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此正權實不可及也。
譬如貧人執天子一字。
其貴重即時已勝群臣。
其所貴者。
非在于人。
而貴在于一字也。
今經校量。
亦複如是。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至)阿僧祇不可得比。
前以外校内。
此以内校内。
謂最後人展轉傳說。
其言最少。
而所得功德尚不可量。
又況最初于法會中。
聞一句而能随喜者。
其功德豈易量哉。
△二明外來聽法人。
分四。
一自往。
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至)珍寶辇輿及乘天宮。
若人者。
即四衆及有智人。
為是經故。
則見其信。
往詣僧坊。
則見其誠。
若坐若立。
則見其恭謹。
非泛常遊玩造次不修者比。
須臾聽。
雖曆時未久。
而道種已投。
此得其真因。
轉身者。
即隔陰易生也。
得上妙車乘。
報行詣之功也。
珍寶辇輿。
報立聽之功也。
乘天宮殿。
報入僧坊之功也。
三者皆由一念誠信。
聽此妙法為因。
兼修十善為緣。
△二分座。
若複有人于講法處坐(至)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
上科自為。
此兼勸他。
能分座。
有濟人之德。
故轉身得處王座。
以遍濟臣民也。
△三勸他。
阿逸多若複有人(至)亦不黧黑無諸可惡。
語人勸聽。
則利人之心切矣。
故利倍廣。
而報倍勝。
陀羅尼。
乃十地位中菩薩既得。
與十地位人。
共生一處。
受報不輕。
當知亦具六根功德。
利根等屬意。
不喑啞屬舌。
後文鼻修直。
即鼻根。
見佛聞法。
屬眼耳。
餘皆身根。
此中單明口報。
有音不清曰喑。
一向絕音曰啞。
今由稱名勸聽故。
報千萬生不喑啞也。
自能聽受。
即納妙蓮華于口。
故口無臭。
此約聲嗅。
論功德也。
舌常下。
約色相言。
垢黑疏黃缺落。
皆齒病也。
差即向外。
曲即向内。
今由稱經勸聽。
于百千生。
齒無如是諸病。
此口内相也。
唇不下垂等。
皆口外之相。
下垂即長。
褰縮則短。
粗澀形不堪見。
瘡胗氣不堪聞。
缺壞則露。
呙斜則歪。
厚大明其蠢。
黧黑言其滞。
今既稱經勸聽。
皆無此病也。
口舌俱如此清淨。
故曰無諸可惡也。
胗(音轸)。
呙(快平聲)。
褰(音牽)。
鼻不匾?亦不曲戾(至)見佛聞法信受教誨。
勸人本屬身口。
前廣明口報。
此兼舉身根。
而眼耳意三根。
攝在見佛聞法信受教誨中。
是知發稱勸聽之心。
于須臾頃。
而感六根清淨于百千生。
善哉妙法。
真不可思議者也。
匾(音貶)。
?(音梯)。
音(音哇)。
△四具聽。
阿逸多汝且觀是(至)為人分别如說修行。
舉其旁贊者之功德。
校量正持說者。
則功德益難思議矣。
故曰何況一心聽說等。
知音雲。
此句伏下品談法師功德之案。
△二偈頌。
分二。
一頌内心随喜人。
分三。
一頌五十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于法會得聞是經典(至)于第五十。
此頌次第轉教。
至第五十人。
前但言聞經。
而頌雲乃至一偈。
故知前随力演說者。
不過三偈五偈乃至一偈而已。
要知謂聞是經随喜已。
則随喜二字。
最有得力受用。
如不然。
豈能廣益。
△二頌格量本。
最後人獲福今當分别之(至)三明八解脫。
長文但雲宣布法化。
示教利喜。
此明世皆不牢。
如水沫。
如泡??。
正使勿貪世樂。
而味法樂。
是說四谛方便。
使之證有餘涅槃也。
如謂是身無常無堅速朽之法。
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
是身如泡不得久立。
是身如??從渴愛生等也。
△三頌正格量。
最後第五十聞一偈随喜(至)初聞随喜者。
此頌較量。
從最後自遠況近。
乃至最初。
展轉殊勝。
可知。
△二頌外聽法。
分四。
一頌勸聽經。
若有勸一人将引聽法華(至)常從其口出。
此頌勸聽功德。
前但言可共往聽此言是經深妙萬劫難遇。
則見切聽之心。
戀慕之極。
既能懷慕。
是經久而得。
優昙華香從其口出。
理亦然矣。
△二追頌自在。
若故詣僧坊欲聽法華經(至)及乘天宮殿。
此追頌自往聽法。
言須臾歡喜。
即一念信解。
已乘大乘。
入如來室。
故感報如是也。
△三頌分座聽。
若于講法處勸人坐聽經是福因緣得釋梵轉輪座。
自聽即得真因。
勸聽以為助緣。
由此不思議因緣。
