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八

關燈
○此譬過去應化中現滅也。

    以此土機生。

    彼方緣熟。

    此見應滅。

    彼見應生。

    名遠至餘國。

     △二還已複去譬。

    分二。

    一譬機感。

     諸子于後飲他毒藥藥發悶亂宛轉于地。

     ○此下譬現在應化益物也。

    今正譬上機應相關。

    見諸德薄垢重衆生。

    于佛滅後着邪師之法。

    故雲飲他毒藥。

    不知出世要道。

    雲悶亂。

    輪轉諸趣。

    堕在三界。

    雲宛轉于地。

     △二譬應化。

    分二。

    一譬非生現生。

    又二。

    一譬形聲益物。

     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至)願見救療更賜壽命。

     衆生以三界為家。

    如來垂慈現迹。

    處處示生。

    故曰還來歸家。

    飲毒者。

    貪嗔垢重也。

    失本心者。

    謂失先所種三乘善根也。

    不失者。

    或垢稍輕。

    亦能随分覺照也。

    遙見者。

    衆生為見思障故。

    不得親奉法身。

    曰遙見。

    見聞佛出。

    皆生喜敬。

    此明意業淨也。

    拜跪是身。

    問訊是口。

    謂衆生遇佛。

    雖未受化。

    而已得三業淨矣。

    善安隐者。

    如來于法身地上。

    示現受生。

    豈非安隐而歸。

    我等下。

    申明衆生遇佛?懇求救之辭。

    願見救療。

    即求佛大悲以拔苦也。

    更賜壽命。

    即求證法身。

    是乞佛大慈而與樂也。

    此節譬現形益物。

    下節方明聲益。

     父見子等苦惱如是(至)搗篩和合與子令服。

     ○依諸經方者。

    即三世如來垂權之法也。

    藥草。

    即諸教中所诠八萬法門。

    色以譬戒。

    戒防身口事相顯彰故。

    香以譬定。

    定具諸功德熏一切善法故。

    味以譬慧。

    慧能具足種種法味故。

    又色是般若。

    照一切法。

    香是解脫。

    離一切臭。

    味是法身。

    具一切理。

    空觀如搗。

    假觀如篩。

    中觀如合。

    将此法與一切衆生修行。

    故名令服。

    搗(刀上聲)。

    篩(曬平聲)。

    和(音賀)。

    合(音葛)。

     而作是言此大良藥(至)速除苦惱無複衆患。

     大良藥等。

    通喻諸佛所有頓漸聲教禅定解脫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

    衆生若能如法修行。

    即頓超諸有。

    故曰速除苦惱。

    苦惱既除。

    衆患永息。

    即得如醫王善安隐歸矣。

    衆患。

    即我法二執。

    并一切根本煩惱。

    及分段變易二生死苦。

     △二譬利益不虛。

     其諸子中不失心者(至)即便服之病盡除愈。

     惑淺障輕者。

    不失昔因聞經開解。

    便得生死永盡。

    此由佛形聲所益。

    喻如病愈。

    如今會身子等利根精進。

    聞法得果。

    亦得授記。

    将來成佛之類。

    是也。

     △二譬非滅現滅。

    分二。

    一不久應死譬。

     餘失心者見其父來(至)好色香藥而謂不美。

     知音雲。

    此喻鈍根懈怠者。

    如五千退席人。

    初于序品。

    未嘗不同衆禮贊。

    及三請許說後。

    皆退席而去。

    故先曰見其父來等。

    後又曰然與其藥等。

    所以下。

    謂先既同禮訊求治。

    後不服藥者何也。

    以入毒深。

    失心久故。

    謂好藥而不美也。

     父作是念此子可愍(至)當設方便令服此藥。

