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八

關燈


    一如前釋。

    後四句結利益無窮。

    蓋彌勒領解既深。

    知其利益不可思議。

    因此重舉。

    令滞迹懷疑者。

    了然無礙。

    益知彌勒現迹大有關鍵。

     △三頌會衆供養。

     雨天曼陀羅摩诃曼陀羅(至)以助無上心。

     此頌時會供養。

    皆瑞應也。

    又頌明有無數釋梵諸天。

    各持妙華。

    從無數佛土外來者。

    為慶法而至也。

    所散香華有如瑞雪。

    而缤紛有如衆鳥而搖逸。

    是皆不思議瑞也。

    餘則如文可解。

    末四句結成前瑞。

    謂如上許多瑞應不可思議者。

    由佛名聞十方故。

    至諸天遠到。

    所以華雨無量也。

    又見所饒益之衆。

    皆不思議。

    所以燒香散華持蓋興贊等種種事業。

    皆不可思議。

    無非助發實相。

    使見聞鹹益也。

    故曰以助無上心。

    本門正宗分竟。

    缤(品平聲)。

     △三本門流通。

    共十一品半經。

     [△@△]問。

    諸經流通未有如此之多。

    迹門已有五品。

    而本門又置十一品半。

    共一十七品半矣。

    而序正返少于流通。

    其故何哉。

    答。

    諸佛如來。

    本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衆生不明此者。

    由法未流通故。

    使知見不開。

    無明壅塞。

    此回如來出世。

    費盡周旋于四十年中。

    方便引接。

    至今會始得一切人天明證此事。

    故即各授将來成佛之記。

    便是此回功成事就。

    所以廣說流通者。

    一則欲新記人圓成因中大行二利兼修。

    再則使未來衆生先投大種。

    至再睹如來發明大事。

    庶幾引起不難矣。

    流通廣意。

    其在斯乎。

    但按經文勢。

    本門正宗。

    當在如來現神力後。

    于時十方世界通達無礙如一佛土處止。

    其意方完。

    然此去三品半經。

    不過明其弘經功德利己利人之實證。

    信毀罪福。

    其應驗如此。

    功德既明。

    罪福既驗。

    然後廣現神力。

    慶己慶人。

    而正說之能事始畢。

    方可付囑流通也。

    其間意思盡多。

    臨文始釋。

    今為不廢古置。

    就此流通。

    分為兩段。

     △一從此至不輕品三品半。

    明弘經功德深重以勸流通。

    功德深重者。

    即後四信五品之功德也。

    分三。

    一此去至随喜品。

    明因中功德以勸流通。

    分二。

    一現在四信。

    分四。

    一一念信解。

    又二。

    一長行。

    又三。

    一舉示其人。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至)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天台雲。