即得坐如來座。
故感報得天王輪王位也。
△四頌正修行。
何況一心聽解說其義趣如說而修行其福不可限。
前随喜勸聽。
自往分座。
有如許校量。
其正意原為此科而施也。
一心聽者。
不止暫時。
解其義者。
不止四句。
如說修行。
不止随喜。
偶聞分座勸聽而已。
故結雲。
其福不可限。
以前皆屬少分自利功德。
既校量已明。
則下六種法師所有利他之德。
即知有如是廣大不可思議也。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品節雲。
此品由前廣贊持經之大益。
尚皆自利。
未見利人者之功德。
今顯法師得六根清淨。
以彰法華三昧之勝益。
現前即登不退。
欲以發二乘精進不倦之心也。
前法師品但以法為師。
是助發之緣因。
今品正顯持經功德。
名同義别。
然佛性種子。
要藉緣薰。
使慧命不斷。
唯法師功德最為殊勝。
所以次于随喜品也。
天台雲。
法師義如法師品中說。
功德者。
前品随喜功德。
謂五品中。
初品之初功德。
在相似位前。
今品功德。
謂五品之上六根清淨之功德。
即十信相似位也。
以此功德。
内外莊嚴。
五根清淨。
名外莊嚴。
意根清淨。
名内莊嚴。
又從地獄已上至佛。
一切色相。
悉于身中現者。
名内莊嚴。
十法界一切色相。
以普現三昧而外化者。
名外莊嚴。
身根既爾。
餘五根亦然。
讀誦獲六根清淨既爾。
後之四品加然。
相似六根清淨既爾。
分真倍然。
○知音問。
法師品有六種法師。
禮拜供養。
胡不言之。
答。
實論功德。
唯受持等四種。
自他皆得開悟本有佛之知見。
若夫供養禮拜。
唯獲福田。
故不校也。
若約法供養。
亦可攝盡。
故藥王本事品。
有法供養之校量也。
△二明果中功德。
以勸流通。
分二。
一總列六根功德。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至)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要解雲。
持法華者。
開佛知見。
則見聞覺知。
無非真覺。
證諸實相。
則色香味觸。
無非真法。
以真覺對真法。
則萬象徹照。
大千一視。
故圓持功成。
即得六根清淨功德。
自非精心不雜。
進道不倦。
未易能緻故告常精進菩薩也。
數有千二八百者。
衆生世界。
依器世界而立。
以織妄為界。
故有四方。
身相遷流。
故有三世。
惟世與界。
二者相涉。
三世四方。
宛轉十二。
依十二數。
流變三疊。
成千二百。
圓持功成。
每根各全其用。
故有千二百功德。
然複于中克定優劣。
以眼見前旁。
而不及後。
鼻息出入。
缺于中交。
身合能覺。
離不知觸。
皆三分缺一。
故惟八百功德。
此乃權依世論數量。
以顯妙用大略而已。
使由常眼對色而開佛知見。
常耳聞聲而得其實相。
則衆塵不隔。
十方廓然。
萬象莫逃。
大千圓照。
則千二八百之功。
無足論矣。
如經雲。
父母所生眼。
悉見三千界。
何複三分之缺八百之劣耶。
故知此體本絕數量也。
△二别作六章解釋。
分六。
一眼根。
又二。
一長行。
是善男子善女人(至)果報生處悉見悉知。
○父母所生。
即人人本具者。
清淨肉眼。
即衆塵不隔者。
衆塵不隔。
則正智現前。
故大千内外一切色相。
悉見悉知。
所謂應眼時如千日。
萬象不能逃影質者。
此也。
○問。
理則固然矣。
事複如何。
答。
六湛圓明。
本所功德現量如是。
但随所證耳。
夫羅漢見大千。
辟支見百佛世界。
菩薩見百千界。
如來見徹微塵國。
非獨果體也。
如阿那律。
不離父母生身。
而能觀大千。
猶如掌果。
則其中一切烏乎不見。
蓋塵消覺淨。
真極則一。
夫何理然。
而事不然也。
知音雲。
見于下。
依報橫豎。
世界相續也。
亦見下。
正報善惡。
衆生相續也。
及業下。
業果相續也。
下五根準此。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于大衆中以無所畏心(至)肉眼力如是。
以無所畏心一句。
正顯得六根清淨之所以也。
大窾雲。
大抵恐畏。
皆生于不足。
道力未充。
安得無畏。
今法師涵養既久。
道力既充。
神氣亦滿。
即有刀杖罵詈。
不足以幹其慮。
稍有動搖。
則目眩心馳。
安得清淨乎。
○彌樓。
此雲光明。
即七金之一也。
有雲。
須彌即彌樓。
以其梵音有異。
若據今經。
雲内外彌樓山。
須彌及鐵圍。
則是兩山。
名體皆異也。
[△@△]準後耳根聞十法界。
則見亦有之。
文缺故也。
或佛說巧妙。
攝于悉見悉知之間。
不然。