     此去皆喻諸佛唱入涅槃。

    由秘密神通滅實不滅也。

    父作是念等。

    知音雲。

    攝前餘失心者而言。

    喻佛愍念薄德之人。

    于佛起憍怠。

    為三毒所傷。

    皆成颠倒也。

    雖見下。

    發揮颠倒。

    見父求療。

    業屬其颠。

    與藥不服。

    猶為其倒。

    故佛不得不以滅度而為教化方便也。

    此皆叙父所念。

     即作是言汝等當知(至)遣使還告汝父已死。

     此正叙父言。

    天台雲。

    化期将竟。

    故雲衰老。

    死時已至者。

    當入涅槃也。

    佛雖滅而經教存。

    故雲好藥。

    今留至他國者。

    即此方現滅。

    他方現生也。

    遣使者。

    四依菩薩語衆生雲。

    佛已滅度。

    但留此法。

    我今宣說。

    汝當奉行。

    知音雲。

    如寶塔中。

    以大音聲普告四衆。

    誰能于此娑婆。

    廣說妙法華經。

    今正是時。

    如來不久當入涅槃也。

    好藥今留。

    如佛欲以此妙法付囑有在。

     △二諸子惺悟譬。

     是時諸子聞父背喪(至)即取服之毒病皆愈。

     此喻明子悟知非。

    知音雲。

    有六義。

    喻滅度化生之妙。

    一聞父喪心憂。

    二念父在能救。

    三惟孤露無恃。

    四因悲感有悟。

    五知藥色香美味。

    六服藥病盡得愈。

    喻斯衆生聞如是語。

    生難遭想。

    心懷戀慕。

    渴仰于佛。

    便肯受持讀誦此經。

    得開示悟入佛知見之善根也。

     [△@△]一切衆生未聞正法時。

    皆不覺有本生父母也。

    今雖覺有。

    秪緣曠劫來違背已久。

    似喪不存。

    思之不得。

    覓之無由。

    故緻心大憂惱。

    然此憂惱。

    便是緻悟之由。

    作是念下。

    乃思喪考妣之情。

    未得法身主宰曰孤。

    未得慈悲覆被曰露。

    失父曰無恃。

    失母曰無怙。

    由是感慨情深。

    心遂惺悟。

    既悟其心。

    便識其法。

    心法雙明。

    所以諸惑永滅毒病皆愈也。

     △三尋後還來譬。

     其父聞子悉已得差尋便來歸鹹使見之。

     既承教開解悟佛知見。

    則親證法身常住不滅。

    是尋便來歸意。

    妄盡真融。

    物物全彰。

    父子情忘。

    頭頭演妙。

    是鹹使見之意。

     △二治子實益譬。

     諸善男子于意雲何(至)虛妄罪不不也世尊。

     直指雲。

    舉全喻召諸人詢其虛妄。

    正為剖破迹門疑關。

    直造本門實際。

    會衆被此一拶。

    紛碎乾坤。

    故曰不也世尊。

    謂法不虛傳。

    修者必證。

    故無虛妄。

    開譬已竟。

     △二合譬。

     佛言我亦如是(至)亦無有能如法說我虛妄過者。

     喻既詳陳。

    合法可知。

    故曰我亦如是也。

    成佛已來無量等。

    約法身秘密遠本。

    結其不滅無有虛妄。

    為衆生下。

    約應身神通近迹。

    非滅現滅。

    結其不生亦無虛妄。

    無有能說虛妄過者。

    是總結益物不虛。

    以完諸佛如來法皆如是一節。

    蓋彌勒疑雲。

    如斯之事。

    世所難信。

    又慮佛滅後。

    諸新發意菩薩。

    聞此起破法因緣。

    佛則重重校量。

    誠實不虛。

    欲使聞者生決定信。

    由信得益。

    所以後品如來為其分别功德也。

     △二偈頌。

    分二。

    一頌法說。

    又二。

    一頌三世益物。

    又三。

    一頌過去成道久遠。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自我得佛來所經諸劫數無量百千萬億載阿僧祇。

