠倒者。
固不分别。
而有颠倒者。
則分别諸法有無是非虛實生滅也。
在于下。
謂持經者。
既知此颠倒分别。
則其心不定。
宜當于閑處修攝。
使心安然。
如須彌之不動。
始得成安樂行矣。
觀一切法皆無所有(至)常住一相是名近處。
前頌雲。
安心如山明智。
此觀一切法等明境。
如虛空者。
是萬法本無。
不堅固者。
是諸法如幻。
不生不出等。
總結一相常住。
謂菩薩能如是觀者。
始得安樂親近也。
若有比丘于我滅後(至)說斯經時無有怯弱。
此标行成。
事成則外儀無失。
理成則内心無滞。
故說經時。
無怯弱也。
菩薩有時入于靜室(至)其心安隐無有怯弱。
此釋安樂之因也。
天台雲。
因入靜室修禅定故。
止于過惡。
得人無我。
外則不損。
因正憶念修智慧故。
離諸取着。
得法無我。
内無颠倒。
是則心不怯弱。
即名安樂行也。
[△@△]問。
前教不親近國王等。
此又教為國王等開化演說。
意複何如。
答。
前所謂毋親近者。
由行人自利未充。
恐為勢利所動。
且彼無誠求。
而我欲親近。
必緻為人所惡。
今既從禅定起。
則以利濟為心。
況其心安穩。
自不見有勢利可尊。
如此說法。
始是菩薩弘經大體。
△二結行成。
文殊師利是名菩薩安住初法能于後世說法華經。
此召文殊。
結其所問。
初法者。
即身安樂。
标雖獨身。
文兼語意。
其實三業互陳。
汝問于後惡世雲何能說。
菩薩若安住初法。
能于後世。
可說是經也。
△二口安樂行。
分二。
一長行。
又二。
一标章。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至)應住安樂行。
此即口淨。
末世弘經。
若語有不正。
為禍亦甚。
△二釋行。
分二。
一止行。
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
宣說。
是對衆之語。
讀經。
是自課之言。
若說若讀時。
皆不可說人與經典過也。
法華已前。
七方便之權法。
乃佛随機說不了義。
人若聽受。
容有樂偏小之過。
法本随機。
何過之有。
若言法有過。
則人懷惱亂。
非口安樂也。
亦不輕慢諸餘法師(至)又亦不生怨嫌之心。
此教弘經人。
不可恃圓教而輕小乘法師也。
天台雲。
不說人長短者。
凡世人皆惡聞其失。
故不談短。
好譽者必善毀。
故不稱長。
此是不說一切人。
次别舉聲聞。
況聲聞根性不定。
贊之必退大取小。
毀之則大小俱失。
所以毀贊俱不應也。
不生怨嫌者。
若謂所承之人及所禀之法。
妨害我道。
即是怨心。
若謂其人法鄙劣。
即是嫌心。
心機一動。
聲說即發。
杜說過之源。
故不生怨嫌也。
△二觀行。
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至)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上既觀諸法空。
心已住于畢竟空理。
無所取着。
即善修安樂心也。
既不執大輕小。
則所說法不逆聽意。
有難問而答以大乘者。
是漸令入佛智。
故曰令得種智也。
△二偈頌。
分三。
一頌标章。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常樂安隐說法(至)安處法座随問為說。
此處頌意。
與長文各不相涉。
乃如來無礙慧。
随便為說。
前謂口淨。
此又教身心并潔也。
菩薩欲得安隐說法。
必須内外俱淨。
清淨地者。
謂外離十惱。
内智如如。
即入如來室。
施床座。
即觀一切法空。
以油塗身。
得身安樂。
澡浴塵垢。
除其患惱。
着新淨衣。
具其忍力。
即着如來衣。
安處法座。
即登如來座。
三者俱備。
乃能說法。
故曰随問為說也。
△二頌行法。
若有比丘及比丘尼(至)以微妙義和顔為說。
前未達法相。
故須依遠離行。
庶使二俱無過。
今既達法相。
乃以微妙義。
和顔為說也。
法華全俗即真。
令人樂聞。
故曰微妙。
和顔者。
歡喜說法也。
若有難問随義而答(至)漸漸增益入于佛道。
難問有二。
一是智者設問。
反複辯論。
互相激揚。
發所未發也。
二是愚者疑決未判故。
法師或引因緣。
或立譬喻。
為彼開敷心地。
分别名相。
皆使發心。
從權近實。
而入佛道也。
除懶惰意及懈怠想離諸憂惱慈心說法。
慈心說法。