下五根皆有聲聞菩薩諸佛等。
豈獨眼根見不能及耶。
○知音問。
持經者多。
功德未驗。
何也。
答。
不常精進故。
即常精進文字者尚少。
況如說修行乎。
釋明眼根功德竟。
△二耳根。
分二。
一長行。
複次常精進(至)得千二百耳功德。
初标耳根之德。
以耳周聽十方無移。
故感功德有千二百。
以是清淨常耳(至)其中内外種種語言音聲。
此下明功。
衆塵不隔。
故曰清淨。
常耳者。
題非聖得。
即尋常人所共有者。
此一句為能聞之根。
次明所聞之境。
種種等。
是總标。
象聲馬聲牛聲車聲(至)鐘聲鈴聲笑聲語聲。
此别明四聖六凡。
發明種種語言音聲一句。
先明雜類。
象馬及愁歎等皆苦聲。
螺鼓及語笑等皆樂聲。
男聲女聲童子聲童女聲(至)喜聲不喜聲。
此又明六對。
皆三界人所有之聲。
循道合理。
名法聲。
非道非理。
名非法。
此處言聖人聲。
為對凡夫而言也。
後另開四聖。
方為正舉。
喜不喜聲。
與苦樂有别。
苦者。
如為生老病死等諸苦所逼而發聲也。
樂者。
如衆生得最樂境而發聲也。
喜不喜乃逆順二境。
所以不同苦樂之聲。
天聲龍聲夜叉聲(至)緊那羅聲摩睺羅伽聲。
此八部聲也。
其中亦有前六對諸聲。
此不繁叙。
火聲水聲風聲地獄聲畜生聲餓鬼聲。
此三大聲也。
雖曰此三。
乃舉大分。
其實此中亦有喜不喜等聲。
四大中不言地者。
蓋地本無聲。
作之在人。
雖于十八變動時皆地有聲。
而非常聲。
故不及也。
三途聲。
可以易知。
比丘聲比丘尼聲。
此出家二衆所發之聲也。
由多諸善行。
故此另舉。
聲聞聲辟支佛聲菩薩聲佛聲。
此四聖聲也。
法師由受持此經。
則深入法流。
必得如如真智現前。
使聞性稱真法界。
故聞十界。
如月臨江無所不現也。
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至)而不壞耳根。
此總結諸聲成圓聞也。
要解雲。
信知。
謂應耳時。
如幽谷大小音聲。
無不足也。
不壞耳根者。
雖分别種種。
而耳根于中本相如故。
無壞無雜。
此耳之實相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父母所生耳清淨無濁穢(至)悉皆得聞之。
此頌三界六凡一切情無情聲。
長行略。
而詳頌之。
但缺水火風聲。
乃前後互現也。
複有諸菩薩讀誦于經法(至)悉皆得聞之。
此頌四聖。
而缺聲聞緣覺。
以勝攝劣。
須知法師不動蛙步。
而能聞十方諸佛說微妙法。
其智慧福業隐隐增長。
此豈泛泛人可共知耶。
三千大千界内外諸音聲(至)功德已如是。
此結。
頌中既言大千内外。
又不止聞一三千世界中矣。
況聞性周遍。
本無邊表。
今既由法力薰成。
則界外圓聞。
猶不可量也。
補注雲。
迦陵頻伽。
此雲好聲鳥。
其鳥在殼。
聲壓群羽。
命命。
即共命。
一身兩頭。
神識互别。
報命則同。
故曰命命。
光音。
二禅中第三天也。
遍淨。
三禅中第三天也。
有頂。
即色界究竟天也。
釋明耳根功德竟。
△三鼻根。
分二。
一長行。
複次常精進(至)成就八百鼻功德。
初标鼻根之德。
由缺中交。
故少四百。
以是清淨鼻根(至)上下内外種種諸香。
此叙鼻根之功。
初一句标根。
聞于下标境。
種種下是總标。
向後别釋。
諸香清淨。
由衆塵不隔湛圓。
故大千俱聞也。
須曼那華香阇提華香(至)于此間住悉能分别。
此先明人間種種諸香。
有粗妙二種。
今出其妙。
須曼那。
此雲善稱意。
阇提雲金錢。
末利雲鬘。
其華可作鬘故。
薝蔔雲黃花。
波羅羅雲重生花。
多摩羅雲性無垢。
多伽羅雲根。
又複别知衆生之香(至)悉皆得聞分别不錯。
此言人間一切粗濁者。
雖種類若幹。
而法師分别。
一一不錯。
持是經者雖住于此(至)和合所出之香無不聞知。
此明聞知天上諸香。
[△@△]問。
鼻以合中知。
今雲住此而聞。
彼還是香來耶。
鼻往耶。
不然。
何以得知。
答。
此皆持經不思議功力使然。
若以鼻香往來疑者。
是未得經功之思量取着耳。
豈不聞。
是經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乎。
波利質多。
雲圓生樹。
其根莖枝葉。
逆風能聞五十由旬。
拘鞞陀羅。
雲大遊戲地樹。
又聞諸天身香(至)并聞諸天所燒之香。
此明諸天所有身香。
并所燒之香。
法師無不了知。
及聲聞香辟支佛香(至)亦皆遙聞知其所在。
此明四聖人香。
法師無不了知。
問。
香無形色。
何以别知凡聖差别。
曰。
雖無形色。
而貴賤上下。
各得其用。
此亦持經不思議力。
乃能知耳。
次下總結。
