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生死之相。
是身既如琉璃。
則不為情塵所蔽。
如大明鏡。
無不朗然。
所以一切皆現也。
欲得此身清淨應物。
須是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此經。
及鐵圍山大鐵圍山(至)所有及衆生悉于中現。
上言三界衆生。
依正升沉。
善惡好醜。
悉于中現。
此申明善惡好醜之處。
鐵圍等在下。
乃醜惡處也。
彌樓等在上。
為善好處也。
此單約欲界而言。
阿鼻有頂。
方通三界上下好醜善惡之處。
一切有情無情悉于中現者。
以持經者色身合乎法身。
而法身不外乎色身也。
若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說法皆于身中現其色相。
不唯能現六凡色相。
而四聖說法之相。
無不明現。
可見是身含遍十虛。
甯有方所。
此皆持經不思議力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持法華者其身甚清淨如彼淨琉璃衆生皆喜見。
頌身淨喜見。
以驗持經之功也。
又如淨明鏡悉見諸色相(至)餘人所不見。
頌能應現。
補出如淨明鏡。
則鑒無不燭。
餘人不見。
顯未持此經。
不得如是功德。
非己智力所能見也。
三千世界中一切諸群萌(至)皆于身中現。
頌生死報應等。
總三界依正善惡好醜。
諸天等宮殿乃至于有頂(至)皆于身中現。
此又别申諸相。
補出大海水一句。
則無不俱含也。
是總頌六凡。
諸佛及聲聞佛子菩薩等若獨若在衆說法悉皆現。
此頌明四聖。
或處靜定。
或為說法。
皆現身中也。
雖未得無漏法性之妙身以清淨常體一切于中現。
此結明身相為能現之本。
知音雲。
法師雖未得無漏法性之身。
而于此父母所生之體。
有類乎果覺現相也。
○問。
蕞爾眇躬。
胡能若是。
答。
彈丸之鏡。
能持萬仞之山。
頃刻之夢。
能現百年之境。
然皆有為法生滅心也。
今經诠佛與衆生平等共有佛之知見。
持經者能常精進。
自然反常合道。
複何疑哉。
釋明身根竟。
△六意根。
分二。
一長行。
複次常精進(至)得千二百意功德。
此總标其德。
以意默容十方世界。
故具一千二百。
以是清淨意根(至)通達無量無邊之義。
此别明其功。
先明深達衆義。
聞一句而能通達無量義者。
以無量義原出一句故。
得一而知廣也。
[△@△]問。
意根何以言聞。
答。
意以通達為能。
然通達必假聞而後得也。
又況此經功德不可思議。
得六根互用之妙。
而于意根說聞何礙。
又五根有同時意識。
所以言聞也。
解是義已能演說一句一偈(至)資生業等皆順正法。
要解雲。
或一月一際一歲。
而演說一句偈者。
由意根精。
了達無量義也。
九旬談妙。
蓋得諸此。
西天歲分三際。
謂雨際熱際寒際。
四月。
即一際也。
證意實相。
則諸所說法。
無非實相。
故不相違背。
雖說俗事。
亦順正法。
解是義者。
即一句中解無量義。
故演此一句。
得至歲月不盡。
所以華嚴雲。
于一文字語言中。
演說無邊契經海。
正此義也。
俗間經書。
即五經諸史等。
治世語言。
即調理陰陽安置邦國等。
資生業者。
即醫蔔數命經營田疇等。
凡所發言。
無不與理契。
此皆意具圓說之功耳。
三千大千世界六趣衆生(至)心所戲論皆悉知之。
要解雲。
此明意根知機。
由意清淨故。
通于他心也。
所行者。
尋常心也。
動作者。
感變心也。
戲論者。
分别心也。
雖未得無漏智慧(至)亦是先佛經中所說。
上是凡心通達。
此是經功勝力。
未得無漏慧者。
不能如佛無漏。
而持經勝福。
聖性冥通。
則凡有思量。
皆合佛語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意清淨明利無濁穢(至)通達無量義。
頌前總标。
上中下。
即三乘法。
前于一句達無量義。
則三乘法。
在其中矣。
次第如法說月四月至歲(至)一時皆悉知。
此頌别明其功。
皆由持法華之報。
所以能圓說能知機也。
十方無數佛百福莊嚴相(至)于衆無所畏。
頌前總結。
前四句頌明意根見佛聞法。
思惟下。
明聞而後思。
知諸法相下。
是思而後行。
末四句結所說無他。
以所演說皆一乘實相。
故得無畏也。
持法華經者意根淨若斯雖未得無漏先有如是相。
頌雖結顯根勝。
而畢竟見經功殊勝也。
是人持此經安住希有地(至)持法華經故。
頌雖結顯經勝。
而又見意根通達若此也。
要解雲。
此經純談諸法實相開佛知見。
故于六根功德。
一一發明。
倘能脫去情塵。
以清淨根。
照清淨境。
遂見山林周匝。
禽獸鳴呼。
醭鼻沾唇。
殊形異意。