頌無怨嫌。
謂慈心。
則不嫌不怨。
故離諸憂惱也。
說法。
則唯精唯進。
故除諸怠惰也。
晝夜常說無上道教(至)是則大利安樂供養。
此頌觀門。
長行但雲以大乘法答。
今言說無上道。
上言令得一切種智。
此言願成佛道。
知音雲。
此由慈心說法故。
獲大利益也。
其安樂有五。
一晝夜無間說。
二緣喻無量說。
三鹹令歡喜說。
四不望四事說。
五齊成佛道說。
慈心說法一句最重。
故曰是則大利等。
△三頌行成。
我滅度後若有比丘(至)亦無擯出安住忍故。
末世說法者。
能如上說。
不唯不招危害。
亦且得功德不盡也。
知音雲。
無危害亦有五。
一無憂愁。
二無罵詈。
三無怖畏。
四無刀杖。
五無擯出。
凡此者皆由說法無嫉恚故。
諸惱不生也。
智者如是善修其心(至)算數譬喻說不能盡。
此明具諸功德也。
謂千萬億劫說不能盡。
其效在善修其心一句。
如不善修其心。
尚不能免患。
況其德耶。
[△@△]問。
文标口安樂。
而所言者。
全歸乎意。
如雲除惰懶意慈心說法。
但一心念。
心無嫉恚。
以至善修其心。
何嘗言口安樂。
答。
文雖标三。
意則無二。
身非意不行。
口非意不動。
意為身口之本。
故常言也。
△三意安樂行。
分二。
一長行。
分三。
一标章。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至)受持讀誦斯經典者。
此标章處。
便言法欲滅時者。
正在後五百歲鬥诤堅固之時。
若菩薩法師。
欲讀誦是經。
須先正其意意正則法法皆如也。
△二釋行。
又二。
一止行。
無懷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
此釋明行相。
所以得意安樂也。
天台雲。
夫二乘欲出生死。
故先除貪欲。
菩薩欲化衆生。
故先除嗔見。
嫉是嗔垢。
谄是見垢。
嫉妒違慈悲之心。
非化他之法。
谄诳乖智慧之道。
非自行之法。
若智慧破障。
将何以上求佛果。
若慈悲有妨。
将何以下化衆生。
故菩薩欲正其意。
最須棄之。
亦勿輕罵等者。
此戒不應倚圓呵别求權之短。
若有輕惡罵詈。
則退彼善根矣。
若比丘比丘尼(至)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
此明七衆人等大小乘兼雜。
當以正眼等視。
設各有所執。
宜因事而治。
随機轉化。
毋令惱之。
使彼窺見大乘平等法門。
無所不攝。
故令永斷疑悔。
安心于道也。
語其人言下。
出所惱之詞。
謂法師不應以圓理呵責小乘。
況權人望大。
本懼迂回。
故曰去道甚遠。
小乘既無志願。
終不能得佛道。
既厭生死。
終不能化衆生。
故曰放逸懈怠也。
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诤競。
戲論者。
不決定說。
諸法。
即世出世間染淨等法。
菩薩于末世弘經。
須說生死染法。
決定不淨。
涅槃聖法。
決定不凡。
幸勿混亂。
而亦不宜主大說小。
而成诤競。
如是說法。
則意安樂矣。
△二觀行。
當于一切衆生起大悲想。
此正對前無懷嫉妒谄诳之心。
謂說法者。
當于三界十二類生。
宜以大悲拔諸苦惱。
是其本意。
而嫉妒之心。
不宜懷也。
于諸如來起慈父想。
此對前勿輕罵等。
諸如來。
意該三世。
謂凡學佛道者。
即是當來成佛之衆。
如弘經者。
既以如來為父。
又豈于諸來者。
而反生輕罵。
求其長短耶。
于諸菩薩起大師想(至)常應深心恭敬禮拜。
此對前求三乘人勿得惱之。
諸菩薩。
即此土并十方一切菩薩。
當深心恭敬如大師想。
豈得于三乘而反生惱亂說其過耶。
于一切衆生平等說法(至)亦不為多說。
此對前不應戲論等。
謂平等。
則無诤競。
順法。
則不戲論。
不多少者。
随機器之利鈍也。
△三行成。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诃薩(至)恭敬尊重贊歎。
此結證第三安樂行也。
由我能平等說法。
不唯人不惱我。
而且自有聲應氣。
求為我好同學。
展轉受持。
展轉恭敬。
以至流通不盡也。
△二偈頌。
分二。
一頌行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說是經當舍嫉恚慢(至)雲汝不得佛。