雖聞此香然于鼻根不壞不錯(至)憶念不謬。
不壞不錯。
言無壞無雜也。
要解雲。
華嚴鬻香長者。
善能别知天人龍鬼所有諸香。
治諸病香。
斷諸惡香。
乃至一切菩薩差别地位香。
悉皆了達。
得調和香法門。
表于善惡薰習之法。
一切通達而調治和融。
以成萬德法身香也。
今鼻根功德。
能知天上人間諸香。
乃至菩薩諸佛身香。
亦表持法華者能通達異習。
和融衆妙。
而證萬德法身之香欤。
○知音問。
受持讀誦書寫。
本屬眼舌身意四根。
耳鼻似無幹也。
而返于聲香。
廣衍其文。
何也。
答。
以初時全藉耳聞聲。
是此方教體。
鼻出入息。
以便讀誦。
況香為聖凡同樂。
故所詳陳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鼻清淨于此世界中若香若臭物種種悉聞知。
此四句總頌。
前但言香。
未言其臭。
今頌雲種種悉聞知。
則臭亦種種聞知也。
須曼那阇提多摩羅栴檀(至)聞香知其身。
此别明三界一切諸香。
先頌人間勝香。
該情無情。
輪王有七寶。
女寶居一。
諸天若行坐遊戲及神變持是法華者聞香悉能知。
此頌天人。
文合在後天女所著衣上。
意則順暢。
諸樹華果實及蘇油香氣(至)出處及所在。
此頌人間雜類情無情香。
兼修羅衆。
天上諸華等曼陀曼殊沙(至)聞香悉能知。
此廣頌諸天。
展轉以盡四禅。
初生退沒。
皆言聞香能知者。
乃香随事顯也。
諸比丘衆等于法常精進(至)聞香悉能知。
此頌四聖香。
比丘。
即聲聞緣覺。
在在方。
即十方所在也。
衆生入法會得利益。
以及修行品位。
無不聞香悉知也。
雖未得菩薩無漏法生鼻而是持經者先得此鼻相。
要解雲。
菩薩離分段身。
則六根皆依無漏法生。
故鼻身意。
皆言無漏。
此鼻相者。
即持經功力。
能知種種之鼻相也。
天台雲。
聖人有六根互用之妙。
如鼻知好惡。
别貴賤。
睹天宮莊嚴等。
則鼻有眼用。
讀經說法。
聞香能知。
則鼻有耳用。
知諸華果實及蘇油香氣。
則鼻有舌用。
入禅出禅。
禅有八觸。
五欲嬉戲。
亦是觸法。
聞香能知。
則鼻有身用。
知染欲癡恚心。
亦知修善本。
則鼻有意用。
鼻根自在勝用若茲。
例五根亦若是也。
釋明鼻根竟。
△四舌根。
分二。
一長行。
複次常精進(至)得千二百舌功德。
此總标其德。
以舌能宣揚世出世法。
故具千二百。
若好若醜若美不美(至)如天甘露無不美者。
此别示其功。
先明變味功能。
世人皆知舌惟了味。
而不知功德全在說法也。
由說法功力。
了别好醜苦澀。
皆屬妄塵。
既入清淨舌根。
則塵銷覺淨。
皆成上味矣。
若以舌根于大衆中(至)能入其心皆令歡喜快樂。
正出舌根說法功能。
以所出之音深。
是法無礙。
故能入心。
由所發之聲妙。
是詞無礙。
故令喜樂也。
又諸天子天女(至)皆來親近恭敬供養。
此明法音感至。
諸天八部而來聽法。
因法師得四無礙。
故緻親近供養也。
已上皆天龍外護。
及比丘比丘尼(至)盡其形壽随侍供養。
此明人間内外護也。
知音雲。
有四等。
一僧俗四衆。
二國王王子衆。
三群臣衆。
四小大輪王衆。
乃至一時雲集衆也。
故曰乘其宮殿等。
以是菩薩下。
又出常随影響衆也。
故曰盡其形壽等。
又諸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至)又能出于深妙法音。
不唯但得六凡衆聽法。
且又得四聖衆加護也。
又不唯諸聖加護。
亦且得十方諸佛偏向說法。
緻能受持。
而又能傳說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舌根淨終不受惡味其有所食啖悉皆成甘露。
初頌變味。
舌淨故味亦淨。
一切浮塵皆融為法味。
以深淨妙聲于大衆說法(至)設諸上供養。
此頌說法功德也。
諸緣喻等。
乃權巧分别。
諸天龍夜叉及阿修羅等(至)随意即能至。
頌感天人八部也。
是說法下四句。
長行缺文。
以此妙法。
冥通三際。
法師欲令聲遍三千。
則随意即至。
大小轉輪王及千子眷屬(至)或時為現身。
前三行如文可解。
後四句頌四聖加護也。
常念守護。
是智力加持。
或時現身。
是身面加持也。
釋明舌根竟。
△五身根分二一長行。
複次常精進(至)得八百身功德。
此總标其德。
由身根離中不知。
故缺四百。
得清淨身如淨琉璃衆生喜見。
此别明其功。
身本不淨。
而言得者。
乃持經不思議力也。
喻如琉璃者。
顯是父母所生之身。
非指法身也。
且琉璃内外明徹。
不容纖翳。
得如是身。
孰不喜見。
其身淨故三千大千(至)生善處惡處悉于中現。
此明身能應現。