    此去至當知。

    是為深信解相。

    明現在四信。

    四信者。

    一一念信解。

    未能演說。

    二略解言趣。

    三廣為他說。

    四深信觀成。

    直指雲。

    一念信解者。

    舉前十二衆之遺流。

    以明佛種三世相繼也。

    因是未來世諸佛。

    故召彌勒委付。

    此中全重能生一念信解。

    信必兼解者。

    解若不明。

    信是仿佛。

    不可入道。

    故前列十二功德。

    以信收後。

    此又補出一解字。

    而雲一念者。

    謂初聞如來壽量境界。

    心中豁然頓開。

    如千年暗室。

    一燈朗照。

    全暗盡消。

    蓋千裡之程。

    歸在一步。

    刹那三世。

    理不誣也。

    故雲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向下是較量功德。

     △二總明功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此以深淺相較。

    以見事不勝理也。

    上言一念信解。

    蓋能信則遠本确有可據。

    能解則遠本了然洞徹。

    是一念中。

    已得法身之理矣。

    彼行五度者。

    行非不廣。

    曆八十萬億等。

    時非不長。

    以至廣之行行于至長之時。

    而不及一念信解。

    由彼尚屬力求事迹。

    此則豁然理源也。

    須知此一念即無念。

    般若與一念無二故。

    所以除也。

     △三明位不退。

     若善男子善女人(至)三菩提退者無有是處。

     有如是真信解生者。

    于菩提決不退轉。

    妙樂雲。

    七信名位不退。

    八信已去為行不退。

    大品明别教菩薩退位有魔。

    不退無魔。

    圓教初心魔不得便。

    況不退位耶。

     △二偈頌。

    分三。

    一格量多少。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求佛慧于八十萬億(至)以回向佛道。

     前四句。

    總頌于多劫中行五度也。

    次十二句。

    分頌施度。

    彼以種種微妙。

    供養三寶。

    曆八十萬億等劫。

    而不少衰。

    布施亦雲極矣。

    而況志非小果。

    回向佛道乎。

    回向佛道。

    應上發菩提心一句。

     若複持禁戒清淨無缺漏(至)如是亦能忍。

     此分頌戒忍二度。

    戒。

    則求無上。

    為諸佛所歎。

    是何等戒行。

    忍。

    則惡類鹹恣。

    而增慢俱釋。

    又是何等忍力。

    非勤求佛慧者。

    不能如此。

     若複勤精進志念常堅固(至)盡諸禅定際。

     此分頌進禅二度。

    精進志念。

    曆無量億劫。

    而無一息之懈。

    可謂堅固極矣。

    禅。

    則坐卧經行曆八十億萬劫。

    而心不少亂。

    可謂盡禅之邊際矣。

    要皆是勤求佛慧。

    非志趨小果者比禅度。

    前四句。

    明修禅之法。

    以空閑處行坐為緣。

    除睡攝心為因。

    中四句。

    明由此因緣。

    而得禅定。

    故安住多劫。

    其心不亂。

    後四句。

    明由定心生福。

    由福發願。

    由願求道。

    得一切智。

    而盡定之邊際也。

     是人于百千萬億劫數中行此諸功德如上之所說。

     此四句結上五度功德。

    如此者其功德可謂廣矣。

    以此殊勝功德。

    起下較量之意。

     △二追頌人相。

     有善男女等聞我說壽命(至)其福為如此。

     此正頌行此五度功德。

    百千萬億。

    不及一念之信解也。

    然不但一念信解功德非算喻能知。

    即須臾間絕疑悔。

    而發深心。

    其獲福亦與一念信解者等。

    總見事理之不相侔也。

    須臾比一念。

    為極少之時。

    其福亦如此者。

    在悉無深心四字上。

    吃緊無諸疑悔者。

    始得深心信解。

    所以須臾信而福超諸度也。

    疑悔解見譬喻品。

     △三行位不退。

     其有諸菩薩無量劫行道(至)說壽亦如是。

     此頌得信受之機也。

    發大心者。

    多劫行道。

    是信根已立。

    則能信能受。

    即此信受之因。

    自能立深願。

    于未來世。

    如佛得長壽以度生。

    如佛坐道場以無畏說法。

    如佛為一切天人所敬。

    亦如佛說無量壽也。

     若有深心者清淨而質直(至)于此無有疑。

     深心即具慈悲。

    淨心即具智慧。

    直心則衆行具足。

    此三心為萬行之本。

    加以多聞總持。

    故于佛語若權若實。

    無不随義能解也。

    如是之人。

    于此壽量。

    決不生疑。

     △二略解言趣。

     又阿逸多若有聞佛壽命(至)能起如來無上之慧。

     此第二信其所有功德。

    勝前一念信解者也。

    天台雲。

    前但言信解。

    未能敷說。

    說涉名數。

    須善方言。

    今此具足。

    故言解其言趣。

    即是為他解說。

    以說力故。

    能起自他無上之慧也。

     △三廣為他說。

     何況廣聞是經(至)能生一切種智。

     此第三信其功德。

    又勝略解言趣者也。

    天台謂。

    廣聞廣解。

    廣為他說。