此頌止行。
止諸惡法不行。
唯常修質直一句。
是所當行也。
是佛子說法常柔和能忍(至)說法無障礙。
此頌觀行。
言菩薩愍衆行道。
則不為自求。
如是大師。
我當恭敬也。
餘則對長行可知。
△二頌行成。
第三法如是智者應守護一心安樂行無量衆所敬。
頌謂有智之人。
當守一心。
心既歸一。
無行不成也。
直指雲。
此章大約以正智為體。
正智現前。
故意業清淨。
能慈一切。
能敬一切。
能遠諸惡。
能生諸善。
上契佛心。
下契凡心。
自然為人天所敬仰也。
△四誓願安樂。
分二。
一長行。
又二。
一明行法。
又三。
一标章。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至)有持是法華經者。
此标示第四誓願安樂行。
以身口意。
與慈悲俱。
則一理平等。
以一理之智說法。
無法不圓。
無生不度。
其安樂可勝言哉。
△二行法。
于在家出家人中(至)于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
此明當以慈悲遍濟衆生也。
直指雲。
前三章廣舉七衆。
今言在家。
即已發心之優婆塞等。
出家。
即已發心之比丘等。
雖皆發心。
但信解而已。
其未證得自覺聖智。
故應于彼起大慈心。
與之平等法樂也。
非菩薩人者。
即前所戒十種勿近之人。
為彼未知如來平等大慧。
雖具有佛性。
而三界煩惱深重。
故應于彼起大悲心。
與之拔苦。
使同證菩提也。
應作是念如是之人(至)不覺不問不信不解。
此教菩薩法師。
于所度之境。
作念起誓。
為度生之由也。
直指謂。
三界内外凡小之人。
有失如來平等大慧。
此依正因佛性作念也。
如來方便随宜說法。
不聞不知不覺。
此依緣因佛性作念也。
不問不信不解。
此依了因佛性作念。
作是三念。
愍彼出家在家之衆。
故當對十方佛前。
起大慈悲。
而自誓願度彼同住是法中。
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至)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此正發誓也。
直指雲。
因彼凡小不問此經是何義理。
設得請問。
而又不信。
由不信則不解。
故應發願雲。
我得菩提時。
随在何地。
當以神通智慧之力引之。
令住實相之中。
此承上大慈大悲二心所及也。
何地者。
即得道後。
或此方他方。
乃未定之稱。
神通智慧。
即般若解脫德也。
住是法中。
即法身德也。
此四行正與四弘誓等。
善哉願力不可無也。
有志者宜深悉之。
△三結成。
分二。
一總結無過。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诃薩(至)說是法時無有過失。
此結誓願安樂行也。
天台雲。
今總結無過失者。
以其立大誓願。
即入如來室。
則無瞋過。
知四衆有失。
即坐如來座。
則無懈怠過。
以誓制其心。
即着如來衣。
則無谄曲過。
無此諸過。
則為行成。
△二别結慈悲。
常為比丘比丘尼(至)能令聽者皆得歡喜。
以慈行成故。
攝得四衆人天供養聽法。
誓願成故。
感佛神力諸天衛護。
如來座成。
不著于法故聽者。
皆歡喜也。
所以者何此經是一切(至)諸佛神力所護故。
此釋誓願行成。
三世諸佛尚皆守護。
況諸天耶。
知音雲。
照法師品。
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
不可妄授與人。
諸佛世尊之所守護等意。
又應知。
行處住忍辱地等。
是着如來衣。
近處觀一切法空等。
是坐如來座。
此節慈悲心。
是入如來室。
三法成就。
是真安樂行也。
△二正歎經。
分二。
一法說。
又二。
一顯昔不得。
文殊師利是法華經(至)乃至名字不可得聞。
此正申明諸佛所護之故。
為下立喻章本。
謂此妙法本來尊重。
故持經者。
亦因之而尊重矣。
十方無量國土。
欲聞其名。
尚不可得者。
由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
恒常守護。
豈妄授于人者耶。
△二明今始得。
何
△六遠欲想。
文殊師利又菩薩(至)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