先标應現衆生
譬如貧人執天子一字。
其貴重即時已勝群臣。
其所貴者。
非在于人。
而貴在于一字也。
今經校量。
亦複如是。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至)阿僧祇不可得比。
前以外校内。
此以内校内。
謂最後人展轉傳說。
其言最少。
而所得功德尚不可量。
又況最初于法會中。
聞一句而能随喜者。
其功德豈易量哉。
△二明外來聽法人。
分四。
一自往。
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至)珍寶辇輿及乘天宮。
若人者。
即四衆及有智人。
為是經故。
則見其信。
往詣僧坊。
則見其誠。
若坐若立。
則見其恭謹。
非泛常遊玩造次不修者比。
須臾聽。
雖曆時未久。
而道種已投。
此得其真因。
轉身者。
即隔陰易生也。
得上妙車乘。
報行詣之功也。
珍寶辇輿。
報立聽之功也。
乘天宮殿。
報入僧坊之功也。
三者皆由一念誠信。
聽此妙法為因。
兼修十善為緣。
△二分座。
若複有人于講法處坐(至)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
上科自為。
此兼勸他。
能分座。
有濟人之德。
故轉身得處王座。
以遍濟臣民也。
△三勸他。
阿逸多若複有人(至)亦不黧黑無諸可惡。
語人勸聽。
則利人之心切矣。
故利倍廣。
而報倍勝。
陀羅尼。
乃十地位中菩薩既得。
與十地位人。
共生一處。
受報不輕。
當知亦具六根功德。
利根等屬意。
不喑啞屬舌。
後文鼻修直。
即鼻根。
見佛聞法。
屬眼耳。
餘皆身根。
此中單明口報。
有音不清曰喑。
一向絕音曰啞。
今由稱名勸聽故。
報千萬生不喑啞也。
自能聽受。
即納妙蓮華于口。
故口無臭。
此約聲嗅。
論功德也。
舌常下。
約色相言。
垢黑疏黃缺落。
皆齒病也。
差即向外。
曲即向内。
今由稱經勸聽。
于百千生。
齒無如是諸病。
此口内相也。
唇不下垂等。
皆口外之相。
下垂即長。
褰縮則短。
粗澀形不堪見。
瘡胗氣不堪聞。
缺壞則露。
呙斜則歪。
厚大明其蠢。
黧黑言其滞。
今既稱經勸聽。
皆無此病也。
口舌俱如此清淨。
故曰無諸可惡也。
胗(音轸)。
呙(快平聲)。
褰(音牽)。
鼻不匾?亦不曲戾(至)見佛聞法信受教誨。
勸人本屬身口。
前廣明口報。
此兼舉身根。
而眼耳意三根。
攝在見佛聞法信受教誨中。
是知發稱勸聽之心。
于須臾頃。
而感六根清淨于百千生。
善哉妙法。
真不可思議者也。
匾(音貶)。
?(音梯)。
音(音哇)。
△四具聽。
阿逸多汝且觀是(至)為人分别如說修行。
舉其旁贊者之功德。
校量正持說者。
則功德益難思議矣。
故曰何況一心聽說等。
知音雲。
此句伏下品談法師功德之案。
△二偈頌。
分二。
一頌内心随喜人。
分三。
一頌五十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于法會得聞是經典(至)于第五十。
此頌次第轉教。
至第五十人。
前但言聞經。
而頌雲乃至一偈。
故知前随力演說者。
不過三偈五偈乃至一偈而已。
要知謂聞是經随喜已。
則随喜二字。
最有得力受用。
如不然。
豈能廣益。
△二頌格量本。
最後人獲福今當分别之(至)三明八解脫。
長文但雲宣布法化。
示教利喜。
此明世皆不牢。
如水沫。
如泡??。
正使勿貪世樂。
而味法樂。
是說四谛方便。
使之證有餘涅槃也。
如謂是身無常無堅速朽之法。
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
是身如泡不得久立。
是身如??從渴愛生等也。
△三頌正格量。
最後第五十聞一偈随喜(至)初聞随喜者。
此頌較量。
從最後自遠況近。
乃至最初。
展轉殊勝。
可知。
△二頌外聽法。
分四。
一頌勸聽經。
若有勸一人将引聽法華(至)常從其口出。
此頌勸聽功德。
前但言可共往聽此言是經深妙萬劫難遇。
則見切聽之心。
戀慕之極。
既能懷慕。
是經久而得。
優昙華香從其口出。
理亦然矣。
△二追頌自在。
若故詣僧坊欲聽法華經(至)及乘天宮殿。
此追頌自往聽法。
言須臾歡喜。
即一念信解。
已乘大乘。
入如來室。
故感報如是也。
△三頌分座聽。
若于講法處勸人坐聽經是福因緣得釋梵轉輪座。
自聽即得真因。
勸聽以為助緣。
由此不思議因緣。
即得坐如來座。
故感報得天王輪王位也。
△四頌正修行。
何況一心聽解說其義趣如說而修行其福不可限。
前随喜勸聽。
自往分座。