    廣修供養。

    供養外資。

    令内智疾入。

    故能生一切種智也。

     △四深信觀成。

     阿逸多若善男子(至)當知是為深信解相。

     此第四信其功德增勝可知。

    天台謂。

    具上三信。

    加修觀行。

    入禅用慧。

    想成相現。

    能見有餘實報兩土相貌。

    見佛與僧在耆山者。

    方便土相也。

    見娑婆等。

    實報土相也。

    初二信是聞慧位。

    廣聞廣說。

    是思慧位。

    觀行想成。

    是修慧位。

    自淺至深。

    成六根清淨十信位也。

    現在四信已竟。

     △二滅後五品。

    分二。

    一列五品格量四品功德。

    五品者。

    即随喜。

    持誦。

    勸持。

    兼六度。

    正六度之五也。

    四品功德者。

    以初品功德。

    在後功德品中挍量。

    故此但言四耳。

    文分二。

    一長行。

    又五。

     △一直起随喜心。

     又複如來滅後(至)當知已為深信解相。

     天台雲。

    此下明如來滅後有五品人。

    前二自利。

    後三化他。

    若作法師名者。

    在三不在五也。

     [△@△]如來滅後。

    則現前無佛。

    唯法是依。

    聞經而不毀訾。

    即具深信。

    起随喜。

    即是解生。

    既得深信解生。

    則其功德。

    與親見佛親聞法等也。

     △二加自持讀誦。

     何況讀誦受持之者(至)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

     此格量第二品功德也。

    天台雲。

    慮恐初心之人。

    世緣紛動。

    妨修正業。

    但專誦持此經。

    則為頂戴如來。

    乃至供養衆僧。

    何也。

    蓋此經即是演說如來法身。

    若專讀誦。

    則為頂戴。

    經文是能诠。

    如塔能盛。

    故不須起事塔。

    實相是所诠。

    即法身舍利。

    故不須安生身舍利。

    經中已有第一義僧。

    故不須供養相從僧也。

    舍事存理。

    所益弘多。

    相從僧者。

    謂從佛有法。

    從法有僧也。

     △三兼勸他持誦。

     阿逸多若我滅後(至)及造僧坊供養衆僧。

     前但自利。

    此兼利他。

    此中校量。

    以理從事。

    理到則事到。

    意非棄事從理。

    蓋行人力淺。

    不能兼行。

    故如來但謂我滅度後。

    有如是受持等。

    自他俱利者。

    即為起立僧坊。

    以至供養衆僧無異。

    此所以堅其決定受持也。

    多羅。

    亦名貝多。

    此翻岸形。

    如此方棕樹。

    直而且高。

    極高長八九十尺。

    果熟赤色。

    大如石榴。

    人取食之。

    又有雲。

    一多羅樹。

    高七仞。

    七尺一仞。

    則高四十九尺。

    西域記雲。

    南印建那補羅國北。

    不遠有多羅林。

    三十餘裡。

    其葉長廣。

    其色光潤。

    諸國書寫。

    莫不采用。

    補注雲。

    八者表八正道。

    園林表總持。

    浴池表八解脫。

    大涅槃為禅定窟。

    柔和忍辱以為衣服。

    法喜禅悅以為飲食。

     △四兼行六度行。

     況複有人能持是經(至)忍辱精進一心智慧。

     妙玄雲。

    上但觀理。

    未遑涉事。

    今正觀稍明。

    即旁利物。

    能以少施。

    與虛空法界等。

    使一切法趣檀。

    檀為法界。

    餘五度亦然。

    事相雖少。

    運懷甚大。

    此則理觀為正。

    事行為旁。

    故雲兼行六度。

    是為第四品。

    知音雲。

    經雖理勝。

    持經者不嫌理事兼行。

    則功德為猶勝。

    故又喻如虛空之無邊無量。

    疾至一切智也。

    應知此校。

    上節五度除智。

    此不除也。

     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至)疾至一切種智。

     前但涉理。

    此則事理俱備。

    故緻功德如虛空之無邊也。

    不唯功德無邊。

    而能使行人疾至一切種智。

    其最勝可悉領矣。

    此格量第四品功德。

    其殊勝可知。

     △五正行六度行。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至)利根智慧善答問難。

     妙玄雲。

    至五品圓觀稍熟。

    理事欲融。

    涉事不妨理。

    在理不隔事。

    故具行六度。

    若布施時。

    無二邊取着。

    十法界依正。

    一舍一切舍。

    财身及命無畏等施。

    若持戒時。

    信重譏嫌。

    等無差别。

    五部重輕。

    無所觸犯。

    若行忍時。

    生法寂滅等忍。

    荷負安耐。

    若行精進。

    身心俱淨。

    無間無退。

    若行禅時。

    遊入諸禅。

    靜散無妨。

    若修慧時。

    權實二智。

    究了通達。

    乃至世智治生産業。

    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具足解釋佛之知見。