此第六遠欲想。
以防入邪也。
易惑者女容。
難鎖者情根。
念慮稍不自貞。
法體便成瓦裂。
良可悲也。
于斯不遠。
誠恐入邪不覺。
此謗之所以來也。
故如來重喚文殊。
以加戒焉。
天台雲。
欲能殺害菩提心。
故取能生欲想者。
或有染其形容姿态。
語笑威儀。
折旋俯仰。
皆能生于欲想。
處女。
未嫁者也。
寡女。
無夫者也。
[△@△]不生欲想則心淨。
不樂見則眼淨。
不共語則口淨。
三業既淨。
而弘經有準。
故知此為淺行菩薩之最要門也。
△七遠不男。
亦複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
此第七遠不男。
以全正氣也。
形分男女。
氣禀陰陽。
彼漏因積于有生。
而形态變于倏忽。
皆淫氛所感也。
于斯不遠。
恐正氣漸為所耗。
此謗之所以來也。
故次戒焉。
妙樂雲。
五不男者。
生劇妒變半也。
生。
謂從生以來。
便無男根。
劇。
謂以刀去勢者。
妒。
謂因見他淫。
而起妒意。
淫心速起者。
變。
謂遇男變女。
遇女變男者。
半。
謂半月能男。
半月能女者。
亦有五種不女。
謂螺筋鼓角脈。
△八遠危害。
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
此第八遠危害。
以謹誤失也。
俗不宜入。
入豈容獨。
倘彼因獨而縱情甚便。
此亦因獨而忌憚不生。
惡因成矣。
于斯不慎。
難免偶誤之失。
此謗之所以來也。
故次戒焉。
要解雲。
不獨入。
欲潔身也。
但念佛。
欲正心也。
[△@△]佛教比丘入俗。
當以上座及阇黎共往。
阿難由獨行故。
至招登伽幻術所加。
今謂。
有事緣必欲獨入。
宜以念佛自持可也。
然念佛非雲口念。
要念念在佛。
庶正念常存也。
△九遠譏嫌。
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至)猶不親厚況複餘事。
此第九遠譏嫌。
以正威儀也。
口誦法言。
身即法體。
況為女人說法。
持己猶宜莊嚴。
何容輕肆也。
于斯不慎。
威儀殊覺多忒。
此謗之所以來也。
故次戒焉。
天台雲。
露齒現臆。
增他不善之心。
為女說法。
當避譏嫌。
為法尚不得以親厚之。
況餘事乎。
△十遠畜養。
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
此第十遠畜養。
恐防正業也。
道業精勤。
多資師友。
彼少年之閱曆既淺。
而耳目之謙隙易生。
誠何益也。
于斯不遠。
正業多為所累。
此謗之所以來也。
故終戒焉。
沙彌。
此雲息慈。
謂息世染。
而慈濟衆生也。
蓋畜養小兒。
妨修正業。
故須遠之。
知音雲。
年既少小。
多不省事。
嚴訓之為乏慈。
寬待之為失教。
是皆妨吾修也。
不樂同師者。
處之和。
緻師所疑。
防之切。
為師所惱。
是皆擾于念。
猶應戒也。
凡此皆末世持經者。
杜譏免惡。
成安樂行也。
天台雲。
此十種惱亂。
分為二邊。
九是生死。
一是涅槃。
二俱遠離。
得成安樂。
然以諸教論。
但不近二乘有異耳。
須知此是圓教行者。
弘大乘獨妙之經。
故亦遠小乘之人也。
△二即近論近。
常好坐禅在于閑處(至)是名初親近處。
天台雲。
此是附定門以助觀也。
前十種是戒。
後觀一切空是慧。
今修空中三意。
定心定處定門也。
心。
即能期之心。
期于破障顯理。
即修攝其心也。
處。
謂閑居靜處。
即今在于閑處也。
門。
謂修定要門。
即今常好坐禅也。
知音雲。
前惡比丘假名阿練若輕賤我等。
由我在人間說法教化。
今既常好坐禅。
在于閑處。
則彼雖假名無喧诤。
亦不能毀謗說我惡矣。
△三非遠非近。
分三。
一總标。
複次菩薩摩诃薩觀一切法空。
此即非遠非近而論近也。
天台雲。
此附慧門助觀也。
初觀字即标智。
乃中道觀智也。
一切法三字标境。
即十法界境也。
空字即結成智境。
則能觀所觀皆不可得。
而智俱空也。
△二别釋。
如實相不颠倒(至)無量無邊無礙無障。
如實相三字。
别釋境也。
天台雲。
空假二邊。
對乎中道。
非一異名。
如非七方便之權名實。
以實為相。
故雲如實相。
不颠倒等。
别釋觀也。
不颠倒者。
凡夫依正之法。
本無常而執為常。
本是苦而執為樂。
本無我而執為我。
本不淨而執為淨。