無非實相。
無非妙法。
即一身而圓證。
遍六處而常彰。
本不欠虧。
曾無窒礙。
經文方便骈旁。
開示行人。
應須充擴悟入也。
知音雲。
此品影起下品常不輕迹。
以便現神力囑累。
上行等菩薩。
于佛滅後。
在此娑婆世界。
廣其持說也。
明果中功德。
以勸流通竟。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品節雲。
此品由前明持經功德殊勝故。
特示堅持之行。
所以如來自叙昔為常不輕時受持此經。
唯以平等佛慧。
教化衆生。
雖多遭毀辱。
絕無一念疲厭之心。
故至今日。
得菩提果。
此持經驗也。
以此勸進二乘。
當遵此範。
末世持經。
可無厭患。
則退堕之心。
無由起矣。
又見如來往昔為此妙法悟守之難。
且不唯如來悟守之難。
于惡世弘經。
又為難之極難。
故世尊憂懸之意深。
叮咛之誡切也由是曆說持經之行。
自提婆達多以來。
皆明悟守之事。
至此遵如來行。
然後乃為精持也。
前後諸品。
文雖不一。
而意實一貫。
參會經文。
自得其旨。
具見如來說法之本意耳。
大窾雲。
前迹門欲諸菩薩聲聞弟子發願持經。
故如來引自己曾為國王忍苦求法。
以勵新記也。
今欲地湧之衆決志持經。
故複引自己曾行道法忍辱如是。
以勵今會也。
然此品論忍辱。
則含三忍四樂之行。
論持經。
則顯一句全經之益。
論功德。
則始得六根清淨。
終得無上菩提。
由此一品。
攝前數品之義。
又前品明所證。
此明能證。
能證之人名常不輕者。
由彼尊法重人不生輕慢。
故能修忍辱而成菩提也。
要解雲。
常不輕者。
釋迦前身威音王時。
精持妙法廣施利導之迹也。
以佛性義。
遍記四衆。
于善則拜。
逢恚不怒。
一切見敬。
故号不輕。
不專讀誦。
以持無相經。
确忍罵辱。
以持無我行。
無相無我。
所謂精持也。
于萬億歲。
廣說是經。
化萬億衆。
令住正道。
使上慢者信伏随從。
使畢罪者還得道果。
所謂廣利也。
蓋前之持經。
其五種功。
雖圓而未精。
前之蒙利。
獲六千德。
雖勝而未廣。
以其有人法之緣影存。
焉必蕲造于無相無我之妙。
其于讀誦。
不知所專。
不知所忘。
其于四衆。
不知所敬。
不知所慢。
使妙行遍彰。
億衆自化。
敬慢之心。
罪福之迹。
凡所謂人法緣影者。
皆?然于正遍正等之域。
然後為精持廣益。
茲實持經之盡道也。
故勸持之文。
終于此品。
然品以常不輕名者。
天台雲。
内懷不輕之解。
外敬不輕之境。
身立不輕之行。
口宣不輕之教。
人作不輕之目。
故雲爾也。
△三此品引信毀罪福。
證勸流通。
分二。
一長行。
又三。
一雙指前品罪福。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至)獲大罪報如前所說。
湧出品後。
世尊答彌勒。
将欲顯發宣示諸佛三力。
則壽量一品。
為自在神通力。
分别功德至法師功德。
皆獅子奮迅之力。
故告常精進也。
今品明大勢威猛之力。
故首告得大勢。
以為當機。
得大勢即大勢至也。
與常精進藥王等。
通在序品。
參随内以待夫。
此作流通大行菩薩模範耳。
如前所說者。
法師品雲。
若有惡人。
以不善心。
常毀罵佛。
其罪尚輕。
若人以一惡言。
毀訾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者。
其罪甚重。
是也。
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說眼耳鼻舌身意清淨。
此指得福。
如向所說者。
即法師功德品也。
要解雲。
将顯精持。
先舉此者。
所以警衆使知持毀之報不謬。
而深信精持廣利也。
△二雙開今品信毀。
分二。
一明事本。
事本者。
指威音王佛時。
為不輕行之事本也。
得大勢乃往古昔(至)劫名離衰國名大成。
因叙事本。
先叙本師。
以師顯本。
其本有源也。
先叙時代。
次叙佛名。
知音雲。
威以形言。
音以聲言。
王者自在。
義兼形聲。
而王于威音那畔也。
由威故得劫名離衰。
由音故得國名大成。
如來舉昔因。
而偏告得大勢者。
大窾雲。
以末世持經。
自非真得大法勢力。
具天空海闊之懷。
霁月風光之度。
則為境風飄動心海。
興波作浪。
不得甯帖。
不能忍辱。
故特告之也。
[△@△]又威音者。
不徒全事。
以智德超勝。
法音遍布也。
故威以自全。
音以全生。
于自他無礙。
故稱王也。
其威音王佛(至)說應六波羅蜜法究竟佛慧。
此叙威音亦說三乘也。
因無上道。
為說六度。
使由是而趣證菩提究竟佛慧。
得大勢是威音王佛(至)其佛饒益衆生已然後滅度。
此舉威音如來之壽量無窮。
以及正像劫量無際者。
為如來救濟之心與時無間也。