    而于正觀。

    如火益薪。

    故雲正行六度。

     ○六度中不舉布施者。

    為他解說。

    即是法施義已兼也。

    五品中。

    前三品是聞慧位。

    兼行六度。

    是思慧位。

    正行六度。

    是修慧位。

    都是十信前耳。

    或雲。

    初随喜品。

    是入信心位。

    分一品為兩心。

    五品即十信心。

    是鐵輪六根清淨位也。

     ○妙樂問。

    何故現在唯四信。

    滅後立五品。

    答。

    其義既齊。

    四五無别。

    但是滅後。

    加讀誦為第一品耳。

     阿逸多若我滅後(至)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此格量第五品功德也。

    已趣道場者。

    行處也。

    三菩提者。

    近處也。

    持經自利。

    兼複利人。

    其功德已自殊勝。

    如虛空之無邊矣。

    兼複廣行六度。

    事理雙修。

    則是近菩提坐道樹。

    理固然也。

    于行坐處起塔。

    為天人所敬。

    事亦宜然也。

    所謂簡則全簡。

    收則全收。

    一切具善根。

    廣饒益衆生。

    于斯見矣。

     △二偈頌。

    分四。

    一頌第二品。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我滅度後能奉持此經(至)具足諸供養。

     此頌明第二品。

    能誦持者。

    即為起塔。

    以諸供養。

    經無量劫也。

    何故。

    顯悟法身壽量廣大長遠。

    故不須事相供養也。

    表刹即塔尖。

     △二頌第三品。

     若能持此經則如佛現在(至)種種皆嚴好。

     此頌明第三品。

    兼行利他。

    則為起塔供養我及衆僧也。

    翻譯名義雲。

    栴檀。

    義翻與藥。

    慈恩傳雲。

    樹類白楊。

    其質涼冷。

    蛇多附之。

    華嚴經雲。

    摩羅耶山。

    出栴檀香。

    名曰牛頭。

    若以塗身。

    設入火坑。

    火不能燒。

    又雲。

    修羅戰時。

    為刀傷。

    以此塗之即愈。

    有雲。

    山峰似牛頭。

    故以為名。

     △三頌第四品。

     若有信解心受持讀誦書(至)不嗔不惡口。

     此頌第四品。

    兼行六度。

    疾得種智也。

    須曼。

    具雲須曼那。

    又雲蘇摩羅。

    此雲善攝意。

    其華色黃白。

    而極香。

    樹不至大。

    高三四尺。

    下垂如蓋。

    薝蔔。

    亦雲瞻博迦。

    此雲黃華。

    華小而香。

    阿提目多伽者。

    妙樂雲。

    此雲龍?華。

    又雲善思夷華。

    草形大如麻。

    赤華青葉。

    子堪為油。

    亦堪為香。

    然以此供養。

    其福已如虛空。

    況兼六度。

    則福不可量也。

    此不言精進者。

    于諸度不怠是也。

    不言智慧者。

    不嗔不惡口是也。

     △四頌第五品。

     恭敬于塔廟謙下諸比丘(至)經行及坐卧。

     前八句頌廣行六度。

    次明是人一切衆生皆當恭敬也。

    生心如佛者。

    天台雲。

    此第五品。

    初依之人。

    即号如來故也。

    不久詣道樹者。

    其位已在十信鐵輪。

    不久得入初住銅輪。

    能八相作佛也。

    五品與四品齊同。

    是修慧位。

    若論入位。

    總為六根清淨位也。

    而有現未佛世滅後之異。

     [△@△]此地者。

    即實相真境。

    乃一切如來受用之場。

    今佛子既得事理圓融。

    自他并利。

    廣六度而契真如。

    則同佛受用。

    故行住坐卧。

    皆在厥中矣。

    列五品格量四品功德已竟。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品節雲。

    此品來意。

    由前分别持經功德已為殊勝。

    然由未盡其益。

    今以一念随喜之功。

    超過八十年中。

    廣以七寶資生。

    布施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衆生。

    又令各得四果之福。

    不如最後人一念随喜者。

    正欲顯此說殊勝之益。

    以堅二乘願樂之心也。

    天台雲。

    随喜者。

    随順事理。

    無二無别。

    喜是慶己慶人。

    聞深奧法。

    順理有實功德。

    順事有權功德。

    慶己有智慧。

    慶人有慈悲。

    權實智斷。

    合而說之。

    故曰随喜功德直指雲前品是親聞佛說壽量所獲功德。

    此是佛滅後。

    于流通會中。

    暫聞是法。

    一念惺悟。

    而心生歡喜。

    即獲殊勝功德。

    故名随喜功德。

    約義有四。

    一随順于人喜生敬。

    二随順于法喜生信。

    三随順于理喜生解。

    四随順于事喜生行。

    一念之間。

    人法兼收。

    理事圓融。

    故其功德難量。

    廣如行願品釋。

     [△@△]前品于五位中。

    唯初随喜品文。

    但标人相。

    未有校量。

    故彌勒乘機扣佛。

    廣校初品。

    方知後四品功德。