     長行最初誡聽許說。

    頌文則略。

    此但頌章初秘密一句。

    正頌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其塵點之喻。

    攝頌其中矣。

    補注雲。

    百生千。

    千生萬。

    萬生億。

    億生兆。

    兆生京。

    京生秭。

    秭生該。

    該壤生。

    壤生溝。

    溝生澗。

    澗生正。

    正生載也。

     常說法教化無數億衆生(至)常住此說法。

     前四句頌從本垂迹。

    長行謂我常在此娑婆及餘國說法之文。

    後四句頌方便示滅。

    警悟衆生。

    而實真常湛寂。

    身智如如。

     我常住于此以諸神通力令颠倒衆生雖近而不見。

     此頌章初神通之力一句。

    申明佛既常住不滅。

    衆生何緣不見。

    蓋衆生與佛。

    本來無間。

    由法身本體神妙難思。

    衆生由颠倒心。

    不能契證。

    所謂終日行。

    而不自覺。

    故雲雖近不見也。

     △二頌現在非生現生。

     衆見我滅度廣供養舍利(至)俱出靈鹫山。

     因衆生不見與佛同體法身近而不滅。

    但見應化佛身有滅。

    故供舍利。

    懷戀慕。

    質直意軟。

    唯願見佛。

    而不惜身命。

    以是?懇故。

    感佛及僧俱出靈山。

    有此近迹也。

    俱出靈山句。

    更須活着。

     我時語衆生常在此不滅(至)但謂我滅度。

     我時下二句。

    頌顯本。

    以方便下二句。

    頌示迹。

    雙結現生現滅。

    皆方便耳。

    餘國下四句。

    頌此土緣滅彼土緣興。

    又于餘百千萬億諸國說法也。

    汝等不聞此此字。

    即方便教也。

    衆生不識如來方便。

    出彼沒此。

    便謂我滅度也。

     △三頌未來應機不滅。

     我見諸衆生沒在于苦惱(至)乃出為說法。

     天台雲。

    此頌未來。

    長行但寄常住不滅四字。

    今頌廣演其文。

     [△@△]然我所以示滅者。

    因衆生沒于苦惱。

    見佛常在。

    不生恭敬。

    而返生憍恣。

    故不現身。

    待其渴仰戀慕。

    因之又出生為說法矣。

    此言現身不滅。

    下言現土不滅。

     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祇劫(至)散佛及大衆。

     此頌承上或出或沒。

    或此或彼。

    皆佛神通之力有如是也。

    其實法身住于阿僧祇劫。

    亦不離此靈山及餘諸處。

    益見法身遍一切處。

    無在不在也。

    有言三災壞時。

    世界俱壞。

    未審佛又在何處耶。

    然劫壞之見。

    乃衆生見。

    而我此土本來安隐。

    此又見法性土真常不滅。

    亦無存不存也。

    天人下。

    明正報不滅。

    園林下。

    明依報不滅。

    此皆出陳實報莊嚴之境。

    此中亦有無量衆生。

    遊戲快樂。

    非比同居之業報深沉者。

    擊天鼓。

    表佛無問自說也。

    雨華散佛等。

    表佛說賢聖位次也。

    常作衆樂。

    表法樂無盡也。

    如此境界。

    皆是諸佛智慧神通。

    發揮本門法性妙境。

    亘古恒存。

    亦即拂上三變娑婆之權迹也。

     我淨土不毀而衆見燒盡(至)不聞三寶名。

     淨土不毀一句。

    明理不變。

    其所以變者。

    由諸衆生惡業因緣之所至也。

    三寶常住世間。

    而衆生自不能聞。

    豈他過哉。

    此頌長行薄德之人不種善根等。

     諸有修功德柔和質直者(至)為說佛難值。

     此頌一類不失本心。

    因聞法開解者。

    由久修功德柔和質直。

    則成就四安樂行。

    非罪業衆生不聞三寶者比。

    故能見我真應之身。

    聞我本迹之教。

    為此等衆故。

    說壽無量也。

    若是久不見佛惡業衆生。

    但隻說佛難值。

    以或時二字。

    是不定之詞。

    或時說壽命。

    或時說佛難值。

    總皆對機之方便也。

    此頌結長行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等。

    久乃見佛下。

    結頌或有見佛或不見等。

     我智力如是慧光照無量壽命無數劫久修業所得。

     知音雲。

    前雲神通力。

    今雲智慧力。

    以神則示自他身事。

    智則說自他身事。

    以上頌法身壽量不淺。

    壽命下。

    頌報應身壽量不滅。

    長文所謂我本行菩薩道。

    所成壽命。

    今猶未盡。

    是也。

    故曰久修業所得。

     [△@△]此四句。

    總完許說中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一節。

    謂我向許汝等顯發宣示之智慧。

    如上所說。

    而我智力本迹如是而已。

    以慧光照無量。

    結自在神通力。

    以壽命無量。

    結師子奮迅力。

    久修所得。

    結大勢威猛力。

    三皆言力者。

    由此能破惑除疑。

    廢迹顯本。

    使聞者證品獲益。

    唯此四句結盡全品。

     △二頌皆實不虛。

     汝等有智者勿于此生疑當斷令永盡佛語實不虛。

     此囑令極生實信。

    謂汝彌勒等。

    既聞如上說壽長遠。

    說法周遍。

    宜乎于此。