故後雲。
饒益衆生已。
然後滅度。
又此兩句。
更當活看。
況衆生無盡。
佛亦無終。
而雲益已滅度者。
皆屬一期功勳言耳。
此叙最初一威音王佛也。
正法像法滅盡之後(至)有二萬億佛皆同一号。
自一佛相繼。
而有第二佛也。
但言此國。
而不标名者。
直指雲。
是一真清淨之寂光土也。
謂佛與衆生。
等同一體。
故從上能度之主。
并所度之生。
總不離此土也。
二萬佛同一号。
正同二萬燈明。
表真俗圓融之相。
此叙佛之多。
以見釋迦往因之曠遠也。
△二明本事。
本事者。
即如來因中本所修行之事也。
最初威音王如來(至)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
此謂二萬億之最初佛。
正像法滅。
而人極惡也。
增上慢。
是意惡。
有大勢力。
是身口惡。
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
此自叙因名。
本是比丘。
而以菩薩稱者。
顯内秘外現。
欲使一切衆生。
普皆作佛。
是人惡而己固善也。
得大勢以何因緣(至)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此出得名之由也。
要解雲。
以佛性遍記四衆。
四衆容行不等。
而不輕以佛性等之。
故皆悉禮拜。
深敬者。
謂皆行菩薩道。
皆當作佛。
豈可輕慢之也。
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至)汝等皆當作佛。
此出所行之行也。
天台雲。
讀誦經典。
即了因性。
皆行菩薩。
即緣因性。
不敢輕慢。
即正因性。
又不輕深敬。
是如來座。
忍于打罵。
是如來衣。
以慈悲心。
常行不倦。
即如來室也。
又深敬。
是意業。
不輕之說。
是口業。
故往禮拜。
是身業。
此三與慈悲俱。
即誓願安樂行也。
不專讀而但禮拜。
正是持無相經。
行無相行。
但誠願在遠見故往四字中發現。
非偶然行也。
四衆之中有生嗔恚(至)汝等皆當作佛。
此明得名之緣也。
直指雲。
緣四衆不知菩薩。
以平等慧。
普利一切。
而反謂無智。
故生打罵言我不用如是妄記也。
雖曆多年常被打罵。
而仍高聲稱贊。
此可見内不以自悟而輕自心。
外不以他迷而輕衆生。
透頂徹底。
以佛知見。
為知見也。
[△@△]此又見達多品雲。
于多劫中。
無有懈倦。
是真不違仙人所願也。
以其常作是語故(至)号之為常不輕。
常不輕名。
既從四衆口授。
則四衆人皆知有所常。
知有所重。
決非癡迷不信者等也。
不然。
常不輕三字。
自何而得。
況四衆甚廣。
而後獨限千五百衆。
遇佛授記者。
無非要局面圓成耳。
菩薩如是授記。
四衆如是不受。
針來線去。
多少觀瞻。
此處又見達多一翻磨煉也。
△三雙明信毀果報。
分三。
先明信者果報。
是比丘臨欲終時(至)廣為人說是法華經。
此明功極而驗應也。
要解雲。
始則不專讀誦。
而終能聞持多偈。
增億萬壽。
廣為人說者。
由其無相無我緣影俱忘。
故神智真明。
慧命不夭。
而冥契若此也。
威音雖滅。
而法音不滅。
故先所說經。
可以具聞。
然于空中聞者。
示其忘能所絕影像。
然後能具此法。
故得二十千萬億偈也。
以能所忘影像絕故。
即得六根清淨功德也。
前舉六根功德。
方明所證之法。
今舉不輕。
乃示能證之人。
于時增上慢四衆(至)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向所以為人輕賤者。
由保惜未忘。
隻得久忍疲勞。
今一旦功深力極。
如風躍雲開。
妙行遍彰。
始轉輕賤。
為尊重矣。
若不因輕賤。
複何以得大神通力。
具聞增壽也。
樂說辯力者。
即億歲廣說也。
大善寂力者。
即六根清淨真常功德也。
菩薩既增那由他。
而四衆随從者。
壽亦與等也。
此處又見四衆與菩薩終非兩個。
命終之後得值二千億佛(至)說法心無所畏。
命終者。
法執盡也。
前言臨欲終時尚未舍命。
乃将證将斷時也。
由初聞此經。
得一念歡喜。
故不能疾斷。
而返增法喜。
如那由他也。
今既得命終。
始能盡斷盡證。
所以得真俗融事理俱。
而發本明耀。
故有如日月燈與雲自在燈也。
日月燈。
乃三無差别之智。
雲自在燈。
乃無礙妙智。
由是正智如如。
故能于衆中。
說法無畏。
得大勢是常不輕菩薩(至)功德成就當得作佛。
此皆行不輕行後。
所事之佛。
所修之善。
以此福智莊嚴。
始成無上正覺。
要解雲。
引威音王日月燈雲自在。
意明不輕積德緻道宣布法華源流之遠也。
要使說是經。
則如威音王而得大無畏。
明是道。
則如日月燈而相繼無窮。
布是利。
則如雲自在而潤覆無極。