此凡夫颠倒也。
二乘于此四德。
又執為苦無常無我不淨。
此二乘颠倒也。
菩薩無此八倒。
故雲不颠倒也。
不動者。
不為分段變易二死所動。
不退者。
契寂滅理。
心心不退。
必至薩婆若海。
不轉者。
不如凡夫為生死轉。
不如二乘為涅槃轉。
如虛空者。
但有名字。
求不可得。
觀智亦然。
求不可得也。
無所有性者。
了一切法。
無自他共離之性。
此出性空之相也。
一切語言道斷者。
即絕言思。
為空相之相也。
不生者。
所破之智。
悉皆稱理。
故曰不生。
不出者。
如來所治。
全體即是。
故無可出。
不起者。
以入理故。
方便理教一切皆寂也。
然此實相之理。
名不能名。
故性空。
相不能相。
故相空故曰無名無相。
此重牒前無所有等也。
下又雲無所有者。
乃重歎中道觀智之體無二邊之有也。
無量者。
非陰界入之有數量也。
無邊者。
非如偏小有分限法故。
無礙者。
遍入諸法故。
無障者。
無能遮止故。
此中雖有多句。
其實隻是觀境相融一切法空也。
△三結成。
但以因緣有(至)是名菩薩摩诃薩第二親近處。
此總結上諸句。
莫非因緣也。
天台雲。
上直明中道觀慧。
非解非惑。
絕二邊之相。
今明雙照二邊。
從惑因緣生生死。
從解因緣生涅槃。
以因緣一句。
義開兩境。
又因緣有即有涅槃。
颠倒生即生生死。
此則雙照義顯。
知音雲。
前謂一切法空。
即陰處界一切諸法境智皆空。
今複言有者。
但以因緣有。
非本來有也。
既皆不無。
今又言無者。
從颠倒生。
故以言無。
非本來無也。
不有不無。
乃真實法身之相。
持經者。
常樂如是觀。
而親近之也。
△二偈頌。
分三。
一頌标章。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有菩薩于後惡世無怖畏心欲說是經。
頌上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
無怖畏者。
由住忍地。
雖則心不驚怖。
更當要入行處與近處。
然後乃可。
△二頌修行。
應入行處及親近處(至)及旃陀羅外道梵志。
入者。
證入也。
處者謂外遠塵嚣。
内近于理。
非謂一概不近。
此頌一離國王。
二離??戲。
三遠屠兒。
四遠邪智。
義如前釋。
亦不親近增上慢人(至)諸優婆夷皆勿親近。
三藏學者。
佛在波羅柰國。
為陳如等。
說修多羅藏。
在羅閱祇。
為須那提。
說毗尼藏。
在毗舍離猕猴池側。
為?耆子。
說阿毗昙藏。
即小乘三藏。
名字羅漢者。
謂假其名者。
非實證得也。
求現滅度者。
非大乘器故。
弘法華者。
不得與之近也。
若是人等以好心來(至)皆勿親近以為親厚。
好心者。
謂小乘欲聞佛道也。
無畏者。
由不懷希望也。
如左溪尊者。
未嘗為利說一句法。
未嘗因法受一毫财。
如是存心。
始可謂之無希望也。
諸不男者。
意攝黃門形神不淨之流。
亦莫親近屠兒魁脍(至)如是之人皆勿親近。
分割其肉曰屠。
細截其肉曰脍。
又殺人者。
亦曰魁脍。
買賤賣貴曰販。
自媒其事曰炫。
以殺自活。
舉體皆業也。
以淫自炫。
舉體皆染也。
近之豈但無益哉。
脍(音僧)。
兇險相撲種種嬉戲(至)以此二處能安樂說。
二處者。
即行近二處也。
法師能如是行。
能如是不近。
則衆難不幹。
說即安樂矣。
△三頌行成。
又複不行上中下法(至)是則名為菩薩行處。
天台雲。
此頌前理行。
上中下。
即三乘法。
今約廢權說。
故雲不行。
有為是世間法。
故不實。
無為是出世法。
故實。
[△@△]世出世間。
皆是假名。
既觀一切法皆如實相。
則唯一真空。
豈又有生死可斷。
涅槃可證。
所謂涅槃生死等空華。
故實不實之法。
皆不行矣。
内既不分實相。
外豈分其男女。
既内外一如。
染淨性空。
終日行而無所行。
故曰不得諸法。
不知不見者。
非無知見。
乃一理平等。
無不知見也。
如此者。
可為菩薩行般若處。
一切諸法空無所有(至)是名智者所親近處。
此别頌近處理行也。
知音雲。
一切下。
頌觀一切法空如實相及如虛空無所有性。
無有常住一句。
長行無文。
亦無起滅。
頌前不起。
長行無則頌出之乃前後互現耳。
[△@△]無常住。
即不住有無。
起滅。
即不住空。
既得空有不住。
方為智者所行處也。
颠倒分别諸法有無(至)安住不動如須彌山。
此再頌行處理行也。
知音雲。