    不疑其得道近而成就多也。

    即有猶豫。

    當令永盡。

    須知我如來所說。

    不诳不妄也。

     △二頌譬說。

    分二。

    一頌開譬。

     如醫善方便為治狂子故實在而言死無能說虛妄。

     此單頌喻意。

    以長行詳譬。

    故頌略之。

     △二頌合譬。

     我亦為世父救諸苦患者(至)堕于惡道中。

     此單頌法合。

    我為世父兩句。

    頌非生示生。

    為凡夫二句。

    頌非滅現滅。

    以常見我四句。

    釋明現滅之故。

     我常知衆生行道不行道随所應可度為說種種法。

     常知者。

    即以佛眼鑒機。

    無不明了。

    随所應可者。

    即現随類身。

    說随類法。

    此皆不得已。

    而施方便也。

     每自作是意以何令衆生得入無上慧速成就佛身。

     此方述成度生本意。

    可見說權實。

    明本迹。

    無非要使一切衆生入無上慧。

    證得本有如來無量壽而已。

    正開近顯遠已竟。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品節雲。

    此品來意。

    由聞說壽長遠。

    已悟法身常住。

    及見三變淨土。

    了三界唯心之境。

    以此真信為因。

    可契如來常住真果。

    依此持經。

    方為妙利。

    況法身常住。

    世間淨土。

    不離當處。

    故勉能作如是觀者。

    是為深信解相。

    所以分别功德不可思議。

    到此生滅情忘淨穢見泯。

    妙悟已極方為真實持經。

    故此品。

    天台判五種法師。

    屬觀行位。

    是知持經。

    意在妙悟。

    非文字也。

    故能超越一切有為功德。

    天台雲。

    佛說壽量。

    地湧過去弟子。

    靈山現在弟子。

    得種種益。

    故言功德。

    淺深不同。

    故為分别。

    此文是本門第二授記段。

    若據聞經功德。

    但屬餘殘。

    今準當得菩提之言。

    複同授記。

    法華論分此文。

    有法力修行力二種。

    法力者。

    由法而成。

    故名為力。

    有五。

    一證。

    謂六百八十萬億得無生忍。

    乃至一生得菩提者。

    是也。

    二信謂八世界微塵數發菩提心者是也。

    三供養。

    謂是菩薩得大法利時。

    于虛空中。

    雨天華等者。

    是也。

    此三如今品。

    四聞法。

    如随喜品。

    五讀誦持說。

    讀誦。

    如法師功德品。

    持者。

    追指法師安樂行勸持三品。

    說者。

    如神力囑累二品。

    皆屬法力。

    修行力者。

    苦行如藥王品。

    教化如妙音品。

    護難如觀音陀羅尼二品。

    示功德如莊王品。

    護法如普賢品。

    知音雲。

    此亦諸佛自在神通力所加庇也。

    不然。

    何談壽量于少時。

    而功德遍于大會。

    豈不速成就哉。

    正照藥草喻品。

    如來無量無邊阿僧祗之功德也。

     △二總授法身記。

    分三。

    一經家總序。

     爾時大會聞佛說壽命(至)阿僧祇衆生得大饒益。

     此總标獲益。

    曰大會者。

    統舉九界也。

    是所益之機。

    聞佛長遠壽量。

    是能益之法。

    得大饒益。

    具如下釋。

     △二如來分别。

     于是世尊告彌勒菩薩(至)得無生法忍。

     佛召當機。

    正為分别。

    如上聞經所證之功德也。

    六百下。

    總牒上品所說之法。

    無生忍者。

    天台雲。

    入圓教十住位。

    故華嚴經雲。

    初發心住。

    一發一切發。

    得如來一身無量身。

    清淨妙法身。

    湛然應一切。

    即此義也。

    又華嚴疏雲。

    阿者。

    入無生義。

    無生之理。

    統該萬法。

    菩薩得此無生。

    達諸法空。

    斷一切障也。

     複有千倍菩薩摩诃薩得聞持陀羅尼門。

     ○聞持陀羅尼。

    入十行位。

    大論明三陀羅尼。

    一聞持陀羅尼。

    得此者。

    一切語言諸法。

    耳所聞者皆不忘失。

    即名聞持。

    二者分别知陀羅尼。

    三者入音聲陀羅尼。

    具見翻譯名義。

     [△@△]千倍者。

    多如上沙數。

    一千倍也。

    聞持屬耳根。

    已上二種。

    皆屬自覺。

    此去位愈增。

    而數愈廣。

    故此二俱約沙計數。

     複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诃薩得樂說無礙辯才。

     ○得樂說等。

    入十向位。

    華嚴回向品雲。

    菩薩得決定辯才無盡藏。

    演說一切佛平等法。

    是也。

     [△@△]此言一世界。

    即小千世界。

    比上千倍沙數。

    則又無量矣。

    此屬舌根利益。

     複有一世界微塵數(至)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

     ○旋陀羅入初地。

    淨名疏雲。

    旋者轉也。

    謂旋轉分别。

    破塵沙惑。

    顯出恒沙佛法也。

     [△@△]此一世界。

    即中千界。

    以初地證三平等理。

    六根中。

    即意根功德。

    由意能默容十方三世。