凡精持廣利。
期造乎此。
天台雲。
是比丘是菩薩。
皆指不輕也。
此文就信者論三報。
一現報。
謂得六根清淨。
二生報。
謂值燈明佛。
三後報。
謂值二千億佛等。
得大勢于意雲何(至)豈異人乎則我身是。
此結會古今。
出權實本迹。
皆一人也。
若我于宿世不受持讀誦(至)三藐三菩提。
此舉往行以勸當修也。
其文一返一正。
先用返言。
以勸信順。
謂我于往昔。
若不持說此經。
則佛果胡能克證。
次則正言。
由我于先佛世持說故。
令我疾得無上菩提也。
前雲命終後值四萬億佛。
末後又值若幹諸佛。
則所曆之時。
可謂久矣。
而今自謂猶為疾得。
可見菩提事不易成也。
△二明毀者果報。
得大勢彼時四衆(至)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明毀者得善惡兩果報也。
天台雲。
由謗毀故。
千劫受苦。
是惡果報。
由聞佛性名。
下大乘種。
複遇不輕教化菩提。
是善果報也。
妙樂雲。
逆之得罪。
順之得果。
今日入會。
由遠因不忘也。
以是義故。
上慢尚成遠因。
聞信甯無現益也。
○問。
若因謗堕苦。
菩薩何故為作苦因。
答。
其無善因。
不謗亦堕。
因謗堕惡必由得益。
如人倒地。
還從地起。
故以正謗。
接于邪堕也。
得大勢于汝意雲何(至)三菩提不退轉者是。
此結會古今處更好看。
要知從前若信若毀。
若忍若辱。
苦樂邪正。
輕賤者不輕者。
總隻是今日一個瞿昙面目。
故今信口道出。
豈異人乎。
天台雲。
?陀婆羅。
雲善守。
謂衆生若聞名。
畢竟得三菩提。
故雲善守。
又雲賢首。
位居等覺。
為衆賢之首也。
補注雲。
有作五百比丘尼節句者。
大有所妨。
其意謂。
出家二衆。
但舉比丘。
在家但舉優婆塞。
又謂。
千佛因緣經但雲思佛等。
恐缺略尼字。
若據正法華雲。
師子月等五百比丘比丘尼。
又加優婆夷。
乃成四衆。
則師子月。
自是比丘。
不應稱尼。
故雲有所妨也。
今考因緣經雲。
思佛千優婆塞。
得無生忍。
郁多羅母善賢比丘尼等五百比丘尼。
不受諸漏。
成阿羅漢。
且因緣經亦是什譯。
豈敢定謂缺略尼字。
又尼思佛之名。
未見他經所出。
故不敢定言。
後若見尼思佛名。
方為允當。
△三結饒益勸持。
得大勢當知是法華經(至)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是經。
此見經功殊勝。
全品得力處。
正屬此段。
無非教人當信當持也。
天台雲。
經實有力。
終感大果。
務當勤習五種之行。
五種行者。
即五種法師行也。
△二偈頌。
分二。
一頌信毀因果。
分二。
一頌事本。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過去有佛号威音王(至)天人龍神所共供養。
此頌該盡二萬億佛。
知音雲。
神智無量。
法身也。
威也。
将導一切。
般若也。
音也。
天人下。
解脫也。
王也。
即名以頌其實。
△二頌本事。
又四。
一頌雙标二人。
是佛滅後法欲盡時(至)時諸四衆計著于法。
此頌最初佛滅。
便有此二種人。
不輕是持經之師。
四衆是慢法之人。
乃信毀對舉也。
着法者。
即執我著相之流。
佛藏經雲。
刀輪害閻浮提人。
其失尚少。
有所得心說大乘者。
其罪過彼。
△二頌明其得失。
不輕菩薩往到其所(至)不輕菩薩能忍受之。
菩薩往其所而受法言。
是以真熏妄也。
具不輕之實。
諸人罵詈。
而忍受之。
是真能融妄也。
得不輕之名。
△三頌信毀果報。
其罪畢已臨命終時(至)漸具功德疾成佛道。
補注雲。
由四衆輕賤。
作不輕名。
又以瓦石打擲。
一皆能忍。
所有罪業。
因茲畢盡。
是故臨終具聞妙法。
便得六根清淨矣。
△四頌結會古今。
彼時不輕則我身是(至)世世受持如是經典。
此頌明古今人法不二也。
知音雲。
彼時下。
頌昔因今果之師。
見傳法之功德不虛也。
時四下。
頌昔因今果之衆。
見今佛前聽法非無故也。
我于前世下。
見佛昔由勸人聽經為因。
今複開示令住涅槃為果也。
世世下。
明久持不倦。
應前若我于宿世不受持讀誦此經等文。
△二結頌勸持。
億億萬劫至不可議(至)世世值佛疾成佛道。
此總訓于此妙法得見得聞。
即勿視此見聞為易易也。
我自世世勸持此經。
不知經億億萬劫。
以至不可思議劫。
乃得一聞。
是此法聞不易也。
又經如許多劫。
乃得一佛出世。
一演是法。
是此法說亦不易也。
是故我力勸汝等菩薩。
于我滅後。
應一心持說。
勿生疑惑。
必至速證無上極果。
我為汝等。
保任此事。
終不虛也。
世尊囑人。
到此可謂斬釘截鐵。
不啻泣血。
吾人誠不可自輕自忽也。
已前三品半。
明弘經功德流通已竟。