頌謂無颠倒者。
固不分别。
而有颠倒者。
則分别諸法有無是非虛實生滅也。
在于下。
謂持經者。
既知此颠倒分别。
則其心不定。
宜當于閑處修攝。
使心安然。
如須彌之不動。
始得成安樂行矣。
觀一切法皆無所有(至)常住一相是名近處。
前頌雲。
安心如山明智。
此觀一切法等明境。
如虛空者。
是萬法本無。
不堅固者。
是諸法如幻。
不生不出等。
總結一相常住。
謂菩薩能如是觀者。
始得安樂親近也。
若有比丘于我滅後(至)說斯經時無有怯弱。
此标行成。
事成則外儀無失。
理成則内心無滞。
故說經時。
無怯弱也。
菩薩有時入于靜室(至)其心安隐無有怯弱。
此釋安樂之因也。
天台雲。
因入靜室修禅定故。
止于過惡。
得人無我。
外則不損。
因正憶念修智慧故。
離諸取着。
得法無我。
内無颠倒。
是則心不怯弱。
即名安樂行也。
[△@△]問。
前教不親近國王等。
此又教為國王等開化演說。
意複何如。
答。
前所謂毋親近者。
由行人自利未充。
恐為勢利所動。
且彼無誠求。
而我欲親近。
必緻為人所惡。
今既從禅定起。
則以利濟為心。
況其心安穩。
自不見有勢利可尊。
如此說法。
始是菩薩弘經大體。
△二結行成。
文殊師利是名菩薩安住初法能于後世說法華經。
此召文殊。
結其所問。
初法者。
即身安樂。
标雖獨身。
文兼語意。
其實三業互陳。
汝問于後惡世雲何能說。
菩薩若安住初法。
能于後世。
可說是經也。
△二口安樂行。
分二。
一長行。
又二。
一标章。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至)應住安樂行。
此即口淨。
末世弘經。
若語有不正。
為禍亦甚。
△二釋行。
分二。
一止行。
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
宣說。
是對衆之語。
讀經。
是自課之言。
若說若讀時。
皆不可說人與經典過也。
法華已前。
七方便之權法。
乃佛随機說不了義。
人若聽受。
容有樂偏小之過。
法本随機。
何過之有。
若言法有過。
則人懷惱亂。
非口安樂也。
亦不輕慢諸餘法師(至)又亦不生怨嫌之心。
此教弘經人。
不可恃圓教而輕小乘法師也。
天台雲。
不說人長短者。
凡世人皆惡聞其失。
故不談短。
好譽者必善毀。
故不稱長。
此是不說一切人。
次别舉聲聞。
況聲聞根性不定。
贊之必退大取小。
毀之則大小俱失。
所以毀贊俱不應也。
不生怨嫌者。
若謂所承之人及所禀之法。
妨害我道。
即是怨心。
若謂其人法鄙劣。
即是嫌心。
心機一動。
聲說即發。
杜說過之源。
故不生怨嫌也。
△二觀行。
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至)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上既觀諸法空。
心已住于畢竟空理。
無所取着。
即善修安樂心也。
既不執大輕小。
則所說法不逆聽意。
有難問而答以大乘者。
是漸令入佛智。
故曰令得種智也。
△二偈頌。
分三。
一頌标章。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常樂安隐說法(至)安處法座随問為說。
此處頌意。
與長文各不相涉。
乃如來無礙慧。
随便為說。
前謂口淨。
此又教身心并潔也。
菩薩欲得安隐說法。
必須内外俱淨。
清淨地者。
謂外離十惱。
内智如如。
即入如來室。
施床座。
即觀一切法空。
以油塗身。
得身安樂。
澡浴塵垢。
除其患惱。
着新淨衣。
具其忍力。
即着如來衣。
安處法座。
即登如來座。
三者俱備。
乃能說法。
故曰随問為說也。
△二頌行法。
若有比丘及比丘尼(至)以微妙義和顔為說。
前未達法相。
故須依遠離行。
庶使二俱無過。
今既達法相。
乃以微妙義。
和顔為說也。
法華全俗即真。
令人樂聞。
故曰微妙。
和顔者。
歡喜說法也。
若有難問随義而答(至)漸漸增益入于佛道。
難問有二。
一是智者設問。
反複辯論。
互相激揚。
發所未發也。
二是愚者疑決未判故。
法師或引因緣。
或立譬喻。
為彼開敷心地。
分别名相。
皆使發心。
從權近實。
而入佛道也。
除懶惰意及懈怠想離諸憂惱慈心說法。