有如許校量。
其正意原為此科而施也。
一心聽者。
不止暫時。
解其義者。
不止四句。
如說修行。
不止随喜。
偶聞分座勸聽而已。
故結雲。
其福不可限。
以前皆屬少分自利功德。
既校量已明。
則下六種法師所有利他之德。
即知有如是廣大不可思議也。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品節雲。
此品由前廣贊持經之大益。
尚皆自利。
未見利人者之功德。
今顯法師得六根清淨。
以彰法華三昧之勝益。
現前即登不退。
欲以發二乘精進不倦之心也。
前法師品但以法為師。
是助發之緣因。
今品正顯持經功德。
名同義别。
然佛性種子。
要藉緣薰。
使慧命不斷。
唯法師功德最為殊勝。
所以次于随喜品也。
天台雲。
法師義如法師品中說。
功德者。
前品随喜功德。
謂五品中。
初品之初功德。
在相似位前。
今品功德。
謂五品之上六根清淨之功德。
即十信相似位也。
以此功德。
内外莊嚴。
五根清淨。
名外莊嚴。
意根清淨。
名内莊嚴。
又從地獄已上至佛。
一切色相。
悉于身中現者。
名内莊嚴。
十法界一切色相。
以普現三昧而外化者。
名外莊嚴。
身根既爾。
餘五根亦然。
讀誦獲六根清淨既爾。
後之四品加然。
相似六根清淨既爾。
分真倍然。
○知音問。
法師品有六種法師。
禮拜供養。
胡不言之。
答。
實論功德。
唯受持等四種。
自他皆得開悟本有佛之知見。
若夫供養禮拜。
唯獲福田。
故不校也。
若約法供養。
亦可攝盡。
故藥王本事品。
有法供養之校量也。
△二明果中功德。
以勸流通。
分二。
一總列六根功德。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至)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要解雲。
持法華者。
開佛知見。
則見聞覺知。
無非真覺。
證諸實相。
則色香味觸。
無非真法。
以真覺對真法。
則萬象徹照。
大千一視。
故圓持功成。
即得六根清淨功德。
自非精心不雜。
進道不倦。
未易能緻故告常精進菩薩也。
數有千二八百者。
衆生世界。
依器世界而立。
以織妄為界。
故有四方。
身相遷流。
故有三世。
惟世與界。
二者相涉。
三世四方。
宛轉十二。
依十二數。
流變三疊。
成千二百。
圓持功成。
每根各全其用。
故有千二百功德。
然複于中克定優劣。
以眼見前旁。
而不及後。
鼻息出入。
缺于中交。
身合能覺。
離不知觸。
皆三分缺一。
故惟八百功德。
此乃權依世論數量。
以顯妙用大略而已。
使由常眼對色而開佛知見。
常耳聞聲而得其實相。
則衆塵不隔。
十方廓然。
萬象莫逃。
大千圓照。
則千二八百之功。
無足論矣。
如經雲。
父母所生眼。
悉見三千界。
何複三分之缺八百之劣耶。
故知此體本絕數量也。
△二别作六章解釋。
分六。
一眼根。
又二。
一長行。
是善男子善女人(至)果報生處悉見悉知。
○父母所生。
即人人本具者。
清淨肉眼。
即衆塵不隔者。
衆塵不隔。
則正智現前。
故大千内外一切色相。
悉見悉知。
所謂應眼時如千日。
萬象不能逃影質者。
此也。
○問。
理則固然矣。
事複如何。
答。
六湛圓明。
本所功德現量如是。
但随所證耳。
夫羅漢見大千。
辟支見百佛世界。
菩薩見百千界。
如來見徹微塵國。
非獨果體也。
如阿那律。
不離父母生身。
而能觀大千。
猶如掌果。
則其中一切烏乎不見。
蓋塵消覺淨。
真極則一。
夫何理然。
而事不然也。
知音雲。
見于下。
依報橫豎。
世界相續也。
亦見下。
正報善惡。
衆生相續也。
及業下。
業果相續也。
下五根準此。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于大衆中以無所畏心(至)肉眼力如是。
以無所畏心一句。
正顯得六根清淨之所以也。
大窾雲。
大抵恐畏。
皆生于不足。
道力未充。
安得無畏。
今法師涵養既久。
道力既充。
神氣亦滿。
即有刀杖罵詈。
不足以幹其慮。
稍有動搖。
則目眩心馳。
安得清淨乎。
○彌樓。
此雲光明。
即七金之一也。
有雲。
須彌即彌樓。
以其梵音有異。
若據今經。
雲内外彌樓山。
須彌及鐵圍。
則是兩山。
名體皆異也。
[△@△]準後耳根聞十法界。
則見亦有之。
文缺故也。
或佛說巧妙。
攝于悉見悉知之間。
不然。
下五根皆有聲聞菩薩諸佛等。
豈獨眼根見不能及耶。
○知音問。
持經者多。
功德未驗。
何也。
答。
不常精進故。