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八
是身既如琉璃。
則不為情塵所蔽。
如大明鏡。
無不朗然。
所以一切皆現也。
欲得此身清淨應物。
須是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此經。
及鐵圍山大鐵圍山(至)所有及衆生悉于中現。
上言三界衆生。
依正升沉。
善惡好醜。
悉于中現。
此申明善惡好醜之處。
鐵圍等在下。
乃醜惡處也。
彌樓等在上。
為善好處也。
此單約欲界而言。
阿鼻有頂。
方通三界上下好醜善惡之處。
一切有情無情悉于中現者。
以持經者色身合乎法身。
而法身不外乎色身也。
若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說法皆于身中現其色相。
不唯能現六凡色相。
而四聖說法之相。
無不明現。
可見是身含遍十虛。
甯有方所。
此皆持經不思議力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持法華者其身甚清淨如彼淨琉璃衆生皆喜見。
頌身淨喜見。
以驗持經之功也。
又如淨明鏡悉見諸色相(至)餘人所不見。
頌能應現。
補出如淨明鏡。
則鑒無不燭。
餘人不見。
顯未持此經。
不得如是功德。
非己智力所能見也。
三千世界中一切諸群萌(至)皆于身中現。
頌生死報應等。
總三界依正善惡好醜。
諸天等宮殿乃至于有頂(至)皆于身中現。
此又别申諸相。
補出大海水一句。
則無不俱含也。
是總頌六凡。
諸佛及聲聞佛子菩薩等若獨若在衆說法悉皆現。
此頌明四聖。
或處靜定。
或為說法。
皆現身中也。
雖未得無漏法性之妙身以清淨常體一切于中現。
此結明身相為能現之本。
知音雲。
法師雖未得無漏法性之身。
而于此父母所生之體。
有類乎果覺現相也。
○問。
蕞爾眇躬。
胡能若是。
答。
彈丸之鏡。
能持萬仞之山。
頃刻之夢。
能現百年之境。
然皆有為法生滅心也。
今經诠佛與衆生平等共有佛之知見。
持經者能常精進。
自然反常合道。
複何疑哉。
釋明身根竟。
△六意根。
分二。
一長行。
複次常精進(至)得千二百意功德。
此總标其德。
以意默容十方世界。
故具一千二百。
以是清淨意根(至)通達無量無邊之義。
此别明其功。
先明深達衆義。
聞一句而能通達無量義者。
以無量義原出一句故。
得一而知廣也。
[△@△]問。
意根何以言聞。
答。
意以通達為能。
然通達必假聞而後得也。
又況此經功德不可思議。
得六根互用之妙。
而于意根說聞何礙。
又五根有同時意識。
所以言聞也。
解是義已能演說一句一偈(至)資生業等皆順正法。
要解雲。
或一月一際一歲。
而演說一句偈者。
由意根精。
了達無量義也。
九旬談妙。
蓋得諸此。
西天歲分三際。
謂雨際熱際寒際。
四月。
即一際也。
證意實相。
則諸所說法。
無非實相。
故不相違背。
雖說俗事。
亦順正法。
解是義者。
即一句中解無量義。
故演此一句。
得至歲月不盡。
所以華嚴雲。
于一文字語言中。
演說無邊契經海。
正此義也。
俗間經書。
即五經諸史等。
治世語言。
即調理陰陽安置邦國等。
資生業者。
即醫蔔數命經營田疇等。
凡所發言。
無不與理契。
此皆意具圓說之功耳。
三千大千世界六趣衆生(至)心所戲論皆悉知之。
要解雲。
此明意根知機。
由意清淨故。
通于他心也。
所行者。
尋常心也。
動作者。
感變心也。
戲論者。
分别心也。
雖未得無漏智慧(至)亦是先佛經中所說。
上是凡心通達。
此是經功勝力。
未得無漏慧者。
不能如佛無漏。
而持經勝福。
聖性冥通。
則凡有思量。
皆合佛語也。
△二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意清淨明利無濁穢(至)通達無量義。
頌前總标。
上中下。
即三乘法。
前于一句達無量義。
則三乘法。
在其中矣。
次第如法說月四月至歲(至)一時皆悉知。
此頌别明其功。
皆由持法華之報。
所以能圓說能知機也。
十方無數佛百福莊嚴相(至)于衆無所畏。
頌前總結。
前四句頌明意根見佛聞法。
思惟下。
明聞而後思。
知諸法相下。
是思而後行。
末四句結所說無他。
以所演說皆一乘實相。
故得無畏也。
持法華經者意根淨若斯雖未得無漏先有如是相。
頌雖結顯根勝。
而畢竟見經功殊勝也。
是人持此經安住希有地(至)持法華經故。
頌雖結顯經勝。
而又見意根通達若此也。
要解雲。
此經純談諸法實相開佛知見。
故于六根功德。
一一發明。
倘能脫去情塵。
以清淨根。
照清淨境。
遂見山林周匝。
禽獸鳴呼。
醭鼻沾唇。
殊形異意。
無非實相。