    益見其不可思議也。

     △二本品格量初位功德。

    分二。

    一問。

     爾時彌勒菩薩摩诃薩(至)得幾所福而說偈言。

     世尊滅度後其有聞是經若能随喜者為得幾所福。

     前諸品已經校量。

    而如來于初品。

    不盡情發揮者。

    其意待彌勒問及而發也。

    今彌勒所問者。

    正初品人。

    然随喜衆生。

    皆是未來成佛之人。

    為彌勒當所授記。

    故此特問。

    且亦為現在持經者。

    ?進深心耳。

     △二答。

    分二。

    一長行。

    又二。

    一答内心随喜人。

    又四。

    一展轉相教。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至)聞是經随喜已。

     此舉能聞之人。

    先标出四衆。

    次泛指一切長幼也。

    餘智者。

    直指雲。

    是别指一種利根。

    出如來滅度之後。

    如此諸人。

    親于法師座下。

    聞此經典。

    豁爾神會。

    意有所得。

    故曰随喜已。

     從法會出至于餘處(至)善友知識随力演說。

     此明能随喜者。

    自于此經。

    有所領解。

    出至餘處。

    将所聞經。

    随力為人而演說也。

    餘處者。

    即随所到處。

    乃僧坊城邑等處也。

    如所聞者。

    是不增他說。

    不減己聞也。

    随力演說者。

    乃稱己所聞。

    随力多寡。

    為彼說也。

    城即衆民聚處。

    黃帝時始築。

    以盛民也。

    邑即都邑。

    四縣為都。

    四井為邑。

    陌乃田間路。

    南北為阡。

    東西為陌。

    聚落田裡等。

    皆是為四衆随力演說之地。

    此是第一層轉教人也。

     是諸人等聞已随喜(至)亦随喜轉教。

     諸人。

    即上父母宗親。

    聞已者。

    即聞随力演說之少法。

    而亦能發随喜心。

    轉教他人也。

    此是第二層轉教人。

    餘人。

    即第三層轉教也。

     如是展轉至第五十。

     如是指前。

    展轉起後。

    次第将前人随力演說者。

    遞相傳谕。

    已至第五十人。

    今但将最後第五十人一念随喜之心所得功德。

    而校量之。

     △二立格量木。

     阿逸多其第五十(至)如是等在衆生數者。

     先舉極多世界。

    次舉十類衆生。

    一一世界。

    各具十類。

    則衆生數不可量也。

    六趣衆生。

    是總舉。

    梵語補特伽那。

    此雲數取趣。

    即數數于諸趣中受生也。

    又衆法相生。

    故名衆生。

    衆法者。

    即五陰六根。

    結成色心二種故。

    卵生。

    即魚鳥龜蛇等。

    胎生。

    即人畜龍仙等。

    濕生。

    即含蠢蠕動等。

    化生。

    即轉蛻飛行等。

    有形。

    即休咎精明等。

    無形。

    即空散銷沉等。

    有想。

    即神鬼精靈等。

    無想。

    即精神化為土木金石等。

    非有想者。

    如蒲盧蟲。

    原無蜂想。

    因蜾蠃負之。

    而成蜂也。

    非無想者。

    如土枭之類。

    子成而母遭其食。

    如是相生。

    則又非無想也。

    無足等。

    攝盡無餘也。

    如是等收上。

    是總結所當化者之衆生有如是之廣。

    次舉能施之人。

     有人求福随其所欲(至)我當以佛法而訓導之。

     此标所施之物。

    盡此十類衆生。

    每一衆生。

    各與七寶。

    滿一南洲。

    又各施象馬車乘并七寶宮殿等。

    滿八十年。

    一一衆生。

    亦複如是。

    而作是念下。

    起法施之由。

     即集此衆生宣布法化(至)皆得自在具八解脫。

     即集者。

    是總召集四百萬億諸國十類衆生也。

    宣布者。

    即以四谛法輪開示教化。

    鹹得悟入。

    故一時盡證四果。

    斷界内生死。

    證界外涅槃也。

    須陀洹。

    即初果。

    此雲預流。

    斯陀含。

    即二果。

    此雲一來。

    阿那含。

    即三果。

    此雲不來。

    阿羅漢。

    即四果。

    義現序品。

    盡諸漏。

    即離苦也。

    得自在。

    即得樂也。

     △三問答明功。

     于汝意雲何是大施主(至)何況令得阿羅漢果。

     當機因聞所立格量。

    以無量财。

    施無量世界中所有無量衆生。

    而意中領會财施境界已不可量。

    财施功德尚不可量。

    法施功德豈能量乎。

     △四正與格量。

     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此以法較。

    必不可量也。

    且如上施主。

    财施不可校。

    則固是矣。

    至于無限人證羅漢果。

    得深定具解脫。

    而不及初心人聞一偈。

    況秪能随喜者。

    如是算數譬喻。

    不及一分。

    似乎太過非也。

    要知無量人證四果。

    總屬權法。

    是不了義。

    今一念随喜此經一偈。

    植大乘因。

    決定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