即常精進文字者尚少。
況如說修行乎。
釋明眼根功德竟。
△二耳根。
分二。
一長行。
複次常精進(至)得千二百耳功德。
初标耳根之德。
以耳周聽十方無移。
故感功德有千二百。
以是清淨常耳(至)其中内外種種語言音聲。
此下明功。
衆塵不隔。
故曰清淨。
常耳者。
題非聖得。
即尋常人所共有者。
此一句為能聞之根。
次明所聞之境。
種種等。
是總标。
象聲馬聲牛聲車聲(至)鐘聲鈴聲笑聲語聲。
此别明四聖六凡。
發明種種語言音聲一句。
先明雜類。
象馬及愁歎等皆苦聲。
螺鼓及語笑等皆樂聲。
男聲女聲童子聲童女聲(至)喜聲不喜聲。
此又明六對。
皆三界人所有之聲。
循道合理。
名法聲。
非道非理。
名非法。
此處言聖人聲。
為對凡夫而言也。
後另開四聖。
方為正舉。
喜不喜聲。
與苦樂有别。
苦者。
如為生老病死等諸苦所逼而發聲也。
樂者。
如衆生得最樂境而發聲也。
喜不喜乃逆順二境。
所以不同苦樂之聲。
天聲龍聲夜叉聲(至)緊那羅聲摩睺羅伽聲。
此八部聲也。
其中亦有前六對諸聲。
此不繁叙。
火聲水聲風聲地獄聲畜生聲餓鬼聲。
此三大聲也。
雖曰此三。
乃舉大分。
其實此中亦有喜不喜等聲。
四大中不言地者。
蓋地本無聲。
作之在人。
雖于十八變動時皆地有聲。
而非常聲。
故不及也。
三途聲。
可以易知。
比丘聲比丘尼聲。
此出家二衆所發之聲也。
由多諸善行。
故此另舉。
聲聞聲辟支佛聲菩薩聲佛聲。
此四聖聲也。
法師由受持此經。
則深入法流。
必得如如真智現前。
使聞性稱真法界。
故聞十界。
如月臨江無所不現也。
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至)而不壞耳根。
此總結諸聲成圓聞也。
要解雲。
信知。
謂應耳時。
如幽谷大小音聲。
無不足也。
不壞耳根者。
雖分别種種。
而耳根于中本相如故。
無壞無雜。
此耳之實相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父母所生耳清淨無濁穢(至)悉皆得聞之。
此頌三界六凡一切情無情聲。
長行略。
而詳頌之。
但缺水火風聲。
乃前後互現也。
複有諸菩薩讀誦于經法(至)悉皆得聞之。
此頌四聖。
而缺聲聞緣覺。
以勝攝劣。
須知法師不動蛙步。
而能聞十方諸佛說微妙法。
其智慧福業隐隐增長。
此豈泛泛人可共知耶。
三千大千界内外諸音聲(至)功德已如是。
此結。
頌中既言大千内外。
又不止聞一三千世界中矣。
況聞性周遍。
本無邊表。
今既由法力薰成。
則界外圓聞。
猶不可量也。
補注雲。
迦陵頻伽。
此雲好聲鳥。
其鳥在殼。
聲壓群羽。
命命。
即共命。
一身兩頭。
神識互别。
報命則同。
故曰命命。
光音。
二禅中第三天也。
遍淨。
三禅中第三天也。
有頂。
即色界究竟天也。
釋明耳根功德竟。
△三鼻根。
分二。
一長行。
複次常精進(至)成就八百鼻功德。
初标鼻根之德。
由缺中交。
故少四百。
以是清淨鼻根(至)上下内外種種諸香。
此叙鼻根之功。
初一句标根。
聞于下标境。
種種下是總标。
向後别釋。
諸香清淨。
由衆塵不隔湛圓。
故大千俱聞也。
須曼那華香阇提華香(至)于此間住悉能分别。
此先明人間種種諸香。
有粗妙二種。
今出其妙。
須曼那。
此雲善稱意。
阇提雲金錢。
末利雲鬘。
其華可作鬘故。
薝蔔雲黃花。
波羅羅雲重生花。
多摩羅雲性無垢。
多伽羅雲根。
又複别知衆生之香(至)悉皆得聞分别不錯。
此言人間一切粗濁者。
雖種類若幹。
而法師分别。
一一不錯。
持是經者雖住于此(至)和合所出之香無不聞知。
此明聞知天上諸香。
[△@△]問。
鼻以合中知。
今雲住此而聞。
彼還是香來耶。
鼻往耶。
不然。
何以得知。
答。
此皆持經不思議功力使然。
若以鼻香往來疑者。
是未得經功之思量取着耳。
豈不聞。
是經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乎。
波利質多。
雲圓生樹。
其根莖枝葉。
逆風能聞五十由旬。
拘鞞陀羅。
雲大遊戲地樹。
又聞諸天身香(至)并聞諸天所燒之香。
此明諸天所有身香。
并所燒之香。
法師無不了知。
及聲聞香辟支佛香(至)亦皆遙聞知其所在。
此明四聖人香。
法師無不了知。
問。
香無形色。
何以别知凡聖差别。
曰。
雖無形色。
而貴賤上下。
各得其用。
此亦持經不思議力。
乃能知耳。
次下總結。
雖聞此香然于鼻根不壞不錯(至)憶念不謬。
不壞不錯。
言無壞無雜也。
要解雲。
華嚴鬻香長者。
善能别知天人龍鬼所有諸香。