無非妙法。
即一身而圓證。
遍六處而常彰。
本不欠虧。
曾無窒礙。
經文方便骈旁。
開示行人。
應須充擴悟入也。
知音雲。
此品影起下品常不輕迹。
以便現神力囑累。
上行等菩薩。
于佛滅後。
在此娑婆世界。
廣其持說也。
明果中功德。
以勸流通竟。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品節雲。
此品由前明持經功德殊勝故。
特示堅持之行。
所以如來自叙昔為常不輕時受持此經。
唯以平等佛慧。
教化衆生。
雖多遭毀辱。
絕無一念疲厭之心。
故至今日。
得菩提果。
此持經驗也。
以此勸進二乘。
當遵此範。
末世持經。
可無厭患。
則退堕之心。
無由起矣。
又見如來往昔為此妙法悟守之難。
且不唯如來悟守之難。
于惡世弘經。
又為難之極難。
故世尊憂懸之意深。
叮咛之誡切也由是曆說持經之行。
自提婆達多以來。
皆明悟守之事。
至此遵如來行。
然後乃為精持也。
前後諸品。
文雖不一。
而意實一貫。
參會經文。
自得其旨。
具見如來說法之本意耳。
大窾雲。
前迹門欲諸菩薩聲聞弟子發願持經。
故如來引自己曾為國王忍苦求法。
以勵新記也。
今欲地湧之衆決志持經。
故複引自己曾行道法忍辱如是。
以勵今會也。
然此品論忍辱。
則含三忍四樂之行。
論持經。
則顯一句全經之益。
論功德。
則始得六根清淨。
終得無上菩提。
由此一品。
攝前數品之義。
又前品明所證。
此明能證。
能證之人名常不輕者。
由彼尊法重人不生輕慢。
故能修忍辱而成菩提也。
要解雲。
常不輕者。
釋迦前身威音王時。
精持妙法廣施利導之迹也。
以佛性義。
遍記四衆。
于善則拜。
逢恚不怒。
一切見敬。
故号不輕。
不專讀誦。
以持無相經。
确忍罵辱。
以持無我行。
無相無我。
所謂精持也。
于萬億歲。
廣說是經。
化萬億衆。
令住正道。
使上慢者信伏随從。
使畢罪者還得道果。
所謂廣利也。
蓋前之持經。
其五種功。
雖圓而未精。
前之蒙利。
獲六千德。
雖勝而未廣。
以其有人法之緣影存。
焉必蕲造于無相無我之妙。
其于讀誦。
不知所專。
不知所忘。
其于四衆。
不知所敬。
不知所慢。
使妙行遍彰。
億衆自化。
敬慢之心。
罪福之迹。
凡所謂人法緣影者。
皆?然于正遍正等之域。
然後為精持廣益。
茲實持經之盡道也。
故勸持之文。
終于此品。
然品以常不輕名者。
天台雲。
内懷不輕之解。
外敬不輕之境。
身立不輕之行。
口宣不輕之教。
人作不輕之目。
故雲爾也。
△三此品引信毀罪福。
證勸流通。
分二。
一長行。
又三。
一雙指前品罪福。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至)獲大罪報如前所說。
湧出品後。
世尊答彌勒。
将欲顯發宣示諸佛三力。
則壽量一品。
為自在神通力。
分别功德至法師功德。
皆獅子奮迅之力。
故告常精進也。
今品明大勢威猛之力。
故首告得大勢。
以為當機。
得大勢即大勢至也。
與常精進藥王等。
通在序品。
參随内以待夫。
此作流通大行菩薩模範耳。
如前所說者。
法師品雲。
若有惡人。
以不善心。
常毀罵佛。
其罪尚輕。
若人以一惡言。
毀訾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者。
其罪甚重。
是也。
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說眼耳鼻舌身意清淨。
此指得福。
如向所說者。
即法師功德品也。
要解雲。
将顯精持。
先舉此者。
所以警衆使知持毀之報不謬。
而深信精持廣利也。
△二雙開今品信毀。
分二。
一明事本。
事本者。
指威音王佛時。
為不輕行之事本也。
得大勢乃往古昔(至)劫名離衰國名大成。
因叙事本。
先叙本師。
以師顯本。
其本有源也。
先叙時代。
次叙佛名。
知音雲。
威以形言。
音以聲言。
王者自在。
義兼形聲。
而王于威音那畔也。
由威故得劫名離衰。
由音故得國名大成。
如來舉昔因。
而偏告得大勢者。
大窾雲。
以末世持經。
自非真得大法勢力。
具天空海闊之懷。
霁月風光之度。
則為境風飄動心海。
興波作浪。
不得甯帖。
不能忍辱。
故特告之也。
[△@△]又威音者。
不徒全事。
以智德超勝。
法音遍布也。
故威以自全。
音以全生。
于自他無礙。
故稱王也。
其威音王佛(至)說應六波羅蜜法究竟佛慧。
此叙威音亦說三乘也。
因無上道。
為說六度。
使由是而趣證菩提究竟佛慧。
得大勢是威音王佛(至)其佛饒益衆生已然後滅度。
此舉威音如來之壽量無窮。
以及正像劫量無際者。
為如來救濟之心與時無間也。