    故曰得旋陀羅尼也。

     複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至)能轉不退法輪。

     ○不退義見前。

    此入第二地。

     [△@△]準下八生。

    此應十生得菩提果。

    已上叙數。

    從凡至聖。

    自少增多。

    明增數。

    次下又從中千至小千。

    自多減少。

    明減數。

    可見得果大者。

    衆複少矣。

     複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至)能轉清淨法輪。

     ○此入三地。

    數約二中千者。

    一千須彌為小千。

    千倍小千為中千。

    千倍中千為大千。

    今兩倍中千。

    是減數也。

    清淨法輪者。

    前二地既已離垢。

    今第三地能發真如妙光。

    則所轉之法。

    皆清淨無染故。

     複有小千國土(至)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八生入四地。

    七生入五地。

    六生入六地。

    五生入七地。

     [△@△]此約位約數。

    文不次第配說者。

    或當時得功德者。

    不合其位數有之。

    又佛語巧妙。

    舉一隅而三隅在也。

    亦或譯人省文。

    見其錯綜也。

     複有四四天下(至)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有四個四天下之塵衆。

    入八地矣。

     複有三四天下(至)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有三個四天下塵衆。

    入九地。

    望妙覺。

    隻三生矣。

     複有二四天下(至)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登十地者。

    有兩個四天下塵衆。

    望妙覺。

    隻二生矣。

     複有一四天下(至)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生入等覺金剛心。

    自初住至等覺。

    位位各破一品無明。

    總四十一品。

    更破一品微細無明。

    入妙覺位。

    然本門得道數倍衆經。

    非但數多。

    又兼熏修日久。

    緣本垂迹。

    處處開引。

    中間相值。

    數數成熟。

    今世調伏。

    會歸法華也。

    自法華已後。

    有得道者。

    如捃拾耳。

    捃拾者。

    謂如田家收拾餘穗也。

     複有八世界微塵數衆生(至)三藐三菩提心。

     此中舉數。

    以八世界之塵。

    則倍上數多矣。

    衆生但指六根清淨位人。

    聞佛說壽。

    即發正等覺心。

    則真因已植。

    為未來成佛之人。

    可謂慧??相繼。

    而無盡也。

     △三時衆供養。

     佛說是諸菩薩摩诃薩(至)歌無量頌贊歎諸佛。

     ○時衆聞深遠法。

    得大饒益。

    欲報佛恩。

    而設供養。

    亦是寄事。

    以表領解。

    上迹門開權顯實。

    菩薩所有悟入。

    而未見設供。

    由大事未畢。

    今本門開顯。

    大事既彰。

    彌勒總申領解。

    故以供養表之也。

     [△@△]此段亦經家叙置。

    于得大法利時下。

    宜有彼諸菩薩一句。

    或省文也。

    佛既分别諸功德已。

    而諸菩薩即陳供。

    标喜見得法喜充滿也。

    頌中又明釋梵如恒沙無數佛土來。

    以散供三佛及諸菩薩。

    是表本門事畢。

    以因徹果。

    圓解已證。

    即前恒沙衆生得無生法忍之瑞也。

    又雨旃檀等香。

    表體具十無盡藏戒香。

    即千倍菩薩。

    得聞持陀羅尼之瑞也。

    天鼓自鳴而妙聲深遠。

    表具四辯。

    即一世界塵數菩薩。

    得樂說無礙辯才之瑞也。

    又雨千種天衣。

    表具忍德。

    即是菩薩得旋陀羅尼之瑞也。

    垂璎珞。

    表法身體具萬德。

    即是菩薩轉不退清淨法輪之瑞也。

    遍九方者。

    以下方攝于本會。

    表普利九界也。

    寶爐香遍周至大會。

    表十地菩薩智德普熏也。

    幡蓋次第至于梵天。

    表十地福德普覆。

    是十生得菩提之瑞也。

    妙音贊佛。

    則與佛共處。

    是等覺鄰于極果之瑞也。

    如此者皆由如來分别所有功德。

    至此顯彰。

    故一時出現。

     △三明當機領解。

    分三。

    一頌時衆領解。

     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而起(至)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佛說希有法昔所未曾聞(至)歡喜充遍身。

     如來分别于先。

    彌勒詳頌于後。

    師資道合。

    真異體同情矣。

    然彌勒既受位。

    于将來即已成佛。

    是知彌勒頌。

    即佛頌也。

    初二句。

    頌顯本門大事。

    乃希有法。

    世尊下二句。

    頌諸佛自在神通三種力也。

    無數下。

    總頌佛子得益之多。

    而歡喜無量也。

     △二頌如來分别。

     或住不退地或得陀羅尼(至)如虛空無邊。

     前八行頌所分别之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