治諸病香。
斷諸惡香。
乃至一切菩薩差别地位香。
悉皆了達。
得調和香法門。
表于善惡薰習之法。
一切通達而調治和融。
以成萬德法身香也。
今鼻根功德。
能知天上人間諸香。
乃至菩薩諸佛身香。
亦表持法華者能通達異習。
和融衆妙。
而證萬德法身之香欤。
○知音問。
受持讀誦書寫。
本屬眼舌身意四根。
耳鼻似無幹也。
而返于聲香。
廣衍其文。
何也。
答。
以初時全藉耳聞聲。
是此方教體。
鼻出入息。
以便讀誦。
況香為聖凡同樂。
故所詳陳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鼻清淨于此世界中若香若臭物種種悉聞知。
此四句總頌。
前但言香。
未言其臭。
今頌雲種種悉聞知。
則臭亦種種聞知也。
須曼那阇提多摩羅栴檀(至)聞香知其身。
此别明三界一切諸香。
先頌人間勝香。
該情無情。
輪王有七寶。
女寶居一。
諸天若行坐遊戲及神變持是法華者聞香悉能知。
此頌天人。
文合在後天女所著衣上。
意則順暢。
諸樹華果實及蘇油香氣(至)出處及所在。
此頌人間雜類情無情香。
兼修羅衆。
天上諸華等曼陀曼殊沙(至)聞香悉能知。
此廣頌諸天。
展轉以盡四禅。
初生退沒。
皆言聞香能知者。
乃香随事顯也。
諸比丘衆等于法常精進(至)聞香悉能知。
此頌四聖香。
比丘。
即聲聞緣覺。
在在方。
即十方所在也。
衆生入法會得利益。
以及修行品位。
無不聞香悉知也。
雖未得菩薩無漏法生鼻而是持經者先得此鼻相。
要解雲。
菩薩離分段身。
則六根皆依無漏法生。
故鼻身意。
皆言無漏。
此鼻相者。
即持經功力。
能知種種之鼻相也。
天台雲。
聖人有六根互用之妙。
如鼻知好惡。
别貴賤。
睹天宮莊嚴等。
則鼻有眼用。
讀經說法。
聞香能知。
則鼻有耳用。
知諸華果實及蘇油香氣。
則鼻有舌用。
入禅出禅。
禅有八觸。
五欲嬉戲。
亦是觸法。
聞香能知。
則鼻有身用。
知染欲癡恚心。
亦知修善本。
則鼻有意用。
鼻根自在勝用若茲。
例五根亦若是也。
釋明鼻根竟。
△四舌根。
分二。
一長行。
複次常精進(至)得千二百舌功德。
此總标其德。
以舌能宣揚世出世法。
故具千二百。
若好若醜若美不美(至)如天甘露無不美者。
此别示其功。
先明變味功能。
世人皆知舌惟了味。
而不知功德全在說法也。
由說法功力。
了别好醜苦澀。
皆屬妄塵。
既入清淨舌根。
則塵銷覺淨。
皆成上味矣。
若以舌根于大衆中(至)能入其心皆令歡喜快樂。
正出舌根說法功能。
以所出之音深。
是法無礙。
故能入心。
由所發之聲妙。
是詞無礙。
故令喜樂也。
又諸天子天女(至)皆來親近恭敬供養。
此明法音感至。
諸天八部而來聽法。
因法師得四無礙。
故緻親近供養也。
已上皆天龍外護。
及比丘比丘尼(至)盡其形壽随侍供養。
此明人間内外護也。
知音雲。
有四等。
一僧俗四衆。
二國王王子衆。
三群臣衆。
四小大輪王衆。
乃至一時雲集衆也。
故曰乘其宮殿等。
以是菩薩下。
又出常随影響衆也。
故曰盡其形壽等。
又諸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至)又能出于深妙法音。
不唯但得六凡衆聽法。
且又得四聖衆加護也。
又不唯諸聖加護。
亦且得十方諸佛偏向說法。
緻能受持。
而又能傳說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舌根淨終不受惡味其有所食啖悉皆成甘露。
初頌變味。
舌淨故味亦淨。
一切浮塵皆融為法味。
以深淨妙聲于大衆說法(至)設諸上供養。
此頌說法功德也。
諸緣喻等。
乃權巧分别。
諸天龍夜叉及阿修羅等(至)随意即能至。
頌感天人八部也。
是說法下四句。
長行缺文。
以此妙法。
冥通三際。
法師欲令聲遍三千。
則随意即至。
大小轉輪王及千子眷屬(至)或時為現身。
前三行如文可解。
後四句頌四聖加護也。
常念守護。
是智力加持。
或時現身。
是身面加持也。
釋明舌根竟。
△五身根分二一長行。
複次常精進(至)得八百身功德。
此總标其德。
由身根離中不知。
故缺四百。
得清淨身如淨琉璃衆生喜見。
此别明其功。
身本不淨。
而言得者。
乃持經不思議力也。
喻如琉璃者。
顯是父母所生之身。
非指法身也。
且琉璃内外明徹。
不容纖翳。
得如是身。
孰不喜見。
其身淨故三千大千(至)生善處惡處悉于中現。
此明身能應現。
先标應現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