故後雲。
饒益衆生已。
然後滅度。
又此兩句。
更當活看。
況衆生無盡。
佛亦無終。
而雲益已滅度者。
皆屬一期功勳言耳。
此叙最初一威音王佛也。
正法像法滅盡之後(至)有二萬億佛皆同一号。
自一佛相繼。
而有第二佛也。
但言此國。
而不标名者。
直指雲。
是一真清淨之寂光土也。
謂佛與衆生。
等同一體。
故從上能度之主。
并所度之生。
總不離此土也。
二萬佛同一号。
正同二萬燈明。
表真俗圓融之相。
此叙佛之多。
以見釋迦往因之曠遠也。
△二明本事。
本事者。
即如來因中本所修行之事也。
最初威音王如來(至)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
此謂二萬億之最初佛。
正像法滅。
而人極惡也。
增上慢。
是意惡。
有大勢力。
是身口惡。
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
此自叙因名。
本是比丘。
而以菩薩稱者。
顯内秘外現。
欲使一切衆生。
普皆作佛。
是人惡而己固善也。
得大勢以何因緣(至)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此出得名之由也。
要解雲。
以佛性遍記四衆。
四衆容行不等。
而不輕以佛性等之。
故皆悉禮拜。
深敬者。
謂皆行菩薩道。
皆當作佛。
豈可輕慢之也。
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至)汝等皆當作佛。
此出所行之行也。
天台雲。
讀誦經典。
即了因性。
皆行菩薩。
即緣因性。
不敢輕慢。
即正因性。
又不輕深敬。
是如來座。
忍于打罵。
是如來衣。
以慈悲心。
常行不倦。
即如來室也。
又深敬。
是意業。
不輕之說。
是口業。
故往禮拜。
是身業。
此三與慈悲俱。
即誓願安樂行也。
不專讀而但禮拜。
正是持無相經。
行無相行。
但誠願在遠見故往四字中發現。
非偶然行也。
四衆之中有生嗔恚(至)汝等皆當作佛。
此明得名之緣也。
直指雲。
緣四衆不知菩薩。
以平等慧。
普利一切。
而反謂無智。
故生打罵言我不用如是妄記也。
雖曆多年常被打罵。
而仍高聲稱贊。
此可見内不以自悟而輕自心。
外不以他迷而輕衆生。
透頂徹底。
以佛知見。
為知見也。
[△@△]此又見達多品雲。
于多劫中。
無有懈倦。
是真不違仙人所願也。
以其常作是語故(至)号之為常不輕。
常不輕名。
既從四衆口授。
則四衆人皆知有所常。
知有所重。
決非癡迷不信者等也。
不然。
常不輕三字。
自何而得。
況四衆甚廣。
而後獨限千五百衆。
遇佛授記者。
無非要局面圓成耳。
菩薩如是授記。
四衆如是不受。
針來線去。
多少觀瞻。
此處又見達多一翻磨煉也。
△三雙明信毀果報。
分三。
先明信者果報。
是比丘臨欲終時(至)廣為人說是法華經。
此明功極而驗應也。
要解雲。
始則不專讀誦。
而終能聞持多偈。
增億萬壽。
廣為人說者。
由其無相無我緣影俱忘。
故神智真明。
慧命不夭。
而冥契若此也。
威音雖滅。
而法音不滅。
故先所說經。
可以具聞。
然于空中聞者。
示其忘能所絕影像。
然後能具此法。
故得二十千萬億偈也。
以能所忘影像絕故。
即得六根清淨功德也。
前舉六根功德。
方明所證之法。
今舉不輕。
乃示能證之人。
于時增上慢四衆(至)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向所以為人輕賤者。
由保惜未忘。
隻得久忍疲勞。
今一旦功深力極。
如風躍雲開。
妙行遍彰。
始轉輕賤。
為尊重矣。
若不因輕賤。
複何以得大神通力。
具聞增壽也。
樂說辯力者。
即億歲廣說也。
大善寂力者。
即六根清淨真常功德也。
菩薩既增那由他。
而四衆随從者。
壽亦與等也。
此處又見四衆與菩薩終非兩個。
命終之後得值二千億佛(至)說法心無所畏。
命終者。
法執盡也。
前言臨欲終時尚未舍命。
乃将證将斷時也。
由初聞此經。
得一念歡喜。
故不能疾斷。
而返增法喜。
如那由他也。
今既得命終。
始能盡斷盡證。
所以得真俗融事理俱。
而發本明耀。
故有如日月燈與雲自在燈也。
日月燈。
乃三無差别之智。
雲自在燈。
乃無礙妙智。
由是正智如如。
故能于衆中。
說法無畏。
得大勢是常不輕菩薩(至)功德成就當得作佛。
此皆行不輕行後。
所事之佛。
所修之善。
以此福智莊嚴。
始成無上正覺。
要解雲。
引威音王日月燈雲自在。
意明不輕積德緻道宣布法華源流之遠也。
要使說是經。
則如威音王而得大無畏。
明是道。
則如日月燈而相繼無窮。
布是利。
則如雲自在而潤覆無極。
凡精持廣利。