慈心說法。
頌無怨嫌。
謂慈心。
則不嫌不怨。
故離諸憂惱也。
說法。
則唯精唯進。
故除諸怠惰也。
晝夜常說無上道教(至)是則大利安樂供養。
此頌觀門。
長行但雲以大乘法答。
今言說無上道。
上言令得一切種智。
此言願成佛道。
知音雲。
此由慈心說法故。
獲大利益也。
其安樂有五。
一晝夜無間說。
二緣喻無量說。
三鹹令歡喜說。
四不望四事說。
五齊成佛道說。
慈心說法一句最重。
故曰是則大利等。
△三頌行成。
我滅度後若有比丘(至)亦無擯出安住忍故。
末世說法者。
能如上說。
不唯不招危害。
亦且得功德不盡也。
知音雲。
無危害亦有五。
一無憂愁。
二無罵詈。
三無怖畏。
四無刀杖。
五無擯出。
凡此者皆由說法無嫉恚故。
諸惱不生也。
智者如是善修其心(至)算數譬喻說不能盡。
此明具諸功德也。
謂千萬億劫說不能盡。
其效在善修其心一句。
如不善修其心。
尚不能免患。
況其德耶。
[△@△]問。
文标口安樂。
而所言者。
全歸乎意。
如雲除惰懶意慈心說法。
但一心念。
心無嫉恚。
以至善修其心。
何嘗言口安樂。
答。
文雖标三。
意則無二。
身非意不行。
口非意不動。
意為身口之本。
故常言也。
△三意安樂行。
分二。
一長行。
分三。
一标章。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至)受持讀誦斯經典者。
此标章處。
便言法欲滅時者。
正在後五百歲鬥诤堅固之時。
若菩薩法師。
欲讀誦是經。
須先正其意意正則法法皆如也。
△二釋行。
又二。
一止行。
無懷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
此釋明行相。
所以得意安樂也。
天台雲。
夫二乘欲出生死。
故先除貪欲。
菩薩欲化衆生。
故先除嗔見。
嫉是嗔垢。
谄是見垢。
嫉妒違慈悲之心。
非化他之法。
谄诳乖智慧之道。
非自行之法。
若智慧破障。
将何以上求佛果。
若慈悲有妨。
将何以下化衆生。
故菩薩欲正其意。
最須棄之。
亦勿輕罵等者。
此戒不應倚圓呵别求權之短。
若有輕惡罵詈。
則退彼善根矣。
若比丘比丘尼(至)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
此明七衆人等大小乘兼雜。
當以正眼等視。
設各有所執。
宜因事而治。
随機轉化。
毋令惱之。
使彼窺見大乘平等法門。
無所不攝。
故令永斷疑悔。
安心于道也。
語其人言下。
出所惱之詞。
謂法師不應以圓理呵責小乘。
況權人望大。
本懼迂回。
故曰去道甚遠。
小乘既無志願。
終不能得佛道。
既厭生死。
終不能化衆生。
故曰放逸懈怠也。
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诤競。
戲論者。
不決定說。
諸法。
即世出世間染淨等法。
菩薩于末世弘經。
須說生死染法。
決定不淨。
涅槃聖法。
決定不凡。
幸勿混亂。
而亦不宜主大說小。
而成诤競。
如是說法。
則意安樂矣。
△二觀行。
當于一切衆生起大悲想。
此正對前無懷嫉妒谄诳之心。
謂說法者。
當于三界十二類生。
宜以大悲拔諸苦惱。
是其本意。
而嫉妒之心。
不宜懷也。
于諸如來起慈父想。
此對前勿輕罵等。
諸如來。
意該三世。
謂凡學佛道者。
即是當來成佛之衆。
如弘經者。
既以如來為父。
又豈于諸來者。
而反生輕罵。
求其長短耶。
于諸菩薩起大師想(至)常應深心恭敬禮拜。
此對前求三乘人勿得惱之。
諸菩薩。
即此土并十方一切菩薩。
當深心恭敬如大師想。
豈得于三乘而反生惱亂說其過耶。
于一切衆生平等說法(至)亦不為多說。
此對前不應戲論等。
謂平等。
則無诤競。
順法。
則不戲論。
不多少者。
随機器之利鈍也。
△三行成。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诃薩(至)恭敬尊重贊歎。
此結證第三安樂行也。
由我能平等說法。
不唯人不惱我。
而且自有聲應氣。
求為我好同學。
展轉受持。
展轉恭敬。
以至流通不盡也。
△二偈頌。
分二。
一頌行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說是經當舍嫉恚慢(至)雲汝不得佛。