期造乎此。
天台雲。
是比丘是菩薩。
皆指不輕也。
此文就信者論三報。
一現報。
謂得六根清淨。
二生報。
謂值燈明佛。
三後報。
謂值二千億佛等。
得大勢于意雲何(至)豈異人乎則我身是。
此結會古今。
出權實本迹。
皆一人也。
若我于宿世不受持讀誦(至)三藐三菩提。
此舉往行以勸當修也。
其文一返一正。
先用返言。
以勸信順。
謂我于往昔。
若不持說此經。
則佛果胡能克證。
次則正言。
由我于先佛世持說故。
令我疾得無上菩提也。
前雲命終後值四萬億佛。
末後又值若幹諸佛。
則所曆之時。
可謂久矣。
而今自謂猶為疾得。
可見菩提事不易成也。
△二明毀者果報。
得大勢彼時四衆(至)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明毀者得善惡兩果報也。
天台雲。
由謗毀故。
千劫受苦。
是惡果報。
由聞佛性名。
下大乘種。
複遇不輕教化菩提。
是善果報也。
妙樂雲。
逆之得罪。
順之得果。
今日入會。
由遠因不忘也。
以是義故。
上慢尚成遠因。
聞信甯無現益也。
○問。
若因謗堕苦。
菩薩何故為作苦因。
答。
其無善因。
不謗亦堕。
因謗堕惡必由得益。
如人倒地。
還從地起。
故以正謗。
接于邪堕也。
得大勢于汝意雲何(至)三菩提不退轉者是。
此結會古今處更好看。
要知從前若信若毀。
若忍若辱。
苦樂邪正。
輕賤者不輕者。
總隻是今日一個瞿昙面目。
故今信口道出。
豈異人乎。
天台雲。
?陀婆羅。
雲善守。
謂衆生若聞名。
畢竟得三菩提。
故雲善守。
又雲賢首。
位居等覺。
為衆賢之首也。
補注雲。
有作五百比丘尼節句者。
大有所妨。
其意謂。
出家二衆。
但舉比丘。
在家但舉優婆塞。
又謂。
千佛因緣經但雲思佛等。
恐缺略尼字。
若據正法華雲。
師子月等五百比丘比丘尼。
又加優婆夷。
乃成四衆。
則師子月。
自是比丘。
不應稱尼。
故雲有所妨也。
今考因緣經雲。
思佛千優婆塞。
得無生忍。
郁多羅母善賢比丘尼等五百比丘尼。
不受諸漏。
成阿羅漢。
且因緣經亦是什譯。
豈敢定謂缺略尼字。
又尼思佛之名。
未見他經所出。
故不敢定言。
後若見尼思佛名。
方為允當。
△三結饒益勸持。
得大勢當知是法華經(至)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是經。
此見經功殊勝。
全品得力處。
正屬此段。
無非教人當信當持也。
天台雲。
經實有力。
終感大果。
務當勤習五種之行。
五種行者。
即五種法師行也。
△二偈頌。
分二。
一頌信毀因果。
分二。
一頌事本。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過去有佛号威音王(至)天人龍神所共供養。
此頌該盡二萬億佛。
知音雲。
神智無量。
法身也。
威也。
将導一切。
般若也。
音也。
天人下。
解脫也。
王也。
即名以頌其實。
△二頌本事。
又四。
一頌雙标二人。
是佛滅後法欲盡時(至)時諸四衆計著于法。
此頌最初佛滅。
便有此二種人。
不輕是持經之師。
四衆是慢法之人。
乃信毀對舉也。
着法者。
即執我著相之流。
佛藏經雲。
刀輪害閻浮提人。
其失尚少。
有所得心說大乘者。
其罪過彼。
△二頌明其得失。
不輕菩薩往到其所(至)不輕菩薩能忍受之。
菩薩往其所而受法言。
是以真熏妄也。
具不輕之實。
諸人罵詈。
而忍受之。
是真能融妄也。
得不輕之名。
△三頌信毀果報。
其罪畢已臨命終時(至)漸具功德疾成佛道。
補注雲。
由四衆輕賤。
作不輕名。
又以瓦石打擲。
一皆能忍。
所有罪業。
因茲畢盡。
是故臨終具聞妙法。
便得六根清淨矣。
△四頌結會古今。
彼時不輕則我身是(至)世世受持如是經典。
此頌明古今人法不二也。
知音雲。
彼時下。
頌昔因今果之師。
見傳法之功德不虛也。
時四下。
頌昔因今果之衆。
見今佛前聽法非無故也。
我于前世下。
見佛昔由勸人聽經為因。
今複開示令住涅槃為果也。
世世下。
明久持不倦。
應前若我于宿世不受持讀誦此經等文。
△二結頌勸持。
億億萬劫至不可議(至)世世值佛疾成佛道。
此總訓于此妙法得見得聞。
即勿視此見聞為易易也。
我自世世勸持此經。
不知經億億萬劫。
以至不可思議劫。
乃得一聞。
是此法聞不易也。
又經如許多劫。
乃得一佛出世。
一演是法。
是此法說亦不易也。
是故我力勸汝等菩薩。
于我滅後。
應一心持說。
勿生疑惑。
必至速證無上極果。
我為汝等。
保任此事。
終不虛也。
世尊囑人。
到此可謂斬釘截鐵。
不啻泣血。
吾人誠不可自輕自忽也。
已前三品半。
明弘經功德流通已竟。
妙法蓮華經授手卷第八