此頌止行。
止諸惡法不行。
唯常修質直一句。
是所當行也。
是佛子說法常柔和能忍(至)說法無障礙。
此頌觀行。
言菩薩愍衆行道。
則不為自求。
如是大師。
我當恭敬也。
餘則對長行可知。
△二頌行成。
第三法如是智者應守護一心安樂行無量衆所敬。
頌謂有智之人。
當守一心。
心既歸一。
無行不成也。
直指雲。
此章大約以正智為體。
正智現前。
故意業清淨。
能慈一切。
能敬一切。
能遠諸惡。
能生諸善。
上契佛心。
下契凡心。
自然為人天所敬仰也。
△四誓願安樂。
分二。
一長行。
又二。
一明行法。
又三。
一标章。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至)有持是法華經者。
此标示第四誓願安樂行。
以身口意。
與慈悲俱。
則一理平等。
以一理之智說法。
無法不圓。
無生不度。
其安樂可勝言哉。
△二行法。
于在家出家人中(至)于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
此明當以慈悲遍濟衆生也。
直指雲。
前三章廣舉七衆。
今言在家。
即已發心之優婆塞等。
出家。
即已發心之比丘等。
雖皆發心。
但信解而已。
其未證得自覺聖智。
故應于彼起大慈心。
與之平等法樂也。
非菩薩人者。
即前所戒十種勿近之人。
為彼未知如來平等大慧。
雖具有佛性。
而三界煩惱深重。
故應于彼起大悲心。
與之拔苦。
使同證菩提也。
應作是念如是之人(至)不覺不問不信不解。
此教菩薩法師。
于所度之境。
作念起誓。
為度生之由也。
直指謂。
三界内外凡小之人。
有失如來平等大慧。
此依正因佛性作念也。
如來方便随宜說法。
不聞不知不覺。
此依緣因佛性作念也。
不問不信不解。
此依了因佛性作念。
作是三念。
愍彼出家在家之衆。
故當對十方佛前。
起大慈悲。
而自誓願度彼同住是法中。
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至)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此正發誓也。
直指雲。
因彼凡小不問此經是何義理。
設得請問。
而又不信。
由不信則不解。
故應發願雲。
我得菩提時。
随在何地。
當以神通智慧之力引之。
令住實相之中。
此承上大慈大悲二心所及也。
何地者。
即得道後。
或此方他方。
乃未定之稱。
神通智慧。
即般若解脫德也。
住是法中。
即法身德也。
此四行正與四弘誓等。
善哉願力不可無也。
有志者宜深悉之。
△三結成。
分二。
一總結無過。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诃薩(至)說是法時無有過失。
此結誓願安樂行也。
天台雲。
今總結無過失者。
以其立大誓願。
即入如來室。
則無瞋過。
知四衆有失。
即坐如來座。
則無懈怠過。
以誓制其心。
即着如來衣。
則無谄曲過。
無此諸過。
則為行成。
△二别結慈悲。
常為比丘比丘尼(至)能令聽者皆得歡喜。
以慈行成故。
攝得四衆人天供養聽法。
誓願成故。
感佛神力諸天衛護。
如來座成。
不著于法故聽者。
皆歡喜也。
所以者何此經是一切(至)諸佛神力所護故。
此釋誓願行成。
三世諸佛尚皆守護。
況諸天耶。
知音雲。
照法師品。
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
不可妄授與人。
諸佛世尊之所守護等意。
又應知。
行處住忍辱地等。
是着如來衣。
近處觀一切法空等。
是坐如來座。
此節慈悲心。
是入如來室。
三法成就。
是真安樂行也。
△二正歎經。
分二。
一法說。
又二。
一顯昔不得。
文殊師利是法華經(至)乃至名字不可得聞。
此正申明諸佛所護之故。
為下立喻章本。
謂此妙法本來尊重。
故持經者。
亦因之而尊重矣。
十方無量國土。
欲聞其名。
尚不可得者。
由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
恒常守護。
豈妄授于人者耶。
△二明今始得。
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